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溝:一個村一部太極拳史
首發:1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盧剛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這是「詩豪」劉禹錫寫的詩句。然而夾帶大量泥沙的黃河一出陝西進入河南,尤其是流淌至平原地帶,那奔騰激蕩的河水就變得舒緩柔和起來。
當黃河流經河南溫縣,南有古稱洛水的伊洛河匯入。洛水清,黃河濁,一清一濁的兩股河水在此交匯、融合,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極陰陽圖」,這就是「天下太極出河洛」的由來。
河洛匯流處
而中國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恰好處於黃河北岸距河洛匯流處幾公里遠的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依太行,陰陽相和,太極天成。這裡的人相信:天下之大,太極拳興於陳家溝卻是必然。數百年來,這裡大師雲集、英才輩出,成為舉世聞名的太極聖地。
陳家溝太極拳祖祠 捷影 攝
村中小巷曲徑通幽,農家小院古樸清新。不敢想像,只有3000人的小村卻有4個太極拳學校、30多個家庭拳館和300多名拳師。
可又有誰知道,在過去一段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陳家溝太極拳一度面臨失傳的危險。
陳家溝遊客。 徐宏星 攝
隨著改革開放,國門大開,發源於這個小村莊的太極拳風靡世界,目前已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習練者達數億人之多。每年從世界各地趕來陳家溝朝聖、拜師學藝的太極拳愛好者更是絡繹不絕。
這一個村,就是一部中華太極拳史,這裡隱藏著太多太多關於太極拳盛與衰的故事……
陳家溝牌坊 徐宏星 攝
那些沒有太極拳的日子
陳家溝原名常陽村。明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舉家搬遷到這裡,因為村中有三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氏人丁興旺,改為陳家溝。
明末清初,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1600-1680)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博採眾家之長,結合《易經》太極陰陽之理,融匯中醫經絡學說和道家導引吐納術,創編出了一套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為太極拳。
太極拳先在陳家溝經歷了百年傳承,到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和陳有本時,二人由博返約,分別創編出陳式太極拳大架和陳式太極拳小架套路。
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全面總結了陳氏數代宗師所積累的太極拳傳承實錄和實踐心得,為太極拳的傳承與弘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太極拳開始對外繁衍傳播。
太極剪影 徐宏星 攝
清嘉慶年間,陳長興摒棄門戶之見,將太極拳傳給外姓人楊露禪,楊露禪學成入京與人比武未遇敵手,被譽為「楊無敵」,太極拳遂名聲大噪,後楊露禪創編出楊式太極拳;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平傳拳於溫縣趙堡鎮和兆元、河北永年武禹襄,兩人分別創編出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清末,滿族人全佑師從楊家學楊式太極拳後,傳子吳鑒泉創編出吳式太極拳;民國初期,河北順平縣人孫祿堂,師從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後,創編出孫式太極拳;20世紀30年代,陳家溝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在祖傳拳械套路的基礎上,創編出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二路。
到清末民國初年,國內太極拳高手輩出,湧現出陳鑫、陳子明、陳照丕、孫祿堂、張之江、李景林、王子平等大家。太極拳在國內外風光無限、盛極一時。
當時的陳家溝也出了陳發科、陳省三、陳寶璩、王雁等陳式太極拳名家。
黃河邊「舞」太極。 徐宏星 攝
天災人禍逢亂世,祖傳太極瀕臨失傳
但這一切都在一場變故後發生劇變,甚至一度到了這個太極聖地竟然多年無人練拳、傳承中斷的境地。
故事要從1941年說起,當年河南遭遇了前所未見的旱災和蝗災,陳家溝也未能倖免。
「那年的蝗災實在厲害,蝗蟲還沒到之前就聽到『呼呼』的風聲,緊接著就是遮天蔽日的飛蝗群,沿途莊稼一掃而光。」年過八十的陳家溝老支書張蔚珍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不光天災肆虐,更有人禍橫行。當時的皇協軍、雜牌隊、日本鬼子、土匪等各股勢力輪番滋擾,民不聊生。「老百姓餓死的、被打死的都沒數了,每天都死人,到處是屍體。」村裡老人回憶說。村民把草根樹皮都吃光了,最後撿大雁屎吃。這段歷史在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中進行了真實的再現。
為討活路,大多數人都背井離鄉逃荒到了西安、咸陽、寶雞等地,原來一千多口人只剩下了走不出去的七八十口老弱病殘在村裡等死。「這個時候,活命都成了問題,自然無人再去練拳了」,村裡老人說。傳承幾百年的太極拳自此完全中斷。
黃河邊「舞」太極 徐宏星 攝
老拳師憂心失傳,偷練點燃「星星之火」
1946年溫縣解放,陳家溝也迎來了春天。外出逃荒的群眾陸續回來,村裡重新達到了上千人。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後,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老百姓終於可以安居樂業了,但太極拳卻仍舊沒人練了。
村裡老人們分析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會拳的人生存能力強,多數在外面立住了腳,回來的少;二是當時整天忙於打地主斗惡霸的政治運動,群眾不知道練太極拳符不符合政策,沒人敢練。
一直到1953年,當時江湖人稱「鐵捋神靠」的王雁(1900-1980),非常擔心太極拳會失傳,於是暗中物色弟子,每晚偷偷在村裡小學教拳。至此,在陳家溝斷了十多年的太極拳又再次燃起零星火種。
1958年,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丕(1893-1972)回到村裡。
新中國成立後,陳照丕在河南省黃河委員會工作,回家探親時,他看到村裡幾乎沒人練拳,心急如焚,生怕太極拳在陳家溝失傳,1958年向單位提出退休回家傳拳。這一年陳照丕雖已65歲高齡,可參加全國武術比賽,仍獲得太極拳第一名、梨花槍第三名的佳績。
回到陳家溝以後,針對群眾對當時政治形勢的顧慮,陳照丕搬出毛主席的話來應對:「毛主席說過,爬山、游泳、散步、太極拳都可以強健身體。你看,毛主席也號召練太極拳,太極拳是國粹,是老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為啥不敢練呢?」
就這樣,在王雁和陳照丕的堅守下,太極拳的習練在陳家溝開始如星星之火重新燃起。
2017百城千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趙耀東 攝
「文革」期間發明「毛詩拳」,練拳村裡還給工分
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文革」開始,隨著《人民日報》一篇《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社論的刊發,「破四舊、立四新」的運動迅速在神州大地展開,政治空氣陡然緊張起來。
1968年,陳照丕已經70多歲高齡,為了讓太極拳的寶貴財富能全部傳承下來,他挑選出陳小旺、王西安、陳正雷、朱天才四個人重點培養,也就是今天遠近聞名的陳式太極「四大金剛」。
陳照丕為了防止人挑刺兒,就自編「毛詩拳」——把毛主席詩詞和太極拳招式結合起來,教一招拳,背一句詩詞。比如,練太極拳起勢口念「紅軍不怕遠征難」,教「金剛搗碓」就吟誦「萬水千山只等閑」;他還把「金剛搗碓」名曰「鐘山風雨起蒼黃」,把「攬扎衣」名曰「百萬雄師過大江」。
1972年,80歲高齡的陳照丕去世。此時,陳家溝學拳的人包括陳小旺、王西安、陳正雷、朱天才在內,仍未能掌握太極拳的精髓,太極拳真功夫的傳承又一次中斷。
後來,村裡人打聽到老家陳家溝的太極拳名家陳照奎定居在北京,就輾轉託人請他回村教拳。自太極拳創世幾百年來,都是從陳家溝往外傳拳,而如今開始了陳家溝從外引進太極拳的一段特殊年代。
據村民回憶,在1973年、1974年、1978年陳照奎曾三次正式回到陳家溝教拳,每次幾個月。當時為了提高大家練拳的積極性,村委會制定的政策是,過來練拳相當於上工,直接計工分。這大大提高了村民練拳的積極性,超過了100多人。
中國太極拳博物館 徐宏星 攝
鄧小平題寫「太極拳好」,傳承危機真正解除
上個世紀70年代,陳家溝的太極拳傳承逐漸上了軌道,開始在省內有了不小轟動。「1972年9月溫縣體委在陳家溝選拔了12名太極拳選手,由陳照丕帶隊代表新鄉地區參加了河南省武術表演賽。」朱天才憶起了往事,「當時在登封舉行了套路表演,又在鄭州表演了三天。」
在武術比賽中,朱天才曾多次獲得省、全國太極拳金牌。1978年,朱天才被河南省選拔到由國家體委主辦的四川省成都體院首屆全國教練員進修班深造。接下來幾年間,陳小旺、王西安、陳正雷、朱天才都被選拔為河南省武術專業運動員。
習練太極槍 徐宏星 攝
改革開放一聲春雷,為太極拳全面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1978年11月,鄧小平在接見日本友人時說:「太極拳好哇!」日本太極拳愛好者遂請求鄧小平給予題詞。從此,鄧小平的著名題詞「太極拳好」便流傳開來。
1982年,在上級關照下,張蔚珍主持成立了陳家溝太極拳學校,並任首任校長。學校開始大規模招收學員教拳。自此,太極拳傳承的危機才真正解除。
太極拳進校園(陳家溝) 徐宏星 攝
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道德精髓、現代價值和傳承理念,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一個嶄新階段。
「中國夢就包括文化振興夢。太極拳是國學的『活化石』,是優秀的東方文化,不僅要保護,更要傳承和發展。」溫縣縣委書記王玲對太極拳未來如何持續發力,目標清晰。
作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近年來,溫縣明確了「全力打造享譽世界的太極聖地」這一戰略定位,把太極拳發展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祖祠練拳 徐宏星 攝
2017年,世界百城千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從溫縣陳家溝點燃,575座國內城市、25個國家50多個國外城市共1000多萬太極拳人參與的演練活動世界矚目;六大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陳小旺、陳正雷、陳全忠、崔仲三、翟維傳、張全亮、張茂清、和有祿等相聚太極聖地,共同為陳王廷銅像揭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帶領書法家走進陳家溝,欣然題寫「太極拳之源」等匾牌。
2017百城前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啟動儀式。 徐宏星 攝
練起來:標杆人物的激勵下練拳蔚然成風
1971年出生的陳炳是陳小旺的侄子,他的武館在陳家溝的最南邊。陳炳自小就在兩個叔叔和姑姑的督促下刻苦習練太極拳,後來考上了上海體育學院,在實戰基礎上又全面提升了理論水平。畢業後他回歸家鄉,開館授拳,生源不斷。在他的引領下,村裡更多的人開館授拳。
家庭武館練太極
如今,這個3000人的中原小村莊竟分散著30多個家庭拳館。俗話說「喝喝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村裡耕田種地的、修理家電的也許就是自小習練太極拳的行家裡手。
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火炬,陳家溝的拳師走到哪裡,也把太極拳帶到哪裡。如今在西安,開館授拳的拳師近百名之多,僅陳家溝老拳師、年過九旬的陳全忠一家,就先後有數千人跟隨其拜師學藝。
家庭武館 徐宏星 攝
陳家溝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授拳熱。今年47歲的顧廣州是溫縣趙堡鎮人,從小就習練太極拳,曾師從多人,尤其在太極拳養生方面頗有獨到見解。目前,他在焦作市開了一家「耍知道拳館」授拳。
在顧廣州的拳館裡,記者見到正在學拳的學員盧滿成,今年50多歲的他患哮喘多年,心臟還植有支架。他說練拳一年多了,現在哮喘已不再發作,身體狀況大有改善。另一個學員徐琳傑40多歲,自稱練拳一年多後,體重由160多斤降到了130斤,高血壓、高血脂等癥狀都已不見了蹤影。
太極聖地 徐宏星 攝
傳出去:外國人把太極拳當作「貴族文化」
1981年,日本太極拳愛好者三浦英夫到訪了中國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自此,陳家溝封閉的大門完全向世界打開,先後接待了日、韓、法、澳、意、美等國來訪和學習的團隊逾百批。
第二年,國家選派朱天才到新加坡傳授太極拳,朱天才也由此成為第一個國家外派傳拳的太極大師。如今,朱天才在國外的拳館有100多個,出國授拳一次也需幾個月時間。「國內國外正式拜過師的弟子大概有500多個,經常保持聯繫的弟子有200多個吧!」他笑著說。
自上世紀80年代起,走出國門傳拳的陳家溝拳師多達一百多位,除了著名的「四大金剛」——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外,還湧現了一大批較為優秀的陳式太極拳傳人,如陳慶州、陳小星、陳照森等,傳播範圍多達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推廣太極拳作出了巨大貢獻。
洋弟子學太極。 徐宏星 攝
目前,全世界習練太極拳的人數已達數億。陳炳說,國外學員的來源除了生病後醫生推薦的以外,對中國太極拳文化感興趣而自發來學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不少外國年輕人想把教授太極拳作為職業。如今不少國家的社會主流人群都把太極拳作為「貴族文化」來學習,他們會很自豪地向別人講:「我會打中國太極拳!」
如今溫縣在國內外設立的武館及加盟武館、分支機構達3000餘家。預計到2020年,以陳家溝太極拳為核心的武術培訓機構國內外將達5000餘家。
太極聖地「洋弟子」 徐宏星 攝
一位太極拳研究者認為,太極拳代表著中國人的哲學和價值觀,是中國人健康、自然、和諧生活方式的體現,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
太極拳之所以風靡世界,恰是中國綜合實力上升的體現,隨著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也必將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這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定義
※為何內家拳不練肌肉力量?他有更好的實戰發力方式
※三拳合一(六)「十字、丄字、〇字」與「當中一點子」
※太極氣功心法$陳式秘傳太極拳內功——丹田內轉論
※純太極拳格鬥的困難
TAG: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