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水發展史
《管子》一書的《地員》《地度》《地數》等篇目是傑出的地學論文。《地員篇》論述了地勢、地形、土壤、水文,並以「五土配五音」,後來發展為「五音五行」的風水觀念。《地數》記述了土地表層與裡層的相應關係,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注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土地的表裡關係,正是後世風水師所想探討的。
《周禮》一書記載了與風水密切相關的土宜法,《司徒》篇云:」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這就是說,以各種土地適宜於各類人民、鳥獸、草木的法則,辨別十二土地區域中各物名號,占視人民的居處,知道趨利避害,使人民旺盛,使鳥獸繁殖,使草木生長。林尹在《周禮今注今譯》中,結合風水觀念說:「十二土,古王者封國時應天上星宿之位分為十二。 《春官.保章氏》以星辨九州之地,鄭注云:大界則曰九州,州中諸國之封域於星有分焉,其書亡矣。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紀,吳越也。玄枵,齊也。{女取}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按十二土謂應天上星而分之十二土地區域也。」 不僅《周禮》有此記載,《逸周書.度訓》亦云:「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可見,「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術語和方法。後世的風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揚天地對應觀念,將天上的十二次與地面區域附會,劃分十二區域,作為判別吉凶的依據。由此可見,先秦的相地知識為風水術的產生提供了前提。 二、秦漢——風水術之發生 秦代秦代有了地脈觀念。秦統一後,派蒙恬修長城,開馳道。秦始皇死後,趙高矯詔逼令蒙恬自殺,當時,民間傳說蒙恬之死是因為他「絕地脈」所致。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對這種說法提出了異議:「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秦代有了王氣觀念。《晉書.元帝紀》談到南京地理時說:「始皇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遊以壓之,改其地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 又據《太平寰宇記》卷95記載,秦代的長水縣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興縣南邊),秦始皇聽術士說山上有王氣,便遣發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們受不了勞苦,一鬨而散。秦代營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有陽宅阿房宮,又有陰宅始皇冢。阿房宮佔地近300里,離宮別館遍布在山谷,以南山為宮門,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萬人。始皇冢動用70萬民夫,挖空了驪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規模之大,真可謂空前絕後。這兩大工程的實施,說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秦代講究墓葬吉凶。韓信年輕時,母親死,家裡窮,不能在村墓中葬母,就擇「高敞地」葬母。後來他功成名就,封為楚王。 又據《管氏地理指蒙》卷四記載,秦末李仲翔祖葬城紀,他三次夢見有人告訴他,葬地的山形如川字,法當戰死。仲翔不信,漢初果戰於狄道而死。秦人西首而葬,墓向東方,主墓道在墓坑的東端,這可能與秦園地處西睡,企圖東進有關,也可能是他們有了以西為尊的觀念。 三、西漢——風水形成 談到西漢的風水術,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漢代的相地知識。空前發達的地學,正是風水術產生的基礎。」當先秦學者在《禹貢》中把我國的山勢大致劃定之後,漢代學者又在此基礎之上創立了有名的「三條四列說」,它們分別是:北條:岍——吱(陝境渭河北岸)——荊山——壺口——雷道(陝晉間)——太岳——砥柱——析城——王屋(晉南)——太行——恆山——褐石(河北)
中條:西傾——朱圉——鳥鼠——太華(隴陝)熊耳——外方——桐柏——陪尾(魯南)。分支:蟠冢(陝南)——荊山——外方——大別(鄂皖境) 南條:岷山——衡山——敷淺源(廬山)第一列:岍——碣石(即北列)第二條:西傾——陪尾(即中列主幹)第三條:蟠冢——大別(即中列分支)第四條:岷山——敷淺源(即南條)這些山脈正是後世風水師所說的龍脈。漢代對地理概念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爾雅》有《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都是解釋地理現象的,如「下濕曰隰,大野曰平,廣平曰野,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的《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圖中已能清楚地表示出山脈、山簇、山峰、山谷、河流,並且比較精確。漢代雖然有了豐富的相地知識,但畢竟還是缺乏科學性。人們的迷信思想仍然很嚴重,對地理現象缺乏正確的認識,這種狀況很容易滋生風水觀念。 下面,讓我們再來看看漢代的風水術發生。漢初勵精圖治,術數不興。但也有術士,漢文帝時,有個叫新垣平的人自稱能望氣,說長安東北有五彩神氣,好象人戴的帽子。文帝居然相信了,就在渭河邊修了個五帝廟,用以祭五帝,用大堆木柴燃燒,新垣平說是天上降下來了光輝,文帝一時高興,封他為上大夫。後來有人揭發新垣平,文帝知道上了當,就殺死了他。 漢武帝時,司馬遷不相信風水,他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沉湘,北涉汶泗,走遍了名山大川,但他在《史記》中不講風水,當時也不興風水。但是,漢武帝時有了堪輿家。《史記.日者列傳》記載漢武帝聚會佔家,問某人可娶否,堪輿家言不可。這時的堪輿家不是風水師,而是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的占候之士。西漢稱相地為形法。(見名稱考證)西漢又有了「諱西益宅」,「諱被刑為徒,不上丘墓」。說明風水觀念已經開始萌生。 就在西漢,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唯物論者楊王孫,他堅決反對厚葬,連薄葬也認為不必要。《漢書.楊王孫傳》記載了楊的一篇書信,楊說:「夫厚葬誠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彈幣,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於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裹以幣帛,鬲以棺槨,支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為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他在臨終前,囑咐兒子,將遺體脫光,裝在布袋,入地七尺,下葬後將布袋取出,讓裸體與土挨在一起。他的兒子和親友不忍心這樣做,楊反覆疏通他們的思想,終於得到裸葬。楊王孫的葬事驚動了社會,有人斥為異端,有人大為欽佩。可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沒有人願意效仿他。從唯物論的觀點看,楊王孫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值得推崇。 東漢東漢民風很重視喪葬。時人王符在《潛夫論?浮侈篇》指出:「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祟喪,或至金縷玉匣,{木需}梓姬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務崇華侈。」重視喪葬,必然導致風水觀念的發生。王充在《論衡》中詳細地介紹了當時的風水忌諱,讀者不妨去讀一讀其中的《薄葬朋四諱》《調時》《譏日》《卜筮》《辨祟》《難歲》《詩術》諸篇,從中可以對東漢的風水習俗作比較全面的了解。 據應助的《風俗通義》卷九,漢代汝南地方有個姓彭的墓上立有石人石獸,有個人不小心把一塊點心遺失在石人旁,於是有人情口開河說石人能治病,才有人送點心給石人。此話一傳開,方圓幾十里的人都來供奉石人。 這說明民間具備了接受風水觀念的溫床,形成了一種風氣。《後漢書》記載了東漢有關風水的故事。《郭鎮傳》說順帝時,河南人吳雄少時家貧喪母,不選擇土地,也不選擇時間就把母親埋了,巫士都說吳雄將來要被滅族的。但是,吳雄和他的兒子、孫子都官至廷尉,沒有凶禍。又有相信風水而大貴的例子。《後漢書.袁安傳》記載,袁安的父親死後,他的母親要他去訪求葬地。袁安在路上遇見三位書生,書生們指著一塊地說:「葬此地當世為上公」。袁安照此辦了,後來果然累世隆盛。東漢末年,江東豪強孫堅的父親死了,四處訪尋葬地。有個異人對他說:「你是想當百世諸侯?還是想當四世皇帝?」孫堅說想當皇帝。異人乃指一處,孫堅按照異人指的地形埋葬了父親。當時富春江有沙漲暴出,又有異人說:「此沙狹而長,子孫將為長沙矣。」後來,孫堅任長沙太守,他的後代孫權至孫皓四世稱帝。這個故事,可能是風水先生後來杜撰的。
還有因相信風水而倒霉的例子。桓帝時,汝南陳伯敬小心謹慎,行必矩步,坐必端膝,呵叱狗馬,終不言死,起居講究規範,從不觸動忌諱。後來,他一直沒有得到官運,反而因女婿不法,被太守邵夔怒而殺死,成為時人的笑料。東漢時興鎮墓文,即在墓地撰文,讓死者安逸,活人得福。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的簡文中有鎮墓文云:「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平里五大夫張偃敢告地下主」『上天蒼蒼,地下茫茫,死人歸陰,生人歸陽。生人有里,死人有鄉。」民間有了明間觀念,東漢阮璃《七哀詩》云:「其其九泉室,漫漫長夜台。」 東漢的高雅之士都不信風水,前面提到的王符、王充、應劭都是抨擊風水的。政治上主張開明的東漢黨人懂得風水,但不講究風水。據馮夢龍《古今笑史?塞語部》記載:「徐孺子,南昌人,與太原郭林宗游,同稚還家。林宗庭中有一樹,欲伐去之,雲『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曰:『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無以難。」徐和郭鬥智,郭最後沒有砍樹,任其自然。但是,東漢士人對居住環境還是很講究的。《後漢書.仲長統傳》記載仲長統對住宅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幣,竹木周布,場圃筑前,果園樹後。」背山臨流,前有場圃,這正是風水術對陽宅的基本原則。東漢的風水觀念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如徐孺子說的「囚」字,風水家視為大忌,蓋房不能先修圍牆,修房不能沒有通路,墓地不能閉得太緊,否則,這都會犯囚字禁。 又如「犯土」,民間營建宅舍,小遭疾厄,就說是「犯土」。考察「犯土」忌諱之源,出自東漢。漢安帝時,皇太子驚病不安,宮裡的人都說是因為修繕聖舍日才觸犯了土禁。這個說法傳到民間,就有了「犯土」之說。由此可見,東漢是風水術發生的時代,民間有了風水之習俗。 四、魏晉南北朝——風水術之傳播 魏晉魏晉產生了象管恪、郭璞這樣的風水術宗師(見《人物篇》),並且還有一批擅長風水術的隱逸之士。據《南史》記載,劉裕未發跡時,有一天與一位叫孔恭的人同游,途經曲阿、丹徒之間的候山時,孔恭說:「此地有天子氣」,劉裕的先人正葬於此,劉聽了此話後非常自負,後來他果然成了劉宋的開國皇帝。 《晉書》記載了幾位無名氏風水師的故事:魏舒從小就成了孤兒,為外婆收養,外婆家修建房屋,有相宅者說當出貴甥。後來,魏舒發奮,應驗了相宅者的話。陶侃從小家貧,辦喪事很困難。即將下葬時,家中的牛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陶侃在找牛的途中遇見一個老頭,老頭告訴他說:「前面的山崗下有一條牛在溝中睡覺,若在那個地方下葬,後人可以位極人臣。」老人又指著另一處小山說:「其次是那個地方,後人可以代代出二千石的官。」老人說完就不見了。陶侃按照他的指點,找到了那頭牛,並在那裡埋葬了親人。並把老人所指的另二座山告訴了周訪。周訪的父親死後,周訪就把他葬在那個地方。後來,周訪果然官至益州刺史,周訪的子孫都當了刺史。陶侃官至太尉,頗多功績。 有個善相墓的人說羊祜的祖墓上有帝王之氣,如果鑿開墓就會斷絕子孫,但可以「出折臂三公」。羊枯把墓鑿開了,後來他騎馬時跌斷了手臂,但是他官至尚書,沒有後人。應驗了相墓者的話。晉代也有不相信風水的人。夏侯湛出生於名門望族,性額豪侈,衣食都很講究。在他臨死時,卻讓人準備小棺薄葬。當時的輿論認為,夏侯湛雖然活著時不能砥礪名節,死時還能從簡,也算是深達生死道理。晉代人對「太歲」很忌諱。 《晉書.徐遺傳》記載:「舊疑歲辰在卯,此宅之左則彼宅之右,何得俱忌於東。邈以為太歲之屬,自是游神,譬如日出之時,向東皆逆,非為藏體地中也。」徐邈在當時是一位很開達的知識分子,也相信太歲,說明風水觀念深入人心。 南朝宋明帝是個講究忌諱的皇帝。百官論事時,如發音有「禍」「敗「『凶「『喪」的,不論多大官,必加罪戮。當時民間稱宣陽門為白門,尚書有遠江溫上疏時誤稱「白」字,明帝向來忌諱「白」字,氣得罵道:「白你家門。」江溫嚇得半死。太后的停屍床從東宮出,明帝碰見了,以為不祥,罷免了十幾個人的官職。宮內搬床或整治牆壁,必先祭土神,派文士作文祈禱。內外之人常慮犯忌,人人自危。當時,蕭道成家的墓有五色雲氣,明帝覺得很討厭,就暗中派人在蕭家墳的四角釘了長五、六尺的鐵釘,可是,蕭道成最後還是做了皇帝。劉宋民間也有相墓的專家。有個善相墓的看見苟伯玉家裡的祖墳,就對伯玉的父親說:「你家當出顯貴,但不長久。」白玉聽說此事,說「朝聞道,暮死可矣。」後來人白玉輔助蕭道成成就了帝業,位極人臣。伯玉後被齊武帝誅殺。南齊武帝也相信風水。當時,望氣者說:「新林、婁湖、青溪並有天子氣,可於此處起樓苑宮觀。」武帝照辦了;南齊時,衡陽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說是先人為禍,必須挖祖墳,剖棺,以水洗屍骨。名為洗骨除祟。吳人顧憲之;出任街陽內史,向民眾宣傳生死之理,講明生病與先人無關,終於改變了這種民俗。陳朝時,秦郡人吳明徹用辛勤耕種的糧食換錢修祖墳,有個姓伊的占墓者說他是孝子,將來必大貴。後來,吳明徹當了大官。
這些事實說明,風水術在當時傳播得很廣泛。這裡,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魏晉南北朝的地學發展情況。特別要提及的是《水經注》。三國時,有人寫了《水經》,這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全國性範圍內水系的專著,但內容過於簡扼,北魏的酈道元依據《水經》而作《水經注》,所記河流水道1252條,注文達30萬字,是《水經》原書字數的30倍。其中對山陵、原隰、澤藪、火山、溫泉都有記述,內容十分豐富,所記山川形勝,如《水經注.易水》記載先秦時的燕宮遺址云:「一水經故安城西側,城南注易水,夾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釣台。參差交峙,迢遞相望,更為佳觀矣。」這段文字描述了建築與山水景觀之間的諧調,正是風水師所津津樂道的風水寶地。 這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方誌書,對各地的地理形勢有細緻的描述。如《荊州記》記載今湖北長陽西北的一處風穴說:「宜都亻艮山縣有山,山有風穴,口大數尺,名為風井,夏則風出,冬則風入。……亻艮山側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清龍。」 這些地理知識無疑為風水師所利用,才使得風水術不斷豐富,並得以傳播。 五、隋唐五代——風水術之傳播 隋朝隋文帝楊堅是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他對風水術持懷疑態度;有人在他面前兜售風水那一套,他毫不客氣地說:「我家祖墳所佔的地方,如果說不吉利,可我當了皇帝;如果說吉利,我的兄弟又是打仗死的。」說客無以對。隋宰相楊恭仁準備置祖輩的葬地,請了海內有名的五、六批相地家卜地,這些人各有一套,楊恭仁不知聽誰的好。他就密派人回家鄉取葬地四角的土各一斗,並在曆書上寫著地的形勢。相地家們都沒說准。有個叫舒綽的說:「此土五尺外有五穀,得其一即是福地,世為公侯。」楊恭仁請舒綽到其地察看,挖地七尺,果然發現一洞穴,貯藏七、八斗粟,這裡原是粟田,蟻啄而成穴。楊恭仁於是重賞了舒綽。 六、唐朝——風水術科學化 唐朝的相地知識逐漸科學化。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的序文中批評過去的地學家「飾州邦而敘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於異端,莫切根要。」李在書中對山川形勝描寫得很具體,如「函谷關城,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其中劣通,東西十五里,絕岸壁立,崖上柏林蔭谷中,殆不見日。……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曰天險。」後世風水師經常模仿這種文筆描寫地理。 到了唐代,相地活動與風水術日益分化,風水術側重於看墳地,迷信色彩十分嚴重。據《通典》卷138引《開元禮》記載,唐代不論是官人還是庶人,只要死了,都要「卜宅兆「卜葬日」,這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習俗。 唐初,徐勛請人卜葬,得到的占辭是「朱雀和鳴,子孫盛榮。」有個叫張景藏的相地師不以為然,認為『所佔者過也。此所謂朱雀悲哀,棺中見灰。」後來,徐敬業在揚州反叛,武則天大怒,派人撬開徐勛的墳墓,焚屍為灰,應驗了張景藏的斷言。當時,有些知識分子懂風水。武則天當政時,侍中郝處俊極力反對高宗遜位於武則天,受到武則天冷落。郝處俊死後,有書生經過郝的墓地,說:「葬壓龍角,其棺必所。」後來,郝處俊的孫子犯了罪,禍連九族,把郝處俊的墳剖開了,書生的話言中了。「葬壓龍角」就是在埋葬時,棺材壓在了龍脈的角上,在當時是風水的大忌。據《摭遺》,唐玄宗獵於溫泉之野,鶻飛免走,御駟疾馳,有白雲先生張約的快馬能跟得上玄宗。到了一個山頭,看見一座新墳,張約顧視甚久,玄宗問看見了什麼,張約說:「葬失其地,安龍頭,枕龍角,不三年,自消鑠。」旁邊有樵夫,玄宗問是什麼人葬於此,樵夫說是山下崔巽家。玄宗和張約來到崔家,男子尚衣斬糹衰衣,不知是玄宗。玄宗說:「山上的新墳,不是吉地!」男子說:「父親臨終前講過,『安龍頭,枕龍耳,不三年,萬乘至。」玄宗感到很驚嘆。張約自嘆不如崔巽,後來回到山裡去修行去了。玄宗下沼罷免男子的終身徭役。玄宗的大臣中,數張說最通風水。
《大唐新語.記異》記載,開元年問,集賢學士徐堅的妻子岑氏死,他向張說請教選擇墓地。張說云:平地之下一丈二尺為土界,又一丈二尺為水界。土界有土龍守,水界有水龍守。土龍六年出來曬一次太陽,水龍十二年出來曬一次,墳墓不能太接近土界和水界,否則墳墓不牢。張說的風水知識不及湖北黃州的浮屠泓師精當。 《丑庄日記》記載,浮屠泓師為張說買宅,告誡張說不要在宅東北打洞。後來,宅東北無故陷丈余,泓師說:「公當富貴一世,而諳子將不終。」張說欲平地,泓師又說:「客土無氣,與地脈不連,譬身瘡瘠補他肉無益也。今之俗師妄言風水者,一遇方隅坎陷,則令補築增輳,便謂藏風聚氣,豈不謬哉,君子無惑焉可也;」此外,泓師還預言到李林甫只能當十九年宰相,韋紹為列卿,這些事迹見載於《太平廣記》。 當時的許多和尚都懂得風水術。江西有個叫司馬頭陀的,走遍了洪都諸山,鈐地170多處,發現湖南有一名山,和尚就在山上建立了同慶寺,有個叫王智興的,年輕時曾為徐州門子。有個道士住在隔壁,智興每天起床掃地,總是把道士的大門也掃乾淨。道士很感激,說:「我會看墓地,給你家裡選塊好地。」就引著智興外出,指著一塊地說:「葬先人於此;君當壽,而兩世位至方伯。」後來,智興以戰功累升至侍中。 唐代設有司天監,監里的官員都懂風水術。風水宗師楊筠松就在司天監任過職,後來,楊攜風水書籍逃於江西,傳授弟子,形成江西派。 唐代有一種挖墳斷脈氣的風氣。郭子儀的祖墳被宦官魚朝恩挖了,可是,郭子儀的八子七婿都做了大官。文有掘黃巢「王氣」之事,說的是中和三年(883),有位太白山人精通相地;觀察到金州牛山傍有黃巢谷金桶水,時黃巢已稱大齊年號,要打敗黃巢,就得挖牛山。《揮塵後錄》記載,朝廷當時派了上萬人,用了一個多月時間挖牛山,挖出一個石桶,桶中有黃腰獸,桶上有一把三尺長的劍。後來,黃巢起義軍就衰敗了。這個故事很荒唐,疑為後人杜撰。黃巢失敗的原因自有公論,此不贅述。 唐代既有一批風水術名家,如楊筠松等人;也有一批反風水術的驍將,如呂才等人。開元之治的名相姚祟就不相信風水。 據《唐書》卷96《姚崇傳》,開元五年(717),唐玄宗李隆基準備到東都洛陽去,忽然報聞太廟崩壞,按風水觀念,「行」而有「崩」不利出行。李隆基請來姚崇。姚崇不信這一套,說:「太廟本是苻堅時代所建,年代已久,自然會坍塌,這不值得驚怪,皇上東行,與太廟無關。」李隆基聽了姚祟的話,仍然東行洛陽,結果沒有發生什麼事。呂才寫過駁斥風水的文章,載於《唐書.呂才傳》,但是,風水師仍很推崇呂才。唐代敦煌流傳的風水文獻《諸雜推五姓陰陽等宅圖經》,開卷載有「朝散大夫太常卿博士呂才推」的字樣。這個現象看起來很矛盾,實際上說明風水師們想把自己的書與污七八糟的風水書相區別,故託名於呂才。唐代風水術大盛,連皇帝都感到驚訝。 《舊唐書》卷374《李絳傳》記載唐憲宗問李繹:「卜筮之事,習者罕精,或中或否,近日風尚,尤更崇尚,何也?」李絳也不知該怎麼回答。確實,在國力強盛、文化發達的唐朝,竟然有那麼多人青睞風水術,這個現象是不好解釋的。要回答,還是得從封建社會內部尋找答案。 五代錢鏐曾任唐末鎮海軍節度使,在蘇南和浙江一帶形成割據勢力,以後又建立了吳越政權。當時,他準備修廣牙城。大公府有個術者前來遊說:「王若改舊城為新城,國家的命運只有一百年;如果填筑西湖以修城,國家就會有一千年命運。諾國王您考慮。」錢鏐不客氣地回答:「我只想改舊為新,國運能有一百年,我也就心滿意足了。」後來,吳越國果真只存在了99年。這個術者雖然言中了,但他主張填西湖,這種做法與風水一般觀念相矛盾,風水術是不主張填湖的。後晉大臣王建立相信風水。他的先人墳在榆社,王臨終前對兒子說:「榆社之地,桑梓存焉,桑以養生,梓以送死。餘生為壽宮,刻銘石室,死當速葬,葬必從儉,違吾是言,非孝也。」為什麼王建立非要葬在此地呢?《舊五代史.王建立列傳》指出:「榆林其岡重複、松檜藹然,占者云:『後必出公侯』。故建立自為墓,恐子孫易之也。」後晉時,并州人任延皓以術數自薦,高祖石敬瑭器重他,讓他擔任了殿中監。後來,魏王承訓死了,高祖請延皓擇葬地,不久,高祖也死了。有個人告訴朝廷,這是延皓擇地不吉,才造成重喪。繼位的晉出帝就流放了延皓,延皓在路上走時,市民村夫都向他擲瓦。後周時,風水觀念中又滲進了陰曹地府等迷信內容。廣順元年(951),有個叫劉皞的官吏在京城中蓋了棗幢房子,晚上夢見鬼對他說:「您怎麼在我的墳上安床呀?我叫李五文,是陰曹鬼。」劉皞很驚奇地說:「都城內怎麼會有墳呢?」那鬼說:「您有所不知。這裡本是野外,後來擴城時,把此地圖進來了,您若不信,就掘地看一看吧!」劉皞試著挖地,豁然看見了地府,有華第、草木、墳墓等等。
唐代,風水觀念已流傳到西北敦煌,從莫高窟發現的文獻中,有《宅經》。這個《宅經》與現在流行的《黃帝宅經》有所不同,書中有「占宅者,見形勢氣色,草變遷移,禍福交並,吉凶代謝。占葬者,辨山崗善惡,營域征邪,鬼神安危,子孫隆絕。」這就把陰宅與陽宅區別開來了。敦煌文獻中又有託名於呂才的《諸雜推五姓陰陽等宅圖經》,書中提出「陽宅福在南,德在西。「北有澤,南有高地,及林木茂盛,居其內,吉。」 又有《陰陽書》,書中有鎮宅法,提出「凡人居宅處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財,以石九十斤,鎮鬼門上,大吉利。」可見,唐代西北有了很系統的風水觀念,風水觀念已經遍及到邊睡了。 七、宋代——風水術之盛行 宋代盛行風水術,出現了許多名師和要籍,我們在人物篇和文獻篇另有介紹。宋代的皇帝,有的信風水,有的對風水持懷疑態度。宋徽宗是一個很相信風水的皇帝。他原先沒有兒子,有個叫劉混康的術士告訴他:「京師西北隅地勢過低,如培築增高,當得多男之喜。」徽宗就命令大興土木,疊起岡阜,高約數仍,後來果然得了兒子。徽宗就更加相信風水術了,改築延福宮,又命靈素擇地,修建上清寶篆宮,勞民傷財,導致國庫空虛、國力下降,政權衰敗。他的寵臣蔡京也很相信風水,將其父葬在自認為很吉利的地方,後來還是全家被治罪了。 在宋徽宗之前,宋仁宗和宋神宗對風水都不感興趣,甚至持批判態度。《聞見後錄》記載,嘉桔年間,朝廷準備修東華門。太史進言:太歲在東不可犯。仁皇帝批其奏曰:東家之西,乃西家之東;西家之東,乃東家之西,太歲果何在?其興工勿怠。宋神宗也不信風水。王安石變法,大辦水利,為了改良土壤,提倡把河流里渾濁多沙的河水放到田裡沉積,稱作淤田。朝廷設立了淤田司,總領其事。當時,有些保守分子站出來反對,說淤田把人家祖墳都沖壞了,真是缺德。為了說服這些人,神宗派遣近臣到放淤的土地里取回一些淤土,用手挖來挖去,還放在嘴裡嚼,覺得很滑膩。並對群臣說:「這些土,聯親自嘗過了,好得很,你們若不信,也來嘗嘗吧!」這一來,保守分子再也不敢反對淤田了。 宋仁宗時,翰林學士李諧曾論及當時世人的風水觀念。《該聞集》載其語:「大凡置器用之物,猶擇其地,況於親乎?卜之者慮坎穴之下有湧泉伏石之類耳,非繞僥倖求福也。據陰陽家流,以地平坦為上,其次東南傾,西北高。傾則水順流而不擁,高則岡繞抱而不缺。斯大概也,順之則吉,逆之則凶。」 選地是為了求吉。沙陽人葉隆吉年輕時尋求陰宅葬父;一天,有個叫林理的入告訴他說距縣城五里,有座羅源山,山有吉地,有詩為證:「卧龍欲騰頭角起,乃安龍頭案龍尾。申酉年中桂枝香,子孫折桂無窮已。」葉感到很驚奇,說本朝自來都是辰、戌、丑、未年為廷試,怎麼說申、酉年及第呢?林說是按五行推算的。後來,國家以寇難多事,廷試移到戌、申年,葉果然登科。他把這歸功於葬地選得好。葬地的好壞,被認為與吉凶有關。宋人認為舊墳地不宜葬。 錢希白《小說》記載宋初,錢文炳的妻子死了,炳從小精於相地術,就在報恩院側的松林中選得一穴,有個僧人告訴他這裡已有古聖賢葬於此,不可重新營葬。文炳不從,掘地發現數重石板,石中飛出一枚黑蜂對著文炳的右眉一螫,文炳頭腫如斗,當晚身亡。據說,這是堯時由余氏的墓,動不得的。 宋人由這個傳說,推出幾聖賢舊墓,都不得觸動,否則有凶。風水寶地不是時時都會對人施以福枯,這要等待機會。宋洪邁在《夷堅志》敘述葉丞相祖宅時說,仙游縣葉氏家族有100多戶人家,都住在一個村子,此村有群山環侍,如屏如嶂紹興風水師羅正甫認為當出宰相,由於有山洪傾瀉,非要等待數年才有大貴。後來,葉子昂終於當了亟相。風水寶地不是人人都可享受的,土地各有其主。《夷志堅》敘述陳魏公父墓說,福建莆田有一塊富民的葬地,富民葬此處,子孫都病了。有個風水師說,這塊地應當賣掉才會斷除病根。後來,富民按風水師的意見賣了地,子孫的病就好了,而買地的一家不僅不病,還當上了宰相,風水師說這是地得其主。儘管如此,講究喪葬是民間很普遍的事情。
《朱子家禮》說,老百姓死後,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選擇好,再擇日開塋。 宋代很注重任宅建設。首先是外環境,宋人高似孫在《緯略.宅經》云:「凡宅東下西高,富貴雄豪;前高後下,絕無門戶;後高前下,多足牛馬。凡地欲坦平,名曰梁土;後高前下,名曰晉土,居之並吉。西高東下,名曰魯土,居之富貴,當出賢人;前高後下,名曰楚土,居之凶;四面高,中央下,名曰衛土,居之先富後貧。」 宋人袁採在《袁氏世范?治家》云:「屋之周圍,須令有路,可以往來。」「居宅不可無鄰家,慮有火燭,無人救應;宅之四周,如無溪流,當為池井,慮有火燭,無水救應。」其次是內環境,《吳興志?談志》記載宋代吳興郡治的房屋布局是「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暑婉蜒於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隅,為虎踞之形,合陰陽家說。」 住宅有良好的內外環境,有利於人頤養及治學。《歸潛志3卷十四記載金代劉祁自述其園居云:「所居蓋其故宅之址,四面皆見山。若南山西岩,吾祖舊遊。東為柏山,代北名剎。西則玉泉、龍山,山西勝處。故朝嵐夕霓,千態萬狀。其雲煙吞吐,變化窗戶間。門外流水數支,每靜夜微風,有聲琅琅,使人神清不寐。劉子每居室中,焚香一炷,置筆硯褚墨几上,書數卷,幅息嘯歌。起望山光,尋味道腴,為終日樂,雖弊衣惡食不知也。」 建房。有許多禁忌,應當選擇吉日,否則有災禍。《夷堅志》記載南宋洪熙元年(1174),鄱陽新安鄉民王五七造屋,有位叫思眼的風水師說用日不佳,犯了凶煞,不利於主人。王五七不聽,竟被摔死。老百姓一聽此事,都不敢犯煞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記載風水的文獻不是出自風水師之手,而是由很「正經」的學者撰寫。如高似孫、洪邁、袁采等人,他們根據積累的生活經驗,寫出了為民眾所贊同的治世要言,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裡,我們還要略帶一筆宋代的相地知識識。宋代的科技比較發達,地學知識也更加豐富。沈括撰有《夢溪筆談》,揭示了地勢高下、地區不同,則氣溫不同。還指出歷史海陸變遷的事實,論述了流水侵蝕地貌等問題。這些觀點,無疑更新了地學知識。但是,人們對新知識並不能迅速接受,相反,仍然保存著一些迷信的觀念,如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記載廣西靈川縣的地下河水,說靈川江「古來出山外,;忽雷雨數日,神龍穿破山腹……今洞前山嘴,尚有故江跡存。」這種「龍穿山腹」的說法正是風水觀念在地學中的反映。 八、明清——風水術之泛濫 明代明清地學,首屈一指當推《徐霞客遊記》。徐霞客一生好訪名山大川,他北抵晉冀,南盡粵桂,東至浙閩,西極黔滇。潘耒在為《徐霞客遊記》的序文介紹徐的遊歷時說:「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勢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然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經,荒榛密管,無不穿也;涉不必有津,沖湍惡瀧,無不絕也。峰極危者,必躍而踞其巔;洞極邃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途窮不憂,行誤不悔。限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游,以軀命游。亘古以來,一人而已!」 徐霞客是一位前無古人的地理學家,也可以稱他為相地大師,他不是從事風水術性質的相地,而是科學意義的相地。他對岩溶、流水、地貌等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解釋。他在楚地考察時,老百姓說麻葉洞中有「神龍」,徐不相信,親自「持束炬入」「蛇伏以進」,使洞外守視者大為驚嘆。1990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中國科學技術史學術討論會」上,楊文衡先生撰寫了《徐霞客的風水思想和活動》一文提交大會,說明學者們已經開始注意到「徐霞客與風水」這樣一個有意義的課題。
明末清初的考據學家在地學上也有貢獻。顧炎武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地脈》《形勝》《風土》等篇目,對輿地山川作了有益的探討。他論述徐州地形時說:「徐州境內之山,自西南來,連絡東趨,以極于海。其河自西北至,縈洄南注,以達於淮;二洪齦齬。橫絕乎前;四山連屬,合圍乎其外;襟帶江淮,上游雄視;枕聯河洛,萬塑為宗旨;昔人所稱東方一形勝焉,信不誣者矣。」顧炎武不相信風水術,但卻認定地形地勢確有上乘風水、他的論述為風水師們所利用。 談到明清相地,還有必要介紹明末吳江人計成撰寫的《園冶》一書。此書在清代268年間寂然無聞:直到日本造園界發現並推崇後,才引起國內學術界重視,奉為經典。《園冶》有三卷十篇,卷一有興造論、園說及相地、立基、屋宇、裝摺四篇。卷二述欄杆。卷三有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六篇。計成主張「必先相地立基,然後定其間進。」他認為「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相地篇》分有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共六目。提出相地要看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但是,他與風水先生相地有很大區別,主張因地制宜,任其自然。園基應不拘方向,地勢自成高低,該圓就圓,該方就方,以成天然之趣。計成的相地理論是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的。 回過頭,讓我們來看看明代的風水術: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為都城的風水花了不少精力。金陵城外諸山,都面向城內,有朝拱之意。只是牛首山和太平門外的花山,背對城垣,獨無拱衛之意,朱元璋為此悵然不樂。傳說他命刑部帶著刑具,將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於形象如牛首處鑿石數孔,用鐵索鎖轉,使之形勢向內。又讓人在花山肆行采樵,不讓有翠微生色。朱元漳曾有意建都北平,認為北平依山憑眺,俯視中原。近接陝中堯、舜、周文之脈,遠樹控制邊外之威,較之金陵更加雄壯。但是,大臣們認為,元朝建都北平,地氣已盡。南京是興王本基,且宮殿已成,何必改圖,且古雲「在德不在險」,加上戰事還未最後結束,不要移都北平。朱元障這個出身於遊方和尚的皇帝只好作罷。後來,明成祖還是把都城遷到北京了。在營建北京的過程中,始終是按照風水觀念進行的。如天壇圓丘西北有座坐西朝東的齋宮,其朝向很特別,與傳統的坐北朝南不一樣。 這是因為,當時的人認為,皇帝到天壇祭天,蒼天是父,皇帝是天子,兒子在父親面前不能坐北朝南(居尊),否則違背了禮制。甚至齋宮的瓦都不能用黃色,而應用綠琉璃瓦,以示區別。永樂年間修的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的三殿基座呈一「土」字形,體現了五行之中,土居中央的風水思想。 明成祖對風水術有偏好,他曾多次召見風水師。一次,風水師渠仲當著他用量天度地之物,說某地卞有石如虎,成祖信以為真。他還派許多風水師為自己卜壽陵,有廖均卿、游朝宗、等到昌平縣,相得那裡的黃土山吉,成祖親自視察,改山名為天壽山。明代民間普遍講究風水,以士人為重。 《儒林外史》記載,范進的母親死後,范進請陰陽先生寫七單。當時的陰陽先生是專替喪家推算殮葬日辰,看風水,相地脈,替人家選擇吉日的職業術士。七單是記載死者入礆時辰,觸犯禁例和七七日期的單子。為「謝風水」,范進花了不少銀子。陰陽先生說當年山向不利,只好把棺材擱在家裡不葬。終日打聽風水寶地,以圖得到吉祥的後果。 凡是風水寶地,人們爭相搶佔。湖北省武昌縣有座龍泉山,自西向東綿豆九公里,直抵梁子湖畔。此山有天馬行空的天馬峰,有橫空出世的玉屏峰,有群山排比的筆架峰;有幢幢蛔蓋的寶蓋峰,有高聳入雲的龍帳峰。明代的達官貴人都想佔據這塊寶地,勢力最大的要數朱元璋第六子朱幀,他被封為楚昭王,就藩武昌達54年。他常到靈泉山避暑,每每感嘆:」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派風水師勘定仙壤,在龍泉山找到了一塊「五龍捧聖」之地。可是,這塊地早在漢代時,高祖劉邦就已賜給舞陽侯樊噲,樊噲葬在天馬峰下。並且,唐代的江夏王李道宗、宰相李{石奚},元代宰相沈如筠都擠在這塊寶地「長眠」。怎麼辦?當時有個叫王化龍的風水先生私下在樊噲墓前的土中埋了一塊石碑,上刻「此處本是昭王地,暫借樊噲千餘年,今日時至期已滿,樊噲遷移到東邊。」後來,王化龍又裝神弄鬼,當著眾人推算某某地下有石碑,結果就挖出了那塊他私埋的石碑,人們以為天意,樊噲的後代也無話可說,只好把樊噲的棺槨向東移了數百步。朱楨死後就葬在樊哈「睡」過的地方,修建了坐北朝南的陵園。以後,又有9座王寢和25座王紀墓擠在這塊風水寶地。 明代,金{奚谷}縣令劉用寅看中了本縣晃氏九經堂遺址,臨終前令子買下,把用寅葬在旁邊,據說,用寅的後人因地蔭而登進士。民間將此事傳得很神。 清代清王朝很重視修建陵墓的風水,本書另有專篇述及。此外,清朝對陽宅建築也是很講究的。如頤和園的排雲殿就是風水極佳之處。排雲殿的位置處於從佛香閣至「雲輝玉宇」牌樓中軸線的中間,有神物保枯,穩居其中,取太平吉祥之意。殿中大廈上寫著「蕃厘經緯」「永固鴻基」。殿名是根據風水術祖師郭璞的詩「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中的「排雲」二字命名。排雲殿傍山依水,背靠蒼翠的萬壽山,面朝碧綠的昆明湖。慈禧太后的六十、七十兩次慶壽都在此地舉行,豪華無比。但是,如此上乘風水,終於沒有挽救大清王朝的衰敗。清代修建陵墓,主要由司天監負責。墓修得好,有重賞;修得不好,處極刑。
據《九朝東華錄》,康熙四年,朝廷指責司天監.湯若望等人沒看好山向、沒有選擇好日期,於是作出決定說:「其選擇榮親王葬期,湯若望等不用正五行,反用《洪範》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殺。事犯重大,擬欽天監正湯若望、刻漏科杜如預……等皆凌遲處決。……杜如預、楊宏量本當依擬處死,但念永陵、福陵、昭陵、孝陵風水皆伊等看定,曾經效力,亦著免死。」 清代民間也很講究風水。北方人修四合院,大門都開在院子正面的前左角,稱為青龍門。我們如果到北京市去考察,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四合院。你能說這是迷信嗎?是科學嗎?你能強行居民改變這種結構嗎?不能,也不必要。風水先生稱這樣的結構為坎宅巽門,最吉利,住在這種院子里的人在心理上很滿足,認為有無形的東西在保佑他們。實際上,他們的命運都不一樣,窮的、富的、破產的、發達的、死人的、多子的,並不是由院子的朝向所決定。清代有許多關於風水方面的傳聞,從中可見當時的民眾習俗及心態。 據《耳郵》卷四,清初,浙江諸暨縣有個叫陳紫衣的建房,特地到紹興城中請一個姓夏的風水先生勘卜地盤。先給他10塊洋錢,風水先生嫌錢少了,只好又追加了200兩銀子,風水先生才認認真真地幫他選了塊好地。可見風水先生的敲詐和百姓對風水的追求。清代的風水先生是很會唬弄人的。《耳郵》卷四記載,江西有個豪族的後代準備遷葬祖墳,打開墓穴,棺材已爛,陪葬的磁碗不知到哪兒去了了,屍骨也不見了。風水先生說,這就是碰上了所謂的「移屍地」,後來,在墓穴的西北角兩丈遠的地方,終於找到了屍骨和磁碗。風水先生對這種奇怪的現象不能進行科學解釋,就用神秘的語言「移屍地」搪塞,真是騙人有術. 清代紀陶在《閱微草堂筆記》卷17記載,甘肅安定有窗戶人家,為爭墳山打了四、五十年官司,墳山有兩個墳墓,兩家都說是自己祖先的墳墓,每年拜祭時,雙方必定發生毆鬥,此事一直鬧到甘肅總督蔡西齋那裡、都無法解決。 清末民初,竊取國柄的袁世凱也很迷信風水。1927年,有個自稱佛隱的風水師在他撰寫的《風水講義》的序文中談到他為袁世凱看風水。說的是袁世凱一度受到清朝廷排斥,解職歸田。袁疑墓地有破敗,乃遍請著名風水師看墓,都說龍真穴的向水相合,富貴不可限量,說不出破綻之處佛隱風水帥收到袁的書信,也去看墓,認為墓地有朝有托、明堂寬廣,諸般貴器羅列,實是大貴之地。只是袁在穴的前後左右遍築牆垣,使「龍身受制、氣脈阻塞,不能發旺,反遭挫折。」袁世凱以為佛隱說得有理,命令工匠拆除了圍牆。過了三年,袁竟然出山當了民國元首。佛隱把袁的竊國之功歸於自己會看風水,大加吹噓。這個事情,可能是佛隱的杜撰,也可能確有其事。因為,象袁世凱這個滿腦袋封建迷信思想,又成天希望暴發的大野心家來說,是完全可能相信風水的。 在清末民初,也有一些風水方面的傳聞。如,國民政府移都南京後,北京出現謠言,說北京的國都數運已盡,北京只有三朝定都的運氣,證據是內城前三門的名稱,正陽門表示元胡末年的「至正」年號;崇文門表示明朝末年的「祟禎」年號;宣武門表示清朝末年的「宣統」年號。三門已盡,再不適宜建都了,這種以「前三門」的名稱附會都城「王氣」的謠言,使那些沒有歷史知識和科學知識的百姓信以為真。推薦閱讀:
※中國昊華 北京法拍房5萬/平米在售 可貸款 可墊資
※陳欣怡葯檢陽性,如此危機該怎麼辦?
※中國專業起名大師談-如何精準測八字喜用神起名
※如何看待中國與烏克蘭航空發動機合作陷入僵局?
※中國人誤傳了數千年的七句話?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