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使用頭孢菌素需要了解的 10 大要點

頭孢菌素類藥物因抗菌、殺菌能力較強,且在臨床上的毒性較低,和青黴素類藥物相比,出現過敏性反應的幾率較低,因而在臨床中應用地較為廣泛。頭孢菌素類藥物常用的約有 30 多種,按其發明時間的先後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為第 1、2、3、4 代。每一代都比上一代的殺菌效果好些,而且不良反應會小些,但如經常用高效的抗生素,會形成耐藥性。

頭孢菌素類藥物抗菌效果特點 

總體來說,頭孢菌素類對β-內醯胺酶一代比一代穩定,對腎的毒性一代比一代低;前三代頭孢類藥物,對革蘭氏陽性菌的抗菌力一代不如一代,而對革蘭氏陰性菌的抗菌力則一代比一代強。第四代頭孢對革蘭氏陽性、陰性菌的抗菌力都較強。第三代和第四代都能透入腦脊液。

1. 僅用於細菌感染

對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真菌(黴菌)等引起的感染無治療作用。只有當臨床確診為細菌感染,如血液中白細胞明顯增多伴中性粒細胞比值升高,應用頭孢菌素才能發揮治療作用。

2. 不同的頭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範圍不同

第一代主要用於治療革蘭染色呈陽性的球狀細菌感染,臨床常用頭孢唑啉;第三代主要用於治療革蘭染色呈陽性的桿菌感染,臨床應用的品種較多,如頭孢三嗪;第二代的抗菌譜較廣,臨床主要用於外科感染的預防;第四代抗菌譜廣,對耐葯菌的抗菌作用增強,臨床多用於重症細菌感染。

3. 不同情況及不同部位的用藥不同

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宜作為外科預防用藥,第三代頭孢菌素則不可。口服頭孢菌素因肝臟首過效應,作用較弱,常用於治療輕中度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第一、二代適宜用於門診輕症感染的治療,第二、三代宜用於住院患者的治療。口服製劑均不宜用於銅綠假單胞菌所致感染的治療。

4. 第三代頭孢菌素是應用最多的頭孢菌素

根據其殺滅革蘭陰性桿菌的特點分為兩類。一類以殺滅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為主,亦有殺滅革蘭陽性菌的作用,常用的有頭孢曲松、頭孢噻肟等;另一類以殺滅銅綠假單胞菌為主,亦包括其他革蘭陰性桿菌,常用的有頭孢哌酮和頭孢他啶。

5. 根據腎功能狀態調整用藥劑量

頭孢類藥物大都經腎臟排泄,因此有中度以上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根據腎功能的損害程度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因第一代頭孢菌素有較強腎毒性,臨床上應盡量避免與氨基糖苷類、萬古黴素等腎毒性藥物合用。

6. 青黴素過敏者慎用

一般來說,對青黴素有嚴重過敏反應的人,應禁用頭孢類藥物;如果對青黴素過敏反應較輕微(僅有皮疹反應),而又確實需要使用頭孢類藥物,可以慎重選用,但用時必須有醫生在場,並做好搶救的準備。另外,對已經發生過頭孢過敏的患者應禁用任何種類的頭孢。

7. 兩種品種的頭孢菌素不宜同時使用

亦不宜與青黴素合用。同類藥物的合用可造成毒副作用增加。多種細菌混合感染時可選用抗菌譜較廣的頭孢菌素;與其他抗菌藥物同用時應分別給葯,注意避免與氨基糖類藥物混合或同時注射。

8. 頭孢菌素的耐藥性

細菌對頭孢菌素產生耐藥性主要與細菌產生的能水解頭孢菌素的β-內醯胺酶有關:聯合使用抑制β-內醯胺酶的藥物,如舒巴坦、三唑巴坦或克拉維酸,可提高臨床療效。

9. 避免雙硫侖樣反應

醫師在對患者應用頭孢類抗生素(特別是頭孢哌酮)要詳細詢問有無飲酒史,用藥 3d 前禁酒,反覆叮囑患者用藥期間甚至停葯 7~10d 後,均應禁酒和避免使用含乙醇的飲料和藥物。由於頭孢菌素類藥物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所以臨床醫務人員應承擔健康教育的義務。

10. 考慮對患者肝臟的損害

大多數藥物主要經肝、腎途徑排出體外,如患者肝功能減退,則藥物消除能力降低,血葯濃度會升高,所以嚴重肝病時頭孢菌素類藥物需減量應用。患者若為 70 歲以上老年人,使用抗菌藥物時就應該考慮減量使用。老年患者,腎功能常出現損害,這些因素均增加患者對各類藥物毒性的易感性,而引起肝損害。

編輯:張躍奇

回復 抗菌 即可查看《阿奇黴素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能聯用嗎》。

參考文獻

[1] 吳向文. 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作用特點不良反應及合理應用。基層醫學論壇,2012(17):265- 267.

[2] 肖學秀.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臨床合理應用 [J]. 中國醫藥指南,2011,9(33):42-43.

[3] 王麗英.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臨床合理應用分析 [J]. 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4):285-286.

[4] 仇鳳香.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臨床合理應用 [J]. 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162-163.

[5] 呂煥菊, 劉莉莉, 馬海玲, 等. 四代頭孢菌素的區別及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4):74-75.

[6] 程樹元. 頭孢菌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注意事項 [J]. 臨床合理用藥,2011,4(9A):82.

[7] 吳貴濤.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臨床使用的不良反應及應急對策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7):223-224.


推薦閱讀:

TAG:頭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