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吳式太極拳在運動外形上與其他太極拳一樣,以松、柔、圓、緩、勻為特點,要求動作安穩、舒展、輕鬆、柔和、緩慢、均勻。既要使肢體關節、肌肉依照一定程序節節地輪換進行運動,又要達到良好的休息與鍛煉。在心裡內在方面,則要求心理安靜、精神集中,以意識引導動作,這樣可以消除練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緊張與疲勞,達到身心同時休息。吳式太極拳的呼吸運動是採取腹式呼吸,要求練者氣沉丹田,氣宜鼓盪,呼吸與動作要自然配合,使呼吸逐漸做到深、長、細、勻,達到腹實胸寬的狀態,這樣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臟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實踐證明,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骨骼肌肉、新陳代謝等方面,都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然而,吳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大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又有自己獨秀的芬芳。吳式太極拳結構嚴謹,理法咸備,堅持意形並重,身心雙修,虛實清楚。其在身形、步法和運動中的主要特點是輕鬆自然、連綿不斷、循規蹈矩、獨具靜態,以柔化為主,因勢利導,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極柔軟而後極堅剛。

(一)、輕鬆自然是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

練好吳式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是輕鬆自然。輕是基礎,松則是根本。吳式太極拳強調的松是舒展之意,即自然、舒張、展開。每個關節,每塊肌肉都要放鬆,使全身無絲毫僵硬之感。松也可以理解為柔,但柔絕不是軟。所謂輕鬆自然是指練拳時,首先要做到思想上排除雜念,每一根神經都要放鬆。從預備式開始,就要達到入靜狀態。肢體放鬆,自然相隨,每一塊肌肉都不使無用或多餘的力。放長身肢,曲中求直,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表裡如一,動作隨意,意到神隨。

吳式太極拳講求的松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指全身自然舒松,不是懈怠和疲沓。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精神足而動作靈。不得有僵滯之處,僵滯則氣血不通,氣血不通則動作不靈。練拳時,周身的關節、肌肉,除維持姿態的部分要適當吻合、緊張之外,其它的關節、肌肉,凡能夠舒松的部分必須做到自然鬆開,達到不加思索地任自然運動,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吳式太極拳輕鬆自然的深刻內涵。

(二)、連綿不斷是吳式太極拳的顯著持點

連綿不斷是指在練拳時,要求整體動作一氣呵成,節節都要貫穿,絕不能一個動作完成後,稍做停頓,然後再練下一個動作。要式式連接不斷,即前一個式子的結束便是下一個式子的開始,絕無亮象之勢。這是吳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流派的明顯不同要求。要做到每個動作似停非停,將展未展,隨屈就伸。一招一式既要準確到位,又不可斷續。一招起勢,永不停歇,直到全套練畢。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發於無端,成於無跡,接續連綿,無停無止,無息無休。練吳式太極拳要立足一個慢字。慢不是停滯。在練拳過程中,維持適當緩慢均勻的速度,是為了便於以氣運身,使內氣能夠從容運行,暢通無阻。練拳時不慢,則心不能靜;心不靜,則意不能專;不慢,則氣不能沉;氣不沉,則周身不能松靜。慢是太極拳練「意」、練「體」的關鍵。但慢中還要做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對內要力求集中精神,呼吸勻細;對外則力求節節貫穿,完整一氣,做到運勁如抽絲,表裡精緻無不到。

(三)、循規蹈矩是吳式太極拳的獨有特點

吳式太極拳獨成一家,重在其式要求嚴格,循規蹈矩,不可瑕疵。所謂循規蹈矩,主要是指在練拳時,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動作來進行,即身形正,步法准。吳式太極拳在身形和步法上的特點是:

1、牮柱式與立柱式:牮柱是指廟中斜著支撐的柱子。吳式太極拳的弓步與其它拳種的弓步具有明顯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對正前腳尖,後腿蹬直,尾閭對正後腳跟,上身前傾到鼻尖與膝尖和前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後腿與後背形成一條直斜線,與地面垂直線呈一定的夾角,如牮柱支撐之勢。此式嚴謹,玄理深奧。立柱式是指身體的重心位置必須與一隻腳在一條垂直線上。吳式太極拳的各種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隻腳上,即重心與一隻腳在一條垂直線上。這同其他拳種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即重心與兩腳成三角形和人字步的身形,及重心三、七分在兩腳的身形有著明顯的區別。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其共同特點是能使運動中的升降、伸屈、旋轉等活動,始終保持與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結合,使身軀各處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運動路線,觸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轉、進退,無須先移位的過渡動作,反映迅速,動作輕靈,一動無有不動。身形正,下盤穩,步法才能輕靈,進退更能自如。

2、收臀:臀部的向外突出是人體固有的現象,但在練吳式太極拳時,則要求絕對不能突臀或蹶臀。收臀是吳式太極拳對身形的基本要求。所謂收臀,也叫溜臀,是指身體下蹲時,臀部要自然放鬆下垂,腹部向內收縮,含*裹襠,含胸拔背,使臀部與背的下部相平,從外面看不出突出的痕迹。收臀姿式做得準確,可以使尾椎骨向前下松垂,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鬆,增加身體的穩定,保氣不外泄,下盤穩固,轉腰靈活。如果臀部突出,勢必影響全身的完整和統一,使上下隔絕而成為兩橛,而減小了身體的靈活程度,以至失去拳術的大部分作用。

3、川字步:吳式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說。所謂正步和隅步,是從八卦中引申而來的。正步走四正方,即東、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無論正步還是隅步,要求必須做到左右兩腳平行,腳尖朝著同一方向,一前一後,俗稱川字步。正步兩腳橫向間隔寬一橫腳,後腳尖與前腳跟距離長一順腳;隅步兩腳橫向間隔寬一腳半,前腳跟與後腳尖的距離長半腳。這樣以練拳者自己腳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間距,既保證了立身中正,也滿足了進退旋轉的最大限度。步法間距適度,所組成的支撐身體平衡的底面積有利於身體屈伸變換,特別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積的最佳位置上,形成身體隨遇平衡之勢,始終保持立柱式身形,以使重心不變而使肢體活動達到最大範圍和最佳要求。步法是練好拳的基礎,本固而枝榮。如果步法散亂,不合規矩,是很難把吳式拳練好的。步法符合要求,方能練出靈活協調,動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風格來。

4、轉換:轉換是指重心的轉換,是式子與式子之間的過渡動作。吳式太極拳的轉換與其他太極拳流派有明顯的不同,是變換於實腿,發勁合於重心腿。轉換是逐漸由虛變實,由前到後或由左到右的,絕不能驟然變動。轉換時必須先「開」,就是先松,把周身關節舒松之後,才能開始重心轉換。無論進步還是退步,轉換時腰部先松,使實腿重心穩定,當虛腿的胯、膝、踝、足各關節虛松之際,及時向前或向後舒伸,以實腿送虛腿,這樣才能達到自然輕靈、重心穩定的要求。轉換時要特別注意身體不可有升高或降低的情形,否則將會影響步子變大或變小,造成步法不準確。

吳式太極拳轉身動作的旋轉腿,即軸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旋轉時要注意以腰帶胯、以胯帶重心腿、以腿帶膝、以膝帶踝、以踝帶足而動,要節節貫穿,不可逾越。旋轉後重心再轉移時,也要做到腰以下的各肢節逐節變動,不論是前進、後退還是橫移,都必須做到由腳到膝到腰,節節貫穿,不可隔斷、跳躍或變動。重心的轉換說到底就是虛實的漸進變化。

5、端引:所謂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牽引力,即手腳在運動過程中,由末端牽引而出,形成的節節貫通、對拉拔長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種牽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氣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種力,也是一種氣,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種內力。(也有人把它說成是一種生物電)。拳論里說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說的就是這種內力。這是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覺到的內力,也是吳式太極拳的獨門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這種內力,力達四肢尖端,引而不發,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練拳時明顯給人一種非常輕巧的感覺,邁步如貓行,行拳如流水,輕鬆自然,連綿不斷。不僅外人能看得見,自己也能感覺得到。

(四)、獨具靜態是吳式太極拳的突出特點

吳式太極拳講求的靜態,絕無靜止之意,主要是指練拳過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雜念徹底清除,身體完全放鬆,動作沉穩緩慢,是動中之靜,是指練拳過程中的靜態反映。不動為無極,已動為太極,動中求靜,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思想高度集中,雜念徹底清除,講的是心靜。心靜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要集中專一。思想要沿著拳路往前延伸,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心思全部用在拳路上,以意念驅使動作,使動作形成氣斂入骨,神舒體靜,連綿不斷,來往自如的自然運動狀態。身體完全放鬆是身靜的表現,它要求練拳者在練拳時要做到呼吸平穩深長,氣沉丹田,虛領頂勁,放長身肢,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其外在表現是不用拙力,不縱不跳,隨屈就伸,更不可有明顯的發力動作。所有動作都給人一種似松非松,將展未展,觀之似有,撫之則無的虛幻神秘之感。身體完全放鬆,動作沉穩緩慢則是意靜的外在表現。意靜是靜的最高階段,主要反映在神態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領神隨,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在動作上就是要沉穩緩慢,如動作迅速快猛,必然導致目光散亂,心神不定,氣血不通,重心不穩。沉穩緩慢可使內氣能夠從容運行,暢通無阻;可令周身松靜,氣閑心專,用意不用力,達到身靜意展,川流不息。

(五)、化而不打是吳式太極拳的武風

吳式太極拳在擊技中多主化而不打,以化為主。這是吳式太極拳歷代形成的武風。以強身健體為本,以防身為主,不求主動出擊,不以打人為強,故有人稱之為「君子拳」。引而不發,靜以觀變,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使人感到的不是剛勁而是柔勁。這些特點也都在吳式拳中有明顯表現。然而,並非吳式太極拳只能化而不能打,而是要打時,則能達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

 

 

                             太極心法筆記

 

* 練習任何一個拳式動作,都要將身體分陰陽,分虛實,有開合,即有放大縮小。身體左邊縮小,則右邊放大;右邊縮小,則左邊放大;上身縮小,則下身放大;下身縮小,則上身放大;前面縮小,則後面放大;後面縮小,則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動作開始前,應先放鬆兩肋,後松肩、肘、腕。

 

    *「松沉」,並不是整個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門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門以上地方還是向上升。

 

    * 在拳式練習中,重點不在拳架定式。式與式之間的過度動作的才是至重要。

 

    * 當身體某處地方無法鬆開時,便不要再想該處地方,轉為鬆開緊張處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 練拳時,要經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腳心空。

 

    * 「氣斂入骨」乃是用意將雙肩和背收向脊骨,並下沉至尾閭。

 

    * 拳式練習時,身體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於兩跨鬆開,身體受地心吸力影響慢慢向下沉。當下沉到底時,身體會自動反彈向上升。此原則由始至終貫切到整套拳式。

 

    * 我們經常說「松沉」。怎樣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應像一樣紙在空氣中平放地往下飄蕩。左邊沉,右邊升。然後,右邊沉,左邊升。這樣一飄一盪掉到地上。

練氣勢要意想頭、背、胸、臀四張皮。任何時候只可以擴張其中一張皮。

 

    * 做任何拳式動作都要有對待。例如:手向上動,則身向下沉(臀一張皮)。手向前伸,則身向後*(背皮)。手走左,則身走右;手走右,則身走左。手與身好像互相對拉,或是好像一個球向四方八面膨脹。

 

    * 任何一個拳式動作完成後,身法上須做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跨擴膝,手上勞工穴透開,意氣到達手指。

 

    * 必須在一式的動作完成到位後,才可開始下一式的動作,不可搶先。

 

    * 任何一式動作都是由身體的「中線」開始,在「中線」 結束。

 

    *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鬆,手腕不僵、不丟、不折;則整個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脹滿感覺,手指亦會自然張開。絕不可用拙力將手指併攏或撐開。手指尖要虛領頂勁,指根氣沉丹田。

 

    * 兩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條似有似無的幼線連著左右兩手。當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牽引上升。一手向內收,另一手就受牽引向外展。

 

    * 當手一動,則應在意念上,該只手向四方八面張開。

 

    * 手向前推出時,肩胛骨的位置要放鬆。手回收時,肩井穴(鎖骨)對下的位置要放鬆。

 

    *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謂「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個看不見,但自已能感覺到的一個圓圈。如手出圈,只要對方黏著,稍作牽引,人便失重心,身體往前傾倒。

 

    *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種做法是:首先,整條手放鬆,用意推開肩關節,想像了一條水管的閥門被打開,一股水慢慢從肩流落上臂。當上臂充滿水後,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繼而打開肘關節,讓水繼續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滿了水後,打開腕關節,讓水流去手掌,再打開虎口,讓水最終流到指尖。

 推手時,擬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壓,而是虛領頂勁,領著身體向上升,則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 如雙手向左移,則身體須向右走。同樣,如雙手向右移,則身體須向左走。

在練架子或推手時,要鬆開上肢的每個關節,包括: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可意想手腕關節內側、肘關節內側和肩關節內側都夾著一膨漲的小球,將每個關節推開。此外,若其中一隻手或兩手同時在胸前抱圓,則意想手彎和胸的中間位置有一圓球居中。此球可隨自已的心意脹大和縮小,亦即開與合。再進一步,意想身體是一個球。當意想球脹大,不單是手向前,身亦向後,肘兩側和身體兩側也向兩邊脹開,甚至頭頂和雙腳也上下伸展。因為球脹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時脹大。

 

    * 肩、肘、腕順序放鬆是「意」的訓練。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聽從「意」的指揮。當手上功夫進步後,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組合。例如,腕、肘、肩。

 

    * 想像身體如寺廟裡的一口鐘。兩腿內側為鐘的內壁,尾閭為鍾錘。鍾錘永遠只能在鍾內壁的範圍擺動。那就是說,尾閭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與任何一腿重迭,否則便是雙重。

 

    * 無論是打拳還是推手,作弓步時,後腳不可用力向後向下蹬,而是要開跨、擴膝,放鬆垮根、膝蓋和腳踝的關節。這樣,後腳才不會僵硬,重量流至腳板、腳指而反彈。反彈力倒頭傳至腳跟再傳至腿、腰……。這時腳跟會有上升的感覺,身體才能升沉轉動靈活。

 

    *當做弓步時,身體的重量從小腹放到前實腿的大腿內側處。想像前腿的跨和後腿的跨各有一氣球。前腿的跨根的氣球慢慢縮小,跨部隨之慢慢放鬆、內收下沉;後腿跨部的氣球慢慢擴大。

 

    * 若身向左轉,則右腳先動,繼而左腳動;相反,若身向右轉,則左腳先動,繼而右腳動。但無論向左或向右轉,都必須虛領頂勁,用意將一邊身縮小,以脊椎為軸為主轉動,帶動整個身體轉動。

 

    * 無論練拳還是推手,如要轉動脊椎,必須在原位上轉,不能在轉的同時,向前後左右任何一方移動。

 兩腳虛實的轉換在練架子時兩腳虛實的變換,例如坐步變弓步或反之,不應只是簡單地將實腳向前或向後撐,把身體推向前或推向後,使身體的重量,從地面直線地從一隻腳一交給另一隻腳。比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個水泵,而實腳的整條腿像貫滿了水。當兩腿進行虛實轉換時,丹田的水泵將實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後徐徐貫入虛腿去。水的流動路線像一個倒轉的英文」∩」字母。在這樣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過程中,身體便自然向前或向後移動。所謂意想,不單純是想,還要真的像感覺到水在一條腿從下而上,經過單田,然後從上而下流動。也就是說,我們要能「用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夠以「意」來指揮水的流動路線外,還要能控制水的流動速度。水的流動速度要均勻,不要有停頓。如假設實腿的水量是從9開始,然後 8,7,6….地減少,最後至0; 則注水的水量則是從0開始,然後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覺到水的流動路線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緩慢的。有時,感覺甚至會中斷。但隨著多練習,意想的感覺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強。最快比電光火石還要快。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則。 進行「意想」時,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不想其它東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虛實變換的過程中,必須要「虛靈頂勁」和做到「節節放鬆,節節貫串」。這樣才能符合「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猶須貫串」的要求。當我們按照上述的方法來轉換兩腿間的虛實時,若能做到全身放鬆,轉換輕靈,在身體的重量全部從一腿轉換到另一條腿一剎那,會感覺到有一個力從地面向上反彈到實腳。我們應從腳底、腳踝關節、膝關節、跨等節節向上放鬆,讓這個反彈力隨著我們的心意去到身體的任何部份,作為該身體部份的動力來源。例如虛腳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勁。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彈力的傳遞所經過的路線中,有不鬆開的地方,那麼,地面反彈力的傳遞便在身體不鬆開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練架子時,必須要全身鬆開,節節放鬆,節節貫串,一動接另一動,不許有停滯。

 

 

                        學練太極拳之精要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要真正練好太極拳,學到其精緻,絕非易事。太極拳不僅以繼承中國古老的養生之道而聞名遐爾,還以其嚴謹的科學性、神秘的合理性、以及藥物所不能及的治病和抗衰老的特殊功效而著稱於世,絕非是一般人伸手可取的。以筆者多年學練的體會,要練好吳式太極拳,有以下之精要,僅供初學者參考。

        1、首先要清楚吳式太極拳是以柔克剛,以化為主。這是對太極理論新的挖掘和解釋,是對剛柔相濟理論的發展。柔者度量大,柔者心胸豁達,柔者易智聰穎,柔是長壽之本。所以練吳式太極拳的人,必須以柔活為主才能做到輕鬆自然。柔即是松,活即是領,柔而不松,就難做到輕鬆,無法實現以柔克剛;活而不領,不能做到自然,也難實現化解來力,打擊敵手的目的。吳式太極拳絕無剛勁之力,始則柔筋活節,進則接骨斗榫,練拳者應明此理。

        2、要充分理解吳式太極拳的動靜作勢俱從圓形中來的實際內含。圓是一切的母體。萬物變化之軌跡,萬物運轉之機樞,無不以圓而運動。太極拳的運動就是圓的運動,其虛實開合,起落旋轉,氣血運行,皆是小圓與大圓的結合,小弧與大弧的相拌,發於無端,成於無跡,絕無跡象可導,端緒可指。凡初學者均要先明此理,方能精練而速進。

        3、要注意把握吳式太極拳姿勢的要點。其總體要求是:立身中正,步法準確、「四平三合」、「三尖對齊」。並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肩墜肘,斂臀坐胯,頂頭懸。立身中正主要表現在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上;步法準確是指「川字步」中的正步和隅步一定準確規範;"四平三合"講的是在練拳過程中整個身體始終保持處在頂平、肩平、胯平、腳平的狀態,運動起來要做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三尖對齊"是指練吳式太極拳時的弓步姿勢必須做到鼻尖、膝尖和前腳尖要在一條垂直線上,整個身型要形成牮柱支撐之勢。上述這些要點貫穿在練拳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式式注意。

        4、練吳式太極拳要特別注意做到以腰為軸,周身相隨。「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腰是主宰,所有的動作都應以腰帶動四肢和手足,使身體上下相隨,左右呼應,使動作在進退起落中自然順暢,毫無滯澀之象。「命意源頭在腰際」,腰既能承傳,又可疏導。練拳時要特別注意腰胯要松沉,即人們通常說的塌腰,塌腰就是實腰,要有意識地向下垂,臂部不可外突,塌腰與頭頂虛領相結合可使脊柱上下對拉,松直一線。動則腰為先,腰是中樞,初學者不可不知。

        5、明辯轉換必有虛實是練好吳式太極拳的關鍵。變招和轉勢是太極拳套路中上一個式子和下一個式子的過渡動作,稱之謂轉換。其功能在於使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都能很迅速的、連續不斷的進行虛實變化,使實的部分在某一時刻用意識立刻使它變虛,以便不會為對方拿住或打出。吳式太極拳對虛實的轉換講究的非常嚴謹,特彆強調運動中的重心只能在一隻腳上,即重心與一隻腳在一條垂直線上,以保證運動中的升降、伸屈、旋轉等活動自然順暢,反映迅速。虛實轉換的關健是重心的轉換,練吳式太極拳重心轉換的特點是以實腿送虛腿,重心先不動,腿腳先探出,增加腿的懸吊功力,然後緩慢地將腳落平,再將重心隨腳而緩慢移動,*攏重心位移之距離,完成整個身體重心的位移,這是功力增長之要法,學者應詳知此法。

       6、完整連貫、緩慢均勻、不縱不跳、一氣呵成是練好吳式太極拳的重要標誌。嚴格地講,吳式太極拳的套路一經起勢直到結束,沒有停的地方。一個式子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式子的開始。式子與式子,動作與動作之間絕無亮象之勢。一招起勢,永不停歇,直到全套練畢。既不可先快後慢,也不能先慢後快,更不存在快慢相間。一般來講,練吳式太極拳應以慢為佳,不縱不跳,純任自然。初學者必須牢記"柔、圓、連、緩、勻"是練好吳式太極拳的真經。           

       7、練太極拳最忌貪多妄動。太極拳是一門科學,科學來不得半點的虛偽。現今有些初學太極拳的人喜歡多而雜,什麼都想學,豈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樣也練不好,動作無法做準確,反而誤入油滑的途徑。這也是有些人練了幾十年的太極拳,卻練不出一個準確動作的原因。所以,貪多妄動,誤人誤己。初學者一定要牢記。精進自易,多妄難成。一般來講,初學者學一套拳應至少學練半年以上,若肯下功夫,經師傅經常點拔,一年內可基本成型。

吳式太極拳博大精深,筆者難以窺其全貌,故本文中難免會出現很多言不及意,妄發謬言之處,望前輩和同道不吝賜教,給予批評指正。

 

 

                          太極拳的信息戰

 

太極拳原理在推手搏擊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用意;二是用計;三是用勁。這三者當中,尤以用意為最。太極拳的推手搏擊活動,實際上是一個信息的獲取、使用、反饋的循環往複的意念轉換過程也就是信息的控制過程,意是通過察情、協調、控制等方式調整身體來實現的。因此,及時、準確、全面的掌握對方的行動信息(聽勁),是用意不用力的前提和基礎。從太極拳的上述三個方面看,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搏擊能力的強弱,有賴於太極拳的意的合理運用,而意對身體這種積極的、能動的分配作用,是在協調身體的運動過程中完成的。換言之,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意」的所在是取決於太極拳的「聽」,通過聽勁可瞬間準確獲取對手的重心,勁路,虛實等信息。由於搏擊打擊目標的選擇必須打在對方不當力處,方能有四兩撥千斤之妙。失之毫釐,必謬以千里。因而,打那個部位、何時打、怎樣打、打到什麼程度等諸多問題,必須以聽勁得到的信息為依據,用意念協調身體來實現無過不及的目的。所以有人說「八卦掌是游擊戰;形意拳是陣地戰;太極拳是信息戰。」        

  信息戰其實並不是外國人的新發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孫子兵法》就有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雖然當時沒有提出信息戰的名詞,但已經把信息戰的精髓—獲取和利用信息對克敵制勝的重要性表述的清清楚楚。太極拳的推手搏擊,就是利用聽勁獲取對方的信息,功力越深獲取的信息就越準確越全面,同時自己信息反獲取、反利用的招數也越巧妙。在此《孫子兵法》的虛虛實實得到充分的發揮。或者給對方以虛假的信息,使之做出錯誤的決策,或者不答使對方摸不清我的情況,難以做出決策,處處被動挨打。同時,使自己的聽勁不受對方的虛假信息干擾,保證自己的三十七式能夠充分發揮效能。這種攻防兼備的信息戰,核心是爭奪制信息權。掌握了制信息權,也就掌握了主動權。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就是具有了能夠準確掌握對方信息的高超的聽勁,信息是功力的「倍增器」,有了它就能以最小的能量投入換取最大的效益,具有明顯的高效性。

  太極拳法將用感覺察覺對方動作的輕、重、快、慢及勁源動向信息,稱為「聽勁」。了解到對方的勁力情況,恰當地作出判斷,並根據對方的動向和企圖,正確的制定出攻防方案,稱為「懂勁」。懂勁,首先須知自己之勁的路線、變換、作用及效果。又要摸清對方來勁的方向、大小、快慢等,根據陰陽變化之理,做到陽來陰走,陰走陽粘,不丟不頂,陰陽相濟。推手擊的綱領全在懂勁,而不聽就不能懂(懂其勁的變化)。猶如對話,如果不去聽,就不會解人意,所以要懂非聽不可。太極拳的聽勁也就是對話,有問有答。能聽,然後才能懂。,問是發射信息,答是對方的反饋信息。要想懂勁,非先將己身拙力拋棄、放鬆身心、靜心斂氣的凝神細聽不可。不聽,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發。要聽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氣,運之於掌,以心行意,以意運氣,以氣運身,聽准而後方能有的放矢。聽勁要做到準確靈敏,隨其伸就其屈,才能進退自如。聽勁必須具有沾粘勁,如果不明沾粘勁,就不能會聽。

  太極推手搏擊符合太極陰陽變換,五行生剋制化的原理,在推手搏擊運動中,雙方相生相剋,互制互化。如能掌握生、克、制、化,則穩勝券。生,助我為生。助我以力或助我以勢,則我有力可借,有勢可乘;克,背我者為克。柔極克剛,剛克克柔,遇剛則以柔克之,遇柔則以剛克之;制,約我為制。靜能制動,是以出靜以待,以逸待勞。正能制邪,中能制偏,是以在勢在勁,必須得其中正。圓能制方,是以必須圓活,切忌方滯;化:順我為化。勢大化小,勢小化無。合而解之,消於無形。而這又是通過意念作用而協調全身整勁,意、勁和招勢的高度融合,形成一體化太極拳搏擊能力,成為太極拳搏擊體系的基礎和支撐,失去了意的作用,身體各部就成了一盤散沙。太極「用意不用力」的意的取向,就是依*聽勁聽出對方行動信息在他要害要到的地方等他,即以靜制動,例如太極槍中的指面一槍,在對方上步時,聽到對方前腳面處空虛,用槍向腳面一點(問),然後將槍尖抬起(以靜制動),對方臉面就會自己撞到槍尖上(被制),因為對方見槍尖點到腳背,就會抽腳(答),抽腳時必然身體前傾,所以就會自己撞倒槍尖上。這主要是通過問答來掌握對方進攻趨勢的信息,以逸待勞,巧妙控制、攻其要點破壞對方整體搏擊體系的「信息戰」,太極拳的信息控制能力是雙方搏擊能力強弱的重要因素。太極拳技術要求進一步提高獲取信息、傳遞太極拳勁力的同時,極大擴展了處理對方信息以及思維的功能,只有把握足夠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太極拳以靜制動和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聽勁問答對抗就是雙方的信息戰,它滲透於搏擊的全過程。聽勁就是對話,有問有答。能聽,然後能懂,所以對於對方的問勁,要使對方聽勁失效,就是他問我或答他虛假信息或不答。虛假信息可以使對方聽勁出現失誤,導致意念行動失誤,給我可乘之機;而我不答,他無所聽就不能聽。不能聽,就不能懂。對於對方的問,我不答,不答並不是直接給對方造成創傷或使對方失去平衡,而是使對方摸不清我的虛實。讓對方的意無所指向,使之像尋花於鏡,如覓月於水。捕之無影,聽之無聲。同時我又能摸清對方的用意所在。所以不答就等於剝奪了對方的主動權;就可以消彼長己。取得優勢。在太極推手搏擊中功深者拿人,一搭手無論何處,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自主,隨其所欲,俗曰入榫。拿又分有形、無形兩種:有形拿,拿的圓圈愈小,功夫愈深,圓圈愈大,功夫愈淺;無形拿,在二人皮膚相粘各施引拿時,藝淺者的圓圈常被藝深者遮蔽。這種奧妙功夫全在聽勁問答之中。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我們要把敵人的眼睛和耳朵儘可能地封住,使他們變成瞎子和聾子。」太極拳制勝的的主要手段,就是為了獲取對方信息的優勢和主動,掌握「控制信息權」(信息的獲取權、使用權和控制權),為有效發勁提供所需的信息,從而運籌謀劃、調整體位蓄勢發勁;同時將對方引進落空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故整軍行旅之初,當先審己量敵,而計其勝負之情也。誠哉斯言,勝負之機,在知與不知耳。」 拳兵同源,其理亦然。以己之短當人之長,謂之失計。以己之長當人之短,謂之得計。取勝之道在得失之間。高者,心氣沉靜,姿態大雅,逆來順受,運用自如。下者,進則無門,退則無路,攻之不可,守之無術。此即知機與不知機之分耳。正如《孫子兵法》所云:「神乎神乎,至於無形,微乎微乎,至於無聲,故能制強敵於死命。」達到那種高智能境界,那種神明超妙的形神奧妙,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能實現在對方問勁時不答,則需要長期在練拳時培養和推手散手訓練。絕非一日之功。要從正確盤架開始,拳架是意念的載體,我們通過盤架來強化大腦皮層運動中樞對於拳架動作的感知,長期積累這種感知在技擊時就可以形成智能反應。無論對方的信息多麼複雜,它必然有自身的規律,人腦受到複雜的信息的反覆刺激,就有可能將其中的規律抽象出來,這種抽象工作可以瞬間完成。人腦具備這樣神奇的功能,需要三方面的條件。一是接受大量的信息,二是明確的目的性,三是有關對錯的判斷。要提高懂勁的功力應在八門五步上下功夫,於粘粘連隨里尋竅門,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從不離不即中討消息。太極拳的高手就像《紀渻子養鬥雞》里的「呆若木雞」。紀渻子當年為周宣王養鬥雞。十日後,周宣王問;「雞養好了嗎?」 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正浮誇而有嬌氣。」 再過十日,周宣王又問。紀渻子回答說:「 還沒有。它聽到別的雞鳴叫就應和,看見別的雞撲來就迎戰。」;又過了十日周宣王再問。紀渻子說:「 還不行。它看見別的雞還怒目而視,而且氣焰很盛。」又過了十日周宣王又問。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雖有雞打鳴,它也沒有什麼反映了。」 再看那隻鬥雞,已經呆如木雞了。拿它和別的雞相鬥,別的雞沒有敢應戰的,看見它回頭就跑了。為什麼別的雞沒有敢應戰者,看見它回頭就跑了呢?不答是關鍵。彼有所問,我有所答,一問一答,則生動靜。彼有所問,我無所答,有問無答,則無動靜。有動靜,可分明虛實。無動靜,則不可分明虛實。隨其再以意探之,以勁問之,必有過之,虛實自報,我在不答中聽其動靜之緩急及進退之方向,必能辨其虛實也。就可引進落空,也就可能四兩撥千斤了。而對方則因我不答導致不知所措,形成被動挨打的局面。

  吳式太極拳名家吳耀宗前輩曾說過:「他打他的,我打我的」 乍一聽似乎與太極拳理論不符,其實正是懂得被問不答後的一種有效做法,非聽勁被問和不答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理解。不僅可以「他打他的,我打我的」,甚至還可能「呆若木雞」,例如一個武術家隨便一站,隨你在他面前蹦蹦跳跳,他神態自然,無動於衷,你就會產生一種無形壓力,感覺無懈可擊,這就是你問他不答的作用。「太極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著熟是第一層功夫,懂勁是第二層功夫。著熟不難,懂勁難。懂勁的一個重要成分是使對方不懂我勁。被問不答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但不答必須有懂勁和輕靈走化的功底,沒有懂勁和輕靈走化的不答是被動的挨打。不答難度較大,非藝高者不要輕易使用,否則反會被人乘虛而入,弄巧成拙。而對於雙方功力差距較大的高手,被問不答是服人的最佳方法。經常有人不知是怎樣被發出的,多是高手不答的傑作。

太極拳與對方推手搏擊時聽勁、問答、被問和不答這些信息對抗,作為一種太極拳的制勝手段,是搏擊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太極拳入門後登堂入室的修為,有其特定的搏擊目的、搏擊形式和搏擊手段。它作為一種「功力倍增器」,在實戰中的有很大的功力倍增效應。但要注意既不能認為它能取代一切勁法和基本功訓練,也不能認為它無足輕重。而必須將它與其它的搏擊手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搏擊的整合技術。它必須與招法、內勁等共同使用,方能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問答、被問不答在於隨機運用,不拘於那一式或一法中,必須有懂勁和輕靈走化之功為前提,要想掌握除自身悟性條件外,還非由藝高明師口授心傳不可。

 

 

 

 

 

以上資料由林碧富收集整理保存

 

 

 


推薦閱讀:

武當三豐太極拳28式 第五式 提手上式 詳解版
馮志強先生論練太極拳
《太極拳論》清·陳鑫
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狀態

TAG: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