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萬年曆 1
首頁.書架.科普.目錄
下章|加書籤|回簡介 第一章(本章免費)歷和曆法
所謂「歷」,是人們用來判別節日氣候、記載時日、規定計算時間標準的一種準則和方法。太古時期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太陽的升落作為計算時間、判別節日氣候的標準。後來隨著人類逐漸進化,生產逐步發展,需要有一種計量時間的準繩,而這一準繩又必須是以一定的固有天象為依據且為人們所共同認可的,於是就產生了「歷」。 所謂「曆法」,是指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時間順序的法則。 曆法同其他科學一樣,來源於勞動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太陽、地球、月亮自身及相互間的運動,形成了人們對日、月、年的概念。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產生朔望的現象,形成了「月」的概念;又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四季交替的現象,形成了「年」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據精確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回歸年。從一次新月到發生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059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在一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曆法」。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零碎,它們與「日」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吻合;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這就形成了曆法問題的複雜性。它總是顧此失彼,難以同時協調兩個周期。正由於這種原因,曆法一般分為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三類。側重協調朔望月和歷月關係的叫太陰曆,簡稱陰曆;側重協調回歸年和歷年關係的叫太陽曆,簡稱陽曆;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曆。 無論哪種曆法,其主要內容,都是協調曆日周期與天文周期關係的問題。其原則是,歷月應力求等於朔望月,歷年應力求等於回歸年。但因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所以歷月就有大月和小月的區分,歷年就有平年和閏年的區分。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平均歷月等於朔望月,平均歷年等於回歸年。 陽曆 陽曆又稱「太陽曆」、「新曆」、「公曆」,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這種曆法是由公元前46年羅馬大帝儒略·愷撒始創的,所以又稱為「儒略曆」。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命人對「儒略曆」進行修訂,從而成為今日的「公曆」。這種曆法到了20世紀初在全世界被普遍使用,公曆也因此而得名。我國從1912年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之時(中華民國元年)開始採用公曆。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我國使用「公曆紀年法」,即使用陽曆。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也叫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年共有365天5小時48分46秒。由於它不是日的整數,所以除去尾數,以365天為一年,稱為「平年」。這樣,每年就餘下5小時48分46秒,累計4年,共餘下23小時15分4秒,約等於1天。因此每4年就必須增加1天(加於2月之末),得366天,該年就被稱為「閏年」。 但是,按照這種辦法計歷,4年中回歸年實際上又多出了44分56秒,等到積累了約128年後,又多出了1天,400年中約多出了3天。因此,陽曆閏年規定:公元數可用4整除的才算閏年,並規定公元年數後二位為零的(即是100的倍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例如1600年,2000年,2400年等都是閏年,而1700年,2100年,2500年等則不是閏年。這樣,就把128年中多出的1天以及400年中多出的3天給巧妙地減去了。陽曆一年定為12個月,1、3、5、7、8、10、12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為28天,閏年為29天。
農曆 農曆,又稱「舊曆」,是我國民國紀元以前採用的曆法。因為其對指導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此被稱為「農曆」。我國古有華夏之稱,且相傳我國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曆法,所以也有稱為「夏曆」的。這種稱法一直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直到1970年才更名為「農曆」。 在民間,人們往往把農曆稱為「陰曆」,這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習慣稱法。實際上農曆(即陰陽合曆)與嚴格科學意義上的「陰曆」並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嚴格科學意義上的「陰曆」,又稱「太陰曆」,是以月相變化一個周期的時間為單位的曆法。由於這種曆法與農業生產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不相協調,已逐漸被淘汰,因此在這裡不再作介紹。 農曆的年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即回歸年)為準。也就是說,基本上是以12個月為一年的。但是,由於這種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而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天,和回歸年相比較,相差11天左右(10天21小時)。這樣,每隔3年就要相差33天。如果每隔3年加一個月,這種偏差就可以糾正過來。這就是農曆設有閏月的原因所在。每3年置一年閏,5年2閏,11年4閏,19年7閏。閏年13個月,全年383日或384日。一年分為12個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每月以月相為起訖,即每月初一必定是朔;至於望,則可能發生在十五、十六、十七日這三天中的任何一天,以十五、十六日居多。 農曆中為什麼閏四、閏五月特別多? 農曆是以沒有中氣(二十四節氣中雙數的節氣,如雨水、春分等等)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如果一年中,中氣與中氣的間隔都是一樣的話,那麼一年中各月都有作為閏月的機會,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微扁的橢圓形,太陽不是在它中心,而位於這個橢圓焦點之一。這樣,地球離太陽就有遠近之別,離太陽最近的一點,叫「近日點」;最遠的一點,叫「遠日點」。地球離近日點越近,運動就越快;相反的,離遠日點越近,運動就越慢。這樣就使中氣與中氣之間的間隔不相等;比如從春分到秋分,這段時期里,兩中氣的間隔都超過30天以上,尤其是夏至到小暑這段時期,地球在遠日點附近,這時它的運動最慢,使兩中氣的間隔達到最大(31.44日),前後附近的兩中氣的間隔也在31天以上,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這樣就使在這段時期里的歷月中,不包含中氣的機會較多,這就是閏四、閏五月特別多的原因。從秋分到第二年春分,這段時期里,兩中氣之間的間隔,除秋分到霜降是30.37日外,其餘都是只有29天多一點。所以這段時間只含一個節氣的機會較少,這就是置閏機會少的原因。特別是冬至到小寒這段時期,地球在近日點附近,它的運動最快,使兩中氣的間隔達到最小(29.44日),前後附近的兩中氣的間隔也不過29.55日和29.59日。這樣就使在這段時期里,月份里不包含中氣的機會極為稀少,也正是農曆中極罕見閏十一月,無閏十二月和正月的原因。 藏曆 藏曆是我國藏族人民習慣使用的曆法,屬陰陽曆。它是隋唐時期藏族人民吸收了漢歷的優點,結合本地區季節變化特點和農牧業生產需要而制定的。其歲首與農曆相同。平年12個月,全年354日;閏年13個月,全年384日。平均每32個月(即2年8個月)加一閏月,每65年中置24個閏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它以月亮的圓缺周期為一個月,每月十五必定是望,至於朔,則不一定在每月初一,因此藏曆與農曆日序有時相差1天。藏曆與農曆極為相近,藏曆新年與農曆春節在時間上大體一致,但有時由於置閏不同而會相差一個月。藏曆也採用干支紀年,以陰陽與五行相配代表十干,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支,再以十干與十二支相配成。六十年為一大循,稱為「熱迥」或「肖生生周」,相當於農歷的一個甲子,十二年為一小循(詳見「藏曆熱迥與農曆甲子對照表」)。第一熱迥相當於從公元1027年(丁卯)到1086年(丙寅)。 伊斯蘭教曆伊斯蘭教曆在中國舊稱「回曆」和「希吉來歷」。它是伊斯蘭教曆中最有名的曆法之一,供伊斯蘭教宗教活動和歷史紀年之用,屬太陰曆,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它以希吉來為紀元。「希吉來」是阿拉伯語「遷移」一詞的音譯,系指公元622年9月24日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率眾由麥加遷往麥地那之事。為使紀年元旦與阿拉伯太陰曆紀年歲首趨於一致,即以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曆元年1月1日。歷年長度,平年354日,閏年355日。一年分12個月,單月30日,雙月29日,大小月相間,每月均有月名(詳見「伊斯蘭教曆月名表」)。
伊斯蘭教曆月名表 月份月名一月大穆哈蘭姆(Muharram)二月小色法爾(Saphar)三月大賴比爾·敖外魯(Rabia-al-awwel)四月小賴比爾?阿赫爾(Rabia-al-accher)五月大主馬達?敖外魯(Jomada-al-awwel)六月小主馬達·阿赫爾(Jomada-al-accher)七月大賴哲卜(Rajab)八月小舍爾邦(Shaaban)九月大賴買丹(Ramadan)十月小閃瓦魯(Shawwal)十一月大都爾喀爾得(Dulkaada)十二月小都爾黑哲(Dulheggia) 由於該歷全年為354日,而12個朔望月共有354.3672日,後者比前者每年多出0.3672日(即8小時48分33.6秒),這樣積3年左右就多出一天。為解決這個餘數,也是用置閏的辦法來調整,即在30年中選定11年為閏年,將所余的一天加在閏年的12月末,全年變為355天。其閏年的選擇是以30年為一周期,每周期第2、5、7、10、13、16、18、21、24、26、29等11年為閏年,其餘19年為平年。所以,該歷是30年11閏,120年44閏,210年周而復始。 日、月、年 所謂日、月、年,是人們對太陽、地球、月亮自身及相互間的運動所形成的時間概念。 所謂日,是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所形成的概念。也就是說,日是以地球自轉運動為基礎的時間單位。地球自轉反映為各種天體在天球上的周日視運動。根據天球上不同的參考點計量的地球自轉運動,可分為恆星日和太陽日。其中太陽日又分為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平太陽日實際簡稱日,即一晝夜,是曆法中廣泛使用的主要計量單位。1平太陽日等於24小時,即一般所說的1天。人們常說的1小時,就是平太陽日的1/24。 所謂月,是人們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產生朔望所形成的概念。也就是說,月是以月球繞地球公轉運動為基礎的時間單位。根據起點不同,而分為朔望月、分至月、恆星月、近點月和交點月。我國傳統的農曆,即是以朔望月為月的單位。朔望月是月相變化的周期,是根據月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確定的,長度為29.53059平太陽日。 所謂年,是人們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四季交替的現象所形成的概念。也就是說,年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運動為基礎的時間單位,是地球繞太陽從某個一定標點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按照所選的不同定標點,分為恆星年和回歸年等。回歸年,就是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1回歸年等於365天5小時48分46秒。回歸年又叫太陽年。回歸年(或太陽年)是曆法中常用的主要計量單位。恆星年,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實際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說,從地球上觀測,以太陽和某一恆星在同一位置上為起點,當觀測到太陽再回到這個位置時所需的時間,就是一個恆星年。一恆星年等於365天6小時9分10秒。恆星年是天文學上使用的計量單位。 太歲舊皇曆上都注有「某日,太歲在此,不宜動土」之話。那麼,什麼是「太歲」呢?
「太歲」又名「歲陰」、「太陰」。在古代人們把木星稱為「太歲」,它的恆星周期近十二年,每次都停在同樣由西向東的二十八宿中的若干星官的「領域」中,由此而產生了「歲星」紀年。現用的干支紀年就是從戰國時代的太歲紀年法發展而來的。由於與「月」及「節氣」的確立關係密切,特別是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次相對應,其中十二個節氣是各次有的首點,十二個中氣是各次的中點,如星紀的中點相當於冬至點,降婁的中點相當於春分點等。但這十二次並不精確,因為歲星的恆星周期並非十二年整,而是11.86年,古代天文曆法專家們非常聰明,思路也很廣闊,他們假想出一個當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的「反木星」(十二年一周天)進行計算,取代歲星紀年。而這種紀年方式是將地平圈分為十二等分,即十二辰,由東向西,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但太歲紀年法又不直接用十二辰的十二支名來表年,而是用太歲所在十二辰對應的歲名來作太歲紀年。十二歲名與十二辰對應關係見下表: 時辰 十二丑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歲名 十二赤奮若困敦大淵獻閹茂作噩灘協洽敦大荒落執徐單閼攝提格 到了西漢年間,曆法家們為了紀年的準確、便利、又以十干來配十二辰,也有十個名稱,稱為「歲陽」。歲陽與十干對應關係見下表: 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歲陽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昭陽 於是歲陽和歲陰(歲名)相配,就組成了六十個年名,實際就是干支相配的六十甲子。故剝掉「太歲」和「歲陽」的神秘名稱的外衣,就是純粹的干支紀年,為我國古老的紀年法之一。 十二建星 十二建星是指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十二星,是一種紀日的循環符號。它的循環排列是按十二建星的位置由月建和日辰地支推得,如正月建寅,這個月「節」後的寅日即為「建」,以下各日建星按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的次序排列,所謂「節」後,指依月、日、地支推各日建星,是從各月的「節」(如正月「立春」、二月「驚蟄」、三月「清明」等)開始,而不是從每月初一開始,也不考慮各月的「中氣」。各月的「節」有時在本月,有時在上月,正月的「節」有時則在上年。但是,在排列時須考慮節氣的關係。在二十四節氣中,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為節氣,而雨水、春分、穀雨、小滿……是十二個中氣。在節氣日之後應將建星重複一次。如驚蟄為「執」,則驚蟄的次日也是「執」字。據星命家認為,十二建星即為十二神,它們是神仙的名字。並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把十二建星中的除、定、執、危、成、開六個建星代表黃道吉日;以建、滿、平、破、收、閉六字代表黑道凶日。不過,這是人為制定的,並無可信的依據。
黃道 眾所周知,由於地球每年繞太陽運行一周,所以我們在不同時期看到太陽在不同的位置,也就是太陽在一年的不同時期靠近不同的星座(每在在太陽落山後,天空西半部的星就是靠近太陽那些星。在一年不同的傍晚,出現在天空西邊的常常是不同的星。例如,那些在春天看起來是西半天的星,在秋天看起來就是東半天的星),這種就是太陽在各星座間由西向東的視運動。它一年在各星座間運行一周。 這種太陽在星座間的移動,可以用圖例來說明。從右圖可以看出,地球在A的地位時就看到太陽在G星的位置;在B的地位時就看到太陽在H星的位置;在C的地位時就看到太陽在E星的位置;在D的地位時就看到太陽在F星的位置。這是由於地球無聲無息很平穩地繞太陽運動,因此使人們覺得地球沒有移動而是太陽在星座間移動,一年移動一周,又恢復原來的位置,人們經過了長期的觀察,把這種太陽在各星座間所繞行的路線,叫做「黃道」。太陽在星座間的視位置二十八宿 由於黃道在天球上並無明顯的標誌,天文學家就以黃道的背景恆星或星座來表示它的位置。我們抬頭所見的夜空是數不清的星星,廣闊的天空使人們無法辨認它的區域。人們經過了長期的觀察,發現恆星看起來好像全是固定不動的,所以人們就設想,如果能把這些不動的恆星分成一群一群的,以標誌天空中的不同區域,那就再好不過了。因此,人們就按著恆星在天球上的分布情況,以一些亮星為主,再加一些星分成若干群,憑著豐富的想像力,把每個星群里的亮星連成不同的圖形,然後根據其形態想像成人、獸、蟲、魚和各種器具形狀或結合神話故事,來給它們命名,這就是恆星的星名及星座的來源。這就好像地球上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國家名字一樣。據《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我國把恆星的區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它們起源於周秦以前。三垣是在北天極周圍的三個區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黃道的近六環天一周分為四象。四象中又把每象分成七段,每段稱為一「宿」,共計二十八宿。它們是: 東方蒼龍之象——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上圖)西方白虎之象——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上圖) 南方朱雀之象——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上圖)北方玄武之象——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上圖)二十八宿的「宿」字含有宿舍的意思,所以二十八宿又有稱為二十八舍的。 月亮在恆星之間每天沿著白道(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從西向東移動約13°,差不多每天停留在一宿里。二十八宿的用途是可間接參照月亮在星空中的位置推定太陽的位置,並由太陽在二十八宿中位置測得一年中的季節。 一宿代表一日,二十八宿代表二十八天;七曜,又稱七政,是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的合稱。古人認為這七個星體是發光而且最亮的,所以稱之為「曜」,「曜」就是明亮的意思,七曜代表一星期七天。如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七個星代表一星期的七天,中國古時不講星期,而以二十八宿代表四個星期的每一天,二十八宿的四象列表對照如下: 星期四五六日一二三七曜木金土日月火水擬象二十八宿木 東 方 七宿(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龍象水北方七宿(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組成龜蛇相纏之象金西方七宿(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組成虎象金南方七宿(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組成鳥象土中央(勾陳、騰、蛇)北斗之星、軫翼二宿之北,為太微垣;房心二宿東北,為天市垣;北斗以北,為紫微垣;稱為三垣。垣和宿都是星次的意思。所謂垣是大區域,宿是小區域。二十八宿與三垣結合在一起,排成為我國古代劃分的的天區。
二十八宿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自古以來天文學觀測恆星的基礎,所以制定曆法也離不開二十八宿。在萬年曆法表中宿星是二十八為一周期來記日的,其周而復始萬世不休。 我們知道,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人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它,是因為它反射了太陽光的緣故。月亮在繞地球運轉的同時,也隨地球繞太陽運轉。月球、太陽、地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不斷地變化著,因此從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陽照亮的那部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也就是說,會產生不同的月相。當月亮轉到太陽和地球之間,這時月亮以背著太陽光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我們就看不見月亮了,這種情況就叫「朔」。此時的月相叫做「朔月」,一般出現在農曆的每月初一。當地球處在太陽與月亮之間,這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正好對著地球,正當太陽落山時,月亮便從東方升起來,我們整夜都可以看到一輪圓形的明月,這種情況就叫「望」。這時的月相叫「望月」,也叫「滿月」,一般出現在農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十七日。 由朔到望之間,月亮位於太陽以東,月球、地球、太陽的夾角為90度時,人們只能看到月亮亮半球的西一半,呈半圓形,這種情況稱為「上弦」。一般出現在農曆的每月初八前後。 由望到朔之間,月亮位於太陽以西,太陽、地球、月球的夾角為90度時,人們只能看到月亮亮半球的東一半,呈半圓形,這種情況稱為「下弦」。一般出現在農曆的每月二十三日前後。 月亮的圓缺盈虧變化周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稱為「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是29.53059日,即29天12時44分3秒。 朔後的第二三天,即農曆月的初二三,叫做新月或娥眉月;朔前的一兩天,即農曆月的二十六七,叫做殘月;在上弦與望之間(約在農曆月十一二前後),望與下弦之間(約在農曆月初十、二十前後),叫做凸月。 一個朔望月的月相順序是:朔月新月上弦月凸月望月(滿月)凸月下弦月殘月朔月。 四季劃分 四季的劃分方法很多。天文上以春分到夏至為春;夏至到秋分為夏;秋分到冬至為秋;冬至到春分為冬。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端。我國民間則習慣以農曆的正、二、三月為春;四、五、六月為夏;七、八、九月為秋;十、十一、十二月為冬。也有人習慣以陽曆3、4、5月為春;6、7、8月為夏;9、10、11月為秋;12、1、2月為冬。
但上述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全部實際氣候的交替變化,只能反映某局部地區的氣候變化。有人提出按大自然各年出現的實際冷、暖、晴、雨時段來劃分季節,稱為自然天氣季節。物候學指出,以自然物候現象分四季,如以燕子飛來日期作為春季的開始。氣候學上則以五日的氣候平均氣溫來劃分四季。這種方法比較符合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四季氣候特點。這種方法是:五日氣候平均氣溫低於10℃定為冬季;高於22℃定為夏季;介於10~22℃之間則定為春季或秋季。這種方法由於切合四季冷熱溫涼習慣,所以越來越多地被人民群眾所接受。此外,政府統計部門則習慣以1~3月為第一季度;4~6月為第二季度;7~9月為第三季度;10~12月為第四季度。但這純粹是便於統計,無四季劃分的科學依據。 旬、晝夜、時辰和五更 旬紀旬法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人們把每個月的前10天稱為上旬,當中的10天稱為中旬,後10天稱為下旬。但有的月份下旬不足10天仍作為一旬。為了使所指的日期更加確切,有時又把一旬分為旬初、旬中、旬末來表示大致範圍。一年有36旬。 晝夜一晝夜就是一日,是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人們把它當作曆法上的一種單位。一晝夜又稱「太陽日」。地球自轉時,向著太陽的一半為「晝」,即白天;背著太陽的一半為「夜」,即黑夜。 時辰我國民間把一晝夜劃分為12個等份,計為12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12個時辰。同時,又將每個時辰分為8刻,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現在國際通用的方法是將一晝夜劃分為24等份,每等份為1小時,共24小時。1個小時恰好等於半個時辰,1個時辰相當於2個小時。 時辰古名時間子時夜半23時~1時丑時雞鳴1時~3時寅時平旦3時~5時卯時日出5時~7時辰時食時7時~9時巳時隅中9時~11時午時日中11時~13時未時日13時~15時申時哺時15時~17時酉時日入17時~19時戌時黃昏19時~21時亥時人定21時~23時時辰又可分為「初」和「正」。時辰的前一小時為初,後一小時為正。如23時叫子初,0時叫子正;1時叫丑初,2時叫丑正。以後又把每個時辰分為8刻,一晝夜共96刻,這和現在計時的1刻等於15分鐘是一致的。 五更五更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夜晚計時制度。把從頭一天的黃昏到第二天的拂曉一夜間分為5個更次,每更相隔2小時,稱為五更或五鼓。一更指晚上8時左右;二更指夜間10時左右;三更指夜間12時(零時)左右,即夜半時分;四更指2時左右;五更指4時左右,即拂曉時分。 十二生肖 我國古代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而成的六十干支,也稱六十甲子,來記載年的順序,叫做干支紀年法。後來,古人又用動物名稱給十二地支加上特定的標誌,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開始的目的不外乎是通過生動的形象思維來增強聯想,以便於推算年月時光。並且把十二種動物分別與之相配的各年,叫做鼠年、牛年、虎年、兔年、龍年、蛇年、馬年、羊年、猴年、雞年、狗年、豬年。在我國藏族人民使用的藏曆中也是用干支紀年法來記錄年序及把十二種動物與地支相搭配起來,只不過是換了另一種形式,它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來代替十天干,即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其十二地支,則用十二種動物代替,即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當農曆年的干支是甲子時,藏曆則叫木鼠年,農曆年的干支是丁酉時,藏曆則叫火雞年,其餘類推。
至於十二生肖名稱的起源,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開始有了「人生於某年肖某動物」的說法,也就是鼠年出生的人就肖鼠,牛年出生的人就肖牛,虎年出生的人就肖虎,兔年出生的人就肖兔,龍年出生的人就肖龍,蛇年出生的人就肖蛇,馬年出生的人就肖馬,羊年出生的人就肖羊,猴年出生的人就肖猴,雞年出生的人就肖雞,狗年出生的人就肖狗,豬年出生的人就肖豬,這樣一來,就把十二種動物,稱為「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關於十二生肖完整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王充著的《論衡·物勢篇》中,可見在東漢前已產生「生肖」的概念。 十二生肖與時辰用十二生肖計時,雖不常用,但十分有趣,現介紹如下: 古人將一晝夜用十二地支等分為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時的兩個小時,同時辰有關的動物就成了生肖屬相。子(鼠),23~01時,鼠最活躍;丑(牛),01~03時,耕牛吃夜草;寅(虎),03~05時,此時虎常出沒傷人;卯(兔),05~07時,尚有月亮,意味月中有兔;辰(龍),07~09時,群龍行雨之時;巳(蛇),09~11時,蛇出洞;午(馬),11~13時,馬為陰類,陽光到頂,陰氣始生;未(羊),13~15時,此時羊食草能力最強;申(猴),15~17時,猿猴啼叫;酉(雞),17~19時,月出之時,所謂太陰金雞;戌(狗),19~21時,犬始守夜;亥(豬),21~23時,豬睡得正香民俗萬年曆
首頁.書架.科普.目錄
下章|上章|加書籤|回簡介 第二章(本章免費)二十四節氣
節氣,就實質來說是屬於陽曆範疇,即它也是以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回歸年)來制定的。所以在陽曆里節氣的日期變動範圍很小。在陽曆里每月各有一個節氣與一個中氣,上半年節氣總是在每月6日左右,中氣總是在21日左右;下半年節氣總是在每月8日左右,中氣總是在23日左右。一般最多相差一兩天。所以很容易記憶。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的祖先在曆法上的一個獨特創造。在外國的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它們分別作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開始。而我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季始於立春,夏季始於立夏,秋季始於立秋,冬季始於立冬。 24等份表示一年中的24個節氣,每份又表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縮狀況,再將圓圈用六個同圓等份半徑成六,每等份代表四個影長單位,表示一個月的日影盈縮狀況。再次24個日影長度用曲線相連,陰影部分填黑,即成此圖,也即原始太極圖。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360°,以春分點為0點,分為二十四等分點,兩個等分點都相隔15°。每個等份點設有專名,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序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現在一般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便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 地球繞著太陽轉, 轉完一圈整一年。 一年分為十二月, 二十四節緊相連。 若按陽曆來推算, 每月兩節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 相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 四句口訣記得全: 春雨驚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滿芒夏兩暑連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處露秋寒霜降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 節氣公曆月日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中25或4、320或19、18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36或5、421或20、19清明三月節穀雨三月中46或5、421或20、19立夏四月節小滿四月中56或5、422或21、20芒種五月節夏至五月中67或6、522或21、20小暑六月節大暑六月中78或7、624或23、22立秋七月節處暑七月中88或7、624或23、22白露八月節秋分八月中98或7、624或23、22寒露九月節霜降九月中109或8、724或23、22立冬十月節小雪十月中118或7、623或22、21大雪十一月節冬至十一月中128或7、623或22、21小寒十二月節大寒十二月中16或5、421或20、19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含義及農諺 立春春季開始。萬物復甦,生機勃勃。農諺說:「立春一日,水暖三分。」「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 雨水降雨量開始逐漸增加。農諺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雨水驚蟄寒,芒種水淹岸。」 驚蟄開始響雷,冬眠動物復甦。農諺說:「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雷打驚蟄前,四十九個陰雨天。」 春分春季的中間,晝夜平分。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甲子雨綿綿,夏至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凍了春分,才有夏雨」。 清明氣候溫暖,天氣清和明朗。萬物開始生長,農家開始春耕春種。農諺有:「清明竹筍出,穀雨筍出齊。」「光清明,暗穀雨。」「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穀雨穀雨,就是「雨生百穀」。降雨量增多,對穀類生長有利。農諺說:「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夏季開始。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農諺有:「立夏日晴,蓑衣斗笠隨身行。」「立夏不幹,乾死魚蝦。」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漸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農諺有:「四月八日晴,油菜麥子長兩層;四月八日落,油菜麥子光殼殼。」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又稱「忙種」,因為此時晚谷、黍等夏播作物播種正忙,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作物就不好成熟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季節,各種器皿和衣物容易發霉。農諺有:「過了芒種,不可強種。」「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芒種雷聲大,定是大旱年。」 夏至夏天到,此時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天地萬物此時生長最旺盛。農諺有:「夏至不過不暖,冬至不過不寒。」「夏至風西南,路上水成潭。」「夏至見晴天,有雨在秋邊。」「夏至霧茫茫,洪水漫山崗。」 小暑正當初伏前後,氣候開始炎熱。農諺有:「小暑南風十八朝,吹得南山竹葉焦。」「小暑頭上一聲雷,四十五天野黃梅。」 大暑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雨水多。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小暑涼颼颼,大暑熱熬熬。」 立秋秋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植物快要成熟。農諺有:「立秋天漸涼,處暑谷漸黃。」「雷打立秋,乾死泥鰍。」「立秋無雨秋是旱。」 處暑「處」是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一年炎熱即將過去。但江南一帶仍炎熱不減,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之說。 白露因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氣往往凝成露水。農諺說:「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白露霧迷迷,秋分稻出齊。」「白露身勿露,露了凍瀉肚。」 秋分秋季的中間,晝夜平分。農諺說:「白露看花,秋分看稻。」「白露過去是秋分,忙過秋收忙秋耕。」 寒露氣溫明顯降低,夜間露水很涼,天氣逐漸變冷。寒露風對晚稻危害很大,故有「禾怕寒露風,人怕老來窮」的說法。 霜降開始降霜,天氣已冷。成霜的早晨較冷,農作物易受凍害。農諺說:「寒露不出終不出,霜降不黃終不黃。」 立冬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減少,農作物收割之後即將收藏,又是冬耕、積肥的大好時機。 小雪開始降雪。北方進入封凍季節,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農諺說:「小雪現晴天,有雪到過年。」「小雪不落雪,大雪滿天飛。」「小雪雪滿天,來歲定豐年。」 大雪降雪較大。北方進入嚴冬。 冬至進入「數九」寒天。這一天白天短,夜晚長。冬至以後,白天漸長。農諺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無霜,碓臼無糠。」「頭九沒落雪,九九如六月。」 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開始進入寒冷季節。農諺說:「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大寒正值三九,為一年四季最冷的時節。 農曆月份別稱 正月孟春、孟陽、孟陬、元月、初月、冠月。 二月仲春、酣春、令月、如月、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桃月。 四月孟夏、初夏、槐夏、麥月、梅月。 五月仲夏、惡月、蒲月、榴月、皋月。 六月季夏、盛夏、暑月、荷月、伏月。 七月孟秋、初秋、上秋、蘭月、巧月。 八月仲秋、中秋、正秋、桂秋、桂月。 九月季秋、深秋、暮秋、菊月、玄月。 十月孟冬、初冬、上冬、陽月、露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雪月、暢月。 十二月季冬、末冬、嚴冬、殘冬、臘月、歲尾。 梅、伏、九九 梅、伏和九九是我國傳統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之外的雜節氣。 梅夏初我國江淮流域會連續出現空氣潮濕、陰霾多雨或雷陣雨天氣,稱為「梅雨」期或「霉雨」期。實際上梅雨的開始(入梅)和結束(出梅)要看當年氣象條件的變化而定,比較複雜。我國傳統曆法上梅季的確定是根據江淮地區長期的經驗,規定用干支紀日來推算。按照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即梅雨期從入梅到出梅大概有一個月左右。 伏伏標誌著一年裡最炎熱的時期,俗話說「熱在三伏」。伏的日期也是按照干支紀日來推算。從夏至日算起,第三個天干為「庚」的日子叫「初伏」,過十天逢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為「三伏」。從初伏到中伏時間總是十天;中伏到末伏,有的年份為十天,有的為二十天,這要看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來確定:有四個庚日則中伏到末伏間隔為十天,有五個庚日則間隔為二十天。 每年三伏大概在公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間,這時太陽正直射地球北半球,晝長夜短,地面吸熱量大於散熱量,積儲熱量增多;加上我國東南地區常處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天氣晴朗少雨,溫度升高,因此就有「熱在三伏」之說。 九九九九是從冬至日數起,每9天為一段,共9段,順次為「一九,二九……九九」,共81天。三九約在公曆1月中旬,正在小寒與大寒之間。在地球北半球,晝短夜長,地面接收太陽輻射熱少,散熱卻多,再加上我國常受來自西伯利亞寒流侵襲,因之難免「冷在三九」了民俗萬年曆
首頁.書架.科普.目錄
下章|上章|加書籤|回簡介 第三章(本章免費) 氣象與農諺 節氣和氣象有密切關係,而氣象又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有重大影響。千百年來,人們從實踐經驗中總結了不少民間諺語,這些諺語對從事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不同,下面僅選錄部分富有代表性的農諺僅供參考。 四季氣象諺語 正月歲朝蒙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驚蟄聞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到處棉花豆麥佳。 三月風雨相逢初一頭,沿村瘟疫萬民憂,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豐年大有收。 四月立夏東風少病遭,時逢初八果生多。 雷鳴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蟲損稻禾。 五月端陽有雨是豐年,芒種聞雷美亦然, 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蔬園內受熬煎。 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熱,五穀田禾多不結, 此時若不見災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立秋無雨甚堪憂,萬物從來一半收, 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 八月秋分天氣白雲多,到處歡歌好晚禾, 最怕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道如何。 九月初一飛霜侵損民,重陽無雨一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聲菜價高。 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 此日更逢壬子日,災殃預報損人民。 十一月初一有風多疾病,更逢大雪有災禍, 冬至天晴無雨色,明年定唱豐收歌。 十二月初一東風六畜災,倘逢大雪早年來, 若然此日天晴好,下歲農夫能發財, 觀測氣象諺語 雲 早起天無雲,日出光漸明。 暮看西邊明,來日定晴明。 清晨起海雲,風雨待時辰。 風靜鬱蒸熱,雲雷必震烈。 雲起南山暗,風雨辰時見。 日出即遇雲,無雨必天陰。 雲隨風雨疾,風雨霎時息。 迎雲對風行,風雨轉時辰。 雲布滿山低,連夜飛亂雨。 雲從龍門起,颶風連急雨。 西北黑雲生,雷雨必震聲。 雲勢若魚鱗,來朝風不輕。 亂雲天頂絞,風雨來不少。 雲過天暗昏,風送雨傾盆。 紅雲日沒起,晴明不可許。 六月出彩雲,不出彩雲熱死人。 天上魚鱗雲,地上雨淋淋。 天上掃帚雲,二五日內雨淋淋。 天上花花雲,地上曬死人。 雲疊壩,不陰就要下。 雲彩往東,一陣大風。 雲彩往北,一陣天黑。 雲彩往南,下雨漣漣。 雲彩往西,下雨卿卿。 雲從東南長,下雨不過晌。 雲交雲,雨淋淋。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漣漣。 天上勾勾雲,地上雨淋淋。 烏雲攔東,不下雨就颳風。 烏雲遮東,有雨不凶。 烏雲遮西,大道成溪。 烏雲接駕,不陰就下。 不怕雲里黑,就怕雲里紅。 不怕烏雲濃滾翻,就怕烏雲掛金邊。 不怕初一晴,就怕二六陰。 不怕黑雲長,就怕雲磨響。 黑紫雲如牛,狂風急如流。 黑雲尾,黃雲頭,雹子打死羊和牛。 黃雲翻,冰雹天。 黃是風,白是雨,紅是雹子了不起。 棉花雲,雨快臨。 滿天饅頭雲,明天雨淋淋。 勾雲加白雲,不遭風來也遭淋。 黃昏火燒雲,明天熱死人;黃昏雲吃火,大雨無處躲。 雲彩往西,王母娘娘披蓑衣。 白雲黑雲對著跑,這場雹子小不了。 月出被雲淹,明日是好天。 早晨火燒雲,晚上雨傾盆。 早晨雲如山,必定下滿灣。 早上朵朵雲,下午曬死人。 早晨東雲長,下雨不過晌。 早晨游雲走,中午曬死狗。 紅雲變黑雲,必定下雨淋。 紅白黑雲絞,雹子小不了。 西北生黑雲,暴雨必形成。 早怕南雲漲,晚怕北雲推。 清晨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風 一日南風三日曝,三日南風狗鑽灶。 三月西南風,秋雨落無窮。 三月南風下大雨,四月南風曬河底,五月南風當日雨。 東北風,雨祖宗。 東風多雨北風涼,東北風吹水汪汪。 北風送九九,水蓋江邊柳。 早晨不煞風,刮到日頭中。 驚蟄不颳風,冷到五月中。 清明北風十日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雷雨 雨點如錢大,有雨也不下。 河裡有魚跳,大雨將要到。 狗吃草,鵲洗澡,三天下雨沒有跑。 青石返潮老牛叫,時間不長雨就到。 泥鰍上下游,大雨在後頭。 秋夜一片黑茫茫,保證明天雨一場。 虹穿裙子山戴帽,大雨馬上就來到。 螞蟻忙搬家,大雨定要下。 六月初一龍彈淚,新米要比舊米貴。 不怕六月六的雨,就怕七月七的風。 六月十三道不幹,不是下雨就陰天。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春天旱個夠,夏天淋個透。 夏天雨水大,秋天旱個怕。 煙囪不冒煙,必定要晴天。 鷹飛高空,無雨即風。 閃爍星光,雨下風狂。 東閃太陽紅,西閃雨重重。 西北風,疙瘩雲,忽雷閃電雹來臨。 雨前颳風雨不久,雨後無風雨不停。 夜裡起風夜裡住,五更起風颳倒樹。 七陰八下九不停,十日頭上放光明。 久雨鳥雀叫,隔日好天到。 久雨泛星光,午後雨必狂。 下雨天邊亮,還要下一丈。 早晨下雨天不陰,中午下雨當日晴。 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雨中知了叫,報告晴天到。 頭伏有雨,伏伏有雨。 淋了白露節,大旱十個月。 九月雷聲先,大旱一百天。 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 久晴響雷必大雨,久雨響雷天快晴。 不怕炸雷響破天,就怕悶雷雞模眼。 先雷後雨雨不大,先雨後雷雨不小。 春雷十日陰,半晴半雨到清明。 雷響天邊,大雨連天。 磨石雷聲就地閃,傾盆大雨難保險。 下午橫閃連,冰雹在眼前。 東閃空,西閃風,南閃火門開,北閃有雨來。 秋雷走的早,春雨多不了。 虹 斷虹晚見,不明天變。 斷虹早掛,有風不怕。 東虹為雲,西虹為雨。 東虹日頭西虹雨,南虹出來賣兒女。 西虹不過三,過三旱個干。 虹高日頭低,早晚披蓑衣。 日 日沒暗紅,無雨必風。 朝日烘天,晴風必揚。 朝日烘地,細雨必至。 暮光燭天,日色連陰。 日光晴彩,久晴可待。 返照黃光,明日風狂。 日落胭脂紅,不雨就有風。 日落烏雲漲,夜半聽雨響。 霜霧 霧收不起,細雨不止。 三日霧,必起狂風。 一朝有霜晴不久,朝朝有霜天天晴。 六月出大霧,大旱到白露。 早晨地罩霧,儘管曬稻穀。 早霧陰,晚霧晴,黑夜一霧下到明。 早霧不過三,不下也陰天。 半夜拉起霧,正午曬死兔。 春霧日頭夏霧雨,重霧三日必大雨。 秋天大霧撲人臉,當天太陽火炎炎。 霧色發白是晴兆,霧色昏沉陰連連: 霜雪又加霧,旱的受不住。 霜後暖,雪後寒,露水是晴天。 雪 一九有雪,九九有雪。 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 雪打正月節,二月雨不歇。 雨夾雪,不停歇。 二月初一雨雪大,芒種前後有一怕。 一九二九下了雪,頭伏二伏水必缺。 寒露天涼露水重,霜降轉寒雪花濃。 節氣與氣象諺語 節氣不等人,春日勝黃金。 年前立春過年暖,過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節日露,秋來水滿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正月動雷雷轉雪,二月動雷雨勿歇,三月動雷田開裂,四月動雷秧打結。 春霧霜,夏霧雷,秋霧雨,冬霧風。 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 雨水前後,植樹插柳。 正月十五雪打燈,一個谷穗打半斤。 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驚蟄種麥堆滿倉,清明種麥一把糠。 過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春分一到晝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春分早,立夏遲,清明種田正當時。 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 清明麻,穀雨花,立夏點豆種芝麻。 清明有雨麥子壯,小滿有雨麥頭齊。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清明不見風,麻豆好收成。 穀雨雨不休,桑葉好飼牛;穀雨天氣晴,養蠶娘子要上繩。 立夏晴,蓑衣滿田壟;立夏落,蓑衣掛檐下。 立夏東南風,四十五天張魚網。 小滿滿,芒種灌。 小滿晴,麥穗響鈴鈴。 四月芒種麥割完,五月芒種麥開鐮。 芒種芒種忙忙種,芒種一過白白種。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綿綿。 芒種日下雨,不是乾死泥鰍,就是爛斷犁扣。 夏至十日麥稈青,小暑不割麥自亡。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 端午夏至連,高山好種田。 小暑種芝麻,頭頂一盆花。 初伏有雨,伏伏有雨。 過伏不種秋,種秋也不收。 三伏有雨秋苗壯,三九有雪麥苗強。 小暑熱,果豆結,小暑不熱,五穀不結。 小暑起燥風,日夜好天空。 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回。 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黃金。 朝立秋,涼颼颼;暮立秋,熱到冬。 六月立秋秋後種,七月立秋秋前種。 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難收。 白露晴三日,礱(lóng,破谷取米的工具)糠變白米。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寒露一到百草枯,薯類收藏莫遲誤。 寒露蠶豆霜降麥,種了小麥種大麥。 麥怕清明連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半冬干。 霜降不起蔥,越長心越空。 立冬無雨一冬晴。 立冬晴,柴米堆得滿地剩;立冬落,柴米貴似靈丹藥。 立冬若遇西北風,定主來年五穀豐。 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 小雪下麥麥芒種,大雪下麥勿中用。 冬至前頭七朝霜,有米無礱糠。 冬至多風,寒冷年豐。 冬至天晴明,來年歌太平。 冬前霜多來年旱,冬後霜多晚禾宜。 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熱秋不收。 小寒節日霧,來年五穀富。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寒潮過後天轉晴,一朝西風有霜成。 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地泥濘。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氣象與農事諺語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則會放晴,初三若下雨則會下到十五) 雨澆上元燈,日晒清明種(上元,指正月十五若下雨,清明定放晴) 頂看初三,下看十八,有雨繼續下(每月初三日與十八日若有雨則繼續下)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則直至清明這段期間雨量較多) 清明要明,穀雨要淋(清明天晴,穀雨下雨,對農事有利) 春寒雨多,冬寒雨散(春天若天氣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氣寒冷,雨水必稀少) 春黑冬白,雨勢泄泄(春天滿天黑雲,冬季滿天白雲,則細雨綿綿不停) 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內謂之早春,播種不宜早,應按氣候行事) 春霧曝死鬼,夏霧漲大水(春、夏季觀晨霧來判斷晴雨) 春南夏北,無水磨墨(春天若吹南風,夏天若吹北風,則雨水少,天旱) 二月二打雷,稻尾似重鎚(二月初二這一天若打雷,早期稻穀豐收)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有雨,則病人就少) 雨打五更日晒水(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 一點雨一個燈,落到明朝也不晴(一點雨水一個泡,落到第二天也不會停,會繼續有雨) 清明風若從南起,定然田禾大有收(清明日若有南風吹,可望是大豐收之年) 三月死泥鰍,六月風拍稻(三月若過分酷熱。水中部分泥鰍熱死,象徵颱風會早來,六月稻穀會受到損害)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干土,六月火燒鋪(四月芒種日若下雨,則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則乾旱無雨,酷熱異常) 西北雨,落不過田埂(夏季常見的雷陣雨來自西北方向,下得快,停得也快,雨量不大) 吃了五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節後始無寒氣)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小暑前後十天內,若吹東風,則有颱風來臨;大暑前後早晚泛出紅霞,將有颱風)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台(六月初一日,如有雷鳴,年中則有颱風) 六一九,無風水也哮(六月十九日,無風必有雨) 七一雷,一雷九台來(七月初一日若有雷鳴。年中颱風必定有很多) 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菜園內受熬煎(夏至日如吹西北風,可能蔬菜要歉收) 立秋無雨最堪悲,萬物從來只半收(立秋日若無雨,萬物可能不豐收) 東閃太陽紅,西閃雨重重,北閃當面射,南閃閃三夜(夏秋相交時,東閃電錶示無雨,西閃電連連有雨,北閃即有雨,南閃則遲遲少雨)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雷鳴,則遲禾歉收) 好中秋,好晚稻(中秋月明朗,晚稻豐收) 驟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快雨快晴(突然起風不會刮到明天,突然下雨不會下到天黑,雨下得快晴得也快) 重陽無雨一冬晴(九月初九日若無雨,下半年雨量稀少) 立冬之日若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立冬之日逢天干壬時,來年高產之田也會歉收) 冬至天晴無雨色,來年定唱太平歌(冬至天晴,明年一定豐收) 十二月南風現報(十二月間若吹南風則馬上下雨)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大寒日不冷,人畜多疾病) 節氣農事歌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種菜,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忙割地,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 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 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推薦閱讀:
※脫衣舞為什麼會從歐美酒吧里跳到中國的葬禮上?|浪潮工作室
※為什麼出馬仙會被不少人追捧或者說相信?
※煙花爆竹該不該禁?
※瓦匠分2種:燒瓦的,撿瓦的,你說我累,我說你險
TAG: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