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典舞《踏歌》賞析》

中國古典舞《踏歌》賞析(視頻 圖文)吟唱的古詩。。流動的國畫。。。典雅的仕女圖。。。。君若天上雲  儂似雲中鳥相隨相依    映日御風君若湖中水  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戀    與月弄影人間緣何聚散    人間何有悲歡但願與君長相守  莫作曇花一現

踏歌,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從漢唐及至宋代,都廣泛流傳。它是一種群舞,舞者成群結隊,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晝夜酒會,群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踏地為節。」到了唐代,踏歌一方面在民間更為廣泛地流傳,成為一種重要的群眾自娛性活動;另一方面,被改造加工成為宮廷舞蹈,出現了繚踏歌、踏金蓮、踏歌辭等宮廷舞樂。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元宵節,皇家在安福門外舉行有千餘婦女參加的踏歌舞會,人們在高20餘丈、燃著 5萬盞燈的美麗輝煌的燈輪下載歌載舞,跳了3天3夜,場面極為壯觀。對這種當時極為盛行的舞蹈,唐代許多詩人都有所描述,如劉禹錫的《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兒連袂行」;「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又如顧況的《聽山鷓鴣》「踏歌接天曉」等。

據劉禹錫的《竹枝詞序》記載,踏歌以聯唱《竹枝詞》、吹奏短笛、鼓來伴奏。舞時不分男女,圍成圓圈,手牽手,邊歌邊舞,情緒歡樂。唐人踏歌的類型有:踏地為節、連袂舞;頓足踏歌、拍手相合;擇場跳月以擇偶等。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正如蔡卞在《宣和畫譜》里描寫的:「中秋夜,婦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時也有風格迥然不同的男子踏歌,在馬遠的名畫《踏歌圖》中,繪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寧宗皇帝的題詩:「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創作於20世紀九十年代的古典舞作品《踏歌》,舞者邊舞邊唱,表現的是陽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拂風,婀娜生姿,一行踏青的少女,連袂歌舞,踏著春綠,唱著歡歌,融入一派陽光明媚、草青花黃的江南秀色里。舞蹈語言的獨特之處在於以「一肩前後聳動帶動同臂的左右搖擺」,再配以同腳在弱拍踏地做出的「一順邊」動律,一頓一挫,一揚一拽,把一群南國佳人嬌柔可愛的形象以及風和日麗、攜手游春的愜意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輕舞飛揚間便一舉奪得了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比賽的「中國古典舞」作品金獎。

在中國民族舞系中,很多是濃郁地方特色民間流傳沿襲而來的舞種。如藏族的鍋莊舞、熱巴舞、旋子;新疆的賽乃姆舞;內蒙的安代舞。若大個漢族雖有雲南花燈、膠洲秧歌、東北秧歌,卻沒有一個具有群眾性,代表性的民族舞。今日偶然瀏覽舞蹈視頻,重新回顧還是不禁為之一亮。那至純至清的歌詞,輕快流暢的旋律,至今縈繞耳畔。北舞12位女子舉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場面記載並描述了踏歌這一古代民間歌舞。我想,這應該就是我們漢族的民族舞吧。只可惜,現代人沒有繼承下來。跳個集體舞還要向西方學習,而我們本民族的精粹卻在逐漸消失,不能不說是很大的遺憾。

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踱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徵。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於整體的「頓」中呈現一瞬間的「流」,通過流與頓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組起承轉合較為複雜的動作小節,分別出現在第二遍唱詞後的間律和第四遍唱詞中,舞者擰腰向左,拋袖投足,筆直的袖鋒呈「離弦箭」之勢,就在「欲左」的當口,突發轉體右行,待到袖子經上弧線往右墜時,身體又忽而至左,袖子橫拉及左側,「欲右」之勢已不可擋,軀幹連同雙袖向右拋撒出去。就這樣左右往返,若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而所有的動作又在一句「但願與君長相守」的唱詞中一氣呵成,讓觀眾於踏足的清新、俏麗中又品味出些許的溫存、婉約,仿若「我」便是那君願隨這翩翩翠袖爾來爾往。

斂肩、含頦、掩臂、擺背、松膝、擰腰、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體態。舞者在動作的流動中,通過左右擺和擰腰、松胯形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三道彎」體態,盡顯少女之婀娜。松膝、傾胯的體態必然會使重心下降,加之順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個軀幹呈現出「親地」的勢態來。這是剖析後的結論,但舞蹈《踏歌》從視覺感上講並未曾見絲毫的「墜」感,此中緣由在於那非長非短、恰到好處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對整體動作起到了「抑揚兼用、緩急相容」的作用,編導將漢代的「翹袖」,唐代的「拋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並用,這種不拘一格、他為己用的創作觀念,無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絡、現代的雙重性。

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美學觀念,處處充盈於作品的舉手投足間。漢魏之風濃郁的《踏歌》從舞台構圖上盡顯「詩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舉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場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轉,彷彿鶯嬌燕奼」。更為詩意的還在於作品處處滲透、蔓延出的情思,詞曰:「君若天上雲,儂似雲中鳥,相隨相依,映日浴風。君若湖中水,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憐,浴月弄影。人間緣何聚散,人間何有悲歡,但願與君長相守,莫作曇花一現」(《踏歌》詞)。在這聲聲柔媚萬千的吳儂軟語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麗的一道景緻嗎?情,息息相通;詩,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現給我們的史學和美學價值遠遠超乎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它將會在中國古典舞壇上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預示著另一種古典舞學派的誕生。 
推薦閱讀:

紀念楊絳先生——兼談知識分子的階級成分
中國人為什麼不重視抄襲事件?
中國十大名茶的真偽辨別
中國手機市場2018年一季度零售檔位情況
一篇文章,講透國風PPT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