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讀書的古詩(十二首)

 【關於讀書的古詩】(十二首)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  文】
    古人學習知識是不遺餘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  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移  居  二  首
晉·陶淵明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譯  文】
    從前想移居住到南村來,不是為了要挑什麽好宅院;
    聽說這裡住著許多純樸的人,願意同他們度過每一個早晚。
    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這件大事辦完。
    簡樸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夠擺床鋪就能心安。
    鄰居朋友經常來我這裡,談談過去的事情,人人暢所欲言;
    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鉆研。
    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誦新篇。
    經過門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飲共歡。
    要幹農活便各自歸去,閑暇時則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談談笑笑永不厭煩。
    這種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拋棄它實在無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營,躬耕的生活永不會將我欺騙。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晉·陶淵明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降千裏余。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鑒  賞】
  公元404年(晉安帝元興三年),陶淵明已四十歲了,為生活所迫,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赴京口(今江蘇鎮江)上任。往昔的生活經歷使他對官場的黑暗已經有了十分深切的了解,口腹自役,這與作者的本性又格格不入,行經曲阿(今江蘇丹陽)時,他寫下了這首,訴說內心的矛盾和苦悶。
  陶詩總的特點是親切、平易。其述誌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話語便從肺腑間自然流出。初看似略不經意,細讀卻深有文理。這首詩便正是如此。
  全詩可分四段。首四句為第一段,自敘年輕時淡泊自持之誌。作者談到自己從小就對世俗事務毫無興趣,只在彈琴讀書中消磨時間。雖然生活窮苦,卻也怡然自得。此話果真。作者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顏延之的《陶徵士誄》也說他「弱不好弄,長實素心」。然而,又不完全如此。因為作者在《雜詩》之五中說過「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這樣的話,可見他本來曾經有過大濟天下蒼生的宏偉抱負。作者之隱居躬耕,除了個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於受「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的汙濁而黑暗的現實之所迫。那麽,作者這裡開宗明義,先講自己年青時的生活誌趣是什麽意思呢?應該說,一個人對往日美好事物的追憶,常常就是對現實處境不滿的一種曲折反映。作者強調自己年青時寄身事外、委懷琴書的生活,實際就表達了他對今天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譴責,對即將到來的周旋磬折、案牘勞形的仕宦生涯的厭惡。
  雖然作者厭惡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隨運順化的態度來對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種命運的安排。既然如此,那就無須與命運抗爭,盡可以安心從政,把它當作人生長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第二段「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衙」等四句對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這樣的解釋。但是,通衢大道畢竟不能久停車馬,因此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與園田的分別也就只能是暫時的。作者正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和打算,坦然應征出仕了。
  從「眇眇孤舟逝」至「臨水愧遊魚」八句為第三段,敘作者旅途所感。抱著隨順自然,不與時忤的宗旨和暫仕即歸的打算登上小舟,從悠閑、寧靜、和平的山村駛向充滿了險惡風波的仕途,剛出發心情也許還比較平靜,但隨著行程漸遠,歸思也就漸濃。行至曲阿,計程已千裏有餘,這時詩人的思歸之情達到了極點。初出發時的豁達態度已為濃重的後悔情緒所替代。他甚至看見飛鳥、遊魚亦心存愧怍,覺得它們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翺翔、在長河中遊泳,自己卻有違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靈和行動都受到了無形的束縛。「目倦川途異」四句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內心對此行的厭倦和自責情緒。
  最後四句為第四段,敘作者今後立身行事的打算:隨運順化,終返田園。這一段可看作全詩的總結。「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懷琴書,不與世事之想;「誰謂形跡拘」之「形跡」,就是如今為宦之形,出仕之跡。作者從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實非自己本性所願,也悟出自己願過隱居淡泊生活的本性並未喪失,既然如此,按道家「養誌者忘形」(《莊子·讓王》)的理論,那麽形跡就可以不拘。在宦在田,都無所謂。這與作者在《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中所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體相近。但是,作者的後悔和自責,就是說明他已經覺得自己「心為形役」了,為什麽還要說「誰謂形跡拘」呢?作者這裡是安慰自己:我沒有為形跡所拘;是鼓勵自己:我不會為形跡所拘!從表面上看來理直氣壯的反詰,其實是作者為了求得心理平衡、為了從後悔情緒中掙脫出來而對自我的重新肯定。「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對目前處境的對策,後一句是作者對今後出處的打算:姑且順著自然的變化,隨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終肯定要返回田園的。(「班生廬」典出班固《幽通賦》「裏上仁之所廬」,指仁者、隱者所居之處)後二句出於本性,是作者的真實思想和決心,也是全詩的中心意旨所在;前一句則出於理智,是作者根據道家思想所制定的處世原則,在表面豁達的自我安慰中隱約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悲哀。這短短四句話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實是十分豐富,耐人尋味的。
  由以上粗淺的分析,讀者不難看出這首詩層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內心感受和心理變化,既坦率,又細膩含蓄,確是作者精心結撰的佳作。這可算是此詩的一個重要特點。
  陶詩的遣詞造句,常於平淡中見精采。粗讀一過,不見新奇;細細品味,則頗有深意。如「時來茍冥會」一句,寫作者在應征入仕這樣一種「時運」到來之際,既不趨前迎接,亦不有意迴避,而是任其自然交會。一個「會」字,十分傳神地表現了作者委運乘化,不喜不懼的道家人生態度。又如「目倦川途異」一句,一本「異」作「永」,依筆者拙見,「異」字遠勝於「永」字。從潯陽至曲阿,沿途既有長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飛峙江邊的匡廬,亦有婉蜒盤曲的鐘山,可謂美不勝收。一個「異」字便涵蓋了江南的山水之勝。然而面對如此美景,酷愛大自然的詩人卻感到「目倦」,使人奇怪。對景物之「目倦」,實際正反映了作者對出仕之「心倦」。「倦」、「異」二字,含義何等豐富。其他如「宛轡憩通衢」之「憩」字,「暫與園田疏」之「暫」字等,也都是傳神阿堵。

 詠史八首·其一
晉·左思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誌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鑒  賞】
  左思是西晉太康時期(280-289年)的傑出作家。他的賦成就很高。《三都賦》使「洛陽紙貴」,他的詩,謝靈運認為「古今難比」,鐘嶸《詩品》也列為「上品」。《詠史八首》是左思詩歌的代表作,所以劉勰說:「拔萃於《詠史》」(《文心雕龍·才略》)。
  《詠史》詩,並不始於左思。東漢初年,班固已有《詠史》詩,但是,這首詩的寫法只是「概括本傳,不加藻飾」,而左思的《詠史》詩,並不是概括某些歷史事件和人物,而是藉以詠懷。所以何焯說:「題雲《詠史》,其實乃詠懷也。」又說:「詠史者,不過美其事而詠嘆之,概括本傳,不加藻飾,此正體也。太沖多攄胸臆,此又其變。」(《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何氏認為左思《詠史》是「詠史」類詩歌的變體,其實這是「詠史」詩的新發展。
  左思《詠史》詩,抒寫詩人自己的雄心壯誌。但是,由於門閥制度的限制,當時出身寒門的有才能的人,壯誌難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獨善其身,做一個安貧知足的「達士」。這組詩表現了詩人從積極入世到消極避世的變化過程。這是封建社會中一個鬱郁不得誌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不平之鳴。
  第一首寫自己的才能和願望,可以看做是這組詩的序詩。開頭四句,寫自己的博學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說自己二十歲時就舞文弄墨,善於寫作文章了。「卓犖觀群書」,寫自己博覽群書,才學出眾。這兩句實為互體,意思是說:我二十歲時已才學出眾了,不僅善於寫作,而且博覽群書。杜甫詩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正是由於左思博覽群書,才能善於寫作,才能「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即寫論文以《過秦論》為典範,作賦以《子虛賦》為楷模。《過秦論》,西漢賈誼所作,是其政論中的名篇;《子虛賦》,西漢司馬相如所作,為賦中名篇。左思著論作賦以他們的作品為榜樣,說明他的見識與才能,頗有自負的意味。
  「邊城苦鳴鏑」四句,寫自己兼通軍事。「鳴鏑」乃是戰鬥的信號。邊疆發生戰爭,告急的文書飛快地傳到京城。這裡,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對鮮卑樹能機部和對孫皓的戰爭。《晉書·武帝紀》:「(鹹寧)五年(279)春正月,虜帥樹能機攻陷涼州。乙醜,使討虜護軍武威太守馬隆擊之。……十一月,大舉伐吳……十二月,馬隆擊叛虜樹能機,大破,斬之,涼州平。」烽火燃起,詩人雖非將士,可是也曾讀過《司馬穰苴兵法》一類兵書。他認為自己不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應該為國效勞。
  「長嘯激清風」四句,寫自己的誌氣和願望。詩人放聲長嘯,嘯聲在清風中激蕩,誌氣豪邁,東吳哪裏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鈍的鉛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夢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良圖」(良好的願望)。至於什麽是詩人的「良圖」,「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體的回答:消滅東南的東吳,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後,不受封賞,歸隱田園。前兩句表達的是晉武帝《伐吳詔》中「南夷句吳,北威戎狄」的意思。後兩句正是他歌頌的魯仲連精神:「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壯,後者恬淡,這種錯綜復雜的感情是統一的,表現了詩人既渴望建功立業,又不貪戀富貴的精神。
  還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據「長嘯激清風,誌若無東吳」,「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諸句確定《詠史八首》的寫作年代。晉武帝於公元279年(鹹寧五年)十一月,大舉伐吳,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孫皓投降。於公元279年(鹹寧五年)正月,討伐鮮卑樹能機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認為「詩作於武帝時,故但曰"東吳』。涼州屢擾,故下文又雲:"定羌胡』」。(《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可見《詠史》八首寫於公元279年(鹹寧五年)之前。
  清人劉熙載《藝概·詩概》說:「左太沖《詠史》似論體。」但是,詩人的議論是以形象表現出來的,並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詩中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此詩意氣豪邁,情感昂揚,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詩雲:「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白馬篇》),「閑居非吾誌,甘心赴國憂」(《雜詩》)。曹植為國赴難,建功立業的誌願,都被曹丕父子扼殺了,他鬱郁不得誌地度過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壯誌雄心,被當時的門閥制度斷送了,所以,詩人憤怒地向門閥制度提出了控訴。

 勸   學   詩
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  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代要知道發憤苦讀,勤奮學習。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麽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觀      書
明·於謙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賞  析】
  該盛贊書之好處,極寫讀書之趣,作者於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後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詩的首聯用擬人手法,將書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從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形象地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頷聯用誇張、比喻手法寫詩人讀書的情態。一眼掃過三千字,非確數,而是極言讀書之多之快,更表現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誌,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恆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註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尾聯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真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裏,這美好之情之境,豈是玩物喪誌的遊手好閑者流所有以領略的!

 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
宋·陳師道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譯文及賞析】
    當喜歡一本書的時候,讀起來總是會感覺很快就讀完了。有期望見到的人卻總也等不來。這個世界上的事總是這樣事與願違,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得償所願。
賞析
  這首講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書,讀起來饒有興味,頗感愜意,但往往很快就讀完了,掩卷之際,令人悵然。對脾氣的朋友,談起話來很投機,非常盼望這樣的知心朋友多多前來與之交談,但偏偏不見蹤影,久盼之後,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這樣,希望和現實總是發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個人一生中是很難遇到幾次真正輕松偷快、開懷大笑的好時光。
  陳師道作於同年的另一首詩《寄黃充》說:「俗子推不去,可人費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娛?」兩首詩所表達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感受,和當時作者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詩人困居徐州,生計維艱,盡管「人不堪其貧」,作者卻不以為意,依然「左右圖書,日以討論為務,蓋其誌專欲以文學名後世也」(魏衍《彭城陳先生集記》)。詩人以苦吟著稱。只有讀過萬卷書的人,才能如此精煉準確地捕捉到讀書人讀快書、又意恐讀完的共同心理狀態,「書當快意讀易盡」是作者讀書親身體驗的概括,也是他孤獨寂寞、唯有書伴的惆悵心情的流露。當時詩人的知心朋友盡在遠方,黃庭堅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賓),蘇軾被貶謫海外,音信難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張耒任職宣州,皆無從相見。而詩人一口氣將一本好書讀完之後,十分盼望能同這些朋友一起交流讀書所得、討論作詩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發出了「客有可人期不來」的慨嘆。悵然、失望之餘,詩人又轉以曠達,試圖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觀願望相違背,人生本來就難得有舒暢愉快之時,何必自尋煩惱呢?錢鐘書《宋詩選註》說:「只要陳師道不是一味把成語古句東拆西補或者過分把字句簡縮的時侯,他可以寫出極樸摯的詩來。」這首從作者自己的親身生活經歷和感受中概括提煉出來的詩,正好用「樸摯」來說明其風格特點。
  宋人愛用詩來說理。詩人多以冷靜的態度來體察客觀事物,善於把帶哲理性的認識寫入詩中,顯得精深,富有理趣。這首詩同蘇軾《題西林壁》、朱熹《觀書有感》等膾炙人口的理趣詩的上品相比,雖略遜一籌,但仍是一首好詩。詩中所講的道理來自於作者對生活的親身感受,所以讀來並無枯澀之感。吳曾認為,這是陳師道的「得意詩也」(《能改齋漫錄》),評價是中肯的。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唐·杜甫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
    【譯文及註釋】
    富家的子弟不會餓死,清寒的讀書人大多貽誤自身。
    韋大人你可以靜靜地細聽,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陳。
    我在少年時候,早就充當參觀王都的來賓。
    先後讀熟萬卷書籍,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辭賦能與揚雄匹敵,我的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尋求機會要和我見面,王翰願意與我結為近鄰。
    自以為是一個超異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輔助君王使他在堯舜之上,要使社會風尚變得敦厚樸淳。
    平生的抱負全部落空,憂愁歌吟,決不是想優遊退隱。
    騎驢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長安度過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過豪富的門,晚上追隨肥馬沾滿灰塵。
    吃過別人的殘湯剩飯,處處使人暗中感到艱辛。
    不久被皇帝徵召,忽然感到大誌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飛鳥折翅天空墜落,又像鯉魚不能躍過龍門。
    我很慚愧,你對我情意寬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詩篇舉薦給百官們,朗誦著佳句,誇獎格調清新。
    想效法貢禹讓別人提拔自己,卻又難忍受像原憲一樣的清貧。
    我怎能這樣使內心煩悶憂憤,老是且進且退地廝混。
    我要向東奔入大海,即將離開古老的西秦。
    我留戀巍峨的終南山,還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濱。
    想報答你的「一飯之恩」,想辭別關心我的許多大臣。
    讓我像白鷗出現在浩蕩的煙波間,飄浮萬裏有誰能把我縱擒?


     柏 學 士 茅 屋
唐·杜甫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余。
晴雲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評  析】
    此當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當時杜甫56歲,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黃鶴註:依舊次,編在大歴二年。蓋寄詩在先而題屋在後也。顧宸註:公過學士茅屋,羨其立品之高,讀書之勤,故題其茅屋如此。按詩言讀書以取富貴,於學士尚不相似。黃氏謂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鰲《杜詩詳註》:學士茅居舊有藏書,上四句敘事,五六句寫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下截承上。杜詩近體有兩段分截之格,有兩層遙頂之格。此章若移晴雲、秋水二句,上接首聨;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兩截體。今用遙頂,亦變化法耳。又中間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詩體也。
  黃生曰:舊疑此詩不似對學士語。今考《寄柏學士詩》及《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詩》始知其說,一則雲自胡之反,持幹戈,天下學士,亦奔波,嘆彼幽居,載典籍,蕭然暴露依山阿。一則雲叔父朱門貴,郎君玉樹高。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風騷。是學士乃柏大之叔父。柏大之山居,即學士之茅屋,學士奔波之所載,即柏大山居之所精。二詩語意互見。此詩則合而言之,勉其子弟。而本其父兄以為勸言勤苦以取富貴爾。叔父業有前效,則年少積學之功,安可少哉。

 讀書有所見作
清·蕭掄謂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賞  析】
  這首舉例了讀書的益處與不讀書的壞處,忠告人們要熱愛讀書,讀書要持之以恆,並將其道理表達得淋漓盡致。

 讀 韓 杜 集
唐·杜牧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
    【鑒賞】
  「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冬至日寄小侄何宜》)詩人對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四位大詩人、大作家可謂推崇備至。他的詩受杜甫影響,在俊爽峭健中具有風華流美之致。清薛雪《一瓢詩話》贊曰:「杜牧之晚唐翹楚,名作頗多,而恃才縱筆處亦不少。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直造老杜門墻,豈特人稱小杜而已哉?」他的文力主「以意為主」,使韓愈所提倡的古文體,奧衍縱橫,筆力健舉。這首七絕宣示了詩人鉆研杜、韓的心得,表達其傾慕、推重之情。
  前兩句描敘愁中讀杜、韓詩文的極度快感。杜詩韓筆,指杜甫的詩歌和韓愈的古文。《唐音癸簽》雲:「杜牧有絕句雲:"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稱文為筆,始六朝人。《沈約傳》雲:"謝玄暉善為詩,任彥升工於筆,約兼而有之。』又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論文章之弊,亦分詩與筆為言。牧所本也。」《文心雕龍》雲:「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愁來」,點明詩人研讀杜詩韓筆時的心緒。安史亂後數十年來,藩鎮割據,內戰頻仍,致使邊防空虛,民生雕敝;而吐蕃統治者又占據河西、隴右,威脅京都,河隴人民長期受吐蕃奴隸主奴役之苦。這內憂邊患,時刻縈繞在詩人心頭,他不可能不愁從中來。這「愁」,是詩人抱負的流露、識見的外溢和正義感的迸瀉。「愁來」讀杜、韓,說明詩人與杜、韓靈犀相通。他從杜的沈鬱頓挫和韓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膽識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靈的快感,使他忽發奇想,恍若請古代神話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纖長的指甲搔著自己的癢處一樣。麻姑搔癢,典出《神仙傳》:「麻姑手爪不似人形,皆似鳥爪。蔡經心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也。』」此典原意是蔡經懸想麻姑爪爬背上癢處,舒適、愉快;詩人移作搔心頭癢處,酣暢、痛快。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詩人興到之筆,妙在信手拈來,興味盎然。
  後兩句喟嘆杜、韓的傑作無人嗣響。詩人把杜、韓比作天外飛來的百鳥之王鳳凰,贊嘆、傾慕之情赫然可見。「續弦膠」典出《十洲記》:「鳳麟洲在西海之中,洲四面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有鳳麟數萬,各各為群,亦多仙家,煮鳳喙及麟角合煎作膠,名之為續弦膠,此膠能續弓弩已斷之弦。」這裡不用「鳳喙」而用「鳳髓」,是特地將新意註入舊典。「髓」是「骨髓」、「精髓」。詩人感慨:有誰能得杜詩韓筆的精髓呢?可惜無人能像杜、韓那樣,用如椽的巨筆寫出史詩式的傑作了。「續弦膠」,又隱喻能逆挽晚唐傾頹之勢的濟世方略。日趨沒落的晚唐社會猶如斷弦的弓弩,其頹勢已定。誰也不能用鳳髓製得續弦膠,把斷了的弓弦續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見。這兩句,上句設問,下句作答,一問一答,自成呼應,饒有韻味。
  這首詩以愁起,以愁結,一前一尾,一顯一隱,錯落有致。詩中舊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無論是題旨、意象,還是結構、語言,都呈現特異之處。《吟譜》雲:「杜牧詩主才,氣俊思活。」此詩足可為證。

 和董傳留別
宋·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譯  文】
    我雖然身穿簡陋的土布,用粗絲綁發,卻滿腹書,自然氣質高華。我厭倦了與老書生清談,卻鼓舞精神和眾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試。兜裏沒錢,一雙舊鞋已跟隨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貴人家的香車美女,讓我眼花繚亂。放榜以後我成績好,得意洋洋來誇耀,看:黃紙詔書上墨跡還濕著。
   
推薦閱讀:

清新自然|劉長卿詩的淡而有味
八年級下冊古詩文默寫答案
八年級下古詩文複習
古詩的用韻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