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相親已成社交方式:不是在相親 就是在相親的路上

相親已成社交方式:不是在相親 就是在相親的路上置頂精

財富之門創建於:2013-05-20 14:35閱讀:1676回復:2

  有的人在相親的路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仍相信愛情;有人忍不住在相親時交換名片,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有的人在熒屏上向世界亮出自己。21世紀的相親早不是一種單純的找對象方式,它混雜了這個時代人們對社交的強烈渴求。

  快點再快點兒

  秋微

  知名作家主持人

  記憶中,小時候聽家裡長輩議論那些事,似乎最在意的應該是「門當戶對」吧,所以那時候的中間介紹人還頗有些古代媒婆的遺風,需要善用辭令,揚長避短,把雙方條件盡量美化出「互補」或「對等」到令人期待的程度。那時候人的性格比較質樸,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也多些尊重,會在相親當中使用「信號」。我的某位忘年交,陪他哥哥去相親,去之前,介紹人給了個「信號」說,女方如果看上了,就會端一盤桔子,男方如果也有意願繼續交往,就吃一個桔子。哪知,這位陪伴相親的弟弟,不知其意,只因口渴,看到人家端出桔子,大喇喇地吃了兩三個。後來,哥哥失意而歸,媒婆怕在女方面前交代不過,強迫弟弟跟那女孩兒交往一陣,哪知,後來竟日久生情。相比過去的相親,現在的相親模式更快速更追求效率,網路時代也淡化了距離的問題。但「效率」和「速度」的另一面就是讓相親這件事失去了過去的尊重感和腔調,變得流於輕佻和過分現實。

  我曾經作為組織者為很多適齡男女舉行過所謂「八分鐘」約會。確實有人在這種快餐式的相親派對中找到過戀愛對象甚至結婚伴侶。但也有特別荒誕的場面,有一次,一個神經比較大條的女孩兒,在我組織的一次「八分鐘約會」中,就把其中三個男士的名字,工作,家庭情況搞混了,鬧出很多笑話,後來也因為她的大條,無疾而終。

  在自媒體時代,很多人為了搏出位而製造出一些噱頭,比如所謂「富人相親大會」引發很多口水大戰,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個人很反感。為什麼要用「窮人」和「富人」去衡量「真愛」。不同的人對「真愛」的解釋是什麼?「窮」和「富」的界定分別又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有一個很奇怪的預設是似乎一窮二白里才有愛,愛怎麼可能是真空的?永遠都不要去草率的攻訐我們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那些人的生活。永遠不要為自己沒儘力的事找一個冠冕的借口。自私的人,不論窮富,都一樣自私,仁慈的人,再窮再富都一樣仁慈,沒有任何數據支持說「薄情寡義」的人在富人中的比例一定高於窮人。所以富和窮與愛不愛,有多愛,毫無關係。

  相親已成為一種社交方式

  沈奕斐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長期從事性別研究和家庭研究

  進入21世紀的相親和過去的相親有著不同的著重點,相親不再是進入婚姻前的階段,而成為了一種擴大人際交往,增加戀愛機會的方式。在傳統相親中,相親見面直接與結婚相聯繫,同時與幾個相親對象見面是不道德的,而現在人們為了提高認識到合適的結婚對象的機會,會選擇高效的相親方式。在親友介紹的相親中,人們答應見面的標準可能很低,在未明確拒絕之前的相親對象時,也可能又和下一個相親對象見面了。很多父母也不再強求子女接受自己安排的相親,鼓勵子女「多看看,多選選」。而新興的網路相親和持續火熱的電視媒體相親則更加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相親活動中追求更多對象的特點。我的一位男性朋友由於條件出眾,曾有一周八次相親的紀錄。他也是真心想要找一個伴侶,每次都很認真。但卻一直不成功。我問他原因,他回答:沒感覺。這是很多相親者相親失敗的理由:沒有感覺。即使硬性條件都基本滿足了,職業不錯,長相也可以,家庭背景也挺好,但是,就是沒有感覺!「沒有感覺」是相親失敗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理由,就如離婚的普遍理由是「性格不合」一樣,讓人無從爭辯無從努力。而這個感覺恰恰是浪漫之愛的要求。這些矛盾現象的背後是人們既想要追求精神愉悅的愛情,同時又捨不得理性婚姻的物質好處所結的果。在戀愛早期,人們就開始考慮走進婚姻才需要考慮的問題。相親活動形式的本身就決定了它與理性婚姻緊密聯繫,而與浪漫之愛關係不大。在現代相親之中,懷有自由戀愛、追尋浪漫之愛婚戀觀念的適婚者是難以找到理想的對象的。他們能找到的只能是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上合適他們的婚配對象,但是浪漫之愛的理想在相親中是難以滿足的。難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婚戀對象的人求助於相親活動。但是相親只能解決理性婚姻問題,並不能帶來浪漫之愛。所以人們不斷地尋找,不斷地失望,所以現代社會的相親出現了一系列的悖論。

  數據

  北上廣的擇偶規則本地人更希望找本地人71.1%的本地人在擇偶時希望伴侶也是本地人,而僅有20.5%外地人希望對方是本地人。可見,本地人擇偶更保守,外地人更開放。本地女性(16.1%)要求對方是本地人的比例比本地男性(11.7%)高。外地女性更注重男性收入總體來看,外地人(42.8%)比本地人(35.4%)對男性適合談戀愛月收入要求更高,其中女性要求又比男性高。同時,認為男性月收入7000元及以上才適合談戀愛的外來女性佔為49.9%,本地女性佔41.4%,可以說外地女性對男性收入要求更高。本地女多不願意與婆婆同住73.6%的本地女婚後不願意與婆婆同住,這一比例遠高於外地女(54.9%).

  智慧Wisdom

  你所不知道的相親那點兒事女人為情所傷,男人不懂女人除去客觀原因,位列前三位的單身原因分別是面對異性不夠積極主動(43%)、感情受過傷害(26.1%)、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26%)。其中,女性更易為情所困,其中受自己失敗情感和周圍人的不幸婚戀影響而單身的女性有47.6%。而男性單身主要是不懂女人,30.2%的男性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剩鬥士」的「三十而降」三十而戀、三十而婚、三十而金罐子破摔……三十歲成為越來越多人情感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調查顯示,30歲是單身人士降低擇偶要求的年齡結點。到了30歲這個年齡點,會出現單身人士降低自己擇偶標準的小高峰。「財聚緣散」法則收入越高,婚戀卻越被推遲;越是推遲,越不願降低標準。調查發現,近三成的單身人士錯過自己的理想婚齡,並且收入與錯過率呈正比。(收入3萬以上錯過理想婚齡的佔44.2%,收入2000元只佔16.5%,相差2.7倍)

  只提供邂逅,不包辦婚姻

  李銀河社會學家

  現在的相親模式和以前最大的差別在於,相親的模式更多元化,目的更加功利化。我們以前找對象只有兩種途徑自己認識,別人介紹。後來有了越來越多的婚姻介紹所,網路相親平台,電視相親節目。以前我們那個年代介紹對象,一般都會先問下介紹人,這人品德怎麼樣?現在的人相親直白些的就直接問房子,車子,票子的事情。我身邊有個男孩什麼都很優秀,相貌也很好,但是家裡就是沒房子,沒車子,雖然女孩很愛男孩,結果還是分手告終。

  相親節目也是時下的熱點,不過通過這類相親節目真想找到另一半,我覺得難。這類相親節目每一次都標榜嘉賓都是為相親而來,只提供邂逅、不包辦婚姻,我覺得這是誤導觀眾。如果這樣,大家又何必上電視邂逅男女朋友呢?所以,對於電視相親,大家還真別當回事,娛樂娛樂即罷。

  最近幾年,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相親,在相親的背後,是一批批社會上所說的「剩男剩女」。那他們為什麼會剩下來?社會學統計表明,主要的原因在於人們的擇偶習慣:在婚姻市場上,男人往下找,女人往上找,甲男找乙女,乙男找丙女,丙男找丁女,於是剩下來的就是甲女和丁男,俗稱「甲女丁男」現象。由於同樣的原因,山區的女人往平原嫁,平原的女人往沿海發達地區嫁,郊區的女人往市區嫁,最終形成一批城市中的「甲女」與邊遠貧困地區的「丁男」被婚姻列車甩下的局面。另外,「愛情」,在中國實際上是近60多年來才真正被提倡的,算是比較「年輕」的事物。過去幾千年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多少愛情,哪有相親之說?後來婚姻自由,愛這個東西在中國人的婚姻里才越來越重要。因為不懂愛,不會愛,造就了相親市場的火爆。

  相親吧 如果你還單著

  進入21世紀的相親和過去的相親有著不同的著重點,相親不再是進入婚姻前的階段,而成為了一種擴大人際交往,增加戀愛機會的方式。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這道理像計算1+1=2這麼簡單。大男當婚,大女當嫁,

  這現象像證明1+1=2這麼複雜。

  這是一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代,鋪天蓋地的「高富帥+白富美」衝擊著人們的感官,愛情成了一趟攪不清的渾水。亂花漸欲迷人眼裡,多的還是「矮矬窮」的吊絲,和「土肥圓」的干物女,大家心裡都明白「經濟適用」的愛情標準才更適合自己。即便有這麼多的「明白人」,「剩女」已然成了一個社會專屬名詞。「剩男」亦是如此。上海市婚介機構管理協會會長周珏珉透露,目前滬上到了適婚年齡卻還沒有結婚的單身男女預計超過百萬人,而其中有50萬人以上可以歸入被人們稱為剩男剩女的大齡未婚青年行列。好馬不吃回頭草,兔子不吃窩邊草;工作忙,臉皮薄,交往圈子小……是,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的人,總有很多理由說自己找不到。其實,在當下想要找個靠譜的另一半,最有效的途徑是什麼?是相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曾被斥為老土的找對象的方式,如今成為香餑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相親的多樣化,各色人等參與到絡繹不絕的相親活動中。這和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窘狀不同,只要膽子大,老公老婆親手抓。相親,在60年代多少還有點羞答答,黑白照的先生小姐大同小異,只要家庭成分沒問題,成功率還是頗高的。自由戀愛開始盛行,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好運氣,父母把相親看作一條通向羅馬的捷徑。從黑白照到彩色照,在眉清目秀之外,總可以看出點唇紅齒白。人們的審美開始有了變化,條件刷刷上升。隨著觀念的開放,相親已經由「被動行為」變為相親雙方的「主動行為」,相親場地也從自己家裡拓展開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相親的步伐。當年的流行職業是工人,於是工人的老婆一般都很漂亮。八十年代互寄照片,鴻雁傳書。郵局不似不斷提速的火車,它一向不緊不慢、不溫不火,這讓80年代的愛情踏實得經得起考驗。90年代,說相親蠻丟人的,只有嫁不出去的才會選擇相親。所以,當互聯網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網路上「恐龍」成災。為什麼?只有「恐龍」才有時間,才會異想天開到希望在網路上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當美女們也意識到網路的好處時,21世紀的「剩女時代」來臨了。各種相親類選秀節目火爆熒屏,優秀的姑娘們不再畏首畏尾,化著美妝大大方方登上舞台,為愛沖沖沖,紅妝尚如此,君子豈可落後?電視節目與互聯網合作,男選女,女挑男,熒屏上上演著一出出情感真人秀,劇情可能比電視劇還狗血,卻牢牢抓住了大批當代都市人眼球。想想也是,連孩子自己都坐不住了,更遑論等著享受隔代親的父母了。作為最傳統相親方式的延伸,著急的父母們拿著自己兒女的照片在人民公園裡自發地展開「為子女相親」活動。常言說皇帝不急急太監,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孩子們工作忙,沒空戀愛,沒空認識男孩女孩,大爺大媽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他們執著地認為,沒準在哪棵大槐樹下就坐著自己未來的親家呢!眼下,相親party,8分鐘約會,相親網站如火如荼應運而生。誰相信愛情可以守株待兔?蕭薔曾經說她的擇偶標準從之前的兩百多項刪減到目前的兩項:男人,活著!吾等平凡之輩更該積極主動,該出手時就出手!(上海青年報)


推薦閱讀:

你這麼說話,活該找不到男朋友
Her:單純幽默,喜歡簡單生活的佛系醫學生
相親多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相親遇到過奇葩嗎
中國式相親

TAG:相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