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70年後 香港的大陸難民村變成了這樣…

1953年,石硤尾的聖誕節

20世紀40年代末,國共內戰時期首批難民湧入香港時,他們很多人都蜷居在石硤尾的山坡上,在貧瘠荒蕪的岩地上搭建簡易棚屋,向下俯瞰便是深水埗的工廠和店屋。

在1953年的聖誕夜,一間棚屋起火。熊熊烈火吞噬了整個棚戶區,致使5萬3000名居民無家可歸。

1953年,石硤尾大火

這場火災迫使當時的港府開始實施公屋建設計畫(延續至今),也為石硤尾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1962年,石硤尾徙置村

1971年,石硤尾慶祝雙十節

1979年,石硤尾地鐵站開通,乘客們迫不及待

90年代末,俯瞰石硤尾村的舊樓

2006年,一名石硤尾村居民。當年,香港15幢最老的公共屋邨將被拆除。

近些年來,政府資助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已經將這片歷史建築轉變為彙集藝術學校、博物館和藝術家的藝術之村,反過來又吸引了新藝術空間和咖啡館的入駐。

這片昔日的工人階級避風港已經開始煥發新生。

2008年,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幕

不過,這絕非是迅速奔向紳士化的輕率之舉;石硤尾仍以公屋為主,這也使該區域的變化速度——與其他地區相比——保持在一個更加合理的步調中。

這些保留現有建築的小規模干預措施對於石硤尾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允許改變的同時又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小說家兼文物保護主義者珍妮·蘭比(Jeanne Lambin )這樣說道。

她自2013年始一直居住在石硤尾。

在石硤尾近期所有的文物專案中,珍妮·蘭比最喜歡的是美荷樓——唯一一棟存留至今的20世紀50年代的建築。

美荷樓

2013年,美荷樓被改作青年旅舍,設有一間咖啡館和講述石硤尾歷史的免費博物館。

我喜歡的是,它可以將旅人過客帶入到香港這片常被忽視的土地。」她說。

曾凱琪女士(Iris)是負責管理美荷樓的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的總幹事,她表示,雖然當時的生活貧困簡樸,但之前的居民回想起自己的老鄰居時的感情之深令她頗為驚訝。

「當時鄰里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她說。

負責美荷樓改建工程的建築師的目標之一,就是重新喚起昔日的鄰里氛圍。

美荷樓呼吸咖啡(Full Cup Coffee)

H型大樓的後院中擺設著咖啡桌和椅子;有一間售賣啤酒、軟飲料和糖果蜜餞的士多,還有一間旺角呼吸咖啡茶館的分店,採用了香港20世紀60年代的裝飾風格。

旁邊,在原來的嘉頓麵包坊所在地,你將會看到另外一個喚起人們懷舊思緒的地標建築,經典的戰後工廠加之現代主義的鐘樓,現在這裡設有一間地下咖啡館和記載工業化休閑食品的博物館。

在這條街上,始建於1960年的莊嚴的北九龍裁判法院已經在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的入駐後重煥生機。

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

在文革期間,實際上裁判法院成為了從大陸邊境偷渡而來的移民的居所。如果他們在新界被員警抓住,就會被遣返,不過如果是在石硤尾,他們卻可以謊稱是這裡的居民。

你可以在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網站上報名參加這裡的免費遊覽活動,亮點包括學生作品藝廊、地下監獄和一間存留下來的法庭。

石硤尾街景

雖然出現了一些高聳的新改建公屋建築,但石硤尾卻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寧靜。也許是因為這裡三面環樹。

在西側,大汗淋漓地爬上訊號山,整個九龍的風景就會一覽無餘的呈現在眼前。

向北是石硤尾公園,這裡是20世紀60年代復古建築元素的寶庫。

東側是窩仔山,雖處於城市中心,但野生環境卻出人意料地完好。

80年代以前,這裡曾經被寮屋所覆蓋,現在則是縱橫交錯的泥土小徑,兩旁生長著竹林和參天的榕樹。

石硤尾的老居民會來這裡鍛煉身體、打麻將;穿梭於叢林之間,偶然還會看到一些小的聖壇或神龕,供奉著很多瓷神像。

窩仔山

下山時,穿過意中融合風格的建築方濟各堂,在耀東街你會看到香港現存的最後的大排檔群之一。

街的一側坐落著蘇記茶檔,供應美味的豬排。另一側是專賣魚蛋面的長髮面家。

附近的唐樓面臨著拆遷問題,不過石硤尾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雖然這裡在不斷發展改變,但大排檔將會屹立不倒。

「我們哪裡都不去。」長發麵家的老闆馬先生表示。

如要尋找石硤尾復興的起點,你可以直奔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昔日的一座工廠大廈現如今則囊括了各種工作室、藝廊和一間黑盒劇場。

「我認為在最初的幾年裡我們做得非常成功。」創會董事呂豐雅(Eddie)說道。

當2008年藝術中心開業後,出人意料的是,大批市民參與到周末活動之中。

「現在,這已經成為了一項永久固定的活動。」

每到周末,成千上萬觀眾湧入藝術中心,觀看錶演、逛工藝品市集,在琉金穗月享用店家自己烘培的咖啡,在文博軒品嘗美味的餃子。

在這裡你找不到自命不凡、矯揉造作:毫無疑問,這裡的理念是草根和民主。

在1樓的喜居生活,你可以找到有機食品和紅茶菌釀造工坊。

旁邊便是Design Port,這裡提供皮革製作課程,並售賣香港和台灣設計師的寄售品。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為石硤尾在香港青年之中樹立了某種威信,同樣也鼓舞了曾是記者的Kecoj Pun開設了Toolss——一間落戶藝術中心外大街上的咖啡店兼文具店,並使這裡成為了周末人們出行遊玩的最佳場所。

「在香港像石硤尾這樣的地方並不多,這裡沒有購物大廈,沒有連鎖商店。這是一方小地,每個人都很友善。」Kecoj Pun說道,「來這裡的都是對文化感興趣的人。」

位於福華街的白紙工作室也有著相似的不拘一格、兼收並蓄,店屋的一樓集工作室、藝廊、咖啡館和寄售商店於一身,嚴格來說這裡屬於深水埗,不過距離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很近。

「我們非常慶幸能夠找到這樣寬敞的地方,所以我們想應該與公眾共用這方空間。」製作乾花插花的Tabu Tsang說道,她和從事平面設計的男友一起經營著這間工作室,「人們在這裡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甚至是睡覺。」

文/Christopher DeWolf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香港的冷知識?
如何評價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事件?
香港的面積很小,為什麼會孕育出很多像徐子淇這樣的名利雙收的人物?
【華仔專欄】到一次香港預算是多少呢?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