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1-30) 多識仁波切

 1、什麼叫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就是以藏民族為信教的主體民族,藏語文為主要施教、學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從公元七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初傳、中興、鼎盛、走向世界四個階段。從七世紀初松贊干布主持譯經、建立佛教法規到九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為藏傳佛教的初期傳播階段。從十世紀末大譯師仁欽桑布譯經,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進藏傳法到十四世紀格魯派誕生前為藏傳佛教中興期。噶當、噶舉、薩迦、寧瑪、希結、覺囊、綽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幾個藏傳佛教教派都在這一時期相繼誕生,在學術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從十四世紀後半葉宗喀巴大師建立格魯教派起到二十世紀中葉,為藏傳佛教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以拉薩三大寺為首的數千座大大小小的學院式喇嘛寺在甘、青、川藏地區的蒙古草原相繼建起,在佛教顯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嚴密精深成就,產生了很多學術貢獻卓著、名載史冊的大善知識。二十世紀中葉藏傳佛教逢到了特殊歷史機遇,衝出國門,走向世界,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眾生的價值觀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質財富富裕,精神財富相對貧乏的西方世界廣大民眾的喜愛,在短短半個世紀以來,藏傳佛教在西歐、北美等西方國家形成了遍地開花的興盛局面。在這種新的信仰衝擊波的影響下,港台和內地各階層人群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數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因此,藏傳佛教雖然產生於中國藏區,但它並非藏族獨有的信仰。它從國內多民族共同信仰,發展成了覆蓋面波及全球的國際性的宗教。

  2、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一、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三寶,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

  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點,如利益眾生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障,追求不同於小乘教的不住二邊涅槃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和大同中的小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但都屬下部密,而且早已絕傳。有人將凈土宗劃為密宗,但從教義上衡量,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為下三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二、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為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諦義的理解方面有千差萬別,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為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漢傳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論、華嚴、禪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對唐以下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六祖《壇經》解說事理契合中觀,但後期禪家輕視經教,雖言重理,但下學經論而所得之「理」,也很難說清是什麼樣的「理」。現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凈土宗,凈土家認為:理深解微,末世斷惑證理甚難,乘佛願力,往生凈土易行之道,因此,不習中觀唯識之理,只誦經典,佛號求往生。由於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諦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於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眾的心理素質等眾多文化內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什麼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3、藏傳佛教藏密有什麼不同?

  「藏傳佛教」和「藏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藏傳佛教包括顯宗菩薩乘和密宗金剛乘兩部分。顯宗以「三藏」經典為主,教授戒定慧三學,成就顯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續」經典為主,教授四部瑜珈,成就密宗雙合七支持金剛佛。雖然藏傳佛教從總的方面來講,都主張先顯後密,顯密結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噶當派主修菩提道,不提倡學密;薩迦、噶舉、寧瑪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魯派才主張顯密並舉,雙翅齊飛。因此,以「藏密」稱呼「藏傳佛教」,並不確切。

  4、有人說:紅教重修持,黃教重教理研究。這話對嗎?

  所謂「紅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說:「紅教不重視教理學習」;所謂「黃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說:「黃教不重視修持」。這種說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以理管事,以事證理。任何一種高層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應的高深理論來進行指導;同樣,一個重視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並重的道理和學習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要知道正確的修持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高深的理論,必然伴隨著相應的高層次修持。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辯證道理。實際上,寧瑪派的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識,寧瑪的大圓滿、車確、托嘎的修證離不開教理正見的指導;同理,格魯派不但在經典教理的研究上獨佔鰲頭,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不博採眾長,薈萃精華者。只能說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寶藏罷了!

 

  5、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的不同點在哪些方面?

  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的主要不同點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各個教派所修法的經典、法的種類、教授傳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學重點和特色。

  二、對正見的認識方面各教派之間存在分歧。自古以來佛教內部各教派之間在皈依三寶、持戒、行善等事法方面沒有什麼差別,但在涉及空有等哲理正見方面,存在眾多分歧。產生這種分歧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客觀上的原因,理諦是高度抽象的認識境界,是超思維和語言的境界,故言「真實理諦非分別思維對象」。從主觀上講,人類的一般分別思維對超理性的真理很難理解,再加上人們的認識能力,粗淺的研究和深細的研究、學識等方面的差別,對同一句經文、概念,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產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是各教派相互爭論不休的主要焦點。

  6、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佛教起信的基礎是信念和智慧。龍樹菩薩在《致國王書》中說:「入道之法簡言之,就是信念與智慧,有信能使歸向法,有智能夠見真理,二者之中智為主,先決條件是信念。」這裡說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歸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夠明見真理。這「信」字有三重含義:一是真心喜愛,二是堅信不疑,三是堅定追求。即對所信對象產生興趣,真心喜愛,並堅信其所產生的作用,進而執著追求。這必須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因此說「智為主」。龍樹還在這本書中指出:「以貪心歸趨,嗔恨心歸趨,恐懼心歸趨,無明心歸趨都是不合正法的歸趨。正信歸趨是建立在正確認識基礎上的符合理性的信歸。」這是佛教不同於迷信的根本標誌。

  佛教涉及的知識範圍和宇宙萬物存在量相等,故稱佛為「正等覺」、「遍知者」。但作為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礎,必須認識宇宙萬物無常和生命輪迴之苦的本質。「無常」是指「諸法無常」,即萬事萬物瞬息萬變、興衰不定、即生即滅的運動變化規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處就是生死輪迴之苦和生命短暫無常之苦。

  由於這種人生短暫,生命脆弱,禍福不定,興衰相伴的無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榮華富貴,都變得毫無意義。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具有理智的人,為了擺脫這種危機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會尋找出路,當認識到佛法對世界萬物和人生的認識及其解決辦法的合理性和無比優越性時,就會自然地皈信佛教。因此說:「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動力是信念。」

  7、佛教大乘和小乘有什麼不同?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義、度化對象、價值觀念、追求目標等方面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小乘也叫聲聞緣覺乘。小乘的度化對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懷狹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煩惱,獲得斷滅涅槃的小機眾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對象主要是具備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眾精神,胸懷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薩種根基的大機眾生。乘是運載工具之名,如車船。大乘不同於小乘的有七大特點。(一)大境界——具有境界廣大的大乘法;(二)大作為——自利和利眾的大作為;(三)大智慧——徹悟人無我和法無我;(四)大精進力——精進不息,完成三個無量劫的漫長過程;(五)大方便——以大悲心利樂眾生,雖入世但卻一塵不染地根據一切眾生的不同情況,方便度化眾生;(六)大成就——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獨有的無比神通;(七)大功用——佛以無識無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眾功用。大乘如萬噸輪船,運輸眾生量大,故稱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區別點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師說:「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發心。」

  8、怎樣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有兩種皈依法:一種是受戒皈依,一種是信念皈依。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尋找一個懂得戒律、自身受過相應的戒且保持戒行清凈的戒師,按律部的儀軌,請求傳戒。信念皈依就是經過學習,對佛法產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寶,並按皈依要求行事。若無堅定的信念,不堅持三規五戒和十善戒,只參加受戒儀式,從形式上取得一個三寶弟子的「資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況,現在有很多戒行不清凈的傳戒者,不按戒規行事者,搞所謂「遙控傳戒」、「賣皈依證」等,還有進行違法活動的江湖騙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須當心上當受騙。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這種皈依表面雖然沒有皈依的標誌,也不搞什麼形式,但信念產思想行為符合佛法的標準,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對佛法有所了解,併產生正確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薩為做人的榜樣,佛法為行為準則,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如何認識三寶、皈依三寶應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等,詳見拙作《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中《三寶原理與皈依法》一文(甘肅民族出版社)。

  9、舉行皈依儀式、取得皈依證件就算皈依嗎?

  上問中已說過,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處的皈依,按律舉行受戒儀式,取得三寶弟子的資格,僅僅是一種形式皈依。這種受戒皈依的傳戒師和受戒者的要求若符合佛律的規定,當然無可非議。若不符合戒規,受戒者思想上沒有正信,那麼這種皈依當然是無效的。皈依證真假難分,不足以證明持證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10、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須要出家嗎?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兩種。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彌、正學女等五類;在家的分終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兩類。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還有未受分別解脫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是「出世」。出家要改換姓名和儀容服飾,改變貪嗔痴妒慢邪見等世俗思想意識,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條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同時若犯了殺生戒、淫戒、偷盜、妄言等,就不能稱作出家人,也無資格穿僧衣,不能向別人傳戒。出家人必須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雖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沒有什麼區別。若身穿僧衣而不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養,其罪更深重。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指的就是這類假僧相僧。

  出家是為了脫離世俗的繁雜事務,保持身心清凈,更重要的是心性清凈。若能做到心性清凈,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一樣。佛法要求人們像蓮花生在泥中不沾泥那樣,品行脫俗。放棄利樂眾生的事業而為求自己解脫逃避現實,並非大乘佛教的本義。尤其是修金剛乘密法,更不需要一定要出家。如瑪爾巴大師、薩迦初祖和印度許多大成就師都是在家密法師,僅從在家出家論優劣,並非智者所為。

  11、在家的人可以向別人灌頂嗎?

  對灌頂師的要求,在《時輪續》中說:「具足戒者為上。」但又說:「在家灌頂師,除無僧人的標誌(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與比丘同。」這說明灌頂師以受具足戒的僧人為上,但並沒有排除在家的法師。而且從密法傳承上看,印藏的很多歷代密法傳承師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當灌頂法師必須具備灌頂的資格:一、必須受過有關本尊的入壇灌頂,而且所受灌頂一定要有純真的口耳相傳的法脈,否則無效;二、向別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頂,必須是自己經過閉關修鍊,並完成誦咒的數量和補缺燒食供;三、必須是密戒戒行無瑕疵;四、必須掌握灌頂的有關知識和儀軌,具備灌頂師的「雙十」條件。

  密宗灌頂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傳授密法活動,學問、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頂,對師徒都有法施和學法的功德,如果亂來,就會師徒兩敗俱傷,絕無好結果。因此亂傳法、亂灌頂會使師徒雙方造惡業,墮金剛地獄,或受到護法神的嚴懲。

  12、講經傳法的上師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講經傳法的上師必須具備彌勒《莊嚴經》中說的十個條件:一、具戒學;二、具定學;三、具慧學;四、學識高於教學對象;五、勤於二事(自己學修和利益眾生的事業);六、博聞經論;七、證悟法性真理;八、善於演說;九、富有慈悲心;十、誨人不倦。其中具戒定慧學是指三學修證實踐經驗和德性行為,不是單指三學理論知識。以上十條歸納起來可概括為兩版權法,即精通佛法理論,思想品質優秀。若不具備這兩條,就沒有講授佛法的資格。

  13、開壇灌頂的上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開壇灌頂的金剛上師需要具備《上師五十頌》中所說的十三種德相和雙十知識。十三種德相是:一、嚴守戒律;二、具大智慧;三、具足忍德;四、思想誠實;五、無欺詐行為;六、掌握用密咒和藥物消除邪魔的法術;七、對眾生有慈悲心;八、精通三藏義理;九、掌握「雙十」知識;十、會塑造繪畫壇城;十一、善於解說密法;十二、對佛法,特別是對宗乘信念堅定;十三、保持五根清凈而心情溫和。

  「雙十」知識分內外密知識各十種。內密知識十種是:一、善於觀護輪破除邪魔;二、善於製作護身咒輪破除邪魔;三、懂得瓶灌頂和密灌頂之法;四、懂得慧灌頂和第四灌頂之法;五、懂得仇敵與其保護神的隔離法術;六、懂得祀食運作法;七、掌握誦咒的七種訣竅;八、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種特殊方法;九、掌握安神開光之法;十、懂得修供壇城之法。

  外密知識十條是:一、精通製作壇城、觀修壇城;二、懂得觀修各種瑜珈;三、懂得各種手勢印;四、懂得各種站立腿勢;五、懂得各種不同坐勢;六、掌握各種誦咒法;七、懂得燒供法;八、懂得各種敬供儀軌;九、懂得作法的訣竅;十、懂得迎送、收消諸法。除這些條件外,各續部還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14、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什麼?

  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寶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門法,也是包羅萬象,一有俱有,一無俱無的根本法。三乘佛法,歸納成一句話,說是「皈依三寶」。但這個「皈依」並不初入佛門的人們所理解的那種粗淺意義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標等在內的深層次意義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許多藏傳佛教大師曾說:「佛教從入教、發心到成佛的整個兒過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標準是:誠信三寶,歸靠求助三寶,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為導師,以聖潔的僧眾為修行的榜樣。

  15、有人說: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這話對嗎?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過去世的來世。三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的一般過程和部分眾生從流轉中解脫升華的特殊過程。「整體」觀念是佛教哲學的一個最大特點。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到來世善惡結果,只考慮今世的苦樂處境而不追溯過去世的因緣,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就表現在這類問題上。佛教來世的幸福並不是一種虛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為基礎上的造福行為。這種造福的高尚道德行為,利已利眾行為,本身是立足於現實,有利於自己和社會的今世見效行為。如人的高尚行為對家庭社會造成的利樂和人類道德的墮落所引起的犯罪行為對自己和社會造成的禍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覺察到這種今世的利害現象,認識不到長遠的利害關係,因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

  16、有人說:佛教是偶像崇拜。這種說法對嗎?

  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了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兩種意義:一是紀念意義,一是觀想意義。紀念意義就是看到諸佛的光輝形象,聯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薩為榜樣修行做人、做佛。認識層次較高的人,可以從各種佛像的象徵意義,得到精深豐富的佛教哲理的啟示,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觀想意義,就是修禪定的人,經常眼觀佛像,在大腦中形成佛的視覺形象,以便在修定過程中,思想集中觀想佛像,以觀佛的一念,代替紛繁的雜念,獲得入定成就。對佛像的供奉除此二義,別無他義。佛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超感覺的理念境界,並非一種凝固的、靜止的、可見的物質形象。所以在《金剛經》中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佛性本空」、「理佛無相」等等。不了解本質,只從表面現象上斷定其性質,只能證明其無知和淺薄。

  17、有人說:佛教密法來源於印度教,非佛說,不是正宗佛教。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從教義上講,「顯法」和「密法」是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將顯得殘缺不全,理論和修鍊上都不完備。從大乘佛法的整體結構上看,顯法是密法的基礎,密法是顯法的究竟高峰。如像二乘人最終進入大乘道一樣,顯乘學人最後破除最細分所知障時,必須進入大密金剛禪的境界,舍此,無力破障。因為,在顯宗中只講破細分所知障,但從來沒有聽過破細分所知障的相應的細分意識;另外,佛法是最大的方便法,既然是最大的方便法,就應適應一切眾生,如果佛法只是一顯,一禪,一凈,怎麼滿足所有眾生的要求呢?比如,如何化度濁世的大欲、大惡之人?以無量劫來計算修道進程的普通道路,是否適應一般眾生?壽短福薄的濁世眾生能不能一生成佛?在顯法經典中找不到答案,難道佛教的方便僅僅是一種有限的方便嗎?只知道佛法有一宗一派,或禪,或凈,不知道《華嚴經》中的「不可思議的法門」是何義,少見多怪,極力排斥密法,這不是智慧通達之相,也非戒德圓滿之相。

  「密法」在佛在世時,只傳於烏杖焉和香巴拉等國王和雪山中隱居的密修士等寶器弟子,沒有向不適應修密的聲聞弟子傳。直到龍樹時代才公開。就像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國家高層機密一樣,聲聞弟子不知有密法,但不能因此斷定佛在世時沒有密法。從梵文翻譯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部中佔一半以上都是密籍,有什麼根據可以證明「密續」不是佛經呢?無上密部很多本尊,腳底下都踩著梵天、濕婆、毗什奴、因陀羅、時間女神等印度教的最高神靈。而且,勝樂續中明示,此法是「鎮壓濕婆及其部下眾神之法。」大樂法與印度教性力派的「內供法」也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在觀法上立足中觀,破斥印度外道的常、斷二邊,這類思想文化特徵,足以證明密法的純佛教性質,那麼憑什麼理由來證明密宗不是佛教呢?在佛教文化方面有許多古老印度文化的特點,這是不可否認的,但佛教的思想體系完全是和印度外道思想對立的,若不懂這個特點,只能說對佛教哲學體系所知甚少。

  另外,這種說法純屬對密宗佛教所知甚少,而抱有嚴重偏見的說法,毫無站得住腳的事實根據。在歷史上曾有過「大乘經典非佛陀所說」的否定大乘教的謬論。彌勒在《莊嚴經論》中對這些小乘人的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對《般若》、《華嚴》等大乘經典和小乘《律部》同期演說進行了論證。佛教界歷代學者對「大乘經典是佛經的精華,是佛親說」不持任何異議。現在卻有些人仍接受小乘人的偏見,說什麼「大乘佛教是佛滅度後,借佛的名偽造」。照這種觀點,佛說法45年,只講了《律部經》和《四諦經》,其餘經典都是龍樹等佛弟子們的偽造?對佛法的誣衊誹謗,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但他們除了任意篡改佛教經典,製造自圓其說的理由外,拿不出任何可信的證據。我不知道他們挖空心思,貶低佛法的目的究竟何在?又有些對佛法一知半解的人說什麼「密法非佛陀所傳」,「散見於《華嚴》、《般若》等經中的密咒,皆屬後人偽造」,「密宗來源於印度教」;甚至還說什麼「佛教中的『禪定』、『瑜珈』之類都來源於印度外道,是佛所反對的,是後人加進去的」等等,他們以佛門「高僧」和「善知識」自居,對公開否定、誹謗大乘佛法都不當一回事兒,怎麼會不否定更高層次的金剛乘密法呢?只要是不在他們所能理解的層次上的不可思議的高深經典和密法都說成是「非佛說」、「後人偽造」、「外道邪法」。只有全方位掌握佛教的精神實質,從大小乘和顯密的內在關係和深層聯繫上進行研究,方能清除以上那些淺薄的偏見和可笑的謬論。

  18、佛教中的手印一詞是指手勢動作嗎?

  「印」所指的是一種思想原則和事物的法則。前者如: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被稱作四法印,後者如「大手印」是指諸法性空的法性、法則。瑜珈部的三昧耶印指觀想,業印指手勢,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觀。在無上密部,業手印指業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見。所以「手印」一啟有多種含義,有些人把「大手印」當成手勢動作,那是大錯特錯。

  19、大手印是噶舉派特有的心傳密法嗎?

  「大手印」是密法中對性空正見的稱謂。但對性空正見的修法,藏傳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名稱,如薩迦派稱「明空無執」,寧瑪派稱「大圓滿」,達布噶舉稱「俱生合璧」,香巴噶舉稱「寶盒」,止貢噶舉稱「五支法」等等。但從米拉日巴傳下來的噶舉派,總的稱作「大手印」。大手印修法並非噶舉派獨有,格魯派也有此修法,稱「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禪以前屬耳傳絕密,四世班禪時將此法寫成密芨,傳授範圍略有放寬。此後有很多密宗大師,著有修此法的方法與心得的文書,在內部秘密傳授。但外界至今鮮為人知。所以外界只以為「大手印」是噶舉派獨家所有密法。

  20、修密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先決條件?

  大乘顯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的不可分割的兩大組成部分,顯法是基礎,密法是上層建築。所謂「無顯不入門,無密不成佛」就充分說明了顯密二法的作用和相互關係。密法所以被稱作「快速成就法」,不僅密法本身具有許多殊勝方便修法,而且,對修學者的智慧品行素質要求很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藏傳佛教界有一句俗話說:「法的層次高,要靠人的層次高」。

  學修密法首先必須具備三個先決條件:一、必須信仰佛法,誠心皈依三寶。若不具備這一版權法,是教外之人,連顯教之門都未入,哪裡有進入密教門的資格!二、必須具備顯教的學修基礎。否則,學密如空中樓閣。顯教的學修基礎就是阿底峽《道燈論》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中指示的三士道修法。如無學習菩提道全部內容的機會,最低限度要學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見等佛法三根本。必須在充分認識人身無常,世間充滿弊病,業報不爽等中、下士必修法的基礎上激發出世心和慈悲發心,修舍、戒等般若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學修緣起性空大智能慧,打好堅實的顯教基礎。三、學修密法前必須經過合格的灌頂。「灌頂」一詞所代表的含義是授權、傳法。傳法包括傳菩薩戒和密宗戒、傳授修鍊程序和具體方法等。「合格」指合格的灌頂上師和合格的法脈傳承、合格的灌頂程序儀式等等。在得到合格灌頂的基礎上,嚴守戒律,在上師的指導下,嚴格依法修持,才能獲得世間和超世間法成就。現在學密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少如晨星,其原因就是不重視、不具備上述條件,一昧地好高鶩遠所造成的。法不騙人,但對人自騙和人騙人的問題不能不認真對待。

  21、什麼叫灌頂?

  灌頂是學修密法必須的第一道程序。「灌頂」一詞的梵藏文含義是「授權」、「傳道」、「培育」等意思。分下密灌頂和上密灌頂兩種。前和種有水灌頂、佛冠灌頂、鈴杵灌頂、名號灌頂等五類和十一類灌頂;後一種有瓶灌、密灌、慧灌、語灌、殊勝灌頂等等。灌頂內容分入壇、宣戒、傳法加持三個部分。

  換句話說:灌頂就是傳密戒、傳授密法的義理和全部修鍊程序,對密弟子的身言意進行與本尊三密相應的特殊加持。

  22、灌頂有哪幾種類型?

  灌頂有授權灌頂和隨許灌頂兩種類型。壇城中主本尊有授權灌頂,一般本尊和護法類只須隨許灌頂。授權灌頂分下密和上密兩種灌頂。前者有水灌頂、佛冠灌頂、法器灌頂等五類和十一類;後者有瓶灌頂、密灌頂等四類和五類。

  隨許灌頂也稱三密灌頂,灌頂程序比較簡便。

  灌頂方法上有一次性灌頂和階段性灌頂。前者是對一般弟子的加持性灌頂;後者是對學修弟子,結合修鍊,按修鍊進度分段傳授灌頂。想獲得殊勝成就的弟了,必須要得到後一類灌頂。

  23、閉關是什麼意思?

  「閉關」是身居密室,集中修鍊的一種方式。閉關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斷絕會客,清凈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珈行、觀想、誦咒,完成規定程序,獲得相應成就。從閉關時間分,有七日到二十一日的「日關」,有一月到五六個月不等的「月關」,還有一至三年的「年關」。在閉關環境分,有在不見光的暗室中修的「黑關」和露天陽光下修的「白關」;有室內修的「內關」,和野外鷹葬場、泉頭等處修的「外關」等等。

  24、燒供是什麼意思?

  燒供、火祭,音譯為「護摩」。是在繪有壇城花紋的祭壇上,堆起柴火,澆上酥油,燃起熊熊烈火,將數十種植物子實供品,伴隨著誦咒,逐個投入火中,進行燒食供養的一種祭祀方法。根據其目的作用分為息災消業燒供、增生興旺燒供、收攝歸服燒供、殺伐邪惡燒供等四種。對各類燒供的祭壇形狀、顏色、柴火的木料和供品的種類數量,以及主持燒供的法師的修持條件都有不同的規定。

  25、安神開光是什麼意思?

  「安神開光」是按照密法儀軌,對塔殿、佛像等聖物進行的一種裝藏開光的加持活動。按照密教的說法,新造的塔殿佛像在供奉前必須經過裝藏、安神開光等符合儀軌的加持,否則,形同擺設,不具備三密教應和加持靈氣,甚至還會邪氣附體,產生副作用。「裝藏」就是在立體像中按佛像的不同種類裝進經過特殊處理的經卷、咒文和舍利等聖物,在畫像的背面書寫經文和咒文。安神開光法包括驅邪、洗穢、觀佛、迎佛、供養、誦咒、化形、安神、開光、加持、散花祝福等內容,儀軌有繁簡多種。

  26、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

  修密法必須受持三種戒,即三皈戒,菩薩戒,密宗戒。

  修密法不一定要受沙彌、比丘等僧戒,在家的弟子也可以修。但修密首先必須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否則就沒有修密的資格;其次,密法的基礎和核心是菩提心,若沒有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一切密法的成就都無從談起,所以修密法者必須受持菩薩戒;第三,事部和行部密法,除了菩薩戒沒有特殊的密戒。但瑜珈部和無上瑜珈部還要受持五佛戒和十四條毀根戒,八粗墮戒以及勝樂、時輪的特殊禁戒等等。

  密續經中說「持戒是成就之源」,足見修密中受持戒律的重要性。

  27、密法悉地是什麼意思?

  密法「悉地」就是修習密法獲得的成就。密法成就分世間和超世間兩種成就。

  世間成就是修鍊初級階段的成就,包括四事成就和八大成就。

  四事成就是:息滅病災、增生福壽、收攝歸服、鎮降誅殺的禪功咒能。

  八大成就是:煉丹、明目、透視地下物、飛劍、飛行、隱身、長壽、除病消災。

  超世間成就就是指解脫成佛的終極成就。如:無上密的幻身和光明智慧雙合成就。超世成就是無上密部圓滿次第的修習成就,下部密無此成就。

  28、密法的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是否一回事?

  「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不是一回事。「光身」成就是修光身密法的得成就者在臨終時肉體縮小,靈體放光,甚至有的靈體化為光體面消失的一種成就。「幻身」是指無上密圓滿次第中細分心氣幻化為佛陀報身的一種成就,並非俗眼可以看得見的光化身成就。「幻身」如夢境之身,屬自證境界,並非色相。只有同等層次的高成就者才能感知別人的幻身和光明心成就。將可見「光身」和不可見「幻身」混為一談,是對密法所知甚少的表現。

  29、密法密宗氣功是不是一回事?

  佛教密法中有類似氣功的修鍊法,但密法是一個規模相當龐大而內容又十分豐富的綜合佛法體系,絕非氣功一詞所能代表的東西。首先,佛教密法是解脫生死輪迴的大法,並不是氣功之類的世間神通和健身修鍊法;其次,密法修的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智慧境界,並非單一的氣脈和肉體功能的鍛煉;第三,密法要遵守嚴格的傳承理法,絕不允許世人自創;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為本,不重法術;第五,密法中把氣功只當作打開脈結的一種特殊手段,並不把它當作破悟大法而佔用大量的修鍊時間。還有一點必須說明,這裡所說的「密宗氣功」指的是出自密續中的氣脈明點特殊修法,不是社會上流行的那種借佛法名義胡編亂謅無根無據的偽氣功。

  30、所謂的開天目和佛教的開悟是不是一回事?

  根本不是一回事。佛教無論顯宗、密宗,或者禪宗,所謂「開悟」,指的就是見道開悟,即見性開悟,是經過修資糧道、加行道,破除見惑、明見性空的超世第一智初生境界。這種定中智是無色相如虛空無分別境界,也就是無色相意識境界,並非眼睛看到什麼東西。所以,經論中稱見性開悟境界為「無相虛空」境。外道和氣功師宣稱的所謂「開天日」或「開慧眼」指的是一種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的特異功能。因為他們宣稱所謂「開悟」的標誌是「看見特異景物和光,聽見特異聲音」。既然「見光」、「聞聲」就不是無意識、無色相虛空境界,怎能和佛門的「見性開悟」相提並論?


推薦閱讀:

如何用簡短的語句向初學者解釋為什麼要學佛??以及佛弟子最終的歸宿??
為什麼大乘佛教不把悉達多吹成佛中之王,佛中之佛,而是頭上安頭加了個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牽制悉達多?
作為大乘佛法的仰信者,我對大乘佛法和凈土法門的態度
一代高僧光厚老和尚的故事
四【聖】諦是什麼?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