一篇文章讓你讀懂咖啡的三次浪潮,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作為一名重度咖啡控,龔焱教授的一周是這樣的:每天吃早餐時,沖泡一杯速溶咖啡;工作日休息時,和朋友到星巴克邊喝咖啡邊聊天;周末則驅車兩小時,去「知識分子」喝一杯精品咖啡。
看起來稀鬆平常,但這卻體現了咖啡行業的三次浪潮:從速溶咖啡、到星巴克、再到精品咖啡。咖啡行業的三次浪潮是什麼?每次浪潮背後的推動力又是什麼?龔焱教授從精益創業的角度為你深度解讀。
從1938年雀巢推出第一包速溶咖啡到現在,咖啡行業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三次浪潮。我想帶大家走近這段歷史,看看隨著消費升級,隨著不同年齡段消費者的迭代,這個行業經歷了怎樣的衝擊。
第一次浪潮(1940-1960)
咖啡速食化,雀巢咖啡興起
在星巴克出現之前,雀巢是咖啡市場的絕對霸主。
1938年,雀巢推出速溶咖啡品牌,首次把農業品變成標準化產品。到1974年,雀巢咖啡佔了咖啡全球市場份額的30%。遺憾的是,這時雀巢開始遭遇瓶頸,速溶咖啡市場陷入停滯。
面對這一現實, 雀巢於1970年啟動了Nespresso項目。經過6年的研發,到1976年,第一台咖啡機面世。再經過10年的打磨,到1986年,雀巢推出第一台膠囊咖啡機。為了研發這台機器,雀巢投入了巨額研發費用,前後申請了1700多項專利。而推出這台機器的目的只有一個:賣儘可能多的咖啡。
雖然這台機器的硬體由雀巢研發,但雀巢並不從中賺錢,它選擇把專利授權給廠家。雀巢只負責提供膠囊咖啡杯,毛利在50%以上——這是典型的「剃刀模式」。
到2011年,雀巢在60個國家建了300個體驗店,當年的銷售額達到30億美元。但是,隨著Nespresso所擁有的1700多項專利陸續過期,越來越多的公司都能賣適用於Nespresso咖啡膠囊機的膠囊,且不少品牌的咖啡膠囊都比雀巢的要便宜。Nespresso的市場份額不斷被競爭對手搶走。
第二次浪潮(1966-2000)
咖啡精品化,星巴克走上巔峰
在雀巢啟動Nespresso項目的第二年,也就是1971年,來自舊金山大學的三位同學聚在一起創辦了星巴克,旨在讓大家喝到口感良好的咖啡,這掀起了咖啡的第二次浪潮。
當時,市面上的速溶咖啡所使用的都是過度萃取的咖啡,味道苦澀粗糙,如果不添加奶精和糖以及大量人工色素,根本無法下咽。而星巴克採用了重度烘焙阿拉比卡豆,人們即使不添加糖和奶精也能喝到品質不錯的咖啡。
星巴克在產品功能屬性的基礎上加入了體驗屬性,也就是「產品+體驗」。它首次把體驗帶入咖啡這樣一個農產品中,加入了情感和儀式感,提出了「真正咖啡」的概念,並以此形成了一套咖啡知識、品味和培訓的完整體系。這成為了星巴克取得成功的關鍵。
雀巢推出第一台膠囊咖啡機的同時,星巴克也開始了快速擴張。1971年到1987年16年間,星巴克只開了7家店。而在接下來的5年里,星巴克一口氣開了119家店。緊接著,星巴克在1993年開了75家店,1994年開了90家店,並在1997年至2007年10年里從1000家店擴張到13000家店。2011年,星巴克的營業收入為117億美元,遠高於雀巢咖啡的銷售額。
到今天,星巴克快速擴張的步伐並未停止。但是,星巴克的對手們正在崛起。
第三次浪潮(2003至現在)
咖啡美學化,精品咖啡崛起
第三次咖啡浪潮興起的時間是2003年左右。這次浪潮中的人們更加追求極致的體驗,追求社會公平,同時對價格並不敏感。精品咖啡的主要代表企業有:
1
Blue Bottle Coffee (藍樽咖啡)
藍樽咖啡被稱為手工咖啡館的商業化標杆,從一個市集的小推車拓展到全球26家店,並獲得了諸多互聯網大佬如推特和照片牆的創始人傑克·多西的投資。它被稱為咖啡界的「蘋果」,而它的創始人詹姆斯·費里曼也被稱為「咖啡界的喬布斯」。藍樽咖啡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挑戰星巴克霸主地位的「獨角獸」。
2
Philz Coffee
Philz Coffee於2015年獲得1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人包括雅虎董事會主席、臉書的CTO以及蘋果的高管等等。Philz Coffee的口號是「反抗星巴克暴政」,目標是開1000家店。
3
Intelligentsia Coffee & Tea (知識分子咖啡)
知識分子咖啡明確提出咖啡就像紅酒一樣,每個地方、每個產區的咖啡,最終都有本質性的區別,「產區是萬味之母」,所以要像品紅酒一樣品咖啡。1995-2010年,知識分子咖啡在洛杉磯、芝加哥、紐約等地一共開了六家店,兩個工廠,還開了一所咖啡學校。知識分子咖啡洛杉磯分店就開在星巴克的邊上,明確提出口號:「不怕星巴克的存在,就怕咖啡不如人」。
在第三次咖啡浪潮里,咖啡就像藝術品,把體驗做到了極致。我曾親自體驗過「知識分子」咖啡,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主要有兩點:第一,價格非常貴。「知識分子」咖啡的價格是星巴克的三倍以上;第二,追求極致的完美。店員在給我的咖啡拉花時最後一下沒處理好,他直接將整杯咖啡倒了,從頭開始。
第三次浪潮里的咖啡比星巴克更注重品質和體驗,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正是人們對咖啡的要求不斷提高,才掀起了咖啡市場波瀾壯闊的三次浪潮。
從精益創業的角度,看咖啡行業發展歷程
從精益創業的角度,任何企業的發展均會經歷三個階段,不管是星巴克還是第三次浪潮裡面的精品咖啡企業都如此。
精益創業三階段
1
第一階段,從0到1。簡單來說,從0到1就是開創一個新品類,創造出新產品。以雀巢咖啡為例,它首創了速溶咖啡,完成了從0到1的跨越。從0到1階段,企業需要具有快速試錯和迭代的能力。
2
第二階段,從1到N。企業開始快速擴張,所以這個階段最考驗企業打造標準化服務的能力。在這個階段,往往會存在企業創始人離開管理崗位甚至離開企業、職業經理人入場的情況。根據調查,有40%的企業創始人會在這個階段離開管理崗位,其中有80%是被迫離開。
3
第三階段,從N到N+1。這個階段,企業必須進行二次創業,因此跨界轉型能力變得非常重要。通常,創始人強力回歸是企業進入N到N+1階段的標誌性現象。
這三個階段對團隊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如果出現團隊能力錯配現象,人員變動調整就在所難免。通常,企業可通過3B戰略來解決能力錯配問題,也就是「買能力」(Buy)、「借能力」(Borrow)和「建能力」(Build)。
星巴克的精益創業三階段
1971年,星巴克成立,完成了從0到1的跨越。在這個階段里,星巴克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錯和迭代,如進行櫃檯店試驗等。
1987年,星巴克進入從1到N的階段,開始大規模地開設新店,並於1992年上市。在這個階段,星巴克在架構和服務方面都實現了標準化。例如,星巴克的每個店鋪都會配備1位店長、1位助理店長還有10到15個店員,店員以小時工為主,同時店長都會接受咖啡知識、顧客服務、咖啡服務、溝通技巧以及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正是通過標準的建立,星巴克得以實現指數級的擴張。
2007年,精品咖啡方興未艾的同時,星巴克的情況卻急轉直下:由於過分追求增長而忽視了運營,星巴克的銷售額止步不前,股票價格不斷下跌,「二次創業」成為必然。於是,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強力回歸,這意味著星巴克從1到N的階段進入N到N+1的階段。
為什麼霍華德·舒爾茨決定強力回歸?歸根結底是因為陷入困境的星巴克必須進行「二次創業」,而現有的管理團隊能力並不匹配。在回憶錄里,霍華德·舒爾茨記錄下了自己2007年有一次聽CEO吉姆開會時的情形:「作為一名不起眼的旁觀者,我坐在房間最後面,被缺乏堅定果斷決策與創新意識的會議驚得目瞪口呆。當時我努力剋制著自己才沒有跳起來,因為我不想讓CEO吉姆失去威信,但這卻令我痛心不已,我知道我們過去不是這樣的……」
當企業在N到N+1階段需要創新能力和革新能力時,創始人是更合適的人選,這也是霍華德·舒爾茨覺得自己「不能以旁觀者的身份看著星巴克走向墮落,要對面臨的困境負責」的原因。
不過,企業創始人雖適合做從0到1和從N到N+1階段的事情,但只有極少數能夠完成從1到N的過渡。很多企業創始人都是在企業從1到N階段被迫離開。如喬布斯離開蘋果,傑克·多西離開推特。但他們最終都像霍華德·舒爾茨那樣,強力回歸,最終拯救了自己的公司。
現在,很多精品咖啡風頭正勁,處於從1到N的快速擴張階段。但是,它們能否解決在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團隊能力錯配問題,以及如何應對未來從N到N+1階段的挑戰,實現自己「反抗星巴克暴政」的目標,尚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本文根據龔焱教授在中歐眾創平台「創未來」創業沙龍之95後經濟專場分享內容整理而成,有刪改。
推薦閱讀:
※豆漿機可以做咖啡嗎?
※種咖啡指南不負責版
※用鋼gang種zong鑊wo子zi喝咖啡是怎樣的體驗?
※怎樣避免喝完咖啡嘴巴發酸?對此可以對咖啡本身做什麼改變?
※是不是非咖啡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做不好,學不好咖啡?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