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昭和刀的歷史和價值(一)

   

        筆者友人滬上長君囑吾擬文一篇,簡單介紹一下昭和刀的歷史等等,敢不從命。但是這段刀劍歷史是最為複雜和混亂難寫的,因為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日本刀的再興期也是受難期。致力於回復鎌倉時代名刀的有志刀工和尚未出徒就開始做刀的無名刀工。致力於古式本鍛煉和為了迎合時代要求而出現的無鍛煉等等不盡言說。這篇文章,倉促之間可能有很多不到之處。對於這部分刀劍的認識,包含了前人的資料和筆者個人的經手作品和感受。大家分析閱讀,希望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再次致謝。

                                                                                                                                      日置 林藏   

                                                                                                                                                   於北京 H29 3.1

   諸君,時隔多日,刀劍林藏的日本刀知識,又有更新了,今回討論的題目是昭和刀的歷史和價值。

其實這個題目是非常難寫的,因為昭和刀,上繼承廢刀以後的明治大正階段,下接戰後的美術刀(註解:此處因為是要按本文的題目來論述,所以,沒有按理論上的時間來劃分,刀劍歷史上,把1868年以後的刀劍,統稱為「現代刀」)

首先談一下昭和刀的前身,明治大正時代的作刀背景。明治九年開始實施的廢刀令,對於刀劍界來說,無疑是沒頂之災。作為武士階層的象徵,所謂的兩把刀階層,曾經的傳家寶刀,一下成了無用的「長物」。古董屋外,用麻繩捆綁的,一捆一捆的武士刀,到處可見。而更有將刀鋒磨掉,改作成人力車輻條的故事。

  對於日本刀鍛造界來說,大量的刀工專業,廢業。甚至有些人因為沒有其他的技能而餓死。而現在在中國國內被人奉為神物的「月山貞一」,則是靠妻子變賣嫁妝,甚至到最後變賣自己的「和服」而勉強度日。這也造成了本就在新新刀期已經萎靡的日本刀鍛造傳承,在這一階段造成了更大的斷層。

  令人欣慰的是,明治大帝本人就是愛刀家,一方面也是為了通過日本刀來凝結所謂的「日本精神」「大和魂」,所以,他將月山貞一和宮本包則提拔為「帝室技藝員」,用這兩人的作品,頒賜給大臣、奉納於神社等等。

 

       (筆者所藏:神護飯野吉三郎大發揮守刀-帝室技藝員宮本包則八十九三歲作)

  這裡想單獨的提一下這二位帝室技藝員的傳承背景和做刀的風格。以便於大家日後收藏鑒賞,也便於大家對後來的「昭和刀」有一個背景上的印象。

   月山一門傳說自己是鬼王丸的後人,這個鬼王丸,也是個傳說人物,並無實物刀傳世。古傳的刀劍銘鑒上,註明最早的月山一門,是蝦夷刀工,也就是在北海道地區,並不是真正的「日本刀工」。後來移住搬家到了九州地方,也就是現在的福岡,再後來發展到日本各地。現存的最早的,銘正真的「月山」刀,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擁有月山系統代表的「綾杉肌」。比較系統的出現的月山鍛刀集團,是在室町時代,這個時代的月山刀,除了承襲自己祖傳的風格以外,還學習了當時最流行的「末備前」的作風。

作為初代貞一出現的月山彌五郎,號:光顯齋,雲龍子,水勇子。他是先代月山家的當主,月山貞吉的「養子「(本姓:冢本)。師從月山貞吉,他本人在鍛刀上並沒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倒是其雕刻,堪稱現代的魁首,梅龍,龍虎,劍,梵子,護摩箸,不動明王等都有。戰時(舊軍刀身,非昭和軍刀)的作品,多是身幅比較狹小的,備前作風的作品,但是因為注文,也就是定做量非常大,大部分作品都是其子貞勝,代做的作品。(註解:再後來,月山一門甚至開設了鍛刀工廠,由學徒做刀,落月山的銘,但是這個銘,在鑒定上可以非常清楚的認出來,大家在收藏的時候一定注意!)

(刀劍林藏舊藏---一貫齋繁繼、冢本起正合作刀)

(刀劍林藏舊藏---一貫齋繁繼、冢本起正合作刀局部其一)

(刀劍林藏舊藏---一貫齋繁繼、冢本起正合作刀局部其二)

       在刀身鍛造上,初代貞一的作品,早期,也就是明治初年都是身幅比較大的作品,而戰時(舊軍刀身,非昭和軍刀)多身幅小的作品。風格上以備前,相州,山城都有。總體上是以綾杉肌或是無地風的小板目為主。刃紋上基本上是的諸如:丁字、肩落互目、逆丁字、大亂、大互目各種都有。大互目亂的作品,都是荒沸出來,刃中的諸如沙流、金筋等也都非常豐富。

(待續)。。


推薦閱讀:

黑死病與14世紀。
什麼地方的村民修路挖出古屍?
由電影《長城》聯想到的四次出塞
如何比較《羋月傳》與《大秦帝國之崛起》?
2014年《檔案》的節目內容有什麼?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