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功成名就身隨歿 後推三國四百年
淺淺絲語 等級:狐法師 送禮物 發消息 |
樓主 韓信:功成名就身隨歿 後推三國四百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生於公元前230年,卒於公元前196年。在34年的傳奇一生中,他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少小孤苦,身無謀生長技而寄食於人,受過胯下之辱,卻又胸懷大志,歸漢拜將後壯志得申,雄圖得展,襟抱得開,為劉邦陳述統一方略,目光犀利,謀深慮遠,展現出一代軍事家、戰略家的卓越才能;在楚漢戰爭中他叱吒風雲、縱橫捭闔,「暗渡陳倉」、「背水一戰」等一系列光輝戰例光耀千古,以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和博大精深的軍事謀略成就一代名將,成為傑出的軍事天才!他長於用兵,卻短於處世,拙於保身,在人生的巔峰時刻,也是歷史的轉折時期,面對恩怨榮辱的命運抉擇,他受傳統的忠義思想、是非觀念的浸染太深,知恩圖報,只想著做一名忠臣、功臣,一念之間,卻將本來可能提前四百年出現的一個「三國」鼎立局面推後了四百年!而自身卻最終落得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可悲下場!韓信的一生,集大喜、大悲、大辱、大志、大功於一身,名垂於青史,功著於千秋,身首於異處,夷滅至三族!可悲、可嘆、可歌、可泣、可憐!千載之下,使人感慨系之。收復領土聯盟作本文以記之。 一、韓信的簡要生平 為了敘述的方便,收復領土聯盟大體沿著韓信的生平脈絡,對其一生作個大概的介紹。
韓信一生,引出了多少故事,引發了多少感慨,怕是已難以統計。象是「韓信將兵,多多亦善」、 「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等成語、故事或俗語,現在已是婦孺皆知了。後人用「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概括了韓信富於傳奇而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是相當恰當的。 (一)寄食於人 韓信的存與亡,確實與兩個婦人有關。第一個婦人是誰呢?她就是漂母。《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沒有辦法,他曾經多次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這樣過了幾個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晨炊蓐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未起而床蓐中食。」人家兩口子為了躲開韓信,竟然早早地弄了點飯在被窩中吃了。卻又不巧,「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沒有了吃飯的地方,韓信只好到淮陰城北的淮水岸邊去釣魚。《史記》載,「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第二個婦人是誰,收復領土聯盟之後再談。 (二)胯下之辱
韓信受胯下之辱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對韓信一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確實是奇恥大辱啊,但是韓信忍住了。蘇軾在《留侯論》中對此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韓信就具有這種大勇。 (三)大難不死 韓信出道之初,跟隨的是項梁和項羽,後來歸漢,卻又差一點被「坐法」斬首。有幸的是,天不滅韓信,他憑著三言兩語,竟然將自己救活了,這也可以稱得上是傳奇了。《史記.淮陰侯列傳》載,「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四)蕭何追信、設壇拜將 對韓信來說,是誰強烈地影響到了他一生的生死榮辱呢?所謂的「生死一知己」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何!《史記.淮陰侯列傳》詳細記載了蕭何追韓信, 並說服劉邦起用韓信的經過。「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看來,劉邦對於蕭何基本上是言聽計從啊!應該說,蕭何對於韓信是十分了解的,他親自建議劉邦設壇拜將,充分滿足了韓信的自尊心,給足了面子!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設壇拜將成了韓信輝煌的起點。 二、爭奪天下的方略 韓信的不俗,還在於他為將進軍之前,即向劉邦陳述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基本方略。韓信以敏銳的戰略家的眼光對當時雄霸天下的項羽集團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項羽集團的種種不合時宜的弊端,特別是指出了項羽具有「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的弱點,可以說是透徹見底,入木三分;對當時力量還相對弱小的劉邦集團提出了切合實際的政治、軍事方略,提出了任用賢將、論功行賞、救濟百姓、收天下人心的措施和取三秦、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戰略目標。收復領土聯盟認為,這一「漢中方略」絲毫也不亞於後世諸葛亮的《隆中對》!在一定程度上說,劉邦就是按照這一方略最終取得了天下。 《史記.淮陰侯列傳》詳細介紹了韓信的這一方略:「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三、卓越的戰功 韓信自拜將領軍之後,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了常勝將軍,建立了不世之功!他涉西河,平魏,破趙,脅燕,定齊,在很短的時間內為漢朝打下了半壁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還打敗了楚人派去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並殺了大將龍且,給項羽集團以極大的震憾!徹底改變了楚漢戰爭的力量對比,基本上對項羽集團形成了戰略包圍的態勢,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展現出了韓信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謀士蒯通對韓信的功績作了高度概括,《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說,「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兩千多年來,韓信傑出的軍事成就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宋代陳亮說:「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對韓信的作戰指揮藝術也推崇備至,說「予覽古今兵家者流,當以韓信為最。」《百戰奇略》特將韓信「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和「沉沙決水,半渡而擊」等戰法作為「遠戰」和「水戰」的法則寫入該書。大約在明末清初成書的《三十六計》則將「暗渡陳倉」的戰法列為「三十六計」之一,讓人們學習、效仿。一些古代的名將傳記對韓信的軍功戰績、用兵謀略更是無不備錄。因之,韓信曾被人稱為「兵仙」! 三、初步顯現的三國鼎立格局 韓信平齊並打敗楚軍龍且之後,楚漢戰爭首次出現了三國鼎立的格局,此時,韓信的勢力如日中天,北方大部均已收入囊中,而南方東西兩線,楚漢兩軍卻打得難解難分,韓信集團因之具有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誠如蒯通所言,「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還有第三種可能,如果自立,則天下三分之勢立即顯現!《史記.淮陰侯列傳》以較大的篇幅介紹了武涉及蒯通勸韓信叛漢獨立的說辭。武涉是項羽派去的,韓信不聽,謀士蒯通詳細分析了韓信當時的處境及不同的選擇,為其詳陳禍福。可是韓信一直聽不進去。蒯通首先以相面之言,委婉地勸說韓信背漢自立。《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櫜鵷,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接著話鋒一轉,為韓信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而韓信卻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終不肯背漢自立。 應該說,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只要韓信擁兵自立,據強齊,從燕、趙,則整個北方,就是韓信的了。劉邦和項羽彼此誰也無力打敗韓信,齊、漢、楚三方彼此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則三國鼎立的局面很可能要提前四百年出現!如果那樣,那中國的歷史將不得不重寫。現在看來,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對整個中華民族將是極為不利的,但顯然對韓信最有利。但韓信既無此野心也無此政治頭腦。歷史走到這一重要關頭時,被韓信輕輕地一撥,隨即轉變了方向,沿著統一的道路迅速走去。中國在秦滅亡不久,一個統一的大國西漢隨即迅速崛起於世界的東方。 四、被逼而反,身死婦人之手 韓信與劉邦之間最大的隔閡與不信任,是韓信向劉邦提出任「代理齊王」時產生的。劉邦為了拉攏韓信出兵滅楚,不得已,含怒封了韓信齊王,這就為韓信以後的悲劇結局埋下了禍根。劉邦對韓信的防範和隔閡使劉邦在主要政敵項羽死後,迅速對韓信有了動作。你看在滅掉項王后,「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劉邦在處理與功臣的關係上確實不怎麼高明,不然也不會出現一系列反叛事件。對於韓信,劉邦是想下手除去,因為他隱隱約約覺得韓信對其統治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隨後,高祖偽游雲夢,韓信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把韓信抓住了。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劉邦好象也自覺理虧,說,有人告你謀反!「遂械繫信。」最後怎麼辦了呢?收復領土聯盟認為,劉邦肯定是動了惻隱之心,在謀反無真實憑據的情況下,他一時還真難下決心動手殺韓信!於是「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這就給了韓信以極大的刺激,不但深深地傷了其自尊心,而且使韓信加深了對今後自身命運的擔憂,由原先的拒絕叛漢到了猶豫不決或叛或否難下決心的地步。《史記》記載,韓信「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說韓信不居功自傲也是不符合實際的,象韓信取得這麼大成就的人,言語行動間肯定難以掩飾出發自內心的優越感。韓信還很有些書生氣,在政治上還不很成熟,特別不該的是,他根本看不起樊噲之流。要知道,樊噲可是劉邦的兩喬,你當眾看不起他,劉邦能不嫉恨嗎?退一步說,就算劉邦不嫉恨,劉邦的妻子呂后能不嫉恨嗎?《史記》記載了這件事。「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之後,韓信發展到與陳豨合謀起兵的地步,陳豨起兵反叛後,韓信也想反叛,但事未發時,卻遭到自己「舍人」的告密,呂后隨即對韓信動了手。《史記》記載,「呂后欲召(韓信),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這一段話的意思很淺顯,就是呂后想召見韓信,又怕韓信不來,就與蕭何謀劃,謊稱有人從劉邦軍營來,稱已滅陳豨,列侯群臣都要來祝賀。蕭何欺騙韓信說,你雖然有病,也是勉強支撐著前去祝賀。去到後呂后就讓武士把韓信綁了,斬於長樂鍾室。「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這個知己就是蕭何,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個使其死亡的婦人,就是呂后無疑了! 有意思的是史記接著寫到,高祖「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好一個「且喜且憐」,活生生寫出了高祖的心態!喜得是終於為自己除卻了一大危及政權的禍害,憐的是韓信一代將帥之才,竟然死在了一個婦人之手,死不得其所!甚是可憐!從呂后乾淨利落地除掉韓信這一件事上,可見呂后的手腕非同一般,其毒辣陰險狠毒已是暴露無遺了!如果韓信有其政治頭腦的十分之一,怕是中國就要早早地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了。 五、韓信悲歌 韓信象是一陣旋風,在楚漢相爭中橫掃千軍如卷席!韓信象一顆耀眼的流星,以其光輝而短暫的一生,划過歷史的星空,發出了奇光異彩,使其生命具有了某種永恆。韓信是一代軍事奇才,卻不能戰死於疆場,揚名於異域,卻不明不白地死於內部的政治鬥爭,不明不白地死於婦人之手,死不得其所,韓信也真夠窩囊的!儘管在歷史上大殺功臣史不絕書,但韓信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上,差不多成了第一個被殺的最著名的功臣。韓信的悲劇更具有某種普遍意義。在我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傑出人士,不是死於兩軍陣前,不是死在殺敵報國的疆場而是死於內鬥,死於自己人的手中?這是一種最大的內耗,最大的人才浪費! 韓信平生所學從何而來?收復領土聯盟無從得知,因為太史公在《史記》中隻字未提韓信的成才史,《漢書》中同樣未提,這就更給韓信增添了神秘感。彷彿韓信是天縱之才!大異於張良、項羽。韓信從一介區夫,拜將後扶搖直上,竟然如擊水飛天的大鵬,一飛衝天,一鳴驚人,一戰成名!引起了後世多少有志建功立業者的艷羨!亦引起了多少庸碌無能之輩的嫉妒和誹謗,李白感慨「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嫉賈生」!韓信以其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又給後人帶來了多少靈感!李宗吾直接從韓信和其他有關的歷史中提煉出了「厚黑學」!並把韓信作為「厚而不黑」導致失敗的最典型的例子。韓信的悲劇最根本的是文化的悲劇,從一定意義上說,韓信是被傳統文化或者說是傳統思想殺死的人物。韓信最大的錯誤是把道德等同了政治!韓信很有良心,不然他也不會厚報漂母,不然他也不會支持劉邦。韓信深受傳統文化熏陶,忠信禮義、是非曲直曾經影響過韓信一生,使其在最重要的歷史關頭,做出了維護統一,迅速結束戰爭的決策,而置個人的榮辱沉浮於不顧!其實,蘇秦早就說過,這些東西「是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韓信可以說是道德楷模,忠誠義士,但他同樣犯了項羽「婦人之仁」的錯誤,成為了政治上的近視眼!他沒有看清政治太殘酷,太血腥,太黑暗,太自私,也太骯髒!韓信顯然不單純是為自己考慮,不然也許我國的歷史上早早就會出現一個三國!這一點和現在台獨政客完全利己不可同日而語!韓信當時是抱著一種幻想,他不相信劉邦不能容忍一個功臣,不相信劉邦不能容忍一個功臣的自尊和榮耀,儘管後來對自己的決策後悔了。韓信的反叛之路最主要的還是造成的,是劉邦逼其造反的,不然韓信感到自己沒有活路。韓信死得冤嗎?從歷史上來看,既可以說他不冤,因為他圖謀造反;也可以說他冤,因為他是被逼的。無論怎麼說,收復領土聯盟認為,韓信儘管後來圖謀反叛,但他仍是中國式的英雄,也只有中國文化才能培養出這樣的英雄。韓信英年早逝,可惜啊! |
推薦閱讀:
※傳授張角秘籍的南華老仙是誰?460年後現深山,天下大亂82年
※《三國演義》中魏延是什麼樣的人?
※第二十回 用水攻陳公台建奇勛 起三軍張雋乂御外辱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如何體現?
※《三國演義》中呂布是為何而死?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