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之表現技巧
詩歌表現技巧資料
一、文學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文學作品的表現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
(一)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
(二)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
1、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正側結合、細節描寫、白搭勾勒、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繪形聲色、稱步換景、點面結合、明暗結合等。
2、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三)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第一部分:修辭手法
(一)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如「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江上看山》(宋?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析】「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裡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二)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再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第一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第二首詩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雨景,並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三)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白髮,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髮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後面的賞析題。
《江南春絕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明代翰林修編楊慎(升庵)在《升庵詩話》(卷八)里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對楊慎的意見作了反駁:「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
結合這兩則評論對《江南春絕句》的一、二兩句意象及意境進行合理的賞析,200字左右。
這兩句詩寫了七種意象。鶯啼是從聽覺上感受的,春風是從觸覺上感受的,紅花、綠葉、水村、山郭、酒旗,是從視覺上感受的。從不同的角度來刻畫景物,逼真,有立體感,容易把讀者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靜景動景構成對比,畫面更加生動。紅綠相襯,色彩十分鮮明。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這個規定情境相適應,統一構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圖。
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大都是講究意境的。短短几行古詩,名家高手往往會創造出絕妙的藝術意境。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時空的詞語,給我們創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然而讓楊慎一改就索然無味了。倘若按照他的觀點,還有詩嗎?「一唱雄雞天下白」怎麼講得通呢?「天下白」,難道沒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難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蓋?詩貴在有意境,可以用誇張、渲染、烘托的手法。「小橋流水人家」是用名詞展現的意境,「飛流直下三千尺」是用誇張描繪的風采。意境是由詩人與讀者共同創造的。
(四)襯托
襯托,就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的「烘雲托月」的修辭手法。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襯托可分為正襯與反襯。
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用明艷之春景反襯思歸而不得的哀傷之情。
(五)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運用這種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如李
(六)通感
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使用通感修辭法,能溝通人們的不同感覺,啟迪人們的感覺聯想,強化人們的心理感受,體味餘韻。
如「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說琴聲如太山,是聽聲類形;說琴聲如流水聲,是聽聲類聲。鍾子期說像太山時,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說「湯湯乎若流水」時,耳中既有流水聲,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聲類聲時兼有以聲喚起流水形的感覺。
(七)用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鍊、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增強了作品意蘊。用典會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們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才能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一篇用典的典範之作。
比如,漢文帝(劉恆)愛賈誼之才,將他從長沙招回,在宣室接見,而李商隱寫《賈生》,卻用「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賈誼,這是對漢文帝接見賈誼的反用。通過反用,實則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再如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歌用了項羽烏江自刎的典故來諷刺南宋統治者紛紛南逃偏安一隅的無能行為。
(八)雙關、隱語(諧音)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再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在對她唱歌言情,但情傳的含蓄,「倒是無晴勝有情」。
(九)疊字(迭字)
迭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FONT>竹枝詞>其一》劉禹錫);有些擬聲詞就屬於迭詞,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十)互文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如《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應該合起來這樣理解: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再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理解為:主人和客人下了馬又上了船;再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意思即:忠賢之人得不到重用。
(十一)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十二)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如「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迭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十三)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①「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終歲不聞絲竹聲」、詩中以「絲竹」代音樂。
③「門前冷落鞍馬稀」(白居易《琵琶行》)詩中的鞍馬代「客人」
④「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詩中以「杜康」代酒。
《赤壁》杜牧
折戟沉砂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析】文中的「東風」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喬」指的是大喬、小喬。大喬是東吳之主孫權之兄孫策的妻子,小喬石東吳主帥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運代表了東吳國家的命運。文中的「鎖二喬」指的是大喬、小喬被曹操虜去,意味著東吳的敗亡。以「鎖二喬」借代東吳的敗亡,既顯得委婉,又顯得深沉,同時又能給人聯想與思考。
(十四)對偶(詩歌手法鑒賞時一般不答這種手法)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第二節:表達方式
一、記敘
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作用:描述過程,使事體清晰。
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和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二、議論
如杜牧的《赤壁》:「鐵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後二句是議論,他不以成敗論英雄,而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直接對歷史結局提出自己的評判。
三、抒情
(一)抒情方式分類:
1.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秋緒。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作者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間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之後依戀悵惘之情。
(3)間接抒情分為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A.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竹枝詞》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跳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問題:請結合具體詩句比較說明兩首詩歌在抒情方式上的異同。
答:李白的《贈汪倫》和劉禹錫的《竹枝詞》,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採用間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汪倫送我情」,後者巧用諧音雙關,將戀人之間若明若暗的愛情表現得真切動人。
B.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藉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的一種手法。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借荷花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節操的人生追求;于謙《石灰吟》一詩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C.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
托物言志,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借景抒情則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
讀下面的詩句,看看他們屬於哪種抒情方式?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借景抒情)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處處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借景抒情),作者通過描寫戀花飛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嬌鶯抒發了對大好春光的喜愛之情。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托物言志)
(鄭思肖是宋末詩人,有濃厚的民族意識。前兩句寫菊花遠離百花叢,獨自開放,表示自己不與元朝合作。後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
(二)景與情的關係
1、以樂寫樂
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即使詩中沒有「最愛」二字,那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裡行間已充滿了愛意。「鶯爭」「燕啄」「綠楊」「白沙」,從動態到色彩,無處不體現詩人對西湖的獨有鍾情——樂景
2、以哀寫哀
如晏殊的《清平樂》:「金風細細,葉葉梧桐附墜。綠酒初嘗入易醉,一枕小窗睡。
再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描寫作者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屬寫景詩。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帶有凄清蕭疏孤寂特點,這正與作者的羈旅之愁相融。
3、以樂寫哀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此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4、以哀寫樂
以哀景寫樂,倍增其樂。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兩句描繪了一幅空闊靜寂的畫面!再加上寒雪鎖江,更是平添一分凜冽。就是這樣的背景,異常鮮明地襯托出安坐孤舟獨自垂釣的簔笠翁的安適自若和怡然自得。
四、描寫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景物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描寫又包含以下幾大方面:正側結合、細節描寫;白描勾勒、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聲色結合。
1.正側面描寫
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作者從三個側面來表現夜雪之大這一主題。一,從「衾枕冷」寫,寫被子、枕頭的冷,反襯雪之大,這是從觸覺的角度來寫。二,從「窗戶明」來寫,這是視覺所見,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從「折竹聲」來寫,是聽到的,雪大,積壓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會被壓折,「折竹聲」自然烘托雪大。
2.細節描寫
如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3.白描勾勒
白描勾勒,是指加修飾語,通過樸實的語言描寫出大概的「輪廓」,表現事物的本質,具有一種自然美。白描手法用於敘事,使人感到線條明晰,言簡意真。
如杜荀鶴的《山中寡婦》:「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時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 也應無計避征徭。 」「麻苧衣衫鬢髮焦」一句,簡潔而生動地刻畫出寡婦那貧困痛苦形象:身著粗糙的麻布衣服,鬢髮枯黃,面容憔悴,襯托出人物內心痛苦,寫出了她那飽經憂患的身世,寄託了詩人對她的同情。
4.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像結合起來。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與實是相對的。
(1)「虛」包括以下三類:a、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b、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c、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
(2)「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虞美人》中的「只是朱顏改」等。
A.眼前之景為實,想像之景為虛。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B.景物為實,情感為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C.有限為實,無限為虛。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不枝紅杏出牆來。」
D.正面為實,側面為虛。如李白的「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E.化虛為實,以實寫虛。前者如「踏花歸來馬蹄香」,後者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虛與實的關係
A.正反對比,以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B.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結合,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閱讀下面宋詞,回答問題。
江城子 蘇軾
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註:這首詩是詩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這首詩上下片各分兩層,請從虛與實的角度概括各層的內容。
答:蘇詞分上下兩片,各分兩層。上片先寫入夢前的思念,屬於實寫,接著寫設想相逢的情景,屬虛寫。下片先寫夢中相見的悲喜,屬虛寫,後寫夢醒後的感慨,屬實寫。這樣由實而虛,由虛而實,充分表達了詞人對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後三句從字面來看是寫亡妻,「年年斷腸」,實際上是詞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5.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一種常用的描寫景物、創設意境手法。藝術創作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特別是在一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點的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
簡析下面詩歌的寫作技巧。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對景物的刻畫細緻入微,既有自然風景圖,又有田園生活圖。詩人在描繪的景物中,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構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聯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松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
例二: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前兩句寫黃昏時候,山林不見人影,寂寥、空闊。偶爾聽到幾點人說話的聲音,非但沒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顯得山之靜。後兩句明暗對比:一縷夕陽射進蔚然深秀的樹林,落日餘暉打在一塊青青的苔蘚上。這裡為聲襯靜,用了襯托,也用了對比。
6.繪形聲色
繪色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詩歌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碧波綠,鳥翎白,山青翠,花紅艷,色彩豐富,景象清新,賞心悅目,為下文勾起的漂泊的傷感作鋪墊。再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
繪聲繪色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歡快鳴唱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和聲音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再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引項高歌,潔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高歌劃破寧靜,「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畫面絢麗又富有生機,充滿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7.移步換景
移步換景法是指在描寫景物時,隨著觀察點(遠近高低)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8.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繫的,因此,詩人寫景狀物時,不會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繫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從「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9.明暗結合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詩人因思故鄉早早起床趕路,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於登程的情態
三、表現手法
1、象徵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它們聯繫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捨己為人的象徵。
象徵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如「鴛鴦」是愛情的象徵,「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蘭花」是純潔的象徵,「牡丹」是富貴的標誌,「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楊柳」表示別離等等。
2、聯想和想像
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聯想,是一種心理活動的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構思方式。它的特點是,從某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繫的另一事物。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會產生聯想。一提到「秋風」,往往立刻會想到「落葉」。
想像,是一種有目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利用我們頭腦倉庫中所存儲的已有的信息,構築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動。如,當你聽到一首優美的樂曲,你會想到美麗的草原、藍藍的天空。這時你頭腦中的形象,就是你想像的結果。
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又如李賀的《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在詩人的眼中茫茫中國大地上的九州島成了微不足道的塵煙九點,浩淼無邊的東海成了杯中之物,通過想像和誇張的手法,抒寫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
3、抑揚關係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後揚,即文勢先下抑後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後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後抑,即文勢先高揚後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後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
例:「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4、借古諷今或借古傷己。
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表面回憶歷史,敘述古人,實則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如岑參的《山房春事》:「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仰望空中,晚照中亂鴉聒噪;平視前方,一片蕭條,唯有兩三處人家,描繪了一派蕭條景象。就近察看,園中樹木,繁花滿枝,春色不減。無知花樹在一片蕭條中開出當年繁花,在蕭條之中添幾筆艷麗的春色,以樂景寫哀情,詩人的弔古之情愈見傷痛。
再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際老臣心。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首詩借諸葛亮的故事,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四、結構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有:
(一)層層渲染、鋪墊渲染是用各種表現手法著重描寫,以加強氣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題,是描寫技法之一。
(1)渲染的對象。渲染的對象主要是環境、氣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覆、排比、層遞、摹寫等。
(3)渲染的原則。在於應圍繞一個中心進行鋪陳,不應過度追求濃詞艷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繪及側面間接烘托。
(4)渲染的種類有:景物渲染、環境渲染、氣氛渲染、細節渲染、情緒渲染、行為渲染、語言渲染等。如蘇轍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二)鋪墊
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寫手法之一。
(1)鋪墊的特點。鋪墊是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鋪墊的種類。①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之別。正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鋪墊。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②從鋪墊手法來分,又有伏筆鋪墊、懸念鋪墊、襯托鋪墊(又叫墊襯)、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製造聲勢)之別。寶玉挨打是伏筆鋪墊,《紅樓夢曲》就是一種懸念鋪墊。如:《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此為漢代民歌,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詩歌描繪了江南採蓮的熱鬧歡樂場面,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游魚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採蓮人的歡笑。「田田」葉子浮出水面相連接的樣子。
(三)伏筆、照應伏筆
伏筆是用預示、重複等方法,埋伏下情節發展的線索,為人物的出場和事件的發生準備條件,以叫到結構嚴密、情節跌冗起伏的藝術效果,又叫伏線,是在文章的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響應」的寫作技巧。戲劇、曲藝、相聲藝術創作稱為「抖包袱」。伏筆,是文章峰迴路轉、達到情節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繫、逆轉人物關係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照應。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後內容要有內在聯繫。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後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
(1)照應的作用。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溱。
(2)照應的種類。①首尾照應。開頭與結尾的照應。②扣題照應。圍繞主題反覆照應。③伏筆照應。先設伏筆,後予交代的照應。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如陸遊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四)結構對比手法
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如:歐陽修的《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
(五)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多方面的,還有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
推薦閱讀: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