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正宗的味道,津郊靜守的「獨流」

天津是一座自得其樂的城市,更是一方被美食美景浸潤的沃土。不管來沒來過這裡,大概每個人都能說得出幾個天津老字號,煎餅果子、十八街麻花、泥人張、風箏魏......說到興起處保不準還會順口帶出幾句天津話來,那「聊效」絕對杠杠噠!

都說天津倍兒「哏兒」,如果有人跟你說「酸爽」也是正宗的天津味,你可能會懵圈了!今天小津就帶你去津郊一座千年古鎮探尋答案!閑言少敘,咱走著~

皇帝都愛吃她的「醋」

天津人愛吃醋也產名醋,獨流鎮是中國三大傳統名醋之一「獨流老醋」的故鄉,與產陳醋的山西、香醋的鎮江齊名。不僅如此,她還是一座如假包換的古鎮,所謂「獨流」即子牙河、南運河匯流處,意謂兩河合一成獨流,北宋末年也稱獨流口,明代始稱獨流鎮。

關於獨流產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時獨流屬於河間府,嘉靖年間的《河間府志》中即有「獨流產魚醋」的記載。獨流醋在清代發展至鼎盛時期,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經過獨流時,聞到了從岸上飄來的一陣陣醋香並陶醉其中,甚至精神都為之一振,於是乾隆皇帝登岸品嘗,感覺醇厚濃郁、口味香甜,盛讚之下,欽點獨流醋為貢品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獨流老醋就已經聞名全國,當年很多外地人都托天津的親朋幫忙買正宗獨流醋。那麼,獨流醋為何有這麼大的名氣?

獨流緣何名氣大?

水系豐富 水源優質

古鎮獨流地處華北大平原,瀕臨美麗的渤海灣,大運河從此地流過,子牙河、大清河在此匯聚,豐富的水系和優質的水源為獨流鎮提供了制醋的物質條件。

漕運文化傳獨流美名

獨流醋曾經是漕運文化的一部分,據《靜海縣誌》記載,獨流鎮因為扼守京、津、魯、冀、豫的水陸交通要道,自古便是重要的水旱碼頭,這裡「河水清澈甘甜,舊時漕運船隻往來如梭,一派興隆」。南來北往的船工不斷把獨流醋捎帶到各地,讓獨流老醋的品牌傳到各地。

匠心百年的獨流「醋把式」

勤勞的古運河人家不斷探索制醋的奧秘並改良配方,用匠心精神傳承古老技藝。【用料精良】精選糧食(高粱、黃米)為原料,以大麴為發酵劑;獨特的【三伏】發酵工藝,醋醅(製作醋的原料經過發酵後形成的固態物質)要經過三年的天然翻曬陳釀而成,因為要經過三個伏天,所以行業內也稱這種醋為「三伏老醋」。

【選料】

【制曲】

【發酵】

【翻曬】

【淋醋】

正是因為採用了獨特的配方和長時間的發酵,獨流醋的口感才酸甜適口、純正濃厚。獨流老醋的經久不衰源於它始終堅守的「味道」,而這股子「酸味兒」是幾代製作匠人傳承、堅守的結晶。

一滴獨流醋,百里運河香

天津的不少老人還經常懷念以前拿著瓶子打散裝獨流醋的經歷。衚衕裡帶著木桶賣醬油和醋的小販,拉著長音的叫賣「獨流——醋——」只要一聽到叫賣聲,七八歲的孩子就會被家長打發出門,拿著瓶子或者小碗去買醋。在老天津人的回憶中,除了獨流醋的原始味道,更加令人懷念的是母親做糖醋魚時飄散出的香味,還有夾雜著醋的醇香和蒜辣味的臘八醋。

醋為『五味之首』,具有增鮮去腥膩及脆嫩爽口之效。獨流老醋在津菜調味中佔有突出位置。「吃魚吃蝦,天津為家」,任何地方菜都離不開當地特色的調味料,天津衛的獨流曹三燜魚、貼餑餑熬小魚、烹刀魚等名菜都離不開獨流老醋調味。

家有二兩醋,不用請大夫

「家有二兩醋,不用請大夫」這是在老天津人中頗為流行的一句話。對於被稱為「衛嘴子」的天津人來說,醋不僅是吃餃子時的必備調味品,還經常被放在容器內熬,以預防感冒等疾病。看來這獨流醋不僅佔據了天津人的舌尖,更是天津人的心頭愛。

獨流曹三燜魚

從前有這樣一個故事……   

現在曹三燜魚的傳承人曹紅偉先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爺爺也就是獨流曹三燜魚創始人曹國章先生有一天把魚在土鍋里熬上,因為太累了就睡著了,第二天想起來的時候,還以為魚都糊了,可是掀鍋一看,竟然沒糊!他趕快嘗了嘗,不僅比平時的熬魚更入味,而且整條魚的骨頭都酥了,特別好吃。由於曹國章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當地人就把這道菜叫做「曹三燜魚」。現在大家都習慣把這道菜叫做「獨流燜魚」,其實最正宗的名稱是「曹三燜魚」,並且已經用曹三燜魚這個名字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燜魚是怎樣煉成的

曹三燜魚的製作不複雜但是耗功夫。選用當地活的小鯽魚,收拾乾淨後放在熱好的油鍋中炸熟,曹紅偉先生說這一步時間長點不怕,主要是為了讓小魚定型,以免在之後的燜制過程中「散掉」,然後在鍋中放入蔥姜大料醬豆腐等多種調味料,再放上曹家秘制調料包,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獨流老醋,其他的醋可不行,有的醋過酸,白醋又不帶顏色,「只有這獨流醋味道適中,最後還會有一點回甜,不會搶了魚的味道。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用我們本地的醋做本地的魚,味道肯定不一樣。」

【炸魚】

【定型】

【放料】

【燜制】

把炸好的魚放在調料上,再澆上幾十年的老湯(每次燜魚之後留下的湯不要倒,就是下次燜魚的老湯了,這樣燜出來的味道更濃郁厚重),放上沒過魚的水,這樣燜制7到8個小時,香噴噴的燜魚就出鍋了!

出鍋後的燜魚涼了之後更好吃,酥軟鮮香,魚刺更是化在魚肉里完全吃不出來,就著二兩小酒,別提多下飯了!平均每天這裡都要賣出幾百斤的燜魚,過年的時候更是成噸向外輸出!

古鎮行游 獨流一派

靜海區獨流鎮是一座歷史上漕運興盛的古鎮,位於天津市西南。勤勞的獨流人利用甘甜的運河水釀造的獨流老醋早已讓這個小鎮名揚海內外,而當你真正走進這座千年小鎮,了解她的歷史,才發現她所蘊含著的更豐富的古老神韻。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的「天下第一壇」就設在此鎮,「建築之鄉」的美譽、特色的風味小吃、縱橫的河道、古樸的橋樑更為她增添了無窮魅力。

南運河上唯一的木橋——獨流木橋

獨流木橋修築於1937年,橋體是全木黃花松,前些年隨著南運河申遺,被重點保護了起來。解放之後,一場大水差點把橋弄斷了,後來政府撥款修復,也在上面鋪成了柏油路。目前是南運河靜海段上唯一的木橋。雖然如今新橋和興旺橋取代了它的交通功能,但這座設計巧妙的老木橋還是為附近人們出行帶來了便利。這座見證了獨流鎮變遷的老木橋,記錄著獨流的發展變化,也承載著獨流人的濃濃鄉情。

舊時漕運護身符——獨流通背拳

獨流鎮始於宋遼軍事對峙時期,自古就是軍事重鎮,同時又是漕運碼頭,需習武之人護航,所以自古就有習武之風。獨流通背拳又稱「北少林派太祖門太祖拳」,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在靜海的流傳起於清乾隆年間,在當地廣為流傳,並且名師輩出,至今已有序傳承至第七代。其拳法樸實無華,簡單實用,多次參加市、縣級比賽,屢獲佳績。目前為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

見證天津歷史:天下第一壇

天津是義和團抗擊洋人入侵的戰鬥聖地。1900年5月,在劉連勝等人的支持下,義和團著名首領張德成在靜海縣獨流鎮設立「義和神團天下第一壇」,並自任第一壇壇主。由於他往來江湖,廣結社交,遠近百姓紛紛歸附,加入者達5000餘人。繼而又在楊柳青、天津西郊等地設壇10餘處,總人數2萬人。他的「天下第一團」成為義和團運動中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隊伍之一。「天下第一壇」位於獨流鎮北老君廟內(後勝利街織物廠內),它見證著曾經戰火硝煙中的天津。

獨流文昌閣

文昌閣是道家建築,興起於明代,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靈,有文昌閣的地方,舊知識分子較多,證明著一個地方的文化氣息。獨流古鎮當年也有一座文昌閣,與楊柳青古鎮的類似,可見當年的獨流古鎮與楊柳青古鎮同樣的繁華富庶。

文昌閣有大有小,目前全國保存下來包括後期恢復的共計幾十處,揚州處較大,天津如今雖只有楊柳青古鎮的文昌閣較好的保存下來。當年的獨流文昌閣已變為獨流中學,默默的講述著獨流往事,傳承獨流的匠心精神。

小貼士

【特產】天立獨流老醋

到獨流古鎮,必須要買點這裡的中華老字號——天立獨流老醋。

【特產】曹三燜魚

  與當地老醋齊名,都是必帶的當地特產,每天來買魚的人絡繹不絕。

【交通位置】

獨流鎮位於靜海縣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距天津國際機場50公里,距天津新港80公里。東與良王莊鄉毗鄰,南與靜海鎮接壤,西與台頭鎮交界,北隔獨流減河與西青區相望。京杭大運河、104國道、津淶公路、津浦鐵路、京福和京滬高速公路縱橫貫穿,交通十分便利。

每一種傳世藝術,都有它偉大的傳承,在時光中薪火相傳,不因歲月而變。就像獨流老醋,歷經多年,味道愈發飽滿;就像曹三燜魚,雖然製作並不繁瑣,但匠人們嘔心瀝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就像天津文化,經過時間的磨礪,浸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神韻,鑽之彌深,歷久彌新,味之無窮。這股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獨流味道,獨留於天津,常流於世間。

歡迎來天津旅遊,

游古鎮天天樂道,品老醋津津有味!

編輯|楊一菲、責編|盧天瑜


推薦閱讀: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味道上有什麼區別?
科學貓科普:是不是無法準確描述味道,讓我告訴你怎樣記住味道
中國八大菜系的精髓?
用特別的味道誘惑男人
一口煙一口茶

TAG: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