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放鬆詳解
頂13
舉報 |2011-01-21 11:27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2樓問:這次有難度,主要是一想別的,或眼睛一睜開,漲麻的感覺就消失。沒辦法,只好每移動一點,就停一下,找回漲麻感覺後,再移動。另外,好象肩關節有澀澀的感覺,且手心有微微發熱。還有,手臂放下時,也要這樣找感覺嗎?還是,像自由落體似的落下?答:"每移動一點,就停一下,找回漲麻感覺後,再移動"。對的,因為你的神意一次能夠籠罩的範圍有限,所以要一點一點的檢查。在平日生活中多想多找,在集中練的時候進步會快些。肩關節不舒服,如果胳膊放鬆的好,肩關節比較疼。因為,肩關節的骨與骨之間縫隙會因此而拉大,連結骨與骨的韌帶會因此受力,而一般人很少有機會讓韌帶有被拉扯的機會,所以會感覺很不舒服。等練久了,不舒服的感覺,酸痛的感覺會減輕。起式的第二步:肘尖平著向兩側牽扯,胳膊的其他部分不自動。第三步:慢鏡頭自由落體運動,手臂緩緩下落。要點:檢查手腕,手腕鬆開,手指舒展,手腕與小臂在同一平面上,不要有角度。問:"肘尖平著向兩側牽扯"是什麼意思?小臂與大臂之間會有小小彎曲嗎?還是只是意念上的向兩側牽扯?在放鬆狀態下,手腕會自由垂落,手指朝地,所以手腕不可能與小臂在同一平面上?還是我做的不對?答:意思就是曲肘。但容易用小臂帶動曲軸,應該是用肘尖帶動。你做的很好。一般來說,手腕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手指會不自覺地僵硬。手臂跟肩平行的時候手指慢慢抬起,與小臂處在同一平面。問:今天上了一趟街,路上我任憑兩條胳膊掛在肩上晃來晃去,手指感覺很強,後來我試著把手放入口袋中,那感覺還在。接著我就試著做收放練習,心想掛上,感覺就出來,心想不掛,感覺就消失。這樣做對不對?是不是以後都要經常這樣練習?答:對,能想起來,有空閑的時間就找找感覺。這樣的練習要經常作,練拳時容易找到感覺。答:肩關節好松,肩胛骨不容易松。但只要肩關節能夠由著地球引力鬆開,由著肘尖的開展而開展,不久肩胛骨也會開。肩胛骨鬆開後,兩手臂才能相通,棚勁才能生出。但這不能執著的去想,因為會引起後背、脖子僵硬。所以不到時候又難做到的還是不知道的好,時候到了,一點即通。松腹拳彥有雲"腹內松凈氣騰然"。腹部不松,則上下雙重。運動的時候容易不容易平衡。腹部很容易緊張,尤其是在運動的時候。腹部不容易放鬆。在想松卻不能松的時候就吐一口氣,找找松的感覺。運動也好,靜止也好,隨時檢查。問:松腹感覺不好找,但不知這算不算:用腹式呼吸慢慢吐一口氣後,覺的胸部和腹部很祥靜,很平衡,沒有鬱積。答:對。找到松腹的感覺後,在平日生活中多檢查。再檢查呼吸的時候氣能沉降到什麼地方。如果到胸膈處就下不來了,再在呼吸的時候慢慢調整。慢吸慢呼,受到阻礙就調整放鬆。問:這裡的"氣"是呼吸的空氣,還是用意念來行氣的氣?還有,我的腹式呼吸,不完全用腹部,也有胸部。我是先腹部吸氣漲起,到盡頭後,胸腔接著吸氣漲起,然後胸腔先開始呼氣,接著是腹部;結束後,再從腹部吸氣開始,循環往複。不知對否?答:指的是空氣,太極拳中的腹式呼吸是自然配合上的,不需要自己去想著配合,著意配合,氣必滯。這裡的檢查呼吸是否通暢,還是在放鬆的範疇。放鬆胸腔、隔膜、腹部。只要吸進來到空氣能自由落入腹部就可以了。一般來說開始會氣短,呼吸急促,慢慢鬆開了,就可以深呼深吸。這需要個過程,沒事就掛著,想起來了就檢查一下。問:這就是氣沉丹田嗎?是空氣的氣嗎?答:不是。只要你能松下了,氣會自然沉入丹田的。氣能沉入丹田,卻不一定呼吸的時候能腹式呼吸,大部分人都是用胸呼吸。松腕:腳腕不松,腿部不會真松。松腳腕,如同腳腕處的皮肉雖連,但筋已斷開。即使地面不平,身體中正也不會因地勢原因受影響。與鬆手腕相同。松胯:1、稍息站立,將虛腿(右)鬆開,慢慢輕提右膝,膝蓋似有細線向上牽引。2、使右腿慢慢離地。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體有些微歪斜,胯始終保持在原來的水平位置。3、大腿、小腿肌肉鬆開,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腳腕鬆開。4、每向上提一分,就重新檢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鬆開了。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夾角90度。) 6、此時著意鬆開腿上的肌肉,也就是骨架子支撐著,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跟起式抬臂的意思一樣。)7、放下腿,讓腿自由落體運動。就在腿落的一剎那,聽聽是否感覺到了胯關節的存在。問:放鬆時抬腿,站得很穩,地不平也一樣;腿自由落地的一剎那,胯關節有響聲。答:是不是只響但不沒有不適感?或刺痛感?很好,想起來了就練一練。能感覺到胯關節在哪裡嗎?另外,肩關節現在是不是也響?這些都是關節開始松的表現。一開始響聲可能比較頻繁,後來就漸漸少了。問:胯關節沒有不適感,就是響,肩關節不明顯。胯關節是不是就在響的位置?我有試過,不放鬆時,站不穩,難平衡。答:如果能感覺到響聲的出處才是聽到了胯關節。答:再來一個動作幫助松胯。1、左腿弓步站好。2、將左腿意念成實腿。右腿虛掉。3、左腿小腿垂直地面。4、重心慢慢前移。收右腿。要求:運動的時候,尤其是收腿的時候,注意尾閭托丹田。尾閭托丹田,就是尾椎骨的尖端微微向前向上托。比較容易感受的是:屁股下面有椅子,在落座一瞬間的尾椎骨。2、收腿的時候,左腿10分力,右腿0分。彷彿從泥沼里拔右腿一樣。體會右腿胯關節。問:"左腿弓步"是高架,還是低架?"收右腿"是右腳不離地(或叫拖地)收回,還是抬腳收回?答:高低架都可以,高架易松好找,低架對腿的要求比較高。拖地收回。好像從爛泥塘中艱難的拔腿。鬆開全身,全靠左腿拖帶,右腿彷彿掉環,保持胯的水平、立身中正、脊椎骨的延長線垂直於地面。作者:高人
舉報 |2011-01-21 11:27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3樓太極拳放鬆真諦(一)練太極拳要講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將鬆柔強調為太極拳的靈魂,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當代太極名家鄭曼青教導弟子時亦如是強調。鄭曼青的師兄,另一位當代太極名家李雅軒亦強調,練太極拳要「大松大軟」,「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雖然很多人主張練太極拳要大松大柔,但為什麼練不出功夫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鬆柔有很多訣竅,其中有方法問題,也有層次上理解的問題。講鬆柔若不得法,同樣很容易走入誤區。有許多人講鬆柔,但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有些人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鬆開了,實際上是懈了,而自己並不知道。太極拳講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鬆柔的種種層次和不同境界。從我們這個體系的訓練方法上去講,太極拳的鬆柔首先是要講鬆開,然後是鬆散(讀第四聲),再往下是松 沉、松靜、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這些都是太極拳鬆柔的層次,但這些境界都是口傳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講述清楚,並不容易。太極拳鬆柔五境界 普通練太極拳者講的鬆柔,是沒有目的性的,我們講鬆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體操作性。也就是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鬆柔體會,功力進一步,鬆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如此逐漸提高我們對鬆柔層次的掌握,與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一開始學太極拳時,我們要求身體鬆軟,節節鬆開,頭上肩上要這樣那樣走,將 人發出去:松沉是內勁下去後再起來,也可以沉都不要,將勁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沒變,但內勁的方向變了。松靜,這個靜非常不簡單,有了這 個靜,才有反向的動,所以叫做復命歸根。只有做到靜,然後才能到空、到化的階段。就是對方摸到哪兒都是空空的,一點東西都不讓對方知道,但此時恰恰是「空 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的說法。我們現在練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過程是通向「無心」的台階。再深一層 次,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做到一松就走化了,對方根本聽不到東西,到那時才能體會知機的問題,太極拳講得機得勢,身上沒有鬆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機,又怎麼會得勢?在練拳的時候,就是要注意這些東西。當然,有了正確的理解和追求方向,還要有具體的方法去找,去體悟鬆柔。比如說「大而化之」, 為什麼要你們在練拳時將氣勢放大,就是因為剛開始為了找准內勁,氣勢可以小一點,但等到一定階段,你們的氣勢大了,內勁早就隨著意到外面了。比如,氣勢足夠大了的時候用氣圈打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觀照問題。現在你們的身體狀態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達到一絲不掛的階段,什麼節節貫穿,什麼根節起、中節隨、梢 節到,什麼「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那些都太慢了。應該是在哪裡接觸就在哪裡起,幹嗎要跑那麼遠。比如對方抓住我的前臂,就從這裡直接化發對方。鬆開、鬆散、松沉、松靜、松化,這些是鬆柔的不同層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要慢慢來。 節節鬆開是基礎 當代太極大宗師楊澄甫先生很重視練拳時的松,在其著作《楊氏太極拳練習談》中曾經提出,「習練運行時,周身關節,均須鬆開自然」,又提到「兩臂骨節均須 鬆開」。在著名的《太極拳術十要》中也明確提出「松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軒關於鬆柔的許多提法同樣是值得重視的。他常對弟子們提起,楊澄甫練拳時「又穩 又靜,又松又沉,又軟又彈,又靈活」,在發勁時則是「松沉軟彈,透內之力驚心動魄,有令人萬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軒認為太極拳「非鬆軟純凈內勁不 出」。這些體會都是很寶貴的經驗。我們講松,主張首先要抓大的結構,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舉報 |2011-01-21 11:29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4樓古典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提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須從縱向上來解決問題,這些就是「鬆開」的主要內容。練太極拳時,人基本的站立姿勢,從頭頂,到腳下,到全身各個關節都要鬆開。如果關節不鬆開,到後面講節節貫穿,是沒法做到的。因為所謂節節貫穿,是要使內勁能夠在全身上下所有的關節處都能運行無礙。沒有節節鬆開,哪能有節節貫穿呢?鬆開的關鍵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保持兩個方向。一個是上面提頂的問題,一個是下面的尾閭下垂,松到腳底湧泉的問題。這些理論在很多太極拳書中都曾提到。古典拳論也有「提頂吊襠心中懸」的說法。「心中懸」的意思講的還是上面有提的,下面有墜的。大家不妨觀察一下,物體要懸起來,必須有這樣的兩個方向。到中層功夫階段,則可體會百會至會陰的中心線、尾間垂直線的練法。這也是古典拳 論所強調的「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關於兩個方向的用意,我們平時用功時很容易出現的錯誤是,一注意上面的提頂,頸項、頭部就僵硬了,一注意松下面,強調尾閭下垂時,上面又丟了,變成懈掉了。這樣練來練去還是將關節擠壓成一堆。 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很多太極拳書都講到提肛的要求,但是在我們這個體系中,在最初的階段,不講一定要提肛,這個階段主要還是講吊襠。提肛的意思主要是會**位有些微上提之意,這要待整個身體的鬆柔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才能練,不然很容易造成胯襠部的緊張,從而引起全身緊張。鬆開以後,從頭 上講起,基本的要求就是「虛領頂勁、豎項吊襠,含胸拔背、松肩墜肘、尾間下垂、松腰胯似坐非坐、雙膝稍微內含似爬樹、松腳踝、再松到腳下湧泉、腳趾放鬆」。要注意,這裡所講的要求都是意向上的問題,而不能出現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太極拳講全身放鬆,但要松而不懈,關鍵也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氣率 領。任何外形的姿態都同樣要注意「無過不及」,毫無拘滯之力。太極拳放鬆真諦(二)如果鬆開就往下墜,這就是散了,或者出現所謂勁直往下墜的現象,形成重心下沉,則容易僵硬。要先解決人體往下墜的問題,就要注意立身中正,在保持提頂豎項之意時,要多感覺尾閭下垂。這也是楊澄甫先生提出的(脊樑與尾間,宜垂直不偏)的要求。很多人說要微收尾闖或命門外凸,對這樣的提法,要注意練功處於不同階段和不同人的身形體質問題。有的人命門外凸容易練成駝背,有的人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就不能講命門外凸,命門反而應當往裡面走。雖然是同樣的一個要領,不同的人用起來也不同。 鬆開,就是各個關節都鬆開,是整體的松,是在心氣神意放鬆的同時,全身肌肉放鬆,從頭頸、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腳各部關節松透恢復自然,而且始終如。 要注意,太極拳講鬆柔,實際上任何關節都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懸頂時一方面要頭容正直,頭頂百會穴有微微上頂之意,但同時整個身體放鬆保持自然下垂狀態,如果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關節放鬆,要注意懸頂的同時微收下頦,豎項,將頸部關節豎起來,頸椎關節的小韌帶鬆開,如此懸頂才不會僵滯。 到肩膀時要注意松肩井穴到肘部時要注意松曲池穴,到手部時要注意松勞宮穴。 肩部是比較難放鬆的地方,肩關節松不開,其他地方也很難鬆開。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的說法。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的提法是「沉肩墜肘」,但他實際上還是強調要松肩,他的解釋是:「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能得力也。」肘關節的鬆開,也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也就是肘往下松墜的同時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覺兩肩有一種內在的松沉勁。其關鍵是「肘不離肋」和「肘不貼肋」。這裡的「肘不離肋」之意,是指練拳時兩肘有護肋之意,切忌飛肘。這裡的「肘不貼肋」之意,是指兩肘要保持松活圓融之意,兩腋下猶如各夾一個雞蛋,也有兩腋下好像各夾著一個熱饅頭的說法,同時要意貫肘尖,如此則可體會「鬆開我勁勿使屈的韌性」。 關於腕的松法,外面同樣有很多提法,如鼓腕、直腕、坐腕等。但真正放鬆效果好的話是直腕,只是將手掌放平伸直就行了,同時注意掌心含虛,五指略舒,保持靈機活潑。坐腕立掌的練法並非不可以,但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指關節的鬆開如何對拉拔長?關鍵是一個手指的關節鬆開,另個手指的關節要有回拉之意。一個關節要往前伸就要體會鄰近的關節有往回收的意。楊澄甫先生在《楊氏太極拳練習談》中關於掌、指鬆開的體會是「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大家可細察。此外,還須注意「手要空」的提法,主要是指手心空勞宮穴有含球感但這些是在練拳稍高階段練習的內容。
舉報 |2011-01-21 11:29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5樓含胸拔背的提法近些年有爭議,有人提出展胸開胸敞胸的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含胸拔背的提法無論在養生或技擊角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涵意。含胸拔背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含胸動作做得不好,就會影響背部的放鬆而脊背部為重要的內勁轉換之所在,胸背部不能鬆開,自然會影響「力由脊發」。 所謂含胸,主要是指胸部有向內虛涵之意,放鬆自然,如此則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暢,但含胸不是向內縮胸,內縮則易成駝背,同樣防礙呼吸的順暢,影響練拳時的姿勢和健康。 關於胸部的松,還有種空胸的提法,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這也是值得重視的一種練法,不過,在初級階段毋須求太多。無論是含胸,還是空胸,關鍵都是個「意」字,而不是肌肉的動作。實際上,上有百會上提之意,下有吊襠和尾閭垂直意,配合松肩墜肘,含胸的感覺很容易產生。 能含胸,自然能拔背。所謂拔,就是向上拔起之意。在初級階段而言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而微微隆起之意。一產生拔背感,脊柱自然節節鬆開沉落,拳勢則易有氣魄。古典拳論中有「牽動往來氣貼背」的說法,在初級階段即可感受,與人對峙時,能含胸拔背,亦可使對方感受到中心受威脅。到中級階段,則須在背部更多地體會太極拳「氣斂入脊」的內勁奧妙。那時背部圓融渾厚,甚至產生融化感,就像一個巨大的勁源樞紐,內勁如流水般在背部往來,往往是意念一動,就將內勁送往不同方向。推手技擊中,則能做到「力由脊發」。 到腰胯部,在初級階段,練太極拳講立腰松胯,但同時要注意腰的直與沉,這也是腰部的對拉之意。腰部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論中有「腰為纛」「以腰為軸」「命意源頭在腰隙」等提法,但太極拳的練習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悟的事,初級階段體會「以腰為軸」的意義與中高級階段全然不同,中高級階段重點體會的是「中空之勢」。 胯部的放鬆在太極拳練習中同樣很重要,因為胯是腰腿的轉關之處,髖關節松不開,腰腿的動作就不能靈活協調,初學者體會胯松的問題,只要是上面有提頂之意,下面有尾間垂直下墜,臀部內收,好像要坐板凳而未坐之時的感覺就可以了,一般人覺得胯難松,是因為受平常感覺的錯誤影響。 腳下松,腳趾鬆開後,腳掌有微微上提之意,有的人叫「虛地」,有的人稱「腳心吻地」,都有說法,但最好的感覺就是自然放鬆,最初還是講平穩均勻的分布。也就是身體感覺在地面上均勻的分布,湧泉穴有親吻大地之感。到了一定階段可以有微微上吸之意,即湧泉穴微微上提。這也就是所謂的「腳心空」。 鬆開,在抓大的結構方面,重點是肩、肘、腕、胯、膝,腳的節節鬆開,但不是節節貫穿,節節貫穿的程度已到內勁練習的階段,到那時要能夠一氣貫通。但節節鬆開是基礎,松不開,內氣就無法通過。比如說邁步時,很多初學者腳勾起來,就是因為踝關節沒鬆開,大關節鬆開的要領找不準。 我們講大關節鬆開要注意處處對拉拔長,實際上也是陰陽問題。「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拳從外形上的初級階段就體現了陰陽相濟。手心手背,可以理解為陰面陽面,上身下身,虛腿實腿,都是陰陽的問題。到稍後的階段講「意」,意上也要分陰陽。我們看到很多教太極的老師,拳論背得很熟,但老師自己做不出來。鬆開,再往深層次,則有骨頭,骨節、筋膜、韌帶的放鬆。
舉報 |2011-01-21 11:29回復
沒找到廟的和尚武林高手96樓對路的舉報 |2011-01-21 11:31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7樓橫向鬆散練氣圈 鬆散(第四聲),主要講橫向上的放鬆問題。前面講的鬆開,主要是縱向上的松,但練太極拳,還要練習橫軸的散,即向水平面方向鬆開(圖3)。為什麼肩、腰、胯三個部位難松?因為普通人的經驗是對橫面的散很難理解。一講松,普通人比較容易理解,但也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人的意往下松,勁就往下來,散不開。而橫向的散,因受身體條件的經驗限制,很多部位散不開,致使肩膀難鬆開,內氣無法從胯部以下散出去,也不能通達小腿,形成練半截拳。 講鬆散,氣圈的練習是其中的一種方法,楊氏太極的肩圈、腰圈、胯圈這三道氣圈的練習,在初步階段實際上主要是講肩、腰、胯的橫向鬆散。也就是將人體幾個大關節能夠做到橫向鬆開。不過,小的關節部位同樣有縱向、橫向鬆開、鬆散的要求。比如,掌上有沒有橫向的散7也一樣有。太極拳講的是一橫一豎打天下,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縱向的松與橫向的散。「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這裡說的就是所謂產生「掌上十字」的問題(圖4)。再舉一個較為易理解的例子,弓步推掌時,掌上既有前後的拉,也有左右的開,這樣掌上的經絡才能鬆開。採用不同的掌形也有不同的鬆散法。比如說內含掌、抓氣球、抓排球,都是一個意向。能鬆開,能鬆散,練拳就會舒服很多。因為內氣與外形動作相互通融,形成內氣促使外形動作引領的一種動力,便可以產生周身上下通行無阻的感覺。到高深階段,凡是向外都叫散,向內都叫聚,那又是不同的練法。楊氏內功太極拳的三步功法從字面上看,太極拳前加上「內功」二字,似乎有些牽強。因為太極拳(包括吳、武、孫、陳在內)均屬於內家大家拳。不言而喻。內家拳是以練內功為主的拳種,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兒。那麼為什麼要強調「內功」呢?對此,我在「太極松功」里已有所論及。這裡可簡要說之。由於種種原因近幾十年來,特別是從以門派為核心的民間組織向「官辦」轉化以後,從形式上太極拳的影響確實很「熱」,然而在「內功」作修上都不如從前,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長此以往會使太極拳走向異化,失去其「國粹」、「瑰寶」的地位。故而,我在傳播楊式老六路時,突出強調內功訓練。本章所要研究的問題包括:一是何為內功?內功包括哪些內容?內功包括哪些內容?二是楊式太極拳為何強調內功訓練?三是如何練好內功?四是內功在養生和推手中的作用。一、何為內功?內功修練包括哪些內容?內功是相對於外家拳以練筋、骨、皮為主要標誌的腿腳功夫而言的。太極拳所強調的是內功,是通過特殊的訓練使神、意、氣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種氣勢,即內功或稱之內勁。在內功或內勁的理解上,要排除三種誤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寶」精、氣、神或者稱之為神、意、氣的有機化合,看成是三種物質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質的飛躍,有機化合,產生一種新的物質——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說成是生物電場。 其二、不能認為三者的最終結合落實在力上,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內功訓練的結果看成是對肌**力訓練形成的腿腳功夫,那樣會失去太極拳的真諦,發揮不了內功的作用,最終落入旁門。太極內功在修練過程中包括哪些內容呢:(一)、練內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極拳近於道,游於藝。它取「易經」之理,名曰「太極」,又循陰陽之道、易變、變易之義為行功走架之法則。太極拳是道家拳,並融儒、釋思想為一爐。所以太極之理能圓融萬事萬物。諸子百家無所不包。太極拳經典拳譜更是字字珠璣,句句拳訣。是太極內功修練的靈魂,指導思想。(二)、放鬆是修練內功的基礎,是太極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凈,余者末事耳!」對此,在」太極松功」一章里,已作詳細論述。(三)、依據道家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三步功法,太極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
舉報 |2011-01-21 11:32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8樓二、楊式太極拳為何強調內功訓練關於楊式太極拳為什麼要強調內功訓練的理由方面,我們在前邊其它各章中,已經有所論述。特別是在「太極松功」一章里,圍繞要不要松,怎樣放鬆的問題上都和修練內功有密切的聯繫。首先,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必須以內功修練為宗旨。從神、意、氣的有機結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練腿腳功夫的外家拳路。其次,從近百年的楊家太極拳的發展實踐中看,自楊露禪宗師始,到楊澄甫把楊式太極拳推向全國都是以內功取人,以內功服人,不摻雜任何與內功無關的任何招術。因此,才派生出吳、武、孫式內功太極拳,把內功太極拳推向高峰,成為體現中華傳統文化象徵的武術。離開內功,就不是太極拳。再次,從楊式傳承下來的「老六路」的套路來看,它保持著楊露禪宗師及其所傳弟子們的遺風,它走內不顯外、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符合陰陽之道。先師朱懷遠說:「老六路是健侯宗師教家裡的內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學的總則。陰、陽修練。陰指內功修練,陽指形體呈現,內外結合方為太極。」第四,就太極拳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來看,都有偏離散內功的現象,有異化的趨勢,應引起拳家們的重視,為使內功不失傳,使國之奇葩、瑰寶、國魂不失,不丟魂,也應大聲疾呼:要強化太極內功的訓練!三、如何練好太極內功有關太極拳的書笈很多,都談到內功,但內功是什麼?乃至如何才能練好內功?卻沒人說得清楚。在朱懷遠等恩師的諄諄教導下,我不分寒署日夜耕耘,可謂「十年盤一拳,十年練一功」,始得太極內功而頓悟。結合幾十年的經驗教訓,並吸取道家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三乘功法,總結出太極拳內功修練的三乘功法,即「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並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的練功目標。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我個人的體會、只要思想入道,通過三步練功法的入「拳道」的階梯,可在三、五年內步入太極殿堂。(一)、第一步功法——「以身變手」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有「百日築基」三年而成丹的說法。楊式太極拳在修練過程中的「以身變手」也是「築基功」。在「築基功」中,主要是以練「腰功」為主,時間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這裡指的「腰」,不是褲帶勒之處,而是腰肌上部兩個腎臟外邊的兩塊肌肉。通過對它的鍛煉,強化腎臟功能,同時還可護展丹田氣勢(這是二步功所在鍛煉的問題)。有關練腰的問題,在古典拳譜中有許多論述如:在《拳論》中有「主宰於腰」;《十三勢歌》里有「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在《十三勢行動心解》中有「氣如車輪,腰似車軸。」……這都說明,「腰功」在練拳中的重要性。近代一些太極拳著作中,也或多或少的談到了「腰」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都沒有提出如何練腰。前輩們在如何傳授拳法拳功時說:「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口授什麼?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內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於四端,形於手指。這樣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車輪的作用,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效果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渾身都是手。練「以身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於如何練腰,本書專有一章詳細論述。(二)、第二步功法——「以氣變手」道家的「鍊氣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是煉丹築基功。煉丹築基要以下丹田為煉丹爐。天為純陽清輕在上,地為純陰沉重在下,人與陰陽二氣為一體而居中。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氣。天元之氣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來的精華物質為真氣。地元之氣是水、火、風生息過程所產生的靈氣。人元之氣是精、氣、神也可以說是父母遺傳給的,賴以生存的元氣。
舉報 |2011-01-21 11:32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9樓氣的含義涉及面很廣泛,總的來說可分為兩種:一是體內流動著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如營氣、衛氣等)營氣是由水谷精氣所化生,營氣運行於血脈中,也就是血脈中營養之氣,它的作用是以血脈為軌道,晝夜不息的運動於周身上下,由表及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以此為營養。另一種是指臟腑活動的能力。在人體內各部位都有分布有流動著的精微物質,由於分布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稱,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氣」,宗氣,它是飲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和吸入的自然空氣相結合的自然產物。因其是內在之氣與外在之氣的綜合體,又是貫注於全身之氣的起點,故叫「宗氣」。宗氣的作用:一是助肺臟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聚在下焦丹田部位的叫做「元氣」,元氣是人體生化的原動力,它的作用是激發、推動和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元氣的存在有賴於後天營養的不斷滋養。宣發在肌膚里的叫做「衛氣」。衛氣,是由飲食之精華所化生,它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因其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邪的作用,所以叫做「衛氣」,衛氣在體內有溫養五臟六腑的功能,在外有溫養肌肉、潤澤皮膚、起閉汗等作用。因此,人體的臟腑活動,特別是肌表皮膚的功能,是否正常與衛氣的強弱有密切關係。太極拳的中層內功是「以氣變手」它主要練體內的「元氣」,拳架中手的各種活動,都要在「元氣」的支配下運動,元氣支配多少,四肢活動多少,過與不及都不是。練中層功夫除盤拳外,還應多練樁功,特別是數種太極抱球樁要多練,多體會只要把「元氣」練足了,體內其它氣也會盛強。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氣是一種帶有能量的物質,它實際就是一種生物電磁場。人體氣是有一定規律的,到一定年齡就會發現氣虛、氣短、氣滯——最終氣絕。在中醫看來氣比血更重要,因為萬物生於氣,並不生於血,人生病大多為氣的阻滯、不暢所致。中醫治病首先要調整氣運,和疏導氣路,氣通暢了,疾病自會痊癒。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優化內氣功能,因此也優化了肺臟呼吸功能。使人不斷地向健康發展。太極拳要求松、靜、輕、柔,打拳像在空氣中游泳,從外邊看簡直是「優美的人體柔術」和「導引藝術」。練「以氣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丹田氣運手。」(三)、第三步功法——「以意變手」道家的「煉神還虛」,神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壯態。它包括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動作、思維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動。太極拳的第三步內功是「以意變手」。即練「神」。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神充足臟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資生的關係。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太極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變手」就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無意————無意之意即「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激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我們管它叫「能量流」,這是占絕對壓倒優勢的內勁,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收,令對方驚心動魂,不知所措。「能量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練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確的發揮內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採取的定點、定向人工爆破作業一樣,叫它什麼時候倒,往甚麼方向倒,全在我們意念掌握之中。練「以意變手」時要:「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四、太極內功修練的認識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見,沒有什麼定論。有的說,太極內功即「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還有的把這些要求與古典的「易」理相聯、以太極混圓,陰陽動靜、五行生剋、八卦周流等理論為內功,提出內意神行、外行內導、勁氣合神……總之是內修心意,外練筋骨。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有一個最突出的矛盾,是都沒有解決如何練好太極內功的具體步驟。所以通過實踐,特別是通過對傳統套路——《老六路》的傳授,概括出如前所論及的《太極內功三步功法》並就與此相關的問題概述如下:(一)、太極拳的「三步功法」,只是修練太極內功的基本的程序,並非是太極內功的全部。整個太極的修練還應包括:1、內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內三合」及「內外相合」。「內三和」就是太極拳「三步功法」的內容,通過有層次的、循序漸進的修練,拾階而上,實現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有機結合,即高層次的神、意、氣的化合。「外三合」是保證「內三合」修練所要求的「身法步」,如「身法八要」、「身備五弓」、「三尖相照」都是為正確的修練內功對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舉報 |2011-01-21 11:32回復
無為678江湖少俠610樓
舉報 |2011-01-21 11:32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11樓真的放鬆到意、氣、力都沉人腳底,且入地很深時,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領起的感覺,便會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體驗。這時才能真正領會「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拳意,而頂頭懸也會於自然中形成。就太極拳的特點來說,這裡說的「松沉」是相對「松而輕浮」的現象來說的。一般人認為沉與重是一樣的,實在是誤解。在武術詞典里重為有形,其力獃滯,而沉則不同,沉勁活,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之形,與重不同。所以在松沉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防止雙重之病;在輕靈的同時,亦一定要注意克服雙浮之病。 第四是松活。松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個關節軸的曠量松活,二是以丹田為核心帶動肢節順逆纏繞之柔韌性的活。關鍵在於通過打拳,特別是通過松腰和胯襠勁的鍛煉,不斷增強關節的松活、韌帶的柔韌和肌肉的彈性。從而做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使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隨心所欲地達到圓活、靈敏、滑潤,變化輕快,使各個有軸的關節,曠量不斷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轉動,以保證發勁時節節暢通,極快地把周身之力調整集中到施力點上去。從動作的形態上來講,要求松圓,動作非圓即弧,在腰胯的帶動下,身體各部做螺旋的纏繞運動,合而螺旋,開而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處處體現了公轉自轉的運動規律。修鍊太極拳。無不以底樁沉穩,腰身活潑,上肢輕靈為要旨。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鬆的必要條件,每打一勢輕輕運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太極拳的動作始終是螺旋式、抽絲式的內外協調運動,使全身各部位圓活無滯、富於彈性和韌性,所以「松活」能隨時靈活地集中於某一點,從而能發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論中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靈活變化,周身一家,發勁完整。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鬆的必要條件,所以拳論中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要繼承和發揚太極功夫,就要從基本的要領去做,要從「松」字入手,松則沉,沉則輕,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第五是松擊。諸如短勁、透勁、驚彈勁、崩炸勁等就是太極功夫的松擊手段,以松透全身的整勁求得快准、冷狠、入里透內、驚心動魄的擊打效果,拳論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的內勁就是松擊的體現。太極宗師楊澄甫在世時,有人問他:「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麼遠,打得那麼脆呢?」楊宗師答曰:「我是松著勁打的。」 若要體悟松擊,最好是先解決如何理解和認識「松」與「緊」的實際問題,這樣處理有利於進行「由松入柔積剛」的技擊訓練。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在練拳時往往強調一個「松」字,因為「松」為太極拳術之靈魂。但也不能不談一個「緊」字,疏忽了「緊」,就可能不符合太極拳陰陽之道。太極拳明師劉習文先生在《「緊」是太極拳的禁區嗎?》一文中說:「太極拳鍛煉要求的放鬆,是自然的放鬆、綿柔的放鬆、輕靈活潑的放鬆、『用意不用力』的放鬆;太極拳鍛煉要求的縮緊,亦為自然的縮緊、綿柔的縮緊、輕靈活潑的縮緊、『用意不用力』的縮緊。這與現代漢語注釋的『松』、『緊』(筆者註:通常的『緊』表述為意念和形體上的緊,是精神上的緊張和肌肉、筋腱的僵直呆板、關節不靈活等等)完全是兩回事……只有鬆緊結合才是產生彈力(伸縮力、爆發力)的基礎和條件。鬆緊結合質量,決定太極拳推手時的發放質量——冷彈脆快的標準度。」但是話又說回來,拳齡較短的愛好者不宜過早體悟剛勁之「緊」,要多點體悟大松大軟的拳理拳法,以免影響初級階段「摧僵化拙」的練松。太極拳明師張子英先生在《論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的「松」與「緊」》一文中說:「 如果未了解鬆柔之前或不明白緊的用途,就會誤將硬的動作當成「緊」的練習,使整個身軀與四肢貫著沉重的笨勁。」 有道是:有意練松,無意求剛。把剛講得客觀一點,發勁末端聚點上瞬間的緊就是剛。太極拳明師李秒豐先生在《回憶師爺講太極弓子、悶勁、鬆緊》一文中說:「鬆緊訓練,主要是掌握鬆緊的空間和時間的頻律及頻率變化,即鬆緊的頻度和幅度。鬆緊的時間越短,鬆緊的頻率越快;鬆緊的空間越大,鬆緊產生的能量越大;鬆緊變化越瞬,能量釋放的效果越佳……松則全身皆要松透,緊則要全部緊到極點,而不能半松半緊,要松在自己身上,緊在對方身上,使力量透達無滯。平時訓練,不僅要做到松中有緊,緊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緊非緊,更要瞬松瞬緊,任意鬆緊,隨意鬆緊,還要漸瞬突變。」 太極拳練得越松,內勁就越整;勁越整,打擊點越小;點越小,穿透力就越大。這就是把鬆緊練至恰到好處的結果,亦是松擊的功夫。 第六是松空。全體空靈,應物自然。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過來,功夫越深,對松的質量要求也就越高。應物自然是人的功夫練至虛無至極時,身上在受襲時突然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反應。
舉報 |2011-01-21 11:47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12樓傳說受襲者安然無恙,襲擊者卻被震跌出去了。林墨根老師深入淺出的說:「松乾淨了就是松空,不要看得太玄了。」練太極拳至少有四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思索,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第二要手空——兩手心空松,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第三要腳空——兩腳心要空松,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第四要胸空。武式太極名家郝少如先生說:「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松空是練太極拳到了無形無象的高級階段,此階段沒有幾十年的潛心追求和明師高人指點,無法達到。由於本人尚未練成如此功夫,故無具體感悟可言。 有些追求深入研練的習拳發燒友看了不少拳書和請教了一些名師,仍未能使其練拳時松到好處,我想這其中原因之一是沒有明師正傳。楊式太極名家董英傑先生在《太極拳釋義》一書中說:「不得真傳,身體略壯,學拳十年,終是糊塗。」要想在拳架和推手中把松練到好處,若沒有一位有師承、明拳理、熟拳法、身懷太極功夫的明師(不是小有名氣的名師,既名又明的老師當然更好)的言傳身教,那是難以悟得透徹和感受良好。因為對太極拳而言,其動作的細微之處及道理的深奧玄妙處,多有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困難,只有經過明師點撥和自己的刻苦研練,才可悟其真義。如內功心法就不是說幾句話或看多幾眼所能搞得說清楚的。吳式太極名家馬多瑞先生說:「『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某個角度講,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經過高人的指點才能行,由於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過不去了,需要老師的引導。」 拳友們大多知道初學慢練的重要性,只有慢練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後,才可開始由慢到快,快而後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致,如此反覆鍛煉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能輕則松,能松則快,能緩則內勁增長,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練有了功夫後,就可隨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要出功夫,必須把架子放慢,一招一式,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不要放過。以慢練松才好採氣、養氣,摧僵化拙。不但能體悟拳架的細微變化和求得架子工整,也容易練出周身一家的內功來。怎麼個以慢練松呢?不是誰都能練到位了,松得透了,那首先要看各家老師的教法如何,然後加上學生的悟性和苦功有多少。譬如說拳架的「起式」,林墨根老師的教法就與眾不同,他在《欲精深功夫須熟練起式》一文中說:「…預備式:兩腳跟併攏外八字站立,兩臂自然下垂,中指貼褲縫,頂頭拔背,兩眼乾視前方。右腳腳跟提起,以右腳尖點地,向右側橫開半步,隨之腳跟著地,左腳尖內扣,兩腳平行,與肩同寬。隨後在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到下依次松頭頂、松面部、松頸部、松雙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雙膝、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趾,松至腳底湧泉穴(備註①:松時,意念猶如水流,水流至哪裡,就松在哪裡,身勢立穩,頭頂虛靈,尾間中正。只有全身鬆開,心意鬆開,才能達到形態上的松。)如此稍待片刻,讓身心穩靜下來之後才能開動。開動時要大松大軟,仍要保持此穩靜(備註②:此為無極式站樁功)。 起式:由以下四個連貫動作完成: l、兩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細繩將其拉起,兩後胛緩緩打開,兩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兩掌之間的距離略寬於肩。隨起隨吸氣,同時兩腳腳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兩臂提起與吸氣、兩腳抓地、提肛、收腹為同時動作。) 2、當兩臂升至與肩同高時,松肩,兩臂略向內收,即環狀收回,至兩指尖的距離與頭部同寬(松肩,兩肘自然左右稍開,就使兩臂環狀收回;環狀收回的同時,再次兩腳腳趾抓地,提肛,收腹)。3、隨後,將手肩忘掉,兩臂緩緩垂直下落(兩掌掌心向下,似降落傘兜風樣緩緩下落。)與此同時,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雙膝。4、當兩手落至與腰部同高時(這時意念松至雙膝),墜肘,兩小臂及前胛自然打開,兩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兩臂垂落至身體兩側,鬆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貼至褲縫。這時感覺兩臂猶如鐘擺,自然懸垂,手指有麻脹感。在這一過程中,松雙膝、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趾,松至腳底湧泉穴……」譬如說發人時,從拳理中知道腕要靈活,手須鬆軟,才能起到中指根通出的內勁指引方向的作用,腕的後援是肘勁,在與對方接手直至將對方發出這一切過程中,肩、肘、腕、手必須鬆軟圓活,這樣才能使內勁暢通無阻地射向對方。但習練了較長時間仍不見預期效果,幸得林墨根老師的悉心點撥後才明白要領。無論是「力發於足」或「力由脊發」,到達手指,作用於人,都要經過一個力的傳遞系統,人的腳作用於地產生反座力, 由於複雜的肌腱、骨骼、關節等生物力的傳遞系統,力可能不同程度的被傳遞系統所消耗。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自己身上多找點大松大柔的東西,比如松九節(腳腕、膝、胯、腰、脊、頸椎、肩、肘、手腕),松八段(腳、小腿、大腿、脊背、脖頸、上臂、小臂手掌)。又譬如說體驗「胸部能松空,才能做到胸中運化」這句話,我起初習練多日仍見自己是不自然的松胸內含,更談不上在技擊中能領略到其中奧妙。後來經林墨根老師精心指教才明白要領。得到要領後不久體驗到胸中運化顯示出的「活」字,同時,身體上的重心比以前更為穩固,不易受牽制。松胸內含的要求是胸肌從兩鎖骨處向下松沉,兩肩骨外側微微有向前合與包抄之勢,胸骨不能內凹,而是向下鬆開。含胸對胸部不是向體內收小,而是在鬆開的情況下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樣做法能使膻中穴鬆開而空,心胸開闊而氣順神爽。同時兩胸分前後虛實時亦運化如意,松胸的練功要求不在外形的變化,而是內在肌體的松空活動。
舉報 |2011-01-21 11:47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13樓再比如講「松肩」和「松腰」,表面道理是大體明白了,但做起來沒能松至好處,後來經過林墨根老師的言傳身教才逐漸感受出來。以意將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心要靜,氣要斂,肩要靈活,就是平常所說的松肩。兩肩關節有脫開之感,肩部斜方肌和橫韌帶拉長,氣向下沉與跨連接,前與兩胸相連,後與兩肩背相接。肩關節鬆開,意貫於兩膊。練拳時松肩是甚為重要的,肩膀不松,上胸處氣不能下沉,進而影響含胸與拔背,所以肩松後上肢就沒有用力的感覺,長期練拳而注意松肩,就會出現練拳時沒有肩頭的感覺,故有「忘肩」之說。林墨根老師解惑開悟的說:「上肢的放鬆,肩關節的放鬆起著主導作用。事實上,肩松才能肘松、腕松,才能有整體上肢關節、肌肉的放鬆。在太極拳的走架中,一般說來兩肩的放鬆不完全是均衡的,往往是應略微著意去松虛腳所對應的肩,或者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 有一點松肩助手的練法也許不為習拳初學者注意,就是手向前推出時,肩胛骨的位置要放鬆;手回收時,肩井穴(鎖骨)對下的位置要放鬆,這樣練法的效果比較好。松腰則是指腰部放鬆同時帶有下沉之意,但並非把腰部硬往下壓,硬壓則不易轉動,要抓住腰(下)脊(上)對拉放鬆的感覺,放鬆則能轉動如意。腰是全身上下之樞紐,腰不放鬆則根力很難上達,影響勁道的完整,也是部分人發勁不好的原因之一。需要在此強調的是:「腰只能松。不能亂動」,這好比車軸是個穩定的圓心,車輪圍繞圓心轉動的快慢不影響車身的平穩,如果車軸內隨同車輪同時都動,不僅不靈便,連車身也不穩定。所以說,如果腰隨意轉動,練拳則出現搖擺不定,與對方交手則易為人制。「腰只能松,不能亂動」這句話是說腰宜按拳架和推手、散手的要求去放鬆,亂動指腰部左扭右擺,前晃後搖;深層的亂動指腰桿變懈變丟,該松不松為緊為僵,不該松卻鬆了為丟為散。 有些拳友詢問:練拳時如何感受到松呢?據本人多年練拳的點滴體會是這樣的:如當你盤拳架時,你也許會聽到或感到肢體的骨節發出「喀喀」聲響,這可能是表明你肢體正在變得鬆動、靈活的信號。處於拳勢動態和靜態的身體放鬆到位後,於實的一部分身從頭到腳趾都感到非常沉重,似乎這半個身子都要陷入地下;於實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著沉甸甸的感覺。於虛的另一部分身從頭到腳趾則有著輕盈的感覺,於虛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著像羽毛一樣輕飄飄的感覺。又如當你盤拳架練至單鞭掌轉腰往左帶時,感到一條或兩條前手臂往左運動時皮膚微納涼。再如練至摟膝拗步掌的手掌松出去時,感到勞宮穴皮膚或手指微微納涼,進而由涼變熱。這說明你有放鬆的感覺了,為什麼你的手臂或手掌感覺涼呢?因為太極拳的放鬆問題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麼叫做「松」?怎麼能松得很乾凈,很難講明白。鄭曼青先生回憶楊澄甫先生當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松」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楊澄甫先生還講了一句話,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先生就懷疑:難道講一個「松」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五十年後想起來,鄭曼青先生說: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松。無論如何,要放鬆。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傷,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裡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桿杠力量。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自然原理合併來應用。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所以練太極拳「松」為第一,這一點是我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羅邦楨是鄭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國之前特地向鄭曼青先生請教在美國教拳應注意什麼?鄭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後來羅邦楨先生說:「練拳45年,不敢說有45年的東西,一個『松』字,就讓你琢磨終身。」常言道:「鬆鬆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 松是通行證,松是敲門磚。松到什麼程度,太極拳就達到什麼程度,松不到那個程度,便不曉得那個程度的奧妙。 李雅軒先生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他說:「以前有人問楊澄甫老師: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麼遠,打得那麼脆呢?楊老師答曰:」我是松著勁打的。」有人問楊少侯先生,你發勁時看著是很鬆軟的,如這樣子鬆軟還能有力嗎?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為是松著勁、軟軟的,打出勁去,才大得很咧。」 所以太極拳的功夫,無論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須將身勢鬆開才行。
舉報 |2011-01-21 11:48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14樓李雅軒先生特彆強調練太極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松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覺。身勢松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松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是松得軟得如一攤稀泥。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蕩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太極拳練習到了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布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李雅軒先生比喻為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綳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一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 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秘在「松八段九節」。練習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鬆開才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個關節要鬆開。三個在手,三個在腳,三個在背。手三關節是腕、肘、肩。腳三關是胯、膝蓋、踝。背三關是尾閭、頸、頭頂。九關之中最重要是手三關,首先要把手三關鬆開,第一是腕關,接著是肘而肩。肩關是最難松。「松肩」忌壓肩,要順著兩側45度斜下松落,將肩井穴張開,降於湧泉穴中。如何才能鬆開關節?首先是鬆開關節之間的腱,接著骨,要不斷的鬆開關節之間的腱,關節之間不松,氣不能順暢的流動。我們習慣於拉緊,應不斷的放鬆。當我們初學時,動作是緊繃繃的。我們學習知道那些動作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動作。當肩關節能鬆開時,其它的都容易了,腳三關中踝關最難松。尾閭關鬆開後,氣可通上背部。 張秀剛老師說:「練太極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因為心有所畏便緊張,緊張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極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能平心靜氣,動作才會自然,不勉強,不造作,身勢放鬆神貫頂,湧泉有根腰有主,打拳如坐轎。 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觀問題,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觀問題。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於身知,身知勝於心知,所以我們練太極拳要明理,循理漸進,時刻問自己:放鬆了沒有?松透了沒有?如何在練拳時做到「體松心靜」「如棉裹鐵」「松靜自然」?太極拳放鬆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長期以來,這些問題困擾著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有些愛好者感嘆說:「練了一輩子拳,還不理解什麼是太極拳要求的『松』。」而很多太極拳愛好者也是不斷地寫文章,談論太極拳的放鬆問題。可是一些文章要麼晦澀難懂,要麼說不到要害上。針對這一在太極拳愛好者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本刊「名家講堂」欄目特別邀請國內各個太極拳流派的名家老師,對這一問題做由淺入深的講解,希望廣大太極拳愛好者能夠從中受益。 馮志強 從容不迫,靜心慢練,自然放鬆 練習太極拳要放鬆,這裡的放鬆,不僅是精神上要放鬆,周身肌肉也要放鬆。只有做到了放鬆,經絡才能暢通無阻,氣血才能夠順達充盈四肢百骸,這樣才能夠達到增長功力、健體強身的目的。所以,練習太極拳,能否放鬆,是至關重要的。 初學太極拳,先要熟練套路動作,做到立身中正,姿勢正確。等到動作熟練後,再專註放鬆。這時打太極拳,要意想丹田,讓丹田帶動肢體進行運動。每到一個式子的定式時,要沉肩墜肘一次,調整氣息,使內氣歸於丹田。這就是一次放鬆。然後,再接著做下一個式子。每一個式子都要這樣開合起落,使氣血從丹田出發,達於四梢,復歸丹田,在動作的外形上都要有一次沉肩墜肘的松沉過程。這其實是把太極拳當作活步樁功進行練習,活樁慢練,才能出功夫。開的時候要儘力張開,讓肢體放鬆,內氣通達四梢;收的時候要全部收回,做到氣沉丹田。這樣,開合收放要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按照這樣練習,即使是初學者,也不會出現緊張僵硬的狀態。到了高級階段,外形動作的松沉開合已經習慣成自然了,這時就要專註於意念的放鬆。 總之,太極拳的放鬆沒有什麼玄虛的,只要從容不迫,一個式子接著一個式子地慢慢練習,每一個式子都有一次沉肩墜肘的松沉過程,使內氣達於四梢,歸於丹田,久而久之,就做到了太極拳的放鬆要求。以上所述,是練習混元太極拳的要求,也是練習太極拳的基本要求。 楊振鐸 太極拳的放鬆是手段,不是目的 談到太極拳的放鬆問題,我們往往存在著一種錯誤認識,即認為練習太極拳的目的就是放鬆。其實,放鬆只是太極拳的一種訓練方法,是一種手段。 練太極拳時不能放鬆,一般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意念上沒有放鬆,再一個是肢體上沒能放鬆。意念的不能放鬆一般比較容易理解,就是緊張。初學太極拳時,人很容易緊張,思想上一緊張,動作就僵硬。所以,練習太極拳首先要做到思想上不緊張,要順其自然,這樣就能在意念上放鬆。對練習太極拳時要求的肢體上的放鬆,一般人不理解,以為不用力,軟軟的就是放鬆了;認為放鬆就是鬆軟、鬆懈。這是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的。其實,肢體的放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太極拳在肢體上的放鬆要求是骨骼、肌肉、關節、韌帶的拉長,所以,楊式太極拳要求動作舒展大方,充分拉伸各個部位的肌肉、韌帶和關節。
舉報 |2011-01-21 11:50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15樓人體在動作舒展的時候,肢體才能放鬆,這樣有利於血液循環,能做到氣血順暢。 要做到放鬆,不僅要有老師的指導,自己也要不斷練習,細心揣摩。練習太極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鬆軟。人體的各個部位原來是分散的,通過放鬆,使肢體各部位成為一體,節節貫串,勁力由腳而腿而腰,達於手指。運動的保健功能就是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太極拳也是這樣,在放鬆的狀態下,氣血就暢通無阻,充盈四梢,長期鍛煉,就能增長肌肉力量,增長功力。另外,通過練拳,對自我也會有一個了解,能體會到氣血的暢通,掌握身體的平衡。 最重要的一點是,初學太極拳要先按照規則要領去練習,不要想著放鬆。按照規則要領,把動作做得規矩標準了,以後再求意念上的放鬆。只有動作熟練了,自然就能達到放鬆的要求,做到《太極拳論》中要求的「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周身一動無有不動」。 吳文翰 骨肉分離求放鬆 什麼是放鬆?太極拳的放鬆標準是什麼?我以為,練習太極拳只要能在身法上做到肢體柔順,不僵滯,周身非常協調;在呼吸上,能做到和暢,不短促,不氣喘;在面相上,能不緊張;在動作上,是自然的,和諧的,不是參差不齊的——做到了這幾個方面,就達到了太極拳的放鬆要求。僵滯、短促、緊張、參差不齊這些都是練習太極拳不能放鬆的表現。 如何做到放鬆呢?我認為,首先要心靜。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李亦的《五字訣》講:心不靜,意不專。練太極拳,心必須要安靜,心裡有拳,才能把拳練好;心裡胡思亂想,拳就不能練好。其次,身法要正確。練太極拳要講究身法。其實,人們在做其他活動時,也是要求身法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就要求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武禹襄對太極拳身法的要求,基本是按中國傳統道德的要求提出的。再比如寫毛筆字,要求身要正、心要正、筆要正、紙要正,這樣才能寫好字。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是「中正安舒」,心法上的要求是「從容不迫」。所以,練習太極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只要做到「中正安舒,上輕下沉」,在心理上能從容不迫,就能達到周身放鬆。第三,拳勢要規範。不管是練習傳統太極拳套路,還是練習競賽套路,都要做到動作規範。所謂規範,就是指動作要符合拳理要求。如果周身不能相隨,內外不能相合,那麼拳勢動作肯定是不規範的。動作不規範,也就不能做到放鬆。 在開始練習太極拳時,動作要慢一些;身法要正,不能歪斜;動作幅度要大一些。之所以動作要慢、要正、要大,這是為了把周身的肌肉鬆沉下去;同時,也能把關節韌帶拉開,這樣才能做到動作圓潤自然,氣勢渾厚。只有把動作做慢了,身法加大了,才能做到深呼吸和氣沉丹田。如果做到了這些,就能達到太極拳放鬆、鬆柔的要求。 根據我個人的體會,放鬆是有階段性的。初學階段,是很難放鬆的,動作僵硬、斷續,這是很正常的。等到動作熟練了,自然能夠放鬆。從內部來講,只有做到心靜,才能從容不迫,自然放鬆;從外部來說,對動作套路越是熟練,越能夠達到放鬆的程度,所謂「熟能生巧」。 具體到練拳的身法來說,首先,練太極拳時一定要收腹,腹部一定要放鬆,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腹部不能放鬆,就會影響到全身的放鬆。其次,練拳要採用深呼吸,做到氣沉丹田。如果在練習太極拳時出現了胸悶的現象,可以採用深呼吸的方法進行調節。如果深呼吸還不能解決,那麼就要停止練拳,自然散步調節。胸悶現象的出現,都是由於拳勢不規範、心不靜、呼吸和拳勢的配合不協調、周身緊張等原因造成的。如果身體局部出現緊張現象(比如腿部),那麼可以停下來,用手拍打幾下,以緩解局部緊張,然後再找出緊張的原因,進行調整。 在武式太極拳中還有一種骨肉分離法的放鬆方法,這是武派太極拳的傳統方法。一般來講,我們所說的松沉是指肌肉來說的,骨骼是不可能松沉的。放鬆對肌肉的要求是肌肉鬆沉,骨骼方面的要求是關節要拉開。骨肉分離法就是在立身中正的情況下,意想前胸後背的肌肉從上到下像流水一樣流到腳下湧泉穴;同時,骨骼有向上升的意識。這樣,骨骼向上升,肌肉向下松沉,好像骨肉分離一樣。長期練習,就會產生骨肉分離的松沉感覺。肌肉鬆沉後,肢體非常柔順而內部又非常堅剛,這就是積柔成剛的練習方法。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意向上升,氣向下沉。 另外,要想進一步放鬆,還要多學習體會老前輩們的練拳心得和拳論。 再有,推手的放鬆與練習拳架的放鬆既有相同之處,又有相異之處。練拳架時,是個人自己練習,放鬆容易做到。推手時,則是有對抗,放鬆就不容易了。這時,只要能做到不丟不頂,就算做到放鬆了。怎樣做到不丟不頂呢?我認為,除了做到練習拳架的要求外,還要練習「來卸去補」的方法,即對方來力後,我怎樣把力量卸掉;當我進攻時,怎樣把力量補充上去。這個方法是需要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下才能學會的。總體上說,推手時,只要雙方不丟不頂,就是做到了放鬆。 孫永田 初學者不要把放鬆放在第一位 太極拳的放鬆,首先要做到心理放鬆,不能太緊張了;其次是身法上的放鬆。身法上的放鬆,並不是全部放鬆到鬆軟程度,而是肢體要有一定的支撐力,在有支撐力的情況下做到心理放鬆。太極拳的放鬆,不僅能使身體的機能進行自我調節,達到氣血暢通,有益於身體健康,而且在技擊時,由於身體放鬆,減少了肌肉緊張造成的阻力,動作就協調快速。
舉報 |2011-01-21 11:50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16樓人體在緊張的情況下,動作不協調,反應慢,這些都是僵硬的表現。所以,太極拳要求放鬆。 對初學者來說,我認為放鬆的問題不是最重要的。初學太極拳,動作不熟練,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僵硬現象,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你要做一個新動作,要達到規範的要求,都會產生緊張現象,因為你還不習慣這個動作,中樞神經指揮這個動作時還不能做到隨意自如。人在學習掌握一些新的動作時,神經對肢體的支配動作是需要整合調整的,都有一個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在達到熟練的程度下,自然而然不求放鬆即能做到放鬆,也就是等你習慣了這個動作,身體協調了,這時自然就能夠放鬆。所以,在開始學習太極拳時,不能要求初學者放鬆,只要做到動作規範標準就行了。如果一開始就求放鬆,動作往往做不到位,而初學者最大的問題是動作不協調,不到位。把動作規範好了,動作熟練了,自然而然能達到周身放鬆、中正安舒的要求。太極拳要求的頂頭豎項,各種步法、眼神、手法等的協調,等等,都需要一個不斷熟練的過程。一開始講究放鬆,而不強調動作的規習練太極拳放鬆身法要領一、提頂頭居人身之巔,有提攜全身之勢,其勢貴正,不宜俯仰搖晃,俯仰搖晃則全身無主。如欲容貌舒正,存神於上,須將頭頸骨豎起,雙目平視,下顎微收,閉口扣齒,舌尖上貼,微提罡氣,頭部端正,神態自然。頭頂百會穴處如有一絲輕微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軀如懸空中,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身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頭頂百會穴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統領一身之陽,清陽之氣上升,渾濁之氣下降,可使人身輕氣爽,思維敏捷、氣血通泰流暢,才會有「滿身輕利」之感,始能屏寂思慮,聚精會神,做到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撲鼠之貓,靈敏莫測,變化無窮。二、吊襠襠部會陰穴居前後陰之間,又名海底,為任、督、沖三脈之會。吊襠要求鬆開胯根,襠部松垂,腰肌寬舒,猶如懸吊,罡氣上提,尾尖微微前移,臀部既不前挺,也不後突。百會穴居人體之巔,會陰穴位至陰之地,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猶如一線貫穿。提頂可領起全身,吊襠則身安息調。上能提頂,下能吊襠,腰肌豎直,氣脈可自足心上達巔頂,方能「立身中正,八面支撐」,動靜做勢,輕靈而不漂浮,沉穩而不重滯。做好提頂吊襠,任督二脈日久自然暢通,氣血充盈,內勁渾厚。三、涵胸左右兩胸和左右兩肩窩,要空松含蓄,兩肩微向前合,肋骨微含,兩胸肌肉下沉,有助於氣沉丹田。但胸部不可後縮,胸骨宜開、宜展,凹則臂窄而不舒。可用松肩沉肘來幫助涵胸。胸部為任脈和手三陰、足三陰與足陽明諸經所循行,穴位眾多,而膻中穴居胸部中心,尤為重要。《難經》說「氣會膻中」,習練太極拳能涵胸,可調暢胸中大氣(後天宗氣),加強心肺功能,使胸中之氣自然下沉于丹田。如挺胸腆腹,氣宜上涌,精神緊張,影響氣息通暢。但涵胸也不是凹胸。挺胸和凹胸,都不符合習練太極拳之要求,習者應當注意。四、拔背將脊骨自然豎起,大椎穴拔高,肩背肌向下松沉。脊骨要求中正豎直,上下對拉,節節鬆開,虛虛對準,加強脊柱垂直鍛煉,改造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前能涵胸、收腹,後能拔背、尾間松墜,站如熊,矮似虎,軀幹動作協調~致,發放時脊柱才能產生如弓一樣的彈力,「力由脊發」。背部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循行,其中至陽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穴下,上通大椎,下接命門,前與膻中穴相呼應。涵胸可使胸中之氣順任脈降于丹田,拔背則使督脈之氣上行脊背,「運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任督通暢,營衛固密,加強抗病和發放之能力。
舉報 |2011-01-21 11:50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17樓五、松肩肩關節要放鬆舒展,不可用勁控制,不要聳肩、端起肩頭。肩聳則背必壅滯,氣機不暢,肩關節僵滯。肩松則臂活,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松,才能含蓄有力,控制對方。松肩之同時,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貼身。「腋半虛,臂半圓」,兩臂才有彈勁,既不會被人壓扁,力量又放得出去。松肩之同時,用意與兩胯內勁相合,肩腰齊落,氣貫湧泉,根本穩固。肩上之肩井穴與足底之湧泉穴,上下遙遙相對,肩松則氣血自肩井降於湧泉,上下氣血相貫,循行不已,有助肩關節松活自然,步伐穩健。六、沉肘肘關節不可上揚高抬,常有下沉墜落之意。肘沉則臂縮,肩才能松,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肘之伸縮要有旋彈力、綿韌勁。松肩與沉肘二者關係十分密切.肘不松沉,肩頭必然聳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隨之上抬。肩不能松,肘不能沉,氣血阻塞於肩、肘關節.影響勁力暢達於掌根指端。肩肘關節僵滯,走架固然難以輕靈圓活.與人打手也易為人所制。肘為上肢的中節,是五俞穴、中合穴的會集點。手三陰與手三陽的合穴都分布在肘部內外兩側,以曲池穴最為重要。沉肘之竅要是肘彎向上,曲池與手部合谷穴相對成一線。做好松肩沉肘,有益於涵胸拔背之完成.是實現上肢氣血與周身交流無礙的行功要竅。松肩沉肘之同時,腕部要松沉平正.腕關節要與掌骨對準.不可軟而不正。五指要舒展,掌心聚氣。定勢要坐腕豎掌展指,意領勁貫指尖(指尖微微發脹即可,不可太過),掌心吐氣。坐腕用小魚際處前擊,一吐即收。能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才能氣布兩膊(要走兩膊里側),形於手指。七、裹襠如同騎馬,兩膝內扣有內裹之意,襠裹貼鞍腰自直。腰部松沉直豎,動正靜平.吸時小腹微收氣貼背:呼時小腹微突.氣沉丹田。向前發放,命門後撐。兩腿下屈,重心下降.用意松沉於足下湧泉穴.樁步自穩。膝要有旋彈力、綿韌勁。腰與胯根和腳相配合.左右周旋,上下諧調,皆賴雙膝之運用。如弓箭步定勢時.「前腿似橛、後腿如瘸」——前足踏地如同向下栽物,膝部撐住不可過於前弓,過屈則失重勁散:後足蹬地要有彈力.胯根微向內掩.將襠口護住。後坐步定勢時,要「前腿似錨、後腿如山」——前腿(虛腿)胯根微向內合,掩護襠13。能裹襠則兩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綽.迴旋便利.為安身之要法。但裹襠不可太過而形成夾襠、尖襠。襠部為二陰所在,是足三陰經自足至腹必經之部位.陰躋、陽維亦從此上通於胸腹,是諸陰經匯聚之所.裹襠才能保護住自身安全。練拳走架襠口敞開,既不雅觀.也不安全。尾閭正中,尾閭一詞出於《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間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十三勢歌》中「尾閭正中神貫頂」之尾閭泛指五節骶骨和四節尾骨。「意注尾聞」則指意注尾骨末端之長強穴。何為「尾聞正中」?郝月如先生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我意欲向何處去.脊骨便直向何處」。尾間上與脊椎對準,若串珠繫纍.脊樑自然豎起,成一垂直立軸,居於身體中線.不偏不倚,脊柔筋韌,膂力自生。尾間末端之長強穴.為督脈之起始,與任脈相絡屬。鼻準、肚臍與尾骨保持上下一線,一動都動,是身軀在運動中仍能保持「立身中正」之竅要。兩腿虛實變換的樞紐是尾間,走架時將命門真氣凝聚於尾閭,松垂下墜,下達兩腿兩足,前進後退.左旋右轉,重心沉穩而不輕浮。武派太極拳之步法,頭如絲懸(提頂),尾如吊墜,崑崙頂(後腦海)、尾間與支撐腿之足踵上下垂直,身體重心與實足湧泉相合,才能不偏不倚,「命意源頭在腰隙」,步隨身換,腰眼摺疊.下下表裡渾然一體.動時扭旋.靜時聚斂.此謂「三元步法」(頭、腰、足各有要求.又要上、中、下相配和諧,故稱三元步法)。
舉報 |2011-01-21 11:50回復
斛蘭花開武林新貴818樓所太極拳的功夫,無論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須將身勢鬆開才行。
舉報 |2011-01-21 11:53回復
方寸琉璃四方遊俠519樓馬克之,以後慢慢看。說實話,這種形式的發帖我一般很難耐著性子從頭看到尾,不知別人如何。能否換種形式?更想看到個人練拳的看法,體會。儘管個人說的別人不一定認同,但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練拳的經歷過程,這個對初學的人幫助很大的。舉報 |2011-01-21 12:04回復
流星雨之旅武林新貴820樓以上都是某一個個人的練拳歷程,任意一個人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初學者學習。以上的觀點也是我能接受的,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表達也是如此,怎奈我文化有限,不善言辭描述,所以就偷懶把符合自己看法做法的這些善知識的資源用來分享,和大家一起學習。無論後來者如何的描述自己的過程,言語用此,走過的前人都已經將關於太極拳的相關辭彙以及描述表達用勁,反過來掉過去也離不開前輩們的心髓,所以還是直接吸取前輩們德心髓好一些這樣也對他們的付出是一種尊重又不影響我們的求知。您說呢。
推薦閱讀:
※邯鄲市太極拳促進會太極拳九式(試行版)
※你不知內家拳松腰落胯,對散打摔跤的實戰幫助
※徐曉冬和雷雷的比武,說明了什麼?
※楊式太極拳為何強調內功訓練
TAG: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