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第安人大劫難
印第安人在歷史上有三大文明,即瑪雅文化、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原有印第安人總數,沒有確切的數據。人類學者提供的數據,在2000萬到1億多之間。多數學者認為,歐洲人涉足美洲大陸時,當時有印第安人5000萬左右。但是,自1492年10月12日,義大利航海家奉西班牙國王之命航海探險,「發現新大陸」之後僅100多年時間,美洲印第安人迅速銳減,僅剩數百萬人到上千萬人。這隻能是估計數。須知,美國1776年才正式建國。網上傳言美國屠殺了美國印第安人達上千萬甚至8000萬之多,是一些人編造的臆想而已。另一個說法,是美國開國後不久的西進行動中,美國人屠殺了百萬印第安人。不過,這樣的數據也經不起推敲。但是,美國印第安人確實受到來自美國的歐洲前輩無情打擊是歷史事實,也是美國歷史中的一大恥辱。本文有些長,有些網友不一定有耐心讀。老航建議不想讀就不讀了。印第安人的故事,只不過個人有興趣,花了點功夫做了點研究而已。
大背景
整個中南美洲曾有三大文明,分別是瑪雅、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先後被西班牙人征服;歐洲人入侵前,瑪雅文化已經走向衰落,只剩下一些城邦,這些城邦也在歐洲人最後的一擊中宣告瓦解。
來自歐洲的入侵是海盜式的。最初主要是海盜式冒險家,亦正亦邪。他們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義大利人等。聽說印第安有黃金國,他們四處尋找,隨意出擊,在征服過程中發生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事件。1532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僅率領不到180人的部隊就成功征服有600萬人的印加帝國。1521年,另一個西班牙人科爾特斯毀滅了阿茲特克帝國,他率領的軍隊最多時也只有1000多人。在征服阿茲特克帝國,科爾特斯使用了計謀,也進行了大屠殺。但是,印第安人從來不是團結的整體,他們四分五裂又互相仇視。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滅亡時,歐洲人都得到其他印第安人的協助。在科爾特斯征服時,阿茲特克一位酋長的女兒,後改名為瑪麗娜,她出於對阿茲特克國王的仇恨,便成為科爾特斯的隨身翻譯兼謀士,並帶領自己的族人協助科爾特斯。她為科爾特斯生下孩子,後來又嫁給另外的西班牙人。
雖然外來的征服屠殺確實血腥,但真正的戰爭屠殺的卻非常有限。阿茲特克帝國滅亡過程中,科爾特斯通過屠殺、飢餓(圍城時造成的)等手段「消滅」的印第安人,最高的推算也就10多萬人。而這,僅是孤例,並且阿茲特克帝國都城剛好適宜圍困。真正的恐怖兇手是傳染病,主要為天花、麻疹、白喉等。其中天花是印第安人的最大災難。天花在歐洲爆發過多次,歐洲人有一定的免疫力;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得過天花,對此沒有任何免疫力。因此,天花病毒出現在美洲大地,歐洲感染者死亡率僅10%,印第安感染者死亡率卻高達90%到95%。
天花傳入美洲,據稱是1507年,由一位患病的非洲黑人奴隸帶入(也有另外的說法,但歐洲人在那個時期將天花帶進所謂新大陸是肯定的)。英國第一位公共衛生官員約翰·西蒙曾有一個研究報告,稱歐洲人把天花帶入美洲後僅在墨西哥,印第安人人口就銳減了3500萬。此報告被英國學者伊恩·珍尼佛·格雷恩記載在《天花的歷史》一書中。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等認為,美洲原居民這在過程中,人口從1億減少到500萬人。美國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的研究發表在他的《白銀資本》著作中,他的研究結論是自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後的一個世紀中,當地人口減少了95%。印第安人人口變動,瑪雅文明區從約2500萬減少到150萬,印加文明區從約900萬減少到60萬。今天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口從500萬減少到6萬。貢德·弗蘭克的數據與其他證據比較起來看,不那麼可信。若真是那樣,美國屠殺百萬印第安人的數據無法成立,甚至印第安人戰爭也無從談起。從1492到1776年美國獨立,共有284年。284年中的前100來年,是印第安人恐怖性下降的時期。這樣,到了美國建國時,今天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確實已經減少到恐怖的程度。因此,另外的估計,美國建國前,其境內印第安人還是有500萬到1500萬,甚至更多。證據還是來自推算。據稱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共有100多萬印第安軍隊加入了美國一方,另有300多萬印第安軍隊加入了英國一方。戰爭中,印第安人應當死傷慘重。戰後,參加英國的一方遭到屠殺和驅趕。除了被屠殺的部分外,失敗的一方印第安人去向可能是加拿大和美國西部,到了西部的也可能再逃往南邊的墨西哥。大部分印第安人原本沒有固定的家,他們可以長途遷徙,四海為家。這或許解釋了阿茲特克帝國遭到毀滅性摧殘後墨西哥仍然有大量印第安人繁衍下來的原因。如今1億多的墨西哥全國大約60%的人口為印歐混血人,30%是印第安人後裔,9%是歐洲後裔。
美洲印第安人原來一直以狩獵、採集果實等為主要生產方式,農耕文明遠落後於當時的歐亞大陸,儘管他們同樣會種植出玉米等農作物。這種生活方式很難支持較密集的人類繁衍,在美國境內更是如此。原來印第安人主要集中地在現在的墨西哥到巴西一帶。瑪雅文明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南部以及貝里斯北部的中美洲;阿茲特克主要在墨西哥,說是帝國其實有特諾奇蒂特蘭城、圖拉等3個主要權力中心,特諾奇蒂特蘭城就是現在墨西哥城的前身,建立在特斯科科湖的一個小島上,正由於四面環水,征服者科爾特斯通才可以輕易實施圍城行動;印加帝國在今日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屬南美洲。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之所以形成,也是農耕文明有所發展的結果。而美國及加大拿境內,地廣人稀,是天然的最佳狩獵場,不存在發展農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所以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印第安文明中心。當然,在美國東南部一帶,由於氣候溫暖和土地肥沃,農業要發達一些,那兒的印第安人聚集密集度要大些。西方殖民者入侵前,這裡由幾百個小部落在那兒自由自在生活著。部落最多族群也就數萬人,小部落僅幾百人。部落由祭師(巫師)和酋長等集團領導,部落間常因獵物、祭祀、搶女人等原因相互結仇,長期攻伐。
土地爭奪
進入美國境內殖民者以西班牙人、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主,英國後來佔主導地位。原因是英國逐漸變成海洋強國之後,成功擊敗西班牙,又與法國爭鬥中佔了上風,便在美國這塊地盤上迅速建立並不斷擴大殖民地。殖民地起初用於流放政治犯、刑事犯。然後英國貧苦民眾聽說新大陸土地肥沃,也紛紛冒險離開故土,來到這塊土地上開始新生活。
開始的時候,美國這塊土地上,印第安人對英國人持歡迎的態度。1620年,一艘英國小漁船取名「五月花號」來到美洲新大陸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殖民地。來的時候102人,但他們立即遭遇到寒冬,直接面臨死亡威脅。一個冬天下一來,他們只剩下50來人,這還是依靠印第安人贈送生活必須品,並教他們狩獵、養火雞、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的結果。英國人更注重的是農業。第二年,他們就迎來玉米大豐收。感恩節原本是基督教一個普通節日,這些英國人認為他們要因此感謝上帝和印第安人,所以感恩節變成一個大節日。早些年的感恩節是英國人和印第安人共同歡慶的節日。
但是,歐洲那邊過來的人越來越多了。歐洲人要發展,就要圈地,讓土地私有。印第安人認為土地是上天的賜予,不應當屬於任何人。歐洲人要建農莊,印第安人要的是狩獵場。歐洲人大肆圈地建立農莊,那些土地就不允許印第安人自由出入了。同時,他們圈的地越多,被逼走的野獸也越多。矛盾不可避免發生了。感恩節的故事沒多久,印第安人就與新來的殖民者產生衝突。這之前,他們主要與西班牙人、荷蘭人等戰鬥,並且因為他們帶來的瘟疫損失大部分族人。而現在,他們又與英國人結仇了。
1756年-1763年間,英法爆發七年戰爭,這直接對美洲的殖民地產生影響。當時,北美尚未分出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國家。英法圍繞魁北克展開爭奪戰。印第安人想保持中立,但戰爭來臨,他們不得不選邊站。大部分印第安部落選擇支持法國。但戰爭結果,法國失敗了。
在法國失敗後,由於毛皮貿易(此由法國人首先發現,後文再述),英國又與印第安人關係改善了。但與來自英國殖民者的矛盾並沒有緩解的可能,因為這些殖民者要繼續開拓,搶奪土地。而英國出於限制殖民者的考慮,規定殖民者不得過度圈地,也贏得印第安人好感。
這樣,英國殖民者與他們的母國即英國因稅收發生矛盾,鬧起獨立之後,大部分印第安人選擇支持英國。英國又善於賄賂。印第安喜歡的珠子、酒、槍支等,他們總是提供。於是,印第安人組成戰團與英軍一起共同打擊大陸獨立軍。印第安軍甚至大量牽制了美國的獨立軍,令大陸獨立軍常常受挫。當然,也有少數部落支持獨立派。可是,整體來說,印第安軍就是大陸獨立軍噩夢。
印第安人和新生美國之間,就這樣結下很大的梁子。
新生美國對境內第安部人態度一直很矛盾。一方面,他們因為「五月花號」、感恩節和宗教因素,難以採取真正的種族滅絕政策。一方面,隨著雙方長期的矛盾積累,從美國建國後的又一個100多年間,在政治上一直視印第安人為敵對國家的存在。美國《獨立宣言》宣誓的美國,就表達了對印第安人的怨恨情緒。「他(指英國)在我們中間煽動內亂,並且竭力挑唆那些殘酷無情的印第安人來殺掠我們邊疆的居民。眾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戰方式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因此,那時期的美國輿論充滿仇恨印第安人的言論,包括美國一些偉大總統也說過極端仇視印第安人的話語。這樣,在美國擴張過程中,就需要與印第安部落進行戰爭。
但是,美國與印第安部落的戰爭基本是游擊戰。一場所謂的戰役下來,雙方傷亡最多也就幾千人(是一些人的估算,沒有確切史料。老航眼拙,見到有文字記載的戰爭史,雙方直接戰死的人數最多也就數百人。有人可能拿菲力普王之戰說事,但此戰發生在美國獨立前。美國獨立戰爭中,印第安人被捲入,雙方都有大規模對攻,傷亡應當不小,但這也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印第安部落多是單獨作戰,又容易出叛徒,往往打打就敗了。敗了就與美國簽城下之盟。
1830年,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遷移法》,強迫印第安人遷往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有人強調是強迫所有印第安人,也不準確。應當是堅持印第安生活方式的部落。一些部落適應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並與美國人通婚率高,被美國人同化了,則可以留下來。那個時代,美國政府的社會管控能力還不夠強。如果印第安人與新移民相安無事,便不會有太大的麻煩。新生美國社會存在對黑人的嚴重種族歧視,但在不少美國人心目中,印第安人又是高貴的。因為印第安人原本是這片大陸的主人,他們又驍勇善戰,值得尊重。美國官方還曾鼓勵與印第安人通婚,以解決新移民與印第安人的衝突問題,但大部分印第安人不樂意。在戰爭中,雙方也互抓對方的女人做妻子,反倒促進了種族混血。印第安人的傳統,打敗敵人後總要將敗的一方全部殺光。新移民也曾有這樣的反報復,但很少見。漸漸地,印第安人這種習慣改變了。或許雙方的混血人起了一些作用。美國打敗印第安部落,就通過這種《印第安人遷移法》,強迫印第安人到指定的保留地中去。那些是當時的不毛之地,窮山惡水。
保留地制度是美國搶奪印第安人優質土地資源後,留給印第安人的最後一條生路。這也讓美國人有些心安理得。但主要作用是規定印第安人只能在那地盤裡生存,不能越界。理論上,保留地也成了印第安人的私產。但印第安人的保留地是部落的共同財產,並不為個人所有。這又給印第安人維護僅有保留地權益增添了新的變數。某些保留地被某些美國人發覺還是有開發價值,這些美國人就用欺騙和極低價「購買」印第安人的土地。他們只需讓酋長簽字。有些酋長發覺頻頻被騙,便又組織族人奮起武裝反抗。這在美國政府和美國人看來,印第安人真是麻煩不斷。
1861-1865年,美國反生南北戰爭。由於《印第安人遷移法》等因素,大部分印第安部落便站到南方這一邊。結果,北方勝了,印第安人第3次站錯了隊。這使得印第安人的處境尤加慘淡。此後仍有些戰爭行為,但印第安部落一敗再敗。印第安人與美國新移民的土地爭奪戰,最終通過一系列戰敗行為被確認下來。
印第安人戰爭(土地戰爭)
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戰爭,說到底就是土地戰爭。但戰爭實際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在美國獨立前,是印第安人與新移民之間的族群混戰。後一階段是美國作為國家針對印第安部落的征服戰爭。
從族群混戰開始,印第安戰士就獲得了西方的槍炮並掌握了使用技巧。印第安戰士既用火器又用弓箭等武器,在許多戰事中還獲得過驚人的勝果。有這樣的戰爭記錄:
1528年,佛羅里達,西班牙殖民者奈華斯遠征隊被印第安人圍殲,奈華斯被印第安人擊斃。
1539年,墨西哥灣,西班牙德索托率軍1000餘人與印第安人戰爭,德索托被擊斃,僅300人生還。
1576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灣的據點幾乎全部被印第安人夷平,法國殖民者也在北部被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所擊敗。
1622年,弗吉尼亞發生包哈坦戰爭,結果88個移民定居點中的80個被印第安人摧毀,首府詹姆斯頓也被夷平。
1675年殖民者與印第安納拉幹人發生戰爭,為「大沼澤地戰役」。殖民者200餘人傷亡,納拉幹人傷亡近千。
1675-1678年間,發生了菲力普王之戰(「King Philip』s War」),緬因地區的歐洲新移民約有上千人被殺和幾百人被俘。1676年緬因地區的幾個歐洲人定居點都受到攻擊,90個移民定居點中50多個被印第安人破壞,波特蘭城(當時叫Falmouth)被燒毀。印第安人的傷亡大致是殖民者傷亡的一倍以上。印第安人領袖萬帕諾亞酋長即「菲力普王」被殖民者收買而遭到危害。此為歷史上印第安人發動的規模最大的戰爭。
1680年,印第安的普韋布洛人成功地把西班牙人驅逐出境,這些殖民者有12年時間不敢來犯。
1675-1678年印第安的阿布納基人與英國殖民者苦戰3年,迫使英國人簽下「不平等條約」,英國人從此後需要向阿布納基人納貢。
到了美國獨立後,印第安人在獨立戰爭中的表現,也迫使當局視印第安人為心頭之患。1791年,聖克萊爾之戰,美軍戰死637人、傷263人,慘敗。1782年11月,印第安人肖尼部落殲滅獨立軍一支部隊。1780年哈馬爾之戰,哈馬爾將軍損兵折將,敗逃。但是,獨立戰爭中印第安人集結起來損耗太大,他們傷不起。哈馬爾之戰後,哈馬爾重新集合力量對印第安人持續驅趕和追殺。在美國獨立戰爭中,還發生嚴重傷害印第安人利益的大事件。1794年8月發生「伐木之戰」,印第安人被擊潰,次年被迫簽署《格尼維爾和約》,割讓了從紐約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廣闊土地。
美國對印第安人的征服戰,某種意義上也是英、法、西3國促成的。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西班牙幫助美國對付英國。等美國真獨立了,英國、法國、西班牙又聯合起來唆使印第安人挑戰美國。他們向印第安人提供武器、金錢,而印第安人偏偏經不起誘惑。
1813年,阿拉巴馬米姆斯堡,克里特的印第安人配合英軍突襲殘殺新移民500餘人。美軍在傑克遜帶領下,與英國和印第安人進行了持續1年的戰爭。從這年的11到次年的11月7日,以美軍攻陷彭薩科拉為標誌,英印同盟迅速崩潰,阿拉巴馬及美國西北地區成為美國新領土,美國疆域因此擴大了一倍。
此戰宣告印第安人與英國的同盟徹底瓦解。從此,印第安部落與美國的戰爭,便走上從失敗到失敗之路。
1832年發生「黑鷹戰爭」。印第安酋長「黑鷹」英勇機智,善於打游擊戰,令美軍傷亡慘重。「黑鷹」先生雖然最終戰敗被俘,但他被美國尊敬為歷史英雄。
1832年又開始了佛羅里達的塞米諾戰爭。起因是美軍出動5000軍人和20000志願者強行遷移塞米諾人。塞米諾人的領袖奧斯西奧拉率領印第安人利用沼澤與叢林、河網地帶,也是與美軍玩起了游擊戰。這場戰事持續了10年時間,經過好多次程度不等的戰役和戰鬥,美軍戰死者達2000多人。最後,美軍生擒奧斯西奧拉,塞米諾戰爭才告結束。但印第安人一直不服,最後的零星戰鬥一直持續到1939年才算真正結束。
1862年,印第安的蘇族、阿帕奇族相繼發動叛亂,蘇族人也稱達科塔人,他們發動了對明尼蘇達河沿岸的一系列白人定居點的襲擊,這場戰事也稱為達科塔戰爭。達科塔戰爭蘇族人很快被鎮壓,被捕的300人被判絞刑。在林肯總統過問下,改為39人被判絞刑。其他蘇族人有的加入其他印第安部落,有的逃往加拿大。蘇族人戰鬥力比較強,在後來的紅雲戰爭和黑山戰爭(大角河戰役)取得過勝利,但最後還是敗了。
阿帕奇族是阿帕切語系7個支系的總稱,實際也就是7個部落,不完全是統一的整體。他們反抗美國的形式也是單幹為主。阿帕奇族是最後一個向美國政府投降的部落。1885年,美軍曾動員5000人抓捕該族領袖基勞尼莫(Geronimo)。
1890年12月29日的「傷膝河之戰」是印第安部落與美軍的最後一戰。這場戰爭中,美軍陣亡25人,印第安人戰死150人。印第安的戰爭代表又是蘇族人。但結果印第安部落還是敗了,印第安人也失去了繼續與美國開戰的雄心。
自美國獨立戰爭之後到1890年,美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比較重要的不到20次,其他都是更小規模戰鬥。大的戰爭,每次死亡人數一般是幾十到幾百人,個別戰役達到幾千人,小的戰鬥是幾個人到幾十個人。雙方的大小戰爭總共也就200多次。那時期,沒有飛機,交通不便,印第安人又獲得大量火槍,雙方有差距但並不是很大。一般估計,美軍與印第安人之間的傷亡比例為1:3到1:5左右,有些戰鬥,反而是印第安戰士傷亡比美軍少。有一點要有清醒的認識,當時的美國還只不過是發展中國家。
有人說美國還曾經懸賞過印第安人頭皮吶。但真正的歷史是地方當局所為,共有兩次。一次是美國獨立前,英國馬薩諸塞移民局1723年乾的事。起因是印第安人殺了敵人後有剝頭皮計戰功的習慣。當局規定每交付一塊印第安人頭皮獎100英磅。(見穆爾·V·v《美國的印第安邊戰爭》1842年版181頁)這事不能算到美國的頭上。1842年,美國賓西法尼亞宣布,12歲以上男性交一塊男性印第安人頭皮獲130西班牙銀元,交一塊男性印第安人頭皮獲54西班牙銀元。(見馬德奧德·W·C《美國的印第安邊疆》1928年版401頁)。然而,收購印第安人頭皮的野蠻行為,不可能有很多人響應。如果你單獨或少數幾個人出擊,恐怕極易就成為印第安戰士的刀下鬼。在戰時,印第安人在叢林和山區自由活動,要找到他們也不是很容易。印第安人連美國正規軍攻打他們都很吃力,且人家軍備並不太落後,至多也只有落單的少數印第安人會著了道,如一兩個人或失去防備的小股印第安民眾。而且落單的印第安人如果被殺,他們又會來報復。因此,收購印第安人頭皮在戰爭期間沒起什麼作用,最多也只起到恐嚇的作用。其他州及美國政府沒有此賞格,也證明此法無實際意義。
印第安人戰爭中,據稱美國士兵及平民死亡10萬餘。那麼,印第安人的損失應當是30到50萬。美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860年印第安人就只有11萬多人,1900年為58萬人。那麼,如果獨立戰爭前有印第安人500萬或更多的話,就有很大數字懸疑。美國獨立戰爭實際是從1775年至1783年。1776年不過是宣告獨立的那一年。從1783年到1860年,間隔77年。美國印第安人按美國獨立前500萬算,他們每年人口減少6萬多人;按美國獨立前1500萬算,他們每年人口減少19萬多人。而戰爭直接造成的死亡極其有限。那麼,只有幾種可能。其一是美國印第安人在美國獨立前,只有100來萬甚至更少。其二,天花等瘟疫繼續大規模奪命。其三,大面積飢餓奪命。其四,在美印第安人大量逃亡了。
有人懷疑美國隱瞞了更恐怖的大屠殺。但是如果真是這樣,在那個時代的戰時消滅印第安人,應是美國人驕傲的事。大屠殺不義,是20世紀以來才有的戰爭觀。就是美國不說,當時英、法、西等國也會說。美國獨立後好長時間,美國總是與這些國家有很大矛盾。同時,印第安人也會留下傳說,並且會對美國產生極其憤怒的憎恨情緒。還有,遭到如此恐怖的大屠殺,不要等到1860年,就是在這前,印第安人也只能放棄抗爭。天花等疾病到這時期仍可能造成大災難,但印第安人應當有了一定免疫力,死亡率不會太高了。再者,再度爆發流行傳染病,在戰爭的膠著狀態,當時的美國人不可能倖免。飢餓會有一些折損。但如果餓死人太多,印第安人恐怕只能忙著舉辦葬禮而沒有精力組織武裝反抗。他們對死者是極其尊重的。還有重要的方面。如果存在大規模死亡,一定會存在大量萬人坑。至今,沒有考古可以證明印第安人當時留下的萬人坑存在。如此推斷,只有第一種和第四種可能性難以排除。要麼印第安人原本確實就沒有那麼多,要麼他們大逃亡了。但如果大逃亡又是應當有印第安歷史傳說存在的。所以,比較而言,美國獨立前,這片土地已經沒有那麼多印第安人的可能性最大。或許,美國印第安人美國獨立前就50萬左右。他們在獨立戰爭中有較大的損耗,再加疾病、飢餓、逃亡等損耗,到1860年總人口就到了10多萬的低點。1860年之後,隨著武裝反抗逐年減少,他們的人口緩慢上升。1880年達到近25萬,1890年不含保留地人口為24萬多,全部58萬多,1900年為53萬,1910年達到63萬多。
被摧毀的印第安經濟生活方式
除了戰爭、瘟疫兩大殺手外,另外一種對印第民族構成巨大打擊的是經濟生活。這其中,有一些是美國的直接國家意志行為,有一些商業遺禍,甚至中國還有間接責任。
美國的直接責任是強迫印第安人進入保留地。這些保留地不僅是在西部山區和沙漠地帶,而且是218個不成片的小區域,客觀上限制了印第安部落之間的交流和經濟發展。美國也曾有讓印第安人單獨成立一個州的設想,但由於持續的印第安人戰爭,令這個設想最終成為泡影。不然,印第安人如果可以在較大的連續性土地上發展,要比保留地好很多。在與美國對立時,生活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圈較小,近親繁殖多,也限制了他們的人種基因的改良。
美國在經濟上對印第安人有力的一擊是謝爾曼兄弟想出來的缺德點子。1864年,他們率軍征討印第安人。看見印第安人主要依靠捕殺北美野牛為生,他們的軍隊不去直接進攻印第安部落,而是瘋狂地滅殺野牛。北美野牛原本有1300萬頭,1880年下降到不足1000頭。沒有了野牛,印第安人產生食物危機,不得不為飢餓而戰鬥。漸漸地,印第安部落便沒有足夠的精力和體力組織反美鬥爭了。「傷膝河之戰」成為美國印第安人戰爭的休止符,這是一大因素。
在失望的情緒籠罩下,印第安人又迷上了酒。酗酒漸漸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酒是殖民者通過貿易帶來的。可是,一種看起來對印第安人大有好處的貿易,卻對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
這就要說到中國了。滿清中後期,西方人除了發現中國人喜愛鴉片外,又發覺這裡的人對動物毛皮需求非常大。當然,歐洲上層社會也好這一口。首先從海狸皮開始。法國人發現一張海狸皮從印第安人手中購得轉賣去中國,利潤高達200倍。這比做鴉片生意好多了。因此,法國人來到美洲後不像西班牙人那樣只知道搶東西和殺人。他們通過貿易與印第安人建立很好的關係。甚至與主動與印第安人通婚,產生一種叫做梅蒂族的人,即混血人。法印混血人現在主要生活在加拿大,族群有20多萬人。英法打七年戰爭時,印第安人毫不猶豫站在法國人一邊,即為此因。
1695年法國的毛皮產量,是其它列強總和的4倍。法國既大大賺了錢,又在美洲鞏固了她的勢力。但是英國人不幹了。法國人賺得太厲害,人家眼紅啊。於是,英法之戰爭奪毛皮貿易也是重要因素。由於英法相爭,兩邊都要討好印第安人,也讓他們增加了收益。部分印第安人不再親自捕獵,而是成為毛皮中間商,如休倫族、渥太華族等。這時候,印第安部族之間也為毛皮貿易開戰。休倫族就曾請法軍幫助攻打敵對的印第安部落。不過這一族後來也不幸瓦解了。戰爭,不是一方征服另一方,就是兩敗俱傷,讓別人漁人得利。
除了海狸皮,還有貂皮、海獺皮、浣熊皮等。資料顯示:「1743年,法國與加拿大進行毛皮貿易的重要港口——拉羅謝爾——進口了12.7萬張海狸皮、3萬張貂皮、1.2萬張海獺皮、11萬張浣熊皮和1.6萬張熊皮。1742年,僅僅約克貿易站就交易了13萬張海狸皮和0.9萬張貂皮。甚至到了毛皮貿易已經衰竭的1854年,在倫敦市場上仍然交易了50.9萬張海狸皮。」(相關印第安資料摘編)
但是,過度捕獵,動物大量減少乃至滅絕。「1600年的時候,聖勞倫斯河一帶的海狸就被捕完了;在1610年,哈得遜河上海狸還很常見,到1640年,它就在這一帶和馬薩諸塞海岸一帶都絕跡了;到17世紀末,新英格蘭的海狸幾乎完全絕跡了;到1831年,海狸在北部大草原上也滅絕了,捕獵的方向轉向太平洋地區。19世紀30年代,整個落基山區一年也只能捕獲到2,000張海狸皮了。到19世紀40年代,北美的海狸皮捕獵永遠地結束了。」(相關印第安資料摘編)其他動物的命運同樣如此。
而最要命的是美洲野牛。謝爾曼兄弟看到野牛對印第安人的重要性,進行「斷糧行動」,印第安人不知是計,為了牛皮同樣加入瘋狂的捕殺行動。結果,美洲野牛基本消失,印第安人傳統的基本生活方式被徹底打亂,並且要在尋找新生活方式的過程中,不得不忍飢挨餓。野牛的滅絕確實是草原印第安人被迫放下武器、遷入保留地的重要原因。
到了這個時期,由於其他動物越來越少,毛皮資源趨向枯竭,印第安人生活也整體陷入困境之中。直到今天,堅持部落生活方式的印第安人比較貧窮,缺少社會競爭力,顯得過於懶散,沒有走出「後毛皮貿易」時代的歷史困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印第安人對美國很大度
印第安人具有安命樂天的民族性格。2009年,美國國會通過向印第安人道歉的決議案,對美國當年「不理智政策和對印第安人採取的暴力、搶劫以及破壞與北美土著人達成的協議」道歉。但許多印第安人對此並不關心。你道歉那就道歉吧。
在美國,清教徒文化始終是這個國家的核心文化之一,呈現的是強大懺悔意識。過去,社會主要精力糾纏開疆拓土、列強爭霸、種族問題、發家致富等方面,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政策雖有一直有反省和對立的聲音,但聲音相當柔弱。1980年代開始,這個國家的懺悔意識更濃了些。因此,有了一系列對歷史問題的國家道歉行動。這個國家已經對二戰中拘禁日裔美國人道歉,對排華道歉,對當年出兵推翻夏威夷土著王朝道歉,對印第安人道歉等。
美國大大虧欠了印第安人,這是美國社會尤其是白人族群的共識。有些左派則上升到「種族滅絕」的高度譴責美國,言辭激烈程度絕不亞於中國那幫仇美的憤青。可是。在某些國人借關心美國印第安人的血淚史而漠視中國同胞過去和現在的困難時,美國印第安人當真不那麼在乎。如果總結歷史,一些人覺得當初就不該與美國硬拼。而這又要責怪英國人和法國人。歷史上不少針對美國的戰爭,印第安人許多部落原本最想保持中立。但英法人挑唆,說是一起打,就被卷進去了。打敗了,他們走了,一切後果由印第安人承擔。打來打去,就打輸了唄。當然,另外一些印第安人還是對美國不感冒,仍然想恢復自己的「國家」。
實際上,有兩種或者說多種印第安人。主要還是兩種。一種堅持傳統的生活方式,就愛部落生活。他們在保留地中,就是住簡易的木房,拒絕電視、手機、報紙、互聯網、電冰箱這些美國玩藝。有不少部落乾脆就不通電。一種正好相反,他們積極融入美國社會,喜歡在大城市生活,並與其他族裔通婚。因此,印第安人有人成為作家、歌星、影星、體育健將,有人也從政,最顯眼的是查爾斯·柯蒂斯,他曾任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和副總統。對於前一種人的貧寒生活,後一種人說,那是他們的選擇。
由於美國和印第安人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890年,所以美國過去一直不承認印第安人是美國人,印第安人也不承認自己是美國人。直到1924年,美國國會才通過法案承認印第安人的美國公民資格。但這種區格和歷史,並沒有影響到願意融入美國社會的印第安人。查爾斯·柯蒂斯實際在1924年法案通過前,就已經任眾議員和參議員好多年。擔任參議員後,1925年他任多數黨領袖,1928當選美國副總統。
美國歷史上敵視的印第安人,是那種堅持印第安方式的人。其他印第安人只要「不搗亂」,便啥事沒有。因此,這個國家沒有因為堅持反抗的印第安人存在就在各地打擊、迫害、清算其他印第安人。事實上,印第安人好多方面是讓美國白人敬佩的。美國實際的聯邦制,就受到印第安部落聯盟的啟發。歷史上,還有不少白人受印第安部落方式吸引,主動加入部落,成為「印第安人」。歐印混血人比美國人口統計的要多。一方面是部分有印第安血統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印第安人。在長期的印第安人戰爭中和戰後一段時間,對別人強調自己的印第安人血統沒有好處。自己融入白人社會,對傳統印第安生活方式會有些抗拒。一方面,美國不是一個過於關注血統的國家。如果自己長得有些像印第安人,可以辯稱自己有亞洲人血統。美國白人與歐洲人差別太大,明顯是混血造成的。美國白人最易接受的是與紅種人(印第安)、黃種人混血,然後是黑人。奧巴馬總統的父母當年結合,就引起很大風波。但與其他臉色通婚,沒有多少這方面的社會干擾。白人與印第安人的通婚很容易,不像與黑人通婚曾存在種族障礙。
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間基本不存在相互歧視,但存在長期的土地爭奪戰。戰爭中,雙方都表現得比較勇敢,也就相互尊重。這又是所謂美國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印第安切羅基部落2007年舉行公決要驅逐有黑人血統的族人,同樣反映出印第安人與白人相近的種族觀。這樣的「驅逐事件」,西米諾爾部族2000年也進行過。相反,部族內擁有白人血統的,哪怕只有八分之一甚至十六分之一印第安血統,部族仍然認為他們是自己人。不過,根據美國聯邦法律,種族歧視這是不允許的。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美洲時,最初也抓過印第安人做奴隸。中南美洲,西班牙人就做曾得很厲害,令好多印第安人為奴。中南美洲印第安農民多了不少。人從獵人轉為純農民後,就容易做順民,甘於受奴役。但在北美,正當有人開始要抓印第安人做奴隸時,巴托洛海?德?拉斯卡薩斯神父認為不合適,出面阻止。他同情印第安人,認為應當予以尊重。但殖民者需要奴隸怎麼辦?他建議到非洲去買黑奴。實際上,北美印第安人自尊心原本特彆強,若再讓他們當奴隸,那可真要寧死不屈,與你拚命到底。並且,北美的印第安人從本質上看不起農民。要他稍微種點玉米什麼的,玩票性質他們樂意干。一年到頭種棉花、小麥、玉米什麼的,沒門。而今,一些印第安青年長期在部落生活,看到大都市的繁榮也想過去,可真去了,不能適應,甚至自殺了事。這也是自尊心作怪。殖民者看見印第安人確實難搞,便採納了神父的建議。可以一種族避免了做奴隸,另一種族代替了,仍然不人道。為此,拉斯卡薩斯神父又終身後悔。部分印第安人心底里有些排斥黑人,也就因為他們曾經做過奴隸。
不過,真正的問題是美國給印第安人的還債行動。現在,身為印第安人,有特別的住房和醫療等補貼,還可以到保留地開賭場。開賭場,是屬於印第安人的特權。美國政府希望這個特權能夠幫助生活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經濟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印第安人可以享受這種好處,便產生了排斥黑人血統族人的念頭,不想他們能夠白白得同樣的好處。可白人血統的族人,他們又一概不排斥。
話說回來,排斥黑人血統族人也只是某些印第安酋長級大佬受到蠱惑產生的鬧劇。整體而言,這個種族是開放、大度、講信義的。保留地雖然可以享受其他種族沒有的特權和福利,但現代都市生活同樣有強大的吸引力。如今,驍勇的阿帕奇族人,大部分離開部落來到大都市生活與發展,並且喜歡紐約那樣的大城市。傳統的部落文化,作為生活方式漸漸會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捨棄,但作為表演性質的旅遊文化,將會長期的存在。沒有了過去的仇恨,印第安人全部融入美國社會,也是必然的歷史趨勢。拒絕手機、互聯網,拒絕電器,拒絕一切美國現代的玩藝,也只可能是部分印第安老人的堅持。有這種老傳統觀念,是民族的歷史慣性使然。畢竟,美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結束到現在,也才百來年時間。
推薦閱讀:
※貿易戰的意圖根本不在貿易
※【番外篇】陽光加州,戀戀1號公路!
※美軍當年B-52墜毀 掛載的4顆氫彈險釀大禍!一顆至今搜尋未果?
※【赴美生子之】踏入美國,六大重要事項幫你理清頭緒!
※特朗普決定用約翰·博爾頓取代原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
TAG: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