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功夫三層九段論(下)

五、達六合,通周天

如果說第四階段後期,是六合的進行時的話,此階段則是六合的完成式。何謂六合?六合是內合與外合的總稱:內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外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髖合。經過前四階段的練習,外三合的矛盾通過調整身法的辦法以解決,使姿勢相隨,內氣貫通。而這一階段內三合就不許可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如在前面幾個階段只做到了外三合的話,這一階段一定要做到六合。要求周身相隨,內外一致,完全做到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意而動。以心(意)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勢,氣由丹田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復歸丹田。動作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氣為統馭,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纏繞往來、周轉自如。「纏絲勁」發源於腎,起於下丹田,遍布全身,處處有之,無時不然,衍溢散佈於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間,達四梢通九竅(四梢手、腳,九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會陰、尾閭、命門、大脊、玉枕、百會)。

這一階段已通經絡周天,「纏絲勁」實為經絡周天通後的內氣在周身的散布,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之精華,一氣貫通,實為通經絡周天,此時可稱練拳已懂勁,才入陳式太極之門道。

經過前面幾個階段,由松、靜後以形領內氣出現,至內氣較充足,自覺在吸氣時腹部有輕微的發熱感,發熱的部位因人而異,同時腹部出現「咕咕」的腸鳴音,矢氣增多,慢慢腹部發熱的面積逐漸加大,在肌膚之間有似小蟲在爬行的景況,這稱「癢觸」,尤以頭頂下至額顱、面頰、兩鬢、鼻旁、唇口一帶感覺特別靈敏。如出現以上諸種感覺,精力要專註,用心意去打拳,千萬不要用手去搔抓癢處,以防氣機散亂,隨著練拳時間增長,小腹內發熱似溫水流動樣,全身有溫暖的舒適感,口中唾液增多,背部有螞蟻上爬之感。

到這一階段時氣力大增,小腹部發熱感更甚,有時還可出現小腹部輕重的跳動感,部分練拳者腹部還可出現氣團感,有人稱這種現象為「火燒丹田」。它是初具纏絲勁的重要標誌。在這一階段後期,因長期練拳,以形代念,形、意結合時,達到明鏡止水,晶瑩澄澈,如入恍惚杳冥之中,手、腳有時忽覺空空如也,便可感到有一股強而有力的氣自會陰穴沿脊柱上沖頭頂而下行進入丹田,這就是所謂的「一氣貫通」。因會陰部道家稱為子,頭部稱為午,故在氣功書中將氣通任督稱之「通子午」。在通周天時印堂穴內會出現耀眼明亮的光,這是正常現象,不必驚恐,皆屬自然現象。周天一通先天元氣(體內真氣)蒸氣更盛,雖閉口鼻,元氣自然能出入於全身各個毛孔,而且深綿細長,一分鐘呼吸一至兩次可矣,氣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一身酥軟如綿,美快無比。真息沖融,真氣從之,流注於全身上下,油然而上騰,勃然而下降。其氣息之薰蒸,如春暖天氣熟睡方醒,其軀體四肢之暢快恬適,確實難以言語來形容個中之妙味。

第五階段功夫初期的技擊表現與前四階段的技擊表現一樣,應用價值不大。第五階段末期,進入三層功夫的第一層功夫,尚有一定的技擊作用,但技擊時主要用十三法,所以只能算技巧,才完成陳式太極拳第一層的功夫。為何如此說?因為第一層功夫的後期,即前面所講第五階段的後期是求內外六合,調整身法,尋求內氣貫通,達到節節貫穿的階段。而調整身法的過程就是妄動,因而在推手還無法應用如意,對方會找這些薄弱環節,或者故意誘使你產生頂、偏、丟、抗的毛病而出奇制勝。因為推手時對方的進攻不會給你調整身法的時間,而是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使你受力失重,或被迫退步,勉強地化去來力。當然,如果對方進攻速度較慢,勁力短,進逼不緊,給了調整身法的餘地,你也能比較理想地化掉對方的進攻。總之,第一層功夫期間,不管進攻和走化都是勉強的,往往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此時尚未完全達到捨己從人,隨機應變,雖能走化,但不屬技巧勁,還會出現丟偏和頂抗等毛病。所以《拳論》說「二陰八陽是散手」。

第二層次,從體用技擊意義上來看,主要用內氣,懂得整走,聽勁,靈勁,化勁功夫;從軀體感覺而言,軀體手足動作,練拳時如身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一切皆自如。要想拳練好,必把圈練小,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步驟,即由大圈到中圈,中圈到小圈,小圈到無圈,所謂「圈」並非指手腳運行的軌跡,而指內氣疏通。這一階段是由大圈至中圈的階段。

六、充內氣,實其腹

為穩固根基,充實內氣,要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扎穩下盤,以促使內氣的充實的飽滿。

《拳論》說:「根本固而板葉榮」;「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這裡所指的「根」實意為下盤,指下體腿而言,枝葉為上肢,「源」實為人體發電機--下丹田,下丹田所生元氣實為諸氣之本,根源於腎通於丹田,稟賦於先天。

此階段較前大不相同的是呼吸方式,前面五階段練拳時均採用自然呼吸,即順呼吸法,至此為增加內氣,每招每勢採用冷子管腹式呼吸。何為逆腹式呼吸?吸氣時逐漸收縮腹肌而腹部凹陷,呼氣時腹肌自然放鬆而腹部逐漸凸起。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後,除正常的套路練習外,還要加練輔助功,如《陳式太極養生功》中講到的靜坐養氣法,渾元至極。採用大馬步、弓步、丁步都行,練拳前後,堅持1小時到2小時的樁功,逆腹式呼吸行氣,發展力量和耐力。用後尾直徑6~8cm,長3米的白蠟木杆,每天用攔、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將拳架內的單勢發勁抽出來單獨練習,以增加在根基穩固,內氣充實情況下的蓄髮力。這樣練習兩年可進入第七階段的功夫。

從技擊而言到此時功夫雖然內氣貫通,動作比較協調,在不受外界干擾,自己練習的情況下,內外也能夠合,但內氣還是比較薄懈,因此,在對抗性推手和技擊時,遇到一般比較輕緩的進攻尚能夠捨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運化自如;而一遇勁敵,就會感到棚勁不足,有欲將身法壓偏之意,有可能要破壞不倚不偏,八面支撐立於不敗之地的身法,還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引進和發出對方,較生硬和勉強,這就是「三陰七陽猶覺硬」。

七、覺靈敏,知己彼

此階段是由中圈而至小圈階段,功夫已顯高深造詣,接近成功。對具體練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意、內氣運行、注意事項、呼吸與動作的配合都已完全掌握,但練習中還應注意伸手、邁步有身臨萬丈高崖之感,眼神如捕鼠之貓,動作如翱翔之鷹,身形輕靈矯健,意識反應及皮膚觸覺十分靈敏。這一階段主要是練習全身空靈,身體皮膚感覺的靈敏性,就是接受信息傳遞採取行動的應急反射。練習太極拳的人,隨功夫的加倍,這個應急反射過程隨之加強,直至接受信息傳遞如閃電,應急反射如射箭。

這一階段仍應按前段練習套路和輔助功,經常練習推手,鍛煉聽勁、靈勁,練拳時,功應內收;氣行於外的表現和纏絲勁的外形動作,也應內收縮小。練好這階段功夫的要求,必須以充實的內氣做後盾,使內氣充盈丹田,貫注全身,內至臟腑經絡,外至肌膚毫髮,全身各部位如電充身,觸覺極其靈敏。練拳時「無人如有人」,真遇對手交手,要做到膽愈大,心愈細,「有人如無人」,一舉一動,如在水中兩足已浮起不著地,一般練習三年時間可至下一階段的練習。

在技擊方面,與上階段功夫差別很大,第六階段是化勁,即化掉對方進攻的力,解除本身的矛盾,使自己主動對方被動。而這一階段則可連化帶發,其原因是內勁(內氣)已非常充足,意氣已換得靈勁,周身組成的體系比較鞏固,格鬥時已具備「動急則急就在,動緩則緩隨」,「彼緩動,已彼動,後發先至」的功力。推手時,對方的進攻威脅已不大,觸著即自然變換身法,能易如反掌地將其來力化解。處處意在先,動作小,發勁乾脆,落點威力大,所以說「四陰六陽類好手」。

八、 圈欲小,得機勢

圈欲小意指由中圈到小圈的時期,內勁在體內的表現,像是一股熱流發于丹田,隨意識引導,由根到梢,由內到外,綿綿不斷地遍布全身,每時每刻都有肌膚髮脹、手指發麻、腳跟發重、頭頂發懸、丹田發沉、膀胱發熱的感覺。

拳練到此階段,每練一趟拳,到停式時,立正心中神氣一定,都覺得下部(陰矯穴處)像有一物在萌動。起初不太經意,每天練拳有的時候內氣動,也有不動的時候。時間一長,動起來有很長時間,有的時候也不動。慢慢練拳在停式時,心中一定,像有遺泄漏之感,這時與練氣功修道中所說的真陽發動相同,練靜坐是靜中求動,但練太極拳是動中求靜,靜極也動。隨著練拳日久,周身有發空景象,真陽有發動欲泄的情形,自己覺得身子一絲不敢動,有一動就要泄的感覺,這個時候練拳,意想氣沉丹田,下邊用虛靈之感,提住穀道,即意想提肛縮腎、意守丹田。當意守丹田時,陽物即收縮,萌動者上移到丹田處,這個時候全身暖暖融融似的,真氣綿綿不斷。每遇到這種情況,先意想丹田,再進行練拳架,內外總是一氣,緩緩悠悠,平平穩穩,覺得四肢融融,綿綿虎穴。如果在睡熟時,忽然覺得四肢空空工,全身融融和和,像沐浴的景象時,可意守丹田,配合外呼氣,這樣可化欲泄之物。

從體用而言,到此階段,功夫可達得機得勢、捨己從人的階段。能隨順化解,不頂不抗,對方控制住我的手(梢節),我以肘肩來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來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襠勁與手臂采化解。此時練拳時以聽勁、靈勁為主導思想,交手時以化勁為主,全以至柔至剛內氣為主,十三用法已成輔,大道至簡,大道至易,愈向高級愈簡單,愈往高級愈自然。

九、圈變無,成太極

功夫至此是由小圈而至無圈,有形歸無跡階段。拳論中說:「一氣運來志不停,乾坤還氣運鴻蒙,運到有形歸無跡,方知玄妙在天工。」在技擊方面表現為:全身無處不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身如火藥,一動即發。所以說: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此時人體像充滿氣的皮球一樣,用力越大,反彈力越強,將球拍得越重,它跳得愈高,「遭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

第三層次,從體用而言,功夫已由五陽並五陰的太極歸於無極,進而成神化層次,與對方交手,不見其形,只用神意控制對方。一切都在神意中,寂然不動可降千軍萬馬。從身體直感而言,到這層功夫時,身體愈加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情景時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下沉。《拳經》說:「神氣四肢,總要完整,一不完整,身必散亂,必至偏倚而不能有靈活之妙用。」

變化無窮,神鬼莫測,是對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境界的形容。功夫至此,運動變化及技擊表現從外表難以看出,難以臆測,玄奧淵博畢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為何如此?因內氣已達皮膚之外,形成功力氣場,功夫愈高,氣場愈大,外力雖未接觸皮膚,動觸毫毛即有感覺,隨即化勁發擊,威力無窮。陳鑫有詩說:「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混沌,虛靈具一心,萬象五蘊,縮然不動若愚人,誰知陰陽結合在此身;任憑他四面八方人難近,縱有那勇犯過人,突然來侵,傾者傾,跌者跌,莫測其神,且更有,去難去,進難進,如站在圓石頭上立不穩。實在險峻,後悔難免隕,豈有別法門,只要功夫絕,全憑一開一合,一意橫掃千人軍。」

延伸閱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6/11/7916197_220506093.shtml
推薦閱讀:

茶水錄(二十六)觀機逗教 智慧為重
武術真實的觀賞性和實戰性如何?
功夫高手為什麼走路快?
有人見過功夫門派里的人嗎?他們出過絕招嗎?
馬雲出演的《功守道》電影中的功守道是什麼?

TAG: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