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袁了凡積福積德改變命運之作---《了凡四訓》(白話文)
第一篇 立命之學
【千人千般命呀!命命不相同,明朝袁了凡,本來命普通,遇到
我童年的時候父親就去逝了,母親要我放棄學業,不要去考功名,改學醫,並且說:學醫可以賺錢養活生命,也可以救濟別人。並且醫術學得精,可以成為名醫,這是你父親從前的心愿。
後來我在慈雲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臉長須,看起來飄然若仙風道骨,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禮。這位老人向我說:你是官場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參加考試,進學宮了,為何不讀書呢?
我就把母親叫我放棄讀書去學醫的緣故告訴他。並且請問老人的姓名,是那裡人,家住何處;老人回答我說:我姓孔,是雲南人,宋朝
因此,我就領了這位老人到我家,並將情形告訴母親。母親要我好好的待他。並且說: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數的道理,就請他替你推算推算,試試看,究竟靈不靈。
結果
到了明年,果然三處的考試,所考的名次
這些話我都一一的記錄起來,並且牢記在心中。從此以後,凡是碰到考試,所考名次先後,都不出
後來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學台楊宗師駁回,不准我補貢生。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見我在考場中的『備選試卷』沒有考中,替我可惜,並且慨嘆道: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給皇帝的奏摺一樣。像這樣有大學問的讀書人,怎麼可以讓他埋沒到老呢?
於是他就吩咐縣官,替我上公事到他那裡,准我補了貢生,經過這番的波折,我又多吃了一段時間的廩米,算起來連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補足,總計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為受到了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個人的進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運的遲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時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等我當選了「貢生」,按照規定,要到北京的國家大學去讀書。所以我在京城裡住了一年。一天到晚,靜坐不動,不說話,也不轉動念頭。凡是文字,一概都不看。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國家大學讀書,在沒有進國家大學以前,先到棲霞山去拜見雲谷禪師,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我同禪師面對面,坐在一間禪房裡,三天三夜,連眼睛都沒有閉。雲谷禪師問我說:凡是一個人,所以不能夠成為聖人,只因為妄念,在心中不斷地纏來纏去;而你靜坐三天,我不曾看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什麼緣故呢?
我說:我的命被
我聽了之後不明白,便請問他此話怎講?雲谷禪師說道:一個平常人,不能說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然有這一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氣數束縛了;既被陰陽氣數束縛,怎麼可說沒有數呢?雖說數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
因為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數里註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
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的人,儘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為貧賤短命。
你二十年來的命
我問雲谷禪師說:照你說來,究竟這個數,可以逃得過去么?禪師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實在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我們佛經里說: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兒女就得兒女,要求長壽就得長壽。
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因為說謊是佛家的大戒,那有佛菩薩還會亂說假話,欺騙人的呢?
我聽了以後,心裡還是不明白,又進一步問說;孟子曾說:凡是求起來,就可以得到的,這是說在我心裡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若是不在我心裡的事,那麼怎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說道德仁義,那全是在我心裡的,我立志要做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自然我就成為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這是我可以儘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貴,那是不在我心裡頭的,是在我身外的,要別人肯給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肯給我,我就沒法子得到,那麼我要怎樣才可以求到呢?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不錯,但是你解釋錯了。你沒看見六祖慧能大師說:所有各種的福田,都決定在各人的心裡。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裡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能向自己心裡去求,那就不只是心內的道德仁義,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到,所以叫做內外雙得。換句話說,為了種福田而求仁求義,求福,求祿,是必有所得的。
一個人命里若有功名富貴,就是不求,也會得到;若是命里沒有功名富貴,就算是用盡了方法,也求不到的。
所以一個人,若不能自己檢討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壽;但得到得不到,還是聽天由命,自己毫無把握。這就合了孟子所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兩句話了。
要知道縱然得到,究竟還是命里本來就有的,並不是自己求的效驗,所以可以求到的,才去求,求不到的,就不必去亂求。
倘若你一定要求,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貴求不到,而且因為過份的亂求,過份的貪得,為求而不擇手段,那就把心裡本來有的道德仁義,也都失掉了,那豈不是內外雙失么?所以亂求是毫無益處的。
【求富貴呀得富貴,求兒女呀得兒女,求長壽呀得長壽,沒有什麼求不到呀,求不到!只要做好事,從心裡去求,心就是福田呀,千萬別亂求;心就是福田呀,千萬別亂求。】
雲谷禪師接著再問我說:
我就把
我的相薄,所以福也薄。又不能積功德積善行,成立厚福的根基。並且我不能忍耐,擔當瑣碎繁重的事情。別人有些不對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因為我的性情急燥,肚量窄小。有時候我還自尊自大,把自己的才幹、智力、去蓋過別人。心裡想怎樣就怎麼做,隨便亂談亂講。像這樣種種舉動,都是薄福的相,怎麼能考得功名呢!
喜歡乾淨,本是好事;但是不可過分,過分就成怪脾氣了。所以說越是不清潔的地方,越會多生出東西來。相反地,很清潔的水反而養不住魚。
我過分地喜歡清潔,就變得不近人情,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一種緣故。
天地間,要靠溫和的日光,和風細雨的滋潤,才能生長萬物。我常常生氣發火,沒有一點和育之氣,怎麼會生兒子呢?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二種緣故。
仁愛,是生生的根本,若是心懷殘忍,沒有慈悲;就像果子一樣,沒有果仁,怎麼會長出果樹呢?所以說,忍是不會生養的根;我只知道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肯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積些功德,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三種緣故。
說話太多容易傷氣,我又多話,傷了氣,因此身體很不好,那裡會有兒子呢?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四種緣故。
人全靠精氣神三種才能活命;我愛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神;一個人精力不足,就算生了兒子,也是不長壽的,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五種緣故。
一個人白天不該睡覺,晚上又不該不睡覺;我常喜歡整夜長坐,不肯睡,不曉得保養元氣精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六種緣故。其它還有許多的過失,說也說不完呢!雲谷禪師說:豈只是功名不應該得到,恐怕不應該得的事情,還多著哩!
當知有福沒福,都是由心造的。有智慧的人,曉得這都是自作自受;糊塗的人,就都推到命運頭上去了。
譬如這個世上能夠擁有千金產業的,一定是享有千金福報的人;能夠擁有一百金產業的,一定是享有一百金福報的人;應該餓死的,一定是應該受餓死報應的人。比如說善人積德,上天就加多他應受的福。惡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應得的禍。上天不過就他本來的質地上,加重一些罷了,並沒有一絲毫別的意思。
接下來這段是雲谷禪師借俗人之見,來勸了凡先生努力積德行善。
就像生兒子,也是看下的種怎樣,種下的很厚,結的果也厚。種下得薄,結的也薄。譬如一個人,積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積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積了三代或者兩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兩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至於那些只享了一代的福,到了下一代,就絕後的人;那是他功德極薄的緣故,恐怕他的罪孽,還積得不少哩!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短處,那就應該把你一向不能得到功名,和沒有兒子的種種福薄之相,盡心儘力改得乾乾淨淨。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和氣慈悲,一定要替人包含一切,而且要愛惜自己的精神。
從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經死了;以後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剛剛出生;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個義理道德的生命了。我們這個血肉之軀,尚且還有一定的的數;而義理的、道德的生命,那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書經太甲篇上面說道:上天降給你的災害,或者可以避開;而自己若是做了孽,就要受到報應,不能愉快心安地活在世間上了。
詩經上也講:人應該時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報,不用求,自然就會有了。因此,求禍求福,全在自己。
【書經說:天作孽呀,猶可違呀猶可違,自作孽呀,不可活呀,不可活;詩經上也說:常常想自己,所做跟所為,合不合天道,求禍與求福,全在你自己呀!全在你自己。】
易經上也有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開兇險的人,兇險的事,兇險的地方。
如果說命運是一定不能改變的,那末吉祥又何處可以趨,兇險又那裡可以避免呢?易經開頭第一章就說:經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會有多餘的福報,傳給子孫;這個道理,你真的能夠相信嗎?
我相信雲谷禪師的話,並且向他拜謝,接受他的指教;同時把從前所做的錯事,所犯的罪惡,不論大小輕重,到佛前去,全部說出來;並且做了一篇文字,先祈求能得到功名,還發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來報答天地
不過做了惡事,還要看惡事的大小,把已經記的功來減除。並且還教我念准提咒,更加上了一重佛的力量,希望我所求的事,一定會有效應。雲谷禪師又對我說:有一種畫符篠的專家曾說:一個人如果不會畫符,是會被鬼神恥笑的。
畫符有一種秘密的方法傳下來,只是不動念頭罷了。當執筆畫符的時候,不但不可以有不正的念頭,就是正當的念頭,也要一齊放下。把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一絲雜念,因為有了一絲的念頭,心就不清凈了。到了念頭不動,用筆在紙上點一點,這一點就叫混沌開基,因為完整的一道符,都是從這一點開始畫起,所以這一點是符的根基所在。
從這一點開始一直到畫完整個符,若沒起一些別的念頭,那麼這道符,就很靈驗。不但畫符不可夾雜念頭,凡是禱告上天,或者是改變命運,都要從沒有妄念上去用工夫,這樣才能感動上天。孟子講立命的道理說道:短命和長壽沒有分別。乍聽之下會覺得奇怪?因為短命和長壽相反,而且完全不同,怎樣說是一樣呢?要曉得在一個妄念都完全沒有時,就如同嬰兒在胎胞裡面的時候,那曉得短命和長壽的分別呢?
等到出了娘胎,漸漸有了知識,有了分別的心;這時,前生所造的種種善業惡業,都要受報應了,那也就有短命和長壽的分別了。
因此,命運是自己造的。如果把立命這兩個字細分來講,那末富和貧要看得沒有兩樣,不可以富的仗著有錢有勢,隨便亂來,窮的也不可以自暴自棄去做壞事,儘管窮,仍然應該安分守己的做好人;能夠這樣,才可以把本來貧窮的命,改變成富貴的命。本來富貴的命,改變成更加富貴,或者是富貴得更長久。窮與通,要看得是沒有兩樣,不發達的人,不可因為自己不得志,就不顧一切,隨便荒唐;發達的人,也不可仗勢欺人,造種種的罪業,越是得意,越是要為善去惡,廣種福田。
能夠這樣,才可以把本來窮苦的命,改變成發達的命,本來發達的命,就會更加發達了。短命和長壽,要看得沒有兩樣,不可說我短命;不久就死了,就趁還活著的時候,隨便做惡事,糟蹋自己。要曉得既然已生成短命,就更加應該做好人,希望來生不要再短命,這一生或許也可以把壽命延長一些哦!
命中長壽的人,不要認為自己有得活,就拚命造孽,做奸犯科,犯邪淫。要曉得長壽得來不易,更應該做好人,才可以保住他的長壽呀。能夠明白這種道理,才可以把本來短的命變成長壽,本來長壽的命,更加長壽健康。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生與死的關係最為重大,所以短命同了長壽,就是最重大的事情。既然說到這最重大的短命同了長壽,那末此外一切順境,富有和發達;逆境,貧窮和不發達,都可以包括在內了。
孟子講立命的學問,只講到短命和長壽,並沒講到富和貧,發達和不發達,就是這個道理。
接著雲谷禪師又告訴我說:孟子所說的「修身以俟之」這句話,是說: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不要做半點過失罪惡。至於命能不能改變,那是積德的事,求天的事。
說到修字,那麼身上有一些些過失罪惡,就應該像治病一樣,把過失罪惡要完全去掉。講到俟,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自然就會變好,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非份之想,也不可以讓心裡的念頭亂起亂滅,都要完全把它斬掉斷絕,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已經是達到先天不動念頭的境界了。到了這種功夫,那就是世間受用的真正學問。
雲谷禪師接著又說:平常時一般人的行為,都是根據念頭轉的,凡是有心而為的事,不能算是自然,不著痕迹。你現在還不能做到不動心的境界,你若能念准提咒,不必用心去記或數遍數,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間斷。念到極熟的時候,自然就會口裡在念,自己不覺得在念,這叫做持中不持;在不念的時候,心裡不覺的仍在念,這叫做不持中持;念咒能念到這樣,那就我、咒、念打成了一片,自然不會有雜念進來,那末念的咒,也就沒有不靈驗的了。但是這種功夫,一定要透過實踐,才能領會到的。
我起初的號叫做學海,但是自從那一天起就改號叫做了凡;因為我明白立命的道理,不願意和凡夫一樣。把凡夫的見解,完全掃光,所以叫做了凡。
從此以後,就整天小心謹慎,自己也覺得和從前大不相同。從前儘是糊塗隨便,無拘無束;到了現在,自然有一種小心謹慎,戰戰兢兢戒慎恭敬的景象。
雖然是在暗室無人的地方,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討厭我,毀謗我的,我也能夠安然的接受,不與旁人計較爭論了。從我見了雲谷禪師的第二年,到禮部去考科舉。
我雖然把過失改了許多,但是碰到應該做的事情,還是不能一心一意的去做,即使做了,依然覺得有些勉強,不太自然。自己檢點反省,覺得過失仍然很多。
例如看見善,雖然肯做;但是還不能夠大膽地向前拚命去做。或者是遇到救人時,心裏面常懷疑惑,沒有堅定的心去救人。自己雖然勉強做善事,但是常說犯過失的話。有時我在清醒的時候,還能把持住自己,但是酒醉後就放肆了。雖然常做善事,積些功德;但是過失也很多,拿功來抵過,恐怕還不夠,光陰常是虛度。從己巳年聽到雲谷禪師的教訓,發願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直到己卯年,經過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
在那個時候,我剛
我每做了一件善事,隨時都用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在日曆上,或是送食物給窮人,或買活的東西放生,都要記圈。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個紅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幾件善事。
像這樣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條善事的願,方才做滿。又請了性空和尚等,在家裡做迴向。到那年的
每天早晨起來,坐堂審案的時候,叫家裡人拿這本治心篇交給看門的人,放在辦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惡事,雖然極小,也一定要記在治心篇上。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擺了桌子,換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鐵面御史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你母親見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常常皺著眉頭向我說:我從前在家,幫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許下三千件善事的心愿,能夠做完。現在你許了做一萬件善事的心愿,在衙門裡沒什麼善事可做,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呢?
在你母親說過這番話之後,晚上睡覺我偶然做了一個夢,看到一位天神。我就將一萬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緣故,告訴了天神,天神說:『只是你當縣長減錢糧這件事,你的一萬件善事,已經足夠抵充圓滿了。』
原來寶坻縣的田,每畝本來要收銀兩分三厘七毫,我覺得百姓錢出得太多,所以就把全縣的田清理一遍;每畝田應繳的錢糧,減到了一分四厘六毫,這件事情確實是有的;但也覺得奇怪,怎麼這事會被天神知道,並且還疑惑,只有這件事情,就可以抵得了一萬件善事呢?
那時候恰好幻余禪師從五台山來到寶坻,我就把夢告訴了禪師,並問禪師,這件事可以相信嗎?幻余禪師說:做善事要存心真誠懇切,不可虛情假意,企圖回報。那末就是只有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過一萬件善事了。況且你減輕全縣的錢糧,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你減稅的恩惠,千萬的人民因此減輕了重稅的痛苦,而獲福不少呢!
我聽了禪師的話,就立刻把我所得的俸銀薪水捐出來,請禪師在五台山替我齋僧一萬人,並且把齋僧的功德來迴向。
這些話,一點都不假。我由此方知,凡是講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這些話實在是聖賢人的話;若是說禍福,都是天所註定的,那是世上庸俗的人所講的。
【天道不易信呀,人命沒一定,人命沒一定呀,要靠自己造;若說禍與福呀,都是天註定,那是凡夫與俗子,而非聖賢說的話呀,說的話!】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樣?就算命中應該榮華髮達,還是要常常當作不得意想。就算碰到順當吉利的時候,還是要常常當作不稱心,不如意來想。就算眼前有吃有穿,還是要當作沒錢用,沒有房子住想。就算旁人喜歡你,敬重你,還是要常常小心謹慎,做恐懼想。就算你家世代有大聲名,人人都看重,還是要常常當做卑微想。就算你學問高深,還是要常常當做粗淺想。
這六種想法,是從反面來看問題,能夠這樣虛心,道德自然會增進,福報也自然會增加。
講到遠,應該要想把祖先的德氣,傳揚開來;講到近,應當想父母若有過失,要替他們遮蓋起來;這裡即是說明孟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大義所在;講到向上,應該要想報答國家的恩惠;講到對下,應該要想造一家的福;說到對外,應該要想救濟別人的急難;說到對內,應該要想預防自己的邪念和邪想。
這六種想法,都是從正面來肯定問題,能夠常常如此的存心,必然能成為正人君子。
一個人必須要每天知道自己有過失,才能天天改過,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沒過失。如果每天都無過可改,就是每天都沒有進步;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實在不少,然而他們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業不能用功去做;就只為了因循兩個字,得過且過,不想前進,所以才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雲谷禪師所教立命的許多話,實在是最精,最深,最真,最正的道理,希望你要細細的研究,還要盡心儘力的去做,千萬不可把大好的光陰虛度過。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人,既然不是生下來就是聖人,那裡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
只要有了過失,就不可以怕改。所以
在春秋時代,當時各國的高級官吏,常常要從一個人的言語、行為、去加以判斷;就可以猜想到這個人可能遭遇到的吉凶禍福,並且沒有不靈驗的。這可以在左傳和國語這幾種書上看得到的。大凡吉祥和兇險的預兆,都在心裡發出根苗反應出來,雖然根苗是由心裡發出來的,但是會表現到全身的四肢上,譬如一個人很厚道,那麼他的全身四肢都會顯得穩重。一個人刻薄,那麼他的全身四肢都會顯得輕佻。
一個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時常得福;偏在刻薄的,一定時常近禍。一般人沒有見識,眼光像被一層膜給遮住了,甚麼都看不到;就說禍福沒有一定,而且是無法預測的。
一個人能夠做到極誠實,毫無半點虛假,這個人的心就可以與天心相合了,因此;能夠用誠心處人處事,福禍就會自然降臨。所以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善的,就可以預知他的福,就會來了。
相反的,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不善的,就可以預知他的禍,就要來了。人若是要得福,要遠離災禍;在沒有講到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過失改掉。
但改過的方法,第一要發『羞恥心』。想想古時候的聖賢,和我一樣,都是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他們可以流芳百世,大家還要以他們做為師表榜樣;而我為什麼這一生就搞得身敗名裂呢?
這都是因為自己過份貪圖享樂,受到種種壞環境的污染,偷偷做出種種不應該做的事,自己還以為旁人不知道,目無國法,毫無慚愧之心;就這樣天天的沉淪下去,同禽獸一樣了,自己卻還不知道。
世界上,令人可羞可恥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孟子說:一個人最大的,最要緊的事情就是這個恥字。為什麼呢?因為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把自己的過失盡量改掉,就可以成為聖賢;若不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放肆亂來失掉人格,便和禽獸相同了。
這些話都是改過的真正秘訣。改過的第二個方法,是要發戒慎恐懼的心。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上。
鬼神和我們不一樣,它們什麼都看得到,所以鬼神是不容易被欺騙的。我雖然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犯錯,但是天地鬼神,實際上就像鏡子那樣的照著我,把我的過失罪惡照得清清楚楚。過失重的,就有種種的災禍,降到我的身上來;就算過失輕的,也要減損我現在的福報,我怎麼能夠不怕呢?
不只是像前面所說的而已。就是在自己家裡空閑的地方;但神明的監察,仍然是非常的厲害,非常的清楚。
我雖然把過失遮蓋得十分秘密,掩飾得十分巧妙;但是在神明看來,我的肺肝,早被看透,馬腳全露出來了。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欺騙自己,若是被旁人看破,這個人就一文不值了。又怎麼可以不時常存著一顆戒慎恐懼的心呢?
這還不只像上面所說的種種呢!一個人只要一口氣還在,就算是犯下滔天的罪過,還是可以懺悔改過的。
古時候有個人,作了一輩子的惡事;到他快死的時候,忽然悔悟,發了一個很大的善念,就立刻得到好死。
這就是說,人若是在緊要關頭能夠轉一個非常痛切又勇猛的善念,便可以把百年所積的罪惡洗乾淨。譬如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盞燈照了進去;光到之處,就可以把千年來的黑暗,完全除去了。所以過失不論長久,或者是新犯的;只要能改,就是了不起。
雖然有過失只要改過就好,但是絕對不可以認為犯過可以改,就是常常犯也不要緊,這是萬萬不可以的。如果是這樣,就是有心犯過,罪就更加重了。
並且在這個不清凈的世間,是幻滅無常的,我們這個血肉之身,是非常容易死的;只要一口氣喘不過來,這個身體,就不是我的了;到那個時候就是想要改,也沒法子改了。並且人死了後,什麼都帶不去;只有這個孽,是一定跟去的。
因此,明的報應,在陽間你要承擔千百年的惡名;雖然你有孝順的兒子,和可愛的孫子,也不能替你洗清惡名;暗的報應,在陰間,還要千百劫的時間,沉淪在地獄受無量無邊的大苦。雖然碰到聖人,賢人,佛菩薩也不能救助你,接引你,這樣怎麼能不怕呢?
第三,一定要發一直向前的勇猛心。一個人之所以有了過失還不肯改,都是因為得過且過,不能振作奮發,墮落退後的緣故。
要知道若是要改過,一定要起勁用力,當下就改,絕對不能夠拖延疑惑,也不可以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後天,一直拖下去。小的過失,像尖刺戳在肉里,要趕緊挑掉拔掉。大的過失,像毒蛇咬到手指頭一樣的厲害,要趕緊切掉手指頭,不可有絲毫的猶疑延遲的念頭;否則蛇毒在身中散開,人就會死。就像易經中的益卦所講,風起雷動,萬物都生長起來,利益是這樣的大。這是比喻人若能夠改過遷善,其利益是最大的。
【改過要發心呀!改過要發心。發些什麼心呀!發些什麼心。第一要發那羞恥心,第二要發那敬畏心,第三要發那勇猛心,具備這三種心,便能有過立即改呀!立即改。】
一個人改過,如果能具備以上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那麼就能有過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陽光一樣,還怕不融化嗎?但要改過,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上改。
因為用這三種不同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效驗,也自然不會一樣。現在先從事實上改的這一句,來加以說明。
譬如前天殺了活的東西,今天起禁止不再殺了。前天發了火罵人,今天起禁止不再發火了。這種就是在事情的本身來改錯,禁止不再犯的方法。但是勉強壓住,不再犯,比自然而然的改,要難百倍。並且這犯過的病根沒有去掉,仍在心裡。雖然一時勉強壓住,終究還是要露出來的,就像東邊把它滅了,西邊又會冒出來一樣,這究竟不是徹底拔除乾淨的改過方法。
我再把從理上改過的方法加以說明;肯努力改過的人,在他沒有禁止做這件事之前,先要明白這事不能做的道理;譬如一個人,所犯的過失在殺生;那麼他先應該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是有生命的,都會愛惜生命而且怕死。殺它的生命,來養我的身體,自問心能安嗎?而且有些東西,雖已被殺,但是還沒有完全死,像魚和毛蟹之類。在半死半活的時候放進鍋子里燒,這樣的痛苦,一直要透到骨髓里;你看罪過不罪過呢?而供養自己,就要用各種貴重的,味道好的東西,擺滿了一桌。雖然這樣地講究,但是一經吃過,便成渣滓,什麼都沒有了。要曉得人吃蔬菜素食素湯等等,也吃得飽啊!何必一定要去傷害生命,造殺生的罪孽,減少自己的福報呢?
又想,凡是有血氣有生命的東西,都有靈性知覺,既然都有靈性知覺,那麼和我都是一樣的了,就算是自己不能修到道德極高的地步,使他們都來尊重我,親近我,像古時候的聖人大舜,還在他種田的時候就有象替他犁田,鳥幫他拔草。又怎能天天傷害生命,使它們與我結仇,恨我到永無盡期呢?能想到這些,那就會面對桌上有血肉,有生命的菜肴,自然覺得傷心而不能下咽了。譬如像前天喜歡發怒,應該想到:人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碰到他人短處的地方,按照情理,應該要哀憐他的苦惱,原諒他的短處;若是有人不講道理冒犯了我,那是錯在他,與我有什麼關係呢?本來就沒什麼怒可以發的呀!又想到:天下,絕對沒有自以為什麼錯都沒有的英雄豪傑,因為一個人自以為了不起,那是最笨的人。天下也絕對沒有怨恨旁人的學問;因為人若是真正有學問,就會更加謙虛;而且能嚴以責己,寬以待人,那裡會怨恨別人呢?所以怨恨別人的人,定無學問。
因此,一個人做事處處不能稱心,都是因為自己的道德沒修好,功德沒修滿,感動人的心不夠呀!應該都要反過來自我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對不起他人的地方?
能夠這樣的存心用功,那麼別人毀謗我,反而變成磨鍊我,成就我反面的教育場所了。我應該歡歡喜喜地接受別人給我的教訓、批評,還有什麼怨恨呢?
還有,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而能夠不生氣,儘管壞話說得很厲害,像火光薰天,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若是聽到別人說壞話,你就生氣;雖然你用盡心思,儘力去辯,結果卻像春天的蠶吐絲,把自己束縛住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作繭自縛,自討苦吃。所以生氣不但是無益處,並且還是有害的。
這都是說生氣的後果。至於其它種種的過失和罪惡,也都應該依道理,細細去想,像上邊所說的種種道理能夠明白,那就自然而然地不會犯過失了。怎樣叫做從心上改過呢?人的過失,有千千萬萬種那麼多,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的心不動,就什麼事情都不會造出來,那麼過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凡是讀書人,或是喜歡女色,或是喜歡名聲,或是喜歡財物,或是喜歡發火;像這樣種種的過失,不必要一類一類的去尋求滅過的方法;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末邪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了。
譬如亮熱的太陽當空而照,所有的妖怪,自然會逃避消失了;這就是最精純而唯一的修心補過的真正訣竅啊!須知道過失全部是由這顆心造的,因此也應該由這顆心上來改;正好像斬除毒樹一樣,要斬就斬得乾淨俐落,連根剷除,才不會再長出來;那又何必要一枝一枝的剪,一葉一葉的摘呢?
改過最上最高的方法,還是修心。能修心,就可使心立刻清凈。因為犯過失,都是心上動了種種壞念頭的緣故。能修心,那末壞念頭一動,就自己發覺。自己能發覺,就立刻把心停住不動;心不動,那麼壞念頭便消失,也就不會再犯了。若是再不能夠這樣,那麼一定要明白,所犯過失的理由,把這種犯過的念頭去掉。若是再不能夠這樣,那麼只好碰到犯過時,用勉強壓住的方法,來禁止不犯。如果用修心的上等功夫,和明白不可犯過的道理,用打發它去的下等功夫,以及碰到犯過用強壓方法禁止的下等功夫;這上下兩等的功夫,同時用,也不一定就失算呀!若是堅持只用下等功夫,反而把修心的上等功夫忽略不用,那就是最笨不過的了。
但是發願改過,也要有助力;明裡頭,要有真正的益友在你糊塗的時候時常來提醒你;暗裡頭,要有鬼神替你證明;(像我把自己所犯的過失,做了篇疏文,上告天地鬼神那樣。)還要一心一意的虔誠懺悔,從早到晚,從日到夜,絕不放鬆;像我這樣懺悔經過一個七天,兩個七天;直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這樣懺悔下去,一定會有效驗的!
【改過鬚髮願,也要有助力,明裡頭,要有益友來提醒呀!來提醒。暗裡頭,要有鬼神做證明呀!做證明。還要一心一意虔誠的懺悔呀!虔誠的懺悔。】
上面所說懺悔過惡的效驗是什麼呢?譬如你或許覺得精神上很舒服,心中很寬閑;或覺得以往很笨,忽然智慧大開;或是雖然處在煩忙紛亂之際,心中仍清清朗朗,無所不通;或碰到怨家仇人,而能全把恨心火氣消除,而心生歡喜;或是在夢裡,感覺吐出黑的東西來;這是種種邪念邪思,積成的一種穢氣,夢裡吐出,那麼心地就清凈多了。或是夢到古時候的聖賢來提拔我,牽引我,或是夢見自己會飛到虛空中去,逍遙自在;或是夢見各種彩旗以及裝飾珍寶的傘蓋,這種種少有少見的事情,都是過失消除罪孽滅去的好徵兆。但是也不能因為碰到這些好徵兆。就自己以為了不起,而阻斷了再上進,再努力的途徑。
從前春秋時代衛國的賢大夫蘧伯玉在二十歲的時候,已經能時時反醒自己過去的過失,加以檢討,完全改掉了。到了二十一歲的時候,又覺得從前所改的過失,並不徹底;到了二十二歲,再回憶二十一歲時,還像在夢中一般,像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一年一年的逐步改過;直到五十歲那年,還覺得過去的四十九年,都是有過失的。古人對於改過的學問講究就是像這樣的。
【蘧伯玉呀賢大夫,二十歲時就覺悟,時時反省己過失,年年檢討再檢討;總覺得,自己改過的工夫不徹底呀,不徹底!所以說,改過的學問須講究呀,須講究!】
我們都是平凡人,過失罪惡,就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聚集了滿身都是。而回想過去的事,常常像看不到自己有甚麼過失,這實在都是因為粗心,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像眼睛上長了翳,看不到自己天天在那裡犯過呀!但是,一個人的過失,罪惡深重到了相當的地步,也有證據可以看出來;或者是心思混亂塞住,精神萎靡不振,隨便甚麼事轉頭就忘記了;或者是不值得煩惱的事,也常常感覺非常的煩惱;或者是見到品德
假使你有上邊所說的那種情形,就應該即刻提起精神,奮發向上,把舊的種種過失一齊改掉;而另外開闢一條新的人生大道,希望你千萬不可自己耽誤自己啊!
第三篇 積善之方
上一篇所講,改過的種種方法,能夠把今生的過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會變成壞命了;但是還不能把壞命變成好命。因為這一生雖然不犯過失造罪孽,但是前世有沒有犯過失,造罪孽,卻不知道,若是前世已經犯,這一世雖然不再犯;但是前世所犯的罪過,還是要受報應。那麼要怎麼樣做才能使壞命轉成好命呢?這不但要改過,還要積善、積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孽消去。善事積多了,自然能轉壞命成好命,並且可以證明它的效驗!
【中國積德第一人,就數山東孔聖人,世代子孫都不衰呀!都不衰,七十三代孔德成呀!孔德成。】
易經上說:積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很多福份喜慶的事。例如,從前姓嚴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就將孔家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來;覺得孔家祖先所積的德,多而且長久;所以預知孔家的子孫,將來必定會大發。後來果然生出了孔子。還有,孔子稱讚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順,孔子說:像舜這樣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並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孫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會敗落。春秋時代的陳國,就是舜傳下來的子孫,足以證明舜的後代興發得相當長久。這都是非常確實的說法啊!
現在我再以過去發生真實的事情,來證明積善的功德。有一位做過少師的人,姓楊名榮,是福建省建寧人。他家世代是以擺渡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溪水滿漲,水勢洶湧橫衝直撞,把民房都沖失了,被淹死的人順著水勢一直流下來。別的船都去撈取水中漂來的各種財貨,只有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水裡漂來的災民,而財物一件都不撈,鄉人都偷笑他們是傻瓜。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後,家道也漸漸的寬裕了。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樣,向少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都積了許多陰功,所生的子孫應該發達做大官。可以將你的父親葬在某一個地方。少師的父親聽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親葬下。這座墳,就是現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墳。後來少師出生了,到了二十歲就中了進士。一直做官,做到
【楊少師呀!楊少師,祖父曾祖積陰德呀!積陰德;大水來了只救人,財物一概都不取,旁人笑伊是傻瓜,誰知傻瓜享大福呀!享大福!】
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當時的縣官,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個囚犯,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縣官還是不息怒;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向縣官求情,請縣官寬諒那個囚犯。縣官說:你求情本來沒有什麼不能放寬的,但是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道理,不能教人不生氣啊!
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在朝廷中已經沒有是非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貪污、腐敗,人心散失已經很久了,審問案件若是審出實情,尚且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不可以因為審出了案情,就歡喜。若是存心歡喜,恐怕會把案件忽略弄錯。若是生氣,又恐怕犯人受不住打,勉強招認,容易冤枉人。既然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
那縣官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面容立即和緩下來,不再發怒了!講到楊自懲的家裡,是很窮的;但是他雖然窮,別人送他東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糧,他卻常用許多方法去弄一些米來,救濟他們。有一天來了幾個新的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的餓,他自己家裡剛巧也欠米。若是拿來給囚犯吃,那麼自己家人就沒得吃了。如果只顧自己吃,那麼囚犯又餓得很可憐,沒有辦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問他說:犯人從什麼地方來的?從杭州來的。沿途熬餓,臉上餓得沒有一點血色;就像一種又青又黃的菜色,幾乎可以用手捧起來。
因此,兩夫婦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來煮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然後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做守陳,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孫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而當今有兩個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楊自懲的後代。
【囚犯苦呀!囚犯苦,即坐監牢又挨餓,心中凄苦誰人知呀!誰人知;楊書辦呀心厚道,夫妻同心幫囚犯,積善之家慶有餘呀!慶有餘。】
從前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有一個土匪首領叫作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福建的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隨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經擔任都御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剿他們。張都憲用計策把鄧茂七捉住了。後來張都憲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謝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來的土匪,捉到就殺;但是謝都事不肯亂殺,怕殺錯人。便向各處尋找依附賊黨的名冊,查出來凡是沒有依附賊黨,名冊里還沒有他們姓名的人。就暗中給他們一面白布小旗,約定他們,搜查賊黨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門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並且禁止官兵不準亂殺。因為有這種措施而避免被殺的人,大約有一萬人之多。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做到宰相。而且他的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就是第三名的進士。
【將軍呀,不亂殺,後世子孫一定發呀!一定發,謝都事,心慈悲,全活萬人子孫昌呀!子孫昌!】
在福建省浦田縣的林家,他們的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時常用米粉做粉團給窮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臉上沒有表現出一點厭煩的樣子。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給他,一連三年,每天都是這樣的布施,沒有厭倦過,仙人曉得她作善事的誠心,就向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將來子孫有官爵的,就會像
【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當他在縣學裡做秀才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在要去縣學的路上,碰到一個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看,已經幾乎快要凍死了。
【馮老爹,心腸好,救人命呀!功德高;誠心誠意救人命,勝過建造七浮屠呀!七浮屠。】
浙江台州有一個應大猷尚書,壯年的時候在山中讀書,夜裡頭,鬼常聚在一起做鬼叫,來嚇唬人,只有應公不怕鬼叫。有一夜,應公聽到一個鬼說:有一個婦人,因為丈夫出遠門作客,好久沒回來,她的公婆判斷兒子可能已經死了,所以就逼這個婦人改嫁;但是這個婦人卻是要守節,不肯改嫁。所以明天夜裡,她要在這裡上吊,我可以找到一個替身了。凡是上吊或者是淹死的人,如果沒有替身,便無法投生,所以叫替死鬼。
應公聽到這些話,動了救人的心,偷偷的把自己的田,賣了四兩銀子,還馬上寫了一封假託她丈夫的信;並把銀子寄回家的事寫在信上說明。這位出外人的父母看了信以後,因為筆跡不像,所以懷疑信是假的。但是後來他們又說:信是可以假的,但是銀子不能假呀!一定是兒子很平安,才會把銀子寄回來。
他們這樣想以後,就不再逼媳婦去改嫁了。後來他們的兒子回來了,這對夫婦就得以保全,像從前新婚時一樣,好好的過日子了。隔天晚上,應公又聽到那個鬼說:我本來可以找到替身了,那知道被這個秀才壞了我的事啊。
旁邊一個鬼說:喂!你為什麼不去害死他呢?
那個鬼說:天帝因為這個人心好,有陰德,已經派他去做陰德尚書了,我怎麼還能害他呢?
應公聽了這兩個鬼所講的話以後,就更加努力,更加發心,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的增加;碰到荒年的時候,每次都捐米穀救人;碰到親戚有急難,他一定想盡辦法幫助人家渡過難關;碰到蠻不講理的人,或不如意的事,總會反省,責備自己有過失,就心平氣和地接受事實。因為應公能夠這樣做人,所以他的子孫得到功名,官位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很多哩!
【淹死的人呀!弔死的人,都要找替身呀!都要找替身,所以叫做替死鬼呀!替死鬼!】
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
【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的秀才,快做舉人郎呀!快做舉人郎。】
那些鬼連續不斷的呼叫,夜夜不停。這一年,徐鳳竹去參加鄉試,果然考中了舉人。他的父親因此更加高興,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積功德;同時又修橋鋪路,施齋飯供養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也接濟他們;凡是對別人有好處的事情,無不盡心的去做。後來他又聽到鬼在門前唱道: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舉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結果徐鳳竹,官做到了兩浙的巡撫。
【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的舉人,官做到都堂呀!官做到都堂。】
浙江省嘉興縣有一位姓屠,名叫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里做主事的官,夜裡就住在監獄裡。並且仔細的盤問囚犯,結果發現沒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但是屠公並不覺得自己有功勞,他秘密地把這件事,上公文告訴了刑部堂官。
後來到了秋審的時候,刑部堂官,把屠公所提供的話,揀些要點,來審問那些囚犯。囚犯們都老老實實的向堂官供認,沒有一個不心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原來冤枉的,因為受刑不住被逼招認的,釋放了十多人。
那個時候京里的百姓,都稱讚刑部尚書明察秋毫。後來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說:在天子腳下,尚且有那麼多被冤枉的人;那麼全國這樣大的地方,千千萬萬的百姓,那會沒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應該每五年再派一位減刑官,到各省去細查囚犯犯罪的實情,確實有罪的,定罪也要公平;若是冤枉的,應該翻案重審,減輕或者釋放。
尚書就代為上奏皇帝,皇帝也准了他所建議的辦法;就派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剛巧屠公也派在內。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天神告訴他說:你命里本來沒有兒子,但是因為你提出減刑的建議,正與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賜給你三個兒子,將來都可以做大官;穿紫色的袍,束金鑲的帶。這天晚上,
【屠康僖呀!屠康僖,辦刑案,有一套,明察秋毫不貪功,平反冤案十多起,建議減刑合天心,命里無子得三子,個個都是做高官呀!做高官。】
有一位嘉興人,姓包,名叫憑,號信之。他的父親做過安徽池州府的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他被平湖縣姓袁的人家,招贅做女婿;和我父親常常來往,交情很深。他的學問廣博,才氣很高,但是每次考試都考不中。因此他對佛教、道教的學問,很注意研究。
有一天,他向東去卯湖遊玩,偶然到了一處鄉村的佛寺里,因為寺內房屋壞了,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濕。當時就打開他的袋子,有十兩銀子,就拿給這寺里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訴他說:修寺的工程大,銀子少,不夠用,沒法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松江出產的布四匹,再撿竹箱里的七件衣服給和尚。這七件衣服里,有用麻織的料做的夾衣,是新做的;他的傭人要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憑說:只要觀世音菩薩的聖像,能夠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體又有甚麼關係呢?和尚聽後流著眼淚說:施送銀兩和衣服布匹,還不是件難事,只是這一點誠心,怎麼容易得到呀!
後來房屋修好了,包憑就拉著他父親同游這座佛寺,並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憑做了一個夢,夢到寺里的護法神,來謝他說:你做了這些功德,你的兒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祿了。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都中了進士,做到高官。
【包信之,學問好,才氣高,可惜考試都不中;偶到一處鄉村裡,見佛寺、觀音像,風吹雨打露天立,布施心、油然生,難捨能舍心虔誠,感動得和尚流眼淚,夢裡護法來道謝,兒孫世世受官祿呀!受官祿。】
浙江省嘉善縣有一個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親,在縣衙中的刑房當書辦。有一個囚犯,因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書辦很可憐他,想要替他向上面的長官求情,寬免他不死。那個囚犯曉得支書辦的好意之後,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的好意,我覺得很慚愧,沒法子報答;明天請他到鄉下來,你就嫁給他,他或者會感念這份情份,那麼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機會了。
他的妻子聽了之後,沒別的辦法,所以就邊哭邊答應了。到了明天,支書辦到了鄉下,囚犯的妻子就自己出來勸支書辦喝酒,並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全告訴了支書辦。但是支書辦不願意這樣做,不過究竟還是盡了全力替這個囚犯,把案子平反了。後來,囚犯出獄,夫妻兩個人一起到支書辦家裡叩頭拜謝說:您這樣厚德的人,在近代實在是少有。現在您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願意送給您做掃地的小妾。這在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通的。
支書辦聽了他的話,就預備了禮物,把這個囚犯的女兒迎娶為妾,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支立,才二十歲就中了舉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後來支立的兒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兒子叫支祿,都被保薦做州學縣裡的教官。而支祿的兒子叫支大綸,也考中了進士。
【支書辦,刑房吏,有位囚犯遭冤屈,被判死罪真可憐;支書辦,心慈悲,平反冤獄無條件,厚德感動死囚犯呀!死囚犯!】
以上這十條故事,雖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過行的都是一個善字罷了。若是要再精細的加以分類來說,那末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陰的,有陽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圓滿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難的,有易的。
這種種都各有各的道理,都應該要仔細的辨別。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誇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樣有功德,那裡知道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這樣做豈不是冤枉,白費苦心,得不到一些益處啊!我現在把上面所說過的,分類來加以說明。怎麼叫做真假呢?從前在元朝的時候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問說:佛家講善惡的報應,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裡,影子也到那裡,永遠不分離。這是說行善,定有好報,造惡定有苦報,決不會不報的。為什麼現在某一個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有某一個人是作惡的,他的家反倒發達得很?那末佛說的報應,倒是沒有憑據了。
中峰和尚回答說: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這顆靈明的心,沒有洗除乾淨,因此,法眼未開,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真的惡行反算它是善的,這是常有的事情;並且看錯了,還不恨自己顛顛倒倒,怎麼反而抱怨天的報應錯了呢?
大家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那裡會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聽了之後,便叫他們把所認為是善的,惡的事情都說出來。其中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說:你說的不一定對喔!
另外一個讀書人說:貪財,亂要錢是惡;不貪財,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說:你說的也不一定是對喔!
那些讀書人,都把各人平時所看到的種種善惡的行為都講出來,但是中峰和尚都說:不一定全對喔!
那幾個讀書人,因為他們所說的善惡,中峰和尚都說他們說得不對,所以就請問和尚,究竟怎樣才是善?怎樣才是惡?
中峰和尚告訴他們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別人得到益處,那怕是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於自己的事情,那麼就是恭敬人,用禮貌待人,也都是惡。所以一個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並且從良心上所發出來的善行,是真;只不過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還有,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迹,那麼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為著某一種目的,企圖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這樣的種種,自己都要仔細地考察。
怎樣叫做端曲呢?現在的人,看見謹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時的聖賢,卻是寧願欣賞志氣高,只向前進的人,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亂來的人。因為這種人,才有擔當;有作為,可以教導他,使他上進。
至於那些看起來謹慎小心卻是無用的好人,雖然在鄉里,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因為這種人的個性軟弱,隨波逐流,沒有志氣,所以聖人一定要說這種人,是傷害道德的賊。這樣看來,世俗人所說的善惡觀念,分明是和聖人相反。
俗人說是善的,聖人反而說是惡;俗人說是惡的,聖人反而說是善。從這一個觀念,推廣到各種不同的事情來說,俗人所喜歡的,或者是不喜歡的,完全不同於聖人。那還有不錯的嗎?天地鬼神庇佑善人報應惡人,他們都和聖人的看法是一樣的,聖賢以為是對的,天地鬼神也以為是對的;聖賢以為是錯的,天地鬼神也認為是錯的,而不和世俗人採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積功德,絕對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歡的聲音,眼睛所喜歡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覺在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隱微的地方,將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滌清凈,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討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愛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絲一毫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絲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些都應該細細的去分辨。
怎樣叫做陰陽呢?凡是一個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叫做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自然會知道並且會報酬他的。有陽善的人,大家都曉得他,稱讚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聲,雖然也是福,但是名這個東西,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歡愛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極大名聲的人,而他實際上沒有功德,可以稱配他所享受的名聲,常會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橫禍,一個人並沒有過失差錯,反倒被冤枉,無緣無故被人栽上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常常會忽然間發達起來。這樣看來,陰德和陽善的分別,真是細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樣叫做是非呢?從前春秋時代的魯國定有一種法律,凡是魯國人被別的國家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向官府領取賞金。但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他很有錢,雖然也替人贖回被抓去的人回來,子貢卻是不肯接受魯國的賞金。他不肯接受賞金,純粹是幫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聽到之後,很不高興的說:這件事子貢做錯了,凡是聖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後,能把風俗變好;可以教訓,引導百姓做好人,這種事才可以做;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覺得爽快稱心,就去做的。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末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一定要很有錢的人,才會去贖人。如果這樣的話,恐怕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裡,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隻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這兩件事,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稱讚子路,責備子貢。照這樣看來,要知道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講究是不是會產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的是非;不能只論個人的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係天下大眾的影響。
現在所為,雖然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對人有害,那就雖然像善,實在還不是善;現在所行,雖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能夠幫助人,那就雖然像不善,實在倒是善!這只不過是拿一件事情來講講罷了。說到其它種種,還有很多。例如: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叫做義,但是有的時候,做該做的事,也會做錯,做了倒反而壞事。
譬如壞人,可以不必寬放他,有人寬放他,這事情不能說不是義;但是寬放了這個壞人,反而使他的膽子更大,壞事做得更多;結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寬放他,給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寬放他,是非義,使這個人不再犯罪,是義,這就叫做非義之義。
禮貌是人人應該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對待人,是禮;但若是過份,反而使人驕傲起來,就成為非禮了,這就叫做非禮之禮。
信用雖要緊,但是也要看狀況,譬如:顧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顧全小信,卻誤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顧全,此變成非信了,這就叫做非信之信。
愛人本來是慈;但是因為過份的慈愛,反而使人膽子變大,闖出大禍,那就變成不慈了,這就叫做非慈之慈。這些問題,都應該細細地加以判斷,分別清楚。
什麼叫做偏正呢?從前明朝的宰相呂文懿公剛才辭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鄉來,因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國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衛著泰山,眾星環繞著北斗星一樣。獨獨有一個鄉下人,喝醉酒後,罵呂公。但是呂公並沒有因為被他罵而生氣,並向自己的用人說:這個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計較。
呂公就關了門,不理睬他。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的講:若是當時同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懲罰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於犯下死罪了,我當時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輕輕放過他;那知道,反而養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惡性。他以為就算是罵宰相,也沒什麼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一個例子。
也有存了噁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個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場上搶米;這個大富人家,便告到縣官那裡;縣官偏偏又不受理這個案子,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於是這個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搶米的人捉起來關,出他的丑,那些搶米的人,怕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來,不再搶了。若不是因為這樣,市面上幾乎大亂了。所以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例子。
這是存心雖正,結果變成偏,只可稱做正中的偏;不過也有存噁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這是存心雖是偏,結果反成正,只可稱做偏中的正;這種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樣叫做半滿的善呢?易經上說:一個人不積善,不會成就好的名譽;不積惡,則不會有殺身的大禍。
書經上說: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錢那麼滿;就彷彿收藏東西裝滿了一個容器里一樣。
如果你很勤奮的,天天去儲積,那麼終有一天就會積滿。商朝由開國一直到紂王,它的過失罪惡,到此時便積滿了,因此迅速亡國。如果懶惰些,不去收藏積存,那就不會滿。
所說的積善積惡,也像儲存東西一樣,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佛寺里去,想要送些錢給寺里,可惜身上沒有多的錢,只有兩文錢,就拿來布施給和尚。而寺里的首席和尚,竟然親自替她在佛前迴向,求懺悔滅罪。後來這位女子進了皇宮做了貴妃,富貴之後,便帶了幾千兩的銀子來寺裡布施。但是這位主僧,卻只是叫他的徒弟,替那個女子迴向罷了,那個女子不懂前後兩次的布施,為什麼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就問主僧說:我從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懺悔。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迴向,不知是什麼道理?
主僧回答她說: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誠,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懺悔,便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從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懺悔,也就夠了。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道理在此。
又漢朝人鍾離把他煉丹的方法,傳給呂洞賓,用丹點在鐵上,就能變成黃金,可拿來救濟世上的窮人。呂洞賓問鍾離說:變了金,到底會不會再變回鐵呢?
鍾離回答說:五百年以後,仍舊要變回原來的鐵。
呂洞賓又說:像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鍾離教呂洞賓點鐵成金,不過是試試他的心而已。現在知道呂洞賓存心善良,所以對他說:修仙要積滿三千件功德,聽你這句話,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經做圓滿了。
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講法。一個人做善事,而內心不可叨念,彷彿自己做了一件不得了的善事;能夠這樣,那麼就隨便你所做的任何善事,都能夠成功而且圓滿。若是做了件善事,這個心就牢記在這件善事上;雖然一生都很勤勉的做善事,也只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去救濟人,要內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才叫做三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凈。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這個心,不能夠忘掉所做的善事;雖然用了二十萬兩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這又是一種說法。
怎麼叫做大善小善呢?從前有一個人,叫做衛仲達,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冊子,只不過像一支筷子那樣小罷了。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秤秤看,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反而比較輕,而像一支筷子那樣小卷的善冊子反而比較重。衛仲達就問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了這麼多的過失罪惡呢?
主審官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那就是犯過。
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里記的是什麼。主審官說: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講過,但是皇帝不聽,還是動工了,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
主審官說:皇帝雖然沒有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目的是要使千萬百姓免去勞役;倘使皇帝聽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國家百姓,那麼善事縱然小,功德卻很大。假使只為了利益自己一個人,那麼善事雖然多,功德卻很小。
怎麼叫做難行易行的善呢?從前有學問的讀書人,都說:剋制自己的私慾,要從難除去的地方先除起。
孔子的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叫作仁?孔子也說,先要從難的地方下工夫。
孔子所說的難,也就是除掉私心;並應該先從最難做,最難克除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
又像河北邯鄲縣的
又像江蘇省鎮江的一位
【善有真,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陽,有是有非有偏正,有半有滿有大小,有難有易當深辨呀,當深辨!】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來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卻不肯做,那就叫做自暴自棄了;而沒錢沒勢的窮人,要做些福,都會有很大的因難,難做到而能做到,這才真是可貴啊!我們為人處事,應該遇到機緣,就去做救濟眾人的事。不過救濟眾人,也不是容易的事,救濟眾人的種類很多,簡單的說,它的重要項目,大約有十種:
第一、是與人為善。看到別人有一點善心,我就幫他,使他善心增長。別人做善事,力量不夠,做不成功,我就幫他,使他做成功,這都是與人為善。
第二、是愛敬存心。就是對比我學問好,年紀大,輩份高的人,都應該心存敬重。而對比我年紀小,輩份低,景況窮的人,都該要心存愛護。
第三、是成人之美。譬如一個人,要做件好事,尚未決定,則應該勸他盡心儘力去做。別人做善事時,遇到了阻礙;不能成功,應想方法,指引他,勸導他使得他成功;而不可生嫉妒心去破壞他。
第四、是勸人為善。碰到做惡的人,要勸他做惡絕對有苦報,惡事萬萬做不得。碰到不肯為善,或只肯做些小善的人,就要勸他行善絕對有好報,善事不但要做,而且還要做得多。做得大。
第五、是救人危急。一般人大多喜歡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的精神;而當遇到他人最危險、最困難、最緊急的關頭;能及時向他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出錢出力幫他解決危急困境,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但是不可以引以為傲!
第六、是興建大利。有大利益的事情,自然要有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到,一個人既然有大力量,自然應該做些大利益的事情,以利益大眾。例如,修築水利系統、救濟大災害等等。但是沒有大力量的人,也可以做到的。譬如,發現河堤上有個小洞,水從洞里冒出,只要用些泥土、小石,將小洞塞住,這堤防就可以保住,而防止了水災的發生。事情雖然小,但這種功效也是不可忽視的。
第七、是舍財作福。俗語說:人為財死,世人的心總愛錢財,求財都來不及,還願意去舍財濟助他人嗎?因此,能舍財去消除別人的災難,解決他人的危急;對一個常人而言,已不簡單,對窮人來說,則更加了不起。如按因果來講,『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舍就不得。』;做一分善事就會有一分福報,所以不必憂愁我們會因為舍財救人,而使自己的生活陷於絕路。
第八、是護持正法。這種法,就是指各種宗教的法。宗教有正,有邪,法也有正,有邪,邪教的邪法最害人心,自然應該禁止。而具有正知正見的佛法,是最容易勸導人心,挽回善良風俗的。若是有人破壞,一定要用全力保護維持,不可讓他破壞。
第九、是敬重尊長。凡是學問深,見識好,職位高,輩份大,年紀老的人,都稱為尊長。自己都應該敬重,不可看輕他們。
第十、是愛惜物命。凡是有性命的東西,雖然像螞蟻那樣小;也是有知覺的,曉得痛苦,並且也會貪生怕死。應該要哀憐它們,怎可以亂殺亂吃呢?有人常說:這些東西,本來就是要給人吃的。這話是最不通的,而且都是貪吃的人所造出來的話。
以上所講的十種,只是大概的說明,下面是分別舉例比喻:什麼叫做與人善呢?從前虞朝的舜,在他還沒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漁夫,都揀湖水深處去抓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漁夫,都在水流得急而且水較淺的地方抓。
水流急,魚停不住,淺灘水少,魚也比較少,不比水深的地方,魚都在那裡游來游去,較容易抓。那些年輕力壯的漁夫,把好的地方都佔去了。
舜看見這種情形,心裏面悲傷哀憐他們。就想了一個方法,他自己也去參加捉魚,看見那些喜歡搶奪的人,就把他們的過失,掩蓋起來,而且也不對外講;看見那些比較謙讓的漁夫,便到處稱讚他們,拿他們作榜樣,並且學習他們謙讓的模樣。像這樣,舜抓了一年的魚,大家都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出來了。
舜的故事,不過是用來勸化人,不可誤解是勸人抓魚。要知道抓魚是犯殺生的罪孽,千萬不可以做啊!那麼像舜那樣明白聰明的聖人,那有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眾人,而一定要親自參與呢?要曉得舜不用言語來教化眾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樣,使人見了,感覺漸愧而改變自己的自私心理,這真是一個用心良苦的人,所費的苦心啊!
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末世的時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長處,去蓋過旁人?旁人有不善的事情,不可以把自己的善,來和別人比較。別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有的能力,來為難別人。自己縱然有才幹聰明,也要收斂起來,不可以外露炫耀,應該像是沒有聰明才幹一樣。要看聰明才幹,都是虛的、假的一般。
看到別人有過失,姑且替他包含掩蓋。像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若是扯破麵皮,他就沒有顧忌了。
看到旁人有些小的長處,可以學的,或有小的善心善事,可以記的;都應該立刻翻轉過來,放下自己的主見,學他的長處;並且稱讚他,替他廣為傳揚。一個人在平常生活中,不論講句話或是做件事,全不可為自己,發起一種自私自利的念頭;而要全為了社會大眾設想,立出一種規則來,使大眾可以通行遵守,這才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把天下所有的一切,都看做是公而不是私的度量呢!
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呢?君子與小人,從外貌來看,常常容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為小人會裝假仁假義,冒
君子所存的心,只有愛人敬人的心。因為人雖然有親近的,疏遠的,有尊貴的,有低微的,有聰明的,有愚笨的,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萬萬不同的種類;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和我們一樣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那一個不該愛他敬他呢?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人。能夠明白眾人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人的意思。為什麼呢?
因為聖賢人本來都希望世界上的人,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能夠處處愛人,處處敬人,使世上的人,個個平安幸福,也就可以說是代替聖賢,使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能夠平安快樂了。
什麼叫做成人之美呢?舉例來說,若是把一塊裡面有玉的石頭,隨便亂丟拋棄,那末這塊裡面有玉的石頭也只不過是和瓦片碎石一樣,一文不值了。若是把它好好的加以雕刻琢磨,那麼這塊石頭,就成了非常珍貴的寶物圭璋了。
一個人也是如此,也全是靠勸導提引;所以看到別人做一件善事,或者是這個人立志向上,而且他的資質足以造就的話;都應該好好的引導他,提拔他,使他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材;或是誇讚他,激勵他,扶持他;若是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辯解冤屈,來替他分擔無端被人惡意的毀謗,可以設法代替他,頂替他被毀謗的事實,減輕他所受的毀謗,這樣叫做分謗。
務必要使他能夠立身於社會,而後才算是盡了我的心意。大概通常的人,對那些與他不同類型的人,都不免有厭惡感,譬如小人恨君子,惡人恨善人。
在同一個鄉里的人,都是善的少,不善的多。正因為不善的人很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處在世俗里,常常被惡人欺負,很難立得住腳,況且豪傑的性情大多數是剛正不屈,並且不注意修飾外表,世俗的眼光,見識不高,只看外表,就說長道短,隨便批評;所以做善事也常常容易失敗,善人也常常被人毀謗。
碰到這種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長者,才能糾正那些邪惡不正的人,教導指引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他成立;像這樣辟邪顯正的功德,實在是最大的。
什麼叫做勸人為善呢?一個人既然已經生在世上做了人,那一個沒有良心呢?但是因為汲汲地追逐名利,弄得這世間忙碌不堪,只要有名利可得,就昧著良心,不擇手段地去做,那就最容易墮落了。所以與別人往來相處,時常要留心觀察這個人,若是看他要墮落了,就應該隨時隨地提醒他,警告他,開發他的糊塗昏亂。
譬如,看見他在長夜裡做了一個渾渾噩噩的夢,一定要叫喚他,使他趕快清醒;又譬如看他長久陷落在煩惱里,一定要提拔他一把,使他頭腦轉為清涼。
像這樣以恩待人,功德是最周遍,最廣大的了。從前韓文公曾說:以口來勸人,只在一時,事情過了,也就忘了;並且別處的人,無法聽到。以書來勸人,可以流傳到百世,並且能傳遍世界;所以做善書,有立言的大功德。
這裡說以口來勸,用書來勸人為善,與前面所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較注重形式的痕迹,但是這種對症下藥的事,時常會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是不可以放棄的。
並且勸人也得要勸的得當,譬如這個人太倔強,不可以用話來勸,你若是用話去勸了,不但是白勸,所勸的話,也成了廢話,這叫做失言。如果這個人性情溫順,可以用話來勸,你卻是不勸,錯過了勸人為善的機會,這叫做失人。失言失人,都是自己智慧不夠,分辨不出來,就應該自己仔細反省檢討;如此才能不失言,也不失人。
什麼叫做救人危急呢?患難顛沛的事情,在人的一生當中,都是常有的。假使偶而碰到患, 難危急的人,應該要將他的痛苦,當做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樣,趕快設法解救,看他有什麼被人冤屈壓迫的事情,或是用話語幫助他申辯明白,或是用種種的方法來救濟他的困苦。明朝的崔子曾經說:恩惠不在乎大小,只要在別人危急的時候,趕緊去幫助他就可以了。這句話真正是仁者的話呀!
什麼叫做興建大利呢?講小的,在一個鄉中,講大的,在一個縣內,凡是有益公眾的事,最應該發起興建。或是開闢水道來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岸來預防水災;或是修築橋樑,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飯,救濟飢餓口渴的人。
隨時遇到機會,都要勸導大家,同心協力,出錢出力來興建;縱然有別人在暗中毀謗你,中傷你;你也不要為了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苦,擔心別人嫉妒怨恨,就推託不做,這都是不可以的。
什麼叫做舍財作福呢?佛門裡的萬種善行,以布施為最重要。講到布施,就只有一個舍字,什麼都捨得,就合佛的意思了。
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什麼都肯舍;譬如自己身上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念頭,沒有一樣不肯舍掉。譬如,佛陀曾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捨身飼虎。
在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可以一概捨棄。一個人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不可以舍掉,能夠如此,那就身心清凈,沒有煩惱,就如同佛菩薩了。
若是不能什麼都舍,那就先從錢財上著手布施。世間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因此,錢財上的布施也最為重要;如果我能夠痛痛快快地施捨錢財;對內而言,可以破除我小器的毛病;對外而言,則可救濟別人的急難。
不過錢財不易看破,起初做起來,難免會有一些勉強,只要舍慣了,心中自然安逸,也就沒有什麼捨不得了。這是最容易消除自己的貪念私心,也可以除掉自己對錢財的執著與吝嗇。
什麼叫做護持正法呢?法是千萬年來,有靈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準繩;但是法有正有邪,如果沒有正法,如何能夠參加幫助天地造化之功呢?怎樣會使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種種的東西,都能夠像裁布成衣那樣的成功呢?怎樣可以脫出那種種的迷惑,離開那種種的束縛呢?怎樣可以建設整理世上一切的事情,和逃出這個污穢世界,生死輪迴的苦海呢?這都需要靠有了正法,才像有了光明的大路可走。
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寺廟,圖像,經典,遺訓,都要加以敬重;至於有破損不完全的,都應該要修補,整理。而講到佛門正法,尤其應該敬重的加以傳播宣揚,使大家都重視,才可以上報佛的恩德,這些都是更應該加以全力去實踐的。
什麼叫做敬重尊長呢?家裡的父親,兄長,
在家裡侍奉父母,要有深愛父母的心,與委婉和順的容貌;而且聲要和,氣要平;這樣不斷地薰染成習慣,就變成自然的好性情,這就是和氣可以感勤天心的根本辦法。
出門在外侍候君王,不論什麼事,都應該依照國法去做;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自己就可以隨意亂做呀!辦一個犯罪的人,不論他的罪輕或重,都要仔細審問,公平地執法;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就可以作威作福冤枉人!
服侍君王,像面對上天一樣的恭敬,這是古人所訂的規範,這種地方關係陰德最大。你們試看,凡是忠孝人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發達久遠而且前途興旺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的去做。
什麼叫做愛惜物命呢?要知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算他是人,就是在他有這一片惻隱的心罷了。所以孟子說:沒有惻隱之心就不是人。
求仁的,就是求這一片惻隱之心;積德的,也就是積這一片惻隱的心。有惻隱心就是仁;有惻隱心,就是德。沒有惻隱心,就是無仁心,沒道德。周禮上曾說:每年正月的時候,正是畜牲最容易懷孕的期間,這時候祭品勿用母的。因為要預防畜牲肚裡有胎兒的緣故。
孟子說:君子不肯住在廚房附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惻隱之心,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忌。譬如說,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或者在它被殺的時候看見,不吃;或者是自己養大的,不吃,或專門為我殺的,不吃。後輩的人,若要學習前輩的仁慈心,一下子做不到斷食葷腥,也應該依照前輩的辦法,禁戒少吃。
照佛法來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因為前生造了孽而投胎做畜牲;等到它們的罪孽還完了後,仍然可以投胎做人的。做人以後若是肯修行,也可以修成佛。那麼我今生所吃的肉,難保不就是吃了未來佛的肉,並且現在的畜牲,在無量過去的前世中,也一定曾經做過人;那麼它們可能曾做過我前生中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我今天吃的肉,可能就是吃我前生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的肉了。而今天我做人,它做畜牲,我吃它,我就造了殺孽,與它結下冤讎。如果被我吃的畜牲,來世它的孽債還清了,投生做了人,而我卻因為殺生造孽,投胎做畜牲,恐怕他也要報復我殺他之仇,而來殺我,吃我了。這樣說來,還能殺生么?肉還能吃得下嗎?況且吃肉就算味道好,也不過是經過嘴裡到喉嚨那段時候,還覺得有味道,等到咽了下去,還有什麼味道?與素菜有什麼兩樣,為什麼一定要殺生造孽呢?
雖然一時做不到不吃肉,也應該漸漸地減少吃肉,直到完全不吃。這樣子慈悲心就會愈來愈增加。不但殺生應戒,就是那些極小,不論愚蠢的或是有靈性的,凡是有生命的,都應該禁止傷害它們的性命。像要用絲來做衣服,就把蠶繭放在水裡燒,那要傷害多少蠶的性命?掘地種田,要殺害地下多少蟲的性命;想想我們穿的衣、吃的飯,是從那裡來的呢?都是殺它們的命,來養活我們自己;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實在也應該與殺生的罪孽相等。至於隨手誤傷的生命,腳下誤踏而死的生命,又不曉得有多少,這都應該要設法防止。宋朝的蘇東坡有首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意思是說:恐怕老鼠餓死,所以為老鼠留些飯;哀憐飛蛾撲到燈上燙死,所以燈也不點。這話是多麼的仁厚慈悲呀!
善事無窮無盡,那能說得完;只要把上邊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無數的功德,就都完備了。
【救濟眾人事,種類有很多,簡單而言之,大概有十種,與人為善一呀!愛敬存心二,成人之美三呀!勸人為善四,救人危急五呀!興建大利六,舍財作福七呀!護持正法八,敬重尊長九呀!愛惜物命十呀,愛惜物命十。】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能夠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來往,做人的方法必須加以講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學問要求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要求進步。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這一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驗;大家要仔細的研究,不可以囫圇吞棗,那就必定能夠得到大的利益。
【書經說:滿招損呀!謙受益,自滿的就要招損害;謙虛的就會受到益呀!受到益。】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這樣看來,天、地、鬼、神、人、都看重謙虛的一邊。易經上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惡從善,吉卦是勉勵人要日新又新,唯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書經上也講: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
我好幾次和許多人去參加考試,每次都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臉上一定有一片謙和,而且安詳的光采發出來,彷彿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會試,我的同鄉嘉善人一起去參加會試的,大約有十個人,只有丁敬宇,這個人最年輕,而且非常謙虛,我告訴同去會試的費錦坡講: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錦坡問我說:怎樣能看出來呢?
我說:只有謙虛的人,可以承受福報。老兄你看我們十人當中,有誠實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搶在人前,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順受,小心謙遜,像敬宇的嗎?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裡,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一點也不驕傲,大大的改變了他小時候的那種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季霽岩,時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但卻只看到他,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來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幫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夠登第了!後來馮開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省冠縣人;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的父親做嘉善縣的主任秘書,裕峰隨同他父親上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縣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
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覲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的氣質,虛懷若谷,毫無一點驕傲的神氣,而且他那謙虛的光采,就像會逼近人的樣子。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就自動收斂了,建所他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發了智慧了,上天一定要發他的福了。等到放榜的時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岩,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去寺院里,等到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岩馬上就把怒火發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岩更加的發怒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倒不覺的屈服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里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沒益處,仍不會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變改變。
張畏岩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你肯儘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張畏岩說:我是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壓低一向驕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積德。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裡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說:這是什麼?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而張畏岩問:為什麼名冊內有這麼多的缺行?那個人又回答說: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這冊里才會有名字。像名冊前面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中,但是因為他們最近犯了有罪過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後來那個人又指了一行說:你三年來,很留心的把持住自己,沒犯罪過,或者是應該補上這個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畏岩就在這次的會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造命的權在天,立命的權在我,只要肯努力,多做善, 事積陰德呀!積陰德,什麼福報求不得呀?求不得?】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著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都應該趕快的去做;兇險,損人的事,應該避免,不要去做,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得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若人不謙虛,誰肯去教他?
並且謙虛的人,肯學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善的行動,就去學他,那麼得到的善行,就沒有窮盡了。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舉頭三尺高呀!決定有神明,不但要存好心,而且要虛心,不可以做壞事,還要肯遷就,天地鬼神呀,千萬莫得罪啊!莫得罪!】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有根一樣;樹有根,就會生出丫枝花葉來。
人要立定了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別人方便,能夠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了。
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夠造成。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那有什麼真心,不過是一時的興緻罷了;興緻來了,就去求,興緻退了,就停止,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喜好音樂,若是到了極點,那麼齊國的國運大概可以興旺了。但是大王喜好音樂,只是個人在追求快樂罷了,若是能把個人追求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樂,使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還有不興旺的么?
我看求科名,也是這樣,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實推廣到積德行善上;並且要盡心儘力地去做,那麼命運與福報,就都能夠由我自己決定了!
各位聽眾朋友,在聽完了《了凡四訓有聲書》之後,您的內心一定是感觸很多,覺得獲益匪淺,這的的確確是一部扣人心弦,凈化人心的有聲書;而了凡四訓這本書的原文,文字非常的優美典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並不難了解,但是其中所深藏宇宙人生的道理,卻是非常的深奧,必須用心體會,才能有得於心。
所以盼望各位聽眾朋友,在聽過錄音帶以後,最好能夠熟讀了凡四訓的原文三百遍;必定能夠信心益增,效法了凡先生立命精神的決心,會更加的堅定;進而身體力行,斷惡修善。於是而個人的學業,事業,家庭均能圓滿,成聖成賢,也是指日可待的。
為了利益大眾,廣為流傳,在此我們聲明,了凡四訓有聲書並沒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非常歡迎善心人士大力提倡翻錄,提供各級學校教學參考,來協助我們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建設;並且能凈化社會人心,提升道德觀念;大家都學了凡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積德,服務人群,如果說人人能夠如此,國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整理人的話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
開頭所以先談「立命之學」,是為了勉勵世人奮發向上,不要自暴自棄,因為人生的氣數,雖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運的好壞,卻隨著此生心性之狀態而改變,因此以立命之說開宗明義。
第二篇接著講「改過之法」,是因為一般人,都自認自己是無過失之人,而不知改過行善,試想不知改過之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為人若諸惡不改,眾善奉行,則功過相抵,等於沒作。若諸惡不改,只略行數善,則就只見禍不見福。因此說:改過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過之法」。
人若知過能改,但不曉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勞無益,因此第三篇接著談「積善之方」,淋漓盡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與方法。
初學行善之人,難免會像窮小子忽然變成暴發戶,會有傲慢天下,藐視一切的驕傲作風,因此末篇以「謙德之效」,叮嚀「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人能謙虛為懷,則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達致改造命運的目的。
總而言之,「了凡四訓」,雖曰「四訓」,其實是一氣呵成的一篇「立命道理」,確確實實是人生之「至理名言」。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末學首先要恭喜您,能夠聽完『了凡四訓有聲書』。這是很不簡單的,如果您沒有具足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就可能沒機會聽到,甚至聽了也不能聽到心裡,內心的震動、感受,自然也不強烈;相信諸位聽完的感受一定很深、而且是法喜充滿,所以向各位祝賀。
如果您想要繼續研究『了凡四訓』,末學向各位建議,最好能夠聽『了凡四訓文教基金會』製作的當代佛門高僧,凈空法師演述的『了凡四訓講記廣播劇』錄音帶,共有十八卷,相當的精彩,並應熟讀了凡四訓原文三百遍,而且要依教奉行,如此,您對自己的命運,就有相當的把握。
中國人常講到積德,『了凡四訓』也強調行善積德,而中國最會積德的人是誰呢?就是孔子,孔子積了百代之德,所以他的子孫,七十三代的
中國第二位會積德的就是宋朝的宰相范仲淹,范仲淹積了千年之德,所以范氏的子孫,到現在還是很興旺。所以『德』相當的重要,所謂:『有德者保之,無德者失之。』小至個人的身家性命財產,大至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存亡興廢,跟這個『德』字有相當大的因果關係,可惜一般人多未能深入的了解,而秦始皇若是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焚書坑儒。他也想使子孫萬世而為皇,只要積德,秦朝的基業,一樣也可以保持相當的長遠;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十五年就垮了。而且子孫都很慘。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相當的發人深省。
一般人,對命運多是感到很迷茫,論語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簡單。因為這個學問很深,如果對命運真正的了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我們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亂象,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而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人心來講,有相當大的穩定作用和凈化效果。所以,希望社會賢達、政府官員,都能提倡。
這個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必然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如果了凡四訓這套錄音帶,能夠有三百萬套在台灣流通,相信我們的社會風氣會為之一變,人心道德會為之一振,這是可以預估的。
而且這套錄音帶並沒有版權,歡迎大家助錄、弘揚;我們學會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把這本改造命運的寶典,推薦給世界上每一個人,所以已經有了英文的翻譯和英文有聲書的出版。這對促進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必定會有相當深廣的影響。
另外,了凡四訓講到布施,我們的錢財要舍,確實不容易,俗話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韓愈講過:『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所以我們贊助了凡四訓等於是財布施,而這種財施,還有兩種的效果在裡面;就是法施和無畏施;法施是使人聞到正法,聞到正法能使人心安法喜;而遠離煩惱,心無恐怖就是無畏施也具足了。所以我們在『了凡四訓』行財布施,法施和無畏施,也都圓滿具足了!
最後希望大家給我們指教、支持、與贊助,謝謝各位!
功過格(參雲棲大師自知錄)
附錄 雲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參雲棲大師自知錄
陳癸丞提供
准百功:
救免一人死。完一婦女節。阻人不溺一子女。為人延一嗣。
准五十功:
免墮一胎。當欲染境,守正不染。收養一無倚。葬一無主骸骨。救免一人流離。救免一人軍徒重罪。白一人冤。發一言利及百姓。
准三十功:
施一葬地與無土之家。化一為非者改行。度一受戒弟子。完聚一人夫婦。收養一無主遺棄門孩。成就一人德業。
准十功:
薦引一有德人。除一人害。編纂一切眾經法。以方術治一人重病。發至德之言。有財勢可使而不使。善遺妾婢。救一有力報人之畜命。
准五功:
勸息一人訟。傳人一保益性命事。編纂一保益性命經法。以方術救一人輕疾。勸止傳播人惡。供養一賢善人。祈福禳災等,但許善願不殺生。救一無力報人之畜命。
准三功:
受一橫不嗔。任一謗不辯。受一逆耳言。免一應責人。勸養蠶、漁人、獵人、屠人等改業。葬一自死畜類。
准一功:
贊一人善。掩一人惡。勸息一人爭。阻人一非為事。濟一人飢。留無歸人一宿。救一人寒。施藥一服。施行勸濟人書文。誦經一卷。禮懺百拜。誦佛號千聲。講演善法。諭及十人。興事利及十人。拾得遺字一千。飯一僧。護持僧眾一人。不拒乞人。接濟人畜一時疲頓。見人有憂,善為解慰。肉食人持齋一日。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為己殺不食。葬一自死禽類。放一生。救一細微濕化之屬命。作功果薦沉魂。散錢粟衣帛濟人。饒人債負。還人遺物。不義之財不取。代人完納債負。讓地讓產。勸人出財作種種功德。不負寄託財物。建倉平糶、修造路橋、疏河掘井、修置三寶寺院、造三寶尊像及施香燭燈油等物、施茶水、舍棺木一切方便等事。自『作功果』以下,俱以百錢為一功。
准百過:
致一人死。失一婦女節。贊人溺一子女。絕一人嗣。
准五十過:
墮一胎。破一人婚。拋一人骸。謀人妻女。致一人流離。致一人軍徒重罪。教人不忠不孝大惡等事。發一言害及百姓。
准三十過:
造謗污陷一人。摘發一人陰私與行止事。唆一人訟。毀一人戒行。反背師長。抵觸父兄。離間人骨肉。荒年積囤五穀不糶生索。
准十過:
排擯一有德人。薦用一匪人。平人一冢。凌孤逼寡。受畜一失節婦。畜一殺眾生具。惡語向尊親、師長、良儒。修合害人毒藥。非法用刑。毀壞一切正法經典。誦經時,心中雜想惡事。以外道邪法授人。發損德之言。殺一有力報人之畜命。
准五過:
訕謗一切正法經典。見一冤可白不白。遇一病求救不救。阻絕一道路橋樑。編纂一傷化詞傳。造一渾名歌謠。惡口犯平交。殺一無力報人之畜命。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極苦。
准三過:
嗔一逆耳言。乖一尊卑次。責一不應責人,播一人惡。兩舌離間一人。欺誑一無識。毀人成功。見人有憂,心生暢快。見人失利、失名,心生歡喜。見人富貴,願他貧賤。失意輒怨天尤人。分外營求。
准一過:
沒一人善。唆一人斗。心中暗舉惡意害人。助人為非一事。見人盜細物不阻。見人憂驚不慰。役人畜,不憐疲頓。不告人取人一針一草。遺棄字紙。暴棄五穀天物。負一約。醉犯一人。見一人饑寒不救濟。誦經差漏一字句。僧人乞食不與。拒一乞人。食酒肉五辛,誦經登三寶地。服一非法服。食一報人之畜等肉。殺一細微濕化屬命以及履巢破卵等事。背眾受利,傷用他錢。負貸。負遺。負寄託財物。因公恃勢乞索、巧索,取人一切財物。廢壞三寶尊像以及殿宇、器用等物。斗秤等小出大入。販賣屠刀、漁網等物。自『背眾受利』以下,俱以百錢為一過。
了凡先生在寶坻縣當縣長時,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寶坻縣當時常有水災氾濫,了凡先生於是積極興辦水利,將三汊河疏通,築堤防以抵擋水患侵襲;並且教導百姓沿著海岸種植柳樹,每當海水氾濫,挾帶沙土衝上岸時,遇到柳樹就積擋下來,久而久之變成一道堤防。於是了凡先生又督導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溝渠,並鼓勵百姓耕種;因此,荒廢的土地漸漸地開墾,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種種雜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樂業。了凡先生家裡並不富有,可是卻非常喜歡布施,家居生活儉樸,每天誦經持咒,參禪打坐,修習止觀。不管公私事務再忙,早晚定課從不間斷。在這當中,了凡先生寫下四篇短文,當時命名為『戒子文』,用來訓誡他兒子,就是後來廣向行於世的『了凡四訓』這本書。
推薦閱讀:
※明朝中期最大的城市是哪個?
※為什麼只要說清朝不好,就會有人說評價者是挑撥民族關係?這些給人扣帽子的人是不是別有用心?
※為什麼剛統一完日本的豐臣秀吉在握有兵力優勢情況下被明朝趕下海了?
※明朝滅亡的時間
※如何看待「南京:男子穿滿清軍服明孝陵內撒潑 遊客與其理論反遭其毆打」這一事件?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