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大師
一、當代太極大師的人中之傑
隨著時光流逝,太極拳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普遍認為當代之太極大師的功夫技藝與前代大師如陳發科、楊澄甫相去甚遠。從80年代開始,我過訪了諸多海內外盛名著著太極大師。在不同的時期,我曾師從於他們、聽他們的講座、觀摩他們的表演。有些我僅看過他們的表演像帶。我有一種感覺,好象一旦有誰能在對抗性競技中發勁將對手拋出,他們就會被認為是有真功夫的大師。當然這裡面不能包括事先安排好的發勁表演。在80年代,有一次我參加大陸某城市的太極競技大會。那天上午,一位被大會組織者邀請而來的太極大師,被另一城市的代表團邀請去給他們作指導。練完套路後,一些拳手要求他作推手表演。這位大師任選了一位比他略微年輕的教頭和他一起表演棚、擄、擠、按。雙方划了幾個圈之後,這位大師突然撒開雙手往前雙手插入對手的腋窩,想將對手推出。但他的對手一沉氣,反將這位大師震退了一步(前後腳同時退了一步)。當然,大師也不總是贏,這得看他對手的功夫如何了。上例中的那位教頭是吳式傳人,師從郝月如,儘管他有一定功力,但未臻高深藝境。問題是那位大師所用的推手招法不高明。那一招並不是真正的太極招法,但很多拳手習慣用它。總之,一些著名大師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麼棒。在那些能將對手猛烈擲出的拳師中,能做到先拔起對方的根再將對手打得飛跌出去的拳師,為數並不多。而在能起對方根的拳師中,大多是在化掉對方的勁之後,再用自身的勁力將對手發出。這種功夫並非善之善者也,它很耗體力。能改變對手力的方向,將之反作用於對手,並加上自己的勁力,方為善之善者也。但能達此境界的拳師實屬鳳毛麟角。洪均生大師就是達此境界的一代宗師。 在拜訪洪老師之前,我讀過他的一些文章,也讀到過一些其他太極拳師寫的關於他的文章。我和他有過通信往來,但我並不確切地了解洪老師的功夫水平。1984年底,我到了濟南住在洪老師家向他學拳,直到此時我才領略了洪老師的精妙技藝。洪老師能用一種令人著迷的方式演示太極拳的用法,但這種按預先設計好的套路演示的方法,並不能真正展現洪老師的高超技藝。這種方法通常是用於訓練初學者的。真正能檢驗技藝的方法是推手訓練。一天幾個學生來拜訪洪老師,我們在一起聊天,談論著太極拳。其中兩位,一姓劉(是劉承德,譯者注),另一位我忘了姓什麼了,暫且叫他A先生吧,在一起推手。A試圖將劉發出,劉回以擄、采,將A雙腳采離地面摔在身後。雖然摔得並不很遠,一米到一米半左右,但已使我吃了一驚,因為我看出他們並未用太大的勁,如果真用上勁,A真不知要被摔出多遠。那時,我對起對方的根並摔出對手的技藝並不了解,儘管我在書上讀到過並聽人們談起過。有人說,你得練氣和發勁,直至氣足勁整,你就能起對手的根。這似乎只要練氣、練勁,而與技巧無關。直到我看到他們的推手,我方知事實並非如此。能否將對手打跌出去,主要還在技巧。如你發人的技巧正確,對手就會跌出,氣與勁的質量決定你能將對手發多遠。棚、擄、擠、按都有一定之規,技巧正確了,就可發出對手。這正是洪師所要傳授的技藝。洪師的學生都能幹凈、利落地發人,洪師之技藝可想而知。又一次,劉和另一位學生,且稱為B,來拜訪洪師。B以前練過中國式摔交。B曾和某著名太極拳師推過手,這位太極拳師拿B毫無辦法。他稱讚B功夫不錯。這位太極拳師寫過一本關於太極拳的書,他似乎很懂太極。B向洪師請教推手,洪師遂和他在廳堂推手。不管B對洪師用何招法,都無濟於事。B對洪師發勁,洪師手部只略加動作,B就被打偏。有時洪師稍作進步,有時步伐不動,B即被起根(雙腳離地)向後跌出一米開外。有時跌得更遠一些,B就跌到客廳的沙發上(廳堂不大)。這個場面引人入勝,我看得很興奮。看了一會我不禁對B說:「你一用勁就會被洪老師控制住。」這是顯而易見的。B一用勁身體即被撥偏,已處背勢,再繼續用力只會擊向自己。過了一會,我又說了同樣的話。B轉過身來對我笑著說:「我們來試試。」說著他雙手搭上了我的右手。這是我們第一次碰頭,B並不知道我的水平,因此我們推得很客氣,不快也沒用多大的勁。我用了洪師近來傳授我的化勁方法,兩次試探性進攻後,B意識到我能化勁,即迅速用右手采我右腕,左手托我右肘向上發勁,我身略右轉,右手一引,左手搭上他的右肘,兩手同時向前發勁,B雙腳離地,向後跳退一米多遠。B笑道:「你也有兩下子么。」劉說:「吳先生當然有兩下子啦。」我立即說:「我要用兩隻手,而洪師只要用一隻手。」聞聽此言,洪師一笑。我謙虛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洪師在我面前,而是我深知自己和洪師不可同日而語。我是雙手封死對方使其不能變化,再用自身的勁力將其發出。我既沒能控制對手在先,使其處於背勢,也沒能返還對手勁力在後,我用的技巧與洪師有天壤之別。又一次,我的師兄蔣家竣從徐州來濟南拜訪洪師。蔣曾師從多名著名陳式太極名,如,陳照丕(陳氏18世)、陳照奎(陳式18世,陳發科之子)、陳金鰲(陳氏18世,師從陳鑫),後拜師於洪老師。這次蔣向洪提出了一些有關推手的問題,當時他們在一間較大的房子里。無論蔣用何招法,只要一用勁,洪師身體略加轉動,蔣即被控制,處於背勢。有時洪師進步,蔣即被起跟發出1、2米遠。當蔣用更大的勁、速度更快時,他的根也會被起得更快,被發得更遠,他雙腳落地之聲則更沉重。但蔣仍能站住,並象要再次進攻的樣子。這個場面太精彩了,我開始大笑起來。在認識洪師之前,我讀過蔣的一篇講述和洪師1971年推手的事。文中寫道:「和洪師推手總覺得自己的手太短,而洪師的手太長。」我冒昧地問洪師:「如敵人突然襲擊擊中你的胸口,你能不用手部的技巧么?」洪師笑了,接著說道:「你來試一下吧,我不用手。」帶著疑惑,我迅速地用大力擊向洪師胸部。我感覺好象擊上了一堵彈簧牆,人被突然反彈出4、5米遠。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我請教洪師是如何將蔣彈出的,他讓我試試。當我用雙手推洪師身體時,我感覺無法作用於他,在他身上找不到一處實的地方。我只感覺到洪師的內勁在轉換、變化,而外形絲毫看不出來。我好象推上了一部非常靈敏的彈簧器。因此,我更加小心用勁。我稍遲疑,洪師即上一小步,用身體將我發出。我問洪師:「你發勁時必須進步么?」「不,因為你沒用勁,所以我得進步。」我明白了,如果我花更大的勁,會被發得更遠。洪老師告訴我一件事:一次他和一個學生在一間寬敞的房子里,試驗太極的用法,洪師母蹲在屋子中央摘菜,學生用右拳進攻,洪老師用太極拳第一式「金剛搗錐」接招。對方右手甫接觸洪師右手,即被擊出,從洪師母頭頂飛過,摔出去5、6米遠。洪師母嚇了一跳,此後,只要洪師和人推手,她就躲得遠遠的。洪師說這個學生以前練的是形意拳,他的勁力沉且猛,所以會被發出老遠。上海有位武術家叫李東員,實戰經驗豐富,曾向陳發科學過太極。1982年洪師去上海參加全國著名太極拳家大會,李觀看了洪師的表演。和洪師接觸後,李對他的學生說:「洪老師功夫太好了,比某某某強多了(此人是著名太極拳家,經常來滬過訪李),他們不是一個檔次的。」李的這位學生在移民來澳州後,將此事告訴了我。(日本武術雜誌曾載文,稱一位和洪師、楊澄甫都推過手的陳家溝出身的武術家說,洪師推手之技在楊澄甫之上。譯者注)在講述洪老師的技藝之前,有必要弄清一些問題。有人認為技藝和具體技術是一回事。具體技巧不會因人而異,否則有的拳師會被認為未盡善美。其實,這是對太極拳的一種誤解。太極拳有記載的歷史就達300年,上百萬人練此拳。技藝高超的拳家都有各自的技術和特點。例如,楊露禪大師和其二子皆技藝超群,事實上不僅二子與其父技術風格不同,二子之間的也有很大的不一樣。事實上,不同武術大師擅長技術各有不同是正常的。因為各人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是不同的,性格和修養也不一樣。當他們的功夫達到一定的層次,他們當然會發展最適合自己的技術。因此,初學拳的階段,學者應盡量模仿他的老師,應儘力去理解和實踐老師所傳授的東西。功夫進入高層次後,個人技術會與其師有所不同。 今天的許多太極拳師所授其實並非太極拳的技術。有些從其它拳種借來,並無太極的特點。有些根本就是錯誤的。即使太極拳範疇的技術亦有高下之分。比如,「氣沉丹田」為許多太極拳師所要求,也在不少太極拳書中被提到。但,不是功力達到一定階段,「氣沉丹田」是不容易做到的。1984年,我去西安向陳立清老師學拳,在那兒我碰到了一位陳家溝的後代,他的太極功夫很不錯。「文革」期間他曾回到陳家溝,向好幾位太極前輩學過拳。相熟之後,我去他家拜訪過一次。他真誠地教給我一些習練太極之道。當談到「氣沉丹田」時,他說氣應沉入腳底,這樣有利於起對方的根。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後來,我和劉濟順(音譯)談起此事,他說其實氣應沉入地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領悟到氣沉丹田、氣沉腳底、氣沉入地都是正確的,它是處於不同層面的同一技法。如果你只知其一,就會認為其它說法是錯誤的,這對於學拳進步是不利的。因此,學了一點太極技法不能自以為已窺太極之堂奧,必須多方學習、比較,以期區分技法之正誤,掌握高層次的太極技法。一些人認為凡是太極拳書所言都是正確的,尤其是古老的典籍。有一次我向一個學生講解某著式的要求,旁邊另一個學生(他曾在別處學了多年的太極,後師從於我)說,他在太極拳書上沒見過這種提法。我對他說,有許多東西書上沒提到,而書上的有些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那個學生很驚訝:「書上的東西也會錯么?」事實上,中國舊時代的許多武術家,教育程度並不高,很多人不會寫文章。會寫文章的那部分人,有些很保守,不肯把道理說清、說盡。因此,書中所言並不全面,書中所言也會錯,書中有些東西也是低層次的。中國武術界有句俗話:「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意思是,師傅若想教你真東西,他們概括起來不會超過一張紙。當然真傳一張紙上的東西,也是需要作進一步詳釋的。即使師傅真想把真東西傳下去,對文字的不同理解也會造成差異。中國還有一句成語叫「按圖索驥」。古代的相馬專家伯樂寫了一本如何相馬的專著,極盡詳細,世人稱善。他的兒子按他父親所寫,詳加對照,最後找到了他自認為符合書中要求的駿馬。他找出的那匹所謂的駿馬是一隻大蛤蟆。 太極拳書對於練拳能起輔助作用,但光看書是不行的。有些人看了幾本太極拳書,看了幾盤錄像,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太極技藝,開始以專家的面目出現寫文章。這種人不僅自欺而且誤人。洪老師告訴我,60年代有人寫了一本關於太極拳的書(指顧留馨、沈家楨合著之〈陳式太極拳〉,譯者注),看了以後,洪老師發現書中所述的理論和套路動作都與陳發科所授大相徑廳。洪老師邊讀邊在書的空白處加以批判,不知不覺他的批註超過原書的字數。加上他後來對該書的評判,洪老師的評述竟有兩本書之多,現保管在他的學生處。洪老師的太極技法學自陳發科,洪老師理解力極強。經過向陳發科學拳15年之久,洪老師完全掌握了陳發科的技藝,並在以後的武術生涯中,逐一著式與他的學生詳加試驗,與武林朋輩較技驗證。因此洪老師的太極技法十分實用並且是高層次的。他拳術套路動作有些細節與陳發科所授不同,因為洪老師的套路完全按實戰要求來演練。實戰中怎麼用,套路中就怎麼練。在舊時代人們要保守得多。他們教的套路隱去了一些對實戰極有意義的細微動作。僅看套路動作你理解不了用法,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應用它們。必須經過老師的講解。拿第一式「金剛搗椎」的接手動作來說,陳發科原先教的練法是兩手同時抬起,兩手心相對與肩同寬。但陳老師講用法時卻是兩手一前一後、一高一低,一手順纏、一手逆纏。一手接對方的手腕,一手截對方的肘部。於是,經陳發科批准後,洪老師按實戰要求改變了原先的動作。另外,洪老師的套路中還吸收了其它拳種的一些動作(五式梅花樁的擒拿、反擒拿法;燕青捶的個別拳意。譯者注),這些在洪老師的書稿中有詳細的說明。80年代陳發科的女兒陳豫俠曾兩下濟南,向洪老師學習陳拳的用法和推手技術。看了洪老師的演練,她說象是在看她父親練拳。她還說到洪老師家就象是回到了家裡。她的父親和哥哥去世後,她把洪老師當做了親哥哥。由於洪老師講實戰著法,用太極的高級技法教學生,他的學生中不少人掌握了高超的推手技藝。現在中國每年舉辦全國性的推手比賽,比賽按體重分為5個級別。如果一個學生在比賽中取得金牌,他的老師會很高興,人們會認為他是明師。洪老師的學生和再傳弟子們多年來代表山東省出戰,在這些比賽中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他們通常獲得大多數的金牌,有時是包攬5塊金牌。這也可以看成洪老師教拳有道的一個證明。對此成績洪老師並不滿意。他在給我的信中說,這些金牌並不能證明那些學生達到了太極的高深境界,他們取勝是因為對手太弱。洪老師經常鼓勵他的學生努力達到太極的高深境界。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也不想概括介紹洪老師的全部技藝,這是不可能的,用一本書也介紹不完。 二、洪均生大師精湛、深燧的太極技藝 1、真正的「外柔內剛」 洪老師說:「太極是棚勁。」意思是如果沒有棚勁,就談不上太極拳了。棚勁是一切太極攻防技術的基礎。事實上,許多太極宗師,象陳發科、楊澄甫都有同樣的見解。他們強調人們在演練太極拳時要注重棚勁,使自己達到「外柔內剛」的境界。一些太極拳的練習者強調鬆柔,不同意強調棚勁。他們認為棚勁的練習會影響鬆柔,在推手中產生頂勁。事實上,他們有這樣的認識主要是由於他們對棚勁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棚勁。他們認為的棚勁是看起來有彈性的軀體或肢體的弧線運動。還有一些誤解陳式太極拳的人,錯誤認為套路中的發勁動作會產生拙力和硬勁。如果你有機會欣賞洪老師演練太極拳並與他推手,你會對棚勁和陳拳有新的認識。洪老師打拳至松至柔,他的一些動作需要在轉關處做很大的圓弧運動,尤其是和手臂動作,你會感到這樣才能鬆柔,打開關節。當洪老師發勁時,你不會感到是僵硬勁。相反,這種動作速度的突然改變就會使他的對手被輕鬆發出。如果你有機會與洪老師推手,你會感覺到他的手臂至松至柔。但你同時會感到他內部的棚勁,這種棚勁既不和你的勁相頂,也不會有過多的壓力作用你。洪老師的勁是松的,但你會感到這種鬆勁不是硬、空、飄,而是松、實、穩。在推手中,你會感到他的棚勁,這種勁轉換靈活,有經驗的對手都不會輕易發動進攻。 在推手練習中,鬆開關節和保持松沉有如下好處: (1) 粘勁,一旦與對手接觸更容易粘住對方。(2)聽勁更為敏銳。
(3) 更好的舍已從人,有更多時間聽出對方的勁作出反應。 (4)使對方的勁不能作用於你的身體,使他的勁失去功效。 (5) 更容易轉換姿勢,隨機應變。 那些過分強調鬆柔的好處的人不敢也不知道怎樣在鬆柔中加入棚勁。結果,他們只能對付一些掌握拳術皮毛和身體僵硬的對手,而對付不了那些知道如何鬆柔沉氣的對手發出的勁。當遇到那些能發出快速有力的勁力的對手時,沒有棚勁,就等於失去了基本防線。洪老師的鬆柔、棚勁技巧的另一個好處是使對方錯誤地認為自己能輕易地攻入他的防守中心,這使他們輕易就發動進攻,進攻者的力被反彈到他們自己身上。謹慎的對手是不會攻擊虛的地方,就像沒有人會用力去打一根柔軟的枝條。一個有經驗的練習者會用松沉勁壓制鬆柔中沒有棚勁的對手,直到對手不能改變位置,一旦摸到對手的實處就發勁。洪老師強調要鬆開身體的每一個關節(陳發科本人也說過),只有那樣你才可能鬆柔中帶有棚勁。關節的打開要自然,而不能有意的用力伸展肌肉。洪老師特彆強調指關節的打開,指關節不能彎曲,鬆散。而且要特別注意手指打開的方向和角度。 以前,當我讀到洪老師手稿中有關手指方向方向要與相應動作相配合時,我很難理解,這些建議看上去很麻煩。後來,我向洪老師學藝時,逐漸認識到手指打開的角度要根據動作中用勁的變換來調整隻有這樣做才正確,丟勁和頂勁才不會發生。運用這些技巧實踐得越多,興趣就越大。當練習時,一些人能強有力的發勁,但在鬆柔運動中,手指是彎曲和鬆散的。這表明指關節沒有打開,棚勁已經丟了。當這種情況發生在推手中時,一個有經驗的對手會抓住機會攻破你的防線。許多人同意在太極拳練習中要有棚勁,但對於怎樣算是有棚勁有不同的觀點。例如,當對方按你的前手時,你如何發揮棚勁。一種常規的練習方法是儘可能外撐前臂時不要觸及脅部,就好像腋下夾著彈簧幫你伸展前臂,手腕和手掌做圓弧運動,這會導致對手的來勁被擎起。這是一種棚勁的方法,但層次很低,技巧簡單。這種棚勁看上去能從對方來勁的壓力中解脫但對方可用捋勁來利用你的向前作用的勁。過分外撐的勁使轉變相對困難和緩慢,同樣,關於手部的棚勁技巧,洪老師沉肩墮肘的同時手指伸直,為的是打開肘、腕、手指的關節。這種棚勁在對手推力作用下反方向產生上和下的分力,既沒有向前的頂勁,又沒有向後的丟勁,對方難以利用。當攻擊直接進入,我就斜著轉開。洪老師說,在必要時,肘可以觸及脅部。有人會認為對方的勁會通過手臂傳向脅部。事實上,這不會發生。雖然肘看上去挨著脅部,但肘不是鬆散的挨著脅部,而是沉下去保持著棚勁。在肘與脅之間仍然有很小的縫隙,對手的勁不可能到達脅部。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化勁而不用頂勁。鬆開關節刃,游有餘,隨機應變。那此有幸與陳發科宗師推手的人會告訴你他們的經歷。當陳老師發揮出他的推手功力時,對手會感到內臟震動,淚流滿面,想要嘔吐,就像觸了電。他一發勁,對手就會被打飛。洪老師近70年的武術生涯,交會的有名、無名的武術高手無數,也曾應邀數下陳家溝(大陸官方認為是太極拳的發源地),洪師說,他一生所遇之武術高手未有一人能與陳發科師相提並論的。(陳發科是陳長興的嫡崐系曾孫,陳長興為楊露禪的老師。現代拳史研究人士有人認為,太極拳傳入陳家溝陳長興為第一人。譯者注)1956年洪老師從濟南市回北京向陳發科進一步學習和探討太極技藝。在推手時,洪老師能化掉陳老師的第一次發勁。當洪老師被陳老師的第二次發出時,陳發科的妻子表揚洪老師有進步,她說:雖然我在外面,沒有看見發生的一切但我能聽出你被師傅發出去的聲音與其他徒弟不同。對於陳老師發勁作用於洪老師時威力變小,洪老師謙虛的說:「也許是我的手沒力。」事實上,這是由於洪老師的鬆柔中帶有棚勁,只是手上沒有棚勁,陳老師的勁就會直接作用到洪老師身上,洪老師就沒有辦法化掉陳老師的第一次發勁。由於洪老師在太極拳練習中至松至柔,他能完全控制發勁。當他八十高齡時,在一次公開表演中能在兩分鐘內演練完整個炮捶套路。甚至連年青人都不能輕易做到 2、真正的球形螺旋運動 許多太極拳練習者都知道太極拳中需要螺旋勁。陳式太極拳有明顯的螺旋運動稱為「纏絲勁」。許多人把它看成是手與足怎樣正反纏繞的技巧。實事上,他們僅僅談及它的外部運動而不是勁的本身。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發現螺旋運動。一個天真的嬰兒在興奮時能用手做螺旋運動,但我們卻不能說他們在練習纏絲勁。勁,在中國武術術語中,是指通過某種正規的訓練使周身的力和能量協調一致,可以調用。因此,纏絲勁或螺旋勁是通過整個身體的勁與力的集中與協調,而做出某種纏絲運動。如,手部的螺旋運動也要有整個身體帶動。只有這種運動才是太極拳練習者追求的纏絲勁。每個太極拳練習者普遍認為:「勁由足根發出。」但問題是勁一旦從足根產生後如何向特定的方向傳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練習方法,正因為如此,螺旋勁質量的高低取決於練習者技能的高低。這也使得一些人在達到一定層次後難以向更高境界發展。由於洪老師的纏絲勁已爐火純青,他能輕易化勁,控制對手並使對手起根,被發出去。這兒我們不能詳實的說明怎樣練習纏絲勁。我只能介紹洪老師強調的一些要點。這些要點有助於練好纏絲勁。讓我們看看太極拳練習法中的一個動作:雙推手。一般情況下,人們將伸出左足右膝,兩膝高度一樣,用雙手將對方推開,這將使腰和身體右轉,雙手向前。這種腰腿姿勢產生的勁是水平面旋轉,產生的力基本上是水平的,你的對手會被推出,但不會被起根和打飛。為了起對方的根,重心降得比對手低並輕輕向上推是必要的技巧,但把對手打飛的機會很小。洪老師強調膝部的上下運動,以至從一開始勁就產生於球形的螺旋運動中。洪老師沉下左膝提起右膝,使左膝比右膝低。要讓腰向右轉,左臀骨隨左膝沉一點點,以至右臀骨稍稍高出,這使腰、腿的旋轉不再是水平的,而自然是球形的。我曾與一位在著名推手大師門下學習多年的朋友討論太極拳,我提到了洪老師怎樣做螺旋勁。為了使他理解,我讓他雙手推我,他雙手按住我的腰部,想用力把我向後推。我一旦聽到他的勁,便沉下一個膝蓋,提高另一個,這使他的一隻手比另一隻高,結果身體失去平衡。他認為這難以理解,因為他知道任何太極拳技巧貴在轉腰。接著,他雙手封住我的兩側,使我的腰不能轉動。然後我沒撤退,他卻幾乎摔到地上。讓他做,並一邊實驗和一邊慢慢解釋。我受到他雙手的力並知道不能左右旋轉,我用了膝的上下運動,使臀部也上下運動,這使他的手一上一下,導致身體轉動,失去平衡。事實上,我的技巧並不純熟。這是因為我受到他的勁後,上下旋轉得太多,這他的勁完全變為上下方向,當他失去平衡時,他只用了部分勁,而沒用最大的勁。如果換了洪老師,一旦對方用力,他的旋轉會恰到好處。他只讓對方的勁偏離一點,而不讓他過分失去平衡,對手能更用力地推,這使勁反彈於其自身並將對手發出。這種功夫爐火純青,高深莫測。有人(指馬虹,因洪老師曾批評馬虹曲解太極,誤人子弟,但馬虹從未敢在公開場合說類似的話。譯者注)說洪老師不知道「丹田內轉」的秘訣,這些指責僅僅暴露他們的無知和淺薄,不僅因為他沒有見過洪老師的太極拳,還由於他不知道怎樣練習旋轉丹田。一旦你看過洪老師的演練,你會意識到他的丹田旋轉的確是明顯精確,恰到好處。如果你已經練習過丹田內轉。你會知道訓練方法的外在表現很明顯,難以掩蓋,對那些知道丹田內轉技巧的人,他們在練習中盡量不顯露出來,但推手中肯定要使用它。洪老師智慧超群,在最初學拳的十五天內領悟出丹田內轉,更不用說他在陳發科老師門下學藝十五年的事實了。我知道在太極拳套路中要旋轉丹田,但沒聽過「丹田內轉。」當這一術語後來出現在一篇專門的武術文章中時,看來正適合陳式太極拳的特點。然而,我不能確定這是一種新的秘密訓練方法,還是為傳統的練習法換了個新術語。我請教了許多人,然後寫信給洪老師。他僅說陳發科沒有教他「丹田內轉」。事實是陳發科只教過他的門徒,包括洪老師和其它徒弟旋轉丹田的技巧,沒提到「丹田內轉」。我想是陳照奎老師後來發明了這一術語,為得是人們在練習中注意旋轉丹田。許多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技巧是沒有特定的術語來表述它們的,直到後來有人給它們定了新的名稱。洪老師給我講了一段往事。陳照奎老師去濟南拜訪洪老師時,提到一個他以前從沒聽說過的術語。陳老師說:「師兄,難道你以前沒有練習過這一技巧么?」洪老師說:「能給我示範一下嗎?」陳老師表演完後,洪老師笑了,說:「在學習套路之前,這是必須做的基本功。」 這種基本功就是單手在空中畫圈,以前沒有命名。由於陳老師用了個新術語來表述它,洪老師一開始不明白。事實上,洪老師高度重視基本功,他不僅要求新學生練習基本功而且要求有一定功力的徒弟堅持練習。單手在空中畫圈為的是訓練整個身體的纏絲勁。洪老師把動作分為兩類: 正手圈和反手圈。人們想知道為什麼洪老師不用術語「丹田內轉」。這也許是為了避免產生誤解,在洪老師的技巧中,丹田運動不是自身產生的。丹田不會自身運動,它的運動是由膝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而且丹田總是應向兩側運動。沒有使整個丹田上下旋轉的技巧,整個丹田上下旋轉,只會影響你重心的穩定性,然而,使丹田在一側運動而另一側沉下會使你重心穩定。我沒有看過陳照奎老師的太極拳表演,不知道他是如何做「丹田內轉」的。此外,他的徒弟也做的不盡相同。1984年,我去某省訓練,在那兒遇到一位在陳照奎老師門下學習了十年的徒弟他的動作漂亮,纏絲勁很明顯,但我感到他的丹田旋轉幅度太大,導致重心上浮,我問陳立清是否陳照奎也像那樣練崐習,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有人提出為丹田在人體中心,丹田旋轉帶身體旋轉會使勁的發出點太高,重心容易上升,很難將對手打飛,勁力的發展也有限。另一方面,洪老師用腿勁引發丹田旋轉,這使重心降低,身體穩重。勁的發出點低,使對手容易打飛,這也有利於勁將來的發展。太多數太極拳練習者知道手要做弧形或圓形運動,同時手臂也要纏繞螺旋,手的圓弧形運動很容易,但手臂要與整個身體協調的螺旋運動很難。了解每個動作的攻擊技巧很重要,這是為了決定手螺旋的程度,功力不深的人,手臂螺旋程度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洪老師的手稿中提到在練習某一動作時,手指和手掌要面對特定的方向,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我認為這些要求太複雜和沒必要。直到洪老師演練和我親身實踐,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我經常和學生們做實驗來觀察太極拳技巧不同方面的影響,只有正確運用技巧,才能揭開太極拳變化無窮的神秘面紗,掌握真諦。雷慕尼老師說:「洪老師的手部旋轉幅度大、方位正確,達到了真正的纏絲勁。」馮志強老師說:「洪老師的手旋轉得很厲害。」這兒,我要指出旋轉幅度大是洪老師的手纏繞程度要比整個手臂的螺旋程度。 3、真正的「步隨身換」。 太極拳練習者都知道身體上升、下降的協調性很重要,也就是「步隨身換」。然而許多人要向對手施力時就靜止不動,他們不知道如何變換步伐。只有步伐變換靈活才能使上身的種種技巧有效實施。洪老師講過這樣一件事。1930年,他開始在陳發科老師門下學藝,幾年後,在去某地方的途中,他看見一個似乎是太極高手的人輪流與他的學生推手。他的一些說法這使洪老師疑惑不解並參加了進去。當那人捋洪老師時,洪老師粘住他的勁並向前移了半步,插入那人的雙腿之間,同時發勁,那人後退一大步。事後,有人告訴洪老師那人是太極拳另一流派著名宗師的得意門生,洪老師說如果事先知道是如此情況的話,他就不會參加這次推手。這並不表明那時洪老師的功力高於那人,而是大多數人不知如何跟隨那人移步,才導致輕易被那人推開。他並沒料到洪老師能這麼快速穩定的滲透到他的步伐中,他也許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才被推出,但這些至少能說明利用好步伐滲透到對方的步形中去,能便手上的技巧更有效。什麼情況下你要轉換步伐?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當你現有的步伐已達到極限。例如,你伸出雙手去推對手已達極限,而且膝蓋已彎曲垂直與腳尖,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你要移動步伐以保持向前的衝量。第二種是當你的步伐沒有達到極限,你想在範圍之外進攻,你要相應的變換步伐。有兩種方法改變步伐:一是前腳向前移半步,後腳同時移動相同的距離。二是讓後腿前移成為前腿,這是由於一旦步伐和手到達極限,勁便成了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雖然能將對方推開,但技術運用的威力失去,進攻效果減弱。如果你想保持手和腳的威力運用最大,你必須靈活地轉換步伐。如果你的步伐僵硬,一旦動起來,重心會不穩,這會給對手機會。因此,洪老師對步伐要求很嚴格,這些的確很實用。例如為了前進,一些陳式太極拳練習者在腳向前伸展時,腳根擦地而行,而太極拳另一些流派則沒有或根本沒有這種要求。陳發科老師教學中也強調擦地動作。我們不討論伸出前腳可鏟對方的事實,這種練習的主要作用是使前進更加快速穩健。當前腳擦地而行時,重心不易搖動,也能防止對方鉤絆你,重心能隨步伐滑入對方中線,使自己處於十分有利的位置。洪老師要求當前腳根擦地的一瞬間,兩腳之間的距離為一肩寬,腳根內側地而不是中後部。當前進時,前腳微微向內側傾斜,後腿稍低,這使擦地動作快而穩。如果臀節到後腳之間的沉勁不足,結果導致前腿也必須支撐體重的一部分,這樣動作會變的笨拙、緩慢。三、高尚武德,師恩永存我心
洪老師性格豐富。他聰明、敏銳、見多識廣、記憶力好、多才多藝,對人們熱心、誠懇、心胸寬闊。他也正直、務實、幽默、樂觀。即使你不是向他學習太極拳,坐下來與他閑談一下也會感到身心愉快。洪老師繼承了許多中國的傳統美德,值得學習。 1、和藹可親,淡泊名利 1984年秋天,在與他通信兩年之久後,我終於有幸拜訪他。我寫信請他幫我安排一處離他家近的地方住,這樣向他請教比較方便,洪老師回信我可以住在他家。對此我興奮不已,不但可以省錢,而且學藝方便,但卻給他增添麻煩。到洪老師家後,我與他快樂的閑談,晚上他的學生走後,我拿出些錢和糧票給他(那時,大陸主食有限,政府嚴格控制供應),洪老師推還給我說:「我們還用得了那樣嗎。」意思是他把我看作好朋友,不用交學費。我很感動說:「我來這兒吃你的,我們還是需要買米做飯的。」這樣,他才肯接受。從那以後,洪老師的話深深印入我的腦海,當今社會,許多人認為金錢至上,甚至在父子、兄弟之間也是這樣,更不必說朋友和學生之間。一天,洪老師的一位徒弟陪我去武術館,去看洪老師的另外兩個徒弟是怎樣教別人的。一路上,他告訴我如果我遇到政府官員,最好不要說住在洪老師家並向他學藝。這是因為當地政府已決定不是本地學生包括那些海外的,要首先付錢給他們,然後他們付一部分給洪老師。洪老師擔心加重我的經濟負擔,不收學費,也不讓政府收費。如果那學生不告訴我,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事實上,洪老師冒了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個人的政治問題還沒解決。洪老師的另一位學生告訴我當我寫信給洪老師要來拜訪,洪老師告訴他們我可以住在他家,不用到武術館學藝,洪老師對我從沒提起過。我去澳洲後,曾寄錢給洪老師。不久後我聽說北京要造紀念碑紀念陳發科大師。我寫信給洪老師,讓他告訴我計劃的最後細節,因為我想為此項活動捐錢。洪老師回信說他將把我以前給他的錢以我的名義捐贈。我立刻回信說以前給他的錢是留給他自己用的。其實洪老師經濟情況並不好(由於個人的政治問題)。他很需要錢。但由於考慮別人的處境總比考慮自己能得到多少錢要多,洪老師總是為我的經濟情況著想。 2、 一心鑽研太極拳,淡薄名利 洪老師對於練習太極拳總是懷有極大的熱誠,而且一直進行過細的研究。他曾提起過一件事,有一位日本婦女(全日本太極協會秘書長中野春美,張注)每年來中國學習太極拳。幾年後的一天,她在練習中哭了,說她本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藝的道路會更容易,但卻越來越艱辛。其實,洪老師對她高要求是為了讓她功夫更上一層樓,這讓她覺得很困難。當我和洪老師住在一起時,一次他的一位學生要舉行家庭慶祝會並邀請我們大家去吃飯。我說我快回家了,最好獃在洪老師家中加緊練習,洪老師便獨自一人去了。正巧幾名外地來的學生來看望洪老師。在看完我打的炮捶最後幾個動作後,其中一位告訴我,在「護心錘」這一式中怎樣做右拳收回的動作,這和我以前做的不同。他的架子很低,右拳收回得也低並且轉動幅度更大。我覺得他的動作更漂亮,便跟著他改變了動作。後來洪老師回來正看見我在練這個動作,他發現我的改變,他的臉沉了下來,用嚴厲的口我這是跟誰學的。他解釋道這是老架子的練法,右拳收得太靠近身體,手臂轉得太厲害,這便不能很好地化勁。洪老師對物質生活很隨意,雖然他年青時出生在有勢力的家庭,物質生活富裕。後來,他一日三餐由他的後妻和學生們準備,他從不下廚和過問菜單。由於我的技術不行,也不下廚。因此做飯時,我們就閑談和討論太極拳直到飯菜準備好,不管什麼我們都吃。洪老師從不和我談吃穿。除了寫作,洪老師一般不戴眼鏡,我問他為什麼寫的字那麼小,他笑了告訴我,他託人買一副遠視眼鏡,但卻送來一副超過矯正視力的眼鏡,看上去像放大鏡。他寫作時並不覺得字小,為了不浪費,他一直戴這副眼鏡。聽到這裡,我們開懷大笑。後來顧留馨老師問我,洪老師的字為什麼那麼小,我告訴他原因,他也笑了。 3、注重的成就,不愛慕虛榮 洪老師曾寫信告訴我,當地政府對他說,北京、上海已成立陳式太極拳研究會,山東省也應該有。洪老師回答:「你們必須確定真正化時間去搞研究,我沒時間,你們誰想搞就搞。」洪老師認為那些人只為了得到名利,沒有實際貢獻。因此他寧願不要這種虛榮。當人們稱讚他的太極拳和推手技巧時,他總是說天外有天,他認為陳發科老師是最棒的。一些外國人稱洪老師為「太極拳功夫超極巨星」。他笑著說,巨星不得什麼,重要的是真正領悟太極拳。洪老師有自己傳授太極拳的獨特方法。當我寫信去請教一些建議時,他不僅回答我的問題,有時還問我的看法。回答他的問題,就像坐著考試一樣。我難以想出比我的回答更好的答案,結果我經常遲遲回信,洪老師對此並不介意。有時,在我第一封信還沒回時,他又給我來了一封信,這使我覺得不好意思。按道理,學生應儘早回信,師傅可以晚些。但洪老師不覺得麻煩。通過跟他學藝,我不僅學會了演練太極拳功夫,而且學會了分析一些哲理。雖然上次與洪老師相見到現在已經許多年了,當我回想起與洪老師在一起學藝的情景,情不自禁的感到一種甜蜜和幸福。洪老師與他妻子住在兩室一廳的小公寓里,洪老師為了方便練拳,選了底層。他們住在大房間里,我住在小房間里。每天我六點起床便開始在客廳訓練,在我和洪老師呆在一起時,他沒有出去教拳。每天早晨七點鐘洪老師打開房門走出來,我便向他問好。做好清潔工作後,我們便在大房間里一邊喝茶一邊閑談。洪老師總是坐在靠門的沙發上,而我坐在另一張上。要麼是洪老師的妻子,要麼是他的學生準備早餐。吃完早餐後我們繼續閑談喝茶,我一有問題就問他,他便認真回答。當有必要演練時,我們都站起來實踐。有時我們談論人的生命和歷程。我們甚至討論人類的靈魂是否存在。直到洪老師說:「我們打拳吧!」我就又能從中學習到新的技能。有時,其他學生也來了,經常有從外地來的。當洪老師教他們時,我站在一邊仔細觀察,這樣我也能學到許多,這樣一直到晚上九點。該是洪老師休息的時候,我回房時問他晚安。一旦進入自己的房間,我便回憶和記錄所學的,所聽到的。每天我與洪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超過十小時。每天都發生同樣的事,但每天我都有新的收穫。那時經歷的許多事如今仍記憶猶新,幫助我更好的理解太極拳。我相信將來有一天還會那樣。洪老師和藹可親的樣子在我腦海中浮現,就好像他正站在我面前,我將永遠愛他。謹以此文紀念我敬愛的洪均生老師逝世兩周年。他將永遠活在他的弟子和所有受過他恩澤的人的心中。鳴謝 感謝我的學生Joseph Wong HughGradyHeanK Low Danny Mccartin和C. K. Kan。文章的準備得到他們的幫助和奉獻。我要對所有偉大的太極拳老師們表示深深的敬意,特別是洪均生老師,他的英明、知識和智慧是我寫出此文的基礎。 (全文完)作者簡介
吳世增,廣州市人。自幼嗜武,曾習練南拳等技。後改練太極,交遊甚廣,國內外太極名師幾乎都曾造訪,功夫精湛。國內數名太極高手曾敗於他的手下。1984年拜洪均生老師為師。1992年移居澳大利亞。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開設武館,專事傳授洪傳陳式太極拳。 洪均生大師1907年出生於河南均縣,他的名字「均生」即生於均縣之意。洪老師的祖父曾在清庭做官,他自幼隨父在北京生活、學習。洪老師1996年去世于山東省省會濟南市,按中國傳統計演算法,他終年90歲。洪老師自幼體弱多病,17歲因病輟學。 1930年他開始跟吳式太極大師吳鑒泉的得意門生劉慕三學練吳式太極拳。數月後,劉帶著他的30多名學生,包括洪老師一齊轉而向陳式太極宗師陳發科學練陳拳。從此後,洪老師成為陳發科的弟子。洪老師的體質因練拳而大為改善,這更激發了他練拳的興趣。洪與陳的感情日深,漸至情同父子。陳經常住在洪府,有時一住就是2、3個月。日寇佔領北京後,洪老師一度生活來源中斷,他和6個孩子沒吃的時候,會到陳發科老師家吃上一頓。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有關陳發科大師的諸多武林軼事,絕大多數由洪老師記錄、提供。洪老師家境富裕,因體弱而沒工作,這使得他可以終日伴於陳之左右,目睹見證那些精採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使我們今天能對陳大師的蓋世武技得窺一斑。 1944年洪均生告別陳發崐科赴山東濟南就職。1956年,洪的結髮之妻去世,洪深為悲慟,復又返京。這次,他在京待了4個月,就自己的練拳心得向陳大師請教套路和推手。加上這一段時間,洪共跟陳學練陳拳達15年之久。 洪老師終其一生的武術實踐和研究,充分掌握並發展了陳式太極理論與實戰技術,使他成為陳拳18代的傑出代表人物。 洪老師離開我們已有兩年了,我謹作此文以示紀念。我相信不用詳述洪老師的的高尚品質和技藝的奧妙之處,僅是他精湛技藝的一管之窺都會使讀者大感興趣的。 一、當代太極大師的人中之傑 隨著時光流逝,太極拳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普遍認為當代之太極大師的功夫技藝與前代大師如陳發科、楊澄甫相去甚遠。從80年代開始,我過訪了諸多海內外盛名著著太極大師。在不同的時期,我曾師從於他們、聽他們的講座、觀摩他們的表演。有些我僅看過他們的表演像帶。我有一種感覺,好象一旦有誰能在對抗性競技中發勁將對手拋出,他們就會被認為是有真功夫的大師。當然這裡面不能包括事先安排好的發勁表演。在80年代,有一次我參加大陸某城市的太極競技大會。那天上午,一位被大會組織者邀請而來的太極大師,被另一城市的代表團邀請去給他們作指導。練完套路後,一些拳手要求他作推手表演。這位大師任選了一位比他略微年輕的教頭和他一起表演棚、擄、擠、按。雙方划了幾個圈之後,這位大師突然撒開雙手往前雙手插入對手的腋窩,想將對手推出。但他的對手一沉氣,反將這位大師震退了一步(前後腳同時退了一步)。當然,大師也不總是贏,這得看他對手的功夫如何了。上例中的那位教頭是吳式傳人,師從郝月如,儘管他有一定功力,但未臻高深藝境。問題是那位大師所用的推手招法不高明。那一招並不是真正的太極招法,但很多拳手習慣用它。總之,一些著名大師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麼棒。在那些能將對手猛烈擲出的拳師中,能做到先拔起對方的根再將對手打得飛跌出去的拳師,為數並不多。而在能起對方根的拳師中,大多是在化掉對方的勁之後,再用自身的勁力將對手發出。這種功夫並非善之善者也,它很耗體力。能改變對手力的方向,將之反作用於對手,並加上自己的勁力,方為善之善者也。但能達此境界的拳師實屬鳳毛麟角。洪均生大師就是達此境界的一代宗師。 在拜訪洪老師之前,我讀過他的一些文章,也讀到過一些其他太極拳師寫的關於他的文章。我和他有過通信往來,但我並不確切地了解洪老師的功夫水平。1984年底,我到了濟南住在洪老師家向他學拳,直到此時我才領略了洪老師的精妙技藝。洪老師能用一種令人著迷的方式演示太極拳的用法,但這種按預先設計好的套路演示的方法,並不能真正展現洪老師的高超技藝。這種方法通常是用於訓練初學者的。真正能檢驗技藝的方法是推手訓練。一天幾個學生來拜訪洪老師,我們在一起聊天,談論著太極拳。其中兩位,一姓劉(是劉承德,譯者注),另一位我忘了姓什麼了,暫且叫他A先生吧,在一起推手。A試圖將劉發出,劉回以擄、采,將A雙腳采離地面摔在身後。雖然摔得並不很遠,一米到一米半左右,但已使我吃了一驚,因為我看出他們並未用太大的勁,如果真用上勁,A真不知要被摔出多遠。那時,我對起對方的根並摔出對手的技藝並不了解,儘管我在書上讀到過並聽人們談起過。有人說,你得練氣和發勁,直至氣足勁整,你就能起對手的根。這似乎只要練氣、練勁,而與技巧無關。直到我看到他們的推手,我方知事實並非如此。能否將對手打跌出去,主要還在技巧。如你發人的技巧正確,對手就會跌出,氣與勁的質量決定你能將對手發多遠。棚、擄、擠、按都有一定之規,技巧正確了,就可發出對手。這正是洪師所要傳授的技藝。洪師的學生都能幹凈、利落地發人,洪師之技藝可想而知。又一次,劉和另一位學生,且稱為B,來拜訪洪師。B以前練過中國式摔交。B曾和某著名太極拳師推過手,這位太極拳師拿B毫無辦法。他稱讚B功夫不錯。這位太極拳師寫過一本關於太極拳的書,他似乎很懂太極。B向洪師請教推手,洪師遂和他在廳堂推手。不管B對洪師用何招法,都無濟於事。B對洪師發勁,洪師手部只略加動作,B就被打偏。有時洪師稍作進步,有時步伐不動,B即被起根(雙腳離地)向後跌出一米開外。有時跌得更遠一些,B就跌到客廳的沙發上(廳堂不大)。這個場面引人入勝,我看得很興奮。看了一會我不禁對B說:「你一用勁就會被洪老師控制住。」這是顯而易見的。B一用勁身體即被撥偏,已處背勢,再繼續用力只會擊向自己。過了一會,我又說了同樣的話。B轉過身來對我笑著說:「我們來試試。」說著他雙手搭上了我的右手。這是我們第一次碰頭,B並不知道我的水平,因此我們推得很客氣,不快也沒用多大的勁。我用了洪師近來傳授我的化勁方法,兩次試探性進攻後,B意識到我能化勁,即迅速用右手采我右腕,左手托我右肘向上發勁,我身略右轉,右手一引,左手搭上他的右肘,兩手同時向前發勁,B雙腳離地,向後跳退一米多遠。B笑道:「你也有兩下子么。」劉說:「吳先生當然有兩下子啦。」我立即說:「我要用兩隻手,而洪師只要用一隻手。」聞聽此言,洪師一笑。我謙虛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洪師在我面前,而是我深知自己和洪師不可同日而語。我是雙手封死對方使其不能變化,再用自身的勁力將其發出。我既沒能控制對手在先,使其處於背勢,也沒能返還對手勁力在後,我用的技巧與洪師有天壤之別。又一次,我的師兄蔣家竣從徐州來濟南拜訪洪師。蔣曾師從多名著名陳式太極名,如,陳照丕(陳氏18世)、陳照奎(陳式18世,陳發科之子)、陳金鰲(陳氏18世,師從陳鑫),後拜師於洪老師。這次蔣向洪提出了一些有關推手的問題,當時他們在一間較大的房子里。無論蔣用何招法,只要一用勁,洪師身體略加轉動,蔣即被控制,處於背勢。有時洪師進步,蔣即被起跟發出1、2米遠。當蔣用更大的勁、速度更快時,他的根也會被起得更快,被發得更遠,他雙腳落地之聲則更沉重。但蔣仍能站住,並象要再次進攻的樣子。這個場面太精彩了,我開始大笑起來。在認識洪師之前,我讀過蔣的一篇講述和洪師1971年推手的事。文中寫道:「和洪師推手總覺得自己的手太短,而洪師的手太長。」我冒昧地問洪師:「如敵人突然襲擊擊中你的胸口,你能不用手部的技巧么?」洪師笑了,接著說道:「你來試一下吧,我不用手。」帶著疑惑,我迅速地用大力擊向洪師胸部。我感覺好象擊上了一堵彈簧牆,人被突然反彈出4、5米遠。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我請教洪師是如何將蔣彈出的,他讓我試試。當我用雙手推洪師身體時,我感覺無法作用於他,在他身上找不到一處實的地方。我只感覺到洪師的內勁在轉換、變化,而外形絲毫看不出來。我好象推上了一部非常靈敏的彈簧器。因此,我更加小心用勁。我稍遲疑,洪師即上一小步,用身體將我發出。我問洪師:「你發勁時必須進步么?」「不,因為你沒用勁,所以我得進步。」我明白了,如果我花更大的勁,會被發得更遠。洪老師告訴我一件事:一次他和一個學生在一間寬敞的房子里,試驗太極的用法,洪師母蹲在屋子中央摘菜,學生用右拳進攻,洪老師用太極拳第一式「金剛搗錐」接招。對方右手甫接觸洪師右手,即被擊出,從洪師母頭頂飛過,摔出去5、6米遠。洪師母嚇了一跳,此後,只要洪師和人推手,她就躲得遠遠的。洪師說這個學生以前練的是形意拳,他的勁力沉且猛,所以會被發出老遠。上海有位武術家叫李東員,實戰經驗豐富,曾向陳發科學過太極。1982年洪師去上海參加全國著名太極拳家大會,李觀看了洪師的表演。和洪師接觸後,李對他的學生說:「洪老師功夫太好了,比某某某強多了(此人是著名太極拳家,經常來滬過訪李),他們不是一個檔次的。」李的這位學生在移民來澳州後,將此事告訴了我。(日本武術雜誌曾載文,稱一位和洪師、楊澄甫都推過手的陳家溝出身的武術家說,洪師推手之技在楊澄甫之上。譯者注)在講述洪老師的技藝之前,有必要弄清一些問題。有人認為技藝和具體技術是一回事。具體技巧不會因人而異,否則有的拳師會被認為未盡善美。其實,這是對太極拳的一種誤解。太極拳有記載的歷史就達300年,上百萬人練此拳。技藝高超的拳家都有各自的技術和特點。例如,楊露禪大師和其二子皆技藝超群,事實上不僅二子與其父技術風格不同,二子之間的也有很大的不一樣。事實上,不同武術大師擅長技術各有不同是正常的。因為各人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是不同的,性格和修養也不一樣。當他們的功夫達到一定的層次,他們當然會發展最適合自己的技術。因此,初學拳的階段,學者應盡量模仿他的老師,應儘力去理解和實踐老師所傳授的東西。功夫進入高層次後,個人技術會與其師有所不同。今天的許多太極拳師所授其實並非太極拳的技術。有些從其它拳種借來,並無太極的特點。有些根本就是錯誤的。即使太極拳範疇的技術亦有高下之分。比如,「氣沉丹田」為許多太極拳師所要求,也在不少太極拳書中被提到。但,不是功力達到一定階段,「氣沉丹田」是不容易做到的。1984年,我去西安向陳立清老師學拳,在那兒我碰到了一位陳家溝的後代,他的太極功夫很不錯。「文革」期間他曾回到陳家溝,向好幾位太極前輩學過拳。相熟之後,我去他家拜訪過一次。他真誠地教給我一些習練太極之道。當談到「氣沉丹田」時,他說氣應沉入腳底,這樣有利於起對方的根。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後來,我和劉濟順(音譯)談起此事,他說其實氣應沉入地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領悟到氣沉丹田、氣沉腳底、氣沉入地都是正確的,它是處於不同層面的同一技法。如果你只知其一,就會認為其它說法是錯誤的,這對於學拳進步是不利的。因此,學了一點太極技法不能自以為已窺太極之堂奧,必須多方學習、比較,以期區分技法之正誤,掌握高層次的太極技法。一些人認為凡是太極拳書所言都是正確的,尤其是古老的典籍。有一次我向一個學生講解某著式的要求,旁邊另一個學生(他曾在別處學了多年的太極,後師從於我)說,他在太極拳書上沒見過這種提法。我對他說,有許多東西書上沒提到,而書上的有些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那個學生很驚訝:「書上的東西也會錯么?」事實上,中國舊時代的許多武術家,教育程度並不高,很多人不會寫文章。會寫文章的那部分人,有些很保守,不肯把道理說清、說盡。因此,書中所言並不全面,書中所言也會錯,書中有些東西也是低層次的。中國武術界有句俗話:「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意思是,師傅若想教你真東西,他們概括起來不會超過一張紙。當然真傳一張紙上的東西,也是需要作進一步詳釋的。即使師傅真想把真東西傳下去,對文字的不同理解也會造成差異。中國還有一句成語叫「按圖索驥」。古代的相馬專家伯樂寫了一本如何相馬的專著,極盡詳細,世人稱善。他的兒子按他父親所寫,詳加對照,最後找到了他自認為符合書中要求的駿馬。他找出的那匹所謂的駿馬是一隻大蛤蟆。
太極拳書對於練拳能起輔助作用,但光看書是不行的。有些人看了幾本太極拳書,看了幾盤錄像,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太極技藝,開始以專家的面目出現寫文章。這種人不僅自欺而且誤人。洪老師告訴我,60年代有人寫了一本關於太極拳的書(指顧留馨、沈家楨合著之〈陳式太極拳〉,譯者注),看了以後,洪老師發現書中所述的理論和套路動作都與陳發科所授大相徑廳。洪老師邊讀邊在書的空白處加以批判,不知不覺他的批註超過原書的字數。加上他後來對該書的評判,洪老師的評述竟有兩本書之多,現保管在他的學生處。洪老師的太極技法學自陳發科,洪老師理解力極強。經過向陳發科學拳15年之久,洪老師完全掌握了陳發科的技藝,並在以後的武術生涯中,逐一著式與他的學生詳加試驗,與武林朋輩較技驗證。因此洪老師的太極技法十分實用並且是高層次的。他拳術套路動作有些細節與陳發科所授不同,因為洪老師的套路完全按實戰要求來演練。實戰中怎麼用,套路中就怎麼練。在舊時代人們要保守得多。他們教的套路隱去了一些對實戰極有意義的細微動作。僅看套路動作你理解不了用法,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應用它們。必須經過老師的講解。拿第一式「金剛搗椎」的接手動作來說,陳發科原先教的練法是兩手同時抬起,兩手心相對與肩同寬。但陳老師講用法時卻是兩手一前一後、一高一低,一手順纏、一手逆纏。一手接對方的手腕,一手截對方的肘部。於是,經陳發科批准後,洪老師按實戰要求改變了原先的動作。另外,洪老師的套路中還吸收了其它拳種的一些動作(五式梅花樁的擒拿、反擒拿法;燕青捶的個別拳意。譯者注),這些在洪老師的書稿中有詳細的說明。80年代陳發科的女兒陳豫俠曾兩下濟南,向洪老師學習陳拳的用法和推手技術。看了洪老師的演練,她說象是在看她父親練拳。她還說到洪老師家就象是回到了家裡。她的父親和哥哥去世後,她把洪老師當做了親哥哥。由於洪老師講實戰著法,用太極的高級技法教學生,他的學生中不少人掌握了高超的推手技藝。現在中國每年舉辦全國性的推手比賽,比賽按體重分為5個級別。如果一個學生在比賽中取得金牌,他的老師會很高興,人們會認為他是明師。洪老師的學生和再傳弟子們多年來代表山東省出戰,在這些比賽中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他們通常獲得大多數的金牌,有時是包攬5塊金牌。這也可以看成洪老師教拳有道的一個證明。對此成績洪老師並不滿意。他在給我的信中說,這些金牌並不能證明那些學生達到了太極的高深境界,他們取勝是因為對手太弱。洪老師經常鼓勵他的學生努力達到太極的高深境界。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也不想概括介紹洪老師的全部技藝,這是不可能的,用一本書也介紹不完。 二、洪均生大師精湛、深燧的太極技藝 1、真正的「外柔內剛」 洪老師說:「太極是棚勁。」意思是如果沒有棚勁,就談不上太極拳了。棚勁是一切太極攻防技術的基礎。事實上,許多太極宗師,象陳發科、楊澄甫都有同樣的見解。他們強調人們在演練太極拳時要注重棚勁,使自己達到「外柔內剛」的境界。一些太極拳的練習者強調鬆柔,不同意強調棚勁。他們認為棚勁的練習會影響鬆柔,在推手中產生頂勁。事實上,他們有這樣的認識主要是由於他們對棚勁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棚勁。他們認為的棚勁是看起來有彈性的軀體或肢體的弧線運動。還有一些誤解陳式太極拳的人,錯誤認為套路中的發勁動作會產生拙力和硬勁。如果你有機會欣賞洪老師演練太極拳並與他推手,你會對棚勁和陳拳有新的認識。洪老師打拳至松至柔,他的一些動作需要在轉關處做很大的圓弧運動,尤其是和手臂動作,你會感到這樣才能鬆柔,打開關節。當洪老師發勁時,你不會感到是僵硬勁。相反,這種動作速度的突然改變就會使他的對手被輕鬆發出。如果你有機會與洪老師推手,你會感覺到他的手臂至松至柔。但你同時會感到他內部的棚勁,這種棚勁既不和你的勁相頂,也不會有過多的壓力作用你。洪老師的勁是松的,但你會感到這種鬆勁不是硬、空、飄,而是松、實、穩。在推手中,你會感到他的棚勁,這種勁轉換靈活,有經驗的對手都不會輕易發動進攻。 在推手練習中,鬆開關節和保持松沉有如下好處: (1) 粘勁,一旦與對手接觸更容易粘住對方。 (2)聽勁更為敏銳。 (3) 更好的舍已從人,有更多時間聽出對方的勁作出反應。 (4)使對方的勁不能作用於你的身體,使他的勁失去功效。(5) 更容易轉換姿勢,隨機應變。
那些過分強調鬆柔的好處的人不敢也不知道怎樣在鬆柔中加入棚勁。結果,他們只能對付一些掌握拳術皮毛和身體僵硬的對手,而對付不了那些知道如何鬆柔沉氣的對手發出的勁。當遇到那些能發出快速有力的勁力的對手時,沒有棚勁,就等於失去了基本防線。洪老師的鬆柔、棚勁技巧的另一個好處是使對方錯誤地認為自己能輕易地攻入他的防守中心,這使他們輕易就發動進攻,進攻者的力被反彈到他們自己身上。謹慎的對手是不會攻擊虛的地方,就像沒有人會用力去打一根柔軟的枝條。一個有經驗的練習者會用松沉勁壓制鬆柔中沒有棚勁的對手,直到對手不能改變位置,一旦摸到對手的實處就發勁。洪老師強調要鬆開身體的每一個關節(陳發科本人也說過),只有那樣你才可能鬆柔中帶有棚勁。關節的打開要自然,而不能有意的用力伸展肌肉。洪老師特彆強調指關節的打開,指關節不能彎曲,鬆散。而且要特別注意手指打開的方向和角度。 以前,當我讀到洪老師手稿中有關手指方向方向要與相應動作相配合時,我很難理解,這些建議看上去很麻煩。後來,我向洪老師學藝時,逐漸認識到手指打開的角度要根據動作中用勁的變換來調整隻有這樣做才正確,丟勁和頂勁才不會發生。運用這些技巧實踐得越多,興趣就越大。當練習時,一些人能強有力的發勁,但在鬆柔運動中,手指是彎曲和鬆散的。這表明指關節沒有打開,棚勁已經丟了。當這種情況發生在推手中時,一個有經驗的對手會抓住機會攻破你的防線。許多人同意在太極拳練習中要有棚勁,但對於怎樣算是有棚勁有不同的觀點。例如,當對方按你的前手時,你如何發揮棚勁。一種常規的練習方法是儘可能外撐前臂時不要觸及脅部,就好像腋下夾著彈簧幫你伸展前臂,手腕和手掌做圓弧運動,這會導致對手的來勁被擎起。這是一種棚勁的方法,但層次很低,技巧簡單。這種棚勁看上去能從對方來勁的壓力中解脫但對方可用捋勁來利用你的向前作用的勁。過分外撐的勁使轉變相對困難和緩慢,同樣,關於手部的棚勁技巧,洪老師沉肩墮肘的同時手指伸直,為的是打開肘、腕、手指的關節。這種棚勁在對手推力作用下反方向產生上和下的分力,既沒有向前的頂勁,又沒有向後的丟勁,對方難以利用。當攻擊直接進入,我就斜著轉開。洪老師說,在必要時,肘可以觸及脅部。有人會認為對方的勁會通過手臂傳向脅部。事實上,這不會發生。雖然肘看上去挨著脅部,但肘不是鬆散的挨著脅部,而是沉下去保持著棚勁。在肘與脅之間仍然有很小的縫隙,對手的勁不可能到達脅部。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化勁而不用頂勁。鬆開關節刃,游有餘,隨機應變。那此有幸與陳發科宗師推手的人會告訴你他們的經歷。當陳老師發揮出他的推手功力時,對手會感到內臟震動,淚流滿面,想要嘔吐,就像觸了電。他一發勁,對手就會被打飛。洪老師近70年的武術生涯,交會的有名、無名的武術高手無數,也曾應邀數下陳家溝(大陸官方認為是太極拳的發源地),洪師說,他一生所遇之武術高手未有一人能與陳發科師相提並論的。(陳發科是陳長興的嫡崐系曾孫,陳長興為楊露禪的老師。現代拳史研究人士有人認為,太極拳傳入陳家溝陳長興為第一人。譯者注)1956年洪老師從濟南市回北京向陳發科進一步學習和探討太極技藝。在推手時,洪老師能化掉陳老師的第一次發勁。當洪老師被陳老師的第二次發出時,陳發科的妻子表揚洪老師有進步,她說:雖然我在外面,沒有看見發生的一切但我能聽出你被師傅發出去的聲音與其他徒弟不同。對於陳老師發勁作用於洪老師時威力變小,洪老師謙虛的說:「也許是我的手沒力。」事實上,這是由於洪老師的鬆柔中帶有棚勁,只是手上沒有棚勁,陳老師的勁就會直接作用到洪老師身上,洪老師就沒有辦法化掉陳老師的第一次發勁。由於洪老師在太極拳練習中至松至柔,他能完全控制發勁。當他八十高齡時,在一次公開表演中能在兩分鐘內演練完整個炮捶套路。甚至連年青人都不能輕易做到 2、真正的球形螺旋運動 許多太極拳練習者都知道太極拳中需要螺旋勁。陳式太極拳有明顯的螺旋運動稱為「纏絲勁」。許多人把它看成是手與足怎樣正反纏繞的技巧。實事上,他們僅僅談及它的外部運動而不是勁的本身。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發現螺旋運動。一個天真的嬰兒在興奮時能用手做螺旋運動,但我們卻不能說他們在練習纏絲勁。勁,在中國武術術語中,是指通過某種正規的訓練使周身的力和能量協調一致,可以調用。因此,纏絲勁或螺旋勁是通過整個身體的勁與力的集中與協調,而做出某種纏絲運動。如,手部的螺旋運動也要有整個身體帶動。只有這種運動才是太極拳練習者追求的纏絲勁。每個太極拳練習者普遍認為:「勁由足根發出。」但問題是勁一旦從足根產生後如何向特定的方向傳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練習方法,正因為如此,螺旋勁質量的高低取決於練習者技能的高低。這也使得一些人在達到一定層次後難以向更高境界發展。由於洪老師的纏絲勁已爐火純青,他能輕易化勁,控制對手並使對手起根,被發出去。這兒我們不能詳實的說明怎樣練習纏絲勁。我只能介紹洪老師強調的一些要點。這些要點有助於練好纏絲勁。讓我們看看太極拳練習法中的一個動作:雙推手。一般情況下,人們將伸出左足右膝,兩膝高度一樣,用雙手將對方推開,這將使腰和身體右轉,雙手向前。這種腰腿姿勢產生的勁是水平面旋轉,產生的力基本上是水平的,你的對手會被推出,但不會被起根和打飛。為了起對方的根,重心降得比對手低並輕輕向上推是必要的技巧,但把對手打飛的機會很小。洪老師強調膝部的上下運動,以至從一開始勁就產生於球形的螺旋運動中。洪老師沉下左膝提起右膝,使左膝比右膝低。要讓腰向右轉,左臀骨隨左膝沉一點點,以至右臀骨稍稍高出,這使腰、腿的旋轉不再是水平的,而自然是球形的。我曾與一位在著名推手大師門下學習多年的朋友討論太極拳,我提到了洪老師怎樣做螺旋勁。為了使他理解,我讓他雙手推我,他雙手按住我的腰部,想用力把我向後推。我一旦聽到他的勁,便沉下一個膝蓋,提高另一個,這使他的一隻手比另一隻高,結果身體失去平衡。他認為這難以理解,因為他知道任何太極拳技巧貴在轉腰。接著,他雙手封住我的兩側,使我的腰不能轉動。然後我沒撤退,他卻幾乎摔到地上。讓他做,並一邊實驗和一邊慢慢解釋。我受到他雙手的力並知道不能左右旋轉,我用了膝的上下運動,使臀部也上下運動,這使他的手一上一下,導致身體轉動,失去平衡。事實上,我的技巧並不純熟。這是因為我受到他的勁後,上下旋轉得太多,這他的勁完全變為上下方向,當他失去平衡時,他只用了部分勁,而沒用最大的勁。如果換了洪老師,一旦對方用力,他的旋轉會恰到好處。他只讓對方的勁偏離一點,而不讓他過分失去平衡,對手能更用力地推,這使勁反彈於其自身並將對手發出。這種功夫爐火純青,高深莫測。有人(指馬虹,因洪老師曾批評馬虹曲解太極,誤人子弟,但馬虹從未敢在公開場合說類似的話。譯者注)說洪老師不知道「丹田內轉」的秘訣,這些指責僅僅暴露他們的無知和淺薄,不僅因為他沒有見過洪老師的太極拳,還由於他不知道怎樣練習旋轉丹田。一旦你看過洪老師的演練,你會意識到他的丹田旋轉的確是明顯精確,恰到好處。如果你已經練習過丹田內轉。你會知道訓練方法的外在表現很明顯,難以掩蓋,對那些知道丹田內轉技巧的人,他們在練習中盡量不顯露出來,但推手中肯定要使用它。洪老師智慧超群,在最初學拳的十五天內領悟出丹田內轉,更不用說他在陳發科老師門下學藝十五年的事實了。我知道在太極拳套路中要旋轉丹田,但沒聽過「丹田內轉。」當這一術語後來出現在一篇專門的武術文章中時,看來正適合陳式太極拳的特點。然而,我不能確定這是一種新的秘密訓練方法,還是為傳統的練習法換了個新術語。我請教了許多人,然後寫信給洪老師。他僅說陳發科沒有教他「丹田內轉」。事實是陳發科只教過他的門徒,包括洪老師和其它徒弟旋轉丹田的技巧,沒提到「丹田內轉」。我想是陳照奎老師後來發明了這一術語,為得是人們在練習中注意旋轉丹田。許多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技巧是沒有特定的術語來表述它們的,直到後來有人給它們定了新的名稱。洪老師給我講了一段往事。陳照奎老師去濟南拜訪洪老師時,提到一個他以前從沒聽說過的術語。陳老師說:「師兄,難道你以前沒有練習過這一技巧么?」洪老師說:「能給我示範一下嗎?」陳老師表演完後,洪老師笑了,說:「在學習套路之前,這是必須做的基本功。」 這種基本功就是單手在空中畫圈,以前沒有命名。由於陳老師用了個新術語來表述它,洪老師一開始不明白。事實上,洪老師高度重視基本功,他不僅要求新學生練習基本功而且要求有一定功力的徒弟堅持練習。單手在空中畫圈為的是訓練整個身體的纏絲勁。洪老師把動作分為兩類: 正手圈和反手圈。人們想知道為什麼洪老師不用術語「丹田內轉」。這也許是為了避免產生誤解,在洪老師的技巧中,丹田運動不是自身產生的。丹田不會自身運動,它的運動是由膝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而且丹田總是應向兩側運動。沒有使整個丹田上下旋轉的技巧,整個丹田上下旋轉,只會影響你重心的穩定性,然而,使丹田在一側運動而另一側沉下會使你重心穩定。我沒有看過陳照奎老師的太極拳表演,不知道他是如何做「丹田內轉」的。此外,他的徒弟也做的不盡相同。1984年,我去某省訓練,在那兒遇到一位在陳照奎老師門下學習了十年的徒弟他的動作漂亮,纏絲勁很明顯,但我感到他的丹田旋轉幅度太大,導致重心上浮,我問陳立清是否陳照奎也像那樣練崐習,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有人提出為丹田在人體中心,丹田旋轉帶身體旋轉會使勁的發出點太高,重心容易上升,很難將對手打飛,勁力的發展也有限。另一方面,洪老師用腿勁引發丹田旋轉,這使重心降低,身體穩重。勁的發出點低,使對手容易打飛,這也有利於勁將來的發展。太多數太極拳練習者知道手要做弧形或圓形運動,同時手臂也要纏繞螺旋,手的圓弧形運動很容易,但手臂要與整個身體協調的螺旋運動很難。了解每個動作的攻擊技巧很重要,這是為了決定手螺旋的程度,功力不深的人,手臂螺旋程度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洪老師的手稿中提到在練習某一動作時,手指和手掌要面對特定的方向,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我認為這些要求太複雜和沒必要。直到洪老師演練和我親身實踐,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我經常和學生們做實驗來觀察太極拳技巧不同方面的影響,只有正確運用技巧,才能揭開太極拳變化無窮的神秘面紗,掌握真諦。雷慕尼老師說:「洪老師的手部旋轉幅度大、方位正確,達到了真正的纏絲勁。」馮志強老師說:「洪老師的手旋轉得很厲害。」這兒,我要指出旋轉幅度大是洪老師的手纏繞程度要比整個手臂的螺旋程度。 3、真正的「步隨身換」。 太極拳練習者都知道身體上升、下降的協調性很重要,也就是「步隨身換」。然而許多人要向對手施力時就靜止不動,他們不知道如何變換步伐。只有步伐變換靈活才能使上身的種種技巧有效實施。洪老師講過這樣一件事。1930年,他開始在陳發科老師門下學藝,幾年後,在去某地方的途中,他看見一個似乎是太極高手的人輪流與他的學生推手。他的一些說法這使洪老師疑惑不解並參加了進去。當那人捋洪老師時,洪老師粘住他的勁並向前移了半步,插入那人的雙腿之間,同時發勁,那人後退一大步。事後,有人告訴洪老師那人是太極拳另一流派著名宗師的得意門生,洪老師說如果事先知道是如此情況的話,他就不會參加這次推手。這並不表明那時洪老師的功力高於那人,而是大多數人不知如何跟隨那人移步,才導致輕易被那人推開。他並沒料到洪老師能這麼快速穩定的滲透到他的步伐中,他也許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才被推出,但這些至少能說明利用好步伐滲透到對方的步形中去,能便手上的技巧更有效。什麼情況下你要轉換步伐?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當你現有的步伐已達到極限。例如,你伸出雙手去推對手已達極限,而且膝蓋已彎曲垂直與腳尖,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你要移動步伐以保持向前的衝量。第二種是當你的步伐沒有達到極限,你想在範圍之外進攻,你要相應的變換步伐。有兩種方法改變步伐:一是前腳向前移半步,後腳同時移動相同的距離。二是讓後腿前移成為前腿,這是由於一旦步伐和手到達極限,勁便成了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雖然能將對方推開,但技術運用的威力失去,進攻效果減弱。如果你想保持手和腳的威力運用最大,你必須靈活地轉換步伐。如果你的步伐僵硬,一旦動起來,重心會不穩,這會給對手機會。因此,洪老師對步伐要求很嚴格,這些的確很實用。例如為了前進,一些陳式太極拳練習者在腳向前伸展時,腳根擦地而行,而太極拳另一些流派則沒有或根本沒有這種要求。陳發科老師教學中也強調擦地動作。我們不討論伸出前腳可鏟對方的事實,這種練習的主要作用是使前進更加快速穩健。當前腳擦地而行時,重心不易搖動,也能防止對方鉤絆你,重心能隨步伐滑入對方中線,使自己處於十分有利的位置。洪老師要求當前腳根擦地的一瞬間,兩腳之間的距離為一肩寬,腳根內側地而不是中後部。當前進時,前腳微微向內側傾斜,後腿稍低,這使擦地動作快而穩。如果臀節到後腳之間的沉勁不足,結果導致前腿也必須支撐體重的一部分,這樣動作會變的笨拙、緩慢。 三、高尚武德,師恩永存我心 洪老師性格豐富。他聰明、敏銳、見多識廣、記憶力好、多才多藝,對人們熱心、誠懇、心胸寬闊。他也正直、務實、幽默、樂觀。即使你不是向他學習太極拳,坐下來與他閑談一下也會感到身心愉快。洪老師繼承了許多中國的傳統美德,值得學習。 1、和藹可親,淡泊名利1984年秋天,在與他通信兩年之久後,我終於有幸拜訪他。我寫信請他幫我安排一處離他家近的地方住,這樣向他請教比較方便,洪老師回信我可以住在他家。對此我興奮不已,不但可以省錢,而且學藝方便,但卻給他增添麻煩。到洪老師家後,我與他快樂的閑談,晚上他的學生走後,我拿出些錢和糧票給他(那時,大陸主食有限,政府嚴格控制供應),洪老師推還給我說:「我們還用得了那樣嗎。」意思是他把我看作好朋友,不用交學費。我很感動說:「我來這兒吃你的,我們還是需要買米做飯的。」這樣,他才肯接受。從那以後,洪老師的話深深印入我的腦海,當今社會,許多人認為金錢至上,甚至在父子、兄弟之間也是這樣,更不必說朋友和學生之間。一天,洪老師的一位徒弟陪我去武術館,去看洪老師的另外兩個徒弟是怎樣教別人的。一路上,他告訴我如果我遇到政府官員,最好不要說住在洪老師家並向他學藝。這是因為當地政府已決定不是本地學生包括那些海外的,要首先付錢給他們,然後他們付一部分給洪老師。洪老師擔心加重我的經濟負擔,不收學費,也不讓政府收費。如果那學生不告訴我,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事實上,洪老師冒了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個人的政治問題還沒解決。洪老師的另一位學生告訴我當我寫信給洪老師要來拜訪,洪老師告訴他們我可以住在他家,不用到武術館學藝,洪老師對我從沒提起過。我去澳洲後,曾寄錢給洪老師。不久後我聽說北京要造紀念碑紀念陳發科大師。我寫信給洪老師,讓他告訴我計劃的最後細節,因為我想為此項活動捐錢。洪老師回信說他將把我以前給他的錢以我的名義捐贈。我立刻回信說以前給他的錢是留給他自己用的。其實洪老師經濟情況並不好(由於個人的政治問題)。他很需要錢。但由於考慮別人的處境總比考慮自己能得到多少錢要多,洪老師總是為我的經濟情況著想。
2、 一心鑽研太極拳,淡薄名利 洪老師對於練習太極拳總是懷有極大的熱誠,而且一直進行過細的研究。他曾提起過一件事,有一位日本婦女(全日本太極協會秘書長中野春美,張注)每年來中國學習太極拳。幾年後的一天,她在練習中哭了,說她本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藝的道路會更容易,但卻越來越艱辛。其實,洪老師對她高要求是為了讓她功夫更上一層樓,這讓她覺得很困難。當我和洪老師住在一起時,一次他的一位學生要舉行家庭慶祝會並邀請我們大家去吃飯。我說我快回家了,最好獃在洪老師家中加緊練習,洪老師便獨自一人去了。正巧幾名外地來的學生來看望洪老師。在看完我打的炮捶最後幾個動作後,其中一位告訴我,在「護心錘」這一式中怎樣做右拳收回的動作,這和我以前做的不同。他的架子很低,右拳收回得也低並且轉動幅度更大。我覺得他的動作更漂亮,便跟著他改變了動作。後來洪老師回來正看見我在練這個動作,他發現我的改變,他的臉沉了下來,用嚴厲的口我這是跟誰學的。他解釋道這是老架子的練法,右拳收得太靠近身體,手臂轉得太厲害,這便不能很好地化勁。洪老師對物質生活很隨意,雖然他年青時出生在有勢力的家庭,物質生活富裕。後來,他一日三餐由他的後妻和學生們準備,他從不下廚和過問菜單。由於我的技術不行,也不下廚。因此做飯時,我們就閑談和討論太極拳直到飯菜準備好,不管什麼我們都吃。洪老師從不和我談吃穿。除了寫作,洪老師一般不戴眼鏡,我問他為什麼寫的字那麼小,他笑了告訴我,他託人買一副遠視眼鏡,但卻送來一副超過矯正視力的眼鏡,看上去像放大鏡。他寫作時並不覺得字小,為了不浪費,他一直戴這副眼鏡。聽到這裡,我們開懷大笑。後來顧留馨老師問我,洪老師的字為什麼那麼小,我告訴他原因,他也笑了。 3、注重的成就,不愛慕虛榮 洪老師曾寫信告訴我,當地政府對他說,北京、上海已成立陳式太極拳研究會,山東省也應該有。洪老師回答:「你們必須確定真正化時間去搞研究,我沒時間,你們誰想搞就搞。」洪老師認為那些人只為了得到名利,沒有實際貢獻。因此他寧願不要這種虛榮。當人們稱讚他的太極拳和推手技巧時,他總是說天外有天,他認為陳發科老師是最棒的。一些外國人稱洪老師為「太極拳功夫超極巨星」。他笑著說,巨星不得什麼,重要的是真正領悟太極拳。洪老師有自己傳授太極拳的獨特方法。當我寫信去請教一些建議時,他不僅回答我的問題,有時還問我的看法。回答他的問題,就像坐著考試一樣。我難以想出比我的回答更好的答案,結果我經常遲遲回信,洪老師對此並不介意。有時,在我第一封信還沒回時,他又給我來了一封信,這使我覺得不好意思。按道理,學生應儘早回信,師傅可以晚些。但洪老師不覺得麻煩。通過跟他學藝,我不僅學會了演練太極拳功夫,而且學會了分析一些哲理。雖然上次與洪老師相見到現在已經許多年了,當我回想起與洪老師在一起學藝的情景,情不自禁的感到一種甜蜜和幸福。洪老師與他妻子住在兩室一廳的小公寓里,洪老師為了方便練拳,選了底層。他們住在大房間里,我住在小房間里。每天我六點起床便開始在客廳訓練,在我和洪老師呆在一起時,他沒有出去教拳。每天早晨七點鐘洪老師打開房門走出來,我便向他問好。做好清潔工作後,我們便在大房間里一邊喝茶一邊閑談。洪老師總是坐在靠門的沙發上,而我坐在另一張上。要麼是洪老師的妻子,要麼是他的學生準備早餐。吃完早餐後我們繼續閑談喝茶,我一有問題就問他,他便認真回答。當有必要演練時,我們都站起來實踐。有時我們談論人的生命和歷程。我們甚至討論人類的靈魂是否存在。直到洪老師說:「我們打拳吧!」我就又能從中學習到新的技能。有時,其他學生也來了,經常有從外地來的。當洪老師教他們時,我站在一邊仔細觀察,這樣我也能學到許多,這樣一直到晚上九點。該是洪老師休息的時候,我回房時問他晚安。一旦進入自己的房間,我便回憶和記錄所學的,所聽到的。每天我與洪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超過十小時。每天都發生同樣的事,但每天我都有新的收穫。那時經歷的許多事如今仍記憶猶新,幫助我更好的理解太極拳。我相信將來有一天還會那樣。洪老師和藹可親的樣子在我腦海中浮現,就好像他正站在我面前,我將永遠愛他。謹以此文紀念我敬愛的洪均生老師逝世兩周年。他將永遠活在他的弟子和所有受過他恩澤的人的心中。鳴謝 感謝我的學生Joseph Wong HughGradyHeanK Low Danny Mccartin和C. K. Kan。文章的準備得到他們的幫助和奉獻。我要對所有偉大的太極拳老師們表示深深的敬意,特別是洪均生老師,他的英明、知識和智慧是我寫出此文的基礎。 (全文完) 作者簡介 吳世增,廣州市人。自幼嗜武,曾習練南拳等技。後改練太極,交遊甚廣,國內外太極名師幾乎都曾造訪,功夫精湛。國內數名太極高手曾敗於他的手下。1984年拜洪均生老師為師。1992年移居澳大利亞。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開設武館,專事傳授洪傳陳式太極拳。 0 顯示全文
推薦閱讀:
※史上最潔癖的人是怎麼喝茶的丨大師
※(307)大師邵偉華1萬5千元批八字的爭儀
※歸藏大師
※盧求:被動式和裝配式建築是未來建築的發展趨勢
※你這輩子能否發橫財?大師教你從八字看偏財運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