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法僧三寶(講座錄音)

引言

阿彌陀佛!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講題是《佛法僧三寶》。這個題目大家很熟悉,但凡是信佛學佛的人,似乎沒有不知道這個概念的。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在這海天佛國的正法講堂,在這個常態化講經的地方要談這個常識性的話題呢?之所以安排這個講題,有三個緣由,首先三寶的內涵,它是佛教一切內容的高度概括。學佛的人從發心皈依,親近善知識,明信因果,持戒修行,乃至最終斷煩惱證菩提,都是以三寶為核心的。也就是說,三寶貫攝了整個學修的始終。所以,三寶這個概念不僅僅是佛法僧組合的一個名相,而是有著廣博的思想內涵在裡面,也可以說三寶就是指整個佛教的內容。因此,從佛教思想層面來說,我覺得有必要探討三寶這個概念。第二個緣由,是跟今年講座內容編排有關,前面兩次講座,宏海法師談到「從心改變命運」,以及向學法師跟大家探討了「佛教的因果信仰」問題,這兩個主題談的就是:佛教怎麼看待我們的生命?怎麼看待因果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問題。這是啟發正信,樹立正見的兩個主題,站在啟發正信、樹立正見這個角度,我覺得很有必要接著來談一談三寶。因為,對佛法僧三寶的正確認知,是佛教的根本正見。再者,在現今這個魔強法弱的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很多外道偽裝成菩薩行者,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四處傳播假佛法,初學佛的人,很容易被外道邪說蠱惑;甚至有學佛多年的居士,受到邪說或相似佛法的影響,也逐步模糊了對三寶的概念,甚至做了很多破壞三寶,違背三寶的事情而不自知。所以,今天借這個講座的因緣,專門談談對三寶的正確認識。

 

化相三寶和住持三寶

        三寶的名義大家都知道,就是佛、法、僧。佛法僧何以稱之為寶呢?寶從字面上理解無非就是:尊貴、稀有、很有價值的意思,在《大乘寶性論》中以六種意義來解說佛法僧稱之為寶的涵義。在此我們沒必要講那麼複雜,只講最重要的兩點,那就是三寶的社會價值和精神層面的價值。從社會文化學的角度來講,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的佛教,它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當中,成為我們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佛教的因果信仰,承載著社會公德和良知,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種最樸素的因果觀念以及行善積德的理念,為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從個人心靈層面來說,佛法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真相,啟發人們去探尋人生的真諦,也讓我們迷茫、躁動的心靈回歸安寧與自在。所以,無論從宗教的精神慰籍,還是從追求真理的意義上來說,佛教無疑是人類最值得珍視的精神財富。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來說,三寶的價值更是無上的,在這個無常的世間,無明的眾生如果沒有三寶給予啟迪和加持,我們將迷失在自我的誤區中,一直輪迴下去;同時,三寶的利益不僅僅是對未來的期許,如果我們能信受三寶,能自覺地依止三寶修學,生命的當下就能獲得受用。站在覺悟生命、解脫自在的意義上來說,三寶的價值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豈止是世間的珍寶可以比擬的呢?它是我們生命的究竟皈依處,是心靈真正的家園。我常常有這樣的觀感:假如今生沒有遇到三寶,無緣修學佛法,我的一生真的毫無意義,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場悲歡離合的夢幻而已。

        介紹了「寶」的含義,接著說佛法僧。佛法僧這三者概括了佛教的一切內容,佛法僧和佛教在主體內容上是一致的,說佛法僧就是指佛教,說佛教就是指佛法僧。事實上,佛教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佛法僧三寶,無論是表法意義上的,如佛教藝術、建築裝潢等;還是佛教禮儀、早晚課誦、佛事儀規、教理教義上,處處都體現著佛法僧三寶。比如我們信佛學佛,須從恭敬三寶、理解三寶開始,持戒修行也須依著三寶才如法;再比如寺院的建築風格、殿堂內的布局等,都是按三寶來規劃設計的。以寶陀講寺來說,寺院最核心的區域供奉著佛寶,然後兩邊是僧寶,大殿後面的法堂供奉著法寶(藏經樓),同時還有講經說法的大講堂(也代表法寶),以三寶為格局是所有寺廟的通規。有人問說普陀山寺院的中央殿堂都以觀世音菩薩為主,怎麼不是供佛呢?這是個常識性的問題,來山的佛弟子是奔著誰來著?當然是來朝拜觀世音菩薩啦!所以在普陀山上,觀世音菩薩就代表佛寶,其實觀世音菩薩就是古佛再來,他在十方世界千百億化身普度眾生,他不僅可以現佛身度生,還可以現菩薩身、人身、惡鬼身、畜生身來度眾生,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除了殿堂布局外,我們平時的課誦、佛事、大型法會活動,也都要讚頌三寶,禮敬三寶。從這一切表現形式,可知三寶就是佛教的代表。

 

        很多信佛學佛的人,雖然對於三寶的概念是熟悉的,但他們只是在表法的層面去理解,也就是從宗教意義上,從表現形式上去恭敬三寶,事實上,一般信眾對於三寶的內涵是很模糊的。可能很多信徒會認為說,只要對著泥塑木雕的佛像恭敬禮拜,燒香供養,佛菩薩就知道了,就有功德了。至於說什麼是佛法僧,什麼是真正的功德,估計很多信徒是很茫然的。當然,信佛學佛的確是從形式開始的,但佛門表法的意義,只是一種善巧方便,真實的、究竟的佛法僧三寶,在於內心的體認。

        為什麼人會有信仰呢?因為人們有這方面的需求,需求的層次不同,所以信佛的心態就有很多類型。有人把信佛當成一種時尚;有人把信佛看成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也有人把三寶當作保護神,只要恭敬佛菩薩就能消災免難;也有人把三寶看成是慈悲的給予者,只要向佛菩薩祈求,就能夠心想事成,所求如意。這種種心態都是人之常情,也都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正信的佛弟子,我們對三寶須有正確的認知,佛門雖廣開方便,但那只是慈悲接引的方法,並非不辨是非曲直,事實上佛教是最崇尚智慧的宗教,也是最平等,最人性化的宗教。佛教的教義都來自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釋迦佛在人間成佛,示現從凡夫到成佛的過程,這就是身教,他所說的一切教法,也是從我們現實的身心出發,提倡一種以智慧為本,不苦不樂的修行的生活。佛從來不會抬高自己的地位,或為自己創造財富,他只是慈悲地帶領弟子們一起修行,以身作則,宣揚眾生和佛一樣平等,他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和權利,徹底否定社會的特權和等級制度,而且他認為生命的最大成就,就是自己覺悟,也能讓別人覺悟。這就是我們所皈依的佛寶,一個慈悲的智者。可能我這樣表述,很多信徒覺得佛太平常了,平常得跟普通人一樣,這跟他們心目中來無影去無蹤的佛祖大相徑庭,事實上,佛的定義就是生命的覺悟者,佛在很多場合下都說:你也可以跟我一樣成佛,因為眾生本來就是佛,只是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而已,如果內心覺悟了,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眾生就是佛。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明白佛陀教化眾生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讓我們也覺悟成佛,成佛做什麼,去度化所有跟我們有緣的眾生,讓眾生都獲得自在解脫,這是佛教化的目的,也是我們學佛的目的。佛教就是圍繞這個「成佛度眾生」的主題而展開的。以上是針對信仰佛教有可能誤解的一些問題,做個簡要的說明。

        從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開始,我們這個世界就有了佛寶,佛成道後,首先到鹿野苑說法,去度化追隨他的五位釋迦族的青年,然後又度化了迦葉三兄弟、舍利弗、目健連等人,不久佛的常隨弟子就達到一千二百五十人,由此佛教的三寶臻於完備。釋迦牟尼佛,這是我們的教主——佛寶;佛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法,這是法寶;依佛出家的佛弟子,這是僧寶。這是佛陀時代三寶的形態,我們稱之為化相三寶(也叫現前三寶),意思是指佛陀示現應化在人間,度化眾生時的三寶形態。除了化相三寶,三寶的分類還有住持三寶,理體三寶,自性三寶,一體三寶等,這些叫法是從事或理的角度來表述三寶,但我們沒有必要講得這麼複雜,主要介紹一下住持三寶和理體三寶。

        什麼是住持三寶呢?佛陀在世時,佛親自為導師,引導大眾修學。佛滅度後,化相三寶的形態就轉化為住持三寶。因為佛不在世了,那就以佛的慈悲莊嚴形相為佛寶,不管是泥塑木雕,還是金銀銅鐵做的形象,或者畫像也可以,總之佛的形象就代表著住持佛寶。佛所說的教法,以及弟子們的著述,輾轉結集成冊,如三藏十二部教典,這是住持法寶。圓領方袍,秉持戒法的出家弟子(即比丘、比丘尼),這是住持僧寶。佛涅磐以後,佛教完全仰賴住持三寶,讓佛法的精神與教義留傳人間,住世不絕,所以叫住持三寶。

        以泥塑木雕的佛像為佛寶,其實並不是佛滅度後才出現的形式,佛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有佛像出現。據記載,有一次佛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三月未歸。當時的信徒優填王和波斯匿王非常想念佛陀,於是就讓人以牛頭旃檀香和紫帛真金雕塑佛的形象來供奉,這應該算是佛像的肇始。佛滅度以後,佛像的供奉更是普遍地流行起來。佛陀是偉大的導師,弟子們見到佛的形象,自然從心裡生起無限的敬仰,有緣眾生能夠瞻仰到佛的慈容,也能生起歡喜心,恭敬心,進而親近佛法,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宗教表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其實很多抽象的道理和寓意,都可以用具體的形態來傳達,佛教在寓教於形方面運用得很多,比如寺院的天王殿,一進門就看見彌勒菩薩(即布袋和尚)的雕像坐在殿堂中央,一副笑容可掬,雍容大肚的模樣,這形象代表什麼呢?這是代表佛門廣開方便,能包容一切,歡歡喜喜地迎接所有的人。眾生一看到彌勒菩薩就覺得很親切,很開心。可是一轉眼,看到站在殿堂兩邊的四大天王,卻是怒目圓睜,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這又是什麼意思呢?這代表著降惡除魔,有些地方天王腳下還踩踏著小鬼。一個殿堂里,表現出兩種態度,到底有什麼深意呢?這表明佛門教化的目的,一方面要降伏內心的煩惱惡業,一方面也要廣結善緣,以慈悲為懷。有人按世俗方式來理解,以為是:入我門來都是客,表示歡迎,但如果來者不善,我就不客氣了!這樣理解是不全面的,眾生都是佛的化身,都要尊重的,不客氣只是針對內心的惡念,惡念不降伏,會障礙我們的佛心。佛法的宗旨是止惡行善,凈化人心。只有把貪婪,嗔恨,愚痴,妒忌,我慢等煩惱都拋棄掉,才能見到真佛。再比如我們來到寺院的大雄寶殿,大家在大雄寶殿看到了什麼呢?中央端坐著佛像,兩邊是神態各異十八羅漢,有的大殿里,釋迦牟尼佛身邊還塑有脅侍弟子阿難和迦葉,這大雄寶殿表法的場景又怎麼理解呢?按常規,大雄寶殿里所表達的都是佛法僧三寶的意義,佛是九法界眾生的導師(代表佛寶),佛坐在那裡,表示在說法度眾生(代表法寶),旁邊的菩薩羅漢等,顯示不同的德相(代表僧寶)。有人說:佛坐在那裡,低眉垂目,一言不發,沒見到他在說法呀!其實佛的確在說法,有時候是言教,有時候是身教,也有時候在說無言之教。對於佛法如果僅僅是聽,或者看,這都還不夠,還要悟!經典上說:「有字是生死之法,無字是涅磐之法」。真正的如來心法,是無言之教。如果能領悟生命的當下就是圓滿,你就毫不懷疑佛陀端坐那裡一言不發,的確也是在說法度眾生。至於阿難、迦葉兩位尊者站在佛身邊的表法形式,這是再現佛世時說法的場景,佛跟大眾說法時,身邊往往站著兩位大弟子,這情景讓人覺得比較生動形象。阿難尊者,是佛在世時的侍者,照顧佛的晚年生活。迦葉尊者是佛的接班人,佛入滅後,僧團由迦葉尊者領導,不久,迦葉尊者結集完三藏經典以後就隱退了,由阿難尊者繼續領導僧團。作為僧團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阿難和迦葉毫無疑問是僧團的代表人物,因此大雄寶殿中央一佛二脅侍的造像,實際上就已經具足了佛、法、僧三寶。

 

        以上我們介紹了住持三寶中的佛寶。接下來介紹住持法寶。住持法寶是指三藏教典,三藏指經、律、論,這三種佛教典籍。按佛法修學總綱領戒定慧來歸類,經藏詮釋定學,律藏詮釋戒學,論藏詮釋慧學。經藏一般是佛說的法編輯而成的,如《華嚴經》、《法華經》等,也有小部分是菩薩祖師講的經典。律藏是講戒律和規制的佛教典籍。論藏是菩薩祖師們的論文集,祖師們把對佛法的體悟和理解寫成論文,後人進行歸類彙編成為論藏。經律論三藏是佛門的思想寶庫,是佛門的大百科全書,每個寺院都有專門的藏經樓來珍藏三藏典籍。三藏法寶聖典,雖然都完備地存在世間,但教法要有人弘揚,才能發揮法的妙用。

        住持僧寶,通俗來說,就是泛指僧團。僧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和合眾」的意思,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續佛慧命,紹隆佛種的出家眾(即比丘,比丘尼)。住持僧寶指的是僧團,不是指某個出家人。佛陀臨涅磐時,將佛教事業咐囑給僧團,所以從教制和法統來說,出家眾就是佛的長子,在四眾弟子當中是帶頭人。僧團不僅主持著佛教事業,同時也是三寶之一。現在有些學佛的人只皈依佛寶和法寶,不皈依住持僧寶,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些所謂的二寶弟子,偏重於皈依理體三寶,事相上只承認住持佛寶和住持法寶,對於住持僧寶,他們只承認某一個他們認可的高僧大德或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聖僧,有明顯排斥僧團的傾向。據說現在的二寶弟子認為只要對著佛菩薩像,或對著某個特定師父的形象照片自誓皈依,就可以稱為佛弟子了,這是嚴重不符合佛教教制的皈依行為,也是一種忘恩的行為。佛教規定,凡佛弟子必須在出家人引導和證明下才算皈依佛門,並明確規定皈依不是皈依某個法師,而是皈依僧團組織。二寶弟子的作風是對佛教道統和教制的一種叛逆行為,破壞了住持三寶的整體性,為佛所不允許。

        自從佛陀將如來家業託付給僧團後,僧團秉持佛陀教導,結集三藏,言傳身教,建寺辦道,流布佛法,將佛教事業一直延續了下來。比如過去的高僧大德,為了佛法能流傳到東土,前赴後繼西行求法,往往是西行十幾個人,最後只有一個人能回得來,為了求法和弘法,他們付出了生命中所有的代價。現在的每一本經書的經題下面一定有翻譯此經的法師名字,為什麼要把翻譯者寫到經書裡面去呢?這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僧寶的恩德。千百年來,僧團在佛教各方面的貢獻和主導作用是毫無疑問的。可以說,住持三寶中僧團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佛法能否發揚光大,佛教能否健康穩健地延續下去,完全取決於僧團。而僧團質量的優劣取決於對戒律的尊重程度。因為戒律是規範出家眾的身心,而出家眾的身心狀態,是修學佛道,住持佛法的基礎,可以說戒律就是合格僧才的保障,無論是修行還是做佛教事業,戒律都是最基本的一個考量。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這是佛陀對出家眾的要求,充分體現出戒律的重要性。佛之所以特彆強調戒律的重要性,主要是希望弟子們要重視戒律,希望弟子們自覺地去遵守,而不是佛陀喜歡用戒律去管理僧人,這一點我們要有深刻的認識!因為戒律的性質,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身心管理機制,只有對法身慧命高度負責的態度才會去持戒。假如有人將戒律當做一面鏡子,專門去照別人,那就誤會戒律真正的意義了,甚至可能會演變成破壞佛教,破壞三寶的情況發生。這點,在家居士要特別注意。為什麼現今二寶弟子那麼多,除了貢高我慢之心外,主要原因就在於對戒律精神的誤解,總喜歡拿戒律去要求別人,心態決定趨向,起心動念落在吹毛求疵上,必定會導致內心越來越失望,最終遠離僧寶。僧寶中有賢聖僧和凡夫僧,凡夫僧中有大德僧和普通僧人,我們都要恭敬,你可以選擇親近某一個僧人,但絕不可以選擇輕視某一個僧人,這是作為居士的基本素質。

 

理體三寶

        以上談的是化相三寶和住持三寶的意義,接下來我們將探討理體三寶。三寶的內涵極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也可以分類為多種三寶。但不管怎麼分類,都不出理和事這兩個範疇。前面介紹的化相三寶、住持三寶是從具體事相上來說的;而接下來我們要從理性上探討三寶,這就說到理體三寶了。

        我們學佛修行,須依止三寶而修學。但事相上的三寶只是修學的緣起,通過對事相上的依止,開始學習理解佛法,最終領會到真實的三寶在於我們的內心,這就是理體三寶。所以,事相上的三寶,是接引學佛的前方便,也是必須有的過程。因為,沒有人、事、物的具體三寶,就無法引導人學習佛法。比如,一個寺院,什麼表法的形式都沒有,空蕩蕩的一片空地,一個法師,不穿出家僧衣,也沒有剃光頭,看去就是一個普通的人站在空地里,但他手裡拈著一朵小花,面帶微笑地站著,這情形就象當年佛在靈山傳法一樣。你說他這樣搞,是在開展弘法利生的事業嗎?答案是很顯然的,不管什麼事情都需要有助緣來促成,沒有條件,就沒辦法達成效果。學佛修行,需要有個接引的過程,這就要藉助事相上的佛法僧寶。以住持三寶來說,信徒看到佛像,就心生恭敬謙卑,就會向佛像行弟子之禮,內心也自然會接受佛的教化;然後看到法寶經書,就會恭恭敬敬,端坐在那裡去閱讀,以這樣的心態去學佛,就能受持佛法;在學佛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就會想到去親近僧寶,僧寶言傳身教,師資道合,大家共同進步。佛法是生命的實踐之道,在修學的過程中,逐漸就會明白佛法僧的真正內涵。

 

     

        《六祖壇經》中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講述的就是理體三寶。六祖大師所說的覺、正、凈三寶,眾生本來具有,只是因為眾生無始以來,妄想執著太重,習業太深,所以需要藉助某個法門的修行,通過戒定慧的功夫,最終開顯我們本具的三寶性德。所謂:「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如果真正懂得處處銷歸自心自性,就找到了修行的根本,也找到了真正依止的三寶。

        古來大德,為了讓學人明白自性理體三寶,破除學人在事相上的執著,有時也採用極端的方式教學。比如過去有「丹霞燒佛」的公案,話說有一年冬天,特別的冷,有位祖師大德閑來無事,就把大殿的佛像劈成柴火,當柴燒。大家看到後,非常吃驚,哎呀!這還得了!這不是瘋了嗎?!這位祖師卻淡定地說:「我在燒舍利子。」大家憤怒地說:「這是佛像,木頭做的,哪有什麼舍利子。」祖師就說:「既然沒有舍利,木頭玩意,你們還整天拜呀拜的,做什麼呢?」這是個破除執著的典型公案。祖師大德看似極端的行為,其實嚴肅地反問了大家一句:既然你們都說這是假的,那真佛在哪裡?!大家不妨也參一參,真正的佛在哪裡?

       那個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說法的釋迦牟尼佛是不是真佛?如果他是真佛,那為什麼《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要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否?」如果三十二相就是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就是如來了!須菩提回答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所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怎麼去判斷是不是真佛呢?如果以表象來判斷,比如以相貌,或者說話聲音,或者行為來判斷,就可以認定他是佛嗎?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佛的意思是說:如果按照所謂佛的標準來判斷,無論是以相貌、語言、行為來判斷,都是不對的,不可能見到真正的佛!為什麼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里的這些開示,講的就是眾生的理體佛寶。

        還有一個相關的故事,順帶也說說,加深大家對理體三寶的理解。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雖然在天上講法的時間不是很長,可是按人間的時間,已經過了三個月,終於有一天佛準備要回人間了,飽受思念之苦的弟子們都非常歡喜。此時,出家女眾當中有位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她也非常思念佛陀,恨不得馬上見到佛陀,但她是女眾,只能跟在男眾師兄弟後面。於是她就想到運用神通,這樣就可以第一個見到佛了。終於等到佛降臨人間了,她就用神通化現為轉輪聖王,當時在場的有國王、大臣、以及上座比丘都在迎接佛陀,看到蓮花色比丘尼化現為轉輪聖王走過來,大家都自動紛紛讓路,很快她就到了佛陀面前,現出了自己本來面目頂禮佛足,這時蓮花色比丘尼對佛說:「我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的人。」可是佛卻回答說:「你不是第一個見到佛的人,須菩提才是!因為他依照我的教導,領悟到了怎樣才能見到佛,他不象你一樣,第一個跑來迎接我的形象,而是繼續在山洞中打坐,終於見到了佛的真身,他才是真正第一個見到佛的人。」佛的這一番話是什麼意思呢?須菩提尊者他是知道佛要回來的,按理他也應該去迎接佛,但他一轉念,想到平時佛的教導:「見法就是見佛!」修行人應當從內心當中去體悟佛寶,而不應該追逐外在的表相,所以他沒有起身去迎接佛,而是繼續參悟,結果見到了佛的真身。佛的真身,其實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靈覺之性,所謂:「是心是佛」。所謂:「菩提自性,本來清凈,當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個菩提自性就是真佛。在經典里,從不同的角度,理體佛寶有不同的稱謂,如《楞嚴經》中稱為妙真如性,《涅槃經》中稱為佛性,《般若經》中稱為諸法實相,名稱雖然不同,實際上都是指稱真實究竟的佛寶。真實的佛寶不從外得,也不可以執著有一個真心可得,也不可以認為有一個實在的理體可得,以無所得才是真得。呵呵,這些語言上的概念,只能勉強的、相似地說說,其作用是指出一個下手的方向,要想見到真實佛寶,唯有依法修行,切身去體悟。

        介紹了理體上的佛寶,接著我們說理體法寶。這個「法」的本來意思,是指一切事物現象(包括精神的、物質的現象)。現在說的理體法寶,是特指明了佛說的一切事物現象的真理,包括佛說的人生真相,修證方法等。換句話說,佛弟子對佛法義理的信解,就稱之為理體法寶。住持法寶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而理體法寶則是我們內心對佛法的體悟。《六祖壇經》當中,有弟子問六祖:菩提從哪裡來?大師說:菩提從眾生心當中來。這說明佛說的一切法都是站在眾生心這個角度而施設的。如果說「佛寶」是以眾生覺性為本的話,那麼法寶就是以眾生心為本。為什麼佛說的一切理法,就是指眾生心呢?因為佛說的法,不出我們眾生心之外,我們有情眾生的真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會在生死海中流轉?我們為什麼會煩惱痛苦?我們應該怎樣才可以解脫?可以說,佛法所涉及的人生種種問題和解決方案,其實就是要我們明了眾生心的真相,能明了眾生心,就能通達佛法,這就是理體法寶的範疇。

 

           作為教化眾生,引導眾生覺悟的教理,法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眾生世界的緣起和生命狀態;二、怎麼看待生命現象,以及如何究竟解決生命世界的煩惱。佛法是生命教育學,既然談生命,首先就要明了生命現象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生命是這樣的狀態。這就象哲學家一樣,首先要解決世界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問題。佛法認為生命世界的存在是因為眾生的業力形成的,並在因緣條件下產生出種種形態。比如佛說的十二因緣,就是具體闡釋一期生命流變的原因,又比如六道輪迴思想,講的就是生命狀態的分類和演變。再比如佛說八苦、三苦、無量諸苦的話題,就是描述眾生的身心狀況。這是佛法談的第一項主要內容。佛法的第二項主要內容,是站在生命真相的高度來看待人生,提出解脫煩惱,覺悟人生,奉獻自我的人生定位,並具體闡述了如何修行解脫,如何究竟地覺悟。這第二項內容是佛法的側重點。假如用簡單一句話來概括佛法的義理,那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法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高僧大德進行闡發,逐漸形成不同宗派和區域形態,但佛法最根本,最核心的教理教義是不變的,只是在解說方式和修行方法上有了創新發展,這些創新發展也是整個佛法的重要組成部份。

        都說學佛修行的人,首先要有正確的佛法知見,六祖說:所謂「法者,正也」,那正確知見的標準是什麼呢?我覺得,就是對理體三寶要有清晰的把握。如果不懂佛法到底在說什麼,或者只是只鱗片爪的一些模糊印象,那就無法判斷法義的是非對錯,也就無法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學佛的人,最起碼對佛說的無常、無我的基本理念,以及因果觀念要有認識。有些人可能會說:「過去一些祖師以及有些往生瑞相很好的大德,他們沒有多少文化,也沒研究過經典,不也照樣成就了嗎?」沒有文化,沒有多少佛法知識,也可以成就佛道,答案是成立的。歷史上這些個案比比皆是,包括釋迦牟尼佛,也是自修自證的。但什麼樣的人,不用學佛理也可以成就佛道呢?這是一個問題。唐時六祖慧能大師,據說沒讀過書,但在他出生前一百多年,就有高僧懸記過他的事迹,所以六祖屬於菩薩應化之人,這樣的祖師,是一聞千悟的上上根器,但這樣的道人相當罕見,純屬特例。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所謂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果沒有覺悟的因和緣,想要如法修行,並快速地證果,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不學佛理,那就必須自覺明了眾生世界的真相,並能夠自己找到修行的方法,證得解脫。就象過去辟支佛觀察花開花落,緣生緣滅,就懂得應該要熄滅妄念,從而獲證無我的空慧,類似這樣的根器,的確跟學教理沒有關係。另外還有就是一些愚夫愚婦,生性敦厚老實,深信凈土法門之後,發願往生西方凈土,一心憶佛念佛,也能快速成就。他們之所以成就的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暗合道妙,按照我們今天的話題來說,就是和理體法寶相應了,不用人教,或沒怎麼教,自己就相應正道了,這就好辦了!所以《六祖壇經》說:「菩提來自眾生心」。我前面也引用過這句話來解說理體法寶,其實佛說一切法都源自眾生心,我們覺悟也是因為自心的覺悟而覺悟,所謂眾生心迷,就是凡夫,眾生心覺,就是佛。佛法只是啟發眾生心的工具,因為眾生心中本有修行的智慧,如果能借著佛法的機緣,或者其它因緣,開啟了內心修行的智慧,就會真正懂得萬法不離自心自性,也就是說,眾生本具理體法寶。但話說回來,雖然眾生本具理體法寶,如果不親近善知識,不肯學佛理,就想一聞千悟,轉變乾坤,那是很不現實的心態,特別是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我們根性粗燥,內心妄念紛飛,狐疑不定,要想修行,還得老老實實從聞思修,戒定慧下手。另外,凈土法門雖然三根普被,下手也容易,但在理上也應該明了,多明一分理,就多一分凈土的信心,除非真的沒時間,沒有條件,那就死心踏地一句佛號受持到底。理體法寶就講到這裡。接著我們談理體僧寶。

        前面介紹的住持僧寶,指的是主持佛教事業,言傳身教的出家僧團。而理體僧寶指的是我們內在的性德,即相應於般若的生命狀態。《六祖壇經》上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這裡所講的清凈心中的戒定慧,就是理體僧寶。戒定慧三學是修學佛道的通途,有著具體的理事規範,但自性上的戒定慧,是生命覺悟的狀態,本身就具足戒定慧,這才是究竟的戒定慧,也可以稱之為持戒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順應理體三寶而言,它們屬於理體僧寶的範疇。正是因為眾生不覺,所以佛陀才善巧施設了住持三寶,眾生依著住持三寶修學,由事相上具體的行持,最終證得自性理體三寶。依著住持三寶而修,我們稱為緣修,如果依著理體三寶而修,我們稱之為性修。緣修是偏重於事相上的修習,有所修的法和所修的人;性修是心地上的無功用行,自他不二,理事圓融。所以皈依三寶的目的,不僅僅是信賴依靠住持三寶,其最終是要證得理體三寶,這才是皈依的目的。理體上的三寶,義理幽深,唯證相應,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了知。

        其實在最初入佛門三皈依的時候,皈依儀式中就已經體現出理體三寶了。比如皈依時所發的自性四宏誓願:「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四句講的是發菩提心成就佛道的誓願,但這是從自性的層面來發願,也就是自性自度,自性自斷,自性自學,自性自成。意義很明顯,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法不離自性。所有眾生,所有煩惱,所有法門,所有佛道,都是從自性而緣起,無論是輪迴還是止息,無論是修行還是證果,其實都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我們真能依著佛所指引的修行之路,明心見性,徹悟自心自性三寶,這才算圓滿完成皈依三寶,也真正契合佛說三寶的本懷。站在覺悟真相,明心自性的意境上說,我們今天探討的住持三寶和理體三寶,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但兩者並非不同的法,由事顯理,由理明事,事理不二,圓融無礙,其實都是佛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教法。

        三寶是佛教永恆的主題,也是佛教中內涵和外延最廣闊的話題之一,限於個人水平和時間關係,今天只能是粗略地介紹一下三寶的含義,其中有些理解和說法,如果有不妥之處,課後請各位善知識給予批評指正。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註:此文是根據修定法師於2012年7月1日普門講堂講座錄音整理,加標題段落。

    講座現場圖片及報道:http://www.putuo.org.cn/fgzx/view.aspx?NewsID=6560

                                                           (錄音整理:理斌法師)

  

推薦閱讀:

全球一線錄音師的經驗:DPA大師班內容分享
劉文元老師奇門講課錄音摘要
如果沒有監獄電話,這個世界上至少會消失1000張說唱專輯
直播 錄播 錄音 時常見噪音和避免辦法
MP3錄音轉文字神器-訊飛聽見

TAG:錄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