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12位權威專家解讀:

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2014-1-10 14:23:00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財經1月10日訊(記者 孫傑)2014年1月9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舉辦了「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針對2013年國內12個食品安全熱點事件,由12位國內權威專家進行科學分析,逐一解讀。這也是主辦單位連續3年舉辦同一主題的活動。本次對國內12個熱點事件進行解讀的專家,均是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會議所表達的科學見解也在會前經過了業內專家的充分研討,基本上代表了中國食品領域的「科技界共識」。

據主辦方負責人表示,食品安全是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也是政府工作的著力點。儘管中國食品安全的基礎在逐漸夯實,但百姓的焦慮仍在加大。2013年12個國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曾引發媒體與公眾的關注、擔憂與不滿。因此,以科學的真實化解百姓的疑慮,通過科技界與媒體的聲音放大正能量,共同填補消費者與科學真相之間的「信息真空」是十分必要的。

這些問題是從中國網、中國經濟網等合作媒體申報的近30件熱點事件中挑選出來的。可以看到,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是2013年的主題詞。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指出,3年中所發生的36個食品安全熱點問題,較真實地聚焦了社會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和焦慮。而從3年中不同熱點問題的分布中亦可清楚看到,輿情的關注點正逐漸深入到中國食品安全的本源。

通過對2011-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梳理顯示,對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從2011年聚焦於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到2012年關註標准與過程式控制制,而2013年的輿情則聚集於原料污染與惡意造假。孟素荷表示,從「非法添加」到「過程式控制制」,再到「原料安全」,2011-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重心的轉移,不僅顯示了各方逐漸形成的「由危機應對到風險預防」的認知過程;也顯示了向產業鏈前端延伸的溯源軌跡;同時顯示出輿情的關注點總體上與中國食品安全的著力點相銜接;並與2013年中央對「食品安全的關鍵在源頭」的判斷相吻合。

孟素荷指出,「2011-2013年36個食品安全事件的分布是突發的、散點的,涉及到影響食品安全的各個領域。」其中四個重點領域受關注較多:一是以傳統食品工業化為特徵的中國方便食品產業佔28%;二是對標準的爭論與質疑,佔17%;三是涉及原料污染與過程式控制制的事件佔到11%;此外,乳製品行業始終受到高度關注,亦佔11%。以嬰幼兒奶粉為代表的中國食品依然缺乏消費者的足夠信任,任何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負面報道總能引起消費者的極度恐慌,也是中國食品安全「信任危機」的濃縮。

會上專家還分析了國外食品安全事件,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已經突破國界,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廣泛存在,不僅損害人類健康,更有損行業和國家的形象。由此,強化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不僅需要政府加強法制化監督管理,企業加強誠信意識,科技界加強對食品安全的基礎科學研究,更需要媒體傳遞科學的信息。正視食品安全帶給人類的挑戰,需要政府、產業、科技、媒體各方的共同努力。

附專家詳解熱點事件:

1、紐西蘭奶粉檢出雙氰胺

解讀專家:元曉梅,教授級高工,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

專家觀點:雙氰胺是氰胺的二聚體,白色結晶粉末。可溶於水、醇、乙二醇和二甲基甲醯胺,乾燥時穩定,當水溶液在80℃時逐漸分解產生氨氣。該物質的半致死劑量(小鼠,經口)>4000mg/kg,屬於低毒性物質,對於人體的危害目前還缺乏詳細的研究資料。雙氰胺可用來生產雙氰胺複合肥,在農業上使用可以控制硝化菌的活動,減少氮的損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同時可以防止過量的硝酸鹽對環境的污染。由於紐西蘭的牧場是人工草場,而且當地牧場主比較重視環境保護,所以一些牧場在牧草種植過程中使用雙氰胺複合肥,但是紐西蘭第一產業部通用標準副總監表示紐西蘭奶農中只有5%在使用,而且一年當中,牧場只使用2至3次。雙氰胺目前除歐盟外,我國和包括紐西蘭在內的其他國家都沒有在食品中的殘留標準,但是由於美國FDA將其列入安全性待檢測物質名單,因此其安全性遭到質疑。根據紐西蘭方面發布的數據,此次奶粉中雙氰胺殘留量不足歐盟殘留標準的1%,應該不存在安全問題;問題是由於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消費者對不是三聚氰胺的雙氰胺也很擔心,同時雙氰胺作為非食用物質,應該給予關注。

結論:

此次紐西蘭奶粉中雙氰胺污染是由於使用含雙氰胺的肥料造成的微量殘留,遠低於歐盟的殘留標準,不構成健康風險。

建議

建議:加強與食品貿易國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加強對進口食品中污染物的監控。

2、鎘大米

解讀專家:魏益民,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1.38% 資金 研報]加工研究所特邀專家

專家觀點:水稻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大米是中國居民的主要食品資源。

鎘是一種重金屬污染物,鎘可通過土壤、水體、肥料、工礦粉塵等途徑進入農作物及農作物的可食部分,進而進入食物鏈,可能威脅消費者健康。我國政府對大米、麵粉、蔬菜、肉、蛋、奶等食品中鎘限量標準均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因大米是我國居民的主糧,為此對大米中鎘的含量制定了更嚴格的限量標準(中國為0.2mg/kg,CAC和日本規定大米鎘限量標準為0.4mg/kg)。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工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局5月16日公布的大米及米製品鎘超標事件屬於湖南省局部地區鎘污染土壤種植的水稻,導致大米鎘超標問題。

我國政府高度關注環境污染問題,正在積極摸清鎘污染土壤的分布,並努力進行環境污染治理。

結論:

本次報道的大米及米製品鎘超標事件屬於湖南省局部地區在受鎘污染的土壤上種植的水稻加工的大米,或使用這種大米製作米製品導致的鎘超標問題,不是非法添加。

建議:

(1)政府應高度關注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也必須認識到環境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問題大米」的監管,防止其流向餐桌。

(2)食品生產企業應關注生產源頭可能帶來的風險。

(3)消費者應選擇信譽高的大米產品品牌。

3、美素奶粉疑雲

解讀專家:羅雲波教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

專家觀點: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安全直接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歷來受到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並由此出台了相關法律法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企業,必須按照《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企業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條件審查細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要求,具備相應的條件並經過審查,在獲得生產許可後方能生產。璽樂麗兒進出口(蘇州)有限公司作為銷售天賦美素嬰幼兒奶粉的進口商,只具有根據相關規定在國內市場銷售該品牌奶粉的資格,不具備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資質。在這種情況下,卻置法律法規於不顧,通過擦除原有標識、重新噴碼、私印外包裝盒等方式非法生產,更涉嫌採用更改保質期、使用過期奶粉等惡劣的不法行為,應予以嚴肅查處。

結論:

這是一起在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中典型的知假造假的違法犯罪行為。

建議:

應將國家對乳品管理的相關條款逐一落實。

4、農夫山泉被指生產標準不如自來水

解讀專家:史賢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對現行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和有關食品的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的標準予以整合,統一公布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公布前,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現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和有關食品的行業標準生產經營食品。《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浙江省的《瓶裝飲用天然水》(DB33/383-2005)過去嚴於國標,農夫山泉執行地方標準,無可非議;在國家頒布實施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並修改更新GB19298-2003《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情況下,浙江省的地方標準並沒有及時更新,企業沒有及時全面採用更高標準,這有不妥之處。媒體監督是應該的,但不應誇大負面之處、不應反應過激。

結論

企業在標準的使用上存在不當之處。但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非食品安全事件。

建議

食品企業不僅要保證食品的安全,而且要關注相關法規標準的變化與更新,依靠專家諮詢和培訓,知曉並向公眾宣傳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與管理規範。知名企業更需要用高標準要求自己。《食品安全法》需要嚴格貫徹實施,標準的調整與規範需要加快推進。

5、摻假羊肉

解讀專家:王守偉,教授級高工,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肉品摻假售假」屬於嚴重的商業欺詐行為,但「食品安全」問題與「標籤標識(或欺詐)」問題屬於兩個不同層面的風險問題。如果只是用豬肉、鴨肉、雞肉等經檢驗檢疫合格的低價肉類產品冒充牛肉、羊肉等高價肉類產品,且無超量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其他違規現象,屬於標籤標識或商業欺詐問題。而如果用狐狸、水貂等未經檢驗檢疫的皮毛動物肉冒充其他肉種,因存在致病、重金屬污染等潛在風險,則既屬於違法使用非食用原料的食品安全事件,又屬於商業欺詐,應兩罪並罰。

結論

狐狸等皮毛動物肉冒充羊肉屬於食品安全事件。

建議

(1)餐飲和肉品加工企業應加強自律;

(2)逐步加強肉類摻假定性和量化鑒別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6、三品牌奶粉檢出反式脂肪酸

解讀專家:李寧研究員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有兩個來源。一是來源於天然食物,主要來源於反芻動物,如牛、羊肉、乳和乳製品,因此嬰幼兒配方食品中均可檢出反式脂肪酸,母乳中也會含有反式脂肪酸。二是加工來源,主要是植物油的氫化、精鍊過程,食物煎炒烹炸過程中油溫過高且時間過長會產生少量反式脂肪酸。

我國《嬰兒配方食品》標準(GB10765-2010)規定,嬰幼兒配方食品中不應使用氫化油脂,而且嬰兒配方食品對反式脂肪酸的最高限量做了規定,不得超過總脂肪酸的3%;此次媒體報道中的3款國產嬰兒配方奶粉中檢出反式脂肪酸是天然帶入的,不是人為添加的,符合我國相關標準。因此,這次的媒體報道有嚴重誤導作用,政府和社會都歡迎媒體監督,但堅決反對這種無端的誤導行為。

結論

國產和進口嬰幼兒奶粉均可能檢出含有反式脂肪酸,此次事件媒體有誤導行為,非食品安全事件。

7、對膠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質疑

解讀專家:李八方教授,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從科學角度看,膠原蛋白對人體生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服用膠原蛋白可使皮膚含量有適量增加,並進而增強了皮膚保水性;對改善骨質疏鬆者的骨密度也有作用;具有一定的增強人體免疫力功能。這是我國保健食品已認定的3項功能。目前我國至少有25個膠原蛋白產品獲得「衛食健字」批號,只要是生產廠家按照要求生產,產品質量與功能應該是值得信賴的。

對於前一個時期對膠原蛋白質疑的問題,有些應該是得到肯定的,比如:①膠原蛋白不能夠直接吸收;②膠原蛋白不能夠治療疾病(如燒傷、創傷等);③膠原蛋白製品中添加激素等是違法的,未獲得保健食品批文的產品宣傳產品功能也是違規的。

有些問題是屬於質疑者不了解情況造成的,如:①膠原蛋白雖然不能夠被機體吸收,但膠原肽是可以被吸收的,而且在一定分子量段吸收得很好;膠原蛋白在服用後經過胃酶消化,部分成為了小肽和氨基酸,也是可以被部分吸收的。②膠原蛋白因為缺少色氨酸,在一般營養學意義上它不是一種優質蛋白,但其小分子產物對特定組織器官是有營養功能的;③國內外大量實驗已經證明,服用膠原蛋白(肽)後確有效果,膠原蛋白類產品早已經成為了國際性食品。

結論

應科學認識膠原蛋白和正確對待膠原蛋白產業,對個別企業在經營中的不當行為,應該有針對性監督與批評,把商業事件與科學問題區分開。全盤否定膠原蛋白(肽)有失偏頗。

建議

政府對此類產品的審批和監管是行業健康發展的保證,企業應積極接受政府監督;保證行業自律,懲罰那些違規經營者,淘汰偽劣產品;積極支持遵規守法企業合法經營;對質疑者和廣大消費者給予正確、及時的回應,科學合理宣傳膠原蛋白產品。

8、肯德基、真功夫等冰塊菌落超標

解讀專家:劉秀梅研究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菌落總數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每克或者每毫升樣品所能生成的細菌菌落的總數,是指示性指標。對於食品中的微生物狀況,核心指標是致病菌存在的種類及其數量。從媒體報道可見,餐飲企業現場製作的冰塊並未檢出致病菌,不存在安全風險。

就標準而言,報道中引用的GB2579《冷凍飲品衛生標準》適用於加工、商品供應的食用冰塊,而不適用於餐飲企業現場製作的冰塊。

現場製作的冰塊,是將生活飲用水經製冰機加工而成,無論是流動的空氣,或是製冰設備的清潔、取冰環節等都可能帶來菌數的增加。由於冰塊無法通過熱處理殺菌,因此,過程式控制制管理尤為重要。

結論

無致病菌檢出、未發生人群健康不良事件,不屬於食品安全事件。

建議

提供現場製作食用冰塊的餐飲企業,應加強製冰的過程式控制制管理:加強設備的常規清潔和定期檢測、加強員工的規範操作培訓,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用冰塊。

9.瞎果門

解讀專家:胡小松教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我國國家標準GB/T18963-2012《濃縮蘋果汁》規定了「蘋果應成熟、潔凈、無落地果,腐爛率小於5%。」並對原料腐爛率檢查制定了嚴格的抽樣規則,以保證抽取樣品具有代表性。規範的濃縮蘋果汁加工工藝包括以下環節:原料收購-分選-清洗-破碎-壓榨-粗濾-澄清-精濾-濃縮-殺菌-灌裝-成品。原料在採摘、裝卸、運輸等環節,果實機械傷和腐爛不可避免。因此,質量安全控制和管理規範的果汁加工企業,在原料分選和清洗環節均進行嚴格控制,使原料腐爛率符合標準。「瞎果」門事件中,以原料收購環節存在的腐爛、落地果現象即判斷「瞎果」被直接用於榨汁,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結論

果汁加工企業採用「瞎果」榨汁事實依據不足,不屬於食品安全事件。

建議

加工企業應高度重視原料品質控制,制定嚴格的工藝操作規程保證產品品質。

10、地溝油變身食品原料,百餘企業涉案

解讀專家:王興國教授,全國糧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江南大學教授

原料的安全與監測正成為關係到食品企業產品質量的最重要環節,食品安全正呈現發散性和邊緣性的特徵,一個不負責任的原料供應商可以殃及上百家食品企業。

政府應努力構建廢棄食用油處置管理的長效機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層次、多渠道解決廢棄油的處理問題,大力提升廢棄油的處理能力,實現密閉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從監管層面來說,應改變只關注食用油安全檢驗標準的堵漏式監管方式,使食品質量管理體系和安全控制體系從食品的源頭抓起,延伸至整個食品供應鏈,實現食品鏈全程質量控制。

結論

全程監管是食品安全的保障,法律是舌尖安全的最後底線。

建議

建立起原料生產、成品加工、商業批發零售等環節安全生產追溯系統,實現食用油「從農田到餐桌」全程信息的透明化。

11、速食麵被曝含重金屬

解讀專家:劉兆平研究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二部副主任

1.金屬元素是地殼的組成成分,天然存在於我們周圍的環境(水、土壤、大氣)中,各種動物、植物,包括我們人體內都存在鉛、砷、銅等金屬元素。因此在食品中檢測出微量金屬成分屬於正常現象,並不能說明該食品就存在安全問題。

2.對於食品中的重金屬限量,我國有明確的規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中規定,總砷和鉛在醬包(調味品)中的限量分別為0.5ppm和1.0ppm。速食麵也有專門的產品標準(《GB17400-2003速食麵衛生標準》),其中對總砷和鉛的限量均為0.5ppm。銅元素是我們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正常存在於食品中的銅元素一般不會造成食用安全性問題。此次台灣速食麵醬包中檢出的重金屬含量都低於我國以上相關限量標準。

結論

此次台灣速食麵醬包中檢出的重金屬含量都遠低於我國以上相關限量標準,不屬於食品安全事件。

建議

食品中的鉛等重金屬元素不超過限量標準,一般不會損害我們的健康。但這些物質畢竟屬於食品污染物,因此食品生產商應在遵循相關標準的前提下,通過原料控制、生產規範等有效措施,來降低食品中的重金屬含量。

12、紙塑包裝疑似遷移出「塑化劑」

解讀專家:王竹天研究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

目前國內主要食品紙塑容器均是由食品級原漿紙和聚乙烯(PE)擠覆而成,這兩種材料在生產過程中均不使用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來改善其性能,換句話說理論上紙和聚乙烯在使用過程中不存在塑化劑遷移到食品中的污染問題。但因現代工業、生活中塑化劑的廣范使用,使其在空氣、水、土壤等環境中廣泛存在,它們有可能通過食品原料帶入食品中。為防範風險,國家相關部門抽取了15個品種1800袋(盒)速食麵樣品,由4家國家級檢測機構進行平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樣品中塑化劑檢出量均低於國家標準限值。由包材生產企業送檢的兩項原料,均通過相關檢測機構對塑化劑的檢測,塑化劑17項物質均未被檢出。可見,由食品包裝材料遷移到食品中的塑化劑含量極低,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國家對食品安全事故有明確的定義,《食品安全法》99條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於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結論

以上報道的「事件」談不上什麼危機,更不是食品安全事件。(中國網財經中心)


推薦閱讀:

女生獨自居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0天自學備考CIH日記-4月13日
同樣電壓等級,交流電和直流電,哪個對人體的危害更大?
沃爾沃趙琴:年銷10萬輛已無懸念,將加快新品投放
一個行業新人的工作體會

TAG: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