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傑老師談怎樣學太極拳?
1、 明確「太極」是什麼? 董先生說:「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所以他認為練太極拳的人,「舉手投足,務必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 2、 太極拳是什麼? 董先生說:「太極拳本系武當內功」。「太極十三勢,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十三勢架永無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要離太極。」 董英傑先生認為,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導引術之一種,在武術運動中屬武當功拳的練法。這種拳術以「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構成架式及套路。練時如行雲流水,粘連不斷。所以古時候稱它為長拳。在練的風格上可以練大架子,舒展開闊些;也可以練小架子,小巧緊湊些。但無論如何,在練法上任何動作必須注意到一陰一陽,一虛一實這一特點。這才是太極拳。 3、 太極拳的奧妙是什麼? 董先生說:「練拳與對敵,總不離一虛一實。虛能實,實又能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極拳之精華奧妙,總在此虛實二字之妙用。從練拳方面,馬步之虛實,肩肘掌指之虛實,身形轉換之變化,亦含虛實,處處分清,自然運用自如。」 可見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極」兩字的含意,太極即陰陽,虛實亦寓於陰陽含義之中。拳論說:「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能分清虛實,虛中有實,實中寓虛,就能抓住太極拳練法的關鍵。當然,要做到虛實分清,掌握虛實的變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麼簡單,要通過長期練習才練得出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說:「字面易懂,功夫卻難。」。「練拳離不了松肩墜肘,氣沉丹田,尾閭中正,虛靈頂勁。」。 (1)、松肩墜肘:松肩,肩處不用力。墜肘,肘不是往下用壓力,肘尖處轉下而已。 (2)、氣沉丹田:呼氣吸氣時小腹一縮一脹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彎腰駝背之形,故必以「尾閭中正」之原則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鬆動,後背自然有點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有開合寓內。 (4)、虛靈頂勁:練拳本來是緩慢勻速的,為防止因此而致無精打彩,所以又要虛靈頂勁,提起精神,以輔助之,使練太極拳者樣樣完備。 4、 太極拳怎樣練法? 董先生說:「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師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即此之謂也。」 5、 練太極拳應如何呼吸? 董先生說:「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強行深呼吸 。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這裡提到「不要勉強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適當的強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遷就動作而打亂自然呼吸的生理規律。當然由於練太極拳速度均勻而緩慢,作相應的深長細勻的呼吸,還是需要的。當練到一定程度以後,練拳的人就會自然掌握「拳勢呼吸」規律。初學太極拳者不要操之過急,否則常會產生頭暈、心悸、胸悶等等弊病。所以董先生又說:「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齶,氣沉丹田等。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6、太極拳功夫是否今不如昔,有失傳的危險? 董先生說:「有雲,太極拳功夫,有一部分失傳。此乃欺人之談。倘盡心研究,必可得全體大用之步,惟須有恆勤兩字。」 又說:「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又說:「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境反少矣。」 又說:「學者當以尊師重道,厚敬師傅,感動師傅必盡心教導你,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雖世俗之理,愛學真功夫者,更當注意也。」。董先生又進一步說明:「太極對敵法甚妙,非不能用,蓋今同志,只練皮毛,不肯再學,不能求高師訪明友,但說太極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董先生以上四段話,實事求是,說明了很多大道理,從中我們體會到: (1)、要多求教於良師益友,只要方法正確,有恆心堅持,刻苦努力,勤學勤練,多動腦筋研究,腳踏實地去反覆實踐,太極拳一定會練出功夫來的。太極拳的真功夫失傳之說是把問題誇大了。當然要大力發掘人才,尊師重道,誠懇地請老一輩拳家把技藝傳給後人,這也是極重要的環節。 (2)、練太極拳要出成績只有在實踐上多下功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義自見」。功夫是從苦練得來的,所以不要空談理論。要立足實踐。然而理論是來源於實踐的,沒有真實的實踐體會不可能提煉成理論。理論形成以後反過來又會指導實踐。因而董先生所謂「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的觀點也有值得研究之處。筆者認為,由於社會條件的不同,或你有一些傳統功夫還未發展和繼承下來,應繼續努力。但從太極拳的推廣,套路的綜合、整理、創新、理論的深化和系統化、科學方法的提高等方面來看,公諸於眾是超過古人的。 (3)、要繼承和發展太極拳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首先要提倡尊師重道和虛心學習、埋頭苦幹的精神。只有這樣才可能把老一輩的好拳藝繼承下來。繼承下來以後,還得再加工苦練。如果沒有勤、恆二字,即使陳長興再生,楊祿禪轉世來指導,也是學不到真功夫的。 7、楊氏太極拳是否有多種套路,不同練法? 董先生說:「外界有雲,楊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實則僅此一套。練熟之後,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隨心所欲。曾見鳳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楊班候先生親授,乃繫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楊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綿而慢。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則緊湊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斂而不速不遲,此乃成功之後,隨心所變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為三套也。」 這一親歷其境的解說,對研究太極拳學極有價值,也說明同一流派的拳術,可以有不同的演練風格來。然而對初學的人來說,練開展大方、柔綿而緩的架式是最適宜的。 8、拳論說的「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 董先生說:「開展,大也;松其筋肉。初學練拳先求姿勢開大,所謂舒筋活血,容易轉柔弱為強。強而後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內有精神相聚,謂之緊湊。內外兼修,加以動靜變化,自開展而及緊湊,身體強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說拳大練小練則誤矣。」 有些人對「開展」與「緊湊」有曲解之處,認為習拳要先開展,將圈子越練越小,直至有圈之意無圈之形。董先生正為此而指出它的繆誤。並明確認為,「開展」指外,「緊湊」言內,「開展」是架子問題,「緊湊」是精神問題。開展而至緊湊是學習的進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分階段學習。開展是第一階段,搭架子,務求架勢正穩連貫,舒展鬆柔。緊湊是第二階段,以意導動,動作、呼吸、意識三者緊密結合,動靜相兼。假如說「緊湊」是架子越練越小,直至「有圈之意無圈之形」,這是不實際的。走架子怎麼會無圈之形呢?「無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練拳,肢體無形與靜坐或靜站氣功練法何異之有?若果無形還存在只是無圈,那就是直線、折線運動而不是走弧線了,這也不可以稱為太極拳。所以董先生對「開展」與「緊湊」的解釋,大大有益於太極拳愛好者。 9、 何謂「先在心,後在身」? 「先在心,後在身」是《行功論》的一句。董先生對這句有獨特的見解。他說:「初學對敵用心之專,恐不能勝,練成之後,無須有心之變化,身受擊自能應敵,心中不知敵已跌出矣,即為不知手之舞之。初學在心,成功後在身,猶如初學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後心不念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後在手,拳理亦然。」 對這句拳論中的名言,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只會理解為走架子時,凡做一個架式,先有意念(心也)思維,繼而才做成動作的形態。即所謂以意念引導動作。然而董先生把它作為習練技擊的經驗總結。就是說在訓練對敵搏擊時,初學要用心習練攻防的一定招數,銘之於心,在訓練中把招式的攻防的一定招數,銘之於心,在訓練中把招式的攻防運用練得嫻熟,形成條件反射,那麼臨陣時不論對方怎樣攻擊,自己都可以不思索,得心應手,隨機應變。也可以說,這指明了武術搏擊運動有別於套路練習,一定要從實戰出發,經過特殊訓練。這對於現代武術重新走進技擊搏鬥的新里程,無疑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指導思想和訓練法則。董先生這些觀點恐怕不單對太極拳愛好者而且對所有參加武術搏擊的人都有助益。 10、 董先生在他的《經驗談》中說:「人乃動物,並具靈感。譬如我的拳擊一人,彼人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反應也。拳術家有穩、准、狠三字。等求我不發勁,發則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穩、准、狠?須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王宗岳先生之《行動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須在似動未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著,所向披靡矣。」 一 身 備 五 弓: 太極拳的行拳走架要求「一身備五弓」,且貫穿於拳架的始終。做到了一身備五弓,就能使蓄髮相間,連綿不斷。一身備五弓是指:身軀猶如一張弓,兩臂為兩張弓(左右),兩腿為二張弓(左右),五弓合一,即為周身一家的整體勁,這個整體勁就是指以整個脊柱作中軸,在它的帶動下兩手臂、兩腿腳隨之諧調而動,而不是局部動手或動腳。行拳走架過程中要做到「起勁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側肩,主宰於腰,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胯兩腿相隨」。這個整體勁就是指以整個脊柱作中軸,在它的帶動下兩手臂、兩腿腳隨之諧調而動,而不是局部動手或動腳。行拳走架過程中要做到「起勁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側肩,主宰於腰,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胯兩腿相隨」。自始至終還要保持「弓」的蓄髮狀態。 一、身弓:是以腰為弓把(或弓背),腰脊命門始終以意念貫穿,要虛虛領住,發勁時腰須往後頂撐(不是凸腰、拋腰)。上弓稍是指大椎到枕骨,下弓稍是指尾閭,上下對應對合,自然諧調配合,就完成了身弓。 二、兩手臂弓:是指肘尖為弓把,肩井和手腕為弓稍,運動時以意領住肘尖,弓稍固定,前後對稱。發勁時,要以腰看著肘,肘頂著手腕。由於肘的頂伸使勁力延伸到弓梢,上至肩井、下至手腕,也就產生了「前進之中必有後撐之力」。那麼屈肘呢?是通過意思將肘的重力下墜、而形成手腕和肩井相合就完成了手弓。 三、腿腳弓:是指以膝為弓把胯骨和腳跟為弓稍。它的運動方式:1、提腿時是弓把向上領提,下弓稍隨、上弓稍沉, 2、蹬腿時是弓把伸力達兩稍,上稍至腰胯、下稍至腳跟蹬地,有入地三分之惑。 3、蹲腿時是上稍與下稍相合,松腰、尾閭下沉將弓把頂出產生屈膝完成了腳弓。 五弓為太極拳之本,它以身弓為主,手弓腳弓為輔。五弓合一是練好太極拳整體勁的根本, 二、如何練好太極拳 太極大師張迎忠談如何練功: 初學者如何化掉身上的僵力(2009-08-16 14:55:35) 練陳式太極拳者都知道,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得越盡,太極拳的彈性內勁就產生得越快。但是,怎樣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掉,這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往往有些練拳者不得其要領,一年、二年、三年過去了,身上的僵勁仍然沒有化掉,走起拳架來渾身僵硬,不流暢。針對其造成的原因,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四個重要環節: 其一,要明畫大圈之理。練拳者,既要掌握好拳架的標準,更要弄清怎樣達到標準。練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經過一個從畫大圈,到畫中圈,再到畫小圈的過程,才能達到最高境界的無形圈。因此,練圈者必須認認真真地走好畫大圈這個環節,要用一至二年的時間認真地畫好大圈。只有畫好大圈,才能把身體內的重要骨環、關節畫開、畫活,達到身肢放長的目的,才能畫好中圈。誰領會這一點快、早,誰就能在練拳過程中不走彎路,高人一籌。 其二,要明三節之理。人體全身有根節、中節、梢節三節之分。即:臂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三節之中又各有三節。臂之三節,即: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身之三節,即: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腹為根節;腿之三節,即: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練拳者要認真走好用好三節勁。如在用兩臂走圓畫圓時,開時肩、肘、手依次相開,合時手、肘、肩依次相合;發勁時,一定要做到根催、腰達、梢發。通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練習,就能達到節節貫通,周身一家,一動無不動,松活流暢之目的。 其三,要明纏絲運動之理。螺旋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練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的僵勁產生太極拳彈性掤勁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纏、前後纏、左右纏、進退纏、正斜纏的一順一逆、雙順雙逆的五對纏絲做到位。開合時,要做到順纏合、逆纏開,均衡、對稱、協調,無所偏倚,無過無不及。久而久之地練習,就可以達到渾身俱是纏絲圈,全身上下左右無一處不纏絲,而又以身軀纏繞為主宰,通過腰脊的螺旋運動和胸腹摺疊運化來帶動貫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纏絲,進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溝通周身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周身,調解三焦,和平陰陽,內壯五臟,而又柔活骨節、肌腱、筋韌,外強筋骨。 其四,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主的要領,是太極拳運動的運行法則。只有運用這個方法,經過長期的柔化,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韌帶儘可能地得到放鬆、鬆開、伸拔、拉長和舒展,由於伸筋拔骨而使內氣通於經絡,經肉離骨而使內氣充於肌膚,骨節張開而使內氣斂於骨髓,而周身形成富有彈性的掤勁,意到氣到勁自然。 太極拳練「過」會傷身 眾所周知,太極拳能養生、健身、強身,能防身自衛,是人們追求延年益壽的最好的鍛煉方式,凡事有好就有壞,人們只知道對我們有益的一方面,卻不知練功方法不正確會給練功者帶來不可想像的傷及自身或縮短自己性命的巨大損失。 古人云:功有助所難求,無求易。所以我們練太極拳應在掌握套路各式動作姿勢下,應用各條身法正確的指導下,要求得順其自然,所以我把太極拳也叫自然拳,自然界有天地,太極拳中有剛柔,打拳力求剛柔各半,陰陽相濟,陰陽和合。 多少年來有很多有名太極拳師其壽命與所練太極拳術不相符,有的還不到70歲就辭世而去,當今也有一些我知道的名師和我熟悉的有名的太極拳友,也在不足70歲先後離世。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練的本應延年益壽的好拳術讓他們沒能受益,反而過早的離去呢?我個人認為練武之人,尤其是修鍊內家拳之人,內家拳要先修內,修自身練拳先修德,武德、口德、德行雙修,練武之人應知仁者無敵,而不是力大者無敵的道理,這裡所講不是他們的德行不好,而是所差大仁大義、心胸開闊的天地大德。二是練功姿勢不正確,不會放鬆,僵硬練拳,我們要知道太極拳師松功,是一種松靜的功夫,身體不會放鬆,體內泣血不固,練拳身法不會用,不知怎樣松肩、沉肘,不會提頂、拔背,不知怎樣練吊襠,落胯塌腰,練拳時身體不中正等等。。。。。不正確的練拳方法不是養而是耗耗得全是氣,是內氣。三因是名人名家,為了保持榮譽,或拜了名師,為了追求功夫、功名,求功心切,勝人心切,加重練功,加意念練功,每天都想多練一會,立不敗之地,不知當止則止,當動則動的原則,只知多練、狠練,怕輸給別人,拚命的硬下功夫去練,不分白天黑夜的有時間就去練,消耗自身大,內耗過。四太極拳就是一開一合,一剛一柔變化的拳術,練太極拳的開合,如同我們日常的掙錢、花錢的關係,比如我每天掙100元,而每天花掉110元,這樣每天虧了,用不了幾年,掙得不如花掉的多,無蓄只花就虧空了,如果我們每天掙100元,只花掉10元,那麼每天能攢90元,幾年後成萬元戶,自己身上有了錢,買房買車都行,所以練太極拳的開合,如同掙錢、花錢的關係,打拳力求勁斷意不斷,就是這個道理。我覺得我的恩師練得正確,他老人家82歲時我們徒弟也動不了他,與我們動手不用力,他身法、反應、動手非常靈快,80歲時區遼寧中醫檢查身體,大夫說這老爺子年輕人的心臟,可見身體健康的程度,後來因意外車禍,離開了我們,否則定能過百歲,他老人家活著的時候就經常告訴我太極拳別打多,別打過,所以太極拳如果練對了,真正能入門,練功正確,能養生、健身、防身,能延年益壽。如果練拳不正確耗體能,耗內氣,耗先天之氣、內氣耗盡肉眼難所以練太極拳功之人要有天地人合的氣勢胸懷,要掌握正確的練功方法,內家拳沒有明人指導不懂拳理練功方法、硬練、苦練最傷人,在天之耗先天本源的能量,還不如每天跑步鍛煉。 凡是有好就有壞,任何事物都是對應統一的,太極拳練正確最養生,能健身、防身,反過來不得法也最傷人、傷身至於短命,而且功夫越好的人傷及就越大。綜上原因,造成太極拳傷身致命的就一個字「過」,一為力過、二為氣過、三為意過,四為神過等等。。。。。。何為力過:身體不會放鬆、僵直、僵硬的練拳,剛勁過大,不會陰陽相濟。古人云:過剛必折,力是有極限的,一旦力達極限就會物極必反的下降。功力也如此,有的相互不服氣,較著勁的猛練,求勝心切,有的拳師抱著木球、抱著石球練,這樣練太極拳是大錯特錯。《太極拳論》要求我們輕靈活潑求懂勁,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如果我們不按《太極拳論》要求練功,用石球去練功,怎能達到《太極拳論》所講的輕靈一羽不能加的程度,只會增加功力,這是與《太極拳論》相違背的,太極拳是非持力達手快的拳術,要保持平常心,在心靜、鬆柔上下功夫,仁者才無敵。 何為「氣」過?有的拳師教學生,每個動作要注意呼吸,配合每個式子進行呼吸,是錯誤的,太極拳的呼吸兩字是前輩對「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技藝所作的一種特定比喻,是與人的自然呼吸在性質、概念、作用和內容上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有的人為配合動作進行呼吸造成胸背痛,身體難受感。太極拳的呼吸時隨著每個式子變化的自然呼吸,如同我們平時的呼吸一樣,一定要自然,武氏拳講在氣則滯,一句話要自然,千萬不能用呼吸指導打拳,會傷人傷身的。就是由一定功夫,用哼哈二氣開合發放人時,也不是特意的去呼和吸,也是因人動時發出的自然動作之氣。有的拳友氣性大,愛生氣,與家人、朋友等生氣,帶氣練功,長時間也會傷身。另外注意飽傷胃餓也傷氣的。所以練拳之前要提起全副精神,心情愉快舒暢進行練拳。何為「意」過?太極拳是在神、在意不在氣的拳術,在意但不能用意太過,意過是僵,意過會傷身、傷神、傷氣的。古人云: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大道不離方寸土,非存心兮非有意,更非胸中運精氣。《行功歌》打拳要似是而非,似有似無中練,要綿綿若存,若有若無中練,不能強行領氣,強行運氣用意運氣傷人傷身,應在似笑非笑,似松非松中練拳。何為「神」過,練拳要求神不外散,神宜內斂,有的人瞪大眼睛、努氣逼人,神氣外露,神過分外露為神過,神過也是僵。《拳論》說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也,精神提得起不是神過,分開來,到一定層面時還要忘神,「忘神以養虛,以養虛無之體」。無節制的房事頻練功會傷精,同時也傷神。以上是自己的粗淺看法,與拳友共同分享交流,也希望拳友們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交流,要想正確的練好太極拳,首相按《太極拳論》要求練,《太極拳論》云:「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千萬不要「過」,周易講中庸,也是這個道理,不是太極拳不好,而是我們沒有認真按拳論要求練好,無私、無欲、自然、宇宙渾一體,皆從自然生,練正確太極拳最養生,能延年益壽,能達上乘武功。練「過」不正確能傷人傷身甚至短命。 (有些拳友也包括我在內,不是把練拳養生健身放在第一位,而是以練功、求功放在第一位,這也應引起注意 練拳無人似有人」的技擊想像 :張迎忠論太極拳 拳諺曰:「練拳無人似有人。」這是前輩練拳經驗,是強調想像在練拳中的作用之大。只有通過想像把自身投入到技擊實戰環境之中,練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太極拳是一種意拳,只有意念功夫深,拳技才能增進。意產生於形,反過來意又指導形。意到形到,氣也能到位。拳論曰:「心為令,氣為旗,神為帥,身為驅使。」這些理論說明意、氣、形之間的關係,意是統帥,形與氣是將士,意不到位,形、氣就不可能到位。形與氣間,氣依附在形上,形靠氣督導而成。若形在技擊時不到位,則雖有氣力而技擊無效;形雖能到位,但是內氣不能衝出,技擊照樣無效。因此,練拳要注意三者一體進行訓練。 「想像」要注意以客觀實際為基礎,離開客觀實際,那就是空想。練拳技擊想像的客觀依據,首先是太極拳勢自身特點,要搞清每勢的纏絲畫圓路線及位置,是逆纏絲勁還是順纏絲勁,是立圓圈還是平圓或側圓,是大圓圈還是小圓圈。其次,注意太極拳的技擊原則,不丟不頂,沾連黏隨,引空擊空,借力打人。其三,注意雙方相交位置,要研究三節位置,三節相互作用正如長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相應,此謂上下周全,無有不勝。 練拳怎樣技擊想像呢?要根據以上的客觀要求,勢勢揣摩研究技擊功能,久練就能增強形象思維能力。下面舉幾例說明。 一、金剛搗碓 接起勢。上肢高捋,身體向右旋180°假設對方用直拳擊打我面部,我右手逆纏抓對方手腕,右手棚托對方肘尖部位,然後利用腰軸旋轉發力,同時左膝關門,防護對方踢襠。這是內開正中定橫中的技法。變換重心時,右腳外撇,可破對方腳跟使其移動重心不穩。提左腿時,要注意膝蓋用勁頂撞對方的前弓步,破壞對方樁步。左腿向前邁出時,要趁對方弓腿提膝之機,我左腳用力蹬踹對方站立腿的膝蓋。左腳落地要注意位置及腳尖里扣,設下埋伏與上肢疊勁配合。上肢由高捋轉中下采捋,要特別注意摺疊勁,用時要把對方伸直的勁折回捆綁住對方。下肢要配合上肢,蹬右腿前送勁,變換重心,左手要先擠後棚托,逼迫對方上肢沒有用武之地,或直接快速取對方面部。我之右手趁機發勁,用捌勁左手搭在對方左肘外側,擊梢部手心朝前擊襠。接著指尖領勁向上畫圓進擊,穿咽喉取眼睛。兩手上下錯合勁要擒拿對方腕、肘部位。若右手向上畫弧進攻無效,則向里畫立圓,掌變捶,用捶外崩擊打對方襠部。上右手時,右腳尖領勁,踢對方小腿骨,或高取其襠部,近者要用膝頂襠部。上下肢要配合,同出同收。捶下砸時,要落右腳發勁跺對方的前弓腿的腳面。第二次右拳要里纏上提,擊打對方下顎,右膝蓋頂對方襠部。右拳下落時應轉陽拳,內氣下沉,擊打對方俯仰的胸部。因太極無處不掤,身體各個部位都應注意棚引走化,有時要立即閃空擊打。歌訣:身體左轉弧上擁,左逆右順外圓撐;重心左移身右轉,移重勾提護襠中;上肢右捋虛步變,左腿斜伸如試冰;高轉下捋用摺疊,換重左捋左腿弓:左手上棚右穿掌,右腳前踢落虛空;右手握拳左手翻,氣沉丹田懸頭頂;右拳里纏落臍前,左手抱拳立圓定;高提右拳與眉齊,右膝上頂擊襠中:落拳下砸跺右腳,震腳驚雷引敵空。 二、掩手肱拳 動作一:接拗步式。身體略右轉,重心左移,兩手雙逆纏自下向左右分開,目視前方。 假設對方雙掌擊來,我用雙分勁將來勢化解,勁以腰襠右轉左移,兩手逆纏分開,勁掤於兩小臂外側及掌外緣,身體旋轉移動重心,可以化解對方進攻之力。 動作二:接上勢。身體先左轉,兩手畫圓向上里合,兩手握拳,用虎口雙擊對方耳門。擊時兩肘外翻,內似橢圓形。動作三:接上勢。身體右轉,重心後移至右腿、松腰落胯蓄勁,同時兩肘向里合夾對方耳門。隨移重心,左手變立掌看護,右手握拳順纏落在右腰間,可以移換重心,用右肘擊打後邊敵人。 動作四:接上勢。右腿蹬地借力,勁要里合,身體迅速左轉,松左胯,利用圓轉慣性畫圓出方。右拳逆纏螺旋前衝擊打對方胸脅部;左手先逆纏抓握對方手腕,再順纏旋轉隨右拳前沖,再向後猛拉,可以把勁放在左肘向後擊打對方。目視前方。 發勁時先松後緊,擰襠轉腰,發拳如閃電。擊右拳打左肘,要完整一氣。此動配合呼氣。歌訣:震腳如雷雙耳貫,拳先肘後體右轉;重心移後襠開圓,右拳待發左掌看;擊拳擰腰輪軸轉,右拳纏絲內氣貫;借地反彈勁力送,兩膀彈抖沖右拳。 三、閃通背 承接上勢。身體微向左轉,兩掌雙順纏相合於左膝蓋之上,重心不變。動作一:若對方兩手摟抱我腰間兩側,我立即用兩手順纏,相合於對方的兩肘尖部纏繞上托,借用肘與脅部夾住對方兩手的合力,同時下肢配合頂襠或蹬踢對方襠部。若對方低頭摟抱我前弓左腿,我即可用雙手順纏合勁,捧合在對方兩腮之下,用力向上棚托,手指尖摳入其肋骨縫間。 接上勢動作。重心右移,同進雙手走下弧捋,右轉急閃,左腳外畫弧落在右腳旁成左虛步。 動作二:若對方下沉反抗我的掤力,我隨著對方下沉之勁雙手雙逆纏,下采而捋之。若敵方偷襲我左肩,我用閃空之法避之,然後趁空用肩靠進擊對方胸部。若對方從右上方擊打我頭部,我用右手臂逆纏上擁護之,同時右手順纏而擊打對方腹脅部,左腳畫弧勾掛對方之腳,破壞對方根基。 若對方之手被我擒拿住,我要立即向下捋采發力。當對方順勢進步打直頂肘擊我胸部時,我抓握其右手逆纏絲畫小圓圈,向右上方捌出,對方勁背後而擊之。如果對方又適應,我要立即變勁,用下捋采勁,同時要有向前推送之勁。若對方偷襲身後,我疾用閃空技法。若對方用肩背住我的右臂,我應用被背之手,手指尖領勁前穿,將肘尖讓過對方支點,然後立即逆纏外翻,用肘外側擊打對方耳門,左手配合右手進擊對方左脅部,同時下肢配合,巧妙用腿勾提發勁破對方之根。 動作三:左掌向前上方逆纏畫弧,擊左方來力,右手順纏下捋落於襠前,重心移於左腿,右腳畫弧成虛步。 接上勢。同時兩手畫圓,右手在上先逆後順,畫小圓圈變勾手向下,再向身後發勁;右手在下,先逆後順,向上穿與咽喉平,同時左腳向前邁半步,腳尖里扣,重心前移於左。 動作四:若對方自上而下壓我擁起的左手,我應左手畫小圓圈避開對方之手,趁機橫擊對方耳門,要用虎口裡側出勁。若我用右手心貼住對方左手手背將其拿住,我要立即順纏畫圓上挑,大拇指與食指錯合用力,迫使對方不能沉肩垂肘而內氣上浮,身體受制而背,我趁機而擊之。或我用左右手上下合勁,左手采抓對方之手,右手直接出勁,取對方咽喉、眼睛。若對方掤接我右手,我變勁屈肘,用直頂肘進擊對方胸部心窩。 接上勢。兩掌左順右逆轉掌,左手由下向上棚起,右手逆纏小圈於頭頂,同左手組成捋勢,然後身體旋轉180°,以左腳跟為軸,右腳腳尖著地,退到後置腳跟著地發力。臀部要上挑。 動作五:右手抓握住對方的左手腕或手指部位,纏繞使其臂伸展,我左手上托住對方的肘尖下部作為支點,全身貫足氣,趁旋轉時右腳畫弧後退,侵佔對方面積,用臀部挑打對方襠腹部,兩臂猛畫立圓,上下配合發勁。若背摔擊空,可用右肘向後擊打對方脅部。 歌訣:閃通背勢大轉身,一波三折妙如神;禹門流水三汲浪,詎少漁人來問津;東來西打原無樣,只此一擊定乾坤;人說此中多妙術,浩然一氣運天真。 練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練拳即為推手,推手仍是練拳。推手驗證過的技能,練拳時要想像,只有練拳時能置身於技擊環境中,太極功夫才能達上層。 |
推薦閱讀:
※看了你會受益終身:太極拳30金句
※太極拳放鬆詳解
※武當三豐太極拳28式 第五式 提手上式 詳解版
※練過沒有?武當趙堡心意開合太極拳
※太極拳[不在氣]
TAG: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