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初期大乘經典

  

  

◎大乘佛教的興起

也許是受到印度教的刺激,與印度教的形成相對應佛教也在公元前二世紀左右開始掀起了新的運動。以出家人為中心的部派佛教從事阿毗達磨的研究,並逐漸專門化作為對部派佛教的一種反動,在家信徒中間興起了一種佛教新運動。

喬達摩.佛陀入滅時,荼毗的儀式由信徒們來處理。根據信徒的要求,佛舍利被分在八處,初期經典說因此而有了佛塔。可能當時守衛佛塔是在家信徒的任務於是不久便誕生了以佛塔為中心的信徒集團。出家人遵循佛陀的遺訓,格守法即佛陀的基本教說,而對於守塔的人們來沈與佛陀教說的內容相比,對釋尊的憧憬才是其信仰的依據所在。這種憧憬和崇拜逐漸把佛陀超人化、神格化。這種情況在大眾部系的教理上可以看到。這裡無疑有著在家信徒的大力支持。

有這種信仰的佛教,與印度教的巴克提崇拜相類似,不僅僅只是少數出家人的宗教,而是以拯救不能出家的大眾為目的的宗教。這種拯救依據的就是佛陀的慈悲精神,從而產生了代替佛陀而實踐慈悲行的理想化的人的形象,即菩薩。菩薩原意為"求覺悟之人",曾經是成道以前的喬達摩.佛陀的稱呼。在本生譚里,它被擴展為佛陀的前身(本生)的稱呼。本生譚里的菩薩為了眾生,作布施等善行,這種功德的累積,結果就修證成佛陀。因為本生譚是為教化民眾而編的故事集,以佛贊為基調,所以與這一新運動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以慈悲為依據的布施等內容,叫做"六波羅蜜",以此可以不斷產生新的菩薩。對菩薩來說,救濟眾生是為了實現發心之際所立的誓願(本願),其他別無所求,慈悲行就是把由覺悟所得之果還送給眾生的一種迴向。

隨著這一運動的發展,為了表現其獨自的思想,他們編纂了新的經典。在這些經典中,他們把自己做大乘,把以前的佛教貶稱為小乘,這樣就把以利他為宗旨的菩薩行同以自利為目的的聲聞行嚴格區別開來。根據這一命名,這一新的運動叫做大乘佛教。

 

◎初期大乘經典

(1)《般若經》一般推定大乘經典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一世紀之間成立,其中哪一部是最早成立的經典,現在尚難確定。但是闡述大乘佛教的基本救理、確立大乘佛教根本立場的,其功績當歸之於《般若經》。

《般若經》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現在知道的有以玄奘翻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為首的般若經類,其中最接近原始形式的是《八千頌般若》(《小品般若》),以及由此逐漸擴展而製作的《一萬八千頌》、《二萬五千頌》(羅什譯《大品般若》)、《十萬頌》等。此外尚有《般若經》的精華或者闡述經中某一主題的小部般若經類(例如《金剛般若經》、《文殊般若》、《般若心經》和《般若理趣分》等)。玄奘所譯的六百卷無非是《般若經》的最後的集大成者。

《般若經》主要闡述的是六波羅蜜多中最後也是最基本的"般若波羅蜜多"(譯註:意為以智慧度到彼岸),探求菩薩實踐的終極。由般若波羅蜜開顯的真理,叫做"無所得"、"空"。所謂空無非是以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種緣起理法的新的表現。一般認為,這種主張的背景是對有部等傳統佛教"法體實有"說的反駁。這種教理上的洞見,是用以對抗以往佛教所傳經典,從而確立新經典權威的一種不可欠少的準備工作,但它單靠在家信徒的力量還是無濟於事的,也許還得到了一批屬於舊部派但對大乘佛教並無厭惡的出家人的協助。

《般若經》本身記載說,此經"在南方興起,擴展到西方、北方",但從上述同有部對抗的情況來看,《般若經》原形的成立地點可以推定為北印度。

(2)《法華經》接受《般若經》的空觀思想,繼承佛贊和佛塔崇拜,並在這個發展基礎上建立新的佛陀觀的是《法華經》(《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的中心思想是,釋迦在拘屍那羯羅的入滅是善巧方便,釋迦佛的本體是"久遠實成"的。因而佛的教說的根本就在於這個久遠實成的"法身佛",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說只不過是方便之說,其實只有佛這一乘。這就把所謂小乘的教說作為方便說而被吸收進大乘之中,同時也積極地保證聲聞亦能成佛(授記),發揚了觀世音菩薩化導等菩薩的方便、慈悲行。特別是此經運用了巧妙的譬喻,具有很高的文學性,為許多人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因為過分強調了此經的受持和誦讀的功德,從而產生了排他的傾向。這也可以說是反映了初期大乘教團的地位和特徵。

(3)《華嚴經》同《般若經》一樣立足於空觀思想,認為只有空觀思想才是佛的覺悟內容,並把自我內證的世界作為"妙有",這就是《華嚴經》的表現方法。這部經典現存《大方廣佛華嚴經》(佛馱跋陀羅譯六十卷,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西藏譯等),一般認為是華嚴經類的集大成者,是經過逐漸擴大增加而成的。其中以敘述菩薩修行階段的《十地經》和以善財童子求道故事為主的《入法界品》(《不可思議解脫經》),成立的時間最古。

全篇的構思是佛陀成道之後經過三十七天"三昧"(叫做"海印三昧")的內觀,而顯現出來的世界(法界)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世界。一切存在皆是重重無盡的緣起,不出毗盧遮那佛以外。這毗盧遮那佛從教理上來說是法身。法身是代表真理的佛陀,佛即法。法身的本質在於覺悟的智慧,用太陽的光明來作比喻,這就是此佛命名的由來。慈悲行則是遍照法界的智慧之光,自然而起的一種行動。

這種真理觀反過來說,是對菩薩要求通過六波羅蜜的實踐來觀得"三界唯心"。《十地經》把這種真理觀置於第六地認為可由修習般若波羅蜜來取得,此外又追加了四地和與此相應的四種波羅蜜。十種波羅蜜的最後一種是濟度眾生而行的佛智,與般若波羅蜜結合起來強調自利利他的相即。"十地"說以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作為大乘菩薩道的基本形態而被受到重視。

 

(4)凈土經典以覺悟為普遍目的的大乘佛教,其理論上的歸結是承認三世十方諸佛的存在(特別是現在多方佛),因而改革了以往的一時一佛說,同時作為信仰的佛教也提倡對諸佛的崇拜,宣傳由諸佛對眾生的救濟。十方諸佛分別有各自的佛國土,這是同現今世界即"娑婆世界"不同的理想境界(凈土)。覺悟被這種往生凈土所替代。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與印度教中一般所說的生天的果報相對應的佛教獨自的構思。這種果報觀,起先表現於凈土思想中對未來佛彌勒現在住處的兜率天的往求,而後來對十方現在佛及其佛國土的往生卻表現得最為顯著。十方現在佛個有名的是東方阿閦佛的妙喜國和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尤其是後者,由於經典的完備逐漸形成根深蒂固的信仰而普及起來。

阿彌陀佛的經典類(《阿彌陀經》等)的起源,可以上推至公元一世記,但在教理上有著《華嚴經》的影響。阿彌陀佛的定型,是在出現這些經典之後。

阿彌陀佛有"無量壽"、"無量光"二個名字,這兩個名字表明了它的內容。阿彌陀佛是法藏菩薩(或比丘)的後身,是法藏菩薩經過長時期的修行,實現發心時所立濟度眾生誓願的結果。對佛來說,它始終處於極樂的狀況,無所謂入涅槃,所以叫做無量壽,這是《法華經》久遠實成佛思想的發展而智慧之光。十方無限,能救濟一切眾生所以叫做無量光,這裡有類似毗盧遮那佛的特徵。阿彌陀佛是佛在時間上、空間上具有無限性的象徵。

但是阿彌陀佛崇拜中最顯著的特色,比起阿彌陀佛陀觀來說,更重視的是法藏菩薩的誓願,從這裡可以看到佛的慈悲的基礎。主張眾生用念佛、稱名來表現對阿彌陀佛的信仰,由此而得極樂往生,取得與佛同等的地位,這也就是這種單純簡明的信仰方式在民間得以普及的最大原因。這種信仰似乎與毗濕奴派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受到波斯宗教的影響,其成立的地點大致可以推定在西北印度。

(5)其他源泉阿彌陀佛崇拜中的"念佛"、"觀佛",本來是進入禪定(三昧)之後所得到的觀想。因此,三昧的修習是對大乘佛陀觀的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貢獻。初期大乘經典之中,有許多關於種種觀佛尤其是三昧實踐方法的指導書,特別是《般舟三昧經》和《首楞嚴三昧經)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不僅是佛陀觀《般若經》的空觀也是從修習三昧中體得的。《華嚴經》的唯心觀也可以說是對佛、法兩個方面的觀想功能,在理論上作考察的結果。

此外,《維摩經》進一步發展了《般若經》的空觀思想,主張生死(輪迴)和涅槃、煩惱和菩提的不二性,認為穢土即凈土,現實的日常生活之中即有理想境界,強調在家的意義。從《郁伽長者經》和《華嚴經.凈行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在家教團的實際情況。這種在家性可以說是大乘佛教的本質,維摩居士是所謂大乘在家主義的象徵。但是在教理的組織化、三昧的指導等方面,出家修行者的作用卻是出乎意料之大。儘管不能忽視在家信徒在經典製作上有著巨大作用,但教團的實際權力還是逐漸落在出家者的手中。關於大乘佛教與部派佛教的關係,今後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推薦閱讀:

修身養性的禪語句子,句句經典,多讀受益
經典語錄:最難開口的事就是,初次的問好,和最終的道別
讀《行露》:成為最好的自己
暴強語錄,句句經典
算命大師教您:如何區分四庫與十天乾的作用關係定論「經典篇」

TAG: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