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形意拳雜說

形意拳的創始人是誰啊?

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太極、形意、八卦)之一(排序方法為2—5—8)。

  形意拳歷史

  明末清初山西姬際可創心意六合拳——曹繼武——山西戴龍邦創山西心意、河南馬學禮創河南心意。戴龍邦——河北李洛能。李洛能大量吸收道家理論、功法終變心意六合拳為形意拳。

  李洛能——山西車永宏(車毅齋)、宋世榮、宋世德、李廣亨;河北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賀運恆;這八大弟子中:

  郭雲深武藝最高、收徒最好、名聲最廣、影響最大。有「半步崩拳打天下」之稱。是帶領天下第一手——孫祿堂踏入武學殿堂的領路人。

  劉奇蘭——李存義——尚雲祥、薛顛(形意拳撐門面的頂樑柱)——李仲軒(作《逝去的武林》,在國學沒落的今天又火了形意拳)尚雲祥創尚氏形意拳。

  河北派形意拳風格是大架,影響最大、發展最好。山西派形意拳風格是小架,影響、發展次之。

  車永宏(車毅齋)創車派形意拳。

  宋世榮創宋氏形意拳。

  河北形意>山西形意>山西心意>河南心意 心意比形意毒辣,形意比心意發展好,於是現在不少心意傍形意。

人名 Notes

  李洛能 河北五行形意拳創始人

  郭雲深 半步崩拳打天下

  劉奇蘭 龍形搜骨一代絕技

  宋世榮 宋式形意創始人

  李存義 劉奇蘭傳人,天津國術館館長,曾曰:國術者,形意拳。

  耿繼善 劉奇蘭傳人,北京四民武術社創立者。郭雲深稱之為形意門「後繼之傑」,以槍法著稱,晚年與其子耿文彩將形意拳傳到武漢。

  董秀生 得劉奇蘭和宋世榮親傳,同時兼得南少林五行柔術,自成風格,以軟劈掌,蛇纏手,鐵掃帚等聞名當時武林。

  孫祿堂 郭雲深傳人,融太極八卦形意集於一身,孫氏太極創始人,「河北二祿」之一,輕功極佳,武林公認:虎頭少 保, 天下第一手,又名萬能手。

  唐維祿 李存義傳人,精於技擊,「河北二祿」之一,輕功極佳,號稱北霸天。

  尚雲祥 李存義傳人,外號鐵腳佛,幾復雲深半步崩拳之功,中華武士會擂台首壓其陣,無人上台。

形意拳的「八弟子」、「四絕技」、「三聖手」

(一)   形意拳八大弟子       

形意拳八大弟子是指形意拳二世傳人中久負盛名的一代形意大師們,是形意拳祖師「神拳李老能」先生的入室高徒。      

李老能,字能然,自號「飛羽」,河北省深縣(今深州市)人,李先生37歲時經商于山西太谷,拜祁縣(當時屬太谷轄)戴龍邦為師,學習心意(六合)拳,10年藝成。李先生在戴氏心意拳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立了形意拳,並開始對外傳播,廣收門徒,因材施教,培養出一大批名震武林的形意大師,從此,中華武術百花園中,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優秀拳種——中華形意拳。形意拳很快巍然屹立在中華武林,成為一大武術宗派。       

李老能先生拳藝入化境,隨心所欲,手到成功,有不見不聞之知覺,世人逐稱「神拳李老能」,從學者甚從,其子李太和繼承家傳、功夫精絕、技藝超群,其入室高足有:郭雲深、劉奇蘭、宋世榮、宋世德、車毅齋、白西元、李鏡齋、張樹德、劉曉蘭、田解元、 劉元亨、李占元、李廣亨、賀永恆、張小平、孟志榮等等,其中最負盛名、出類拔萃者有:郭雲深、劉奇蘭、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元、 李鏡齋、張樹德、劉曉蘭等,號稱八大弟子。

形意拳二世大師們在功夫上造詣是驚人的,其後續的無數形意名將,在武術界影響也是深遠的,尤其在反抗列強的侵略中,他們所發揮的明顯作用,並建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將永遠成為振興中華武術的佳話。

(二)  四大絕技 1、郭雲深身懷「連珠快」(即半步崩拳)的絕技; 2、劉奇蘭身懷「騰龍搜骨」的絕技; 3、宋世榮身懷「飛燕抄水」的絕技; 4、車毅齋身懷「游化險」的絕技。

(三)   三大聖手 1、郭雲深:動作剛猛、凌厲,搜抖叫絕,一手當關、萬手莫檔; 2、白西元:姦猾抽撤,杳無蹤跡,三搖二旋不可捉摸; 3、宋世榮:靈活奧秘,虛實莫測。

形意拳特點

  形意拳是明顯的槍拳。槍術是中國周朝以後出現的戰場絕藝,有護王定國之功。古有名將趙子龍、姜維善槍。姜維有傳人宋朝周侗,乃禁軍教頭,其徒豹子頭林沖繼其位,周侗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槍定北疆。形意拳注重實戰,打法兇狠,沒有花招,直進直退,身法迅疾,較少竄高翻筋斗,此種打法尤其適合戰場作戰,或在群毆中以一敵十。由此可見此拳是經曆數代人經歷戰場廝殺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誰所創,無法考證,且尊姬際可為祖師。

形意拳本名心意六合拳或意拳,由明末武將山西姬隆豐所創,姬隆豐擅大槍,由槍法變拳法,且融入少林拳精華,創五行十形之心意六合拳。而後河北李洛能將心意拳改為形意拳,風格也由原心意拳多弓步側身,改為特有的三七步,並增加二形,成為五行十二形的形意拳。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位列中國四大名拳。

  形意拳發源於山西太谷,出現於明末清初,為山西永濟姬際可所創,傳曹繼武,曹繼武又傳山西戴龍邦和河南馬學禮,由此形意拳分化為南北兩大支系,北方的形意拳,和河南的心意六合拳,戴龍邦又傳李洛能,李洛能在河北山西廣收門徒,使形意拳得到大發展,這一時期其中代表人物是李洛能的八大弟子:山西的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李廣亨四人;河北的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賀運恆;這八大弟子各有所長,北方形意拳逐步衍化為具備地方特色的山西小架和河北大架。

  形意拳,講究功力,形松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的風格特點。在形意十二形中,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風格是顧中帶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訓,明家交手幾如電閃雷鳴,所以形意以善打聞名,有「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諺語。

  形意拳是明顯的槍拳,槍術是中國周朝以後出現的戰場絕藝,有護王定國之功。古有名將趙子龍、姜維善槍。姜維有傳人宋朝周侗,乃禁軍教頭,其徒豹子頭林沖繼其位,周佟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槍定北疆。達摩祖師隋朝入主少林寺,其時中土神槍自趙子龍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所以達摩創槍術不可能,創槍拳更不可能。而且佛家尊棍棒為慈悲,嫌刀槍劍戟太霸道,所以少林早期只精於棍法,武僧也稱棍僧。形意內功屬內家功,源於道家,自商朝就已大成,老莊孔孟皆以此修身,此法比達摩入少林更早了500年以上,從黃帝內經中就可以見其蹤跡,因此形意拳內功也不可能是達摩所創。形意拳注重實戰,打法兇狠,沒有花招,直進直退,身法迅疾,較少竄高翻筋斗,此種打法尤其適合戰場作戰,或在群毆中以一敵十。由此可見此拳是經曆數代人經歷戰場廝殺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誰所創,無法考證,且尊姬際可為祖師。少林寺流傳的心意把究竟是姬際可出家傳入少林,還是少林傳給姬際可有待考證。

  形意拳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內容之一,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鑽研、實踐、總結、提高,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各派拳法雖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卻淵源頗深。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二表,形意一體。通過對形與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來達到體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煉操守、強健體魄的宗旨,不僅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於實戰的技擊效果。

  形意拳基本屬於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動物的捕食及自衛動作而成,即所謂「象形而取意」,如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台、鷹、熊、等等。

  形意拳雄渾質樸,動作簡練實用,整齊劃一,講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單練式,練功不練拳。

  在技擊原則上,形意拳主張後發先至,搶佔中門。拳譜說:「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在交手時,則要求「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戰鬥:「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敵人打來,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須致命一擊,便可取勝。清末時,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將強敵打飛(如李洛能、郭雲深),神拳李洛能超形意拳一步殺改二步,一拳將一武士擊飛又將其接住,後有一拳將強敵擊斃(如馬學禮的外甥馬三元)。所以形意拳門規甚嚴,不準輕易與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規定:凡忤逆不孝者,貪財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為弟子;凡練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須忍讓,也不準在街頭賣藝。

1954年,美國有一位名叫吉爾比的格鬥高手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市見識了一位華人拳師演示的形意拳,大為驚佩,認為它是「拳術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險性」。

  形意拳也屬於道家拳派,講究內功訓練,在應敵時要求以意念調動出體內的最大潛能,以意行氣,以氣催力,在觸敵前的一瞬間發勁,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縮短了出拳距離,使得形意拳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往往可對敵人內臟造成傷害。所以,形意好手們在一般情況下,絕不輕易出手,也不敢輕易出手。

  形意拳動作簡約,切於實戰,順應了武術發展的潮流,所以傳播很快。此外,該拳系的歷代傳人較少保守性,並致力於理論研究。它與太極拳系一樣,都是以其潛在的文化優勢而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形意拳古樸、純厚、富於攻擊性,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武術拳種。

  再補充一下:

  有內無外不成拳,有外無內難成術,形意,顧名思義,就是外形與內意的高度統一和結合。動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剛可柔,不同體質的人都可練習。其拳勢恢宏,勁力剛猛,功夫上身快,實戰性強。自清乾隆年間開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廣泛傳播。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創形意拳後,形意拳得到不斷的發展。山西地區練法,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地區練法,拳勢勇猛、氣勢雄厚;河北一帶法,拳勢舒展,穩健紮實。當年形意拳宗師郭雲深曾創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話。

  基本拳法都以三體式、五行拳(劈、鑽、崩、炮、橫五式)、十二形拳為主,山西有些地區站樁不用三體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為十形。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五行相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有連環刀、三合刀、連環槍、連環棍、三才刀、三才劍、行步六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大槍、鳳翅鏜等等。

  河北的基本拳法為5行拳,民國期間與山西派交流得到10大形,後薛顛又創象形術,豐富了河北派形意拳內容。

  形意拳與古六合拳有一定聯繫,與太極、八卦被民間稱為三大內家拳,與少林 太極 八卦 並稱為我國武術四大名拳。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訓練,三體式需要勤加練習。這是最重要的基礎樁法。

形意拳技擊的八大特長      

形意拳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傳說為明末清初姬際可先生精研南宋名將岳飛所遺《拳經》悟出心得而創。岳飛在長期抗金的爭戰中,金戈鐵馬,刀光劍影,通過實戰經驗總結研究出《拳經》,為形意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法基礎。繼姬際可先生之後又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傳播,到清朝年問達到鼎盛時期,產生了李洛能、宋世榮、車永宏、郭雲深、劉奇蘭、李存義、尚雲祥、孫祿堂、韓幕俠等一大批形意拳名師,他們除暴安良,行伙仗義,驅惡人揚國威,憑藉形意拳的高超技藝使中國人揚眉吐氣。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形意拳仍以其獨特的技擊特長而廣為流傳。     

 一、以勁取勝。形意拳大師李文彬老先生說形意拳的精髓在民間。說它在民間是有它的道理。現在搏擊比賽,都是採取拳擊加腿的打、摔技法,而民間流傳的傳統形意拳技擊方法是拿、打、摔、放、炸。搏擊打的是直拳、擺拳、勾拳以及這幾種拳的組合,而形意拳打的是炸、崩、迅猛剛實的爆發勁,前者講的是招法,後者講的是勁。      

李文彬老先生常講,「以勁取勝」和「以招取勝」是有著本質的區別,講招法的打是笨打,用勁的打是巧打,招法是肢體外形的變化,勁是內意無形的變化。說它無形也不是絕對的無形,只不過相對而言。形意拳在技擊時的手如果受阻,肩肘繼續向前催進。拳經雲:「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要見形不為能。」就是對形意拳變勁不變招的具體描述。講招法在實戰中應是手被阻時便用肘,肘被截再用肩。從這一點上看勁是高於招法的變換。尚雲祥老前輩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功夫,就是用勁不用招的代表打法,尚老先生的半步一進同時崩拳打出,不管前手遇見什麼阻力,是架、是攔、是化、是剛、是柔,尚老先生都採取肩催肘、肘催手的打法直至把對手打、放出去為止。因此,李文彬先生常說:「形意拳以勁取勝的竅要也是形意拳的最顯著特點。     

二、打顧一體。形意拳簡賅無華,但每一動的攻防意識極強,通過站樁、單操、五行拳等諸多套路、器械的訓練達到拳械一體,磨練出適應實戰需要的真功夫。「虎未撲食頭早抱」就是典型的打顧一體的代表,老虎在撲食之前,總是把兩隻爪子一前一後放在頦下,當向獵物進攻時,兩隻爪子將獵物撲倒按住,不管獵物如何對抗,老虎的兩隻爪子是勇往直前,直至降服獵物。形意拳就是模仿老虎撲食這個技法,並恰到好處地運用到練法上,「三休式」(圖2)就是這個技法的典型代表。打的同時有顧,顧的當中有打,打顧一體。形意拳每一個動作,都暗含橫勁,對手在防守招架時,形意拳發出八面支撐的勁,會將打點、架點的手或腿棚開,因而起到防守的效果,而進攻的順勁動作仍絲毫不改變方向、速度,直至取勝為止。                    

三、手腳齊到,周身一體。拳經雲:「未等打人先進身,手腳齊到方為真。」在技擊中,形意舉強調先進身,要以我為主,克服對手造成的任何艱難險阻,看準進攻的部位,立即發動攻勢,發揚「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的精神,搶佔有利地勢。出手打擊對手的同時,腳也要趟、踩發勁落實,打出周身一體的整勁。周身一體勁力迅猛,上下的勁相稱相撐,使對手迎接不暇,招架不住;上也是勁、下也是勁,勁發拔根搖梢,只得敗北。

四、硬打硬進。拳經雲:「硬打硬進無遮攔。」就是說無論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管對手是進是退,進也打、退也打;不管對手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這才是硬打。李文彬老先生說:「當然,讓對手動起來再打,這就容易的多。」俗話說,打動不打靜,但形意拳不是這樣,它是從真殺實砍中打出的技法,在戰場上這是最省時間,最奏效的打法。難怪傳說中的單刀李存義老前輩在和洋鬼子拼搏時很少有人見他揮刀掄、砍,而是「三搖兩旋」就將十幾個洋鬼子殺死倒地,這是最好的硬打實例。硬打還要靠形意拳基本功做基礎,如果沒有「八面勁」沒有「橫」勁,達不到「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的功力,加上「沾身縱力」的「翻浪勁」是很難達到「硬打」的理想效果,反之會陷入被動的局面。      

「硬進」就是發揮形意拳的腿打七分的特長,在「犁稠五趾頂」「進步如趟犁」的「卷地風」的基本功做基礎,向對手攻擊,搶中門,直至把對手趟得人仰馬翻,這才是真正的「硬進」。李文彬老先生在講解「搶中門,奪地位」這一技法時,時常用腳尖一趟便把學生趟出三四米遠跌翻在地,這一技法,筆者只見過李宏老師所傳尚派形意拳有此練法。趟步起式與練法:身體自然直立,頭頂項豎,下頦微收,兩臂自然下垂,兩掌心向內貼於大腿外側,兩腳跟併攏,兩腳尖分開45度左右,目視前方。然後,兩腿貼緊慢慢下蹲,蹲至極限,後腳蹬地,將身體彈出,前腳也同時彈向前,暗含趟、踩之勁,如馬前蹄奮進之意,後腳猛跟前腿,有夾剪之意,停至前腳旁,如此反覆磨練。趟步回身式:前腳尖往裡扣,身體向後轉,隨身體的轉動,後腳尖向後擺,形成和原來的方向相反(轉體 180度)的姿勢動作,繼續演練。趟步收式:兩拳與身體動作不變,左拳和左腳同時沿直線向前打出原地崩拳,目視左拳前方,前拳向外翻轉,拳心向上,抬至與眉平。同時後拳以肘作軸向下向外翻轉,拳心也向上,抬至和眉一平;兩臂前後成弧形相對,兩拳向里併攏,拳面相對於胸前,上體微左轉,身向正前方;後腳上步與前腳併攏。兩拳自然張開變掌,隨兩腿的自然起立,同時兩臂也自然放下,成立正姿勢。      

 五、退中有打。三十六計中有走為上之說;走即是退,這裡指的退不是逃跑,而是在退中打,也是敗中取勝的一種打法。形意拳就是根據這個理論,演練出退中有打的技法,五行連環這一基本套路就是有進有退;故也稱五行連環為進退連環。在習練中,有退步炮、退步崩(圖 4)、白鶴亮翅、退步鷹捉等,在技擊中也經常採取退中有打的技法,豐富了形意拳進也打,退也打的技藝。雖然是退步打,但要求和進步一樣,「三催勁整」而且打出「三星」 (肩窩、肘窩、手窩)周身一體,較實、較整的同時打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這也是形意拳硬打的一個方面。散打中也有很多類似於這種敗中取勝的招法;如轉身後劈腿、轉身後擺拳、轉身撩腿等,這都是招法的變換也是打點,發力也是點。      

 六、腹肋打。人體共十三處關節突出的部位,頭、兩肩、兩肘、兩手、兩膝、兩腳、背、胯,也稱十三拳。形意拳增加了腹肋打,這樣合起來就是十四處打。腹肋打和其它十三處打法不同,他是用腹肋發勁,用手臂向外發勁打擊對方,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內勁一種。駘形就是體現這種打法的代表之一,形意拳先賢們經常用此打法進行試勁,用兩肘貼於兩肋,然後借丹田省氣發勁,將對方放出或跌倒而不傷。      七、「沾身縱力」。形意拳在技擊時不用連珠炮,不用左右拳來往複始上一拳下一拳地發動進攻,而是』有的放失地打。經雲:「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火機一發物必落」。這些都充分說明,拳勁的要求是打出一拳就得有一拳的效果。要「明了三星多一力」。使它內含有擰、裹、抻、拔之勁,又由「三催」之勁使之勁整力大,自會出拳必有果不犯空回的錯誤。當進攻的拳或掌沾身之後才能發勁,這就克服了交手時發勁早了暴露打擊的部位,對手容易閃、展、騰、挪、避開打擊的弊端。「沾」而不是粘和貼,和太極拳的打法不同,而是一接觸即發,「沾身縱力」打擊力度大,發勁晚,後勁大,想打即打,想放即放。但這也有一定的危險,因此這就需要勇氣和膽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這樣打就會產生出奇的打、放效果。李文彬老先生在教學生試勁時常用食指往學生的身上一沾,隨後李老先生的手一抖,被試勁的學生便跌倒或摔出去三四米遠。      

 八、腿高不過膝。李文彬老先生常講:「手打渾身是法、腿踢遍身是空。」習練形意拳的人都知道腿不過膝,因其不起高腿,有很多武術愛好者就認為形意拳不重視腿法,這是不對的。形意拳和其它拳種一樣重視腿在技擊中的重要性,並提出:「腿打七分手打三」的技法要求。那麼,它又是如何得以體現的呢?形意拳的腿法主要體現在下盤站得穩,進的快,充分運用「腳踩中門奪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的搶佔中門技法,還要發揮「犁稠五指頂」的「卷地風」、「如趟翻地之犁」,把對手在瞬間「趟」翻。還有在進身同時周身完整一致的發勁,「腰藉手勁而得發,手借腰勁而增大」,上下相稱、上下相隨、下下相催、齊頭並進,達到「未等人到先進身,手腳齊到方為真」;「起如箭,落如風、迫風趕月不放鬆」; 「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的高超境地。尚雲祥老先生的半步崩拳其威力驚人,主要還是尚老先生的半步其實是超出正常人進攻的一步半。如果沒有這一步半的「腳打」,則威力起碼要丟失一半。可見,形成的半步崩拳的「步」雖是一步半的距離,而又有誰能招架得住呢!

三體式站

三體式站樁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體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領安排成一個圓滿完整的姿勢,所有形意拳的動作都離不開這個姿勢的基本法則。各種拳路儘管變化萬端,但原理和要領與三體式是一致的,所以有「萬法出於三體式」之說。具體練法如下。

  一、身體直立,兩臂自然下垂,頭要端正;兩腳腳跟靠攏,腳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

  要點:精神集中,頭頸自然豎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閉,舌尖抵住上齶;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緊張。

  二,右腳不動,左腳以腳跟為軸向右扭轉45。,同時身體半面向右轉;兩臂仍垂在身體兩側,眼仍看原來的方向。

  要點:左腳向右轉動時要和身體的轉動一致,避免身體左右搖擺或肩部歪斜。

  三、兩腿慢慢向下彎屈,身體成半蹲姿勢,體重偏於右腿,隨即左前臂經體前向上提起,左手停於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隨之向上提起,右手蓋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對準左手中指),兩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

  要點:身體不可俯仰,兩肩向下松垂,兩肘緊靠在兩肋外側,頭要向上頂勁,胯部要縮,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體要穩定。

  四、身體方向不變,左腳前進一步,兩腳腳跟前後相對,相距約兩腳長,兩腿屈膝,重心偏於右腿;同時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開,掌心內含,高與胸齊;右手後撤落於腹前,拇指根節緊靠肚臍,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

  要點:1.上體要正直,不俯不仰,側向前方,與目視方向成斜45。。頭向上頂,頸要豎直,面部要自然,牙齒輕扣,下頰略向內收。2.兩肩向下松垂,肩窩處略向後縮,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勁,拇指儘力向外撐開,虎口成半圓形,掌心內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側,右手五指也要撐開,腕部要塌住。3.胸部略向內含,不要緊張用力,兩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靜空虛,腹部自然充實(沉氣),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儘力向兩側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門部位的括約肌注意向里收縮(穀道內提)。4.兩胯略向後收縮(縮胯),兩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過踝關節;臀部與後腳跟上下相對;兩腳腳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虛且實,承擔少部體重。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體力求穩固。

    以上各部的要點,練習時務要處處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這個姿勢對培養練習者的內在力量,調節呼吸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體現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點,初學者可以從這裡體會到鍛煉的要點,打好基本功,給以後的練習鋪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礎的人也要經常做這種「樁步」的練習,以便進一步掌握拳法要領,鞏固樁步根基。

  三體式除上面介紹的側身單重練法外,還有側身雙重(體重平均落於兩腿)練法、正身單重(上體和兩腳皆直向前方)練法等不同形式。各種練法儘管形式有別,但對身體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三體式的具體做法除上面介紹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還有以下做法:1.身體正面直立,隨之屈膝半蹲,鑽出右拳(左拳抱於腰間);再邁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體式。2.身體正面直立,兩掌從身體兩側托起,復握拳按落於腹前,同時屈膝半蹲j隨之鑽出右拳,再邁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體式。...                                                

 

氣沉丹田之相為

穀道膨脹,陽舉,丹田熱流旋轉,兩眉之間突突有物,兩耳膨脹耳中如進水。

起手有鋒棱,行步如挾浪。。。。

氣沉丹田不是初始,乃是諸體征皆合拳里之總稱。

單純腹式呼吸非氣沉丹田也。。。。

形意拳的內功從何開始?

形意拳的根本是五行拳,形意拳內功的初步是「閉五行」。形意的白蠟杆子厲害,白蠟杆子有丈二長,等於是張飛的長矛,名為「十三槍」。我年輕的時候,在唐維祿的弟子中算是耍十三槍較突出的。這是我練武的根基。練槍練的是拳勁。

  形意拳的內功從何開始?說出來惹人笑話,從大小便開始。形意拳的架勢好理解,所謂外五行就是那麽幾個架勢。還有內五行呢?一個人對自己的五臟六腑沒有體會,便沒法練形意拳。我一個師兄外五行的架子很剛猛,結果唐師笑話他,說:「挨打的拳,練拐了」。這句話也是從李存義來的,李存義一看到別人練的不對路子,就這麽說。

  挨打的拳,一是打法不靈,光會動蠻力,別人找對了擊打你的方向,一下就把你甩出去了。二是光在肌肉上長功夫了,不會在五臟六腑長功夫。那麼功夫還是虛的。就好像窗戶紙,好像有個門面,其實一捅就破,打這種人,一兩下就能把他捅趴下。

  人很難體會五臟六腑的,先要在大小便的時候「閉五行」,閉目,咬牙,耳內斂,鼻靜氣,腦靜思。大小便時因為體內有運動,就牽扯上了五臟六腑。對五臟六腑有了體會後,不大小便的時候也就能「閉五行」了。閉五行好處多,在坐公共汽車時,閑散時間裡,都可以閉五行。尤其是在早晨起來時,醒後先不要急於起床,閉一會五行,就是形意拳的長壽之法。

  我有九旬之壽仍可以有吃大魚大肉的胃口,這就是閉五行的功效。希望讀者先從閉五行中找到一點內功的味道。

  我從小是個戲迷,年輕跟隨評劇名家高月樓時,發現了一個現象,每回演戲演員們都是一身汗。他們演文戲時沒有多少運動量也是一身汗。這一身汗是怎麼來的?是發聲發出來的。

    因為有這個經驗,所以我對形意拳的發聲,格外留意。前面是講的閉五行是形意的內功,雷音也是內功,是五臟六腑的功夫。說「沒什麼,就是比武時嚇唬人的」--這是應付外行的話。我所處的時代,武林規矩大,來客要陪吃陪聊,臨走要送路費,就算客人有錢這個路費也一定要送的。人窮對朋友不能窮,這是祖上定下的規矩。師傅教徒弟,先教出來一個清白知禮的為人,才能造就人才。

  形意門不但是槍法,劍法尤為精妙。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了。我的劍法開始是跟唐師學的,後來在尚雲祥門下深造了一下。

  尚師傅家中掛槍,他有一把刀,說:「這刀吃過鬼子的血」。唐師對我說過:「當年,你尚師傅可是把洋人一場好宰!」

  李存義和尚雲祥殺洋人,是殺一場就躲幾天,所幸沒有發生意外。拿日本使館的人開了殺戒,後來是白種人也殺。李存義的刀法用刀尖,也等於是劍法。

  何謂六部劍?清朝的官制有六部,天下就可以治理了。形意拳的劍法叫六部劍,就是說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比武就可以制人了。

  六部,就是上下左右前後。練形意拳的劍法,可不只是一根劍呀!方方面面都要有東西的!形意拳的劍法刀法都用尖,但並不只是一個尖。形意拳又叫六*合拳,六*合就是四維上下。還要練出隱藏的劍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鋒。

  包括練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練,一個鑽拳出去,在練的時候,不是只衝敵人的下巴,全管。--這樣才能隨機應變。有的拳師教徒弟,讓他們先傻練著,漸漸有體會後,教劍法時,再把這個四維上下的道理點透。學劍是習武的關鍵。

形意拳八勢為:頂、提、扣、圓、抱、垂、橫、順 須知清,起落須分明。

     一頂:頂有三義:頭向上頂、舌頂上齶、手往外頂。  釋義:  頭向上頂,並非寓意用力有形的向上去,實與太極拳關於頂的要求相同,虛虛領起神意。具體的做法也就是向身前極遠處平視,這是樁功的要求。在練拳行功時,當覺頭頂百會上方處似有一物虛懸。若有此感,在臨敵時,此處的意思(即此虛無之物)因敵來勢而相應移動即可見功,這是在交手中做到或保持「居上游」的心法!  舌頂上齶,是連接體內氣血主通道——任督二脈的關鍵。只須明白舌一離開上齶,督脈即無法連接任脈,舌尖就會在行功中或有意或無意自然常與上齶處觸及,久則習慣成自然。舌與上齶融洽如一,常在接與不接的狀態中,氣機也能連而暢通。  手望外頂,是要舒伸手掌,使掌指的意思向外遠去。(在體形為伸展,在神意為舒展)勢如撐張,意思則是:手好象眼睛一樣向外遠望;不能是力貫掌指,以至肩肘都產生緊張,而顯出坐腕翹指上挺外頂的形體現象!雖不能用力,但手掌又不能軟縮,即不能失去手勢要求的形狀。手能外展,則精神自然可以因舒展而安適。 

     二提:提有二義:尾閭上提,穀道內提  釋義:  尾閭上提,前人解為塌腰。具體的行功做法是:腹股溝(兩側)隱收(無形動為隱)內斂,則腰胯隨之即會松沉下降,因為腰胯的自動沉降,而尾閭處的上提感就會相應出現。這樣可使腰部輕柔不受外力與己力(自身體重)。中盤和順穩健,才能起到如船舵之與船的主要作用。多有先尋找到尾閭處,再加意上提,(有形或無形動)極謬!  穀道內提,學人多認為穀道即是直腸,是排滯大便的通道,所以就產生了「如忍大便狀」的說法,來達到穀道內提的要求。如收縮肛門而上提,久則多成便秘之疾!實際上如前述放鬆收斂腹股溝即可。因為尾閭上提與穀道內提都是正確行功的正常產物,尾閭上提是初感,穀道內提是進一步的境界。或言尾閭能上提是入境感,穀道內提是境巧感,都是結果,不是因!如忍大便法實是倒果為因,決不可取!  其實先賢所傳法理,都是教人明辜理而具體——即用身體來領會,表現事物的本理。神氣要舒適而非放逸,心意要得勁而非用力;果雖由因起,但做法不是目的,錯了自然感覺不好。所以大多學者久行無功,為的是不明因果!若明因果,完全可以自身的感覺來驗證校對功法的正確與否,而少走彎路荒路錯路!

     三扣:扣有三義:胸要扣、手背要扣、腳面往下扣  釋義:  胸要扣,前人解釋胸扣是開胸順氣,使陰氣下降任脈。具體行功是要胸脯(不動)而向左右用意開展,則體內氣息自然下降,即為寬胸下氣,但切忌有形!氣能沉降,肩則會有向外向下復向前向上的澎漲感,胸與雙臂自然扣合或為一體的因果關係。  通過胸部意思的開展,形成肩松肘垂,此時內在勁意隨氣息暢達梢節末端手指,自我感覺應該是:手上的意思是由展胸造成的!實則為展胸後中氣下降通達丹田,所謂:「濁(陰)氣下降」,而清氣自然上升。清氣即陽氣,買為神舒的感識,即俗語說的神清氣爽,這是運動合乎自然規律而得到的,所以不能用力下壓肩部、使之內含而讓背部鼓出、胸脯後陷來體現胸扣的要求。  手背要扣、腳面往下扣,則是指掌的意思向前舒展(手望外頂),手背就會有松沉感,意想向下與腳面融合(即把手放腳上),意手腳合而為一,手背自有下扣感;腳的指掌也放鬆外展,腳趴必然涵空,就會產生腳面的下扣感。切忌手掌腳掌用力向下挖扣,氣血不暢,久必致疾!  

    四圓:圓義有:脊背要圓,虎口要半圓。胳膊、手腕外頂腿都要呈月牙形。  釋義:  脊背要圓,是要求,而脊背圓是成就的功夫境地!胸扣的要求達到了,脊背自會產生圓漲感。  虎口半圓,要先有形:五指宜先生力伸直分開,爾後松肩垂肘,手指的意思隨神意向外舒展!就此止於靜地,久則指掌本力爽然若失,虎口半圓的境識就存在並感覺得到了。不必要再想:五指在意用力,好象握拿一圓狀物體的形狀。依此理,肘彎、手腕(上側)、腦窩都要先求形具,彎曲程度如初二三四的月芽!成為定規,時間久了,即使有時舒直了,而月芽的意思已自然存在。形意相合,圓自存矣!

    五抱:抱有三義:丹田要抱、心中要抱、胳膊要抱  釋義:  丹田要抱,是要以點滴的意思在丹田即抱元守一。行功時小腹隨腹股溝的吸收內斂而向內隱,則腰腹都會出現空虛感,即為抱丹田。但注意腹收不能有形,所以脊背也沒有後弓的形狀。丹田是中轉站(出處),並非萬事萬物的源頭,所以用意決不可大!大則為意念,久則氣滯!  心中要抱,是指行功姿勢定位後使心氣平和,注目面前平遠處,雙手雙腳的意思隨視線遠去,覺己身立於大地中軸正線上,心手相應。手即心的表現,自身可頓獲輕鬆感,心如江河源,手如河水無窮無盡流出漸與天地相合。此即心中要抱後的境界,不是心想如抱一物的意思。  胳膊要抱,則是雙手臂通過松肩垂肘開胸收腹等一系列行功(如果方法正確〉會產生向外向下復向前向上的膨漲旋轉感,此時視線若再遠去、則雙手臂即會在松沉中得到相合相抱的意境感識及肢體肌膚氣血的體認,並非有意或用力使雙手臂如抱一物。從前又有「兩肘「抱肋」的說法,則是指:在有上述意境時,自我體會:兩肘與肋部也產生有相合連抱意,而非用力使兩肘相夾肋部。

    六垂:垂有三義:氣垂丹田、膀尖下垂、肘尖下垂  釋義:  氣垂丹田,實指體內中氣向下松降。  膀尖下垂,膀尖即肩頭,意至於地下,就是松肩退力之法。  肘尖下垂,則肘尖的意思深入地下,是松肘退力法。肩松肘垂則中氣自降,心中自覺平和。  氣雖下垂至丹田,而丹田的要求是空虛!而不能填實,所以決不能蓄積中氣于丹田中!世人多誤氣沉丹田乃是以內氣充滿於此處(丹田腹部),應該有形凸出,謬甚!如此日久努力使氣,連帶胸背都會僵緊。  降于丹田者,實為一團和氣,來至此地,「潤物細無聲」,清理體內垃圾,凈化臟腑環境,雜物一去,心胸空明,何須存氣?況氣乃周流不止之物,一停即滯,即俗語「氣結」!所以要明垂沉之理,而去蓄留之弊。膀尖、肘尖的意思常垂於地,即是使肩、肘擊人也要使肩肘之意在地下運行,自有出人意料之效!

    七、橫順須知清與八,鑽翻須分明  先賢語:橫者起也,順者落也;起者鑽也,落者翻也;起為橫之始,鑽為橫之終;落為順之始,翻為順之終。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足起為鑽,足落為翻。氣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無論如何起落鑽翻往來,總要肘不離肋,手不離心!  起橫落順之理,前人言之極詳盡!具體在行功時無論手足,只要動即向前向上鑽,即為起橫;心中「看人如蒿草」,自然橫行無忌!並非是橫向運動的意思!向前向下落為翻為順,有「打人如走路」的意思,自然順!但橫起只是意,不可有橫行之形!待有橫起形時,便決不可肆意橫行!  順落則求如釋重負感。拳經有「起是去、落是打」的說法,不可誤為:既然是打,就要蓄勁攢力,奮勇向前!而是如風拂楊柳,迎面鑽進將人如垃圾一樣掃逐至圈外極遠處,再傾倒至深淵中。知解了橫順意,自然也就明了了鑽翻理。鑽翻也都是以意導體而自然成就的外部形象。起鑽前先要使心氣下降,待到丹田乃至周身上下內外輕鬆舒適後,則翻的意思自然具體而生!不可使兩臂用力扣含夾裹,而向上向前螺旋起鑽!否則遇敵則成蠻力比拼,失拳術開合之道。  落翻有將物翻動推出的意思,仍嚴是在意不在形,切忌向前向下合力猛推!要在神意領起而如隔山跨海,徐錚鋪展,所謂「意當存高遠」,意遠勁始長。

    後記  八勢又名八須,每須對應人體三處,合為二十四法。但世上流傳說法不一,除上述所例外,又有三敏(心眼手)三毒(心眼手)說。這已超出姿勢要求的範圍,故暫不解釋。  又有三曲說肱曲力富,腹曲力湊,腕曲力厚。這是由姿勢而涉及拳理的論點,不過肱、腹之說尚無大礙,惟腕曲力厚的說法甚是不妥:腕曲而有力、儘是自身拙僵本力,生於局部,力何由厚?況內家功夫,尚意尚力,有力皆失意!  又有三挺說,所謂頸挺精氣實頂,腰挺力達四肢,膝挺則有彈力。但頸挺則僵,精氣雖實於頂上,仍是僵意,與古賢「行其庭不見其人」精神貴虛的要求相悖。  頂宜空虛,頸宜鬆弛,便於氣血通過;腰挺自然也僵,也過不了四肢關節,偶然到了梢節也是因為手腳用力之故。乃僵強用力法,少林派也不崇尚,內家更是何足道此哉!膝挺生力則轉換不靈,非僵而何?彈力從何而至?  拳訣誤傳,害人非淺!學者切宜留心在意,區別推敲,切身驗證以絕「人云亦云」之弊端!

形意拳內功十三段  

行功要訣 行功地點最宜清靜,萬不可受驚,受驚則氣必壅滯,結成包塊,遺患甚大,若得二人同時練習,最為合宜,既呆彼此激勵,互相交練,又能鎮定心膽,預防驚擾。行功之時,不可過飽,亦不可過飢,飽則氣咽不下,飢則氣行無根,總以饑飽適宜為善,酒後不可行功,恐血氣沸熱,致有他虞。氣功通達全身,如能信之,堅行之久,可卻一切疾病,如患周身麻木半身不遂及一切風症,雖沉痾,亦能立起,不僅實中已也。練氣以積精為本,設色慾未除徒勞無益,習此功者,當強遏慾念,絕除房事,但夢遺之事在所不免,余得屢試屢驗一法,睡時勿令腳心受寒,夏時御襪護腳心,身體側卧,兩腿彎曲,外陽睾丸置在小衣之外,以不附著對象為是。      

 行功總則練內功到了一個月,氣已經凝聚了,這時胃表現強壯,飲食增加,肚腹的兩旁有兩條筋鼓起來了,大約有一寸多寬,倘若用手去觸摩它,會感到硬起象木石一樣,這就得到了驗證,在兩肋之間,從胸口至肚臍眼,摸起來柔軟凹陷,這時因為膜比筋要深些,揉未揉到,這時應在軟凹之處慢慢地去揉,在柔軟處或者用散竹棒輕輕地打,這樣久了膜就會鼓起來,表皮與筋都會一樣堅實,全然沒有軟陷的地方這樣才可以算是全功。      

 堅持練習內功到了一百天,這樣所練之氣就已充滿而塞遍了全身,好象大水奔了堤一樣,凡是有空隙的地方水就會漫溢到那個地方,也就是說丹田氣充實了腹部的筋膜就強壯了,這時可以練第二段胃口功,第三段兩肋功,應當切實注意萬不可用木棒砂袋棒亂打,只可用散竹棒密密地輕打,兼用揉的方法去揉胃口心窩下部和兩肋,久而久之所積的氣充滿了,就會引到胃口和兩肋了。      

練胃口和兩肋到了兩百天,再練第四段心窩功和第五段腔子功,只使用揉的方法,在心窩之下的兩旁從肋腔到下端小腹兩旁用砂袋棒拍打,兼用揉的方法,這樣氣從打處行走,日子久了,再由心窩輕打至頸項,從肋稍軟肋下打至肩部,周而復始,不呆倒行,也不可間斷,這樣練一百天,氣就會棄滿了前胸,整個任脈的氣充實盈滿堅強了,內功就算成一半了。      

練內功到了三百天,以前所懷的氣充滿了任脈,真氣充實盈滿了,這時適宜練第六段脊背功以充實督脈,因為從前之氣已經上了肩頭,現大練督脈是使氣自肩頭上行到玉枕枕骨節上即後腦勺,再至泥丸宮百會穴即頭頂中,行至脊背,下至尾閭尾椎骨上,練完畢之後,打法和揉法如同前述一段,周而復始不可顛倒進行,脊旁的軟處,用掌揉擦或者用散竹輕輕打,像這樣練一百天督脈的氣充滿了,凡是打了的地方,都要用手揉遍必須均勻,這樣積氣到了一年,任督二脈的氣都充滿了,才練下部功如第九段,使氣可以貫通,這樣練到了一百天氣就充滿了,任督二脈就算相通了。      

任脈和督脈的氣既然充滿了但尚未見到力量怎麼談得上猛勇呢,這是因為氣還未到手上的緣故。此時必須按照第十段功練習,練的時候用散竹棒砂袋棒打,從右肩背打至手背指梢,又從肩內打至手掌指梢,打完畢後,用手處處揉遍,時時用藥水湯洗,藥方在後面,即後面的湯洗藥方洗葯可以疏通氣血,常常以花石即核桃用手握滾,次數越多越好,這樣可以內通臟腑精血,外和血脈,左肩以及手的練法仍以練石肩及手的練法為標準,這樣練一百天之後,就能從骨中生出力量來,練到幾年後,兩邊肩臂和指掌只要用意一使力,就會硬得如同鐵石一般,這就是練成功內功的特徵。      

行功禁忌從練初功起至最末一段止,共計三百多天,不可常進內室去性交,倘若性交過多,害處很大。練此內功,是以積氣為主,同時也要煉精鍊神,倘若精不充足,神就不凝聚,神若不聚,氣就不充足,倘若練內功期間,男女交合沒有節制,就會大大虧損腎中元氣,不但真氣無從聚積,功無法練成,而且還將損害自己的身體,減少自己的壽命,這不可不謹慎。至於見了女色,心就妄動,而任情妄想,精液雖未外泄出,但精已離了宮,一定有真精數點隨著陽痿而流出來,好象火的煙焰,豈能迴轉到柴上來?所以練內功,心要清靜,要戒色慾。初功一百天中,要禁忌性交,一百天的功練完了後,才可性交一至二次,這是用來疏泄留滯的,若在二次以上那是斷然不可以的,以後練各段禁忌都相同,到了練下部功時,更要十分謹慎,或者練過一百天後疏泄放精一次,使其去舊生新,從此以後謹慎保守這精,要知精是強壯的根本,千萬不要隨便浪費。      

 揉法是用手掌挨著肚皮,自右至左順時針方向均勻地揉之,不要太輕而離開了皮膚,不要太重而觸及骨頭,也不要亂推移。當揉的時候要一心注意揉處,不要忘記揉處,也不要其它物體來輔助心意,不要想到其它處,即心不兩用,這樣精神和氣息都貫注在手掌上,這樣揉才是合乎方法的。      

揉打各法程序說初功以輕輕揉為主,一個月後漸漸可以增加力氣,切不可以太重,也不要推移,恐怕傷了皮膚。初功使用揉法,取的是在淺層,漸漸增加力量,兼用散竹棒輕輕打,這是因為氣已堅實,所以增加揉的力量,和用散竹棒打棒,雖重但作用仍較淺,然後用木棒打取,其又是深入一層的作用,再其次用散鐵絲棒打打外面,雖屬於淺的區域,但震動了內部就可屬深的區域了,等到內外都堅實了,才可算為全功。散竹棒用小竹二十五根,圓徑約三分,直徑1厘米,一端用麻蠅捆緊,一端散開,手握有繩之處,依法打之。散鐵絲棒用粗豆條鐵絲或電線鐵絲,二十五根,長一尺五寸,半米長,一端用火燒熔團結為一,一端散開,手握燒煉之處如法打之。砂袋棒用細布縫就,圓筒如木棒形,長約一尺,30厘米,河砂裝滿用線縫好依法打之。木棒用柏木為佳,長一尺,約30厘米,圓圍三寸,直徑約3厘米,把細頭粗其粗處之,中間略高少許,用時高處著肉,棒之兩頭不著肉。      

第一段丹田練法――根本固焉練丹田是為了堅固根本,丹田在臍下三寸,為氣之海。如果丹田之氣不充滿,要練好它處之功都不能成功。練丹田內功的方法是,身體要端正立著,兩足踏平,距離大約為四寸約14厘米,與兩肩一樣寬,右手把左手握著,兩臂要伸直,要緊貼丹田,然後閉口蓄氣,這個氣乃是自身口內的氣,把嘴鼓起如像一個包裹一樣,內裝著這一口氣,心意不可外用,一心注意著這個包裹,呼吸自然,這樣大約有兩分鐘的時間,才抬頭伸頸,如同咽硬物一樣把這口氣吞下,用意念把這口氣送至丹田,接著埋頭注意丹田,頭稍微往下埋,一雙眼睛注視著丹田,同時兩隻腿稍微向前彎,這時氣下轆轆有聲。當氣往下行的時候,左手貼在丹田之下,右手以五指尖輕輕從頸下起,一直往下拍到丹田,並且把丹田扣三下,這樣輕拍臍腹和丹田,這叫作喚氣。拍完後兩手還是右掌握左掌,緊貼丹田,再照前面的方法閉口蓄氣,照前樣吞下並喚氣。這樣把三口氣吞完,把左手和右手交叉收回腰間,仍然回復到原來端正站立的姿勢,又以右手握住左手靠著肚皮,從胸口往下推揉丹田至少三次,才把兩手貼在丹田之下。然後把兩足跟提起微踮三次,這時用左手握著右手,用右手掌照揉法摩擦丹田,緩步慢慢走著,右手累了換左手,單揉互換著邊渡步邊揉擦,擦得越多越好,要知道是三分功夫七分揉,擦擦得多,如五代楊上善所說,腸肚常摩能健身,流傳至今。所以練功至少應擦八十一次,照這樣練過七天,再添三口氣,但是增到了九口氣,就是限度,不可太多。      

第二段胃口練法――雙手抱摟       練胃口內功是坐著,把自己雙足盤著,兩隻手交叉著,輕輕抱著兩邊肋腔,呼吸自然。然後如象練第一段丹田一樣,先閉著嘴如囊袋一樣蓄自身的氣大約有兩分鐘的時間,才抬頭伸頸如同咽硬物一樣把這口氣吞下,用意念把這口氣送到胃口,同時低頭用眼注視著胃口。頃刻之間吞下的氣轆轆有聲,並且用右手五根指頭輕輕拍胃口,同前面練丹田一樣叫作喚氣。象這樣吞氣喚氣吞完九口氣之後,才算練完畢了,接著把兩隻手交叉著收回腰間,用揉擦的方法從右至左順時針方向摩擦胃部,輕得不要離開皮膚但重得又不要觸及骨,如同練第一段丹田一樣,越多越好,至少要擦八十一次。     

第三段兩肋練法――右行左接      練左肋功,先坐端正,然後把右足打起盤足,左足向右方伸直,把頭先向右方,嘴向著右肩,再用右手五根指頭搬著左足的中指尖,左手半握手臂伸直。然後閉嘴蓄自身之氣,大約有兩分鐘,嘴形如囊袋樣,抬頭伸勁,如同咽硬物一樣吞下,用意念送至左肋,一會兒氣往下行,有轆轆的響聲直往左肋,兩眼注視左肋。同時用左手五根指頭輕輕拍打左肋三至五下,這叫作喚氣,如象這樣三次吞下,九口氣吞完之後,用揉擦法以左右兩個手掌換來換去,輕得不要離開皮膚,重又不要觸及骨頭,從右至左順時針揉擦,越多越好,至少不得少於八十一次。練右肋功法是先坐端正,把左足抬起,右足向左方伸直,頭和口向左肩,用左手五根指頭搬著右足尖,右手半握手臂伸直,然後閉嘴蓄氣約二分鐘後,呼吸自然,然後抬頭伸頸如咽硬物一樣吞下,一會兒氣往右行至右肋,有轆轆響聲,接著頭和眼注意右肋,並且右手五根指頭輕輕拍打右肋三五下,名曰喚氣,如象這樣三次九口氣吞完,用揉法同左肋揉法,越多越好,至少不得少於八十一次,右行左接的意思是,因為左右為陰陽之道路,左右氣血是相通的,練左肋功必須從右肋引導,《內經》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練兩肋內功,做上面的架式,使氣血相接。      

第四段方寸練法――周身提勁       方寸指心窩,俗稱心口兒,練心窩是睡著練,首先把身軀仰著半睡在床上,呼吸自然,把身睡直,兩隻手伸直緊貼腹旁,接著閉口蓄自身之氣,嘴形如一個囊袋,內裝這一口氣含著約有二分鐘後,才抬頭伸頸如同咽硬物一樣把氣吞下,氣往下行走,轆轆有聲,一心一意注意心窩,這時把兩隻手和兩隻足一同舉起,這時全身的力量都集中於心窩了,接著用右手五指輕輕拍心窩三至五次,大約兩分鐘久,就把手和足一齊放下來,再閉口蓄氣,按照前面的方法咽氣,吞完了九口氣後,用揉法揉擦心窩,越多越好,至少八十一次。      

第五段腔子練法――雙手疊起       腔子指胸腔,練法是坐端正,打雙盤足,把雙手掌疊起,掌心向天,呼吸自然,閉嘴像一個囊袋樣,包著自身之氣,含著約二分鐘後,才抬頭伸頸,如咽硬物一樣把氣吞下,同時埋頭用雙眼注視腔子,當氣下行有轆轆地響聲時,自己用意念把氣送至腔子,用手指尖輕輕叩胸腔,如像這樣三次把九口氣吞完了,雙手交叉收回腰間,用揉擦法擦胸腔,越多越好,至少八十一次。      

第六段背脊練法――全身用力       背脊功是全身用力,因身軀俯卧著,所以全身的力氣都聚積在背脊上了。平身俯卧在床上,下頦和一雙足尖平放在床上,接著閉嘴蓄自身之氣,如口袋樣含著約二分鐘後,才抬頭伸頸如同咽硬物一樣把氣吞下,剎時氣下行,有聲音轆轆地響,用意念把氣送到背脊上,默念背脊,同時兩隻手和足一齊懸在空間,只有腹部才挨著席子,這樣約二分鐘之後,才放下手足,象這樣三次把九口氣吞完畢了,站起來用白布三尺,雙手各握住一個頭,照前法摩擦背脊,越多越好,至少八十一次。      

第七段  頂門練法――身直項伸       頂門即百會穴也,就是頭頂身體要站端正,直立著頸項,必須伸直頂門。練法為坐著站著或打盤足坐著都可以練,先把兩手重疊起,用手心放在頭頂上,身軀必須端正,頸項和頭是直伸的,不可把頭抬起。雙目平視前方,然後閉口蓄自身的氣,嘴包著像一個囊袋,含著約二分鐘後,才抬頭伸頸項,如同咽硬物一樣吞下,同時雙目上視,默念頭頂,使吞下之氣隨意念貫入頭頂,隔一分鐘後,再閉口蓄自身之氣一口,照前法吞下,如是三次把九口氣吞完畢,把兩手作交叉狀,放置在腰間約一分鐘後,即用揉法揉擦頭頂,次數越多越好,至少八十一次。頂門功練好,用板凳或鐵板敲擊頭頂而若無其事,這是自然的。       

第八段  兩鬢練法――歪頭斜瞬      

兩鬢練法的歪頭斜瞬,意思是把頭歪著練左鬢,向左歪練右鬢,頭向右歪,頭歪哪方,目就斜視著哪方。兩鬢功練法是,不管坐式或站立都可以練,如練左鬢功,就把頭向左方歪斜,右肩膀向著上方,把右臀彎曲起,掌心放在左鬢之上,左手握成拳放在腰上,然後閉嘴包著如同一個袋囊,蓄自身之氣大約兩分鐘後,才伸頸如咽硬物體一樣把氣吞下,同時眼睛斜視默念左鬢,大約一分鐘後,再閉口蓄氣,照前面方法吞下,象這樣三次把九口氣吞下後,再把兩手收回做交叉姿勢,放在腰間,接著用揉法揉擦左鬢,次數越多越好,至少不得少於八十一次。右鬢功練法是,頭向右邊歪斜,左肩膀向上,左臂曲起,掌心放在右鬢上,右手握成拳放在腰間,然後閉口,照前法蓄氣咽氣,照樣三次把九口吞畢後,照揉法揉擦右鬢,越多越好,至少八十一次,兩鬢功練成後也能經受得起重物打擊。      

第九段  睾丸練法――體仰腰彎      

體仰腰彎意思是練睾丸功必須坐下,把身體仰著,把腰向後彎起,才開始練功。睾丸練法是,坐著打好盤足,把身體向後仰起,腰上部向前微微彎著,用雙手摟著睾丸,如象抱著石頭一樣,然後閉嘴蓄自身之氣,嘴象一個囊袋含著大約二分鐘之久,才抬頭伸頸項如同咽硬物一樣地吞下,氣往下行,轆轆聲有,同時用意念把氣送至睾丸,象這樣三次把九口氣吞完,才將身體端坐,雙手交叉,收回腰間,大約一分鐘,才用揉法揉擦睾丸,越多越好,不少於八十一次。       

第十段  兩臂練法――左降右行附兩手練法       左降右行的意思是,如果練右臂功,左邊的氣沉降著,把氣推向右邊膀臂上去,右臂功練法是,端坐把雙足盤起,把頭轉向左方,右邊膀臂向右方伸直,五根手指尖向上,將左手手掌放在右臂側邊稍靠近些,然後閉口蓄自身之氣,嘴象一個囊袋含著大約二分鐘後,才抬頭伸頸頂如同咽硬物一樣把氣吞下,剎時氣往下行,覺得象有螞蟻在爬一樣,並轆轆地響,同時把氣用意念送至右臂,兩眼注視右臂,約一分鐘後,再照前法閉口蓄氣,同樣吞下,象這樣三次把九口吞完畢,左手收回握拳放在腰間,把右手移至前方,用力提起後,用左掌揉法擦右臂,越多越好,但不少於八十一次。左臂功練法與練右臂功法一樣,不過是右降左行,姿勢變向左方,咽氣與揉法和練右臂功相同,兩手手指練法是,如練右則左降右行,練左指則右降左行,姿勢與練兩臂功相似,只不過要指尖伸直,咽氣與揉法相同。      

 第十一段  兩足練法――足部直伸如干      

兩足練法直伸如干意思是,練哪只足時就把哪只足伸直如同直樹榦一樣,足部練法,如練左足功就先平坐在床邊上,身體稍微朝後仰著,把頭向右方,口朝右肩頭,把左腿斜伸起,足尖向前方,足跟著地,足面象水面一樣平,左手反叉在左腿背面,右腿彎曲著放在床邊上,把右手叉在腿上,接著閉口蓄氣,嘴如囊袋樣含著自身之氣,含著約二分鐘後才抬頭伸頸項,如同咽硬物一樣吞下,剎時氣往下行,用意念把氣送至足面,雙目即注視足面約一分鐘後,再照前法閉口蓄氣如法吞下,象這樣三次把九口氣吞完畢,才把雙手收回交叉後放在腰間,用揉法擦足背,越多越好,但不少於八十一次。練右足功仍是坐在床邊上,把右腿伸直如干,足尖向前,足跟著地,足面與水一樣平,右手反叉在右腿上,左腿彎曲放在床沿上,左手反叉在左股上,咽氣和揉法同練左腿一樣,如果單練左右兩腿,只是在姿勢上把足稍伸向前方,咽氣與揉法與足功相同。        

 第十二段全體練法――氣行全體四肢平起        四肢平起又叫鐵板橋,意思是練氣行全體功要把四肢平起,睡在床上。當氣運到全身時只有頭和足放在床上而身體懸在空間,象一座橋堅硬,如同鐵一樣,所以名叫鐵板橋功。鐵板橋功練法是把身體平睡在床上,兩手放在腰的兩旁,然後閉嘴蓄自身之氣,嘴如一個囊袋樣含著氣約二分鐘後,才抬頭伸頸項,如同咽下一個硬物體一樣把氣吞下,氣往下運行時轆轆有聲響,用意念把氣送到全身,同時氣運行在何處,意念也至何處,約一二分鐘後再蓄氣一口,依照上面方法吞下,象這樣吞完八十一口氣之後,氣就運行到周身,力氣就倍增,把頭和足放在席上身體懸在空間象一座鐵橋,這樣做氣就能走到全身,大約三至四分鐘後才起來,坐著摩擦周身。總之應到處擦遍為妙,另外還有全功摩擦方法在後面說得很詳細,讀者可參閱後面,此外有八處小部位如眼鼻耳腮咽喉兩腋足心手心等均在摩擦之列。       

第十三段全功摩擦法       

首先是安靜地坐著,呼吸均勻,用左右兩隻手摩擦丹田各一百零八次,揉法是從右至左順時針,輕得不離開皮膚,重又不觸及骨頭地揉擦,又用中指順時針揉肚臍二十七次,再用左手捏右手背,用右掌擦左肋,又用右手捏左手背,以左手掌揉右肋,然後揉擦胃口心窩下部,各擦二十七次,用魚際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突起處揉心窩四十九次,然後再至胸腔,直至頸項,過玉枕枕骨至泥丸頭頂百會穴,倒下鵲橋額骨至鼻樑處等處,均要摩擦各擦四十九次,再將魚際擦熱摩擦揉兩眼二十七次,可以除去眼病,用手心揉鼻尖三十六次,可以潤肺,兩手擦耳朵二十七次,可以健腎,兩手擦面二十七次,可以減少皺紋和黑斑,使容光煥發,用雙手手掌掩在耳上,把食指放在中指上,彈枕骨凹處二十七次,這叫作鳴天鼓,可除去頭部疾病,叩齒二十七次,可以除去牙病,雙手抱著後腦及頸項用力向後面仰,默念著手與頸項,頸項用力向後,手用力向前,相互用力十四次,可除去肩疼,摩擦兩腮至咽喉捏氣管各四十九次,捏左右項筋各一百零八次,頭向左右反視,同時肩膊隨著也轉動二十四次,可以除去脾胃積滯的邪氣,再至兩腋筋各一百零八次,手背手心及寸口中醫診脈處均要摩擦各一百零八次,背脊用乾淨白布三尺一米左右上下摩擦,下至腰間擦一百零八次,兩手擦熱擦腰眼一百零八次,可除去腰疼並可去風邪,下至臀部均要擦遍,擦一百零八次,周密地擦至睾丸,把睾丸握一百零八次,外陽搓四十九次,睾丸的筋也捏一百零八次,這可以生精固陽,至腿彎筋及膝蓋也各自捏揉一百零八次,再過腘至髁骨腿彎小腿以下陰蹺陽蹺內外踝骨周圍包括左右兩隻腿的這些地方均要注意多擦,但不少於一百零八次,下至兩隻足足背足側足心湧泉穴足掌心陷處等處各擦一百零八次,這可以除去風濕,足步健壯。全身揉擦完畢後休息一會兒,起立再練雙手握拳一百零八次,又用雙手掌向前推五十次,如象這樣久練之後必定能強健身體而有奇特的效果。

形意拳術發人之技

發人是形意拳術常用之技,也屬高水平之技。常聽形意前輩講,將人打上牆即指此技。本人結合自身習練體會,對此技奧妙進行探討,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發人的特點        

形意拳術「發人」通常是指:在雙方對搏中,進身縱力將對方在一瞬間騰空擊出的現象。好似對方被瞬間拋出,故俗稱為發人。與抖絕之技相比,有所不同。特點是發人的體形變化大,行走距離長,殺傷力卻不是很大;注重將對方放出,而不是打中;在不傷害對方、不破壞習練氛圍的情況下,盡顯功力;通過對發人程度控制,產生能使對方動、能使對方退數步、能使對方跌出、能使對方拋出等不同效果。        

二、發人原理        

發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找對方重心、撼動對方重心、拋出對方之身的過程。對練中,對方處在運動中,重心也是變化的,要以同對方接融點至對方重心間的肢體為傳遞力桿,通過後腿蹬起身縱力迫使對方重心動搖,吃住對方勁,進一步近身施力擴大對方不穩定程度,對方則被擊出。當對方重心被撼動時,本能反應是企圖調整重心,發生後移、躲閃等行為,我則緊追不放,在對方動中施打或退步中施打。這就要求我方進步要比對方退步快,追搶佔對方的穩定位置,讓對方來不及站穩而跌出。        

三、運用發人之技要處理好幾個問題        

1 掌握好距離。發人過程可分解為撼動重心及拋出這兩個環節,實現發人必須以近身為可能,以距離為保證。因為發人不同於打人,打人是有空位並夠得著就可以打;打人的目的是傷人,發人是擠人、搓人、推人、拋人;能發人就能打人、傷人。拳諺云:「打人如親嘴」,即是此意。一是啟動前要處於近身蓄力狀態,用我根節作為力觸點,來啟動對方重心。二是啟動對方重心後要在距離、蓄力方面留足夠餘地。三是啟動重心得手後要用棚勁吃住對方,通過調步始終處於近身位置,為拋人奠定基礎。根據情況常採用步伐的是:寸步、半步、上步、連上步等。    

2 講究撼動重心方式。如欲將對方拋出,吃住對方後,可通過後腿蹬力傳上肢向與地面約45度夾角方向施力,使對方重心不穩,拔根而起。即拳諺云:「縱力」、「起落」的起。撼動對方重心的方式很多。可分為撥動、掀動、推動、抬動、滾動等。對方如肢挺道理則如同一個茶壺一般,用一很小之力作用在壺嘴上,就可使茶壺前傾、後仰、左轉、右旋。如形意單推手練習中,遇對方肢挺我一縱力,對方肢體成為傳力槓桿,力達重心,對方需退幾步才可能保持平衡。一塊石頭,推動阻力大,不易做到,用撬杠使其滾動則容易得多。在對搏較勁中,通過肢體擰裹拔搓使對方重心處在不穩定狀態,我肢體感覺到對方的身體重量時(即俗稱「放在手上打」),是發人最佳時機。平時對練要注意尋求撼動對方重心機會和方法,我方前手始終企圖破壞對方重心,即指中、起中、打中,反過來而言是守中、護中。    

3 適時確定施打力方向與力的大小。撼動對方重心後,將所有蓄力瞬間向前約45度方向實施抖打即可將對方騰空擊出。如調整施打力的大小和方向,將出現不同的效果。如發力方向控制。通過對方重心向地面約45度拋物線切線方向斜上打,效果是對方仰跌;通過對方重心向與地面平行方向直打,效果是對方退跌;通過對方重心向地面方向下打,效果是對方坐跌。如劈拳使用腳蹬、椎涌力傳上肢,通過肘擰裹鑽搓將對方拔根離地後,上步換手扭腰、調膀、坐胯用力向前下劈,使對方跌出而坐。在抖打過程中要有回手的意念,手要及時抽回,不給對方拽拖的機會。撼動對方重心後實施速抖打,對方由於突然被拔起離地,會使大腦呈現一片空白,不知怎麼被打出。事後也回憶不起來。    

4 要適時而動。發人對搏之技,只有在對方具備一定條件,抓住機遇施力,才可能奏效。如對方技術高超,距離感好,通過步伐調整,使我無法近身;近身後,對方不挺、不頂,則吃不住對方。啟動的力被對方化解,重心無法撼動;近得身、粘得住,又撼動了重心,在發動抖打前一瞬間對方實施轉換,如跳離、轉體等方式引進落空;抖打後如回胯及步伐調整不及時,還有可能反被對方利用。仍以劈拳為例,如對方用假挺勁引進我身,在我實施抖打前的一瞬間,在前腿插我襠不退的情況下,閃身向後下轉體倒背360度,我可能在對方誘導下劈空而前跌。

形意拳古傳雙人接手練力法

 形意拳打人兇猛強悍,舉手投足之間勁力十足。這種剛猛的整體勁力,是通過初階段五行拳單操訓練,中階段深化站樁及最後雙人接手強化較力訓練而獲得的。 

形意拳的雙人接手功法中,既有單純錘鍊勁力的雙手練功方法,也有靈活多變的類似太極拳「散推手」的較力練功方法。其中,後者不但能通過雙人較力來提升練功者的整體勁力,還能使習練者獲得近戰應敵時對整體力的運用能力,可謂一舉兩得。下面介紹幾種雙人接手練力功法。 

一、雙分手  甲乙雙方相對站立,雙方相距約一步遠。甲雙手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站立,間距與肩同寬,雙腿略彎曲,雙眼目光平視,下頦內扣。乙雙腳亦分開站立,間距與肩同寬,伸雙手向下用力抓握甲雙手腕關節外側,於緩緩吸氣的同時,雙手臂自下向上提起,邊提邊用力握拳外翻阻止甲雙手臂上提外翻。甲雙手臂上提外翻的同時,雙腿緩緩下蹲,吸氣一口,隨即使 雙手臂自下而上再向外分開呈拳心向上,待完成手臂外翻動作後,雙腿屈膝下蹲呈高馬步樁,於緩緩呼氣的同時,雙手臂自上向下向內緩緩收回至身體兩側。  甲雙手臂在向下收回身體兩側的過程中,乙雙手要緊緊抓握甲的雙手臂,不可鬆勁。甲雙手臂向下收於身體兩側的同時,雙腿緩緩起立挺直,然後再按上述動作要領反覆習練。 

習練要點:1、乙抓握甲雙手腕關節開始用力要輕,要以甲能上提外翻感到不十分吃力為準。隨著習練的深入,再逐漸加力。2、甲雙手臂由身體兩側向上提起向外翻轉時,整條手臂是以螺旋軌跡運動的。即手臂由內向外緩慢旋轉。3、緩緩吸氣與雙手臂緩緩上提要同時進行,意念丹田之氣運行至雙手臂。4、吸氣時小腹略內收,呼氣時朝外鼓。 

二、雙纏手  甲乙二人均以左腳在前側身站立,然後同時伸出雙手臂,甲以左手腕關節內側搭在乙右手腕關節外側,乙則以左手腕關節內側搭在甲右手腕關節外側。緊接著,甲乙雙方同時以腰為軸左右旋轉,來帶動雙手臂以立圓軌跡在身體正前方上下左右緩緩旋轉。  乙右手臂在甲的圈帶下要保持綳勁,給甲的運動造成阻力。甲右手臂在乙的圈帶下要保持綳勁,給乙的運動造成阻力。 

習練要點:1、甲乙雙方以手臂腕關節相互接觸後,一定要用力接實,雙方的上半身要前傾,以上半身的重量通過雙手臂壓在對方手臂上。2、雙方手臂相搭緩慢旋轉時,必須以腰胯為軸帶動手臂運動。身體重心要穩穩地落在雙腳之間,兩腳腳趾要用力抓地。3、雙方在習練過程中要做到舌抵上齶,自然呼吸。開始時不可過分用力,隨著習練的深入再漸次加力。 

三、雙壓手  甲乙雙方相對站立,都把雙腳分開站立,間距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乙伸出雙手抓住甲雙手腕關節外側,甲在乙伸手抓住自己雙手腕關節後,於緩緩吸氣的同時,雙手臂由身體兩側同時緩緩向上抬起。乙雙手抓握甲雙手腕關節緩緩用力下壓,給甲雙手臂緩緩上抬造成阻力。甲吸足一口氣後,雙手臂上抬至與己雙肩平齊,接著緩緩呼氣。於呼氣的同時,雙手臂由上向下緩緩用力收回至身體兩側。乙雙手抓握甲雙手臂緩緩用力,隨甲雙手臂下落至身體下方。如此一上一下反覆習練。 

習練要點:1、甲雙手臂由身體兩側緩緩用力上抬時,乙抓握甲雙手臂用力要適度,以甲能將雙手臂不十分費力地抬起為準。隨著習練的深入再逐漸加力。2、甲雙手臂緩緩上抬時,肘關節要完全伸直,不可彎曲。3、甲緩緩吸氣與雙手臂上抬要同步進行。

 四、抱肘開合 

(一)上下開合  甲乙雙方相對站立,相距約一步遠。甲將雙手臂屈肘豎於胸前,雙拳高與頭齊,拳心相對。乙伸出雙手從左右抱住甲雙手臂肘關節。接著,甲於緩緩吸氣的同時,雙手臂緩緩用力上抬,乙則以雙手用力合抱甲雙肘,給甲造成阻力。甲吸足一口氣後,迅速上抬雙肘與肩齊,雙拳拳面相對,拳心朝下。接著,甲緩緩呼氣,雙肘緩緩下落於胸前,恢復成起勢。 

習練要點:1、習練之初,乙用力要適度。隨著習練的深入,再逐漸加力。2、甲雙手臂用力開合時要同時配合吸氣。吸氣時,意念由丹田而出。呼氣時,意念氣歸丹田。 

(二)左右開合  甲乙雙方相對站立,相距約一步遠。甲雙拳屈臂豎於胸前,高與面齊,拳心相對。乙則伸出雙手從左右合抱甲的雙手臂。甲於緩緩吸氣的同時,雙手臂用力從左右兩側外分,乙則用雙手用力合抱甲雙手臂,給甲雙手臂用力外分造成阻力。甲吸足一口氣後,使雙手臂左右開合至身體兩側。接著,於緩緩呼氣的同時,雙手臂緩緩從左右兩側向內合抱,乙則用雙手抓握甲雙手臂用力向外拽拉,給甲向內合抱造成阻力。  習練要點:1、習練之初,乙用力要適度,隨著習練的深入再逐漸加力。2、吸氣、呼氣與雙手臂用力開合要同時進行。

 五、崩拳阻力訓練  崩拳是形意拳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拳術技法,其攻擊特點是以步催身,以身帶拳的整體發力,在實戰中講究「硬打硬進沒遮攔」。所以,崩拳制敵必須做到整條手臂勁力貫通,具備不為任何方向力量所破壞的能力。這種不為外力所破壞的勁力,需要通過雙人阻力訓練來獲得。 

(一)下壓訓練  甲以三體式站立,雙手屈臂伸於體前下方。乙站在甲對面,伸出雙手按在甲雙手臂腕關節上。然後,甲雙手握拳,以崩拳技術要領緩緩用力朝正前方出拳,乙則用雙手抓按甲雙手臂緩緩用力下壓。甲出拳時要有向上的挺勁。下壓訓練是使崩拳獲得向上的挺勁,在實戰中用於抵抗對方的下拍防守。 

(二)上挑訓練  甲以三體式站立,雙手屈臂伸於身體前下方。乙站在甲對面,伸出雙手置於甲雙手臂下方抓托其腕關節。然後,甲雙手握拳,以崩拳技術要領緩緩用力向正前方出拳,乙則用雙手抓握甲雙手臂用力上托。甲出拳時要有向下的沉勁。上挑訓練是使崩拳獲得向下的沉勁,在實戰中用於抵抗對方的上挑防守。 

(三)內掛防守  甲以三體式站立,雙手屈臂伸於身體前下方。乙站在甲對面,伸出雙手抓握甲雙手臂腕關節外側。然後,甲雙手握拳,以崩拳要領緩緩用力向正前方出拳,乙則用雙手抓握甲雙手腕關節向內用力。甲出拳時須用力外撐。內掛防守訓練是為了使崩拳獲得向外的撐勁,在實戰中用於抵抗對方的內掛防守。 

(四)外撥訓練  甲以三體式站立,雙手屈臂伸於身體前下方。乙站在甲對面,伸出雙手抓握甲雙手臂腕關節內側。然後,甲雙手握拳,以崩拳要領緩緩用力向正前方出拳,乙則用雙手抓握甲雙手腕關節向外用力,甲出拳時則用力內掛。外撥訓練是為了使崩拳獲得向內的掛勁,在實戰中用於抵抗對方的外撥防守。 

習練要點:1、甲出拳時要緩慢用力,切莫過快。2、乙在習練初始階段用力要適度,不可過大。3、甲在整個出拳過程中一定要按崩拳要領進行,整個身體必須保持中正。 

六、粘臂雙推  粘臂雙推就是甲乙二人以雙手臂上下相搭,然後上下左右用力推拉扯拽,來破壞對方身體重心。粘臂雙推訓練是為了獲得近戰時用雙手控制對方的能力,類似太極拳推手中的「散推訓練」。  甲乙雙方以弓步相對站立,雙方以前腳內側相貼。雙方以雙手臂一上一下相互抓握對方整條手臂。然後運用腰腿之力催動雙手臂推、拉、拽、扯、抖、掛對方,使對方雙腳離地而失去重心。 

習練要點:1、開練之前必須做好準備活動,以免身體受傷。2、在雙方對抗過程中,雙手臂必須緊緊貼在一起,要充分運用腰腿的力量來撥動對方身體重心。3、要注意鬆勁的快速轉換,運用彈抖力來使對方重心偏移。

形意拳鼉形練法與應用

形意拳是內家拳法之一。形意者乃以形取意之義。所謂取意即求取動物在自然界中撲食或爭鬥之神態,然後根據它們的動作特點,來創編具有攻防意義的招法拳式。不僅含技擊性的拳術如此,一些養生的功法亦不例外,如華佗所創的五禽戲便是例證。  形意拳的前身是心意拳,而心意拳的重要功法是龍、虎 鷹、鷂、熊、雞、馬、燕、猴、蛇十大真形。心意拳的傳人李洛能在所學的基礎上,對該拳進行了創新,改「心」字為「形」字,稱形意拳,寓意以心化意,以意化形。除了名稱的改變外,他還對拳法的內容進行了充實,將原來的十大真形增至十二形,並且還創有三體式或五行拳等。 

形意拳的十二形為:龍形、虎形、猴形、馬形、鼉(tuó)形、雞形、鷂形、燕形、蛇形、鴕形、鷹形和熊形。新增加的是鼉、鴕二形,兩者音同字不同,物類更是不同。鼉是一種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而鴕則屬於善奔跑的鳥類。 

對於十二形的各形而言,一般練者大都能依詞會意地領略多種象形名稱的大意,但鼉形卻很難揣摩,大多數人甚至連「鼉」 字也沒見過。而說起揚子鱷來,大家就會馬上想起這種動物的樣子。其實鼉的學名即揚子鱷,俗名又稱土龍、鼉龍、豬婆龍。鼉的特點是力大善游,性情兇猛,在水中沉浮翻滾非常靈活。鼉形的招式在閃轉騰挪之間猶如鼉龍推波助瀾,整個套路均要以腰為軸,通過腰的轉動將周身的力量傳達於手臂。這種力量的特徵猶如鼉身甩動,出擊時好似靈鼉捕捉獵物,快如閃電,異常迅猛。 

鼉形的練法如下。 

一、鼉形左式  下肢站成左三體勢,左腳後撤於右腳內側,腳尖點地成虛步,同時左掌向右、向後弧形運行至右肋稍前方,掌心斜向左下方,虎口斜向右下方,右腕外旋,虎口斜向右上方,兩虎口斜相對;接著左腳向左前方上步成左丁八步,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一齊向左前方推出。 

二、鼉形右式  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腳向前上步至左腳內側,腳尖點地成虛步;兩掌先向右上方弧形運行至頭部右前方,再向下、向右弧形運行至左肋稍前方,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接著右腳向右前方上步成右丁八步,兩掌一齊向右前方推出。 

三、鼉形退步式  右腳向後撤一大步,成左丁八步,左掌變拳向左上方做格擋動作,左拳略高於肩,拳心向右,右掌變拳隨之向腹前運行,拳心斜向右下方。  左腳向後撤一大步成右丁八步,左拳隨之向腹前運行,拳心斜向左下方,右拳隨之向右上方做格擋動作,右拳略高於肩,拳心向左。 

四、鼉形上步回收式  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拳變掌上行至胸部,右拳變掌向左下方運行至左掌下方;左腳向前上步成左丁八步,左掌向左前方劈出,掌心斜向前下方,右掌繼續向右下方做下按動作,至腹前稍右前方掌心向下。至此,身體還原為左三體勢。 

鼉形步法的進退極大地增強了身法的炅活性和攻防的實效性,實戰時周身要協調一致,上下貫通,拳腳並用,不論拳擊、掌劈、擋架、旋掛、勾絆等均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善變善用。 

下面略舉幾例來說明鼉形技擊的應用。 

一、鼉形左式的應用  對方左拳擊我頭部,我左腳稍向後撤步,同時左右兩臂如鼉尾一齊向右甩碰對方左臂;然後左腳上步由內側以足尖勾絆對方足跟,接著上身突然左轉,兩掌如餓鼉撲食,向前猛力撞擊對方胸部,使其跌出。  對方以右拳擊來,我兩臂抬起,先以腕部為觸點向右擋架對方右臂,隨即向左下方纏掛對方右臂;然後左腳由對方右腳外側進一大步,置於對方右腳稍後以勾絆對方右腿,上身左轉,兩掌如同鼉足向前驟然躥動,將對方撲倒。  鼉形右式應用與左式方法相似,方向相反,不再贅述。 

二、鼉形退步式的應用  對方快速上步以右直拳擊我,我迅速使左腳向後撤步,以躲閃其拳鋒,同時左臂由外向下猛砸對方右臂;我右臂順勢由下向右上方擺出,以防對方左拳進攻;隨即上身驅動右臂,右拳向前砸去,砸擊對方面部。  對方突然上步用右拳打來,我稍向後閃身的同時,右臂如同鼉足由右向左下方猛碰對方右臂;待我控制對方右臂之後,上身右轉如鼉擺身,甩動左拳向前劈砸對方面部或耳根部位。 

三、鼉形上步回收式應用  對方以左拳進攻,我稍向後閃身,右臂由外向內再向右下方旋掛其左臂;待我控制其左臂後,左腳突然上步,置於對方右腳內側稍後方以絆其右腿,與此同時,力由腰發,節節貫通至左臂,左掌如同鼉爪向前猛劈對方面部或胸部。  對方右拳打來,待其將至我頭部之際,我稍向左閃身,同時右臂由上向右下方纏化對方右臂;然後左腳上步,置於對方右腳外側稍後方以勾絆其右腿,左掌如同鼉爪劈打對方耳根部位,對方受到上擊下必跌無疑。

形意拳秘技三絕手

「形意拳三絕響,任何英雄見了倒。」這句讚美之詞傳於一百年前的京津渤海一帶。 三絕響,就是三招連環,一招打人,二招滅威風,三招打垮對方。

形意拳講求步似龍捲風,拳頭如雷箭。劈拳像泰山壓頂,樹倒房塌!猛力劈出一拳要打斷對方的頸脖子,擊斷對方的四肢,或者一記劈拳當胸要把對方打得悶氣栽倒爬不起來;

炮拳要步似火車向前碾壓直衝,架拳要像手臂裹鐵皮,中平拳要有擊穿大樹樹心的巨力;橫拳像汽車斷了輪子桿,猛烈地翻滾身子產生巨大的離心力量,而對手被擊中就像汽車從橋欄邊上猛衝到橋下被無情的水浪覆沒;

鑽拳是用手抓扣對方手臂衣袖,另一手就像用牛刀捅穿牛腹!令對手腸胃內的口水全部吐出來;

崩拳就是像小汽車被大汽車撞得粉碎,或往後翻倒飛於天空! 三絕,就是在這樣的實力情況下,連續性的一招接一招不斷的打出三招形意拳的五行組合!

 第一絕: 白鶴亮翅折敵翼,黃龍人洞震敵威! 折轉曲步又使炮,劈山壓頂不容情。 對手一記右直拳過來,我往左旁一閃使其落空,一閃之際,我以白鶴高翅之勢使右拳側劈對手右胳膊,對手收右拳,疾出左直拳沖打我臉部而來,我一個直衝左炮拳打進對手胸膛中心,右拳同時攔開對手左直拳,對手往我左方躲閃,我一個屈步右炮拳再次攻擊對手胸口中心,左拳攔開對手右拳出擊。 當對手後撤,我再緊接跨步一個躍進,左架用拳座猛劈對手頭頂百會穴或額門。

第二絕: 揪手拆肋是橫拳,高手見之心膽寒! 擊肋不成使炮打,敵退緊迫劈鐵門! 對手一記右直拳照我臉上打過來,我左腳往左側一個跨步,閃避的同時,左手由里(嘴前)向外向左抓住對手右拳手腕,與此同時,右拳以拳眼(手心向上)向對方右肋中心橫擊,兩手形成對掙力。 對手右拳收回得快,左拳又沖打我頭部而來,我右拳疾速往右上角一展架,棚開對方左拳,同時,右腳闖一步,左腳緊跟一步,左手變拳擊打對手心窩。 對手退步後撤,並出右擺拳虛晃,我左腳迅速向前趕一步插進對手兩腿中間後面,同時左擰身腰,右拳從右方由上往下猛劈對方胸部左鎖骨部,拳眼朝上,左拳側往左攪開對手右擺拳。

第三絕: 左右連環炮拳猛,英雄遇見回山洞。 不明解法是快速,就是神仙也搖頭。 對手左直拳或右擺拳猛打頭部(臉上)而來,我迅速起右手棚架對方左拳,身體步子同時前衝進對方身體,左拳快速擊打(沖)對手臉部,對手又疾出右直拳或右擺拳,我左拳迅速向左上棚開對方右拳,右架拳則迅速猛擊對手臉鼻。 對手退步後撤,我追趕上去,一記泰山壓頂猛劈對方頭頂。 形意拳三絕響即是這三個連環母拳,形意門中的許多人練這三絕要練一輩子!

形意拳柔練法

初練形意拳,一般人皆奉行入門先習明勁的準則,練時容易忽略了一個意氣問題。 凡練形意,入門首須站樁,或為混元樁,或為三體式不拘。唯初習三體式亦以雙重為宜,蓋因單重練時較為吃力,初學者習之較易憋氣。一憋氣,則氣血必有失松和,此非練功養生之道。至於站樁之細則,方家所言甚多,不必我多言。先賢云:萬法出於三體式,並非一句空話。筆者初拜師時聽老師講「站好了三體式要什麼有什麼」。六七年站下來,深感其言並非誇大之詞。     

另外,還有一個初練拳術的方法問題。一般人皆奉行入門先習明勁的準則,可惜練時忽略了一個意氣問題,而現在一般老師也不作過多強調,故而不少人始終在明勁階段徘徊。真正練明勁之法,先站三體式片刻乃至半個時辰自感神氣圓滿,勁力通達,然後開架練拳。練時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氣,不使用拙力為要。初習者更不能求快,應一式一式地練,力求步穩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勻,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緊張,發力要求鬆緊得當。而且每次練完後必散步拍打以消火氣。     

山西派形意拳入門先練柔勁之法,我個人認為是入門捷徑。較先習明勁可更快領悟形意拳實質。即便無太大成就,總不致於流入左道,初學者不妨一試。其法為:練時先要鬆開周身,氣沉丹田,不必強求呼吸運力之法,以自然為要,一舉一動須合乎規矩,整齊不亂,松肩垂肘,撥頂提肛,虛心實腹,松腰合胯,動作舒展圓活而又不失自然。如此練習一段時期,周身自然和順,勁力自然通達。此時即須在練習時意念微注意肘部,動作到位後即要根節松,梢節緊,以求慢慢將沉墜勁,即爆炸勁練出來。練習大約一兩年後,即可帶著練明勁,但要注意發力時只能發出四五分勁,慢慢逐漸加大發勁力度與次數。

切記,發力時根節一定要松,中節一定要沉、墜、裹,松中出力、以柔用剛、以緩用急的原則總不可違背。這樣練的好處是,較易體會丹田發力及勁力的陰陽變化,且絕無周身僵滯,頭暈目眩,火氣上升之苦。但須注意勁力雖柔,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和而不流,周身不失中正,姿勢尤須挺撥,不可軟塌。練明勁為外剛內柔,要求外形發剛勁,內意柔自然。而練柔勁則要在周身和順後逐步做到外形雖柔,內意卻是堅剛,一舉一動,圓活而沉實,動作到位後,不管發勁與否,總帶著剛的意識,心中稍微一動,便從丹田發抖摟之力。

形意五行拳實戰應用法

因為以實戰為主,雖然本人不會,但在這裡特別推薦給廣大武術愛好者: 一、劈拳之應用 劈拳在實戰技擊中,其用法總的來說可分發法和打法兩種。除此之外,還有擒拿、點穴、摔法等多種用法。下面簡介一下其發法和打法。

發法 劈拳之發法又分上發、中發、下發三種。

劈拳之上發法,是我由低而向高發人之法,如敵方高於我之站式,我可以此法發之。具體應用時,我要向前上方45度(起鑽)和前下方45度(落翻),二者相合為90度而將敵方發出。

下發,是我由高而向低發人之法。如敵方站勢低於我,我則用下發發之,具體應用時,是先將敵向我後下方45度拉帶,然後再將敵向我前下方之45度發出。

中發也是直發,這是敵我雙方站勢高低適中的一種發人法。此法雖說是直發,然並非平直前推,而在起手和落手之間,也有角度、弧度及陰陽相合之勁,只不過兩個45度變化很小,不易為人看出,所以在形式上就成了直發。 以上三種發人法皆發中有打,打中有發,打發兼顧。

在實用劈拳進行三發時,頭部要有頂勁和領勁,頦部要有收勁和提勁,項部要有豎勁和挺勁,肩部要有扣勁和控勁,膀部要有催勁和撐勁,肘部要有沉勁和裹勁,臂部要有擰勁和滾勁,手要有推勁和塌勁,前足要有踏勁和鑽勁,後足要有蹬勁和撐勁,前膝要有頂勁,後膝要有挺勁,胯要有送勁和合勁,丹田要有吐勁和抱勁,腰要有挺勁,尾骨要有抖勁,兩肋要有合勁,胸部要有突勁,四梢要有警起之勁,五行要有閉合之勁,全身要有衝勁、合勁、寸勁、絕勁,這樣才能使劈拳發出最大的發勁而將人發出。

打法 劈拳之打法,包括里劈、外劈、左劈、右劈、上劈、下劈、前劈、後劈,以及穿、挫、撲、戳、斬、砸、抓、塌、托、按、摘、切、抹等具體應用法。

里劈 里劈是走彼上肢之里:

里劈之穿,為傷彼雙目;里劈之挫,主要傷其頸大動脈;里劈之撲,主要傷其眼目和鼻準;里劈之戳,主要傷其雙目和咽喉;里劈之斬,主要傷其鎖骨和頸項:里劈之抓,主要傷其面目及胸側兩肌;里劈之砸,主要傷其五官及上肢之主穴;

里劈之託,主要傷其下頦:里劈之塌,主要傷其心臟鳩尾和肺臟華蓋;

里劈之捏,主要傷其喉部;

里 劈之掐,主要傷其頸項及大動脈:

里劈之斬,主要傷其頸部;里劈之抹主要傷其雙目;

里劈之點,主要傷其頭面部頸項及胸部諸穴,

里劈之啄,主要傷二目;里劈之削,主要傷其頸面部;

里劈之切,主要傷其鎖骨和喉部。

外劈又有左手外劈和右手外劈之分。

外劈之穿,主要是傷敵二目與三*神經;

外劈之挫,主要傷敵喉部和頸部;

外劈之撲,主要傷敵面部五官;

外劈之戳,主要傷敵咽喉、二目和頸部大動脈穴及氣舍、缺盆穴;

外劈之斬,主要是傷其鎖骨和頸部; 外劈之抓,主要傷敵二目或面部;

外劈之砸,主要傷敵肩窩、臂[月需]、天府、三里、列缺等穴;

外劈之託,主要傷敵下頦;

外劈之塌,主要傷敵肺部及華蓋以及心位;

外劈之捏,主要傷敵喉部;

外劈之斫,主要傷敵頸部;

外劈之抹,主要傷敵雙目;

外劈之點,主要傷敵面部、胸部、頭部、頸部、腋部及上肢部之諸穴;

外劈之削,主要傷敵頸部、喉部或面部; 外劈之切截,主要傷敵頸部、鎖骨和臂部;

外劈之翻,主要傷敵兩肋、肝脾和期門、章門等穴;

外劈之裹,主要傷敵兩肘關節。 左劈、右劈,主要傷其肝臟、脾臟及兩肋之軟骨;另外也可使用挫、砸、塌、按等手法傷敵胸肋部。

上劈,主要傷敵面部和鎖骨。同時在上劈中還可採用砸、按、塌等手法,傷敵心胸部諸穴。

下劈,主要是傷敵下肢中諸穴及筋骨,故手法多採用砸、砍、切等。 

後劈多於轉身時用之,又分橫劈、斜劈及上劈。

斜劈多用於側身打法,主要傷敵頸部、項部和啞門穴。

雙劈多用於斜劈和正劈。 穿,多用單穿,多以陽掌出手,陽手變陰手稱為陰陽互易。穿主要傷敵雙面、頸部及心胸部諸穴。 挫,又分掌挫和臂挫兩種。挫主要傷敵尺骨或肘關節。 撲,又分單撲和雙撲兩種。單撲主要傷敵鼻部或雙目:雙撲主要傷敵心胸部、[月需]根部或腋下部。 戳、戳要用手指。戳之手型多採用鷹爪掌、麟角掌或劍訣掌,戳主要傷敵面部、頸項部和心胸部諸穴。 斬,斬如刀劈。斬主要傷敵頭部、頸項部、胸背部及上下肢筋骨、諸穴位。 抓,主要傷敵面部五官。 托,又分豎托和橫托兩種。托多用於防守和發人。應用時要用掌根上的勁氣。 塌,即暴掌。塌又分上塌、中塌、下塌、橫塌和襯塌幾種。上塌在胸、中塌在心,下塌在腹;橫塌是手型方向的變化;襯塌是一手做襯墊;另一手塌己手而打擊對方的一種方法。襯塌之勁力大於單手,是容易將敵方內臟震傷的。 

二、崩拳之應用 崩拳在技擊中,主要有打和點兩種方法。打法主要以採用自然拳為主;點法主要以採用摜拳為主(亦可採用門別捶或棗核捶)。在打點兩法中,又有上點(打)、中點(打)、下點(打)和內外兩側之點(打)法。 取正面的上點(打),主要傷敵鼻部、二目、山根、印堂及三*神經。 取側面之上點(打),主要傷敵太陽穴、耳門穴、翳風穴和曲隅穴。 取後面之上點(打),主要傷敵腦戶、啞門等穴。 取正面之中點(打),主要傷敵華蓋、膻中、鳩尾、中腕、乳根等穴位。 取側面之中點(打),主要傷敵章門、期門、輒筋、淵腋、中府、雲門等穴位。 取背後之中點(打),主要傷敵左右兩腎、命門、魂門、靈台等穴位。 取正面之下點(打),主要傷敵臍中、氣海、關元、曲骨、下陰、沖門、急脈等穴位。 總之,崩拳的打法,主要是使敵五臟六腑在強烈震動中受傷:在崩拳的點法中,重要是為了閉其氣血的流通。 人身中之穴位,是氣血在經絡中通行的重要站點,一旦被擊中,即有性命之危或致殘之憂,所以說崩拳的打法或點法,都是致人於死命的毒手,故非惡敵決不可輕用。

三、鑽拳之應用 鑽拳在技擊中有上鑽、中鑽、下鑽三種鑽打法;在鑽拳的顧法中,又有切截、點截、砸截、抓截,托截等顧法。 上鑽,分為正面鑽和側面鑽兩種打法。正面鑽走里,側面鑽走外。正面之上鑽,是攻敵二目、鼻準、印堂和三*神經等處;側面的上鑽是攻太陽穴、耳門穴及耳上之髮際等處。 中鑽,分陰拳和陽拳兩種打法。陰拳之中鑽打法,又叫栽錘或單馬形,主要取敵華蓋、鳩尾、乳根、膻中、中府、雲門等穴;陽拳之中部鑽打法,主要取敵心胸、胃部、中脘等穴;陽拳之側面中部鑽打法,主要擊打敵之期門、章門、京門、日月、輒筋等穴。 下鑽多用陰拳。陰拳的下鑽,主要擊打敵之關元、氣海、急脈、沖脈等穴;陽拳之下鑽,多擊打敵之腹部;陰拳的側面下鑽,主要傷敵軟肋,章門、京門、舍府、沖門諸穴。 除上述外,鑽拳還有一手分三手(其它也有)之用法。例如在鑽拳中使用貫拳時,除了使用食指之第二關節點打外,亦可使用大拇指的關節點打,也可使用掌腕骨之陽面根節點打。

四、炮拳之應用 炮拳在技擊中,主要有點、打、撲、戳、栽、砸、[扌履]、橫等用法。在點打中,又有上中下和左右兩側之打法。 炮拳在上點中,主要點敵印堂、山根、太陽、耳門、翳風、膻中、鳩尾、乳根、中府,雲門以及二目和三*神經;炮拳的中點,主要傷敵鳩尾、中脘、章門、期門、日月等穴;炮拳之下點,主要傷敵臍中、關元、氣海、急脈、沖脈等穴。點,前後兩手都可運用,因此初學者絕不可把架手單顧也作顧法來理解。 打,主要是擊傷敵之頭、面、心、胸、肋、腹部,借用大的衝擊力,擊傷敵之五臟六腑,折斷敵兩側之肋骨。 撲,是用上架之手向前按,主要傷敵鼻部或耳部[撲,採用「單鋒貫耳」之打法。] 戳,由上架之手變為陰掌,以指尖捅戳敵之眼睛,此招應用極易傷人,故非惡敵不能用此招。 栽,就是栽錘,又稱為單馬形。栽是上架之手變為陰拳,直接擊打敵之頭、面、心、胸各部。運用栽錘時,要使拳背之平面,與尺撓二骨之平面向下傾斜三十至三十五度左右。 砸,指上架之手在下落回收時由陰拳變為陽拳,以四指之根節向下猛砸:即可砸擊敵上肢之穴位,也可砸打敵方頭部或心胸部。 [扌履]即為刁拿領[扌履]之意。 橫,指上架之手在上架並外翻時,借肘臂橫格勁打擊敵之心胸部及頭部。   

五、橫拳之應用 橫拳之技擊,以先顧而後打,橫進而順打為主(但也有閃打之內涵)。其中顧法以乾、艮、巽、坤四奇為主,打法以坎、震、離、兌四正為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而變正,正而變奇,奇正相生,名不相離,此乃橫拳之妙用也。 橫拳既可用於顧,又可用於打。正面打,可取敵之印堂、山根、太陽,耳門、翳風、膻中、鳩尾、乳根、中府、雲門、二目及三*神經等處;側面打,可取章門、期門、京門、日月、輒筋、舍府。沖門等穴位。 橫拳之打,妙在滾轉,巧在擺撥,功在彈抖。

張鴻慶傳形意拳內功練法揭秘

民國年間天津的形意拳家張鴻慶。對古傳形意拳譜講的明勁、暗勁、化勁三種練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般拳師教學生練形意拳,都是以剛猛起步,求剛、求快、求整,硬打硬進無遮攔,而張鴻慶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為載體,先讓學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勁道,調整好每個動作的呼吸,方法是由鬆柔入手。慢練、練氣、摸勁。     

張鴻慶傳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還是十二形拳,每個形都有三種練法:

第一步是練定步,以調息、摸勁(練氣);

第二步是練跟步,練意、氣、力相合,練發力,以內催外,練丹田抖決,整體爆發;

第三步是練行步,練意、練形。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氣法的高度協調統一。

行步拳也有兩種練法:一是在行進中練絞力,以內催外,丹田抖動,整體爆發。二是練暗勁、化勁,步如犁行,身似龍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氣,行雲流水。     

 過去有人說形意拳邪性,不敢練形意拳,有人練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師不願意教小孩子練形意拳,認為成年人會更容易接受形意拳(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這是因為形意拳更側重於內氣的修鍊,對於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緣故。總之,習練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要練之得法。過去有不少地區的拳師在習練形意拳時都偏重於剛勁爆發,不少人熱衷於震腳發力,這樣練之日久,結果使不少練家腿傷腦損。有些拳師到老年時落下嚴重腿疾,不要說不能練拳了,甚至連走路、蹲廁都困難。我的恩師張蘭普先生對此深有體會。他年青時練拳,由於腳下過重震傷了腦海,一度走路腳不敢沾地,記得蘭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誡我說:「義會呀,這形意拳你以後可千萬不要落腳太重,形意勁足發在身上,不是發在腳上。」另外練形意拳要重視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為二十四法對人體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則,進行了嚴謹的規範。要整體地認識,落實二十四法。千萬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見一些練形意之人,後來成了嚴重的駝背之形(太過與強調含胸、圓背之故)。好好一個人,形如殘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間小孩子練形意拳都是有老師嚴格看顧的。     

張鴻慶的形意拳師承張子蘭、李存義。張子蘭、李存義師承劉奇蘭。這一支形意拳屬於李洛能傳的。河北派。傳到李存義這一輩時,已經很講究氣法的運用和練法上的靈活性了。張鴻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主要在內涵的感悟發掘上)。在長期的修鍊與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張鴻慶傳形意內功,主要以形意拳三體式樁入門;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練法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練氣、養氣、摸勁。本文主要向讀者介紹三體式樁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練功方法。     

三體式樁又叫子午樁、三才樁、三體式。三體式樁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形意門的樁法有很多,但本門老師一般只讓入門學生站這個三體式樁。因為三體式樁,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對人體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則。以後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樣千變萬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領都與三體式樁是一致的,所以過去曾有「萬法不離三體式」之說。     

一、三體式樁     

 l、身體直互,兩腳跟併攏,左腳直向前,右腳向外撇約45度,身體半面向右,目視正前方。雙膝微屈,兩手外旋邊旋邊握拳,拳心向上,靠於臍下小腹兩側,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須處向前上方鑽出,路線呈弧形,拳心斜向上,並微向外傾斜,小指向上擰轉,肘尖下垂,右臂儘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與鼻尖平。左拳不動,眼看右拳。右拳伸時吸氣,式成氣至中脘。上動略停,然後重心右移,左腳跟離地,以左腳尖虛著地,同時右拳不動,左拳沿胸前上鑽至右小臂內側。左小指根輕貼右小臂尺骨處,位於肘前腕後(此式內含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之勢)。     

 2、接上式左腳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後腳(初習可練前四後六勁,及功深可練前三後七勁)。前腳後跟至後腳後跟之距約兩腳半:橫向之距,前腳內側與後腳內側約在一條直線上,後腳尖外撇約45度,前腳尖直向前。同時左拳上鑽至右小臂腕後內側時,兩拳內翻變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輕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臍下小腹右側,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輕貼小腹,小臂貼靠右肋,兩臂抱圓,右肩內扣,左掌前推,腕與肩平,尺骨有搓撐勁。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勁力在神門穴,臂極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勁,肩要撒開,不可僵硬,勁到掌指,虎口要圓,掌心內含。要有吸勁,食指要上翹,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腳尖與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對。前腳要戳(撐)住勁,後腳要蹬上勁,兩膝要曲,但要有挺勁,不能軟,也不能硬挺(後胯不能綳直,臀尾不能上翹)。總之兩膝要有彈簧勁。     

 此式練時,右腳不動,左腳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腳跟先著地,然後前腳掌著地,待全腳踏實,意氣勁先落至前腳,前腳踏勁,勁由前腳向前腿向上返勁至腰脊背,然後後腿蹬勁,兩腳向下蹬踏勁反彈向上,同時腰胯向下松沉(氣沉丹田,降至湧泉)。兩膝曲但要有挺勁,背要有拔勁,項要豎、頭要項勁,後肩里合,前肩撒開,肩窩吐氣。     

掌要項、頭要頂、舌頂上顎。兩膝里合扣,兩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氣要下沉丹田,尾閭要前收,穀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兩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兩肋要抱、心氣要抱。虎口要圓,脊背要圓、前胸要圓。兩肩要下垂、兩肘要下垂、氣要下垂。頸項要挺,脊骨要挺,膝蓋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體式的基本要領。三體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體式起式而展開,固形意拳有「萬法出於三體式」一說。     

三體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樁式,初習者以站三體式入門,可以換去自身之拙力,培元練氣養氣,進一步體會體內產生渾元一氣之感。此功法也是形意拳家終身修鍊之法。功深者只要一舉手投足,全身騰挪之氣感即出矣。但本門不主張死練站樁.站三體式常與五行拳配合練習。一動一靜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初站三體式樁一次以3~5分鐘即可,然後逐漸延長時間,但最長也不超過20分鐘(要求左右輪換練習)。     

二、定步劈拳     

1、預備式     

 (1)身體斜向東南立正而站,兩腳跟靠攏,左腳尖向前(東),右腳尖外撇45度,兩手臂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指尖向下,身體放鬆,神意內斂,氣沉丹田,降至湧泉,兩眼平視前方。     

(2)兩手外旋,手心向上,從身體兩側經腹前向胸部上托,至胸前向身體兩側分開,分至兩肩側,然後向上托起,此時兩腳跟離地,以兩腳前掌蹬地,吸氣至中腕。同時百會穴領起,當兩手托起略過頭頂時,然後兩手掌內旋向面前相合,然後從面前向下似雙手捋須狀,捋至小腹前,此時隨兩手下捋要塌腰松胯,兩膝下屈,兩手下按,虎口相對,兩掌小指上翻,大指朝下,兩手臂撐圓,氣沉丹田。眼看前下方。     

 2、三體式     

練法及基本要領與前三體式樁練法及要領相同,惟其步子略小些。前後腳相距約兩腳遠即可。     

3、劈拳左起勢     

(1)接三體式,兩腳不動,右手前伸與左手齊,然後雙手一起向後下捋,邊捋雙手邊外旋,捋至臍下小腹兩側,雙手握拳拳心向上,氣沉丹田。兩手向回捋要走下弧,邊捋邊握拳,握拳時中指先向手心向內卷指,卷至中指第一節貼住內勞宮穴,然後依次卷無名指、小指、小指要輕貼手心,然後卷食指和大拇指,大指第一節輕壓在食指第一節之上。此勢曰:「雙撈手」。      要求:握拳如卷餅,雙手邊回邊卷,回捋內含拿法之意,拳要外緊內松。頭頂項豎,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塌腰正脊,坐胯曲膝,氣沉丹田。     

(2)左腳向前墊步,腳尖外撇約45度,膝要曲,重心前移左腿。右腳不動,右腿後蹬,成似直非直狀。同時左前臂外旋,左拳經胸前由下頓處向前上方鑽出,路線走弧形,拳心斜向上,並微向外傾斜,小指向上擰轉,肘尖下垂,左臂儘力前伸,但不要伸直,拳要有向前頂勁.左拳高與鼻尖平,吸氣至中脘。右拳不動,眼看左拳。     

 要求:左拳前鑽必須與左腳墊步動作一致。前腿要撐住勁,後腿要有蹬勁。頭要有項勁,腰要塌,背要拔。左手臂要有擰鑽勁。此式要吸氣,吸氣至中脘,功深者可見胃部鼓起,再深者可見兩軟肋部亦可隆起兩道橫帶。      4、劈拳右落式     

 (1)重心前移,左腳左手臂不動,右腳上步至左腳內側,右腳掌虛著地,重心在左腳。同時右拳經胸前伸至左小臂內側,小指根輕貼左小臂,位於左手臂肘前腕後處。     

 要求:右腳上步時兩膝相靠,稍停再向前趟步,前趟時後腳內踝骨要擦著前腳內踝骨前邁。此即拳經雲,「磨膝磨脛意氣響連聲」是也。兩肩要抱,兩肋要束,項要豎起,頭要領起,身要蓄勁,神氣要凝。     

 (2)左腳不動,右腳向前趟出一步,右腳跟先著地,然後前腳掌著地。前腳踏實撐住勁,然後後腳蹬勁。同時兩手臂內旋至掌心斜向下變掌,然後右掌小指一側,沿左小臂上向前輕擦左手虎口向前推出。呼氣、氣沉丹田,小腹慢慢凸起。同時右手臂儘力向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手腕高與肩平。左手收至臍下腹左側,手心向下,手腕下塌,拇指根節緊靠臍下腹部。眼看右手食指。     

要求:右掌前劈與右腳落地要整齊一致,上步時身體要保持平穩,切不可向上竄起,整個劈拳操練,除預備式與收式外,應當在一個水平高度行進。其他要領與三體式相同。     

4、劈拳右起式和劈拳左落式,與劈拳左起式和右落式動作要領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     

5、劈拳回身     

左右回身均可,以右轉身為例。當左腳在前,劈出左掌時,左掌不動,右手前伸與左手齊,然後兩手向後下捋帶至臍下兩側變拳,拳心向下,同時左腳尖極力回扣,右腳不動,身體向右轉90度,兩腳成倒八字形,上動稍停,身體繼續向右轉90度,左腳不動右腳向前墊步,腳尖外撇48度,同時兩拳心翻轉向上,然後右拳經胸前由下頦處向前鑽出,拳高與鼻尖平,小指儘力向外擰轉,左拳不動,眼看右拳。然後上左步劈左掌。     

要求:轉身要穩,身體切不可左右搖擺,腰要塌住,脊要正;頭要頂勁,切不可低頭彎腰。     

6、劈拳收式    

當拳打到起式處,左手左腳在前時向右轉身,轉過身來面向東,墊右腳鑽右拳,再上左步劈左拳。然後左腳收回與右腳靠攏,同時兩手臂外旋翻轉翻至手心向上,然後從身體兩側向上托至頭上,然後兩手臂內旋兩手掌向內相合,沿面前經胸前向下捋至小腹前下按,兩小指上翻虎口相對,掌心斜向下,然後下按收至兩大腿外側。同時兩腿直立身體還原。     

要求:兩手上托要吸氣。向下捋按時呼氣,並且兩手臂要撐圓,兩膝要靠緊。起身頭要上頂同時氣要下沉。然後全身放鬆,神氣怡然。    

三、劈拳用勁要領     

頭頂項豎,下頦微收。前腳落地要有下踏勁,前腿要戳住,後腳用力蹬勁。松胯曲膝,塌腰正脊。五指自然分開,梢節微扣,其形如勾,虎口撐圓,勁力到指,掌心內含。肩要松沉,肘要下垂,齒要輕扣,舌頂上顎,眼向前看。     

 兩手向後捋帶要暗含抓拿勁。手腳起落要上下相隨,齊起齊落。起鑽要暗含擰裹之橫勁,落翻要暗含劈落之豎勁。手護心肘護肋,兩手出入緊貼肋。手起氣也起,手落氣也落。一起一落;一升一降;一松一緊:一蓄一放;內氣鼓盪,如水之翻浪。兩手的起落鑽翻橫豎之變化,加之丹田海底的鼓盪澎湃,練之日久定會打出形意拳所特有的翻浪勁來。     

前拳上鑽時吸氣,氣至中脘,同時提肛縮腎,自中焦領起肺氣,直出中府、雲門兩穴;後手向前劈出時呼氣,內氣自雲門沿胳膊內側直達少商,充於五指。發力時,隨著手掌向前翻落,前腿要撐住勁,後腿蹬勁,兩膝要先隨腰胯松沉而屈。爾後合扣而挺勁,但膝不可直(始終保持彈性之勁不丟)。塌腰正脊,含胸拔背,頭頂長身。手向前發勁時,肩要向前鬆勁,肘向下墜,手心空含,要有吸勁。     

 前肩撒開,後肩合扣,小臂貼靠肋部。胯要正,身要似斜似正,臀尾向下垂勁。上身要虛空,下身要堅實,胸中空蕩蕩,腹內沉甸甸。     

劈拳在操練時,看似只是一個向前的推勁。其實其中暗含有向下、向前、向前上方的三種勁道。向下的是劈勁,故而必須沉肩墜肘;向上的力來自命門和臀尾,故尾中大筋要直,尾閭宜向前兜,肩要沉;向前之力主要靠後腿的蹬勁和肩向前鬆勁,三力混合在一起,寓於一劈之中(初學最好是只練向前的推勁,這樣容易找勁)。不管你打哪個勁,都要以丹田內氣為勁源,發力時丹田抖動,腰脊發力才是正道。形意拳動作簡單,但勁道不好找,故而初習之時一定要慢練,細心揣摩,沉住氣一把一把抓,才會摸准勁。練之久矣,定會掌握規律,與人交手時運用何勁,自會因敵變化示神奇。     

 如果能按以上定步劈拳的方法認真操練,少則一年,多則兩年,習者定會感覺自己上身異常輕盈靈活,下盤沉實穩固,全身真氣運轉流暢,精神旺盛。至此可認為已為下一步練習丹田抖決、爆發勁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關於形意內功「叫氣法」     

形意五行拳的定步練法,是修鍊形意內功的最基本功法,也是形意拳家修身養性,練氣養生的終身功法。在此功法修鍊到一定火候,可進一步練習五行拳的跟步發勁練法,然後再進一步練習行步抖放及化身練法(限於篇幅暫不論述)。通過以上形意拳樁功,行功的修鍊之後,習練者可感受到周身輕盈靈活,神清目爽,精力充沛,丹田氣充足沉實,一呼一吸內氣能上能下,能收能放,周流無間,渾元一體。此時形意內功已初見成效。在此基礎上,可進行下一步形意內功「叫氣法」的操練。     

 具體操練法如下:每天在練習完五行拳以後(此時身體感覺氣血充盈,氣感已非常強),稍事休息,身體放鬆,手心靜氣,精神內斂,然後身體咸高馬步,然後用面、切、點三種手法進行操練。     

 l、面擊法:用手掌心依次拍擊腹部,軟肋,最後拍擊胃部(中脘)。註:(1)用手掌拍擊以上三個部位時,要配合呼吸,拍擊時要內氣鼓盪,以內氣接外拍之掌擊。拍擊腹部時要呼氣,小腹凸起。拍擊軟肋、胃部時吸氣,軟肋及胃部要隆起。另外還要配合發聲助力,拍擊時可發哼聲;(2)因用手掌拍擊面積相對大,人體不易受損,所以先用掌心拍打以上三個部位;(3)拍打時要由輕到重,要有節奏,初習時宜輕不宜重,要循序漸進,切不可盲練;(4)操練時要左右手輪換拍打;(5)操練時以拍擊中脘為主,小腹、軟肋次之。     

 2、切擊法:當用手掌拍擊有了一定功效後,可進一步施用切擊法。此法主要是用小指一側掌沿,切擊前面所說的三個擊打部位。註:方法及要領與面擊法基本相同。     

 3、點擊法:(1)先主要用中指、食指、無名指三個指頭直戳小腹、軟肋及中脘三個部位;(2)通過用手指戳擊,逐漸過渡到用拳頭擊打以上所說三個部位。用拳頭擊打時主要是用小指一側擊打。註:其方法及注意事項與上述兩法基本相同。只是由於拳頭的力量大,操練時自己要掌握好力度,以個人能承受為度。     

待以上三種操練法,實施一個階段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後(可以經受一般人的拳掌擊打了),可進一步使用器具進行輔助操練。如可以選用乾淨的紅磚代替拳掌,繼續拍擊以上三個部位。註:用紅磚拍擊時,一定要一下一下由輕到重,掌握好節奏,不可盲練。     

當練到拳打其腹、胃部咚咚作響,與人交手能隨意接對方拳打腳踢而身體絲毫無損,此功成矣。     

形意內功「叫氣法」是形意內功較深層次的操練法。此功法必須要在形意五行拳練氣、養氣有了一定內功基礎上,才能進行練習,在練習時一定要有懂得此功法的老師具體傳授指導,切不可自己瞎練。     

我的形意拳師父吳桂忠老師常講:「讀哪家書,識哪家字」。形意拳在過去幾百年的傳承中產生了眾多分支流派,各支派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練功方法,各有所長。本文只是意在介紹張鴻慶拳法體系之內涵,雖說這裡介紹的較為詳細,但對形意門朋友來講,僅作為參考而已。     

五、形意內功健身養生之作用      張鴻慶傳形意內功,主是以形意五行拳為載體練意、練氣、練勁,調神怡志。五行拳以極其簡單的拳式動作操練,對應人體內心、肝、脾、肺、腎五臟器官。以外形帶動內氣,涵養人體之內臟,而這內氣的修鍊,主要是運用其獨特的丹田呼吸之法。     

丹田呼吸是採用以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盡量向下膨脹,肋骨微微外開,下邊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肋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真氣沿任脈下行,注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     

練拳是動功,拳式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我們講的丹田呼吸就是如此,不能講氣沉丹田,就認為氣入丹田而不動了,形成僵滯狀態。氣沉丹田要活入活出,即能上下、左右、前後滾動不止。    

拳家為什麼都非常重視丹田氣的修鍊呢?從保健養生的角度看,人從少壯至衰老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腎氣的生長、發育充實到衰退的過程,如能延緩腎氣的衰退,也就能推遲人體衰老的到來。我們知道中醫所說的腎,包含範圍很廣,不僅僅是兩個腎臟,還包括了生殖、泌尿和部分重要的內分泌系統。一般認為從臍下到恥骨,帶脈一圈及後面命門籠統稱之為丹田,道家謂之練氣結丹之所。現代醫學認為此處也是產生性激素的位置,內有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等,腎臟也在其附近,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鍛煉,肯定會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使其延緩衰退,人體也可減慢了衰老的過程。由於腎上腺皮質激素功能的加強,人體不但會精力充沛,也會大大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為健康長壽提供了保證因素。氣沉丹田的腹式呼吸,加大了腹壓變化,改善了腹腔血液循環,減少了體內淤血,也改善了心臟的工作壓力,實踐證明通過丹田內功的修鍊;對提高人體的消化功能;提高心腦供血能力;改變人體微循環系統的經絡通暢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從技擊角度看,採用腹式呼吸,虛胸實腹氣向下沉,以及肩沉肘墜,塌腰松胯,身體放鬆等,可使腹部內氣充實而凝重,並使人體重心降低,下盤穩固。同時由於人體上部胸、背、臂等部位處於虛空、松靜狀態,能使這些部位既輕盈靈活。也更具有彈性力,與敵交手益於進退旋轉,聽化蓄勢,沾實爆發只在彈指一揮間。另外此功吸氣時內氣上至中脘,胃部及兩側軟肋都會膨脹起來,我們知道胃及兩肋也是人體最薄弱環節之一,如能練得此功,使此二處之內氣隨意鼓盪。必能增強其抗擊打之能力。張鴻慶傳形意內功之法,不只是練常人呼吸之法,更重要的是要練出丹田氣的活運之法。氣能下沉,亦能上提,還要隨意貫之四肢百骸,周身運轉,行如流水。

形意拳練習後各種驚人反應

看看以前一起自己盲修瞎練的「師兄師弟」們仍在那裡原地打轉,甚至有的身體還不如以前,心裡真是替他們惋惜,同時慶幸自己總算有福進入了形意拳大門。     

老師當初跟我說,形意拳每一步都有他的印證,如果身體有些重要的反應沒有來,是不能往下一步教的。果然,這一年來身體上的變化可謂季季換新顏,月月景不同,這些驚人的反應,要不是老師不讓,早有衝動寫出來跟大家同享,因為我在初練時非常希望看到適合自己情況的一些反應。不過一年以後,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從經驗上都開始系統起來,也知道有些東西是不好全部寫出的。下面就將我身體的一些反應公諸同好,以便公參內家絕學。 鄭重聲明,以下所寫反應本人以人格擔保絕對是自身反應,也是一年來辛苦所得,大家當然可以質疑,但不要輕易口出不遜。     

勁換不斷 身體漸安     

劉殿琛老前輩在《形意拳術抉微》中曾說「余初學技藝時頗學運氣,如肩垂、項豎、齒扣、舌頂內提等,如法習之,數日一作勢,漸覺氣可至於心間,然即周身倦怠,四肢無力,強習數日,則氣漸覺稍往下行,而又有周身倦怠之弊,如是者數次,而後始能一經作勢,氣即直達丹田,此即五行為五關之說。」當我真正換過幾次勁後,才明白劉前輩所說其實就是換勁。老師向我解釋換勁:外換勁,內通氣。一般人四肢乃至各塊肌肉,氣大多是堵著的(當然這裡的氣並非維持生命的榮衛之氣,而是混元氣被堵著通不過去)。換勁就是將這些堵塞的地方用真氣沖開,沖開後神氣方能透過,才能敏感,而因為原來有於氣堵塞,沖開它需要一些真氣,所以會出現倦怠的感覺,不是錯覺,而是真倦怠,等真氣緩過來後,自然會感覺身上有些地方靈活敏感了,像我換腿上的勁時,雙腿累的要命,感覺骨髓都空了,大約三四天後,雙腿很是鬆快,很像踩在橡膠上,總是彈性十足。拳經雲「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講得就是人的五臟對於真氣通過是五大關口,只有把五髒的勁換了(都有各自的驗證可以辨別),才有可能打出內勁。其實何止五臟,身上堵著的地方都是一個關口,所以進入了形意拳的大門後,大大小小的勁就開始換了,這裡有常人吃不了的苦。不是練功時間,而是肌肉酸軟之苦。形意拳入道和改變人氣質的說法正是和這有直接關係,只有身體通透了才可能通周天或交手時身體敏感,周身活潑宛如一氣。「常人氣散四肢,形意人收歸丹田」真正換了幾次勁後,才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理解,現在看一些人甚至可以看到他的勁拘在什麼地方,而搭上手後更是明顯。     

若能做到松,不練也出功     

說到松,其實和通透是一體兩用,也是互為因果,能松下來,真氣便能通過,而真氣透過也能體會到松。而松雖然並非只是不用勁就能松下來,但也不像某些大師說的那麼玄乎,松是不用僵力,但神氣還要透過,就是鬆了。比如穿針時兩手就是松,這時誰也不會兩手攥緊勁穿針,也不會軟的耷拉下來。而身體上一些部位是很難松下來,因為神氣通不過去。而真正松下來的部位便能靠神氣自己調整了,所謂聽勁,所謂無意。我在明白松的道理和換了些勁後,便能輕鬆在五公分寬的石護欄(相當於腳底一半寬的平衡木,高一米,小河護欄)上行走乃至小跑跳躍。一般人都以為我練過好長時間的平衡和膽量。還可以閉著眼站在飛馳的公交車上不用手扶東西,任它怎麼轉彎加減速(這曾是我大一時的幻想)。再有一種功夫就是推手,推手本來的目的也是校檢松的程度。我跟別人兩手一搭,就能明白對方的用意(當然對方松的不如我好,老師說交手永遠是松的明白僵的用意)。而對方對我的用意卻明白不了,比如和一個同伴推手時我明白告訴他用哪一招打他哪裡,他仍然是挨上。這一是因為沒松下來肌膚不敏感,感知不了我的勁力。二是他的主要關節(比如肩)沒有開,即使知道了我的用意,還是轉化不了,某種程度上說,內家拳就是練松。     

不能易骨悅顏,叫甚內家玄拳     

老師開始就說,形意拳可以治病,防病,美容甚至改變人的面貌。開始時別說大家,連我都不敢特別相信。而當真正入門練進去後才發現何止老師說的這些,更有一些反應簡直出乎意料。     

原來和一個老師練形意,練得很「剛猛」,結果當時同事總說我的臉色蠟黃,很是難看,而且當時打完一趟「拳」後,甚至眼前一陣陣發黑,像是貧血要暈倒那種感覺。當時的嘴唇一直是暗紫色(腎陰虛)。現在想想,那時身體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形意拳招邪的說法不只發生在李仲軒時代,我當時也算是現代版的活例。也算是前世有德吧,結識了夜老師,真正進入了內家拳大門。短短一年,同事的說法反了過來,什麼水靈、長得年輕、發質極好等什麼的好話都來了,眼睛變得清亮了,毛孔細了很多,原來瞎練出來的青筋都陸陸續續的下去了,嘴唇紅潤了起來,自己時常照好半天鏡子(我承認最近有些芙蓉,呵呵)。而且很大一個功效就是耐暑耐熱了,現在三伏天辦公室空調壞了,一般人剛坐那汗就出來了,根本呆不住,而我一點感覺都沒有,空調顯示三十五六度。晚上根本不讓風扇扇,而同屋的兩個同事一直扇著還喊熱……。記得第一次見老師手心上的坑時,很是驚奇。老師當時說「練對了你也很快會有」當時心裡直發虛,心想我這三十多歲了,這身子骨行不行?誰知還沒出一年,手心上和頂心的坑已經很明顯了,至於丹田響,骨節響,經絡跳動等等現象就不一一說了,要是在一年前,打死我也不會相信我能練出這麼多反應來。而最不可思議的就是我每天練拳的時間加起來也不超過40分鐘,而且包括準備時間(也不敢多練,練精化氣可不是空話,也不是鬧著玩的)。想想以前精力好時可以玩2個小時,可是幾年下來什麼反應也沒有,還把自己折騰的夠嗆……。真是「明者三步到,迷者萬里難」     

當時身體出現的大多數變化,老師都是提前跟我說的,大約半個月後就來了,若合符契。老師說不只我,還有幾個進來的師兄弟都發生了類似現象。老師說內家拳因為直接牽扯精氣神,所以每一步都很見效,而練錯了每一步都很兇險,所以如果不明白徒弟所處階段和層次是不能教徒弟的。     

潛龍勿用 或躍在淵     

老師說「形意在打出內勁之前,是不許和別人比武的,因為處在一個舊力已去,新力未生的階段,但是因為現在真正懂交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私自「欺負」一下幾個練散打的哥們也算是小有餘地了。形意的打法很是科學,不管是發力還是進退,最貴一個整字和靈字。「整」以松為前提,以二十四法為綱;「靈」以神氣通透為體,以變化為用。其實我的二十四法上身的還是不多,但用上一分便有一分的不同,再加上一年來自己身上多少也有些東西,所以與一般人交手可謂遊刃有餘。我以前連過很多年散打(當時還自以為高手呢,無知者無畏!)所以對散打的東西不陌生。我身邊有一些原來的武友,甚至還有教練,這樣我有機會和他們玩手。一次和一個練過某外家拳和3年散打的哥們試手,他一動就看出他的勁有多單薄,身體有多不整(一般人都這樣)。他一個直拳朝我鼻子打來,勁全在胳膊上,肌肉都繃緊了(不過勁力很大,以前都不愛給他拿靶),談什麼變化?我前手一探,就給他粘住了,稍一轉化他的手就偏了,連帶著他的重心,他剛要回手回重心,我的手粘著他一個順勁回他就跳出一米多遠,我的追勢沒停,跟著就進去了,永遠退沒進快,一下腳都快插他襠底下了,他上身後仰腳沒跟上,一下就躺在地上。美了我半天。     

而最不可思議的是形意拳的先天性,一次和一個哥們講形意拳的拳理,那傢伙「不安好心」,突然雙手一晃搭在我的脖子上,往他懷裡一給勁想扔我個嘴啃泥。我當時一驚,腦子一片空白,並沒有害怕甚至反擊的意識,只是身體不由自主的順著他的勁往前一跟,腦門差一點就頂在他的臉上,他一下就仰跌在草地上,後腦勺著地,幸虧沒有傷到。起來後我們倆都糊塗了半天,誰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個動作就把偷襲給破了。後來老師跟我說:這就是形意的先天性,因為後天恐懼意識沒有做成主,所以沒有跟他抗勁,而是順勢進步奪位,他的偷襲沒有找著勁本來就慌了,再加上我把身子和頭一下逼近來,他自己就仰跌出去了。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把自己給扔出去了。道理雖然不深,但這是一個打破後天「本能」的驗證,不是能想出來的招式,而是功夫到了,身體能松下來,自然的反應。所以很多老前輩們一生遭到過不少偷襲,卻很少有能得手的。     

以武參文 道亦得之    

孔子曾經對徒弟們說「吾道一以貫之」,這時曾子來了句「唯」(是的意思)。孔子就沒往下說,也留下了千古懸案。至於曾子所解釋「忠恕」只是對人道而言,根本不是天道的一貫。後世學者也很少能對此明了,後人有「當年曾子一聲唯,誤了閻浮多少人」的感概。因為學文若沒有極高的悟性,是很難對聖人的言說深刻理解的,因為全是靠大腦的分析,所以文界一直「百家爭鳴」。而形意拳練得就是神氣,上身後就有切身體會,那效果要比單純心裡領悟深刻多了。李仲軒前輩曾說「唐維祿和尚雲祥文化都不高,但說起話來高深極了,徒弟聽懂師父一句話需要很高悟性」,這絕不是李老妄語。自己身上的體會,說出來肯定不是身上沒有體會的人輕易能體會的,所以李老有「武比文雅」的感嘆。再有當年孫公對易的解釋把一個易學大師震驚的典故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曾經對儒釋道的經典很是感興趣,但哪一家都無法很深入的理解。而當身上有些東西的時候,好多以前看過的道理才真正明白,比如現在對陰陽理論、煉精化氣、柔弱勝剛強、不爭之德,無為之益、精誠之道、發而皆中節的中庸之道等等理論遠遠勝我當時絞盡腦汁的鑽研他們時。因為它們很多就在我身上。「求之不得,不求自來」想想也真是無語!     

想想以前那幾年的空費光陰,深深明白真和假的距離。若不是當初自以為是,也不會到而立之年才入得大道門徑。真是道不遠人,人自遠道。現在中國普遍將傳統的東西丟得太多太多,甚至有些東西老外要比我們國人研究的深入(不管是儒學道學還是武學都有真往深處研究的)。真擔心有一天他們會拿著我們祖宗的東西來橫掃我們。我們再不虛心找回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實在是祖國的一大不幸。而我有幸窺得形意大道門徑也自應盡微薄之力發揚祖國如此深厚的文化和絕學。

如何判斷一名形意拳選手的演練水平

形意拳自李洛能宗師開創以來,已經形成了多個技術流派,但是大同小異,在形意拳的基本特點方面都差不多。但是現在由於老前輩們都已經過世,形意拳傳承上出了一些問題,行拳風格開始出現偏離,最明顯的例子是2011年全國武術冠軍賽上的形意拳選手,幾乎沒有一個人表現出傳統形意拳的風格,而且偏離很多。民間也存在這種情況,很多所謂形意拳名家把形意拳快變成太極拳了,「戰鬥拳」變成了「衛生拳」,導致現在年輕人對形意拳的認識進入誤區,無法判別某人的形意拳演練到底是好還是壞,令人憂慮形意拳今後的發展。 

本人師承近代著名武術家、形意拳大家褚桂亭先生的流派,根據前輩們的傳授,並結合自己的心得,總結了對形意拳演練的八個方面要求,可作為評判一個形意拳選手演練水平的標準,即:氣勢足、外形整、發勁脆、腳步快、力度猛、步伐穩、全身活、氣息定。 

一、氣勢足:有人說形意拳是「戰鬥拳」,有點道理,氣勢威猛呀,聽我的前輩講,以前老一輩的形意拳大師練拳時氣勢很足,威震對手。如果沒有氣勢,就不能說是練形意拳,因此我將「氣勢足」列為評判標準的第一條。 

1、概念說明:如何判斷選手的氣勢足,主要看眼神是否收放變化:出擊前瞬間必須將眼神放出,即眼神指向出擊方向,所謂罩住對手;出擊時必須將眼神收回,即指眼神定格在勁點處。 

2、實戰作用:以上練法在實戰中也是有用的,出擊前當然要用眼盯住對手,否則如何知道對手的行動呢;出擊瞬間眼光也當然要盯住你攻擊的部位,否則如何能調動自己的勁力打擊一點呢。 

3、易犯錯誤:在練習過程中一直低頭或一直抬頭,就會影響氣勢。 

二、外形整:這是形意拳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如果選手連這個要求也不能達到,肯定就不合格。 

1、概念說明:外形整是指選手的全身動作必須整齊,眼到腳到手到身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2、實戰作用:外形整的要求在實戰時是必須的,做不到就會被對手察覺,同時勁力也不會大。 

3、易犯錯誤:許多動作手已經啟動,但腳和身體卻沒有跟上,要慢半拍,這是練形意拳的大忌。 

三、發勁脆:發勁是形意拳的核心技術,傳統形意拳要求用丹田發動向外發勁,老前輩們看一個人練形意拳發勁好壞,就用是否「脆」來概括。 

1、概念說明:「脆」就是乾脆利落的意思,其要求有兩個,第一是在靜止不動的狀態下啟動要快速,要在一瞬間出手,不要有任何預備動作,這完全需要丹田功夫到家才能夠做到;第二是剎車要快,也要在一瞬間從快速動作轉化到靜止不動狀態,這也是要靠丹田功夫。做到了以上兩點,給人的感覺就是「乾脆利落」。

 2、實戰作用:實際上「脆」就是物理加速度的運用,必須在最短時間從零速度達到最大速度和從最大速度降到零速度。前者可以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以最快速度攻擊到對手,後者是接觸到對手後又能以最大力量作用到對手身上。 

3、易犯錯誤:第一出手不幹脆,或多或少地有預備動作,有的要運氣、有的要後拉手臂等等;第二是手到位後不能馬上剎車,有多餘動作。 

四、腳步快:形意拳譜上明確講「全憑腳打人」、「腳踏中門神仙難防」,就是指形意拳打人的特點是腳步移動要快速,要在第一時間佔住對手的中門。 

1、概念說明:在形意拳中,出腳移動的要求和出手攻擊是一樣的,實際也是要乾脆,即出腳快、停腳快,動則一觸即發、停則穩如磐石。 

2、實戰作用:出腳快的實戰意義不需要多講了,但是很多人會對要求停腳快不太能理解,實際上停腳快有幾個作用,第一是與手配合,是衝擊力最大化;第二是穩定重心,能迅速轉入下一個動作。 

3、易犯錯誤:這裡易犯的錯誤與手部的差不多,第一是出腳有預兆、第二是停腳有多餘動作。 

五、力度猛:形意拳講究「一擊必倒」,必然要求力量要猛,但是形意拳的猛與外家拳的猛有不同。 

1、概念說明:形意拳的「猛」,要體現「其根在腳」,故多數會體現在出腳震動大地,而手臂並沒有特別用力的地方,很多老前輩聽人練的聲音就能判斷其功力高下,就是這個原因。 

2、實戰作用:腳力猛有多個實戰作用,第一可以增強出拳力度;第二可以破壞對手馬步;第三可以增強自身馬步穩定性。 

3、易犯錯誤:許多人為了體現出腳猛,採用高抬腿再出步猛踏地面的方式,這是錯誤的,第一高抬腿預兆太大;第二從高向下猛踩會破環自身平衡;第三會對脊椎造成損傷。正確的做法是貼著地面快速出腳,腳跟著地迅速剎車,只要動作正確,其力度必然猛,不用刻意猛踩。 

六、步伐穩:形意拳的發勁多在移動中完成,因此步伐不僅要求快、猛,而且還要穩,不然會自身重心不穩,被人反制。

1、概念說明:要做到在發勁時的步伐穩定,有二個關鍵點,第一是出腳要貼地而行,後腳要迅速跟進;第二是跟進的後腳落地要與前腳形成三角支撐,而且跟進的後腳不可猛踩地面,應輕放點地即可,以便迅速進第二步。

2、實戰作用:以上跟步不僅可以發勁快、猛、穩,而且可以迅速再進步,形意拳的連環三崩拳就是這種步伐,對手後退都來不及。 

3、易犯錯誤:第一跟進的後腳踩地過猛,影響了再進步的時間;第二跟進後腳太慢,實際上要前腳到,後腳即到,幾乎同步;第三是跟進後腳與前腳沒有形成一個小的三角形。 

七、身法活:身法活是每個拳種都要求的,形意拳也不例外,但是形意拳的身法活還有更高的要求,就是形意老拳譜上所謂的「束展」要求做到「束展二字一命亡」就是說一個束展身法就要對手的命。 

1、概念說明:束展身法並不是說身體在打拳或實戰時整體伸縮,而是要求全身的筋能夠瞬間伸縮,動度不大,這個實際是內勁的發放方式,要有內功基礎才行。 

2、實戰作用:掌握了身法的束展在實戰中有很大的作用,利用身法的束展可以在狹小空間和極短時間發揮手法和勁力,這樣就可以在貼身近戰中佔據主動,而在實戰中貼身近戰是最終解決戰鬥的主要環節。 

3、易犯錯誤:很多拳友將形意拳的身法簡單理解為轉腰,沒有進一步鬆開全身的筋,無法做出真正的束展身法,也就無法真正發出內勁,特別是不能在貼身狀態下發揮手法和發出抖勁。 

八、氣息定:老前輩們很看重在練完一趟激烈的套路後,你的氣息是否平和安定,這是你內功修行的水平標誌之一。 

1、概念說明:形意拳的內功練習中有一種快速移動的呼吸方法,要求一個快步一個呼吸,而且呼吸方式是獨特的,可以保證每次呼吸的量能夠滿足發勁等高強度運動的需要,因此一趟激烈的套路打完後,氣息是基本平和安定的。 

2、實戰作用:這種技術能力對實戰有太大用處,你可以一直保持良好的狀態,大大延緩疲勞,耐力增強很多。 

3、易犯錯誤:很多拳友一打快速激烈的套路,就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屏氣等現象,特別是連續出招時更是如此,應該學會形意拳的呼吸法。

 結束語:以上八個方面不僅是形意拳套路的要求,也是實戰的要求。一旦你達到了以上八個方面的標準,你的形意拳套路就會很有觀賞性,同時也能開始進入實戰應用訓練,否則是不能用形意拳實戰的,這就是很多人看似形意拳架子打得很熟練,但是一到實戰就不能發揮出來的原因。  做到了以上八個方面,你的形意拳水平就是達到了明勁的階段,才能說開始進入形意拳門檻了。但是要做到了以上八個方面,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須在明勁訓練前,先經過形意拳獨有的內功訓練階段才行。

內家三大拳種特點匯總

中華武術繁花似錦,內家拳法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導引吐納術的演練,以活動筋骨強健體魄。唐朝時有許宣平、李道子傳練37式先天拳;元明之際武當道士張三峰創編了太極推功13式,又稱武當內家拳,拳勇之技始有「武當」、「少林」、「內家」、「外家」之說。 

內家拳通常是指中國傳統武術中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的統稱。 

一、太極拳概說  太極拳作為三大內家拳術之一,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主要傳係為:張三峰傳王宗岳、傳張松溪、王宗岳傳河南蔣發、發傳河南懷慶陳家溝陳王廷、傳陳長興、傳河北楊露禪,禪傳凌山、萬春、全佑及其子班侯、健侯,全佑傳其子鑒泉、徒王茂齋。  太極門內功的根本在太極拳里,即用功方法,拳架學會後,只要學者持之以恆,堅持習練,自然滴水尺穿石,水到渠成,及至熟能生巧,久能通神,運動時穩沉,以定運行,似連非連,不丟不頂,玲瓏好似九曲之珠,處處變化。練太極的人很注重涵養,說是弱如處女,性體平靜、自然,是太極拳的養性。太極拳是以太極陰陽理論為依據的拳法,由太極圖分陰陽,以虛實和陰陽相對,其身法對頸、背、腹、腰、肩、肘、腕、臀、腿、腳等有特殊要求。同時練好太極拳要弄清太極拳陰陽哲理,即無極與太極的關係。無極是氣,太極是體,如果沒有無極,也就無太極,無極的氣離開太極就變為廢氣,太極沒有無極之氣來支援,那就變成廢體,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如何練習太極拳,怎樣練好太極拳,首先必須把無極站樁功法(也叫無極態)練好。這就是煉精化氣的基本功法。氣功學家云:人身之寶精氣神,精是根本,氣是動力,神是認識指南。也就是精足則氣旺,氣旺則神明。煉精是先天之精,鍊氣是腎氣,不是呼吸之氣。站樁功法的引氣路線,是按大周天功法進行的,是由任脈起,氣沉丹田,經會陰、督脈、鵲橋,經吊襠、裹腎、提肛。氣功學講,這三關是鐵壁,要做到尾閭、甲脊、玉枕一條直線,即收臀、含胸、頸直。不能前俯後仰,否則行氣難通玄關,一些行氣站樁要達100至200轉。其次要從套路入手,如24式簡化太極拳,108式太極拳。第三要弄懂周易陰陽練推手。周易的陰陽有八種符號,即坎、離、震、兌、乾、坤、艮、巽與太極拳的八種功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正好對應。掤勁:用手粘,用小臂和肘攻擊。捋勁:用掤勁發而未至之間借對方之力。擠勁:單手扶在被捋之小臂,坐腰胯而攻之。按勁:坐腰雙掌下按。采勁:對方按手時全力復探。挒勁:搶跨、坐腰、稍轉借力挨挘走。肘勁:松腰進肘攻擊。靠勁:用背攻胸背。上述八法是按陰陽互合,借力打擊的理念進行的。第四要選擇器械套路,諸如八十一式太極劍、太極十刀、太極十三槍和太極粘桿等。第五還要弄懂一些歌訣,如十三勢歌、周身大用歌、打手歌、推手歌、太極歌訣、十八在訣、十三字行功訣、陰陽訣、虛實訣等等理念。 

二、形意拳概說  形意拳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拳術,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歷史上也叫「心意拳」、「行意拳」、「心意元合拳」、「六合拳」,至今一些地區仍稱為「心意拳」。它要求「心意誠手中」、「腰體形干外」,外形和內意高度統一,所以稱為「形意拳」。這種拳法象形取意,借鑒了很多動物的動作特長,故名「形意拳」。  根據現有史料,形意拳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山西浦川人姬隆豐 (有的拳譜記作姬隆鳳、姬際可、姬龍鳳,或記作姬龍姬鳳二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河南進士王子誠在新署(拳論質疑序)中有如下論述:(武藝)類不同也,他端亦不知創於何人,唯此六合之拳傳自山西姬龍、姬鳳,二師乃系明末人也,精於槍法,人皆為神。若太平之日,刀兵銷術,倘遇不測,將何以御之哉。於是將槍法為拳法,會其理為一本,通其形於萬殊,名其拳曰「六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此謂之六合。  古拳譜表明,初期的形意拳健身、技擊二者並重,拳法內容比較簡單。基本拳法為前八勢、後八勢。前者勁剛,後者勁柔。動作強調六合,五行和剛柔變化。基本要領概括為:龍身、熊膀、雞腿、鷹爪、虎抱頭、雷聲。  自清乾隆年間,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廣泛傳播,代表人物有馬學禮、戴龍邦、李洛能等。近百年來,形意拳有了更大發展,各地流傳的內容也有所不同,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頻繁,內容接近,基本拳法都以三體式、五行拳(劈、崩、鑽、炮、橫)、十二形(龍、虎、猴、馬、龜、雞、鷂、燕、蛇、鼉、鷹、熊)為主,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錘、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錘、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連環。器械練習有連環刀、三合刀、連環劍、連環槍、連環棍、三木刀、三木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大槍、鳳翅銳等等。河南的基本拳法為十大形(龍、虎、雞、鷹、蛇、馬、貓、猴、鷂、燕)。單練套路有四拳八式(頭拳、挑領、鷹捉,黏手)、龍虎鬥、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對練等。  近代形意拳代表人物有郭雲深、李存義、張兆東、車毅齋、宋世榮、買壯圖、寶顯廷等。1911年,李存義在天津創辦了中華武士會。1914年,武士會教師郝思光東渡日本教拳,成為把形意拳介紹到國外的第一人。1918年,韓慕俠在北京擊敗俄國大力士康泰爾,提高了形意拳的影響。孫祿堂、尚雲祥也為該拳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孫祿堂還創立了形意、八卦、太極三 拳合一的理論,影響深遠。  形意拳的特點樸實明快,嚴密緊湊,沉實穩健,協調整齊。身體要領為頭要上頂、頸要豎直、肩要松、肘要墜、腕要塌、掌要撐、拳要緊、背要拔、胸要含、腰要塌、脊要正、臀要斂、肛要提、胯要松要縮、膝要扣要活、足要平要穩,習練時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經常堅持,因人制宜,呼吸自然。  形意拳的攻防特點,在發展中積極創造了豐富的技擊理論和攻防技術,這些不僅體現在體育鍛煉之中,而且對培養攻防意識、訓練擊打技術也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戰略戰術上,形意拳強調以下特點,即敢打必勝,勇往直前;收放快速,以我為主;七拳並用,虛實結合;知己知人,相機而行。 

三、八卦掌概說  八卦掌是我國傳,術中一個風格獨特的拳種。八卦掌最遲在清代嘉慶年間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根據史料得知,董海川是八卦掌的主要傳播者。董海川是河北文安縣朱家塢村人,生於公元1797年,卒於公元1882年,享年八十五歲。在其弟子中,程廷華、尹福、施繼棟、梁振甫、張占魁、劉鳳春、劉德寬、范志勇等人為代表,以弘揚傳統武術和武德為己任,使八卦掌得以廣為流傳。 

八卦掌是運用八卦圖的原理作為基礎理論,通過實踐演化成的一種拳種。八卦圖是古代人民總結出來的樸素的辯證法,由九個基本圖形(即:坎、離、震、兌、乾、坤、巽、艮)和陰陽魚組成。其中,坎、離、震、兌、乾、坤、巽、艮分布在四正四隅八方,陰陽魚居於中央。八個方向有不同的習練姿勢和方法。從技擊角度,八個方向如同八個陣地,各有打法。通過中心陰陽魚將八個方向連接起來,練習者通過穿行眾敵之間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  八卦掌是以八卦為盤,九宮為法,以五行相生相走道理合八卦陰陽之道,寓九宮飛行之巧,藏天干地支之妙,按卦角、卦形、卦式練而成掌。出拳為陽,收拳為陰,手心向下為陰,向上為陽,動步為陽,靜步為陰,退步為陰,進步為陽。手眼相隨,身步相連,進退有法,出手成招。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八卦富有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化還虛。 

三層功夫,易骨、易筋、洗髓。  三種練法,明勁、暗勁、化勁。 

同時,八卦掌還有三盤、三法、三式、三步形。  三盤,即上、中、下之盤,區分在於身體重心高低而定。 

三法,即三種練習法,定式、活式、變式。目的是由淺人深,循序漸進。初練首先練定式,抻筋拔骨;其次練活式,增加四肢及軀幹的靈活性和連貫性;再次練變式模擬實戰功法。 

所謂之三式,主要是單換掌、雙換掌、順式掌。 

三步,即蹚趟泥步、雞形步、鶴形步。 

八卦掌的主要掌法為仰掌、俯掌、豎掌、抱掌、劈掌、撩掌、挑掌、旋掌八種。身法為:一頂、二扣、三圓、四真、五抱、六垂、七月、八挺。其特點是,八卦轉掌走在先,前手外擺似擰繩,後手相隨眼平看。步法擺扣圖走圓,空胸溜臀足含空,屈膝踏泥在水中,擺扣走轉似旋風。同時還有三十六歌訣、四十八打法。套路有定式八掌、老八掌、游身掌及刀、槍、劍、桿等。

 四、內家拳健身作用  內家拳與養性健身密不可分,可以說是醫武同源,互相滲透,醫武結合,醫耀武學。太極大師吳圖南說過:「太極拳對身體慢性病與病後恢復能起到顯著療效。」經醫學部門研究,太極拳對慢性病康復的效應非常好,且練太極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練拳時深長呼吸對心臟供血充氧和排除血內垃圾,促進和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微循環系統以及消化系統、骨骼、肌肉都有益處,可以阻止老年病的生成,減緩衰老進程。  太極拳和八卦拳的理論基礎是道家養性學,是養生之道,久練之,可以養顏暢血,容貌顯現自然之美。形意拳術動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剛可柔,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都可以從事鍛煉,體質衰弱和患慢性病的人可以選擇部分內容,採取柔和的練法,或者專門從事「樁功」練習,作為醫療保健手段。近年來,在臨床應用上,對高血壓、氣管炎、神經衰弱等疾病患者,進行了以「形意樁功」為主的綜合治療,取得了很好的醫療效果。八卦掌不僅是豐富高超的防身技藝,還是一種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健身功法,其特點是強調腰腿功夫,突出擰轉走圈,具有神速顯見的健身效果。八卦掌通過走步,加速大腦和其他器官的完善。著名武術家楊禹適先生講,「走為百拳之長」。八卦掌行樁是一種很有效的健身方式,行樁就是不斷行走的一種樁功,基本練習方式就是使上身與腰髖部向圈中擰轉,兩膝相交,雙足蹚步行走,配以行氣走意,持續走圈。行樁的健身作用,經現代醫學檢驗,對練習八卦掌的老人作了包括身高、胸圍、肢體圍、X光片、通氣功能、心電圖、握力、十二分鐘走、反應時、體前屈、體側屈、轉體等內在的多項測定後發現,經常練習八卦掌可以強身壯骨,增進心肺功能,提高肌內的力量耐力、反應速度及關節靈活程度的有益作用。美國醫學博士斯塔曼在《增強體質,減肥和長壽的最好鍛煉方式》中指出:「利用走來消耗熱量,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果按八卦掌要求「空胸項頂下塌腰,扭髖擺膝抓地牢」地擰身走轉1小時,最少能消耗700至1000卡熱量,每日轉圈1小時,1個月最少可以減少體重6磅,堅持練習八卦掌能安全迅速減肥,有助於體型美,有助於預防由肥胖而產生的各種病症。經常練八卦掌的人,顯得精力充沛,面色紅潤光澤,兩目有神,步履矯健。還可以使太陰脾經和少陰腎精得到鍛煉,增強了脾腎功能。總之,練習內家拳,可以使老人健康長壽,年輕人體格健美,可以使健康者精力飽滿,羸弱者身強體壯。

 


推薦閱讀:

形意三節論
形意拳站樁是為了什麼?
我們開了一家傳武館,在這個傳統覆滅的年代
如何理解戴氏射球勢與形意炮拳相似?而戴氏炮拳是一個雙肘頂加提膝的一個動作?
打形意拳覺得沒勁?那是練法錯了!

TAG:形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