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純數據還原一個真實的香港:真的不容樂觀

  各項經濟數據江河日下的香港終於迎來了一抹亮色:

  權威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最新全球競爭力評比,香港在2012年後,再度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地區。過去三年,榜首位置一直都是美國。

  學院認為,香港排名領先,是因發達的銀行與金融系統、鼓勵創新的政策、簡單的低稅率及沒有規定和限制資本流入或流出。

  瑞士上升兩位排在第二。至於第四到第十位分別是新加坡、瑞典、丹麥、愛爾蘭、荷蘭、挪威與加拿大。中國內地排名第25位。前十當中,亞洲只佔其二。

  這個排名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慰藉——而這正是我寫本文的原因:

  香港本就慣性極重,我就擔心這個無任何實惠的排名數據讓香港人重新陶醉而放棄改革、進取。

  香港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呢?

  四個:不容樂觀。

  一、頗顯誇張的基尼係數

  香港——被譽為東方之珠、國際金融中心、世界最安全的城市、最富裕、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

  20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從1970年到1980年,香港經濟規模大約翻了7倍。大陸各主要城市的發展速度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大致是每3到4年經濟體量翻一番,但香港卻實現了不到兩年翻一番的奇蹟。這黃金十年,奠定了香港產業經濟的基礎。

  最近香港經濟越來越差,各種指標——包括港人常常引以為豪的「自由經濟」競爭力排名也開始下跌。一個令人不安的傾向是,社會財富分配與集中變得越來越不公平,最新數據顯示香港十大富豪資產超GDP的35%(見下圖),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據。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1971年至2011年間,顯示財富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係數上漲了25%,從0.43升至0.537。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這意味著其社會不公平程度已接近拉美各國。

  下圖為最新的全世界十個基尼係數最高的國家,巴西和南非的一些富豪通過寡頭壟斷來積累個人財富,造成整個社會不公平;辛巴威,實際上物質財富幾乎可以忽略,這個非洲小國的基尼係數位列世界前十,僅僅因為富人很窮,窮人更窮。

  改革開放幾十年,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世界譽為「中國奇蹟」,但改革的成果並沒有平均地分配給每一個人,以致經常有學者抨擊大陸的貧富差距過大,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但是大陸的基尼係數從未超過0.5.

  從財富分配這一角度來看,香港比大陸更加不公平,而不公平會直接壓制和扼殺整個社會的創造力與上進心,積累戾氣與仇恨,這在辣妹國家屢見不鮮。

  二、錯失的發展良機

  香港最初靠製造業發家,1980年,香港製造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比值比值約42%。這個時刻是香港製造業的巔峰時刻,代表行業為紡織、玩具、塑膠。這三個行業全部為基礎型輕工業,並在全世界範圍內處於數一數二的地位。

  改革開放後這三個行業全部轉移到成本低廉的珠三角地區,香港本可以藉此來實現工業化升級,發展高端製造業,但是他似乎放棄了這一機會。2005年至今,老態的紡織業工業指數一路走低,「新人」高科技產品出口卻一直處於低水平狀態,直到2013年末,比重才有所提高。

  對比韓國,我們就會發現,曾經韓國和香港走的是一樣的路,利用人口紅利,承接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區別在於韓國依靠勞動力積累財富後,成功地將製造業轉型升級為高端製造。不僅如此,韓國全民發展文化軟實力,韓劇及韓風也為其經濟發展助力。

  香港錯失了產業升級的良機,但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飛速發展的大陸做後盾,其經濟發展總會有依託,沒有製造業,香港可以發展第三產業,如旅遊業。2001年至2015年,訪港井噴式增長,但是不難看出,增長的全部都是大陸遊客,而美洲訪港人數,近15年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就造成了香港旅遊業過分依賴大陸。

  任何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譬如人口紅利、譬如礦產資源,香港這個彈凡之地與大陸相比,沒有任何歷史文化底蘊能夠作為旅遊消費點,而世界上的「購物天堂」並非只有香港一個,當世界上越來越多國際或地區的商品變得更加便宜,而購物軟實力,尤其港人對待陸客的態度出現明顯改變後,中國大媽奔向韓國樂天免稅店和日本就是必然的事了,香港的旅遊業競爭力將變得乏善可陳。

  三、高不可攀的房價

  香港島,寸土寸金,房價以及房租非常高。

  高房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房價漲得比工資快。

  下圖可以看出,香港平均月租金增長遠遠超過了名義薪金的增長,若再算上通貨膨脹,利率等其他因素,實際薪金的漲幅遠遠落後於租金的上漲。

  過高的房價只會讓香港普通人苦不堪言,對比歐洲,2005年至2015年,歐盟國家的房價漲幅遠遠落後於工資漲幅。

  在一個安定、祥和、公平的社會裡,住房一定不能成為人們生活的全部負擔,如果港民把自己所有的收入用來租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鴿子窩,那麼社會怎麼可能健康的發展?

  高房價不僅綁架了港民,也綁架了香港企業,企業因房租不得不縮小規模,創業者只能在犄角旮旯處開一家創業型公司。在房租吞噬掉大多數利潤後,很多香港本地上市公司甚至被迫淪為出千公司。

  超高房價的背後,是人們沒有生活的激情,也看不到未來,更沒有創業激情與鬥志。

  四、老齡化的人口結構

  我選取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內地的人口老齡化比重,繪製了一張圖標,這張圖表清晰地顯示了自2000起,香港的人口老齡化從未低於10%,且連年升高。

  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和推算,香港的人口老化情況似乎比想像中更為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人口老化的速度比預期快,到2041年,香港每3個人中就有1人為65歲或以上;

  2.勞動人口不足,預計2018年上升至371萬人的高位後便「封頂」回落,勞動參與率將由2012年的58.8%跌至2041年的49.5%;

  3.在職人士的供養負擔加重,每千人的供養數目將由2012年的355人增至2041年的712人,增幅近1倍。

  老齡化比重過高,壓得社會及勞動者喘不過來氣,拿大陸來說,每個月工資的28%上交養老保險,而美國等發達國家,養老保險比例只有10%左右,這麼高的養老金比例當然不全是為了退休後拿到更多的工資,而且未來30年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

  大陸尚且如此,何況香港呢?

  五、日漸衰落的金融業

  香港,以發達的金融業著稱,在金融界的地位僅次於紐約和倫敦,香港GDP中金融業佔比很高,2007年香港的金融業佔GDP比重高達20%,但2007至2008那場次貸危機後,香港的金融業佔比便江河日下,逐日走低,這背後顯示的是香港以銀行為代表的整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的沒落——用過香港銀行服務的大陸人,應該都會為那種髮指的不便而惱火。

  曾經無數的大陸公司以在港交所上市為榮,但現在,因為港股的低估值與低迷的交易,很多企業決定私有化,回歸A股。

  對於企業來說,除了第一次IPO,港股幾乎失去了融資的可能與意義,港股的估值更是低的不能再低,再融資的配股、增發和發行可轉換債券幾乎無人問津。

  受次貸危機影響,香港主板平均市盈率在2008年降到7倍多,隨著危機影響的減弱,2009年其市盈率回到18倍左右,最近,港股再次跌到冰點,恒生國企的平均市盈率只有6.7倍,恆指的市盈率不足10倍,在全球都是最低的。

  與其他國家相比,金融業最完善的美國,標普500的市盈率為20倍以上,納斯達克高達30倍,即便低迷了30年的日本股市,與深陷歐洲泥潭的歐股,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上。

  香港金融業的危機不僅僅是低估值,更讓人頭痛的應該是交易量的低迷與市場無人問津。當王健林表示萬達被香港低估的無法忍受時,港股是不是正在被人們拋棄?

  結語、香港:退一步海闊天空

  香港目前的狀況是「進退兩難」,進,找不到經濟增長點;退,城邦式地區,內需薄弱,無路可退。

  人口、技術、資本是社會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失去人口與技術的香港,怎樣才能重新崛起?

  1992年柯林頓憑藉其選舉口號是「It′s the Economy,Stupid!」,一舉贏得總體選舉。

  這一口號對現在的香港來說最合適不過:各黨派不要搞政治鬥爭了,港民也不要上街遊行了。

  貧賤夫妻百事哀,現在對香港而言最重要的,是麵包,是經濟。

  至於怎麼發展,其實並不複雜:

  無論是居高臨下,還是刻意疏遠,香港真沒有很認真、心平氣和地打量過背後的大陸。

  與大陸的融合才是香港重生的出路:退,是為了進。

  而退一步,往往海闊天空。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港股那點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如今的香港樂壇?
為什麼部分網民熱衷於挑撥陸港矛盾?
吃一大口 港式咖喱豬蹄
如何看待「五一黃金周」訪港大陸遊客逾47萬人次增13%?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