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1)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1)

(2010-09-19 15:14:48)[刪除]

標籤:

轉載

分類: 雜談(轉)

原文地址: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1)作者:林健菩薩的無生法忍即六般若波羅蜜的完成 辛一 勸行

壬二 忍辱離相勸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大乘佛法的六度萬行,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就是忍辱,前面已經講過布施了,現在以忍辱來讓我們去了解。佛法講的忍辱,我們不要誤解它,要真正知道忍辱的內涵,什麼叫忍辱?一般人說,你碰到什麼壞的不如意的事情,你要忍耐忍耐,把這個忍耐當作忍辱,其實不是這樣子。

「法門那樣深,凈信者的功德那樣大!所以佛告須菩提:學佛法者,應以此經所說而發心修行。大乘般若波羅密,不偏於理證,而是於施、戒、忍等相應,表現般若大用的。本經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為本,所以上文偏說布施,而此處又特別讚歎忍辱」。

這裡很重要!因為我們要發菩提心啊!這是修行的正確的因,將來才有正確的果。這個發菩提心也要與真正的般若相應,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哪!所以,這裡很重要!真正的發菩提心不偏於理證,不是只有在理論上證明、明白而已,要跟行(布施、持戒、忍辱)相應,才能表現出般若的妙用。一般人都以為:我懂了,我體會很深了。但是在行為中施、戒、忍都沒有成就,這樣的自以為是,自以為自己可以了,那是沒有用的。真正的體會與妙用是展現在我們身心、生活啊!身心行為的表現,如果施戒忍都具足的話,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這個「波羅蜜」是已經成就了的意思,如果只有理證,那只有般若,就是一般的空慧思想而已;當然,如果沒有理(空慧)去相應,那也不叫波羅蜜,波羅蜜是已經到了、成就了,你做到了,這個才叫波羅蜜。所以,一定要施,戒,忍相應。為什麼呢?因為金剛波羅蜜經,是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為本的。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悲心,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注意哦,如果發菩提心,沒有施戒忍(關懷眾生),利他為主,而只是講理論,談得很高超,以為懂了很多,但是一點布施心也沒有,一點慈悲心也沒有,也不持戒,自己的行為也很放蕩,對一切的東西又那麼執取不舍,與眾生又沒有那種忍辱心,處處執著、相對,那個叫真正的般若嗎?所以,一定要明白!真正的大乘菩提心是要以大悲利他相應的才是啊!上文偏說布施,而這裡特別讚歎忍辱就是這個原因。

「梵語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還忍苦耐勞,忍可(即認透確定)事理。所以論說忍有三: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

這個忍就是認透、確定,也就是肯定的意思,無生法忍的「忍」就是肯定、確定,不是一般忍耐的忍。這個忍有幾個作用,一般解釋是忍辱、忍苦耐勞,第二個解釋就是認可、確定――認透、肯定、不疑。證入般若的無生法忍就是肯定了,確定了,證入了,那個叫無生法忍,所以,菩薩要到八地才證入無生法忍。前面的六度完成了,真正地做到不動,後面才叫無生法忍,那是肯定了,為什麼?六度都完成了嘛!所以六度的六波羅蜜就是菩薩的六地,六波羅蜜都完成了,就變成七地了,菩薩的證入無生法忍是透過六波羅蜜的實踐而完成的!

什麼叫忍可諸法無生性?你確認了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是無生的,本來就是無生嘛!哪裡有實性呢?緣起法本來就講無生嘛!肯定了這一點,認清了這一點,悟了這一點才叫無生忍哪!般若空慧就是無生忍。無生忍的人才是真正證入所謂般若空慧。

「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為例。不論世間事或出世大事,在實行的過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種種的糾纏、困難。尤其是菩薩發大心,行廣大難行,度無邊眾生,學無量佛法,艱苦是必然不免的。為眾生而實行利濟,眾生或不知領受,或反而以怨報德,在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眾生?所以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須修大忍才能完成。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為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

這裡就是要讓我明白:你在人間要行菩薩道,如果沒有得般若慧,要度盡眾生,方證菩提就很難。不要講度盡眾生了,可能碰到一個你就會哀聲嘆氣的,所以,惟有真正的體會般若空義,對一切法的無實性明白了,明白眾生的顛倒也不是有實性的,你就不會執取了。只有透入真正的般若空慧,你才能在萬法中自在。眾生的顛倒,他批評你,以德抱怨,甚至毀謗你,甚至拖你的後腿,你都不會見怪。為什麼?因為了解諸法實相,你就不會住在實有感裡面。眾生對你再怎樣,你也知道他的因緣,他不是真實的這樣,你就不會執著了,所以注意哦,真正忍辱的「忍」,是無生法忍的「忍」,這才是真的忍哦!如果是忍耐的忍,你是做不下去的。

所以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須修大忍才能完成!這個大忍就是無生法忍,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為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我們自己本身身心的苦(病苦、困擾),就會煩惱一大堆受不了。加上外在的種種失敗挫折啦,就更沒有辦法去接受它,那麼就會退心。所以,如果沒有真正體驗無生法忍的話,就都會落在實有感,你就沒有辦法忍受了,就會被這個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你就顛倒、退心了,所以菩薩要生生世世的度眾談何容易?!

「受得苦難,看得徹底,站得穩當,以無限的悲願熏心,般若相應,能不因種種而引起自己的煩惱,退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忍是內剛而外柔,能無限的忍耐,而內心能不變初衷,為了達成理想的目標而忍。佛法勸人忍辱,是勸人學菩薩,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

怎麼樣才能「受得苦難,看得徹底」?沒有無生法忍,你如何看得徹底?沒有緣起的正見,如何看得徹底?在實有感里你能受得了嗎?受不了啦!所以要「看」得徹底,要站得穩當啊!以無限的悲願熏心,般若相應。要常常有大悲的願力來熏陶我們的心靈,與般若的妙智要相應,與緣起的空義相應,能不因種種而引起自己的煩惱,才能夠不會由於外在的惡勢力、惡環境引起自己的煩惱而退失自己的本心了。所以,忍是內剛而外柔,能無限的忍耐,而內心能夠不變初衷,不管是外在、身心的困難有多少,外在的壓力有多大,人家的誤解毀謗有多大,都沒有關係,這樣才能使內在的那種初發心(菩提心)不會變。因為我們了解緣起如幻,然後我們又發了要成佛的理想,有了這個理想與目標我們就能面對了,就能忍了。

所以,佛法勸人忍辱,其實在勸人學菩薩。大乘菩薩道中的忍辱其實就是勸你去學習行菩薩道,也就是無我大悲的實踐。我們道理聽了很多,也明白了空義,知道無我、無自性,那我們就知道如何發大悲心了。如果沒有聽聞緣起無自性,那又如何去實踐?所以,我們學菩薩道的目的就是在實踐這個法義,實踐這個理想,離開行菩薩道,哪裡有什麼修行?

學菩薩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這句話非常重要!很多人不了解空義,不了解緣起深義,光是勸人家忍耐。如果不懂得佛法的緣起義,不了解空慧,光是強忍人間的苦難,忍到變成奴隸了,變成哈巴狗似的唯唯諾諾,然後內在頓積久了,就變成心病,不是發狂就是吐血,不然就是憂鬱症。注意聽哦,如果搞不清楚佛法的忍辱就會變成這樣哦!我們要完全站在無我大悲的實踐立場,那就是要學菩薩道的立場,所以,就知道緣起空義有多重要!般若的妙慧有多重要!要明白啊!這裡有沒有真正的「忍」?沒有!這個不是一般的忍耐壓在裡面,而是看清楚了,把它化解了,沒有障礙了,沒有積在你的心胸,那個才叫真正的忍呢!注意聽哦!這個「忍」,是智慧的妙用,而不是奴隸式的忍耐,注意呀!現在聽說那個精神病院都客滿,因為不了解空義,不了解般若,所以發生了事情就強迫自己忍耐,到最後受不了,就爆炸了:不是產生很大的暴力,就是憂鬱到病了,萎縮了到死了,人間都是這樣子。他缺乏就是正見,就是沒有智慧,這一定要明白哦!

「佛告須菩提:般若是第一波羅蜜,即具足六波羅蜜。例如忍辱波羅蜜,在與般若相應而能深忍時,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與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羅蜜」。

般若既然是第一最高無上的波羅蜜,一定具足了六波羅蜜,不是只有智慧,其他都沒有,一定是與戒、定、慧、施、戒、忍相應的,這才是真正的妙智慧呀!例如忍辱波羅蜜,在與般若相應而能深忍時,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界與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羅蜜。注意聽哦!每一個法都能成為波羅蜜的原因,都是要這個般若,很重要呵!這個是重點,我就再講清楚一點,以後修行任何一個法都能解脫的重點就在這裡啊!第一次講布施時,一定要體證三輪體空,如果能夠三輪體空就已經悟入實相哦!注意聽!為什麼?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對象以及布施的東西,都是無實性、無自性的,所以我們都不會執著,懂嗎?三輪都體會到它的空義,就是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對象,所布施的東西,這三個都無實性,我們就在這裡超越了。所以,布施能成為「波羅蜜」是因為三輪體空才成為波羅蜜。

忍辱也是一樣:體會到忍辱的「我」以及忍辱的「事」,都沒有實性,所以也是自性(自體)空,就是體會到「我」和「我所」的空義,這樣就成為波羅蜜。所以,六波羅蜜,我們把它當作六個法,六個法都能成為波羅蜜的原因就在這裡。持戒也是一樣:沒有一個實在持戒的「我」,沒有一個實在的「戒」可持,都知道他的非實,才能成為波羅蜜哦!如執著在實有裡面就不叫波羅蜜,一定要明白哦!所以布施和忍辱同樣,布施能解脫,就叫波羅蜜;在忍辱的體會中,能解脫也叫波羅蜜。

學佛就在逆境中成就 「關於忍辱,如來就舉過去的本生來證明:如在過去生中,歌利王支解我的身體。那時,我沒有我等四相。假使執有我等四相,就要起極大的瞋恨心;即使無力反抗,也必怨恨在心。這即不能成為忍辱了。由此,可證明當時沒有我等四相;無我,所以能大悲,能大忍」!

這裡佛陀舉證他過去生,在哥利王時代,哥利王說:你有沒有「我」?他說:我沒有「我」。他說:沒有「我」,就把你一刀一刀的割。他說:當時我沒有起瞋恨心,在行菩薩道,已經證入了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如果我不是有這樣的體會,我一定會起反抗,即使你是王,我沒有辦法讓你不割我時,我也會起瞋恨心的,內在還是不高興的。但是,那時我內在一點不高興也沒有。那麼,忍辱波羅蜜要在哪裡證入?注意聽哦,這個也很重要!我們現在的修行對不對?一般的學法或者拜佛、求神,都要求沒有困難、災難,不會生病,家裡的孩子都是健康寶寶,長大考大學都是第一志願,都在求不老、不死……這樣就是世俗的執取嘛!其實學佛的人要成就忍辱波羅蜜,要在哪裡忍辱?在哪裡才能成為波羅蜜?注意聽哦!就在有困難時,就在逆境中,注意聽哦!就在一切橫逆之中才是你證入展現的機會!歌利王已把他割,證明他真的自在呀,他真的沒有瞋恨心啊,他真的根本沒有一點點痛苦煩惱啊,表示他確實有證嘛!懂嗎?已經證入了。

那我們現在學佛也是一樣:我們道理聽了很多,論起來都是第一,壓倒對方我比你強。但是生起氣來比都誰大,不高興的時候我慢就來了,瞋恨心就來了。證明我們有沒有成就其實要看哪裡?不要看別人,看自己就知道了:碰到逆境時,不如意時,碰到種種傷害,被誤解、毀謗時,身體起了痛苦,面對死亡時,你有沒有真正的不執著、不痛苦、不煩惱、不起顛倒?同樣的道理,就在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呀!所以學佛不是在求沒事、求平安哦,注意聽哦!那是世俗的顛倒見、常見,要求不變么,永遠在好的地方,也是著一邊。那個不叫真理,那個是叫邪見!所以我過去就告訴大家,來我們這一邊學法的人,如果你要求一切都保持不變,你的財產永遠保持得很好,越來越多,你的孩子越來越乖,你家裡沒有困難都一切順利。我說:我這裡沒有這個功夫,我也沒有辦法庇佑你、保證你,我不是為了這個。

「我們去那裡學佛法哦,那個好棒啊,他有神通能加持哦,我們病都能好哦」!能加持人病好的,他自己會不會生病?會生病他怎麼能加持別人?你能加持別人不生病,表示你裡面有不生病的東西,不然他怎麼能不生病?結果那個專門給人家加持的最後都病死了。我請問你:我們能求一個不生病不死的嗎?佛法講無常,但是現在整個人類在求的是什麼東西?不知道。注意聽哦!我說:你們一定會死,不死是不可能的,有生必有死。所以來這裡求不死的,我沒有這個能力,求一件如意的不變的,不可能!因為佛法講的是無常,沒有一法是永遠不變的,再恩愛的總要一邊先離開的,你相信不相信?所以要注意唷,什麼叫真理?我們搞不清楚,求啊拜啊都在求不生不死,求不困難沒有不災難,那個叫顛倒戲論了,一定要明白!

我們今天要學什麼?我們一定會死的,一定會碰到困難的,一定會跟世界離開的,我們要學會的是怎樣在這裡不執取,懂嗎?不執取就不會受後有,不起痛苦煩惱,不起貪慾,將來就沒有延續的因緣。千萬不要搞錯啊,佛法的正見不是求有一個永生不滅的地方到那裡去享福,要注意啦!

講到這個忍辱,我們今天學佛,絕對要成就忍辱波羅蜜,一定要困難、逆境、不得意,懂嗎?就是在種種的障礙裡面成就的。「哎,這師父真壞,哪能這樣說」?所以,我常常講:真正修行的解脫不是求不要死,而是不管怎樣都沒有關係,要注意聽哦!一定會死的么,真正的解脫者,難道不是善終的就沒有解脫嗎?那我請問你:目鍵連尊者被人家打死,是不是善終?目鍵連尊者被外道用石頭把他打死了,這個也不叫善終啊,難道目鍵連沒有成就嗎?注意聽哦!不是這樣子,我們過去有很多大德,為了弘法,被砍頭的都有,那我請問你:這個善終的「善」字就表示得到解脫嗎?我們現在認為:「我有好心就會有好死了」。善終就是解脫嗎?錯了!我告訴你:真正的解脫者怎麼死都沒有關係,已經沒有這個事了,怎麼死又有什麼差別?死得漂漂亮亮就比較好嗎?死得不漂亮就很難看嗎?那個就是眾生的執著,那個我執沒有破,連那個屍體還要求好看,再好看,也會燒了、爛了,最後都是一樣的,什麼地方有差別?為什麼要求這個,要求那個?就是我們的「我執」 未斷哪!

所以,學法到這個地方就要明白了,忍辱波羅蜜講到這個地方就注意了,學佛沒有那些因緣你還成就不了呢!就象今天我在說法,沒有你們來聽法,我的布施還不能成立呢!聽法的人,一定要乖乖地都很歡喜的嗎?不是的。不聽的,亂七八糟的越多,我們就知道這個法越珍貴,對不對?得看出因緣果報啊!忍辱波羅蜜也是一樣的。佛陀要證明過去生有這樣的因緣提出來讓我們明白,就是這個道理。他能成佛,就是因為他有這個因緣,注意聽哦!沒有這個因緣他能成佛嗎?能修菩薩道嗎?

「歌利:譯為惡生。傳說:歌利為北印度的烏異國王,殘暴得很!一次,王帶了宮女們,入山去遊獵,宮女門乘國王休息入夢時,就自由去遊玩。在深林中,見一修行忍辱的仙人——即印度過著隱居生活的宗教徒。仙人見他們來,就為他們說法。國王一覺醒來,不見一人,到各處去尋找。見他們圍著仙人在談話,不覺氣沖沖地責問仙人。仙人說:我是在此修行忍辱的,宮女們自動地到這裡來問法。國王聽說是忍辱仙人,就用刀砍下他的手腳,看他是否能忍。當時仙人毫沒有怨恨,神色不變。這仙人,即釋迦牟尼佛的前生。又如傳說:禪宗二祖慧可,被賊砍去臂膀,能以法印心,不覺痛苦,這也是可說是忍辱波羅蜜了」。

這個只是要讓我們明白過去生的這個忍辱仙人的這個因緣故事,其實重點只是要我們明白什麼叫忍辱,真正的忍辱不是忍耐,是了解一切法的緣起、無生、無實性,而不執著在實有里,所以,不起怨恨,這裡是無生法忍的「忍」啊,一定要明白!包括我們禪宗二祖慧可的斷臂故事也是這樣,不因為這樣而感覺到痛苦。

「如來又說:我不但在歌利王時如此,在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也是一樣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這可見修菩薩行的,是怎樣地重視般若相應的忍辱波羅蜜了」!

修菩薩行,他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為什麼能夠忍受這麼久?如果沒有跟般若相應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注意聽哦!不懂得般若的空慧,你要修菩薩道是很難的。我以前就講過,菩薩為什麼能不住涅槃、不畏生死?因得無生法忍故!不懂得無生法忍,哪裡能夠真正地不畏生死呢!一定要明白。

「說到這裡,佛總結而勸告眾人說:菩薩發心,應離一切相而發無上遍正覺心!離相發心,即發勝義菩提心,也就是明心菩提」。

菩薩要發無上遍正覺心,如果沒有般若的離一切相的智慧,那是不可能的,真正地能離相發心,也就是發勝義菩提心;沒有見法的眾生所發之心叫世俗菩提心;悟道了,見法了,知道般若了,那時離相的發心度眾生才叫做勝義菩提心,也就是真正的明心見性。注意聽哦!現在很多宗派都在講明心見性,到底什麼是明心見性?跟我們這裡講的明心見性是不是一樣?一定要明白什麼叫明心見性,千萬不要被誤導了!

應無所住而生大菩提心 「一切相,雖無量無邊,但不出六塵境相。所以離相發心,即不應該住色塵相而發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相而發心,應一切無所住而生大菩提心。假使發心的人,心有所住,即取相執著,就不能安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在前面,曾經說過:發無上遍正覺心的菩薩,不應住色等相而布施。要利益眾生,應這樣的無住布施。布施是法,眾生是人。若執法相、人相,即不過人天施善,不能成為利益眾生的大行。所以接著說:如來說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說的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通達非相非眾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須陀洹的初果是「不入流」,不入哪個流?色、聲、香、味、觸、法的這個「流」,再也不隨這個六塵境界而隨波逐流了,不再被污染了,為什麼?因為與般若相應,知道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緣起無性空啊,所以就不執取了。如果沒有與般若相應能不入嗎?能夠不執取嗎?我們每天眼睛一睜開就是跟六塵相觸,如果我們的智慧不用在般若的正智正見上,用世俗心的哪一個不執著,哪一個不被六塵而轉?注意聽!如何能不被六塵轉?只有般若空慧呀,一定要明白!

假使發心的人,心有所住,就是取相執著了,也就不能安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取相,一執著,在實有感里起顛倒,那個還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嗎?那個叫世俗心、顛倒心。所以,佛在前面曾經說過:發無上遍正覺心的菩薩,不應住色等相而布施。前面布施都不應該住了,那麼忍辱能住嗎?其實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的心在六塵中能住嗎?一切法都是流動變化而不住的。那如何能深徹到萬法的不住?非般若不可!要利益眾生,應該這樣的無住布施,布施是法,眾生是人,如果執著法相人相,即不過是人天的善施,不能成為利益眾生的大行。如來說一切相,即是非相;說一切的眾生,即非眾生。通達非相非眾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一切相,知道它的無實性,就叫「非相」,眾生也無實性,所以叫非眾生,通達了,非相非眾生的般若,就能真正的布施,那時不執著了:沒有一個實在的布施的我,沒有一個實在的受我布施的人,也沒有實在的布施的物,三方面都不執取了,這個叫「三輪體空」。這樣才是真正的所謂布施。如果還有著相的布施,這個只是人天善報,將來得的是人天果報而已,不是真正解脫道的這個布施,所以這樣的布施就不叫波羅蜜。忍辱也是一樣,如果還有忍辱的我,忍辱的對象,能忍嗎?忍不了的。

所以注意哦!修行沒有般若,前面的五度的都變成人天善法的果報。講來講去,最後要我們明白的是什麼叫般若。那般若的智慧就非了解緣起不可,了解空,了解無常,了解無我、無自性,離開了這個,哪裡還有般若?既然沒有般若,前面的五度就變成人天善行而已,又如何解脫?這樣回過頭來就知道,真是希有難得啊,體會這個般若有多重要啊!修行要成就,行菩薩道,菩薩道要成為佛,沒有這一些都不可得,一定要明白!所以我常常講:這是唯一的解脫之路,沒有第二條路。如果還有第二條路,那我不懂。很重要!所以這個不是唱高調,事實就是如此。

此法無實無虛 壬一 佛說無虛勸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前面講到明心菩提,這個地方要肯定如來所說的話是真實不虛的,就是沒有打妄語,沒有說不實在的話,也讓我們明白如來所得、所體會的法是無實無虛的這個「無實無虛」二個字很重要!這也是一切法的中心思想就在這裡!這裡講到菩薩心如果對法(包括布施)有所執著有所住的話,就好象在黑暗中走路一樣,根本什麼都沒有看到;如果心能夠不住而行布施,就好象有眼睛可以看到一切見種種色。這裡重要就是使我們不要執著,不要有實在的法可以執著。因為一切法都無自性,都非實,佛所告訴我們的都是真實的,他沒有騙我們,沒有打妄語,重點就在一個「住」跟「不住」。如果實有法,我們就會住了;如果了解它無實性.,非實,你才能不住。重點就在這裡。

眾生為什麼會起顛倒、執取?為什麼貪瞋痴一大堆?如果你知道一切法非實,你還會住嗎?還會執著嗎?就是因為我們認為一切法是實有的,才在那個地方起了執著,才貪愛執取。所以住與不住,不是我們要不要住,而是在我們的見地上,明白了才能不住。所以重點也可以看出來了:我們今天會執著,會起貪瞋痴,會在那邊痛苦煩惱造業,就在一個「住」跟「不住」而已。那當然是住了才會產生這個事,但是為什麼會住呢?因為不了解佛所開示法的內容,誤解為有實法可得,那你就住了;如果知道一切法如幻非實,又從哪裡去住呢?所以佛陀的開示蠻重要的!前面所講的,從各個角度都讓我們知道它無實性。這裡就讓我們明白了,佛所開示的都是真的,沒有騙我們,沒有打妄語,要我們相信一切法無實性。

此法無實無虛,「無實」二字,從前面的開示我們都已經知道就在破除實有;後面「無虛」二字,是說雖然沒有實性,但不是什麼都沒有,「虛」就是虛無,一切法不是真實的,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無實無虛」前邊所開示的法要,就在破實有;後面要讓你明白的,就是不要落於什麼都沒有的虛無的地方,也就是不落二邊的中道義。

「世人說話,常不免與事理不符,所以不能過分的信任。如來說法,一切是如實的,所以一切可信。法門的甚深,本生的修行,無不是可信的。真語等五句,別譯少不誑語一句。此五句,都是真實可信的意思。如從差別的字義說:真是不妄的,實是不虛的,如是一樣的;不誑即是實的,不異即是如的,如來的梵語,本有如法相而說的意思,所以佛說的一切是可信的。

如來以佛說的真實,勸人信受奉行。但接著說:可不要誤會,以為如來說什麼宇宙的實體了!如來所證覺的,是無所謂實、無所謂虛的。凡夫為無明所復,於無所有中執為如是實有,不契法性,所以稱為虛狂妄取。為譴此虛妄執相,所以又稱不虛誑相現的空性為實相。眾生執著實有,佛責斥為虛妄的。雖本無虛妄相可得,勸眾生離此取著,所以說離妄相而見實相。以真去妄,為不得已的方便。如真的虛妄凈盡,真實也不可得,如以雹擊草,草死雹消。所以說: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這裡是重點啊!讓我們知道不要誤會如來所說的法,以為是什麼宇宙的實體,這一點很重要哦!如來所證覺的是無所謂實和無所謂虛的,重點就在這裡。一般人以為佛法講到空性(其實講空性就是破實有性),破了實有性,又把這個空性實有化了,這樣,就以為空性就是宇宙的實體了,一切的萬法是由宇宙的實體而生出來的,就會產生這樣的觀念。這裡要我們明白,不要誤會了,並不是什麼宇宙有一個實體,如來不是說這個。如來正覺的並且也要我們明白的是:無所謂有一個「實」,也無所謂有一個「虛」。為什麼呢?凡夫被無明覆蓋著,所以在無所有中執為實有,不契(體會)入什麼是真正的法性。由於這樣的顛倒實有,所以稱為虛誑妄取。為了破除這樣的虛誑妄取,就展現為不虛誑的、不妄取的,名為實相或者空性。眾生因為執為實我、實有,所以佛才責斥我們虛妄。其實這個虛妄本來也不是有一個真正的虛妄相,只是勸我們離開這個執著而已。離開了執著,虛妄也是沒有的。

所以,表面上說有一個虛妄,是因為我們的顛倒;當我們離開這個顛倒時,名為見實相而已,並不是有一個真正的實相可見。實相,又叫真相,只是以真去妄而已。為了去掉這個妄執,去掉這個虛誑,所以告訴你:那是不對的,是顛倒的,你離開後名為叫實相、真相而已。那麼,用真來去妄,其實已經是不得已了,因為妄本身也不可得,哪裡有一個真呢?因為我們在虛誑中以為是真實的,所以說它是妄相,你明白了,妄相也不可得。所以說,以真去妄其實不得已的方便說,並不是真的有一個可以去掉的妄的東西。如果我們的虛妄能夠清凈,真實也不可得。這地方要明白啊!虛妄只是我們的幻相,我們的顛倒相,明白了,原來虛妄也是不實的啊,哪裡有一個真的虛妄呢?所以明白它是虛妄,名為真實而已,並不是有一個真的「真實」,離開了虛妄,真實也不可得,就象下冰雹,冰雹打下來時,把草都打壞了, 「草死雹消」,就象那個草雖然被冰雹打死了,但是冰雹也會融化掉,它本身並不是實有的,它只是暫時展現來應用為一個方便而已。

「菩薩修菩薩行,應契會此無實無虛。若心住於色等法而行布施,這如走入無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見;反之,菩薩心不住於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見種種的形色。這說明布施要與般若相應,不著一切,即能利益眾生,趨入佛道,莊嚴無上佛果」。

作為一個菩薩道的行者修菩薩行,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體會到什麼叫無實無虛!如果這一點不體會,菩薩要行菩薩道是很難的。若心住於色等法而行布施,這如走入無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見。如果不了解一切萬法(色是萬法之一),而執著在一切萬法的實有上去行所謂的布施,連這個布施也認為是實法,那麼,這種人,就象是走入了黑暗的暗室一樣,什麼都看不見,也就是沒有辦法破無明,等於是走入無明中一樣。反過來,菩薩能知道開示的這個法,不會住在一切有為法而去行布施,行六度,能夠這樣的不住,那就如明目人,眼睛就看到光明了,就象到了有日光的地方,能看見種種的形色。這說明布施要與般若相應,不著一切,即能利益眾生,趨入佛道,莊嚴無上佛果。

剛剛已講過,六度的前五度如果沒有與般若相應,就如盲,就在講這個。有了般若的空慧,前面的五度就能變成波羅蜜,其實六波羅蜜,真正的波羅蜜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沒有與般若相應就是如盲的瞎子一樣,不能真正見到光明。這裡重要的就是在就告訴我們:行六度的前五度,最重要的是要與般若相應。什麼叫般若?空慧,見一切法實相的智慧,了解一切法空的智慧,見諸法實相叫般若。要跟這個空慧相應才不著一切,如果知道一切法無實性,非實,緣起如幻,那還會不會執著?不會了么!所以,一定要和般若空慧相應才能不執著在一切為實,也才能不執著地去利益眾生,也才能走上覺悟之道――佛道,也才能真正地在這個人間,莊嚴無上佛果。

大乘般若重在行 「修學般若,略有二行:一、入理,即於定中正觀法相,達自性空而離相生清凈心。二、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種種利他行中,離妄執而隨順實相。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於成行。在成行中,本經特重於利他為先的布施。這些,受持《金剛般若經》者,應有深刻的認識」!

這裡就點出了我們修般若的二個重點:一、入理,首先要體會般若的離相,也就是在定境中去正觀一切法相,以達到自性空。無自性就是自性空,一切法無自性,緣起無自性,就是自性空。知道自性空才能離相,不會執著在實有上,就不會被那個相迷惑了,離了相,就是所謂的清凈心;心一執著,就起妄相,起顛倒。所以,第一個重點,先要明白什麼叫般若空慧,理論上要先明白,然後去觀察一切法相是不是這樣的,在這個觀察體會中,去明白一切法的無自性,才能夠離相而真正回到清凈心。第二,才是真正的所謂方便:嚴土熟生――莊嚴佛土,成熟一切眾生,這個叫「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種種利他行中,離妄執而隨順實相。我們從般若道到方便道,這個方便道就是真正修菩薩行的過程。在種種利他行中(就是修菩薩道),離妄執而隨順實相。這一點也是很重要哦!我們不是閉門造車,真正的修菩薩道,要離妄執而隨順實相,要在修菩薩道中,在利他中,才能夠離妄執而隨順實相。

很多人說:師父啊,我們都知道了緣起無自性,但是為什麼還是做不到?因為你還沒有在行,你要去做、行,在利他中去觀照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真正地慢慢地明白清楚――照見,「照見五蘊皆空」也是在這個地方更能深刻地照見,才能離妄執而隨順實相。慢慢地跟實相相應了,就不會用我們的妄念、顛倒、我執去行、做了,慢慢地隨順實相,也是隨順般若的意思。

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於成行,就是在行、實踐、利他!重要的是在這個地方。在一切的利他中,本經特重於利他為先的布施。六度,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其實已經涵蓋了六度以及戒定慧學,所以常常以布施來作比喻。這些,受持「金剛般若經」者應有深刻的認識!這個地方點出了重點,我們今天學般若法門,學金剛經這個法要,最要緊的就是體認這些重點。

庚二 校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此第四番校德。先總括地說:將來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這般若妙典,那即是為如來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中,完全明確的知道、見到,能常為如來所護持,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為了顯示功德的無量,舉喻校量」。

前面講布施時候,也有很多的校量了。這裡的校量,是說聽了金剛經,如果能受持、讀誦、受持、書寫,這個功德就非常的廣大,為什麼呢?前面已經校量好幾次了,這一次又提出來校量,重要的就是為了顯示這部金剛經的般若妙慧是功德無量無邊的,因為它能讓我們展開般若智慧而離執、解脫、成就佛果。這是最要緊的地方,不是一般的財施而能比較的。再怎麼講,還是在講這個般若智慧的重要啊!跟前五度的比較是一樣的,般若跟前面的前五度的比較,就是讓你明白般若的重要。

「中國分一天為十二時,印度分為六時,日三時,夜三時。白天的三時:約十點鐘以前為初日分,十點到下午二點為中日分,二點鐘以後是後日分。假使有人,在每日三時中,三度以恆河沙數這麼多的身命,為有情犧牲――布施;而不是一天二天,又經過無量百千億劫這麼久;這比上文所說的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更殊勝了 」!

前面講用生命布施那就不得了了,這裡每天三時去用無量的生命去布施,還要經過無量百千萬劫,比前面的犧牲更大了。這樣還是比不上讀誦、書寫、受持這個般若經的功德。

「喻有實喻假喻,這是假設的比較,總之形容功德的不可勝算罷了!然而,如另有人,聽聞這般若經典,能生信心,隨順般若而不違逆,那功德即勝過前人多多了!單是『信順』的功德即如此,何況進一步地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演說呢!功德當然更大了!這樣的稱嘆受持等功德,實因本經的功德殊勝,如下文所說」。

這一本經確實有這樣的作用。我想,我們在座的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聽了經,不能真正的明白這個法,不能信受,在身心不能體會到,沒有一點作用的話,那麼無話可說;如果你今天能聽出一點味道來,能產生真正的信心,知道這個法的奧妙,你只要能夠相信,然後還要去明白它,還要為別人來解說,這樣的功德,在我們的身心所產生的功效,真的比你前面五度的布施還更大!如果我們注重的只是人間一般的那種布施,我們所得到的只是福報,那跟解脫是不相應的。但是如果我們聽得進去,明白般若法義的空慧,我們身心能夠真正的產生一點點作用的話,那跟前面的福報也是天壤之別!確實是這樣子的。象我們修行很久了的人,體會就會很深刻。一般人都在布施種福報、善根,而常常感嘆不能受用,不能離苦解脫。那麼聽了這個法,如果真的一念心能明白,當下真的是可以不住的,真的可以離苦得樂,真的可以解脫的。其中的奧妙,只有體會的人才真的會很震撼,真的不是打妄語,這是實在的!

這裡雖然是以校德的方式來讓我們明白它的重要!其實只要稍微有一點體驗的人都知道,這些都是實在話,這個般若的空慧太重要了!真的是太重要了!離開這個體會,即使你修行有多用功、多用心,要得到真正的受用很難。這個地方只有親身體會的人才知道確實是這樣的,沒有打妄語,所以,大家真的要用心哪!

般若經是為發最上乘者而說的 已二 廣嘆顯勝

庚一 正說

辛一 獨被大乘勝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等人,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這裡是要讓我們明白這個般若經不是為一般的大眾說的,因為它太不可思議了!為什麼這樣的殊勝偉大和重要?為什麼是關係到我們的解脫與能否真正成佛的一個重大因素?所以,這個金剛經其實是為真正的發大乘者說的,發最上乘者說的(有時侯,每一本經都會談到這個事)。金剛經講到空義,講到無自性,一般人真的會聽不下去,他不能接受,心靈的承載力不夠,聽了會難過,承受不了,會害怕。所以,一旦能體會、能接受、能信受的人,他已經具備了能荷擔如來家業的這種力量。如果只是執著在眾生見,壽者見,一定會著相的,在這個經典上就沒有辦法受持了,因為一般人總是執著在實有裡面,在有裡面的話他聽了會很歡喜,你告訴他,這些都是非實的,要了解它的空義,他是不能接受的。他以為這樣就什麼都沒有了。就象我們一般講,如果講有「我」的話,他會很歡喜啊:「我們能夠到哪裡去享福,到哪裡一個世界,不生不滅,然後我們能夠得什麼好處」。那是大家都要的。但是告訴你「無我」,就不能接受,受不了:「沒有我了,還誰修行?沒有我了,我們不是什麼都斷滅了嘛」!就起了大恐怖,這就是樂小法者。他因為執著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一定會執著在這個地方;而般若剛好是要破這些,讓你離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剛好是相反的。所以,有人聽了會信受,有人聽了會恐懼,不敢承擔,就在這裡。

佛陀以前在弘法時為什麼也要講方便?當時的印度的外道就與跟佛陀說:你講什麼我們都非常喜歡,只有一點我們不能接受――無我。所以佛陀也方便說了:「是嗎?我這裡也有講我的,就是如來藏哦」。他也會方便,所以,是為畏無我的眾生說方便的,那種聽說無我的,就不能承擔而害怕恐懼的,不願意來學習這個法,於是佛陀就方便說。但是這個般若經不是方便說,是直顯空義,直顯第一義諦,所以畏無我句的眾生還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才講:般若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什麼是大乘、最上乘?只談第一義,直趣解脫道,能真正地入這個菩薩道的,這個才是真正為最上乘者說。所以,聽這個經不恐懼,而能信受奉行的,那麼,這人等於已經具備了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家業。

「般若的功德,哪裡說得盡?若要略的說:本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思是內心的計算,議是口頭的說明,稱量是衡度它的多少。凡是可思可議可稱可量,無論多少,總是有限的有邊的。般若與空相應,所以是不可思議稱量其邊際的。這樣大功德的妙法,如來不為小乘行者說,為發大乘心者說,為發最上乘心者說。大是廣大義,最上是究竟無上無容義;形容法門的廣大無邊——含容大,至高無上——殊勝大。雖說為二名,並無差別,同是形容菩薩乘——行果的殊勝。

這是但為菩薩說的妙法,所以如有人聽了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這就是菩薩。就為如來知見,而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樣的人,即能荷擔如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擔是擔在肩上,荷是負在背上。意思說:能領受信解的人,對於無上正等菩提,就能擔當得起。如來證得無上菩提,為了救度眾生;為眾生種種教化,即是如來廣大的家財——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能信受轉化,即是能負起這度生重任,紹隆佛種!無上正等菩提,成為佛的大智慧,大功德,大事業,大責任,如無人擔當起來,那就是斷佛種姓。如來所以為發大乘者說,即希望他們能信解受持這個般若大法,立大志願,起大悲心,以無所得為方便,負起度生的責任來」!

這裡重點是要我們明白,說要成佛成菩薩,一般人都擔當不起,不敢;但是你對這個道理懂了,你就敢擔當了,做菩薩乃至於成佛你都敢擔當,因為你已經明白了嘛!你肯定了,力量就來了,就在這裡。我們講荷擔如來家業,如果沒有人承擔的話,那佛法不是要斷了嗎?你敢去擔當,你就是紹隆佛種!那最要緊的就是你要能夠信解受持,能信受轉化,也能負起這個度生重任。佛陀在這裡鼓勵我們,要提起正見心,要能夠受持,要能承擔如來教化的這個事業。就是要我們明白這個重點。

「本來,無上正等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眾生皆有此法寶藏分。但問題不但是願承當或肯承當,而是能夠承當。所以,發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從無我大悲中去承當,從利他無盡中去圓成」!

其實說實在的,如果對般若的空義不能了解體會,沒有一點點的信受奉行去體會它的內容的話,坦白講:你即使要承當也都沒有辦法。所謂的能承當是在哪裡?至少你對這個般若的空義能有幾分明白,才真的聽得進去,也才會轉化成為你內心的力量,不然又如何承當得起?這可不是隨便發發心就能夠承當的,現在很多人為什麼不敢承當呢?不要講承當佛的事業了,對自己都不敢承當。告訴你,這一生好好用功也能成就,連這個都沒有人相信,不要說承當佛陀的家業了!今天能承當的就是般若的「空無我」慧啊!了解到一切法非實無我,你才能夠不染著,對自己的我執破了,你就沒有恐懼,沒有疑慮,你才能無畏無懼地去承當。這是要有一種體會的,會產生智慧妙用的,才有辦法承當。所以我常講:我們要行菩薩道,要去利益眾生,要不住涅槃,不畏生死,那我請問你:「你什麼力量來承當」?!除非了解般若空慧,至少要有體證,才能有力量。只要還有一點點的我執在,那就沒有一個人敢當的!沒有一個不自私的!所以,說來說去,什麼叫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就是一定要有體會般若空義的這個本領嘛!才能夠真正地離我見、人、眾生、壽者見,這個自性見都破了,才有辦法承當的。不是說你願不願意承當,或者肯不肯承當,而是你「能不能」承當,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真正能承當的人,一定要了解此甚深教授,從無我大悲中去承當!沒有空慧,哪來的無我?沒有空慧,哪來的大悲?又哪裡能無私地去利益無盡的眾生,來圓成我們的修行?

「繼承如來家業,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來不願為學小乘者說的。因為好樂小法的人,住著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能於此般若深法,聽受乃至為人解說的。小乘人為己心重,急急於『逮得幾利』。他們但求解脫而已,何必修學廣大甚深的教法?何必經三大阿僧祗劫?何必廣修布施、忍辱,廣度眾生?只顧自己,所以說他們住於我見。他們即不求大乘,如來當然也不為他們說了」!

佛陀說的這個法就是希望能有繼承如來家業的人,來承當這個家業,所以是為他們而說,不是為一般小乘人所說。小乘的人只顧自己了脫就好,反正自己沒事安穩了,要去學習那麼多的法門幹什麼?何必經歷那麼多的時劫來行布施、忍辱,還要度一切眾生?他住於我見,還是有我見的。一般說:小乘學者應該證我空,但是這裡為什麼說他們還有著我見?下面說進一步的解釋:

「聲聞者能得無我,這是佛教所共許的,這裡為什麼說樂小乘者住著我見呢?本經上文說:不得法空,即著我見,這是約三乘同入一法性說,是如實說;引導聲聞行者不著於法相,回心大乘。此處說樂小法者住於我見,約他們不能大悲利他說,是方便說;是折仰小乘,使他們慚愧回心。前約證理平等說,此約事行仰揚說」。

小乘都證了我空是佛教都承認的,一般大乘批評小乘說他沒有法空,其實就是在說只有破我空而已。但是在金剛經里,為什麼說樂小乘者住我見,還有我見呢?應該是說我空才對啊,怎麼會住著我見呢?其實,在這裡講他有我見,這是方便說。為什麼要這樣的方便說呢?這是為了引導聲聞學者不要著於法相,要他回心大乘的意思。說他們還有我見,是從他們不能用大悲來利他這個角度來說的;但是如從三乘同證一法性的這個角度,那就不能說他沒有破我見。我們已經講過了,只要見法,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菩薩都是一樣的。見了同一的法性、空性,不能講不同,這裡方便說他的不見法性、未破我見,是因為他沒有大悲利他,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要知道這種說法就叫做「方便說」,懂嗎?約「證理平等」說,就是在法性上說是一味平等的。在事相上,才說他是沒有破我見。其實是一樣的,三乘共見法性不可能有不同的,我們一定要明白!佛陀說法都是這樣有權(方便)有實。所以不要誤會:既然破了我空,為什麼還會有我見?這是從他不能大悲利他的事相角度來說沒有破我見,不是在法性上說,這一點大家要明白!其實沒有矛盾,不是真正的呵斥小乘人沒有見法,不是哦!小乘的聲聞學者確實能證得無我,確實也見了法性空寂,這才能解脫的。聲聞學者能得無我,這是佛教所共許的,沒有人反對的,說他還有我見,不是在法性上說的,是在事相上,是不能以大悲利他的角度來說而已。目的就是要引起聲聞學者回心大乘,重要是在這裡。

推薦閱讀:

六爻斷卦定應期方法及爻之生克五行之三合六合三合局
山區尋龍點穴的方法
作業寫不完,又覺得抄很愧疚,怎麼辦?
算命, 哪種方法最准?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