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斷定天下終屬漢家,她用生命勸兒子追隨劉邦!
慧眼斷定天下終屬漢家,她用生命勸兒子追隨劉邦!
(網路圖,問老媽媽好)
王陵和劉邦是同縣人,他為沛縣豪族。還在劉邦當沛縣小小的泗水亭長時,王陵就與劉邦私交甚厚。史書上說「高祖微時,兄事陵」,劉邦像對待兄長那樣侍奉王陵。王陵缺乏文化素養,愛意氣用事,喜歡直言。
到了高祖在沛縣起兵,進入關中抵達咸陽時,王陵在南陽率領數千人響應。既不肯跟從劉邦,畢竟曾經是自己的小弟,打不下那個臉。也不肯依附項羽。應該是擁兵自重,待價而沽的心態。
楚漢戰爭開始後,王陵終於願意歸附劉邦陣營。劉邦採用韓信的計策,平定關中後派將軍薛歐、王吸帶兵出武關,借著王陵兵駐南陽,到沛縣去接太公,呂后。項羽卻搶先一步得到訊息,在陽夏(據胡三省,夏音賈)一帶阻擊王陵。楚又封原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以抵拒漢軍。從而劫了太公、呂后,同時落入項羽之手的還有王陵的母親。
自古王侯將相,功成名就,其身後無不有一位偉大的女性站在他的背後,昔日孟母三遷,成就了亞聖的美談;岳母赤字,方有精忠報國的典範。縱觀楚漢相爭的五年,實乃是人才競爭的五年。楚漢相爭,爭奪雄才在那個時代不可避免。項羽為了得到王陵,想以他的母親作為人質,要挾王陵,用王陵的孝道和母子深情來爭取王陵。
一天,項羽趁著漢使來楚,便把王陵母請出來,當著王陵使者的面,讓陵母東向坐,表示尊敬。而陵母在給使者送行的時候,垂淚道別:「請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無以老妾故懷二心也!」她拔出使者的佩劍,自刎而死。項王手中的牌自爆了,自然很生氣,煮了王陵的母親。
此後王陵鐵心追隨劉邦,跟隨劉邦轉戰南北,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高祖六年(前201年)八月,封為安國侯(5000戶),以其初不欲從高祖,且與高祖仇人雍齒交厚,故晚封。封安國侯。這個侯位很有意思,安邦定國。
王陵為人剛正,不依附權貴,得得罪了不少人。但劉邦很喜歡王陵的這一特點,臨死前呂后問高祖:「陛下百年之後,如果蕭相國也死了,讓誰來接替他做相國呢?」高祖說:「曹參可以。又問曹參以後的事,高祖說:「王陵可以。不過他略顯迂愚剛直,陳平可以幫助他。陳平智慧有餘,然而難以獨自擔當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擔任太尉。」呂后再問以後的事,高祖說:「再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孝惠帝六年(前189),相國曹參去世,任命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安國侯做了右丞相,兩年後,孝惠帝去世。呂太后想立呂氏宗族的人為王,詢問王陵,
王陵說:「高帝曾殺白馬,和大臣們立下誓約,『不是劉氏子弟卻稱王的,天下共同誅討他』。現在如果封呂氏為王,是違背誓約的。」太后很不高興。又問右丞相陳平和絳侯周勃。周勃等人回答:「高帝平定天下,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職,封呂氏諸兄弟為王,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太后大喜,於是退朝。王陵責備陳平、周勃:「當初跟高帝歃血盟誓時,你們難道不在嗎?如今高帝去世,太后是臨朝執政的女主,卻要封呂氏子弟為王。你們竟然縱容她的私慾,迎合她的心愿,違背與高帝立下的誓約,將來還有什麼臉面見高帝於黃泉之下呢?」陳平、周勃說:「如今在朝廷上當面反駁,據理諍諫,我們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漢天下,安定劉氏後代,您又比不上我們。」王陵無話可答。
十一月,呂太后假意提升王陵為皇帝的太傅,實際上不重用王陵。王陵發怒,稱病辭職。閉門不出,始終不朝見皇帝,七年後去世。
丞相張蒼是陽武人,他非常喜歡圖書、樂津及曆法。在秦朝時,他曾擔任過御史,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後來因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沛公攻城略地經過陽武的時候,張蒼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沛公攻打南陽。後來張蒼因為犯法應該斬首,脫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時,身體又高又大,同時還有一身如同葫蘆籽一樣肥碩白皙的皮膚,湊巧被王陵看見,驚嘆張蒼長得好。因此,王陵就向沛公說情,赦免了他的死罪。
張蒼對於曾經救過自己性命的王陵感恩戴德。王陵就是安國侯。等到張蒼當了高官之後,經常把王陵當作父親一般侍奉。王陵死後,張蒼已經是丞相了,但是每逢五天一休假的時候,總是先拜見王陵夫人,獻上美食之後,才敢回家。
楚漢相爭,勝負未定時,王陵的母親已斷言天下必屬於漢王,惟恐王陵失去輔佐漢王定天下的機會,引劍自殺,了斷王陵心中的牽掛,生死關頭能如此果斷,真可說是女中丈夫。
後來三國時代的徐庶最後不能輔佐劉備,是為保全母親的性命,如果王陵的母親不自殺,王陵的遭遇和徐庶是不是也會一樣呢?(村夫)
勘破三界仙佛亂斗迷局,揭秘取經路上群妖真相。葉之秋「勘破西遊」系列掀品西遊狂潮,絕對顛覆傳統解說。在線閱讀全部作品,請關注微信原創公眾號:秋雨軒讀史
一起讀紅樓,請關注或轉發微信原創公眾號:婉如清揚
推薦閱讀:
※如果讓你活一萬年,你願意嗎?或者是活到一半選擇死亡?
※我們終究會走向機械改造還是自身基因調整達到永生?
※如何看待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去?
※那些在生命的暴風雨中迷失的靈魂
※醫院的牆比教堂聽到了更多的禱告
TAG: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