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本解讀】跨越時空,品味詩歌之美——《詩四首》教學設計

跨越時空,品味詩歌之美

——《詩四首》教學設計

文/徐志耀

一、文本分析:

詩歌的美在於境界,一流的詩歌都有著寬闊的境界。境界寬闊與否,並不在於其描寫的空間是否廣大,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層次與變化。境界可以分為時間與空間兩個部分,如果詩歌的境界可以貫通時空,那必然產生豐富的層次感與變化感。而這四首詩歌,都有著這一特徵。

《觀滄海》中的「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楊花落盡子規啼」、《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或寫季節的變化、或寫歲月的流逝,均將飛逝的時間與詩人所在空間聯繫在一起,進而抒發出了不同的情懷,這才是這幾首詩歌的魅力所在。教學時,可以扣住這一點,讓學生感受古代詩歌的境界之美。

同時,詩歌作為文化的載體,必然有著文化的印記。在四首詩歌中,都有一些詞句,本身有著非常濃厚的文化意味。例如《觀滄海》中的「百草豐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子規」「五溪」,《次北固山下》中的「歸雁」,《天凈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風」,這些都應當在教學中聯繫相關的詩句讓學生體會其內涵。

教學中,當以朗讀為主,但朗讀不能機械的重複。朗讀的技巧可以簡化為語速的快慢與語調的高低,再結合詩歌的情感,讓學生來把握其變化就可以了。

二、教學目標

1、品讀詩歌中對時間的描寫,賞析詩中所描寫的環境。

2、結合詩歌中一些詞語的文化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

3、藉助對詩歌描寫的賞析、情感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三、教學準備:

預習:依據書下注釋,熟讀四首詩並了解其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歌也有高低之分,什麼樣的詩歌是好的詩歌呢?中國古代的詩歌多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所以一些場景常常在詩歌中出現,比如草木的榮枯,時節的交替。但是,有的描寫引發不了別人的思考,有的描寫卻能讓人感動,其區別在哪裡呢?舉個例子,「樹葉落了」這句話能引發人們的深思嗎?可是如果我們加上一些內容,將它改成「一葉落知天下秋」,有了什麼變化?季節的變化與環境聯繫在一起,落葉這種平常的景象就有了內涵。唐人有詩句「山僧不解數甲子(甲子,指紀年方法),一葉落知天下秋」,又將之與特殊的人與環境相聯繫,這句詩又有了一種清高脫俗的情感。

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四首詩歌,都有著這樣的手法。而我們今天的學習就是要讀出詩人描寫了什麼樣的時間變化,將之與什麼樣的環境聯繫在一起,表現出什麼樣的情感?以此來體會四首詩中富有層次感與變化感的境界。

(二)檢查預習:

(學生活動:朗讀四首詩歌,請學生依次用自己的話複述詩歌的內容)

提示:

注意下列詞語含義:臨、竦峙、洪波、子規、客路、鄉書、古道。

(三)品讀詩句,體會情感

(學生活動:細讀詩歌,思考四首詩分別描寫了什麼季節或時節的情境,找出相關的詩句來。老師提示學生品讀詩句,感受詩中的情感,學生品讀後再朗讀。)

1、《觀滄海》(秋初)「樹木眾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提示:

①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一些詞句往往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例如這裡的「百草豐茂」就讓人聯想起了什麼景象?(生機勃勃的景象)可是當秋風吹過時,這一切都會有什麼變化?(迅速枯萎)這原本是一種令人惆悵的感覺,因為時光在飛逝,原本美好的一切都會消失。但你在詩歌中讀到這種感覺了嗎?為什麼?(翻滾的巨浪引發了詩人的想像,天地萬物都在這片大海中孕育、交替)大海真的能包容這一切嗎?(包容它的是詩人的心胸)因此,蕭瑟的秋風沒有引發詩人對歲月流逝的感嘆,反而使他得以展現自己寬闊的胸懷。

②詩人為什麼能夠展現如此寬闊的胸懷呢?我們先看看詩人所處的環境,他站在什麼地方?(「臨」、「竦峙」,表明他所站的地點極高,使他有著極為寬闊的視野。)我們再看看詩人所處的環境?(補充資料:曹操寫在此詩的時刻,剛剛消滅了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的殘部,統一了北方。也就在此時,他最重要的謀士郭嘉也去世。曹操既有著勝利者的自豪,同時也感到了時間與命運的無常,就如同腳下的「澹澹」「湧起」的波濤一樣捉摸不定。此刻,他想到的就是儘快完成統一天下的使命,因此這一切都被他包容。)

③從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什麼樣的胸懷?寄託了他什麼樣的理想呢?(他可以包容天下,時節的變易使他統一天下的使命感更加迫切)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春末)「楊花落盡子規啼」

提示:

①在詩人的筆下,這個季節是什麼樣的?(百花落盡,最美好的時期已經消逝了。)

補充材料:子規,在古代的傳說中是一位被迫讓位的君王所化,他悲傷而死化為此鳥,不停地鳴叫直至吐血。五溪,在古代道路崎嶇,氣候酷熱,是荒涼之地。

從詩句中可以感受到,在這個即將消逝的春天,還有什麼也在漸漸消逝?(王昌齡的身影以及他曾經有過的美好生活)

②但是,有什麼不會消逝?(明月,無論他走到何方都會有這輪明月相伴)

③美好的時光消逝了,王昌齡的身影也遠去了,但有什麼可以伴隨著他直到天涯海角,不被時節的變易和環境的荒涼所改變?(詩人的思念,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與他永遠相伴)

3、《次北固山下》(新年時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提示:

①「海日」有什麼含義?(遼闊的大海上,一輪紅日出現,表現出環境的廣闊)「江春」強調了什麼?(江水在流動,春天也隨著流動的江水而來)詩人筆下,還有什麼環境也是遼闊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江面上只有一面帆嗎?(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詩人有自己的歸宿嗎?(「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隨波而去,不知歸宿)

補充材料:歸雁:大雁每年往返南北,因此就有傳說,常年在滯留北方的古人就有將書信寄在雁腿上,希望讓家人知道自己的消息。此處詩人借用其意,希望北返的大雁給家人帶去自己的消息。

②時間在變化,江水在流動,但同樣有什麼沒有消逝?(詩人對家人的思念,無論他身在何處何時,都不會消逝。)

不過,殘夜將消逝,江水帶來的是一個嶄新的春天。詩人的小舟正高揚著風帆,隨著江流而去,我們還可以感受到詩人在此又寄託了什麼樣的情懷?(對於未來的希望)因此,這兩句詩也就有不同於全詩情感的意味,成為後人用來表達對未來的希望。

4、《天凈沙·秋思》(傍晚)「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提示:

①「夕陽西下」,說明時間已經很晚了,但他有家嗎?(沒有)他面對的是什麼?(枯藤老樹昏鴉)「老樹」是指「樹」年齡很大、很粗壯嗎?(衰老)「昏鴉」難道僅僅指「黃昏的烏鴉」嗎?如果讓你用「昏」組詞,你會組成什麼詞來形容此時詩人見到的烏鴉?(昏昏沉沉,昏昏欲睡)在古代,人們依山傍水而居,「小橋流水」說明此地必然有人家,有村落,此時「夕陽西下」,人們會幹什麼?但這裡是詩人的家嗎?「小橋流水人家」近在咫尺,卻又可望不可即,請大家設想一下,如果你就是馬致遠,當你看到眼前炊煙裊裊,燈火點點的村落人家時,你會想起什麼?(家鄉,親人)

②但此時的詩人身在何處?(「古道」)大家學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其中有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古老的道路已經被青草覆蓋,說明什麼?(少有行人)同樣,在此時的古道上,只有誰的身影還徘徊在道路上?(詩人的身影。)「西風」,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西風」專指秋風

補充材料:「等閑識得東風面」(東風——春天)「夜來南風起」(南風——夏天的風)「北風卷地白草折」(北風——冬天)。

在秋天這個衰敗的季節中,「西風」到來讓詩人感到了什麼?(時光飛逝)詩人知道自己到何處去嗎?知道道路的終點在哪裡嗎?為什麼?(不知道,他只知道現在他「在天涯」)詩人用什麼來作為自己的象徵?(瘦馬)馬因何「瘦」?(長期跋涉,疲憊不堪)同樣,詩人也已經精疲力竭。他只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不知前途在何方,不知歸宿在哪裡。

③通讀全詩,什麼樣的情感貫穿始終?(孤獨無依。)近處衰敗的景色,遠處的村莊,不知盡頭的道路,都在被詩人的孤獨所籠罩。

5、四首詩都表現出了時間的流逝,但由於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因此表達的情感也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似的,那就是詩人都將環境與時間的流逝相結合,因此環境有了變化,跨越了不同的空間,有豐富的層次感。

(四)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學生活動:有感情地朗讀四首詩)

提示:朗讀出情感,需要我們在語速與語調上有所變化。大體來說,積極樂觀的情感,語速應當快,語調應當高;反之,悲傷凄涼的情感,語速當慢,語調應當低。當然,一首詩中,並非只能有一種語速與語調,詩句中表現的環境在變化,語速與語調也應當變化,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四首詩中語速與語調的變化。再來朗讀

(五)作業:

現在身邊有哪些景物可以表現時間的變化?你覺得,可以寄託什麼情感呢?試著寫一段文字,也可以採用詩歌的形式。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Sketch 文件因損壞不能被打開該怎麼辦
未·未來 全球教育計劃筆記
摳圖神器 | 不會PS,手動又摳不幹凈?不怕,用它兩秒鐘就搞定
如何機智的解決「斃稿」這件事兒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關注狐狸絨?

TAG: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