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穿得像個「人」樣:20年中國人服裝之變

號外號外:《新周刊》最新一期封面專題《我的國:VR 和它改變的世界》押中了昨天英語六級考試的作文題,昨天好幾個讀者跟小新說,早點讀到這期雜誌就好了!加上此前浙江高考作文題也是「虛擬現實與現實」,未來VR這個題目,可能還會出現在某個大考小考里,本期專題也許可以幫你理解這個時下最熱門的話題。

1980年,北京,公園裡合影的女青年,她們燙髮、戴墨鏡,穿著當時流行的高領衫。圖/王文瀾

服裝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記憶,它以非文本方式記錄著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遷。

文/鄭依妮

30多年前,中國人的字典里還沒有「時尚」這個概念。那時全國人民身穿整齊劃一的灰藍二色衣服,沒有曲線,沒有個人特色,稍微翻出一片顏色亮麗的衣領就要冒著被人詬病的風險。受制於經濟發展階段,艱苦樸素成為當時整個社會共同遵循的風尚。不過,在內心意願中,人們總希望穿得好一點,哪怕過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逢年過節也會做件新衣服,至少換身乾淨衣裳。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人的服裝都是真正的「私人定製」,選好合適布匹,要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要麼請來裁縫量體裁衣。在那個工業化尚未普及的年代,服裝業也是名副其實的「私人定製」行業。

 

1980年代,隨著皮爾·卡丹、夢特嬌等第一批洋品牌進入中國,人們開始對時裝有了模糊的概念。若問當時的中國人「服裝」和「時裝」有什麼區別,他們也不太回答得上來。不過,時尚新風是真真切切地隨著物質生活的飛速發展而吹起來了,普通人對於穿衣打扮開始有了追求。

1986年,上海,女人們在商店櫥窗前圍觀。當時,普通中國人接受時裝的概念還沒有多久。圖/謝偉民

大墊肩西裝、喇叭褲、健美褲

 

1990年代初期,稍微有點錢的人,通常會到深圳和香港交界的中英街去淘一些洋服裝,尤其是男士西裝。在中英街,人們發現,除了他們聽過的比如法國夢特嬌、義大利的皮爾·卡丹,原來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洋牌子。

 

當時的男裝非常昂貴,除了寬大墊肩的西裝外套,男士套頭針織衫、條紋翻領衫也是時新的爆款,一件要賣到800元左右——要知道,當時平均工資大致才200—400元,一件衣服相當於普通職工兩三個月工資。當時只有下海發達的人才有能力對這些洋品牌服裝買買買,穿上去感覺自己特別洋氣、特有面子。在中英街頭,那些穿著不太合身的大墊肩西裝的老闆,手拿著大哥大,腰間別著「BB機」,是那幾年沿海城市典型的暴發戶形象。因為先富人士身體力行的推廣,逐漸接觸到時裝的普通百姓,形成了昂貴的洋品牌服裝就是好東西的意識。

當時大多數服裝店還是以百貨商店的經營方式為主,衣服和襪子都是擺放在玻璃櫃檯里,或是在櫃檯後面的架子高高掛起,消費者不能直接去觸摸衣服的質感,需要請售貨員逐一把看中的衣服拿過來挑選。

80年代,天津百貨大樓。

 

在對外服裝貿易方面,當時的廣州在國內獨領風騷,黃花崗、高第街、市二宮都是市民熟悉的服裝市場,服裝廠生產出的衣服成批地運送到那裡。淘時裝的人,偶爾能在國產服裝中發現一些夾雜的港貨。大墊肩套裝、西裝領帶、喇叭牛仔褲、健美褲、帶墊肩的套裝,是當時年輕人的時髦標配。不過,人們對服裝的品牌意識尚未形成。

 

也沒過多久,服裝專賣店開始陸續進入中國內地。香港品牌佐丹奴在廣州北京路開了第一家店,也是內地首家採用現代模式展示商品的服裝店——撤掉了玻璃櫥櫃,衣服的陳列使用全開放式,襪子分類摞起來擺放在矮桌上,顧客可以隨意觸摸和挑選。當時,佐丹奴在廣州北京路開業的消息可謂是全城熱議的一件大新聞,人們紛紛到北京路去瞧個新鮮,受關注程度不亞於後來ZARA在中國的第一家門店開業。

1994年5月,中國大陸首次泳裝女模特攝影大賽在深圳舉行。十多名女模特穿上各款泳裝,擺出不同姿勢供攝影師拍照。圖/FOTOE

 

自主品牌誕生

 

隨著洋品牌一起進入中國的還有服裝的工業化生產線。根據標準化的剪裁,人們的服裝被統一分成了S、M、L、XL等若干碼數,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和售賣的便利性。當時全國上下對工業化有著一種崇拜感。一些國營服裝廠漸漸被民營服裝廠所取代。鄂爾多斯羊毛衫、杉杉西服、上海金菊、太平鳥PEACE BIRD、三槍內衣、羅蒙西服等本土時裝,開始真正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起初,不少民營服裝企業都沒有系統的服裝理念,更沒有品牌概念。後來,有一批思想先進的企業家開始意識到品牌對於服裝行業價值,紛紛註冊自主品牌。1996年,寧波市知名企業家張江平註冊了「太平鳥PEACEBIRD」。當時,「休閑」這個服裝概念剛剛傳到國內,開始在行業中流行起來。張江平的太平鳥,在國內率先做起了「休閑男裝」,對之前寬大的墊肩西服進行改良,設計並生產出更舒適且優雅的男裝。

1992年,深圳街頭。

洋品牌依然是一種優質生活的象徵,也是當時國內服裝行業模仿和學習的來源。不少民營企業除了服裝版式照搬洋品牌,連名稱也照搬洋品牌。洋品牌則為了適應中國市場,把品牌名稱音譯過來,起一個個看似比較有中國特色的名字,比如Pierre Cardin叫「皮爾·卡丹」,MONTAGUT叫「夢特嬌」,jeanswest叫「真維斯」。

 

然而,國內服裝廠卻興起了一大撥力求洋氣的品牌名,如「華倫天奴」「波司登」「喬丹體育」「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等人們習以為常的服裝名牌,其實都是中國製造。除了模仿洋品牌的名稱、服裝版式,使用洋人模特也是國內服裝市場的普遍做法,這種風潮至今存在。

 

雖然本土品牌仍然不能和國際一線大牌叫板,但整體質量和服務已經不輸於一些歐洲品牌。廣州的「例外」、深圳的「吉祥齋」、杭州的「江南布衣」、浙江的「太平鳥」等,都稱得上中國人自己的國民服裝品牌,各自擁有一批忠實粉絲。

2015年,上海春夏時裝周。圖/CFP

服裝審美越來越自信

 

今天的中國人對潮流的包容性已經很強,不同身份、職業、性格的人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去選擇適合的風格和品牌,普羅大眾都形成了一定的服裝禮儀和品牌認知。現在,再回頭去看曾經特別高級的皮爾·卡丹和夢特嬌,已經讓當代人感到土氣了。中國服裝業的年輕獨立設計師們,越來越多走上了歐美時裝周的秀台。

 

服裝是一種語言,反映著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對時尚的不同理解和審美追求。服裝也是一種記憶,對50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說,他們親歷了衣著的變化,對每一種款式、每一個細節都印象深刻。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滲透著文化的演進和文明的融合。千禧年以後,中國人的時尚形象突飛猛進,再鮮亮的配色也有人敢穿,再大膽的式樣也有人敢試。互聯網普及後,國內時尚流行發布與世界逐漸同步,個性化取代標準化,審美和品位成了國人選擇著裝的出發點。

新千年後,中國人的穿著越來越多元,年輕人的打扮更是不拘一格。太平鳥在主打男裝的寧波率先開拓女裝市場,以年輕化、個性化的設計贏得了市場的青睞。圖/阿燦,新周刊

中國人的服裝風格越來越多樣化,熱愛旅行的年輕人穿上了波西米亞民族風;小清新文藝青年則愛上了以無印良品為代表的「性冷淡」風;淘寶爆款里標註著某某明星同款……Lifestyle雜誌總編費志遠說,時裝在中國發展起來後,初期存在著一種「品牌奴」的趨勢。費志遠通過博客記錄街頭時尚,過去幾年中,他觀察到一個重要轉變:「如今的中國人對服裝的要求,個性和風格變得比集體感更為重要。」

 

從把的確良襯衫視為時髦的時代,到現在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家,中國人的消費和生活方式發生著史無前例的變化,人們對自己的服裝審美越來越自信,穿得也越來越像個「人」樣了。


推薦閱讀:

兩分鐘讓你讀懂中國古代中央行政機關結構的演變
瑪雅文明為何能超過當代的發展水平?
中國出皇帝最多的姓氏之二
自由行十年:香港離我們更近了嗎?————————▲807《深度中國》中國新聞周刊2013
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周杰倫戰隊實力唱將李安的評價及特色?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