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鑽忠:劉邦翦滅韓信,為何很多功臣不悲反喜?

文/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王鑽忠

平民出身的劉邦奪取天下後,殺死了功勞最大的幾個功臣,千載而下,這幾個功臣之死,尤其是韓信的死,令人十分扼腕。但是,當時漢家王朝的其他功臣,似乎不這麼看。

劉邦稱帝的次年,便傳出了楚王韓信"造反"的消息,這一消息傳來,朝廷上下頓時群情激昂,很多文臣武將義憤填膺,彷彿與韓信有著血海深仇,紛紛高呼"亟發兵阬豎子"!韓信,這位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年前還統帥著這些將領們中的一部分人打敗項羽,底定漢家王朝呢。

幾年之後,韓信的悲劇在英布身上得到重演,諸將聽說英布造反後,與當初聽到韓信造反的消息時一樣亢奮,紛紛高呼:"這小子真不地道,居然干出這種事!趕快發兵鎮壓,抓住這小子活埋了他"!

"發兵擊之,阬豎子耳。何能為乎!"

韓信、英布,都是赫赫有名的戰將,想打敗他們絕非易事。天下已定,這些諸將居然不懼怕再次戰爭中陣亡的危險;同時,作為大功臣,韓信成為劉邦的剪滅對象,同為功臣的諸將應該物傷其類才是,但是他們不悲反喜,著實令人有些匪夷所思。

劉邦剛拜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韓信曾經獻策:"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酈食其在漢三年說降齊王的時候,曾談到劉邦"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劉邦在於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基本策略是不吝封賞,大封有功之人。當然,這個封賞不是立馬兌現的。劉邦用開出的一張張大額封賞空頭支票,把大大小小的將領同自己命運的戰車綁到了一起。

在《留侯世家》里,曾經記載過一件非常耐人尋味的事情。

天下初定,劉邦第一批封賞了二十餘位大功臣,其餘的功臣均未封賞。當時管理功勞的軍官統計各位將領的功績,發現即使是拿出整個天下來封賞,也不夠封賞所有功臣!"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

劉邦麾下的眾多將領,幫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個嚴峻的問題,當天下的土地不夠封賞的消息不脛而走之後,未得封賞的很多將領心理頓時十分緊張。 "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現在全天下的土地都不夠封賞,劉邦是極有可能找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來除掉他平時看不順眼的功臣的,想想可能面臨的危險,很多將領不禁不寒而慄,甚至產生了聯合起來謀反拼個魚死網破的想法。"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幸虧張良及時提醒了劉邦,在張良建議下,劉邦封賞了自己很討厭卻戰功顯赫的雍齒,這才暫時平息了很多將領心中的恐懼,讓他們難以聯合起來謀反。"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但是天下土地不足遍封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只是適度緩和而已。漢十年九月,陳豨造反,劉邦為了籠絡趙地的青壯年,封了四個有將才卻無戰功的趙人,劉邦的左右立即有人出來反對,為什麼呢?因為跟隨劉邦進巴蜀、討伐項羽的很多功臣都未得到封地,緣何卻封賞這四個沒有戰功的人?(語見《韓信盧綰列傳》)

可見,即使是在劉邦的生命即將完結的時候,土地不足遍封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許諾的事情不能實現,對於心地寬厚的人可能會感到苦惱,但是這對於劉邦來說,這從來不是難題。天下初定的時候,一方面,異姓王因為在攻打項羽時戰功顯赫,得到大量土地;一方面,劉邦的嫡系將領得到不菲的報酬,讓豐沛集團更加緊密的團結到他的周圍。另有大部分小功臣未得封賞,他們的心態很複雜……

當然,劉邦並沒有讓他麾下那些急切想得到封賞的小功臣失望,劉邦稱帝的次年,便傳出了楚王韓信"造反"的消息!

異姓王里韓信地盤最大,一旦打倒韓信,很多尚未得到封賞的功臣就有可能得到封地;從功臣個人安全形度上講,打倒韓信,土地不足遍封的問題會得到極大緩和,就會降低被劉邦找個罪名誅殺的概率。為了生存!為了榮華富貴!他們急切需要打倒一個大功臣,至於韓信能征善戰,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擊敗韓信,則完全在這些人考慮範圍之外了。

幾年之後,韓信的悲劇在英布身上得到重演。劉邦自漢五年登基,到漢十二年駕崩,短短七年間,劉邦基本剿滅了勢力強大的異姓王,他們分別是: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盧綰。劉邦在剿滅異姓王的同時,並沒有大量的封賞尚未得封的功臣,而是大封宗親,逐漸用同姓王代替了異姓王,封了兄弟子侄九人為王,並與諸將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誠然,劉邦的確承諾過按照戰功來封賞他的戰將,但是這封賞,對於少部分人來說,只不過擁有幾年的使用權而已!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封賞可能已經大打折扣。

劉邦將豐沛集團緊密的團結到他的周圍,作為他力量的核心,同時又不斷用封賞來激勵那些勢力較小卻勢單力孤的戰將,以藉助他們的力量來擊敗較為強大的勢力。一個較強的核心力量,再加上無數勢單力孤的小勢力,是君王比較喜歡的模式,因為他能依靠他的核心力量來駕馭其餘的小勢力。

跟隨劉邦多年的將領們,經過多年的腥風血雨也看出了劉邦行走江湖的潛規則。那便是劉邦永遠不容許較強勢力的存在,他需要的是無數為他效命卻勢單力孤的小勢力。一旦發展為較強的勢力,那便成為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將要成為被打倒的對象。所以,在劉邦打倒異姓王之後,在很多功臣尚未得到封地的情況下大封宗親,並沒有得到諸將的反對,這些小功臣逐漸明白,必須跟劉邦妥協,要想有命得享富貴,就老老實實的滿足於已得的封賞,不管這封賞離原先的許諾有多大的差距。

假如不跟劉邦妥協,可能沒得封,因為現實情況是天下土地不足遍封,更有可能被劉邦找個理由誅殺。

假如不妥協,因戰功而發展成為較強的勢力,那麼就更危險,因為劉邦從來不容許較強勢力的存在,必然會成為劉邦下一個打倒的目標。像盧綰這樣的人,和劉邦可謂比親兄弟還親,最終因為發展成了較強的勢力,最終成為劉邦要誅殺的對象;像蕭何這樣的人,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但是劉邦從來就沒有絕對信任蕭何,而是不斷試探蕭何,幸得蕭何屢次得高人指點迷津,才每每化險為夷。

素有慷慨之名的劉邦,到底是怎麼個慷慨法呢。楚漢爭霸時期,他靠的是"侵"取諸侯國的土地,這個時候大家爭奪天下,兼并戰爭無可厚非。天下平定之後,他又是慷誰之慨呢?答案是顯然的,慷的是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等大功臣之慨!慷的是曾說劉邦慷慨的韓信之慨!劉邦的確"慷慨","慷慨"到本來天下都不夠功臣宿將分封,後來卻把天下大半封給了他的宗親家族!

面對血淋淋的事實,也許諸多將領會懷念起項羽封賞時雖然很慎重,但是言而有信的實在吧。

當然,筆者並不想說劉邦如是做有錯,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劉邦這麼做可以說是最明智的選擇,而在天下安定後,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異姓王的勢力也必須被宗親所取代。劉邦喜歡美酒,喜歡美婦,當然他同時又很節制,是個性情中人,最初可能也不想殺韓信、彭越、英布,只是想奪取他們的封地,較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異姓王,可能做的的確稍遜一籌。

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劉邦這種開空頭支票的行為是睿智的抉擇而不去揭發他。劉邦開了滿滿幾大張空頭支票,卻賺得了慷慨的美名,項羽本身並不小氣,卻被人指責小氣了兩千多年。面對此情此景,難道我們不應該揭示真相以正視聽嗎?

推薦閱讀:

東方縱橫--往事與隨想--韓信被誅:不知進退的功臣的悲慘結局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被殺謎團:加害他的兩個告密者是誰(2)
韓信:國士無雙,亢龍有悔
被劉邦兔死狗烹,韓信為什麼不接受蒯通武涉的遊說自立三分天下?

TAG:韓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