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
2009-05-17 23:08:05| 分類: 在線書架 |字型大小 訂閱
25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世界上幾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都呈現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一些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就是這種燦爛文化的代表。印度有釋迦牟尼,他創立了佛教,其實,釋迦牟尼只比孔子早逝4年。中國有孔子,他創立了儒學。中東有賽亞第二,他對猶太人創立基督教產生了重大影響。就在這個時候,希臘也出現了蘇格拉底和泰勒斯等著名思想家。這些思想家同一時代的出現,有的學者稱之為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黎明時期。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的魯國。那時候,在中原黃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等地,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名義上是周天子的屬國,但實際上是一些自主的或者半自主的獨立國家。為了爭奪人口和土地,這些諸侯國不斷發生兼并戰爭。 孔子的祖先原來是宋國的貴族,如果再往遠里說,孔子是殷代貴族的後代。武王滅掉殷之後,把殷的後人封在宋。孔子臨死的時候也曾說自己是殷人。雖然祖先是貴族,但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他的祖先由於宋國統治集團內部的傾軋而逃到魯國。到了魯國,這宋國的貴族就沒落而無權無勢了。
孔子的父親叫孔紇,字叔梁,一般稱為叔梁紇,是魯國一個職位不高的武官,身體很棒,很有力氣。有一次,幾個諸侯聯合去攻打一個小國,魯國也參加了,叔梁紇也在軍隊里。當他們攻進城去後,那個小國的守軍就要把吊門放下來,先入城的隊伍眼看就要被隔斷在城裡了,正在這時,叔梁紇用雙手把吊門托住,先入城的軍隊才得以完全退出來。這是孔子出生前12年發生的事。 叔梁紇的第一任夫人姓施,生了9個女兒。妾生了一個兒子,但是個瘸子,叫孟皮。瘸子在當時是不能主祭的。叔梁紇想生個健康的接班人,於是,就向魯國一戶比較殷實的大族——顏家求婚。據說顏家有3個女兒,但老大老二都不願意嫁給一個60多歲的老頭子,只有三女兒顏征在同意了。因為二人年齡相差比較大,不合禮法,所以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說是「野合」。 《史記》說「孔子生而叔梁紇死」。有一種說法是孔子3歲時叔梁紇死的。 我們說孔子成為聖人,這與大環境及小環境都有關係。 魯國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在孔子十六七歲的時候,年僅30多歲的母親顏征在去世。孔子由於勤奮學習,艱苦奮鬥,年輕的時候在魯國就出名了。孔子19歲結婚,妻子是亓官氏。第二年,孔子生了個兒子。知道這個消息後,魯國國君魯昭公特意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為了紀念這件事,孔子給兒子起名叫鯉,字伯魚。 大概在二十六七歲時,孔子做過兩任小官,一任是委吏,相當於現在的會計,孔子把賬目記得清清楚楚,沒有一點錯誤。一任是乘田,是管牛羊的官,孔子把牛羊飼養得都膘肥體壯。 孔子35歲的時候,魯國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在位的是魯昭公。魯昭公是庶出,他即位的時候已19歲,但還和孩子一樣,不像個國君。當時把持魯國政權是三桓(3個貴族):季平子、叔孫氏、孟孫氏。魯昭公想討伐季平子,但不想其他幾家聯合起來對付他。魯昭公失敗後逃到了齊國,後來死在了齊國。 對於三桓,孔子本來就不滿意,現在魯昭公被三桓驅逐出魯國,他實在看不下去,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為了在齊國發展,他當上了齊景公一位親信的家臣。孔子這次來到齊國,在藝術修養上收穫很大,他聽到舜的古樂「韶」。孔子認為韶樂盡善盡美。他不僅聽了韶樂,而且認真學習了。「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說這時候的事。孔子在齊國大約住了3年,後來齊景公對他不冷不熱,最後終於向孔子坦白說:「我老了,精力不濟,不能任用你圖謀改革了。」孔子聽了,只好收拾行李,離開齊國。孔子回到魯國,由於他不是貴族,沒有政治基礎,再說魯國政治局勢很亂,所以孔子只能繼續從事教育工作。這時孔子已經快40歲了。
孔子一生都在從事教育工作,但他並不安心於一輩子當老師,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他想實現這樣的社會,但這不是只教書就能做到的,必須從政。 孔子從政可不是見官就做,他要看情況。首先,孔子主張「君君、臣臣」,自己能做到「臣臣」,可是國君也得像個國君的樣子。第二,孔子主張為政必須實行德政。 孔子從齊國回來,季氏家的大總管陽貨就想請孔子到季氏家做官,幫著自己。這個陽貨在季氏家當總管已經幾十年了。孔子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季氏家招待知識分子,孔子認為自己也是讀書人就去參加了。陽貨看見孔子就說:「我們是招待知識分子,可不是招待你。」於是,陽貨把孔子趕了出來。 過了20多年,魯國的政局是季氏專魯國之政,陽貨專季氏之政。專到什麼程度?陽貨根本不把季氏放在眼裡。有一次,陽貨把季氏季桓子的近臣抓起來,季桓子生氣了,陽貨也把季桓子抓起來,後來季桓子答應陽貨一些條件,他才被放出來。 此時,孔子的道德學問不僅在魯國,在其他各國都很有名氣了,他再也不是20年前的小青年了。陽貨的野心很大,他知道要想實現自己的野心,必須有能人幫助。這個時候,他就想到了孔子。從以後的事情來看,陽貨這個人是很有計謀的,不是個大老粗。他想讓孔子去見他,但又不願意自己失禮,就事先讓人打探孔子什麼時候不在家,趁著他不在家給孔子送一頭蒸小豬。按照當時的禮法,大夫有賜於士,如果士不在家,沒有親自接收到禮品,士就要親自到大夫家去拜謝。孔子當時也不願意見陽貨,就探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去答謝。事情的發展真具戲劇性。就在回來的路上,孔子遇到了陽貨。 陽貨就說:「你過來我有話對你說。」孔子過去了。陽貨說:「你主張『仁』,可是你有一身本領,卻看著國家這樣亂套,這能叫做『仁』嗎?願意參政,卻屢屢錯過機會,這能叫做『智』嗎?」孔子都說不可以。陽貨又說:「時光消逝了,歲月是不等人的。」陽貨的話很明顯,就是讓孔子到他那裡去做官,而且越快越好。孔子只好說:「好吧,我將去做官了。」但孔子沒有說,到陽貨那裡去做官。 孔子為什麼不去陽貨手下做官?據司馬遷說,這時「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再說,這次做官也是在陽貨手下,而不是在朝廷上。這件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04年,孔子47歲。3年後,公元前501年,陽貨失敗逃往晉國。就在第二年,孔子走上了仕途。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大概相當於現在首都的市長。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有很大成績,各國都到魯國來向他學習。第二年,孔子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司空是朝廷里管理建設工程的官。不久,又由司空轉為司寇,司寇是管理司法方面的首長。這個時候的孔子是真正參與政治了。
雖然孔子在魯國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鄉、長輩面前,仍然很謙遜淳樸,像不善於說話似的。但當他在朝廷上議事的時候,卻侃侃而談,同時又很慎重。和同僚說話,總是和悅近人。 在孔子做司寇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00年,齊國發現孔子在魯國握有實權,齊國受到了威脅,齊景公就根據大臣的建議,派人到魯國來,說要和魯定公在夾谷開一次見面會。夾谷在今天的山東省萊蕪,在齊國的境內。他們打算在這次外交會議上,使魯國屈服。 魯定公同意赴會,孔子作為司寇代理丞相也去了,並向魯定公建議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這次會議要帶領指揮軍隊的左右司馬去。」魯定公同意了,就命令左右司馬各率兵車五百乘跟隨。 到了約定的時間,魯定公和齊景公都到了夾谷。齊景公的助理是孔子的老朋友。兩國國君在預先築好的、有三級台階的土檯子上會見。會見的時候,依照當時的禮節,彼此見過了面,也見過了酒。這時齊國拿出了事先寫好的盟約。盟約上寫著:齊國出征時,魯國必須派三百輛兵車跟隨。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魯國成了齊國的屬國。這時孔子上前建議,盟約也必須寫上:魯國出征時,齊國也必須派三百輛兵車跟隨。這就維護了魯國的尊嚴。 接著齊國主持人說:「請表演地方歌舞。」於是,齊國的歌詠隊一起上來,他們有的拿旗,有的拿盾牌,還有使槍弄棒的。意思是用這種歌舞先把魯定公嚇住,然後再談問題,這樣魯定公就會聽話了。 孔子看透齊國的陰謀,趕緊到台上,揚起袖子喝到:「兩國國君正在莊嚴的會見,為什麼表演野蠻的歌舞?請問齊國主持人應該怎麼辦?」齊景公被孔子嚴肅的質問弄得很不好意思,就擺擺手,叫歌舞隊下去了。 過了一會兒,齊國的主持人又說:「請演奏宮廷音樂。」但上來的不是宮廷樂師,而是一群身材短小的雜技藝人,表演一些低級音樂。在這莊嚴的場合來這麼一群人喧鬧,這簡直是對魯國國君的侮辱。孔子急忙上前大聲喝道:「倡優侏儒戲弄諸侯的,依法應該斬首,執法官應該執行!」齊景公確實是想侮辱魯定公,讓魯定公屬於自己之下,結果被孔子揭破,只好拿這些身材短小的雜技藝人做犧牲,斬了這些人的手腳。 由於孔子的嚴正態度,事先準備了武力,齊景公看到魯定公不是可以輕易劫持的,就匆匆結束了會議。 齊景公回去埋怨大臣們說:「魯國君臣是按照正理辦事,可是你們卻叫我採用野蠻的辦法,耍小手腕。現在把魯國國君得罪了,同時,齊國的國際聲譽也大受損傷。怎麼辦?」齊國的大臣們說:「大丈夫做錯了事,可以拿實際行動來表示改過;小人做錯了事,只會在口頭上做出許多掩飾。你若是後悔,就拿出實際行動來改過。」於是,齊景公把過去侵佔的魯國的三座城歸還給魯國。
孔子在外交上勝利了。孔子這一年是52歲。 魯國在夾谷之會的外交勝利,提高了國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孔子的聲望。 魯國當時3個貴族(三桓)把持政權,魯國想成為強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必須「強公家、弱私家」,削弱三桓勢力。 公元前498年夏天,孔子對魯定公說:「按理說,大臣不該私有軍隊,大夫不能有5里地大小的城郭。」魯定公當然贊成孔子的主張。三桓之一的季氏也贊成。因為他自己的城郭被大夫公山不狃(音「紐」)佔據著,陽貨已經跑了,他可以拿這個借口來消滅公山不狃。孔子於是派子路到季氏家去當總管,為的是有步驟的把三桓盤握的城郭拆除。 首先服從的是三桓之一的叔孫氏,由於他本身力量不夠,他把自己盤踞的城郭拆除了。季氏的費城被公山不狃占著,季氏願意拆,但公山不狃不願意,他就開始起兵反抗。他的軍隊一直打到魯國都城曲阜,魯定公都嚇跑了。孔子命令部隊去反攻,公山不狃被打敗了,逃到了齊國。 三桓已有兩家把城拆了,只剩下了孟氏。守城的將軍對孟孫氏說:「這裡離齊國很近,如果把城拆了,齊兵很容易打進來。而且這座城是孟家的保障,毀了城就毀了孟家。這座城無論如何也不能拆。」 這樣三家至少有兩家的城已經拆除了,在表面上是被削弱了。孔子在內政上,又暫時取得了勝利。這一年,孔子54歲。 由於孔子的治理,魯國的社會就穩定了。這時,賣豬羊的不漫天要價了,街道上井然有序,丟了的東西也沒有人撿。四方客人到魯國就像到了家一樣,不必麻煩官府。通過這一系列的事情,孔子知道魯定公並沒有振興魯國的雄心壯志,季桓子也是一個只知享樂不圖進取的傢伙,他們不過是利用自己,替他消除像公山不狃那樣的異己勢力罷了。事實上,季桓子也怕讓孔子這樣長期搞下去,會把自己的勢力削弱,所以冷淡孔子是當然的。自己的理想在昏君佞臣的阻力下,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孔子辭了職,率領著弟子離開了魯國。
魯國畢竟是自己的家鄉,走的時候,孔子心情十分沉重。孔子走到「屯」這個地方的時候,這裡已是魯國的南境了。季桓子派管音樂的官師已趕來,表面是為孔子送行,實際是要探探孔子的口氣。師已說:「你老人家並沒有錯啊!」孔子並沒有談論自己錯或不錯的問題,只是說:「你是樂師,我給你唱支歌吧!」於是孔子唱了一首歌。意思是:那個小人的胡言亂語,使我不得不走;那個小人的迷戀女人,足以使魯國滅亡;今後我優哉游哉,魯國的事我也不管了。話雖如此,但孔子心裡有多難過啊! 師已是一位樂師,不會不明白孔子的意思。師已聽完孔子的歌就回來了。季桓子問他孔子談什麼了,師已就照實說了。季桓子聽了,裝作惋惜的樣子說:「老師是怪我收留這群女人了。」孔子就這樣離開了魯國。這一年孔子已經五十多歲(公元前497年)。 孔子師徒能到哪裡去呢?齊國是不能去了。二十年前孔子去過齊國也曾受到優待,但齊國不用孔子。再說去年的夾谷之會上,自己給齊景公罷了面子,齊國君臣一定懷恨在心,這次自己出走也是由於齊國用了離間計,所以齊國不能去。
最後孔子選擇了衛國。衛國和魯國的始祖是同母的兄弟,都是周武王的親兄。魯國是周公封地,魯衛是兄弟之國。 孔子對衛國的印象也不錯。他有一個朋友是衛國的大夫叫蘧伯玉,品德高尚。有一次蘧伯玉打發人來看孔子,孔子問那使者:「老先生在做什麼呢?」使者說,老先生想努力減少自己的過錯,可是還沒有十分做好。」孔子讚美這使者會說話,說:「好使者呀!好使者呀!」從中也看出蘧伯玉如何謙虛而有修養了。 這時衛國比較安定,衛靈公已經統治衛國38年,孔子認為衛國能有所作為。孔子一行來到衛國國都帝亞(河南濮陽縣),街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孔子不由地感嘆道:「人真多啊!」冉求趕車,問道:「人多了,為政者應該怎麼辦?」孔子說:「教育他們。」「富而後教」是孔子的一貫主張。 孔子一行住在子路的連襟家裡,不久,見到了衛靈公。這時衛靈公對孔子還沒有什麼認識,只知道孔子在魯國做過司寇並代理丞相,他問孔子在魯國俸祿多少?孔子說:「六萬小斗。」(相當於漢朝的二千石),衛靈公也給孔子同樣的俸祿。這裡蘧伯玉可能起了作用。 可是衛靈公對孔子並不了解,也是個昏君。衛國大臣看孔子帶了許多弟子來到衛國,並不歡迎。孔子到了衛國,一些年青人紛紛投到孔子門下,孔子剛到衛國,自然要和衛國一些賢達交往,這時,有的大臣就對衛靈公說:「孔子來到衛國也許不懷好意,來的弟子很多,各樣人才都有,萬一是為了魯國來到衛國,或者有什麼企圖的話,又怎麼辦?」衛靈公聽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小心了,就派人監視孔子,孔子出來進去都跟著。孔子感覺很彆扭,看出衛靈公對自己不信任,所以就在衛國待了十個月就又帶著弟子們走了。 孔子這一回走得很倉促,他自己坐的是車,有的弟子陪著坐車,但多數弟子是步行,有的弟子還失蹤了,比如顏回就丟了。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路過匡城。匡人看到車上坐著的孔子很像以前在這裡施過暴的陽貨,於是攔住車子,把孔子一行圍了5天。匡人圍的人越來越多,弟子們和他們對峙都有點支持不住了,都很害怕。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公良孺,帶著五輛車跟隨孔子,他長得很高大,也很勇敢,這時就站出來說:「我看還是和他們干吧,就是戰死也比困在這裡強。」他於是帶頭勇敢地和匡人打起來。這下匡人害怕了。佔據匡城的公孫戌才來和孔子談條件。說:「如果答應不到衛國去,就可以放人。」孔子答應了,這樣才解了圍。 匡城在衛國和晉國的過境上,到了晉國的邊界上,孔子也很想到晉國去。衛國主要在河南省,晉國主要在山西省,晉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大國。當時晉有六卿,互相兼并,韓、趙、魏三家勢力最大。孔子要去晉國時趙簡子當政。當時趙家在晉國的地位和季氏在魯國的地位很相似。 孔子正要到晉國去的時候,忽然聽到一個消息——趙簡子殺了兩個賢人。 這時趙簡子有一個家臣想請孔子去,孔子也動了念頭,後來由於子路的反對,沒有去成。晉國沒去成,孔子考慮的結果,還是又回到了衛國。子貢問老師:「不是和公孫戌在匡城訂過了盟約,不再回衛國么?」孔子說:「那是強迫訂下的啊!強迫的盟約就是神也不管這筆賬的。」衛靈公在孔子走後,又聽到蘧伯玉等人談論孔子,衛靈公真有點後悔,不該對孔子冷淡,這回孔子又回來了,十分高興。這次孔子在衛國待了3年,已經59歲了。這時魯國國內也換了國君,魯定公死了,兒子魯哀公即了位。孔子在衛國這幾年並不得意。原因是衛靈公已經老了,對孔子表面上好像很看重,實際上並不想重用孔子。
孔子在衛國待的不痛快,後來衛國發生了政變。在衛出公即位的這一年(公元前492)孔子正好60歲,因為孔子對衛出公沒有好感,於是就又離開了衛國。 孔子懷著不愉快的心情離開了衛國。這次孔子是想先到陳國然後到楚國去。楚昭王是一個有雄心的國君,十分敬重人才。 公元前492年,孔子60歲時到了陳國。陳國,在現在河南淮陽一帶(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以北)是舜的後代。 孔子在陳國,心情比在衛國好。他本想在陳國有所作為,但當時的國君昏庸無能,並不想重用孔子。孔子在陳國待著就想到楚國去。楚昭王是一個英明的國君,如果到了楚國得到楚國的信任,那真能大有作為了。 孔子在陳國也常常思念著魯國。這年秋天,季桓子病得很重。他自己已不能走動,有時坐著車到城裡城外走走,散散心。他在車中看到魯國國都的城牆,嘆口氣說:「這個國家本來是可以興旺的,因為我對不起孔子,所以才沒有興旺起來。」他對繼承人季康子說:「我快死了,我死後你一定會輔佐魯君的,你如果當政,一定要把孔子請回來呀!」 不久,季桓子死了,季康子把季桓子埋葬以後,就要按父親的遺願把孔子請回來,可是一些貴族不同意,有人提出請孔子的有政治才能的弟子冉有回來,這樣即使再度鬧翻了,也不傷面子。這一年孔子60歲。 季康子認為對,但沒有馬上施行。孔子在陳國待了三年,孔子認為楚昭王很開明,就想到楚國去。楚昭王也想請孔子到楚國去,並曾派人來迎接。 魯國季康子當政的時候,魯國出現危急,季康子想起了孔子和弟子,想起了幾年前打算請冉有回去的話,於是派人到衛國去請冉有。這時孔子已經有66歲了。孔子聽說這事,知道魯國要重用冉有,十分興奮。冉有臨走時,子貢囑咐他說:「有機會的時候,要想法子把老師請回去。」 冉有回到魯國後不久就立了功。因為這時吳國聯合魯國去打齊國,齊軍侵入了魯國。魯國的三家貴族最初都不肯出兵,經過冉有的勸說,季康子才出了兵。其他兩家貴族也才出了兵,但是交戰的結果,卻只有冉有統率的季康子這一支兵打了勝仗。戰後季康子問冉有:「你的軍事才能是天生的呢,還是學來的?」冉有說:「是從我的老師那裡學來的。」季康子又問:「孔子是怎樣的人呢?」冉有一想,機會來了,就說:「他是這樣的人:任用了他,一定有成就;有了成就,對老百姓一定有好處;連鬼神也找不出他的岔兒。可是如果不合他的意,就是封他為萬戶侯他也不接受。」季康子說:「我想請他回來可以嗎?」冉有說:「可以。但是千萬不要再聽小人的壞話,又冷淡他就是了。」
於是季康子派了公華、公賓、公林三位代表,並帶了重禮來迎孔子回國。這時是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經是68歲的老人了。他離開魯國後,始終懷著「老者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在各地過了14年的漂泊生活。在這14年中,孔子增加了許多經驗、知識,他也接觸了一些和自己見解迥然不同的人物,這就使他的眼界更廣闊,觀察事物的能力更深了。 孔子回魯後,不想再從政,但是魯定公一些貴族和從政的弟子們遇到問題還是要向孔子請教。當他剛回到魯國的時候,定公就問他:「怎麼辦老百姓才能心服?」孔子說:「在於用人。任用正直的人斥退奸詐的人,人民就服從;任用奸詐的人,斥退正直的人,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 季康子怕人偷竊,也來向孔子請教,孔子說:「那是因為你貪得無厭,否則,你就是給他獎賞他也不會去偷竊的。」季康子想用殺人的辦法使社會安定。孔子說:「何必殺人呢?你去做好事,百姓就跟著做好事了。在上者像風,百姓就像草,風吹到草上,草自然就會順風倒下。」 季康子要去攻打魯國境內的一個小國顓臾,孔子反對,子路和冉有都來向孔子為季康子辯解。孔子說:「我想季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康子聽信了孔子的話,就放棄了攻打顓臾的計劃。 有一天,孔子經過泰山旁邊,看見一位婦人在墳頭上哭得很凄慘。孔子憑著車上的橫板聽了一會兒,就打發子路去問問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哭得這樣凄慘?那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被老虎吃了,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道:「那為什麼不搬走呢?那婦人說:「這裡無苛政。」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記住苛政猛於虎啊!」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所謂德政,就是為政者心裡要裝著百姓,處處為百姓著想。 孔子回魯後,主要是從事教育工作,他在周遊列國時期,心裡始終想著留在魯國的弟子們。所以孔子回魯國後,心情是很愉快的。前來就學的弟子也越來越多。這時,人們評論孔子上千的弟子中有十大弟子,各有所長。德行上好的有顏淵、冉伯牛、閔子騫、仲弓。語言方面突出的有宰我、文學方面突出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教學是因材施教。弟子們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孔子並不向弟子們講什麼是「仁」,孔子是想讓弟子們在實踐中體悟什麼是「仁」。弟子們,包括顏淵、子貢在內都曾向孔子問什麼是「仁」。孔子的回答是因人而異的。顏淵問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樊遲很笨,他問仁,孔子說「愛人」。仲弓問仁,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司馬牛是說得多做得少,他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謊言遲鈍)。」 孔子一貫使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所以儘管弟子三千,也能應付自如。孔子說:「(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樣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教他新知識了。」孔子教育弟子們只學習不思考和只思考不學習都是不對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還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弟子:「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創立的儒學是重「行為」的。《論語》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的「習」當「實踐」講。學了就要按時去實踐;學了不去實踐,就等於沒學。宋朝程頤說:「一個人學《論語》以前是這個樣子,學了《論語》之後,仍是這個樣子,就等於沒學。」 以孔子的道德學問,活了73歲,沒給我們寫下一部著作,就說明孔子認為「行」比「言」更重要。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在那個階級森嚴的社會辦私學,完全打開了階級局限,只要願意學習,孔子都收為弟子。孔子弟子中有貴族子弟,也有貧困家庭的孩子。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是親自送來十條幹肉[作為見面禮],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孔子是把傳承古代文化作為自己使命的。這就是「知天命。」所以孔子回魯後,一方面大辦教育,培養傳統文化的接班人,一方面自己整理古代文獻。 周室微,周室紛爭,禮崩樂壞,三代及其以前的文獻散失很多,早在孔子開辦私學之初就發覺了這個問題。為了教學的需要,以及社會的需要,歷史的需要,孔子就對古代文獻進行了初步的整理,編著自己的教材。周遊列國回來後,孔子在繼續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集中能力對古代文獻進行全面整理,也就是人們說的刪《詩》《書》,訂《禮》《樂》,系《周易》,作《春秋》。 孔子回到魯國後,從68歲到73歲,走完了他一生最輝煌的5年。這5年,他跨越了「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兩種思想境界,達到了他自己的最高發展階段。最後5年,他仍然自我鞭策。他自我介紹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的最後幾年,傷心的事也很多。兒子孔鯉死了,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先他而去。他哭的很傷心。弟子們說:「你哭的太傷心了。」孔子說:「是太傷心了嗎?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誰傷心呢?」接著子路也死了,被剁成肉醬,從此以後,孔子不再吃肉醬。 孔子於魯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陰曆二月十一日去世,享年73歲。孔子死後葬在曲阜城北邊上。弟子們為他送葬,並守墓3年,子貢守墓6年。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華民族的文化像畫龍點睛一樣,因為有了孔子而有了永遠的生命力,受到世界的尊重。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分享到: 閱讀(367)| 評論(0)| 轉載 (8) |舉報
推薦閱讀:
※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十一、死馬難當活馬醫
※一頭靈獸的死亡,一個時代的誕生(一)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為什麼孔子不同意?
※自然與不自然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