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准提法網路佛學院 准提行者的戒律
准提行者的戒律 |
准提圓咒特點: 1、 解行和合:依顯教,須得依教生信,依信生解,依解起行,行成得果。今准提咒不令生解,但誦持之便得道果。 2、 入世圓融:在對世間名利富貴追求中,圓滿自己的法身慧命。因持頌准提咒,「所求之事盡得遂心,一切罪業亦得消滅,自然超凡入聖」。3、 易修易成:沒有戒律的門檻。「准提不揀染凈得持誦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持誦,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 4、 無需傳承:此法廣傳普傳,依經依本念頌即可,佛母自然加持,修持人與佛母之間,不需要中間的司法傳承者或靈媒。不同餘宗只有依上師可學,而准提法人人可修,人人可傳。 5、諸咒總持:準提咒,總含一切諸真言故。「一切真言,不能含準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修習准提一咒,所有的咒的功德體用全部可得,如如意寶,隨心所用。並可以和任何一法同修而無障礙。 6、 壇法易辦:「若求息災息並、增財增慧、懷愛聚人、破除障礙而做壇法,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便是壇法。」 准提行者的戒律 近住戒:八關齋戒導讀: 近住戒即八關齋戒是准提行者的戒律,十齋日又叫做准提齋,在遼、宋、明、清就是准提法修行者的持戒方法,現在學院在高老師的倡導下重新提出了准提八關齋戒的思路,使准提宗的建立在理論上又向前走了一步。我們居士因現代工作生活競爭激烈無瑕守戒,或為屢屢破戒而煩惱悔恨時,不如按照經典記載精進修持一日一夜的八戒齋,在准提十齋日受持一日一夜功德迴向極樂凈土,可以永離輪迴之苦。我們一生最少具戒受持一次,或有方便者每年應受持一次,更有福報機緣具足者,每月受持一次。如此修行,生死問題解決,當無後顧之憂,安心生活於當下,好好工作、生活。 學院本次八關齋戒的目的是我們在家的居士拿出一天的時間來專心如法嚴格修持八關齋戒,體驗出家人的生活,平時可以活在當下,好好工作、負起家庭、社會的責任,滿足出世入世兩不誤的願望。
如法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各經典已述說清楚,信受佛語,如法修行,功德廣大。特別《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如果有人受持八齋戒,憑著這種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土,定能獲得中品中生。 此種解脫之果報,實乃修行者的本懷。 准提法網路佛學院 徐勁松 准提行者的戒律 近住戒:八關齋戒 高七師集一個宗派能否相傳不衰,而且愈傳愈廣,不僅要看他的教理和傳法方式,也要看其戒律的內容而定了。有史以來的人類世界,不知已有過多少宗派,而到目前為止,真正能流傳下來的卻寥寥可數。戒律的形式與功用,不唯有利於佛教徒的修行,更要能夠增進人類大眾乃至一切眾生的幸福,並適合這個時代的特定,否則的話,便會受到自然的淘汰! 戒律兩字的意義,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為,律是有所當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團體的活動。所以在梵文中,戒叫做屍羅(Sīla),律叫做毗奈耶(Vinaya),不過,有時也可將戒律二義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義分割開來。 准提近住戒為佛制戒
自古以來,學佛的人就可分為兩種——在家人和出家人。因為出家人不用為生活奔波,托缽乞食,或接受居士供養,可以毫無牽掛地將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當中,所以對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較高。作為出家人,就應終身受持沙彌戒與比丘戒等等。 而作為在家人,則需要面對各種生存的壓力、世事的牽絆,所以佛陀對在家人戒律方面也指定了相應的戒律。作為在家人,也應受持不同層次的居士戒。作為準提行者應該以八關齋戒這個近住戒為自己的戒律修行內容。 只有佛陀在即將示現圓寂之際,曾經制定的一個言簡意賅的簡略戒規,其中對戒律的界線留了稍許的餘地:就是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允許戒律隨著時代的變遷、區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在以後因各地的風俗習慣而無法完全依照戒規執行的時候,也可以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適當地入鄉隨俗。除此之外,誰也沒有權利對戒律進行根本性的更改。出家眾修持出家戒,在家人修持佛陀傳授的五戒或八關齋戒。我們准提宗不提倡對於近事戒律的改革,而是提出受持近住戒,我們准提行者就是要嚴格的選擇八關齋戒來修行,時代的特定和末法的共業,決定了我們要選擇受八關齋戒,而不是要改變戒律。 佛教七眾弟子,即由所受別解脫戒的不同而安立。如受近事戒者的便為近事,乃至受比丘戒的便為比丘。七眾別解脫戒,連近住戒在內,共有八種戒相: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學女戒;四、沙彌戒; 五、沙彌尼戒;六、近事戒;七、近事女戒;八、近住戒。正學女戒,即包含在沙彌尼戒內,故七眾別解脫戒,實際只有四種:一、比丘戒、比丘尼戒;二、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三、近事戒、近事女戒;四、近住戒。三四為居士戒,近事、近事女所受有五戒,廣如《優婆塞五戒相經》等說。 不殺生、不不與取、不欲邪行、不妄語、不飲酒,為近事五戒。近事女五戒同。近住戒亦名八關齋戒。有人不能終身持戒的,就受近住戒,只持一晝夜。過了一晝夜後,要再持又可再受。因為受持的時間短,所以要求比五戒高,一切要如阿羅漢。近住戒有八條,就是將五戒的「不欲邪行」改為「不非梵行」,加上「不塗飾香鬘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座」,「不食非時食」等三條共為八條。廣如《佛說齋經》、《八關齋經》、《優婆夷墮舍迦經》等說。八關齋戒屬於別解脫戒 為什麼稱為「別解脫戒」呢? 就是誰受持該戒,誰就會得到永久解脫的意思。比如說,兩人當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則受戒的人可以獲得永久的解脫,不受戒的人就不能獲得解脫。
而在具備出離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體,就屬於別解脫戒。守持別解脫戒,就可以令我們獲得永久的解脫。 別解脫戒可分為大乘的別解脫戒與小乘的別解脫戒。如果要使所受的戒體成為小乘的別解脫戒,就必須具備出離心。出離心是小乘別解脫戒的起碼要求,如果具備了出離心,則所受的戒體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小乘的別解脫戒。比如說,佛教認為:在走路的時候無意間踩死螞蟻,或者在燒火以及點燈的時候,無意中燒死了飛蛾、小蟲,因為當事人不是故意而為,即沒有殺生的動機,所以就既沒有犯戒,也沒有罪過。但有些外道卻認為,以上行為也有殺生的罪業;另外,有些外道認為:即使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將水井、河流等處的水給予自己,自己卻擅自飲用,就犯失了不予取戒(盜戒)。儘管外道的戒律比較嚴謹,但這些戒律卻只能稱之為戒律,而不能稱之為別解脫戒。 為什麼這些與外道相同的戒律不屬於別解脫戒呢?因為,在不具備出離心的前提下,所有的戒、定、慧,都只能屬於世間的戒、定、慧,其果報充其量就是在以後流轉六道輪迴的時候,可以享有好的善報,除此之外,絕不會讓我們超越輪迴而獲得永久的解脫。比如說,如果斷除了殺盜淫妄酒,最多只能臨時性地讓我們脫離惡趣,投生善趣,卻不能徹底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不能稱之為別解脫戒。 對於末法眾生,出離心的直接表現就是是否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在受戒之前,需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只有在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近住戒,我們在受戒之前,最好也要了解往生極樂世界的重要性,認真學習善導大師的九品往生的思想,否則,受戒就只能成為一種形式,而不能獲得戒體。至於極樂世界的內容,我們以前已經講過多次。希望大家多讀凈土經典。 總而言之,無論所受持的戒條再多、再嚴格,如果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則所受持的戒體都不是准提宗所特有的。 一切有部認為:我們所受的戒體,是一種稱為「無表色」的物質, 就是絕不違背自己所受戒條的決心。但僅僅有決心,還不能成其為戒體,只有在自己有了決心,並參加了受戒儀式之後,才能具備戒體。如果自己捨棄了當初的決心,並作出犯戒的行為,原有的戒體就不復存在了。因為八關齋戒的戒體是一天一夜,所以很容易圓滿,把功德迴向到極樂世界,一次的八關齋戒的體相用就完成了。 佛設八關齋法之緣由世俗之人,事務繁忙,無暇修道,佛慈憫為令其種出世之因,將來證三乘道果,又為了配合其生活型態,故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關齋戒,使其能夠過著與出家人一樣的生活,亦能得入涅盤之門。 對於出家人來講,本來佛教就是教育,寺廟就是學校,應當帶領四眾走修行的道路,這是寺院主要的任務。但是今天,佛門也可以說是衰敗,表面上看寺廟都修得很好,燒香拜佛的人也不少,但是實質上因為生存保障的問題,多數是旅遊經營商業化,不然就是搞經懺,真正講修行太少太少。所以我們覺得佛教寺院要振興沒有別的路,那就是走「持戒修行、弘法利生」這條道路。除此之外,表面上的繁榮絕不是佛教的振興。 根據律制要求,八戒乃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彌戒,就應終身須持八戒,至於比丘戒,更不用說,已經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諸眾,乃自然而然是終身受持八戒的。弘一大師惟其主張出家諸眾也要修一日的八關齋戒,必須加以說明,弘一大師之所以說出家諸眾也當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諸眾,殊少依律而行。對於在家人來講,這個八關齋戒是佛陀為了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的出家修行的戒律與齋法。因為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會的種種事務很繁忙,要想出家修行,障礙也很多,搞不好出家不了,在家的事業也做不好,反而給不信的人帶來負面影響。佛陀悲憫在家弟子讓他們能夠過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凈生活,種出世的善因;又能夠適應在家人生活的特點,所以特別制定了在家人的出家戒,就是八關齋戒。 這樣在家眾,平時可以活在當下,好好工作、負起家庭、社會的責任,若有時間又可以拿出一天的時間來專心修八關齋戒,滿足出世入世兩不誤的願望。 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一、往生資糧 想要求生凈土的人, 受持此戒功德殊勝。《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如果有人受持八齋戒,憑著這種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土,定能獲得中品中生。 二、消滅罪障 凡是想懺悔罪障的人,必須受持此戒和齋。《優婆塞戒經》說,受持八戒,除五逆重罪外,其它罪障都可消除。三、免除橫禍 凡是想要求得自身、家眷平安吉祥,永免遭受各種飛災橫禍的人,必須受持齋戒。《四天王經》說,凡是受持此齋戒的地方,惡鬼必然遠離,此處必定平安無事。所以,如果能在六齋日精進持齋守戒,那麼福報必定增長,災難必然消除。 四、遠離惡道 如果有人行為舉止一向不夠檢點,現在很害怕自己會墮入三惡道,那麼就必須受持此齋戒。《十善戒經》說,持八關齋戒的人,一不墮地獄,二不墮餓鬼,三不墮畜生,四不墮阿修羅(阿修羅道眾生,善惡夾雜,也可以列入惡道)。 五、福報優厚 如果有人擔心因世亂米貴,會遭受飢餓之苦,那麼就必須受持齋戒。《佛說護凈經》上說,一天持此齋戒,即可得到六十萬世不愁吃穿的果報。 六、成就迅速 如果年高體弱,恐怕將不久於世的人,或者身陷牢獄,性命朝夕難保的人,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就殊勝的果報,那麼必須受持此齋戒。八關齋戒的持法,只以一日一夜為期,時間很短,但功德極為殊勝。經上說,優陀羨王夫人,病已垂危,臨命終的前一天求受八關齋戒,死後即刻得生天上。 七、來世貴尊 若有想求來世貴尊的,則必須受持齋戒。《佛說普達王經》說,一個國王的隨從,曾隨國王齋戒一天,死後便轉生為王子。八、得生天上 要想來世求生天界的,必須受持此戒。經上說,有一天女,相貌極為莊嚴,容顏超群,天人見了都讚嘆不已。釋提恆因便問天女過去曾作過何種善事而獲得此種福報。天女便作了一首偈語回答說:「昔於迦葉佛,受持八戒齋,今得生天上,獲此端正報。」 九、脫離病苦 《藥師經》說,若有人想要解除疾病之痛苦,那麼應受持八關齋戒。 十、臨終歡樂 有念佛的功夫,但尚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擔心臨命終時沒有把握往生的人,必須持此齋戒。《藥師經》說,受持此齋戒的人,憑此種善根,如果聽到藥師如來的名號,臨命終時,將有八位大菩薩來迎接他往生凈土。 十一、得相好身 如果見佛相好,心生歡喜,想在來世獲得這種莊嚴相貌,就必須持此齋戒。《長爪梵志請問經》說,有一婆羅門,問佛往昔曾作何種善業而獲此種莊嚴好相。佛說持八分凈戒(即八關齋戒),若能一天一夜,或者常隨從師父受持,都能獲得此種果報。十二、成佛道緣 想求得速成佛道的人,必須受此戒。《阿含經》說,受持八關齋戒,可以獲得漏盡通,入於涅磐城;若求生四聖法界,也可隨願而成。
八關戒齋簡介 齋, 廣義言之,指清凈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狹義而言,則指八關齋戒,或特指過午不食之戒法。齋之梵語為 upos!adha,巴利語uposatha,音譯烏逋沙他、布薩陀婆,略譯為布薩。原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舉行一次集會,令各自懺悔罪過、清凈身心,於此日,祭主並行斷食而住於清凈戒之法。至佛陀時代,尼乾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風,集會一處而持斷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於僧團中採用此一行事。 准此可知,『齋』之本意原為清凈之謂,後漸轉指不過中食(過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稱為持齋;持齋期間所食之物,或法會時所供養之食,稱為齋食。此外,以食物供養僧侶亦稱為齋;此類之法會則稱齋會。於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時代,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稱中食),午後食者即非齋法,此系就其『食時』而言;至大乘佛教時代,乃以慈悲禁殺之意,轉而側重於『食體』,故以素食為齋,如我國佛教徒多將素食習稱為『吃齋』、『持齋』;然嚴格言之,其與戒律中『齋』之本意並無直接關係。 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林經、增一阿含經卷十六等,舉出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日為六齋日,惟不以斷食等苦行為旨,而強調懺悔、清凈等精神。於此六日必集僧眾誦唄說戒經,使比丘安住於凈戒中以長養善法;在家二眾亦須於六齋日持守八戒而增長善法。又雜阿含經卷五十、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等,於六齋日外,另舉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長齋月』之說。 齋的意義是「清凈」,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為雜亂不凈,所以三世諸佛,皆是過中午不食的;從根本上說,身口意的三業清凈,便名為齋。 戒,在佛教,從大體上分,共有兩大類別:一是漸次戒, 一是頓立戒。所謂漸次戒,是指在家的三歸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受三歸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 因其須要逐次上升,級級增加。故稱漸次戒。在家二眾,加上出家的五眾,共為七眾佛弟子,均以漸次戒而得名份序次。所謂頓立戒,是指八戒與梵網、纓絡之菩薩戒,這兩種戒是在七眾戒之外的別解脫戒(梵語波羅提木叉),此戒與彼戒,雖然同為佛戒,但是不受三歸五戒,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則仍為漸次戒)。 八關戒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華(曼)。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不坐卧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 如下:一、不殺生戒,斷一切有生命的動物之生命,叫做殺生。佛制受八戒之居士不得殺害有生命的眾生叫「不殺生戒」。凡有命者,不得故殺。若自殺、教他殺、方便殺、咒殺、墮胎、破卵,與他毒藥,令命斷者,並得罪。 若受五戒者,不方便吃素,當吃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二、不偷盜戒,凡是有主物,不與而取,便叫做盜。凡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抵債不還、偷稅、冒渡等,併名盜罪。 三、不淫戒,淫者男女交合,以染污心,行穢惡行,名不凈行,亦名非梵行。在家受五戒者,不得與夫妻以外一切男女作不凈行,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心口相違,說虛妄不實的言語,欺誑他人,叫做妄語。凡是存心騙人,不論利用何種方法,使得被騙的人領解之時,不管能否達到妄語的目的(如求名聞利養),即成妄語罪。 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惟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說,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諸功德。」小乘律中雖無此文,若為解脫命難等,亦宜準是開聽。 五、不飲酒戒,禁戒不得飲,具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飲了能醉人之酒。 是酒—雖無酒色、酒香、酒味——不能飲(能醉人故);非酒—雖有酒色、酒香、酒味—應飲(不能醉人故) 六、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戒,此戒有刺激男女性慾及放逸,包括不得戴耳環、項鏈、手鐲、指環、手錶、領帶。如今人之用香粉、香肥皂也。(此等皆含刺激性慾之作用。包括不得用香水、香油、脂粉、香皂。包括不得聽彈琴、吹笛、歌唱,不得圍棋、陸博、射箭、馳馬、算命、試劍,不得往觀戲劇、無益之影片,一切歌舞技藝與雜耍。七、不坐卧高廣大床戒,一尺六寸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關於律中的(床)這樣東西,中國人可能還不大明白,床在我們是專門用來睡覺的,但在西域,床的含義較廣,睡覺用的叫做床,起居用著坐的也叫床,床有大小及高矮不等,有的高大得須要好多人來抬,有的卑小得可用一隻手輕輕地移動。 明白了床的含義之後,我們可以解釋高廣大床了。澫益大師十戒威儀錄要注釋稱:(床足高一尺六寸,座時腳不掛空,過此量者,即名為高;但可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為廣。)這是根據四分比丘戒單隨法八十四條而來。 在家人、受了八關戒齋的日子,應該男女夫婦分床分房睡,如果家裡只有雙人大床,沒有單人小床,不妨特為自己購置一張單人小床,專備六齋日卧用。否則雖受戒齋,亦不得戒齋。 八、不非時食戒,從清晨明相出現至日正中,為食之時。從日過中至次日未天亮之前,非食時故名非時。非時而食,名為破齋,食入咽結罪。八關戒齋中的過中午不食是非常要緊的一條,而且是最主要的一條。受八關戒齋而不持此(不非時食),固然不成戒齋,出家而不持(不非時食),便不能為俗人作八戒阿闍梨(師)。不非時食,是說過了日中之後,除了飲水,不得再吃任何食物。俗人也許不慣中後不食,到了晚上也許會飢餓難忍而反增煩惱,甚至形成胃病。這一點,如你萬不得已,你可以方便吃糖減餓、,喝果汁,不得吃果子肉。我們看來,就可知道,此八戒中,除了六七八的三條戒,其餘前五條戒,則與五戒相同,不過第三條的「不邪淫」,在此改為「不淫」了。也就是不非梵行。梵行就是凈行,就是清凈的行為。非梵行就是不清凈的行為;這裡就是指的淫慾。五戒只戒邪淫,所以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這裡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那就是不淫,就是斷淫。 八關齋戒要求很高,不光是不能有淫慾的行為,就是淫慾心都要克服。你如果在持戒的一日一夜當中,起了淫慾念頭,那你這個持齋就不清凈。正因為要求高,雖然時間短,而他的功德非常之大,這個就是八關齋戒的最大的特點。如果在受持八關齋戒這一天有條件去寺院住一天更好,沒有這個條件,在家裡夫妻最好能夠分房分床,這樣保持三業清凈。 不過,八關戒齋與沙彌十戒的最大區別,是在僅於六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彌戒是須要終身受持的。正因沙彌終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證阿羅漢果,八關戒齋一日一夜受持,雖種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證阿羅漢果。但是佛陀慈悲,因為世上儘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學佛, 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別因緣,使得許多人皆無法走出這一生死之道,有的為了他們本身的職業,使其無法自由決定自己所嚮往的生活方式;有的為了社會的牽制;有的為了家庭的責任;有的為了妻子兒女的撫養等等,所以,希望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很多,能夠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則很少。因此,開出一個方便法門,使那些嚮往出世生活的而又無法達到目的的人,也有機會來過過出世的生活。八關戒齋,就是此唯一廣大的方便法門。 怎樣算是戒齋清凈 八關戒齋,看來僅僅八條,要求受持清凈,實也不太容易。身不作惡:不殺,不盜,不婬,不著香華曼、不香洎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不坐卧高廣大床,口不作惡,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只要決心來做,是可能做得到的。至於要使意不念惡,那就很難了。最難控制的是妄念的紛紛湧現,並且不絕如縷,心志稍不集中,妄念便會趁隙而入,妄念之中,有善有惡有無記,美的不妨,無記亦無多損,惡念之來,念殺生、念偷盜、念婬欲,念妄語,念飲酒,乃至念非時食,只要一念生起,不論念過去、念未來,均為齋不清凈,唯其若未涉及身口二業,仍不是破戒。因此,閉關修齋戒和到寺院受持更好一些。 佛在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若欲受齋,先當敕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輒便受齋,不名得齋。)可見,受齋之先,不但先從身心清凈而作準備,更要以口宣告他人,使得他人也知道我要受持戒齋了。 如何才能做到戒齋清凈,澫益大師於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的末後說:凡齋戒日,不得鞭打眾生;不得身口作不威儀事;不得起貪慾、瞋恚、煩惱等邪覺,更須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雖不破齋,而齋戒不清凈。 受了八關戒齋,為防妄念業生,為增戒齋功德,最好的方法是專持六念: 一、念佛,佛為慈悲導師。念佛的法門,能除愚痴,念佛的實相;能除惡意;念佛的相好,能除怒習。 二、念法:法為諸佛之母。佛所說法,無量無邊,但以三十七道品,能夠逐層而上,完成修證之功,所以應念三十七道品, 三、念僧:僧為人天福田。根據佛說齋經的記載,此所謂念僧,是念的真實僧,或勝義僧,乃是證得四果與向四果的四隻八輩的聖僧。但凡夫比丘僧,也應恭敬供養,此處所謂念,乃是念其功德,所以要念勝義真實僧,平日依止學習,仍當以持或有素的世俗僧為主。因為梵語僧伽Sangha一字,意為和合眾,或者單譯為眾。印度四人以上即為眾,所以比丘尼四人以上,可稱為僧伽,俗人四人以上,也可稱為僧伽。 四、念天:天上長壽安樂。因為受持八關戒齋一天一夜,其功德即可感生欲界六天的果報,所以一心念念,生天的果報,長壽安樂。 五、念戒:持戒三業清凈。八關戒齋,雖僅八條,然其戒力的範圍,亦可大至無窮無極,持一殺戒,即可於一切眾生份上得不殺的功德,余戒亦可類推准知;八戒的究竟;亦能具攝定共戒(由定而發,又稱禪戒,由定力而自然不犯,故稱定共戒)、道共戒(證得聖果階登聖位,雖不受戒持戒,也能與戒相應而—往清凈、故稱道共戒)、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這是大乘菩薩戒的境域了)。因為五戒是一切戎的基礎,八戒自也更是一切戒的基礎了。 六、念施:普濟一切貧窮。貧窮有三種:財產貧窮、修福修道的方法貧窮、做人處世的膽識貧窮。所以布施也有三種:財物布施、佛法布施、無畏布施。財物能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佛法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充足,無畏能使眾生鐵肩擔道義,擇善刀從,勇猛直前。根據智度論的解釋是這樣的:持戒之人不犯他人的財物,且以自己的財物施與他人,稱為財施,能為他說法,使之開悟得道,稱為法施,一切眾生皆有畏死之心,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能使眾生沒有畏懼感,稱為無畏施。 以上介紹了許多的名相,枯燥無味,對於初入佛門的人來說,的確是件困難的事,單把六念的內容分辨清楚,已經很不容易,再要一心一意地念此六念,那就更不容易了。不過,這是修此八關戒齋法門的一種規定,如能如法做到,自是好事。萬一於一時之間用不上六念的工夫,改用持名念佛念菩薩的聖號,也可通融,比如小乘經中的念佛,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在凈土宗中的念佛,卻是專心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如果再有方便法門,比如持咒、誦經、禮懺,那也可以 。比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地藏)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還有藥師經中也說:(受八分齋戒……復應念彼(藥師)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藥師)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唯有人類可受戒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說:(凡得波羅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八戒也是波羅提木叉戒,故除人類而外,異類眾生,上至天人也不得戒。又說:(雖處處經中,說龍受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齋,一日一夜得苦心功德,不得齋也。)又說:(一男、二女、三黃門、四二根,四種人中,唯有男、女得戒。)也就是說,雖在人類之中,也只有生理正常的 男人與女人,才能得成。犯五逆破凈戒者不得戒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說:(如果男女中,若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僧輪(以上為五逆),污比丘尼、賊住(非法而住僧中者)、越濟人(為了生活非為佛法而出家者),斷善根,如是等人,盡不得戒。) 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說:(犯佛弟子凈戒人者,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所謂(凈戒人)是指守持不婬戒的人,如果他人堅持不婬戒,初次誘逼,與其行婬,便稱破凈戒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以及受持八關戒齋日的優婆塞與優婆夷,均不得使之破戒,否則自己便永無求受任何佛戒的資格了。不過,通常均以破女尼的凈戒為主,破 男人的凈戒,總不是尋常的。 所以在家修戒不如在寺院裡面好些,可以避免夫妻之間的干擾。受持的時限 關於受持八關戒齋的時限,各經論中,所說不一。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說:(問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時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過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已,次第更受,如是隨力多少,不計日數也。) 這是說明八戒唯有一日一夜受,不得數日連受,也不得單受白天而不受夜間,或單受夜間而不受白天。 求受的方式 優波塞戒經卷五中說:「如是(八)戒者,不得一時二人並受。」八戒只能一人一人地單獨向八戒師求受,其中的原出,根據靈芝律師的解釋是:(不得多者,恐人蔘混,心不專一。泛論歸戒,獨受為佳,則心不他緣,法無通濫。今多眾受,於理難通,終成非便。)(行事鈔資持記卷三九)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說:「夫受齋法,於何人邊受?(出家)五眾邊。」優婆塞戒經卷五也說:(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可見,八戒應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前求受。但在成實論及智度論中,又許可自誓受。成實論中說:(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 」如果不是沒有能授八戒的出家五眾的情形之下,當然還 是向出家五眾,求受八戒的好。受八戒,可往寺院中求受,也可在自家中請八戒師來授。澫益大師則說:(優婆塞受齋,就寺為便,優婆夷受齋,就家為便。)男人去寺院,女人則在家。但此沒有硬性規定,唯視實際情況,隨緣求受八戒的好了。 印光大師對於五戒是開示可以在家受持,因為難以觀察僧眾的戒律功德是否合乎傳戒師的要求,所以到了近代多數大德開許佛前受戒,如印光法師下文: 但於佛前懇切至誠,懺悔罪業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對佛唱言:「我弟子福賢,誓受五戒,為滿分優婆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謂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滿分者,五戒全持也),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盡形壽不淫慾(若有夫女,則曰不邪淫),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如是三語,即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並無優劣。 齋日的準備八戒雖以六齋日為常經,但逢佛菩薩誕日,自己的生日,父母的死亡日,或為六親眷屬作諸功德之日,以及一切紀念,懷恩、修福、祈禱之日,均應酌情受持八戒。 受持八戒之前,身口意三業,即應消凈下來,故於增一阿舍經中說:(若受八戒,先須懺罪。)又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若人慾受八齋,先恣情女色,或作音樂,或貪飲啖,種種戲笑,如是等放逸事,盡心作已而後受齋,不問中前中後,盡不得齋,若本無心受齋,而作種种放逸事,後遇善知識,即受齋者,不問中前中後,一切得齋。若欲受齋,而以事難自研, 不得自在,事難解已而受齋者,不問中前中後,一切得齋。) 上文所言的(中前中後),應於說明:八關戒齋的求受時間,應以持齋日的清晨為正規,最少也該是立中午以前,今日的泰國,就是在中前受的:(每逢佛日和星期天,早晨七八點鐘,就有很多男女佛教信徒,手裡拿著鮮花香燭,和私人簡單用的東西,陸續來到佛寺做早課與聽僧人說法……說法之前,先為信徒們說三歸五威……信徒中也有受八關齋戒的……受五戒與受八戒 。)如何納受戒體 關於他授:自己非時食這一條沒有,就不能給人家授八關齋戒,授了人家不得益,也不能發這個戒體。所以說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人家如法地授。 受八關齋戒的居士,每天,照規矩是天亮了之後日出之前,就要受八關齋戒,到明天天亮就是一晝夜。假使你離開寺院比較遠,或者有其他的事情耽擱了不能一早受的話,也可以在早齋以後,乃至中飯之前,都可以受,總之要早晨,下午就不行了。授戒之師,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信眾如法的授,否則戒弟子不得益,也不能發八關齋戒的戒體。而現今叢林中精嚴持戒,尤其是持午的道場少之又少。那麼,假若戒師於授八戒日,也「不非食時」,而於平日晚間受「藥石」,如是則授戒弟子得宜否?能發戒體否?佛法難聞,真僧難遇,正所謂末法時期也。如比丘戒師平時晚間受食者,則於授齋戒之一天,晨起懺悔,至少一日不犯,則受戒弟子也可得戒體。 自誓受南山律說,如無師現前,開許在佛前自誓受。受持之日期長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齋日、十齋日,或每年三長齋月,或一年,或盡形壽,隨各人之志願,及其力所堪能而自定之。 這是說別解脫律儀(具足戒),非必定依表業而發。還有就是我們這個儀軌前的:若千里內無僧,得從佛前受(八近住戒)。那當然要有一個儀式(自受儀軌)了。 弘一大師曾經根據「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錄編一篇(受八關齋戒法),現在照抄介紹如下: 歸命一切佛,惟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 我今歸命勝菩提,最上清凈佛法眾。 我發廣大菩提心,自他利益皆成就。 懺除一切不善業,隨喜無邊功德蘊。先當不食一日中(案即一日夜中過午不食),後修八種功德法。(以上三說) 我名某甲,唯願阿闍梨攝受於我,我從今時,發凈信心,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誓歸依佛,二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以上三說) 我某甲凈信優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屬在家二眾,亦兼通於出家諸眾,如《藥師經》中所明。此文且據在家者言,故云優婆塞,若出家者,隨宜稱之),唯願阿闍梨,憶持護念,我從今日今時,發起凈心,乃至過是夜分,訖於明旦日初出時,於其中間,奉持八戒。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非時食,七、不華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八、不坐卧高廣大床。我今舍離如是等事,誓願不舍清凈,禁戒八種功德。(以上三說) 我持戒行,莊嚴其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一說)又誦伽陀頌曰: 我發無二最上心,為諸眾生不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間廣利益。 願我乘是善業故,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於世間,解脫眾生三有苦。 以上文中 ,均系弘一大師原文。惟其主張出家諸眾亦得八戒者,必須加以說明:根據律制要求,八戒乃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彌戒,就已終身須持八戒,至於比丘戒,更不用說,已經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諸眾,乃自然而然是終身受持八戒的。但是,弘一大師之所以說出家諸眾也當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諸眾,殊少依律而行。 現在再錄「在家律要廣集」卷四中的(受八關齋法)如下,用供參考: 先應教受三歸法: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凈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次應教受戒齋法: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慾、慎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婬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欲。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花曼,不得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曼,不得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凈士。(如果各人自有願求,均可加入迴向)這篇(受八關戒法),似較弘一大師根據(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所錄編的還要簡要,三五分鐘之內,就可把這堂受八戒的佛事做好。 准提行者自受八戒儀範 一、請聖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降臨壇場證盟受持八關齋戒。(三次) 二、佛前懺悔 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求懺悔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懺悔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三、八戒三皈 弟子某甲盡形壽皈依佛 盡形壽皈依法 盡形壽皈依僧(三次)發誓 弟子某甲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三次) 四、正受八戒(一)、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殺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能作行持。 (二)、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偷盜,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能作行持。(三)、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淫慾,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慾,能作行持。(四)、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妄語,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能作行持。(五)、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飲酒,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能作行持。(六)、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坐高廣大床,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能作行持。(七)、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著香花鬘塗身、歌舞倡伎等,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塗身、歌舞倡伎等,能作行持。(八)、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非時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能作行持。(三次)五、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六、送聖 七、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以此功德,迴向准提法,現前及當來, 遍揚十方界,一切眾生聞,得無盡利益, 善願皆成就,往生佛凈土,究竟成佛道。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舍戒 本來,八關戒齋的受持,僅僅一日一夜,故也無所謂舍戒,既然受了,就不該舍戒,也用不著舍戒的。但是為防萬一,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舍八戒的許可:(若受齋已,欲舍齋者,不必要從五眾而舍齋也!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舍。)也就是說,如因逆緣,或因煩惱,或以飢餓難忍時,只要向一個懂事懂話的人一說,便算舍齋。在義鈔中也說:(若 有染心,將欲犯戒,寧可舍已為之,後還懺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這是說:不能守持,應舍戒,以後要受,懺悔之後,仍得再受。稱呼 前面說過,八戒是七眾戒之外的頓立戒,受了三歸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未受三歸五戒的人,同樣可以求受八關戒齋。但是,這有一個稱呼上的問題:受了三歸五戒的人,稱為優婆塞(近事男——親近三寶承事三寶)與優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薩戒者,仍然稱為優婆塞與優婆夷。如果不受三歸五戒而僅齋日受八戒者,稱為什麼呢?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將這稱為(中間人),也就是說,受持戒齋之日,稱為優婆塞優婆夷,平日則不名的優婆塞優婆夷了。 又有將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男)與(近住女)的,這是說:八關戒齋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薩道的究竟)則是阿羅漢果,所謂「近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羅漢,或者是指親近阿羅漢而住,因其心樂於出離世間,故又較(近事)優勝了一層。如婆沙論中說:(受八戒者,名曰近住,謂近阿羅漢住故。)實際上也應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三歸五戒的人,不受三歸五戒,單受八關戒齋,那是很少有的。功德 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凈,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佛說齋經中說:(奉持八戒,習五思念(即六念),為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與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受持八戒,雖生天上,必將泥洹即(涅槃),而得了生脫死,這是多大的功德果報了? 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又說:(若能如是清凈,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又說: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釋尊)世一日一夜。)又說:(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 阿含經中說:(若於六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計。) 涅槃經中記載一個廣額屠夫,於日日中,殺無量羊,後遇見舍利弗,即發心受八戒,經一日一夜,命終得生天上。 想要求生凈土的人, 受持此戒功德殊勝。《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如果有人受持八齋戒,憑著這種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土,定能獲得中品中生。 普勸受持八關戒齋受持八關戒齋,既有這樣大的功德八關戒齋的要求雖嚴,但是因為是精進的放在一天來修。往往比平日鬆散的修持五戒要容易做到。我人學佛目的,絕對多數是希望出離生死的,不說受持八關齋戒的福報有多少,就單單說一天的八關齋戒功德可以讓我們往生西方凈土的五品(中品中生),我們就是再忙也應每年受幾次八關齋戒阿。 (八關齋戒其他事項) 齋戒前清潔身體,中午食物必須是全素,不能有葷腥(包括雞蛋)。嚴格禁酒,哪怕是做菜時放進一滴也不行。任何含酒的食物(比如腐乳等)都不能食用。 午飯必須一次吃完,中途不能起身。一旦起身就表示用餐完畢,不能再坐下去繼續吃飯。所以要注意,一次性的將所有食物,包括湯水,全部都擺在眼前,不要中途再起身去取餐、倒水。實在不行時可以請別人代勞。 午餐結束後立即漱口。 持戒當天要嚴格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的戒律(注意,不僅僅是不邪淫)。即使是親朋好友的東西,未經他本人同意也不要自己取用。 持戒當天不能塗香、不能佩戴珍貴物品比如珠寶等等。牙膏、香皂、洗髮水、沐浴露、護膚品等任何含有香料的物品都不能使用。不能佩戴手錶、項鏈、耳環、戒指等飾品,所用的念珠中也不能串有珊瑚、金銀、松石、象牙等貴重物品。 持戒當天不能歌舞娛樂,包括不能唱歌、跳舞、看電視、玩遊戲等等。 持戒當天最好禁語。實在不方便時應當盡量用筆寫少語。懺悔(於戒中若有違犯,即須向人說悔其罪,以凈戒根,恢復清凈戒體。) 《資持》云:「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准《業疏》云:「取其義意謂不造新罪。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 准《業疏》須具五緣: 一、請佛菩薩為證。二、誦經咒。三、說己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證。能滅根本重罪,令凈戒復生;亦能滅七逆罪,使重報輕受。 ○蕅益大師云:「破戒之罪,雖由取相懺滅,不墮三塗;然其世間性罪仍在,故至因緣會遇之時,仍須酬償夙債,除入涅盤或生西方,乃能脫之不受報耳!可不戒乎!」 說罪文:先禮敬佛菩薩三拜,然後找一位懺悔主(法師或同受五戒者)頂禮一拜長跪合掌作如是說。 犯者:大德一心念,我優婆塞(夷)○○,有故○○,犯(中)下品可悔惡作罪,及此方便惡作罪,此所犯罪,我今於大德前,從清凈來,並皆發露,不作覆藏,由發露已,便得安樂。(三說) 懺悔主:汝見罪否? 犯者:我見罪。 懺悔主:將來諸戒能善護否? 犯者:能護。 懺悔主:善。 犯者:爾。參考資料: 八戒近住分別門 海公上師的《律海十門》之第四門「八戒近住分別門第四 (八戒頌句及授受儀式與種種解釋) 一 總 頌(八戒頌句) 二 近住律儀之總義 三 近住名詮之分別 四 近住戒八支之分別 ①一日夜不殺害 ②一日夜不盜取 ③一日夜不淫慾 ④一日夜不妄語 ⑤一日夜不飲酒 ⑥一日夜離高勝床座 ⑦一日夜離歌舞裝飾等 ⑧一日夜不晚黃昏食 五 近住授受之儀式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學習出家生活的「學處」,所以叫「近住」,親近出家之行而住,清凈受持,以此為親因,隨行者之發願迴向,能感阿羅漢果乃至佛果,諸具慧之三寶弟子,無不發心受持。這裡提醒一下,發願迴向很重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余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葯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對這兩段文特別學習。也要如此發願迴向如說修行,付諸行動。 一 總 頌(八戒頌句)皈依佛法僧 凈心持八戒 不殺不盜取 不淫不妄說 不飲用諸酒 香花鬘塗身 歌舞娼妓等 坐高廣大床 非食時而食 竟日夜不犯 並供養三寶 和尚阿闍黎 一切如法教 奉行無違逆 於上中下座 三業常恭敬 復方便勤求 坐禪及誦經 乃至諸學問 勸助作福等 廣開涅槃路 閉三惡道門 作出家之基 增長正業行 從諸果諸向 羅漢道果成八關齋戒是近住戒。 近住跟近事兩個有一點差異,都是居士,但是八戒叫近住,五戒叫近事,這個有差別。差別在哪裡?下邊就要講。 「皈依佛法僧,凈心持八戒,不殺不盜取,不淫不妄說,不飲用諸酒,香花鬘塗身,歌舞娼妓等,坐高廣大床,非食時而食,竟日夜不犯。」這八條戒,一晝一夜不犯,這是八關齋戒。我們說所有的戒都是盡形壽的,只有這個八關齋戒是一晝一夜的,不能盡形壽,因為在家人他的條件不能長期地受八關齋戒。也有的人住在廟裡邊一輩子受八關齋戒的,這些人個別的是有,但是不能每一個居士都叫他這樣做。同時呢,八關齋戒的受,也是要今天受了之後,明天還要再受,不能說受一次終生受持,這個不行的,決定是一天一夜。 「凈心」——出離心、菩提心、清凈的心,持八關齋戒,「不殺不盜取」。我們這個戒呢,就是說,別解脫戒裡面有聲聞的——專門是聲聞的,也有共菩薩的。 它的戒相就是「不殺不盜取,不淫……」,這個「淫」就不是邪淫了。 八關齋戒不邪淫的話,那你受了這個戒夫婦還能夠做淫慾的事了?那不行的。 「不妄說」,不妄語。 「不飲用諸酒」,什麼酒都不能吃,天然的酒、人工做的酒、稻穀(種子)做的酒(米酒)等等,這些都不能吃。 「香花鬘塗身,歌舞娼妓等」,這是合一條,塗香、塗花、擦胭脂、擦什麼膏等等,那麼「歌舞娼妓」,「歌」,唱歌,「跳」,手舞足蹈就是跳,我們前面說過的,你手舞足蹈就是跳,不一定要台上去跳舞才是跳,也不一定跳舞廳才是跳、跳舞;「娼妓等」,就是那些妓樂的事情。 「坐高廣大床」,那一般指高的、新的、特別華麗的床,那怎麼高呢?過去有尺寸,一肘一尺高,這麼高。反正一般的考慮,人有高低,你坐在床上,兩個腳能挨到地的,這個可以;腳挨不到地了,比你小腿還要高,那就是高的床。 「非食時而食」,過了午之後,到明天天亮之間,這個是非時食的時候,不是吃這個食的時候,你去吃東西了,那就是犯一條。 「竟日夜不犯」,一天一夜,時間是一天一夜,不是終生的。 那麼受了這個之後,是不是就夠了呢?還要供養三寶,「並供養三寶,和尚阿闍黎」,自己的和尚,「和尚」是親教師,「阿闍黎」是軌範師。受沙彌戒就是和尚、阿闍黎都有了,八關齋戒是一個就可以了。但是其他教誡你的那些師父們也屬於阿闍黎,依止師也是阿闍黎了。 「一切如法教」,一切都要如法地聽他的教導而行;「奉行無違逆」,一切如法的教都要奉行,不能違背他;「於上中下座」,出家人的裡邊上座、中座、下座,都要恭敬,「三業常恭敬」,身口意都要恭敬。有的人身很恭敬,磕頭、頂禮,嘴裡也說得好,心裡不恭敬,這個就是有欠缺,心裡也要恭敬。身口固然要恭敬呢,心裡還要恭敬。那麼有的是身口都不恭敬,心裡更不恭敬,那就不行了。受了八關齋戒,這些都要做的。 「復方便勤求,坐禪及誦經」,這些還不夠,還要方便,假使你有時間、有機會,要殷勤地求坐禪、誦經。「禪誦」了,出家人的事情,就是要麼是禪,要麼就誦。 「乃至諸學問」,這些還不夠,還要「學問」,各式各樣的學問;還要「勸助作福等」,勸人家,幫助人家做培福的事情。當然自己還要做了,你做了之後還要勸人家做;人家力量不夠,你幫助人家做。 「廣開涅槃路」,要走向涅槃,涅槃的路就是涅槃的資糧廣泛地積集起來,走向涅槃的路。「閉三惡道門」,三惡道的門,那些造三惡道的惡業不要做,把它門閉掉。 「作出家之基」,這個近住戒,就是居士親近出家人,準備將來發心要出家的,這是出家的基礎。「增長正業行,從諸果諸向,羅漢道果成」,增加你的正業正行,身口意三業。那麼他將來的果報呢,「從諸果諸向」直至「羅漢道果成」,諸果諸向到羅漢道,大阿羅漢就是佛,不一定僅止於這個二乘羅漢。二 近住律儀之總義 近住律儀之總義者 俱舍頌云: 近住於晨旦 下座從師受 隨教說具支 離嚴飾晝夜「近住律儀之總義者」,這是一個頌,它把近住的一些戒相、要做什麼事情、將來的趨向跟目的都講了,那麼它裡面如何受。 「近住於晨旦」,「近住」就是受八關齋戒的居士,「於晨旦」,每天,照規矩是天亮了之後日出之前,就要受八關齋戒,到明天天亮就是一晝夜。假使你離開寺院比較遠,或者有其他的事情耽擱了不能一早受的話,也可以在早齋以後,乃至中飯之前,都可以受,總之要早晨,下午就不行了。 「下座從師受」,要受的時候,他要在下,不能坐在師上——高於師,他要在師父下邊。儀式當然是胡跪合掌,並不是說他坐在地下,跟師父一樣坐著那不行的。這個「下座」就是說他處的地方要比師要低,不能高。「隨教說具支」,隨了佛所教的,佛的時教;「說具支」,這個八條不能少一條。「具支」就是說——近事戒能受,支分可以一支、二支、三支、乃至滿支,而這個八關齋戒呢,要麼不受,要受八條都要受。 ……「離嚴飾晝夜」,就是不準搞那些裝飾品。我們的念珠,有些請來流通處的念珠,上面有個鬚鬚頭的,比丘是不準用的,裝飾品都不能用。三 近住名詮之分別 近住名詮之分別者,俱舍論云: 如彼阿羅漢清凈體上,半月一次清凈居住者,近住是也,如彼清凈之體,隨時學故。有他解云:謂近住者,儘其所有壽命中間,於三寶律儀等,不遠居住故。謂是於此解脫高位等,能作接近之方便者,名為近住,唯於善根作增長培植而已。再布薩宣說中云:諸近住者,於時時中,此近住律儀應作受持守護想。「近住名詮之分別者」,什麼叫近住呢?它的名字怎麼解釋呢?「《俱舍論》雲」,什麼叫近住?「如彼阿羅漢清凈體上,半月一次清凈居住者,近住是也」,他跟阿羅漢一樣清凈的體,就是他的體和阿羅漢一樣,就是出家了,出家的清凈體相,半月一次,清凈地安住在裡邊的,這叫近住。「如彼清凈之體,隨時學故」,要像清凈的出家的具足的阿羅漢果,像他一樣清凈的體,隨時來學習。這是一個,《俱舍論》的解釋。 「有他解雲」,另外一個解釋,「謂近住者,儘其所有壽命中間,於三寶律儀中不遠居住故」,他一輩子對三寶、那些出家的律儀不太遠地住,就是近住,相近而住。「謂是於此解脫高位等,能作接近之方便者,名為近住」,也就是說對解脫的高位——成阿羅漢果,能夠做親近的方便。也就是說親近出家人的最高的體,受具足戒的,近住,親近而住。「唯於善根作增長培植而已」,但是他畢竟還不是出家的體,只能接近了,所以對於善根作增長的培植,並不是真正的得到——於諸善根作增長,培養它,這樣子。「再布薩宣說中云:諸近住者,於時時中,此近住律儀應作受持守護想。」四 近住戒八支之分別 ①一日夜不殺害 ②一日夜不盜取 ③一日夜不淫慾 ④一日夜不妄語 ⑤一日夜不飲酒 ⑥一日夜離高勝床座 ⑦一日夜離歌舞裝飾等 ⑧一日夜不晚黃昏食五 近住授受之儀式 關於他授:自己非時食這一條沒有,就不能給人家授八關齋戒,授了人家不得益,也不能發這個戒體。所以說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人家如法地授。 受八關齋戒的居士,每天,照規矩是天亮了之後日出之前,就要受八關齋戒,到明天天亮就是一晝夜。假使你離開寺院比較遠,或者有其他的事情耽擱了不能一早受的話,也可以在早齋以後,乃至中飯之前,都可以受,總之要早晨,下午就不行了。授戒之師,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信眾如法的授,否則戒弟子不得益,也不能發八關齋戒的戒體。而現今叢林中精嚴 持戒,尤其是持午的道場少之又少。那麼,假若戒師於授八戒日,也「不非食時」,而於平日晚間受「藥石」,如是則授戒弟子得宜否?能發戒體否?佛法難聞,真僧難遇,正所謂末法時期也。如比丘戒師平時晚間受食者,則於授齋戒之一天,晨起懺悔,至少一日不犯,則受戒弟子也可得戒體。 自誓受南山律說,如無師現前,開許在佛前自誓受。受持之日期長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齋日、十齋日,或每年三長齋月,或一年,或盡形壽,隨各人之志願,及其力所堪能而自定之。 這是說別解脫律儀(具足戒),非必定依表業而發。還有就是我們這個儀軌前的:若千里內無僧,得從佛前受(八近住戒)。那當然要有一個儀式(自受儀軌)了。 自受八戒儀範一、請聖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降臨壇場證盟受持八關齋戒。(三次) 二、佛前懺悔 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求懺悔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懺悔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三、八戒三皈 弟子某甲盡形壽皈依佛 盡形壽皈依法 盡形壽皈依僧(三次)發誓 弟子某甲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三次) 四、正受八戒(一)、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殺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能作行持。 (二)、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偷盜,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能作行持。(三)、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淫慾,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慾,能作行持。(四)、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妄語,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能作行持。(五)、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飲酒,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能作行持。(六)、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坐高廣大床,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能作行持。(七)、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著香花鬘塗身、歌舞倡伎等,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塗身、歌舞倡伎等,能作行持。(八)、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凈,盡形壽不非時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能作行持。(三次)五、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六、送聖 七、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以此功德,迴向准提法,現前及當來, 遍揚十方界,一切眾生聞,得無盡利益, 善願皆成就,往生佛凈土,究竟成佛道。 丙四 近住戒八支之分別 近住戒八支之分別者 俱舍頌云: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爲防諸性罪 失念及憍逸 釋頌云:若離婬欲、盜取、殺害、虛誑之四根本戒,是自性罪,能棄之屍羅支分四也。若離飲用醉心變轉之諸酒物等能棄者,是單獨之不放逸支,以諸律儀不具足,悉由放逸而成之故也。不非時食等能棄之最後三支者,以此能生懊惱,應隨時隨順厭離故,是當具猛勇之禁約支也。如是八支,一日一夜能斷棄者,是近住律儀之總相。 下邊它就八個支分,近住有八條戒,這八條戒是怎麽的呢?也是引《俱舍論》。所以說《俱舍論》印度是一個根本教,很多解經的論都是引《俱舍論》來解釋的。這裡也是把八關齋戒根據《俱舍論》的頌來解釋。 「俱舍頌云: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爲防諸性罪,失念及憍逸。」我們學過的都知道了。這八條,四條是性戒——殺、盜、婬、妄,一條是不放逸支,三條是禁支。那麽,四、一、三,戒支、不放逸支、禁支,一共是幾個支分?三類的支分,總加起來是八條。這八條裏邊,戒支是四條,不放逸支一條,禁支是三條,按照次第。「爲防諸性罪,失念及憍逸」,爲什麽要加這下邊的四條呢?要保護使不犯性罪;「失念」,不要把正念失去;也不要憍逸,一憍逸就容易犯罪了,失了正念也容易犯罪。這樣子不放逸、禁支可以保持我們不失正念,也不因爲憍逸而犯根本的性罪。 「釋頌雲」,這個頌怎麽解釋呢?「若離婬欲、盜取、殺害、虛誑之四根本戒」,出家人不婬放在第一的,在家人不殺放在第一。這個是有區別,出家人婬戒特別重視。所以說這個居士八關齋戒,它這裡也是把不婬放在前頭。「若離婬欲、盜取、殺害、虛誑」,就是四個性罪、四個根本戒,「是自性罪,能棄之屍羅支分四也」,就是戒支。能夠遠離婬欲、偷盜、殺害、虛妄語,這四個根本戒,這個是自性罪能棄之屍羅,四個根,四個支分。就是說戒支有這麽四個,是防止那些自性罪——性罪的,能夠把這個性罪去掉的屍羅,就是戒——戒支。 「若離飲用醉心變轉之諸酒物等能棄者,是單獨之不放逸支」,第二個酒戒呢,離開飲用那些醉心的,使心麻醉、轉變——本來是正知正念的,變糊塗了。「諸酒物等能棄者」,「諸酒」,這是很明確的,「物等」,那就是包含五辛、煙之類的。那麽煙能不能吃?有的人說五戒裡面沒有說煙,八關齋戒也沒有說煙,但是「物等」就是包了。 這是不放逸支,一個,不逸支就是一條,這是單獨的只有一支的不放逸支。爲什麽要立一個不放逸支呢?「以諸律儀不具足,悉由放逸而成故也」,所以能夠「律儀不具足」,就是要犯戒的話,都是放逸。所以放逸是犯戒的一個直接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自己要檢點一下,你一天到晚放逸不放逸?我們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就是一天到晚叫你不要放逸的。如果你感到放逸,睡睡懶覺,白天沒有事躺在床上——舒服舒服,這個放逸的,那個對犯戒就很接近了。放逸就是導致犯戒的東西,一定不要放逸。出家人是精進修行的,你要度父母衆生,自己要出離三惡道,要出離三界,你忙都忙不贏,你怎麽還有工夫去放逸呢?以前經裏有比喻:一房間的毒蛇,在那裏,隨時隨刻要把你咬死的,你怎麽還在放逸睡大覺呢?你睡著了,毒蛇跑出來把你一口就咬死了。你來不及地要提高警惕了,不能放逸的。所以說一切律儀不具足,都是放逸導致而成的,所以說不能放逸。那麽酒的東西更麻煩了,酒是能迷性的,把你的真心迷掉了。我們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壞的東西多得不得了,正是靠正知正念把它鎮住,如果你把正知正念用酒麻醉掉了,那你不是一切習氣都翻出來了?一觸即發,就是乾柴烈火,只要一點火馬上就燒起來了,這個很危險的,一定要正知正念經常提起來。 下邊,「不非時食等能棄之最後三支者」,最後三支——不著香花鬘塗身、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這個,「能棄」,能夠把它除掉的,這個最後三支是禁約支。「以此能生懊惱,應隨時隨順厭離故,是當具猛勇之禁約支也」,這個能夠産生懊惱,懊惱就是對戒不順了之後心裡要起反悔的心,起煩惱心了,應該隨時隨地要厭離它。這些都是要禁止做的,而且要具猛勇的禁約支,要有猛、要有勇地去才能把它禁住,你如果不猛不勇的話,禁不住。有的人晚上他受了八關齋戒,實在熬不住了,就想吃一點東西。你不受八關齋戒不吃無所謂,有的時候受了好像非吃不可。這個什麽東西呢?就是衆生習氣。這個時候逼倒你就是要去犯戒了,那你要勇了、要猛了,你就是「我偏偏不吃,我就拼!」這個樣子你就勝過了;如果「現在熬不住,我只好吃一點,吃一點我把它少吃一點」,少吃一點吃得很有味道,「再吃一點」,再吃一點乾脆吃個大飽!反正總是吃了,就是這樣子。這個就是沒有勇猛了。 「如是八支,一日一夜能斷棄者,是近住律儀之總相。」這個八條,一天一夜能夠把它斷掉,把它斷棄,一天一夜不犯的話,那就是近住律儀的總相,就是八條相。復各各分別者: 下邊還要仔細分別。「復各各分別者」,再仔細地一條條分別的話,上述是總的,下邊是別的。 丁一 一日夜不殺害 若凡具有生命之倫,下至螻蟻之微,亦不害心而作毀傷,何況明知故作殺害。故不說直然殺害,即畜藏兵器、棍杖、鉤網、獵具,於他有情,責打害命行爲,雖斷自命因緣,而亦不作。況復於他思想加害,並以惡心發起行爲,乃至能作害及生命之業,如是等決定棄斷,不作殺害生命之行。 第一、「一日夜不殺害」,一天一夜不殺害,殺害什麽?「若凡具有生命之倫,下至螻蟻之微,亦不害心而作毀傷,何況明知故作殺害。」一天一夜裏邊凡是有生命的這一類。「有生命」的嘛,有人就是,我們也收到一些信,他故意跟你狡辯,他說一切植物都有生命,你們這個不殺生,那太寬了,連菜都不能吃了,飯(穀)也不能吃了,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說「有生命」就是「有情」,有心識的,沒有心識就是植物,不是屬於我們的這個的。所以我們說,「衆生」這個話,衆緣和合而生,那一切都在裡面;而「有情」,不能包一切,器世界就包不進去了。那麽有生命的,我們說有心識的,是有生命的,不是指那些植物的。所以說下至螻蟻之微乃至最高的天人,最高大的天人,我們學過《俱舍》知道,天人高度有幾個踰繕那 1,高得不得了。我們在五臺山清涼橋,在庫房裏有個四大天王的鞋,那麽大,一雙布鞋。四大天王已經給他們拆掉了,但是鞋一個還留在那裏,跟船一樣一個鞋,大得很;它塑像也塑得很大,因爲他本身四大天王是很大的。那麽「下至螻蟻之微」,小到蚊蟲、螞蟻那麽小的東西,都不以害心損傷。以害的心去損傷它都不做,何況把它明知故殺呢?不要說殺了,就是傷害它都不傷害,故意去傷害它的心都沒有。那麽誤傷就不在例此了,你不注意地傷了之後,不是故意的,那就不屬於這裡邊的。 「故不說直然殺害,即畜藏兵器、棍杖、鉤網、獵具,於他有情,責打害命行爲,雖斷自命因緣,而亦不作。況復於他思想加害,並以惡心發起行爲,乃至能作害及生命之業,如是等決定棄斷,不作殺害生命之行。」這個就是嚴格了,不但是不殺,傷害也不能傷害;不傷害還不算,就是「畜藏兵器」,那些殺人的兇器,「棍杖」,打人的棍子、杖,及至釣魚的「鉤」、捕鳥的「網」,「獵具」,打野獸的那些工具,都不能藏,這些都要捨掉。「於他有情責打害命」的「行爲」,或者對他有情打他、害命等等,「雖斷自命因緣,而亦不做」,就是自己犧牲了生命也不做。這個就難了,很多人可以條件之下,可以不做麽就不做,等到逼到自己都沒有辦法了,就要做了。假使你說一個老虎來了,它要吃你了,你怎麽辦?菩薩當然是無所謂了,一般人就不行了,他就要自衛,要把它殺掉了。那麽在這裡你是受了八關齋戒,不能殺了,乃至犧牲自己生命都不殺,這個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我們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上,卻是這樣的事情做了不少的。真正嚴格的呢,當然我們說你受了八關齋戒不一定就被老虎吃掉了,這個都是業報的問題,你沒有這個業報,老虎看了你都不吃的。印光法師,老虎還從他皈依了;我們說廣欽老和尚也不是嘛,他山洞裡老虎來了,他沒有事。假使要責打害命的事情,乃至自己斷命的因緣也不做,那何況不是害命因緣呢?所以說在受了八關齋戒之後,不但是不害命了,損傷、責打這些都不能做。有人說「我不殺就可以了」,你打人呢?「打人沒有打死,我可以的」,不行的!打不能打的,打野獸都不行,牛馬你打它都不行。那麽你說耕地它不走了,你不打它怎麽辦呢?那個時候爲了耕地開許,並不是故意去打它,那不要打了。 「況復於他思想加害」,前面是身口二業,心裡邊的意業呢?心裡想害他的心思也不能要。「並以惡心發起行爲」,那些惡心發動行爲,那是因爲心的意發身口。「乃至能作害及生命之業」,作害及生命的那些職業,殺生的職業,釣魚、作廚師、那些劊子手。這些東西「決定棄斷」,決定放掉。那麽這又困難了,假使有的人他是當兵的,這一天你兵不當了,行不行啊?那你不要受了,當兵的職業你就不要受了;你如果沒有打仗的時候那當然可以受。「不作殺害生命之行」,殺害生命的事情,一點也不能做,邊邊都不能沾。並不是那麽簡單,就是不殺就完了。那裏包含的事情還蠻多的。丁二 一日夜不盜取 他人實物,雖芝麻穀芥之微,亦不生起貪便之心,何況不與而取,乃至價格不作完全清白、物質失真、偷盜公然、私昧竊取,如是之類,縱至斷命因緣,亦不於他財物偷取,諸不應作,決心棄斷。 第二、「一日夜不盜取」。他人的東西,一日一夜不能盜取,就是不與取了,人家沒有給你的不能拿。那麽小的芝麻,有人說五錢,五錢之下沒有關係——不行!「芝麻穀芥」,芥子、芝麻那麽小的東西,一顆芝麻也不要去拿他。不但不拿,「亦不生起貪便之心」,貪便宜的心都不能生起,心裡都不要生起一個貪便宜的心,何況實際去拿呢?拿的時候大的東西不說,芝麻那麽小的也不能拿。「何況不與而取」,心裡都不能起貪便宜的心——念頭都不能起,何況你……「乃至價格不作完全清白」,那些做生意的,價錢「不做清白」,就是亂開價;「物質失真」,就是假貨充真;「偷盜公然」,公然的盜,那就是強盜,公然地光天白日地搶東西;「私昧竊取」,晚上偷偷地、人家不知道摸口袋之類的,都是看人家不注意的時候做那些事情。 「如是之類,縱至斷命因緣,亦不於他財物偷取」,就是自己的命斷了也不做。那麽這些,我們說凡夫要下狠心、勇猛的心才能夠下決心不做;見了道之後的斯陀含果,見道以上的聖者就是天然做到——道共戒,以斷命因緣他不會犯性戒的,殺、盜、婬、妄的事情絕對不會做的,他是天然不做,你也不要去強迫他,他自己不會做的。我們不是記得有個公案嗎:一個沙彌去乞食,跑到一個人家,那裏一個女孩子,看上這個沙彌,把他請進來,把門關了,要做婬欲的事情。這個沙彌就是斷命因緣也不犯婬。他就找一個藉口叫她出去一下,他拿把剪刀把自己殺掉了。這樣一來把那個女孩子也驚動了,感到無常,剛才還是一個端正相好的青年人,一下就成了一個可怕的樣子了,那是無常。1 那麽斷命因緣也不做那些事情,「亦不於他財物偷取」,人家的東西,就是斷命因緣也去不偷取(不與取)。「諸不應作,決心棄斷」,那些不應做的,決定斷棄,決定要下決心,決定不做。不做到什麽情況?殺了你也不做,這個不容易了。 丁三 一日夜不婬欲若是丈夫,於彼婦人,尚不貪心眼視,而況稍作不淨等行。故勿用說直然婬欲,縱欲與彼女人,以手觸、一席臥、根二行等,雖斷命因緣,亦決不作,堅心依附律儀,斷除一切婬欲不淨之行。 第三、「一日夜不婬欲」,一天一夜不做婬欲的事情。 從男的方面來說,「若是丈夫,於彼婦人,尚不貪心眼視,而況稍作不淨等行」,就男的來說,對於其他的女人,心裡以貪欲的心,眼睛看都不去看,何況做一點點不清淨的那些男女不乾淨的事情,一點也不做。 「故勿用說直然婬欲,縱欲與彼女人,以手觸、一席臥、根二行等,雖斷命因緣,亦決不作,堅心依附律儀,斷除一切婬欲不淨之行。」這個昨天有人討論,有人給我彙報,婬欲,他說不婬欲就是不男女的交媾就可以了,其他的沒有關係——不行!這裡就很明確地告訴你了,不要說「直然婬欲」——就是兩根交會不要說了,即使你跟女人手碰一下都不行;「一席臥」,一個床上臥當然不行,一個櫈子上坐也不行;「根二行」, 其次的,次於二根交接的事情,就是兩根不是直接婬欲的事情,那些男女的不淨的事情也不能做。 那麽這樣子呢,就是說我們八關齋戒,不但是婬欲,女人碰也不能碰。那麽你仔細的話,東西也不能直接拿了,這是以比丘戒裏邊的標準來衡量了。這些事情雖斷命的因緣也決不做,就是把你殺掉了也不做,何況你自己願意以婬欲心去做呢?當然不能做了。那麽要這樣子「堅心依附律儀」,堅定的心、堅固的心依照律儀來做,「斷除一切婬欲不淨之行」,一切婬欲的不清淨的行動全部要除掉。這樣子你說你不進道,怎麽進道呢?就怕我們持戒馬虎,馬而虎之的,大的不犯小的常犯,那就不行了。這個就是大的固然不犯,小的斷命因緣也不做。那個樣子持戒的話,你戒德威光就大了。 丁四 一日夜不妄語雖無關礙無意笑語等,亦不虛假微少妄說,何況應棄非法過人增上虛假之言。故縱遭斷命因緣,而亦不作妄語,於是等虛僞作爲,妄語等口惡之行,決心斷棄不爲。 第四條、「一日夜不妄語」,一天一夜不打妄語。「雖無關礙無意笑語等,亦不虛假微少妄說,何況應棄非法過人增上虛假之言」,這個就厲害了,無關緊要的、無意的、開玩笑的話,也不說虛妄的。一點點假的都不說,何況「應棄非法過人」,何況那些大妄語,非法過人的增上的妄語,這個更不能說了。這是犯根本罪的,自己說自己證果證道,說什麽天人龍來供養他,我看到什麽什麽等等,這個不能亂說,這是大妄語。小妄語是一般的妄語,這個是大妄語。小妄語可以懺悔,大妄語不通懺悔。那麽這裡就說得嚴格了,無關緊要的、開玩笑的、無意識的那些虛假的話一點點都不說。 「故縱遭斷命因緣,而亦不作妄語」,所以說哪怕你殺了頭,也不打妄語。 「於是等虛僞作爲」,虛僞的作爲,就是說假話的那些行爲,「妄語等口惡之行」,這個妄語裏邊包括什麽呢?包括那些綺語、惡口等等,這些口惡的行動決定要「斷棄不爲」。妄語、惡口、兩舌離間、綺語,這個口四惡都包在妄語戒裏邊的。如是殺害、盜取、婬欲、妄語四者,稱爲根本四戒者,是能轉成毀壞一切律儀之罪行,令其究竟,以致解脫涅槃之根本被焚,世間善法之種子燒煮,不復更能發生長養諸善法故。 這四條根本戒,也是性戒,不管你受戒不受戒,犯了這四條都是有罪的,要墮落的。因爲這四條,爲什麽叫根本戒?「能轉成毀壞一切律儀之罪行」,這四個東西能夠把一切律儀毀壞掉,這個罪,使它「究竟」,這個罪,你要把它犯到最高究竟的罪,而把「解脫、涅槃」的可能性全部焚燒了——就泡湯了,沒有希望了;不要說解脫涅槃沒有,全部焚燒,「世間善法之種子」也給你燒煮。一個種子一煮的話還能出芽嗎?不能了。所以世間善法也破壞掉了,那就是什麽呢?三惡道去了。肯定下三惡道,而且還是地獄。 「不復更能發生長養諸善法故」,這個四個根本一犯的話,一切善法,世出世間的——解脫涅槃的出世善法,世間的人天善法,全部破壞,再不能長養了。那就是註定到三惡道去的了。犯了四根本是地獄,沒有話說的。所以說是根本戒,這是最厲害的。
丁五 一日夜不飲酒 凡諸種子酒、人造酒,何種飲用之物,能令心作醉狂轉變之塗抹及飲質等,皆是飲酒一類。若凡此等能作醉狂轉變之質液飲物,雖斷命因緣,亦不飲用,障明智、增放逸,而能毀敗戒善,勇於行惡故。 第五、「一日夜不飲酒」,這是不放逸支。「凡諸種子酒」,那是米、麥子做的酒;「人造酒」,人工做的酒;「何種飲用之物,能令心作醉狂轉變之塗抹及飲質等,皆是飲酒一類」,不管你哪一種酒,人造的、種子的,或者哪一種吃下去的東西「能令心作醉狂」,能「轉變」,使心失去自己原來的正常的狀態的,醉了狂了,能夠産生心醉狂轉變的塗抹的那些香料都包在裏邊,「及飲質等」,不一定是酒,吃了那種東西能使心醉狂的、迷醉的,全部都屬於飲酒一類。那就很寬,五辛都包進去了。五辛爲什麽呢?我們說蔥,生蔥,我們小孩子的時候就有這個話,「你這個人吃生蔥的」,就是說你這個人脾氣太大了。蔥生的吃下去就是瞋心大;熟的吃下去,婬心大。這都是轉變自己心理的,所以《楞嚴經》講這些也是不能吃的,這跟酒是一類,所以說都不能吃的。 那麽刺激的一類東西,煙酒之類的東西都屬於「醉狂轉變之質液飲物」,塗抹的那些東西都不能吃、不能飲、不能用,「雖斷命因緣,亦不飲用」,就是你要斷了命了,也不能吃。 「亦不飲用,障明智、增放逸」,把你的智慧障住了,增加放逸心,吃酒之後就要放逸的。一切習性,我們說,本來人有理智, 「而能毀敗戒善,勇於行惡故」,一放逸,把戒的善法都毀壞掉了,而做壞事容易行惡,做壞事卻很勇敢。我們看以前的綠林好漢要去作案的時候,或者劊子手要行殺人的時候,都先吃酒醉,吃得醉熏熏的,膽子大了,那就不怕了;沒有吃醉的,害怕的。所以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要「近念住」,要親近四念住而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心裡要起這樣的念頭。「住正知」,正知正念,住在裡面。「如如具足」,不斷地這樣做,而且要具足地做。「所作能作」,這些所作的事情要能夠作,那就是說不飲酒裏邊,不但包括是不吃酒,還要做到下面的那些事情。 我們說五戒是好受也不好受。也好受呢,這五條你做是蠻容易的,但是做到家的話,不容易。我們說真正做到家的,就是羅漢、佛了,一般的就是「學處」,從這個地方學,不斷地學。 丁六 一日夜離高勝床座近住者於其住處,一日夜離美臥具、高勝大床。若純金裝飾器物、價值重大之床座臥具等,凡屬新造新購求者,悉不受用。易墮貪染,障高潔心,追求防護,擾亂不寧故。 第六、「一日夜離高勝床座」。不一定是床,座也包在裏邊。 「近住者」,受近住戒的人,在一天一夜裏邊,「於其住處」,在他住的地方,這一天一夜「離美臥具、高勝大床」,美好的、高勝的大床、臥具,還包括那些「純金裝飾」的那些東西,這些床座有的雕花的什麽東西,裝了金的等等,「價值重大」的「床座臥具」,不但是床,座位也一樣。 高貴的東西最好不要用。那麽這些近住的受了八關齋戒這一天,高貴的、價值重大的床座臥具都不能用;凡是「新造」的、「新購求」的,「悉不受用」,都不要去用它。反過來說,舊的、已經不是價值那麽高了,那麽也可以開許用的。 爲什麽不能用呢?「易墮貪染,障高潔心」,因爲這是新的,價值高的,你坐在那裏肯定是起個貪染的心,感到這個很好,自己福氣大,坐這麽好的東西,把你高潔的心障住掉了。「高潔」就是說脫俗的、高貴的那些心,「貪染」的心一起來,高潔心當然沒有了。「追求防護,擾亂不寧故」,沒有的時候要追求,有了之後要防護,把你的心搞得不安寧,不能修道,所以說這個東西不要用。丁七 一日夜離歌舞裝飾等 歌唱笑舞、妓樂諸戲,頭身插帶花鬘、及身塗香、佩帶莊嚴、爾茶、薑黃、脂粉、紅花等類,身面塗抹,以此色物轉成容顏殊妙之作,諸如是類,能作發起貪欲、害正費財、顛倒心神、難安住故,悉皆遠離。 第七條、「一日夜離歌舞裝飾等」,一天一夜要離開歌舞裝飾,「裝飾」是裝飾品。 一切唱歌跳舞、伎樂的那些遊戲,都要離開,爲什麽?這是妨道了,我們說個老實話,就是妨道。近住麽就是要向出家人學習了,這些東西都是妨道的。那麽現在就是無孔不入了,在你念佛、唱讚裏邊給你來個妨道的,以現在的歌曲的調來給你摻進來,你念起來唱起來感到飄飄然很舒服,好像很好聽——你已經歌舞伎樂的味道就帶進去了。我經常說,這個東西對在家人、他們沒有信佛的,或者居士,他們可以用一下,沒有進來的用這個把他接引進來是可以;你已經信佛了、出家剃了頭、在學道了,你再去用這個歌舞伎樂的調子來唱? 「歌唱笑舞」,這些唱歌、跳舞,「妓樂諸戲」,那些看戲之類的,或者是下棋之類的。「頭身插帶花鬘」,頭上、身上插一些花,帶一些花鬘,或者身上「塗香」,「佩帶」一些「莊嚴」品,耳環子、金項鏈等等;「爾茶、薑黃」,這些都是顔料之類的,「薑黃」,看上去是黃顔色, 「脂粉」是紅顔色的胭脂粉了,「紅花」也是紅顔色的。這一類東西在身上臉上塗了之後使人家好看。「以此色物轉成容顔殊妙之作」,把自己打扮得好看。 「諸如是類,能作發起貪欲」,這樣做都是引起貪欲的,「害正費財」,把正事害掉,又花了很多的錢。 「顛倒心神」,把自己心神顛倒,專門去搞那些財色名食睡的煩惱去了。「難安住故,悉皆遠離」,不能做到了,這些都要遠離。不要看小事情,這個對妨道是很厲害的。丁八 一日夜不晚黃昏食 若過中食界限,乃至明日東方日出之間,於乾飯、餅餑、湯麵等熟食之食物,棄捨不食,身安息調、健康永年、世福綿遠、悲他有情、而後速出三界。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能減食飲習氣,則世繫漸脫故。 第八,「一日夜不晚黃昏食」,一日一夜,晚上,就是過了午之後,晚上不要吃了。「若過中食界限」,就是過了午時,中食一頓吃飯的時候,這個界限過了之後,「乃至明日東方日出之間」,到第二天太陽沒有出來、明相沒有現之前。第二明相,什麽叫第二明相?就是在屋子裏邊手伸出來能夠看到指紋了,這個時候可以吃了。如果外邊有點亮,朦朦亮,屋子裏邊手伸出來掌上的指紋還看不出,還不能吃。所以說受了八關齋戒,第二天很早吃早飯,實際上是不如法的。到第二天的東方日出之間,這個中間,非時,不能吃的。「於乾飯、餅餑、湯麵等熟食之食物,棄捨不食」,那些燒熟的餅、饅頭、湯麵、乾飯這些都不能吃。 那麽這個《律海心要》是藏地的了,我們漢地的《四分律》那就是米湯也不能吃。要把米湯裏邊的米粒子都濾過才能吃,這還要害病了,沒有辦法,醫生說非吃不可才能吃。一般就不吃。那麽茶呢,當然是可以吃的。流質的一般可以,總是裡面不能有一顆一顆的那些粒子的東西,就不要吃了。那麽你們吃奶粉呢,要打打散,不要一顆顆的奶粉在裡面吞下去了,這不太好了。它明明化得了的,你把它化一化好了。 「棄捨不食,身安息調」,這個過午不食有什麽好處?身安,息也調。你吃得脹脹的,氣也透不過來了,那麽少吃一點,晚上不吃呢,身也安,息也調,「健康永年,世福綿遠」,身體健康,「永年」,還能長壽,世間的福氣綿遠,你晚上不吃福氣也增大——少消耗一些財物嘛。 「悲他有情」,這個就是餓鬼了。餓鬼,肚子餓得很,它晚上要吃東西的,你如果晚上大吃大喝,叮叮噹噹的,它聽了心裡難過,它自己吃不到,你們大吃,他們沒有吃,增盛他們的煩惱,所以悲憫他有情呢,晚上不要吃。「而後速出三界」,還有好處——能出三界。真正要修行成道的,晚上不能吃的。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這是《俱舍》也有,舍利弗的《集異門足論》一開頭就這句話。一切有情都依靠飲食而住的,這是有情,就是三界流轉的有情,他都靠飲食的。「能減食飲習氣,則世繫漸脫故」,把飲食習氣只要稍微減掉一點,則世間上的繫縛就慢慢就解脫了。所以說你想離三界的話,連飲食都離不掉,你怎麽離三界呢? 孟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人的慾望就在這裡頭。「男女」有的時候還不一定有,但是「飲食」是一刻都離不開。幾天不吃飯你就不能生存,這就是有情的業報了,他是煩惱業報就繫在那裏——非吃飯不可。但是我們說,得了初禪以後,禪悅爲食了,就不要飲食了。不要說出三界,出了欲界,這個飲食就可以除掉。那麽你飲食不肯除的話,欲界都出不了,何況出三界呢?此後四者,稱爲支分戒,雖非大惡,而能助成根本大罪,世稱自好之流,亦不免干犯,以放逸無禁制故,智者應思。 「此後四者,稱爲支分戒」,這個後面四個是支分。前面是根本戒,四條,殺盜婬妄是根本戒,後面是「支分戒」,它的支分,不是重的。 「雖非大惡,而能助成根本大罪,世稱自好之流,亦不免干犯,以放逸無禁制故,智者應思」,這所有的這四條戒,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大的過錯,但是「能助成根本大罪」,就是能夠造成根本罪的因素,後面這四支不禁止的話,前面四個根本就沒有保障。所以說我們要把後面四條抓住,尤其是酒戒——迷性的。我們那一天不是講過嘛,酒吃醉了,五條戒都犯完了。比丘戒四根本是核心,犯了之後,涅槃性就沒有了。那麽要保護這四個不犯的話,等於是城堡一樣的,有七道防線,一層一層一層……。你一層防線破了還有第二層,第二層……,一直到最後一層。你如果二百五十條好好守的話,不會破到根本去的;如果你不守的話,放逸懈怠的話,那最後它直接沖到你四根本,涅槃性破掉了,那就完了,慧命就斷掉了;法身慧命一斷的話,你成佛得解脫的希望就沒有了。生命斷了之後,下一輩子還可以再來;慧命斷了之後,那就永劫沈淪了,那危險的。 「智者應思」,那麽我們有智慧的人好好思惟,只有碰到佛教才告訴你這個東西,一般人不知道的,以爲這個沒有關係的,做了可以做的。
附錄:近住授受之儀式 (此是在師面前受。錄自《律海十門講記》)近住授受之儀式者。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有信心,欲於聖者八支具足之近住戒中住者,晨起從於比丘、或婆羅門、或其他具戒等隨一智者、現前行之,皆復相應。淨身淨意,於適合所作處,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啟白、應如是說:弟子某名,從於此時依戒受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應不殺生命,而且背捨殺業,棄諸棍杖、兵械、弓箭、殺具、羅網、漁獵、害生毒藥什物等,時生慚愧,發起本具慈悲之心,令其具足能行。於諸有情有生命物、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而且於背捨殺生之業等,應能作者。 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盡其命終之時不作殺生,並背捨殺生業等,棄諸棍杖、兵械、殺具,於諸有情一切大小愛命、乃致細若蟲蟻之微,決不斷彼之命,而且背捨殺生業等。 如是等、我弟子某名、從於此時受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能作不殺生命,而且背捨殺業,棄諸棍杖、兵械、殺具,慚愧時具,本有慈悲具足能行,於諸有情含生之類、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並背捨殺生之業,決定能作也。 今此初分,如彼阿羅漢聖人清淨學處,並能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實行。(以上是具足式,以下略說者當念先說戒相之文意,條條以次加入)「近住授受之儀式者」,那麽前面近住的戒,八條分別地仔細講完之後,近住戒該怎麽授受?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有信心」,自己要有信心。沒有信心的話,「喔,大家受,我也跟著受」。我想起一個事情,有一次外地兩個居士有什麽事情來,碰上了,住在這裡,第二天來隨喜聽經,看到聽經之前大家受八關齋戒,他們也參加了。哦,我想這兩個人很不錯。受了之後,後來回去了。沒有好久寫個信來,說:那一天他來,大家受戒,他們也不好意思,也跟著受了;受完之後回去想一想,他們兩個越想越不對,「哎呀,這條我受不了,那條受不了」。他們是在家人,以爲這是受沙彌戒了。他說:咳,在家人怎麽受出家的戒呢?受不了的!趕快……想了半天,這樣子亂受又不好,只好來寫個信跟你抱歉,他們要捨戒——八關齋戒一天一夜早就完了,還捨什麽戒呢?它又不是沙彌戒,他也不懂什麽戒,他們是硬了頭皮,大家來受,他們又不好說不受。這樣子受,本來就不得戒。沒有信心又沒有出離心,你得什麽戒呢?不要捨了,開始就沒有得什麽戒。 既要有信心,「欲於聖者八支具足之近住戒中住者」,他的心裡明白,聖者就是要親近聖人的,跟聖人的戒體等流下來的那個八支,這個八條具足的近住戒,要在這個裏住,就是要受那個戒。那麽他既要有信心也願意受這個八支的戒,然後「晨起」,早上起來,到有比丘的地方,或者婆羅門或其他「具戒等隨一智者」。當然我們中國,就是佛法僧的地方以比丘爲准,到比丘面前去。邊地和其他的地方找不到比丘,那麽就在其他的人——受過八關齋戒的,「現前行之」,在他們面前受戒,「皆復相應」,這個都可以。 「淨身淨意」,那就是說,我們經常跟你們說,受戒之前要自己觀想自己沐浴乾淨,穿了乾淨的衣服,就是淨身,把身體要洗乾淨。受比丘戒你們都是做到了,在登壇之前沐浴、穿新淨的衣服,而平時呢,八關齋戒也要重視。就是沒有做到呢,也要自己觀想自己洗乾淨了。身淨了之後還不行,還要「淨意」,心裡邊要乾淨,心裡邊把這些煩惱東西都息下去。 「於適合所作處」,殿上,或者其他可以受八關齋戒的地方。「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啓白、應如是說」,「偏袒右肩」是印度的一個禮節,就是表示恭敬,「右膝著地」,這個也是表示恭敬的禮節了。右膝著地,左膝是翹起的,你們受安居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儀式。「合掌」,實際上合掌是這樣子了,這樣叫合掌,你們在安居都知道了,放在左膝蓋上,合掌。這是合十,這是合掌,兩個掌合起來(上師於講席中演示)。「合掌啓白」,合掌向上面呈白。 怎麽說呢?「弟子某名,從於此時依戒受持竟」,現在這個時候,弟子什麽人這時候受了戒之後,一天一夜當中,「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就是現在開始這一天,乃至到晚上太陽下落,一直到第二天太陽出來,這中間就是這八條東西要受持。「應不殺生命,而且背捨殺業」,不但是不殺害生命,而且殺害的工作、事情也要放掉;「棄諸棍杖」,那些刀杖的東西都不能藏,都把它捨掉。「棄諸棍杖、兵械、弓箭、殺具、羅網、漁獵、害生毒藥什物等」,害生的毒藥什麽東西,各式各樣的東西,都要捨掉,並且「時生慚愧」,時時刻刻生起慚愧心,「發起本具慈悲之心」,我們本來有的慈悲心要把它發起來,「令其具足能行」,不但發起來,要真正能夠具足地做到。因爲殺就是不慈悲,把殺業捨掉,還要把對立面的慈悲心,具足地把它生起來。「於諸有情有生命物、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而且於背捨殺生之業等,應能作者」,對那些傷害有情生命的東西,不管大的小的,只要它是愛命的有情,乃至小到蚊蟲、螞蟻之類的,決定不斷它的命,「而且於背捨殺生之業等,應能作」,不但是不殺,而且殺生的那些事情也要背捨——不做。那麽就是「應能作」,不但是受戒的那一天要做到,以後也經常要這麽想。 「如其聖者……」,這個話很多了,我們現在授的儀式是根據我們清涼橋對居士授的儀式,把裏邊精華說出來,因爲說那麽多你們根本說不來。這個文也是反復的很多,叫你背下來自己來說呢,恐怕你情願不受了,背不下來嘛。 「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跟阿羅漢一樣清淨。爲什麽阿羅漢是清淨的?因爲這個是,出離的最高的果是阿羅漢,菩提的最高的果是佛。這裡是講出離,那些壞事不做,以阿羅漢的標準,那麽大阿羅漢也就是佛了。跟聖者阿羅漢一樣的清淨,他「盡其命終之時不作殺生」,「盡其命終之時」,一輩子,他不殺生的,並且「背捨殺生業等」,也把那些殺生的事情全部背捨的,就是不幹的;「棄諸棍杖」,這是阿羅漢的功德,他天生具有;不要說阿羅漢,就是初果阿羅漢他就有自然的道共戒,不殺生的,斷命也不殺生的。那麽我們要跟阿羅漢一樣清淨,「棄諸棍杖、兵械、殺具,於諸有情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而且背捨殺生之業等。」這是提一個標準,要跟阿羅漢一樣清淨,他阿羅漢怎麽做的,看看前面差不多,那就提到阿羅漢高度的標準來做。 「如是等」,像阿羅漢的這樣清淨一樣,「我弟子某名、從於此時受持竟」,到現在授八關齋戒,受了之後,「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到太陽下去到第二天太陽出來這個中間,也能夠做到「不殺生命」,而且也「背捨殺業,棄諸棍杖、兵械、殺具」,同時還要「慚愧時具」,經常起慚愧心,「本有慈悲具足能行」,本來有的慈悲的佛性能夠把它發展起來,全部把它發揮出來。「於諸有情含生之類,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要跟阿羅漢一樣,不斷它的命,並且要「背捨殺生之業,決定能作」。 「今此初分,如彼阿羅漢聖人清淨學處,並能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實行。」現在是受戒了,以後就是隨時隨地要跟阿羅漢一樣子,向他學習,精進地練修,隨時能夠要做到。 這是第一條殺生的戒,受的時候要這麽說,說這麽三段。如其不殺生乃至背捨等,如是若不與取、不淨行、虛妄語、及飲用能作醉迷之酒物、入於放逸處所、歌舞妓樂、花鬘香油著身、佩帶莊嚴、裝飾身相、高勝床座、及非時食等八支應斷止者。 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盡終壽命中間,不殺生乃至不非時食等,於非時食等八支業背捨。 如是我弟子某名,亦能從於此時受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離非時食等八支,並背捨殺生乃至非時食等業,決定能作也。 於此八支,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學處,我亦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行持。(如是三說)那麽下邊,「如其不殺生乃至背捨等,如是若不與取……」,「不殺生」一直到「背捨」那麽長一段。那麽這樣子,「不與取、不淨行、虛妄語、及飲用能作醉迷之酒物、入於放逸處所、歌舞妓樂、花鬘香油著身、佩帶莊嚴、裝飾身相、高勝床座、及非時食等八支」,這下面還有七支,「應斷止者」,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盡終壽命中間,不殺生乃至不非時食等」,從殺生開始到非時食這八條全部說,「於非時食等八支業背捨」,八支背捨。 「如是我弟子某名,亦能從於此時依戒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離非時食等八支,並背捨殺生乃至非時食等業,決定能作也。」這是簡略的話了,要具足說的話,每一條都像第一次這麽說。 「於此八支,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學處,我亦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行持。(如是三說)」說三遍,那得說很多時間了。那麽我們現在根據我們的傳承,就是用現在這個比較簡略的方式,也就是自己也不要說那麽多,只說個能持就完了。如果你自己說那麽多的話,八條,一條就是那麽多,你說八條,早就忘掉了,不曉得說什麽去了。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昨天講到受八關齋戒的一些儀式,要說很多話,那個要說幾番幾番的,每一條戒要說幾番。當然,這是正規地、具足地說。我們的道場,就把它簡略,使那些受的人容易受持,容易問答,所以把它簡略了,意思還是一樣的。那麽這說過之後,每一個戒說三次,那我們也說三次,但是因爲時間關係,第二、第三次略了,照規矩三次都要具足地說。 復次師云:善哉善哉,如理成就,並開示受者,生起高上脫俗之心,及有暇難得,與八戒近住之大功德勝利等,乃至發願竟,而爲成滿。 三次說好之後,「復次師雲」,授戒的師他就說,「善哉善哉,如理成就。」這個我們每天都說的,「很好!你能夠受了八關齋戒」,這樣子三次說了之後,戒體得到了,「如理成就」,就如法地如理地成就了。 「如理成就」之後還要開示受戒的人要「生起高上脫俗之心」,高貴的心,要脫離世間那一套的心——出離心。「及有暇難得,與八戒近住之大功德勝利等」,還有要開示「有暇難得」。我們說八有暇就是離開不能學佛法的那些惡道、那些長壽天、無想天,還有盲聾喑啞、世智辯聰這些等等,都是不能親近佛法、學法的那些,八個難。這八個難離開叫有暇,這個是不容易得到的,做了人也不一定就是有暇。那麽這樣子能夠有暇乃至信佛,能夠受八戒,那是很不容易,難得。 那麽受了八關齋戒之後有什麽功德勝利?那就是功德很大。我們經常講的,一天一夜八關齋戒,至心迴向西方的話還是可以生中品(注一),只是一天一夜,這個功德就極大。其他的,各種經論說的很多(注二)。「乃至發願竟」,最後還要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也這麽發了,「而爲成滿」,這個,對八關齋戒說的儀式圓滿,到此圓滿。(注一)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你們這些學了之後,做比丘的都要會給人家授八關齋戒。授八關齋戒,一般說不一定是五年(戒臘)。我在清涼橋的時候,大概第二年,上海的居士來,要受八關齋戒,海公上師就叫我給他們授。所以說八關齋戒——五年以上是更好了,一般說就是要這八條都持得清淨的,就是晚上絕對不吃的,這樣的人授戒,戒弟子得益。如果他本身晚上不太清淨,要吃一點東西或者弄點米湯或者什麽東西,糕點、水果之類的,那你給人家授,自己非時食這一條沒有,就不能給人家授了,授了人家不得益,也不能發這個戒體。所以說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人家如法地授。一般說比丘是最好的。所以說做了比丘的,我們都有這個責任。那麽當然了,能夠五年以上的是更如法,實在那時候五年以上的人找不到,那麽自己能夠清淨受持這八條的比丘僧,也可以。 「如比丘戒師平時晚間受食者,則於授齋戒之一天,晨起懺悔,至少一日不犯,則受戒弟子也可得戒體。」 如果給你授戒的那位師父,當天也曾持午的,那你也得到戒體的。
附錄: 近事戒: 居士盡形壽五戒的具體規定 近事戒從內容上沒有近住戒嚴格,但是要求是盡形壽來受持,而八關齋戒只是一天一日。 (一)不殺生居士五戒中的不殺生,與十不善中的不殺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殺生,是指不殺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殺生,是指不殺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類。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戒律只要求不殺人,是否就表示允許殺害其他生命呢?決不可能! 十不善是不需要由誰來制定的,本體、自體的不善(自性罪),是在任何時間、任何條件、任何環境下,都不可能對包括佛陀在內的任何人有所開許的。一旦有人違反,而去殺害了其他生命,就必然會承受墮入地獄的果報。但不殺生戒的對境,就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時候,就必須遵守不殺人的戒條。雖然殺害其他生命從根本上來講不會違犯居士五戒,但也會違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類似的戒條。 偶爾放生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在放生念經之際,有的居士一旦被蚊蟲叮咬,就會在不經意間,隨手「啪」的一下就結束了蚊蟲的生命。雖然這不一定是故意殺生,但因為有了很長時間的串習,所以一不注意,就會有這種動作。在此再一次重申,無論對境是動物還是人,殺生的罪業都是十分嚴重的,我們不應該因為戒律沒有規定,就隨意地去殺害其他生命。 違犯每一種戒條,都需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個為對境;第二個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個為行為或者行動;第四個為究竟或者結果。這四個條件是確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嶺,如果所有條件都完全具備,就會徹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殺生戒的詳細界線進行講述: 1、對境殺生的對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為成人,這裡所說的成人,是指已經出生的人,包括從呱呱墜地到撒手歸西之間的所有人;第二種為胎兒,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從戒律對生命的定義來講,並沒有住胎一周、兩周、一個月、兩個月的分別,在精卵和合的那一剎那,就是生命的開始。從該瞬間直至新生兒出世,這一階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兒。因此,作為不想生育的夫婦,就必須採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并力爭做到萬無一失。因為,如果故意墮胎,就屬於犯戒。 2、思想思想分觀念和動機兩方面: 所謂觀念,是指認定對境。如果觀念已經錯亂,則不犯根本戒。比如說,如果想殺死張三,而實際上卻殺死了李四,即使具備了其他的所有條件,就事實而言,是實實在在地殺了一個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為當事人的觀念已經發生了錯亂,並沒有超越這條界線,所以不算徹底的犯戒; 所謂動機,是指要有殺人的動機。如果沒有殺人的動機,只是想嚇唬對方一下,但對方卻因為驚嚇過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對方一頓,卻不小心失手將對方打死。這種意外的過失殺人,也不算徹底的犯戒,在懺悔之後就可以恢復。 3、行動,小乘的別解脫戒非常重視外在的行為,犯殺生戒的判定標準之一,就是必須具備為了殺死對方而槍擊、毆打、令對方服藥或者其他導致對方死亡的行為。如果只是在內心計劃、謀算,卻沒有付諸行動,就不會犯戒。菩薩戒與密乘戒在這一點上的要求往往要嚴格得多,在僅僅具備內心打算、念頭的情況下,也時常會犯戒。 4、結果對境死亡也是區分是否犯戒的標準之一。 在確定對境是人,沒有認錯對象,具備殺人動機以及開槍等等的殺人行為,卻沒有最終將對方殺死,而只是使對方受了傷的情況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時具備了以上四個條件,才是徹徹底底地犯戒。在了知了這些細微界線之後,就既可以善加取捨、防患未然,也可以在作出某些行為之後,根據以上標準來判定自己是否徹底犯戒,以便有針對性地採取補救措施。 (二)偷盜 1、對境 偷盜的對境有三個條件:首先,必須是包括食物在內的所有財產。有人認為食物與飲料不包括在內,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有人對此反駁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盜的對境,那麼在某個國家或者地區遭遇饑饉的時候,是否就可以隨意地去偷盜急需的食物呢?這種說法既沒有教證的依據,從邏輯上來說也站不住腳。因此,凡是財產,都是犯戒的對境; 第二,就是所盜財產必須屬於沒有產權糾紛的合法主人,財產主人與當事人在所盜財產的權益上也沒有任何經濟上的糾葛。 如果失主認為所丟失的財產不可能再找回,便放棄了尋找的念頭,而從心裡捨棄了該丟失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人在之後偷取了該物,但因為當事人所偷取的是無主物的緣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經書中也講過,在釋迦佛住世時的古印度,有的人是以漿洗衣服為生的,如果風將洗衣人曬在外面的衣服吹走了,洗衣人也產生了「這些衣服已經不可能失而復得,我只有自己賠償衣服」的念頭,如果有人在此之後去偷這些衣服,就不算是犯戒。 但這只是戒律上的一種界定而已,在竊取財物的時候,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又有誰能知道什麼東西是主人已經放棄了的呢?所以,我們也不能膽大妄為地去鑽戒律的空子。 但是,荒涼無人之地的森林、礦產,卻並不是無主物,而是屬於國家的財產。因此,我們就不能無視法律而隨意地去山上砍柴、伐木,或者私自開採礦藏; 第三,就是所盜竊的財物必須具有一定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用純銀的價值來衡量的。以目前的純銀價值來計算,就是人民幣兩元錢左右。如果價值達到了兩元,則具備了對境的條件之一。 偷稅漏稅也算是偷盜,當然,這裡所指的偷稅漏稅,是指故意偷繳、漏繳價值足夠的合法稅金,如果是某些機關巧立名目的非法攤派等等,則不屬於此範疇。 另外,在乘坐飛機、火車等的時候,如果在運輸單位沒有同意的前提下,故意不補超重行李費,或者船票、車費等等,都算是犯戒。 2、思想首先是觀念不能錯亂。如果準備偷盜的物品與實際偷到的物品不一致,也不會犯根本戒。雖然不會犯根本戒,卻不能認為沒有過失,因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偷盜的行為。 偷盜動機是違犯盜戒最重要的條件,如果沒有盜心,則不會犯戒。 另外,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為了供養三寶、幫助乞丐,或者是為了孝順與自己沒有經濟關係的父母,也不會犯根本戒。 3、行動巧取豪奪、明搶暗偷,以及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段非法地騙取他人財物,都屬於盜竊的行為。 另外,在借回他人財物之後,利用債主已經忘記的時機,而故意不歸還,有人以為這樣就沒有行動,所以不算是犯戒。其實,雖然沒有表面的行動,但該做的不做也算是一種行動,所以也會犯戒。 還有,在借回他人財物以後,如果故意拖欠,而不按時歸還,在拖欠期間致使該物因損壞而價值降低,則也有可能犯戒,因為通過這種行為,而有可能會使主人損失超過兩元以上價值的財產。 4、結果雖然戒律中有許多細微的劃分方式,但最根本的界線,就是有否具備所盜竊的物品已經徹底地屬於自己的想法。 在已經據為己有的念頭尚未產生之前,還不算是徹底犯戒。如果在此期間被人發現,則因為尚未違越這一界線的緣故,所以沒有犯根本戒。 因此,除了經濟條件比較好、信心很大、在因果取捨方面非常謹慎的人以外,我們一般會建議年輕人在受盜戒之前要慎重考慮。其實,這只是因為盜戒的規定比較細微而已,如果在了知細微界限之後,守持盜戒也不是很難,希望大家也不要知難而退。(三)邪淫 一般說來,邪淫包含非行境、非處、非境、非時、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謂的非行境是指:與受種族、主人、國王保護的對象以及非法的對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侶、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內的親屬、僧尼、別人已經支付了錢財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處是指:在除了密處之外的口腔、肛門等非行淫處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師、上師以及僧眾等附近,三寶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經書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脫、佛像、加持品等的情況下),於對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線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時是指:在白天、受持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經期間、生患不能作不凈行的疾病期間、產婦尚未完全康復期間以及傷心憂愁之時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內作超過五次以上的不凈行; 所謂的非法是指:通過毆打等強迫手段所作的不凈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並且具備對境、思想、行為以及結果四個條件,就會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間的非梵行,也屬於邪淫的範疇。 當然,這裡所說的邪淫,是針對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則其內涵又有所不同,因為出家人必須從根本上斷除不凈行。 在現代社會,由於世人觀念的逐步開放,在邪淫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從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從大亨富賈到電影明星,各個階層的人都捲入了性醜聞的風波,無以數計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戀的沉重打擊,即使處於熱戀期的情侶,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離…… 雖然在佛陀住世之時,並沒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社會問題,但佛陀卻以其遠見卓識預知到了這一點,並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這一戒規。這一戒規的制定,使很多重視因果、渴求解脫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離子散。 因此,作為佛教徒,為了防止家庭問題的出現,為了樹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為了緩解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為了自他的暫時安樂與究竟解脫,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難而受持此戒。 (四)妄語1、對境 所謂妄語是指:第一,說妄語的對方必須是會說話、能懂事的人;第二,所說的妄語是指特定的妄語,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語。 所謂特定的妄語,就是謊稱自己具備在欲界之內,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之內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備的,類似於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獄、前世、未來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類的超凡功德。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語,不在犯戒界線之內,因此,妄語戒是比較容易守持的。當然,如果將日常生活中的妄語也納入持戒的範疇,妄語戒就很難守持了。 2、思想 觀念不錯亂:是與其他戒條的規定一樣,比如說,如果想說自己可以看到未來,卻說成了可以看到前世,心中所想與口中所說不一致,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動機:要有故意騙人的動機,犯戒必須是故意而為,如果是有口無心,而不是有意去說,就不算是犯戒。 3、行為 必須要用自己的聲音去說。通過電話來傳遞信息,也屬於犯戒的行為之一。 4、結果 必須對方能聽見並懂得其內在含義。除此之外,通過一些指示、暗示來表現、展示自己,則不屬於犯戒。 具體的細節不需要一個一個仔細地講,你們只需依此類推即可。 (一)不飲酒 什麼叫做不飲酒呢?關於酒的概念,在經書中講過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這些都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也即兩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類。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糧食釀製的酒類;所謂「酒粉」,是指帶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為酒;所謂「能醉」,是指該酒必須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無論怎樣喝,也不會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謂「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為在醉了以後,就會放逸、懶惰、不精進、喪失意志,所以稱為放逸之物。無論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則不管是白色、紅色、還是其他顏色,都稱為酒。 飲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經書規定,只要吞下了超過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雖然通過毛孔也可以讓酒類進入身體,但卻不屬於飲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時,用酒類漱口,然後吐出的行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藥物裡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時候,發現有酒的味道,就應當用其他的食品和藥物代替。如果在這些食品以及藥物中,酒的味道並不明顯,則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違犯酒戒。 另外,如果將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經徹底消失以後,用來泡葯服用以治療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作為居士,最關鍵的是要受持殺盜淫妄的戒條,但因為在飲酒之後,人就會因迷亂而無法自制,在精神失控之後,殺盜淫妄的行為也就會隨之而陸陸續續產生,所以,為了保護前四種戒體,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關於飲酒的規定,小乘佛教內部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凡是飲酒,都屬於罪業;另一種觀點卻認為:對於沒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因為酒也是一種飲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適當的飲酒也不算是罪業。 但是,從戒律的角度而言,大多數人的立場還是站在飲酒就是罪業的一方。暫且不論飲酒是否有罪,只要佛陀在戒律當中明令規定不得飲酒,我們就應當嚴格遵照執行。 受持一條戒的居士稱為一戒居士;受持兩條戒的居士稱為二戒居士;受持三條戒的居士稱為多戒居士;受持四條戒的居士,名稱上也稱為多戒居士;受持五條戒的居士,就是圓滿居士。受持的戒條越多,資糧積累得越快,斷除罪業的力量也越強。比如說,雖然受持三條戒與受持四條戒都稱為多戒居士,但實際的意義卻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們應當儘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條。 受持戒體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應當發菩提心,至少也必須要有出離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時,也必須受皈依戒,因為所有的戒律,都必須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礎上;第三個程序,才是正式受戒。 |
推薦閱讀:
※他身無分文,卻富可敵國,有種風骨叫做南懷瑾!
※四招教你改變世界
※七十空性論
※師徒吹牛系列之心若平常 2009-03-03 06:41
※六字大明咒祥解
TAG: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