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默默堅守了134年的祭奠
琴江是福建省的歷史文化名村,琴江在成為村莊之前是一個清朝的兵營,村民的先祖是清朝的滿族士兵,慢慢的,官兵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人口繁衍,兵營就變為了村莊。
琴江村的村民都能說滿族語言,但是平時都講福州的本地語言福州話了。琴江村的變化一個是辛亥革命時期,滿清政府被推翻,福州的滿人地位一落千丈。琴江村的村民從那以後直至1949年,戶籍都不敢填滿族,到改革開放後,他們才恢復了自己本民族的籍貫,恢復了許多本民族的生活習慣。
在村子北面靠近閩江邊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廟宇西嶽廟。每年的農曆初三,這裡都會舉辦一個晝夜的祭奠活動。
134年前的1884年農曆七月初三下午3點,馬江海戰在閩江對岸爆發。短短30分鐘之內,福建水師在法國人的炮火中全軍覆沒。馬江海戰是清代中法戰爭的一場戰役,1884年,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六艘軍艦進入閩江馬尾馬江江段,伺機攻擊福建水師艦隊。面對法艦的種種進攻跡象,福建水師官兵均有察覺,但是朝廷命令「彼若不動,我亦不發」,福建水師大被動。
農曆初三下午三點,法艦突然發起進攻,福建水師主要將領棄艦逃跑,艦隊群龍無首,各艦官兵雖英勇戰鬥,但無奈不敵法艦。福建水師艦隊11艘被擊沉,官兵殉國760人。零星的戰鬥在夜裡繼續,閩江南岸的琴江村民打撈起一百多位海軍將士的屍首,排列在村外的江邊。
村中老人說,從那之後的每年農曆初三,村民們自發的舉辦祭奠活動,延續至今。辛亥革命後,琴江滿族百姓地位下降,祭奠活動漸漸消失。改革開放以來,琴江民間又恢復祭奠,二十多年堅守至今,表達村民們對那段歷史的評價。
琴江村民在西嶽廟東側專門設立福建水師陣亡將士的靈位以祭祀。
村中婦女在江岸燒紙燃香。
望江亭外用竹竿高高的挑起紙幡
一柱心香在江風中飄逸
一個晝夜的誦經超度,表達村民對水師官兵亡靈的敬畏。
幾十年來,都是這位拉胡琴的老人起頭組織村民進行祭奠活動。而在去年,老人過世,2011年作者拍攝的圖片,為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留下了珍貴的紀念。
今年,琴江「抬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建海老人(前者)接過了操辦祭奠活動的接力棒,繼續組織了一年一度的紀念儀式。
至半夜,祭奠活動接近尾聲,村民們在閩江邊放水燈,超度馬江海戰陣亡官兵的亡靈。水燈順著潮水向江心漂去,閩江北岸昔日的戰場現在已經燈火闌珊,閩江邊的人們啊,還有誰記得134年前那一場讓中國人屈辱的戰爭呢?
推薦閱讀:
※人們為什麼要祭奠故去的人?
※有沒有什麼適合祭奠已逝朋友的詩?
※欣慰 | 羅馬將用遇難中國女留學生的名字命名街道,以此祭奠亡者
TAG:祭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