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楊式太極拳秘修樁法答疑

作者:朴真武道

 

    楊氏太極拳首傳秘修樁法》刊於《精武》1998年第四期, 時至今日,有必要將其中該樁法竅要解惑於習者。有關竅要如下:關於呼吸問題:在呼吸上要求不盡太相同,應隨功法層次的提高、功力的增長而不斷改善。站樁可以從渾元樁入手,這時要求

勻、細、深的平穩自然呼吸,待功架正確合理,且具有一定基礎後,即可採用逆腹式呼吸,意念使「氣」沉注丹田,術語謂之「下氣」,其它有:摶氣、捻氣、攪氣等。有一點必須說明:以上幾種修氣方法做功狀態下得特定呼吸方法,「氣」並沒有真正得像水一樣注入丹田,而是通過呼吸的調動使橫隔下沉,腹部充實,發力時丹田鼓盪、擻炸等都是氣用之法。限於篇幅,以後專文詳述。關於陰陽:陰陽在拳學修為中處於很重要的位置,至於結合到拳法、人體中去如何體現,其實區分的方法很簡單,你不妨趴到地板上,所有接觸地板的一面都是陰面,所有向天的一面都是陽面。關於鬆緊:鬆緊的互為存在在拳掌學中同樣至關重要,明白了陰陽相立與鬆緊結合為陰松陽緊,即所有陰面都要放鬆,所有陽面都要拉緊。關於對技、拉爭:太極拳經曰「一身備五弓」,即四肢和身體(脊柱)分別為五張漲滿的弓,站樁就是保持這種蓄力漲滿狀態(朴真拳學謂之「渾元狀態」),保持形所獲取的功力就是渾元力。其實「一身備五弓」未免太複雜、太零散,有三張弓足矣,下肢一張、上肢一張、脊柱一張。以渾元樁為例,上肢肩撐肘橫,雙臂抱圓、十指撐技,形成肩與肘與手的爭拉;雙手合抱,滾肘裹腕,與頂頭豎項又形成與手及前臂為大椎的對爭,同時與尾閭墜沉形成脊柱上下的對拔拉爭;堅膝捻趾與圓襠翻胯則形成兩膝、兩胯、兩足的對爭及同一條腿足膝、胯的拉技,並通過腰椎與脊柱連結成一體。這三張弓的形成與連結即形成一個整體(如圖所示)。內家拳法非常強調這個整體的運用、術語謂之「整體渾元」,所形成的勁力形式即稱「渾元整體勁力」,附洷于格斗則非常強調整體的渾元爆發,在過去,老拳家們稱形意、太極、八卦道理相通世源此所指。對拔拉爭訓練是在樁的基礎上用心去體會、用身體去感受,而絕非用意念去指導、去想像,這一點需要指明。關於時間、功效:有位讀者來信反映,他一天可以站五六個小時的樁,我說大可不必;還有人講在生活中練拳、在練拳中生活,我看這更沒必要。我們每天都必須工作、社交、吃飯、休息,不可能花費過多的時間去練功,不管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滿口論拳、張牙舞爪,人們不說你精神病才怪。練拳的前提首先是掌握真正拳學要義、正確的修為方法和儘可能走捷徑,得遇明師真傳真授,再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做到真正得悟解於心。每天站樁1小時,一般用不了多久即感功力大進,一二年即成好手。遺憾的是得此兼備者為數不多。關於年齡問題:有些年齡偏大的讀者詢問,還可不可以學習內家拳法。古今「半路出家」學拳的成功示例亦不算少,年齡大一點學內家拳更好、更合適,年齡偏小對拳理反而不容易理解,所以年齡不是障礙,原傳拳法將是你無悔的選擇。關於樁法訓練的安排:總的訓練程序應從渾元樁入手,一般三至六個月後加習掤手樁(抱嬰樁),隨著日長功深樁,功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以後再加習或擇修推窗觀雨和彎弓射虎。在一天的訓練中,可安排渾元樁40分鐘、掤手樁左右式各20分鐘即可。玄都有法傳三界,廣渡有緣以證真。真隱大千傳法相,法逢盛世現真魂。大道本來至簡易,一訣便知妙中玄。

 

 記得當年學站樁        

文/張洪濤

 

樁功訓練確實很苦、很累、枯燥,記得當年我初學站樁之時也有這種感覺,後來我發現站樁如同飲烈性甘醇,乍喝時確實難以下咽,久而久之則愛之難捨。

其實在正兒八經的接受正規訓練之前我至少已有兩年多的樁史,以前我練的所謂「渾元樁」的正面樁法和形意拳的「三體式」,這些大眾普及性樁法,一次站樁至少兩個小時(正面樁側面樁半個小時)。有時時間會更長一些,這樣一站就近三年,雖然功夫長進不夠理想,但自我感覺良好;拳行有雲「入門先練三年樁」,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應為: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真傳樁法,必須得在明師的正確指導下,否則苦白吃、汗白流,雖然你吃得萬般之苦,也難為不凡之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許真的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吧!使我終於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正統的樁功訓練。當時我站的是正面的渾元樁,樁架放得很低,近乎馬步樁法,儘管我已可以站養生樁三小時,但第一次站渾元樁僅站了二十幾分鐘,就已大汗淋漓渾身如篩糠,前十分鐘咬牙還能堅持,後十分鐘簡直就是痛不欲生,說心裡話,讓我去衝鋒陷陣我都不怕,死,都比站樁強。「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寧可站倒下,決不可在師兄弟們面前丟人現眼……,我終於挺過了這一關,終於聽到了收樁的指令。在這後十分鐘里我體會到了什麼叫度「秒」如年,簡直達到了生命的極限,幾乎虛脫,幾乎要跪跌在地上。在聽到「可以了、收樁」的指令時,又似乎感受到了重獲新生,「兩世為人」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還記憶猶新,令人終生難忘。

收完樁,看到別人投來的欽佩目光,聽到別人的竊竊贊語,當時心裡很自豪,頗有勝利者的歡悅,到這時才明白:為什麼當年王薌齋在深縣集訓時會有那麼多人,即使是當時或以後許多成名的大家都痛不欲生,逃之夭夭,為什麼世間還是俗人多。

站樁確實很苦,但你如果能夠苦中求樂,把這種煉獄般的苦修當做一種人生的修鍊、一種人生的樂趣、一種目標、一種追求甚至一種信仰,那麼一切的苦和累也將化為你挑戰極限不斷進取的動力。

記得當年站樁時,夏天只穿褲頭,在地上擺幾個碗把汗接下來,最後折在一起至少也有滿滿一大碗,換下來的褲頭一擰又是「嘩」的一聲,即使在零下十幾度的冬天亦然。記得有一次外面下著鵝毛大雪,冰天雪地,到處一片銀裝素裹,而我在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室內,光著膀子,只穿一條秋褲,照樣站樁站得熱氣騰騰,汗流浹背。

再以後我逐漸將練功時間保證在40分鐘,時間越長功力越大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儘管有人每天可站三、五個小時,甚至可以站八個小時,不信可以試試,我給他調個樁,他若能在半個小時之內不變形,我就徹底服他。其實真正的樁功訓練並不是累耗時間,而是在單位時間內把站樁的質量不斷求高,不正確、不規範的東西只能貽誤你的青春。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前超體能的訓練也漸漸地變成了歷史,變成了回憶,變成了人生路上的一個里程碑,但回憶當年練功之苦還是令我嚮往不已。各位同仁各位武術愛好者、年輕是最大的本錢,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天上不會白白掉下餡餅,奉勸你們不要總是幻想投機取巧,少勞多獲,甚至不勞而獲,只有付出一份艱辛才能換回一份回報,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主樣,上帝永遠不會垂青於那些只想而不為的懦夫。

 

天成太極之三

     世人皆雲太極拳,若問之多夸夸其談,不過是一套「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變四象,四象生八卦」無極太極,四象八卦,略懂易理者皆知,然於拳道又作何解釋呢?於是天象星辰,胡云八卦一通。自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太極者渾圓也;初始無極空洞無物,依法修習,丹田充實,繼而周身渾圓,故為鑄就太極勢也!更為太極拳法根本要義之一。

     陰陽者,取之矛盾對立,剛柔,鬆緊,疾緩。等等無不是陰陽對立,陰陽對立則渾圓勻整,此為太極拳法之根本要義之二也。

     楊家秘傳樁法四則;渾圓、捧手、推窗觀雨、彎弓射虎。恰恰相應四象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初習楊拳太極,當由此入手,有如造築大廈,樁法外形當是框架結構,內功心法,乃之本源。

        鋼筋鐵骨怎鑄就,混元一氣何處求?沒有混元何談渾圓,沒有渾圓更無太極?有若渾圓是為靜太極,太極之球旋轉滾滾,為太極之動,太極拳架實當為太極之動,拳勢演化當是太極之旋變;渾圓之旋變,不滯不散。

     太極之動曰行拳走架,行拳為單操,走架即為打套路,為今人十有八九為本末倒置或乾脆說只知末而不懂有本之說,實乃悲哀,弘揚光大有利有弊,舍本求末弊大於利。太極真知者寥若晨星矣!

                                         辛卯年張弘韜於太極茶苑

 

天成太極之二

      太極之拳存乎於神;太極之神歸結於氣,氣存丹田,直養培元,氣滿神溢,周身渾圓,此乃太極之真意也!凡勢者皆為渾圓形異,如是斯拳堪為太極。如是之力堪為渾圓。勁含於筋,骨重如鐵,而肌如敗絮,膚若溫玉,垂似菩薩神斂,又似金剛陡射,是為綿里裹鐵,凡中者一拳吐血不足為奇。

    太極發力曰長、曰短、曰近、曰遠、曰哼、曰哈。咿呀哼哈,丹田抖擻。

    太極之力旋轉圓滑,周身無處不螺旋,抽長縮閉,神意盎然,細緻之處,品咂流連,譽之甜美,陶冶自然。

 

     太極撐開一把傘,

     鋼筋鐵骨氣渾圓。

     大松大軟非正道,

     多少玄機在丹田。

     綿里藏裹千斤鐵,

     左右纏絲舞螺旋,

     哼哈之間制敵勝,

     頓開蛟龍雲滾翻。

                             辛卯年張弘韜於太極茶苑

 

   天成太極之一

     以太極為拳名者,首推楊公露禪,後陳家隨之,拳道之道,曰渾圓,曰陰陽;陰陽之論不分姓氏,凡姓氏之分皆繆也,皆庸人自擾,庸人之論,卿若一杯茶,青紅黑綠烏龍普洱,不過是一味太極茶。

     太極真味;曰勁,勁從何來?曰養,養吾浩然之氣,渾然天成,氣貫周身,遍布皮表,筋骨伸張,毛髮如戟。

     太極真法曰纏,大纏小纏,生於根而達至梢,勁若綿絲;抽也!纏也!纏也!抽也!需不忘綿里亦裹鐵,剝繭抽絲綿綿不斷。

    太極之道乃大道也!大道不二乃有容,修果萬法終成空。太極大道最後和合陰陽,歸於混沌。混元無相這才是它的最高境界,身含太極,渾然天成,故名「天成太極」。

 

                           辛卯年張弘韜於太極茶苑

 

 

              太極箴譚

                    ---張弘韜

太極拳是武術;他綜合了健身,塑體,和培養氣質的優秀拳種,當然防身自衛也是他的一大主要特徵。

雖然在公園或廣場跟在大家後邊瞎比劃不用繳費,但是我告訴你那不叫太極拳;嚴格的說連操都算不上,不過大家在一起玩的高興也好;仔細想想也是;當今大家都是玩拳得多,而真正練武求道者則甚寡矣;真正的師父教弟子都是手把手的教,絕對不是那種「牧羊式」教學法。

太極拳絕對不是放慢動作的胡亂比劃,他講究很多要求很細,首先是外觀的整體動作如何與呼吸相結合,如何體會勁意變化和運勢的變化,要求很細膩的,當然這也不是一日之功,但起碼你必須的有個好老師教授吧!否則自己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呢!

欲學太極拳必先明其理,懂其法,方能悟其道。何為太極?混沌未開之時,是為無極,陰陽分極後即為矛盾對立互為,即為太極;所以所謂太極拳比分陰陽,而此也只是藉助太極陰陽之理而已,真正的體悟當是懂勁分析變化之後,所以真正的的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直至細緻入微的變化都含有太極易理的陰陽對立,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太極拳。

太極拳實為高雅武學,當非是市井街頭之末技,更非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太極者大道也!明理懂法方能入道,入道才能得其精髓,故而太極古時就是神聖至潔的東西,太極者能長壽,也皆出自於其至高的理論和精髓,有說太極「耄耋之年」尚能出手贏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前面我已經提到了無極和陰陽,那麼什麼是無極呢?初習太極拳時自然空洞無物,只有一付空架子,根本不懂內勁內功的修為,這就是所謂的無極;也有的稱為是花架子,通過正確的訓練由招熟而屆懂勁,具備內勁內功,形成一個渾然的整體這就是太極,就如同我們把沙子;水泥;石子和水攪在一起鑄成一個渾然一體的大石球一樣,那麼所有運動都是這個太極渾圓狀態的形式變異,萬變而不離其宗,這就是太極拳。如果連這都不明白的話那麼你還練得什麼拳啊!更不要說自己是太極拳了。

傳統太極拳套路的真傳與否並不是以他是多少式來決定,並非式子越多就越古老越真正,更不是你會的套路越多你的功夫就越深,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太極拳是否真正是取決於拳法的內涵;我見過許多太極名家和大師們的演練;說實話我實在是不敢恭維,所以我常說不要在我面前提某某大師是名家,告訴你;他在你眼裡是大師;是名家可在我眼裡連狗屎都不如,我從來是只認學術不認人,記得在2000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期間我曾向一位國內很有名的大師提問探討時;此大師被我問的啞口無言,手談;他更不敢。

有一次,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和我攀談時言及其師是某國際太極拳冠軍,得意之情言溢於表,然觀其行,聞其道,我就直接告訴他你不懂太極拳,你的老師也不懂太極拳,什麼國際冠軍,國際大師,(冠軍的老師又是師出什麼名門),這樣的人我見的實在是太多了,有的人連一套完整的套路都不會打就能拿個獎牌,人家舉辦比賽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和製造聲勢,獎牌準備了好幾麻袋,不發完留著有什麼用啊!只要你敢站在賽場,就能拿牌,甚至幾歲的小孩都能拿,你說他的含金量能有多少?還有就是正因為他是出名門才能拿冠軍,這個癥結一直困擾著中國太極拳的真正發展,說實話那些大大小小的比賽也只不過是大人們玩的遊戲而已,來者有份,來者有份。

/FONT> 太極現在動輒幾十上百式,其實最開始就十三式或更少,核心的東西並沒有那麼複雜,後期多數動作只是具體運用變化的東西了,其實想想,許多內家開始打基礎的東西只要站個樁就求出來了,所以一個起勢中,把細節一點一滴做到位,蘊含了內家的精華,並不是不可能的

其實一個太極起勢練到家,內家通了一半了,其中又包含了一個得法不得法的問題,不得法的話練一輩子也白搭,這樣的人中國還少嗎!我說句話不怕心涼,包括那些「大家名師」們你看看全國有幾個人能把起勢練對的,就更別說練到家,傳統的功夫不是不好,只是明師難覓,反過來說,從做老師的角度看,現在好徒弟也難找,很難有年輕人耐得住寂寞花費半生或一生精力浸淫武學了,還是快餐式的東西符合現代人急功近利的思想,外國的空手道跆拳道,練個一年半載腰帶變色了,說起來也牛,內家不一樣了,沒準入門三五年還站樁呢,內家拳是講究細節的藝術,不如現代搏擊拳來腳往的過癮漂亮,不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曲高和寡。

古法太極拳以前有許多基礎功要做的,沒有這個基礎功太極拳就是健身操,老楊家的東西真髓就是太極內功,楊氏門人有可能都知道29歲之前的澄甫公的修為確實讓人不堪入目,但是在健侯公謝世後關上大門經過四年的封閉訓練,一出山就令整個太極界為之大震,緣何?這四年里楊澄甫練得是什麼?是怎麼練的?難道就是每天盤練那些所謂的架子嗎?難道就僅僅是加大了運動量嗎?不是,全都不是,他所練的就是另外一套東西,老楊家一直密不示人的太極拳內功,什麼是太極內功?該如何練,於是大家就有著各種的推測臆想,或者有人的個隻言片語就妄加揣測,云云不一,其實的太極內功者除少爺楊澄甫外還有一個人,那就是一直陪著楊健侯老先生,楊澄甫的陪練張欽霖,這段因緣足以使張欽霖翹楚楊氏門庭。

1991年冬,我接到師爺李雲龍的召見,馬上趕到師爺當時在石家莊的臨時住所,師爺利用一天的時間把他所承傳的李氏嫡傳形意拳(我師爺是李洛能嫡孫李振邦的關門弟子),和楊氏太極拳(得張欽霖太極內功真傳)的一些密不示人的東西傳授給我,並一再叮囑;「寧缺毋濫」這些東西這能在自己家裡練,萬不可在公開場合演示,還有以後也不可濫傳,只許傳給自己兒子或最得意的弟子;可惜我叔叔(師爺之子)不喜練武,也正是因此我才有機緣得到師爺的真傳,然後又電工用的絕緣桿向我傳授大槍的練法,於此我嚴格恪守勤修勤證,92年春末夏始,有南國著名內家拳大師的親傳弟子張某到趙縣授拳時,大師的光環令那時還年輕的我很是好奇,於是前往場地觀之,然令我失望之餘而欲走,可能是我的不屑令這位大師感到不滿,於是約我試手,意在教訓我這個無知後生(當時其50歲剛過而我才26歲,其拳齡大於我的年齡),然而事於願違;一接手即被我一個順勢差點以臉搶地,羞憤交加之餘更想挽回面子,再試再負,遂丟面而去。時離我的師爺召見還未及半年。

那麼到底什麼是太極內功呢?太極內功強調的是周身大渾圓,太極內功不是什麼周天功,周天走的是經絡,周身大渾圓不用走經絡,走的是全身的神經系統,神清意明,所至之致,毫髮如戟,觸手制人,所向披靡。至於具體操作鑒於門規恕難奉告。

關於推手;推手屬於一種對練形式,而不是武學修為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推手是從盤架到散手的一個過度過程,是渡河之舟,推手訓練也是太極拳修鍊者一個重要環節,而現在有人把他作為一種競技形式推上擂台本身就是庸人自擾,推手根散手相較還是有很多差距和不同的,我本人也見過很多推手高手打不過練習散打者,原因是這些人推手當作了練拳的最終目的,當作一種遊戲,一種健身手段,為推手而推手,這樣的話甫於散打交手鮮有不敗之理,至於那些推手冠軍根不可能代表最高水平,所以在散打擂台上被追著滿場跑就不不足為奇了。

太極八法者;弸捋濟按,採挒肘靠,推手講發而不講打,是處於保護對方,而散手則講發亦講打,而今的許多賽制令人堪憂,太極散手不許用拳打,那麼我有此一問;太極五捶是幹嗎的?打虎式是幹嗎的?還有一次在秦皇島某公園幾個年輕人向我「請教」推手,其中一人上手很猛,其目的也很明顯,我本能回肘發力擊在對方右邊太陽穴上,「推手」即告結束,其師連呼,推手不許打人,不能用肘,我立刻反問;太極八法可有肘法乎!東西就是讓你們這號人給傳丟的;你還喊什麼喊。事此庸師豈不悲哉!

本人以前熱衷於推手,後來由於懷疑他的實戰性,而放棄,但是隨著以後的研究和教學發現推手在整個拳學修鍊過程中是尤為的重要,可以知勁而懂變化,提高散手水平。

推手除了是武學訓練的重要環節外還有著他許多自身的魅力,健身,理趣,更主要的是他有著相對的安全性,所以他能為廣大拳迷愛好者所能欣然接受。

太極拳論有曰;「運柔成百鍊鋼,無堅不摧」,於是眾多的緣木求魚者竊以為求得珍寶,紛紛在大松大柔上下功夫,其結果是實舍本求末,喪失了拳學本意,殊不知大松大柔者謂之懈也!運柔可成百鍊鋼,運懈則就一無是成了,悲哀啊!也難怪今太極人盤架和推手高手多如牛毫而來之能戰者罕若牛角,戰之能勝者;少少少;這豈不是太極拳的悲哀嗎!在過去太極拳本來是專供王公貴族的奢侈品,是典型的「拳賣帝王家」,到後來遍地開花,發揚光大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好事,但是魚龍混雜,而至真意盡失,完完全全變成了健身操,這也不能不說這是一大悲哀,造成今天這個局面澄甫公當是功過各半。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在這段話中有一個關鍵的詞那就是「雙重」;什麼是雙重?許多人藝界重心均整為之雙重,故而太極拳里沒有馬步,那麼拳架當中起勢收勢算不算雙重?十字手算不算雙重,「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分明說的是兩個人在推手,在推手中雙重說的是頂牛,你在拳架中求什麼求!愚昧;沒文化,「偏沉則隨,雙重則滯」說的多明白啊;如果一方用力一方不用力,能松者就跟著對方的勁走,隨著對方的變化控制對方,這叫隨,如果雙方都用力則叫雙重,叫頂牛,唉!練了多少年還沒個長進,每每出手受制於人,都是雙重惹得禍,你怎麼就不能明白呢?如果你再不明白的話那麼你就去看看當今的推手比賽,就會明白什麼叫雙重了。

凡太極者皆曰「綿里針」,那麼何為綿呢?松且柔者,故很多人打拳即大松大柔,很怕自己不夠綿。然而,松且柔者謂之綿,大松大柔則謂之懈,懈了哪還有勁兒,沒勁兒還打什麼拳啊!還如何體會勁力變化,綿里藏針就是在鬆柔之中含著沉勁,唯松是快,唯快能重,唯重而無堅不摧。

太極拳可謂傳播最廣,影響最大,毛病最多,污染最嚴重的拳種之一。身為太極拳的傳人雖然隱痛卻無回天之力,既然不能潔凈整個天空蕩滌污垢倒不若獨守一方凈土休管那冰雪嚴霜。

須晴日;且看那朗朗世界分外妖嬈。

推薦閱讀:

基本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武當原始太極拳三十七式

TAG: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