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梁啟超:半個世紀的精神導師 - 國學大師 - 國學頻道 - 鐘鳴網 - 彙集海內外的信息綜...

梁啟超:半個世紀的精神導師

2010-02-22 15:53:09 來源: 作者: 【大 中 小】 瀏覽:295次 評論:0條


改變一生的對話

少年梁啟超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天才:四、五歲就讀完了《四書》《詩經》;6歲在父親教導下,五經卒業;除經學外,還讀《史記》、《漢書》、《綱鑒易知錄》、《古文辭類纂》等;9歲,能做千言的文章;12歲,便中秀才。

中秀才後,梁家更是對他寄予厚望,不惜血本,送他到廣州深造。15歲時,梁進入當時廣東省最高學府學海堂學習。這一年,他還是菊坡精舍、粵秀、粵華書院的院外生。這三院與學海堂齊名。廣州五大書院,梁同時就讀四院,精力之旺盛非常人所能比。在梁啟超的身上,似乎潛藏著一股巨大的學習熱情,他求知慾、創新欲極強,學一門愛一門,一頭扎進去,孜孜不倦,務求有心得、有造詣,總能學有所成。

17歲的時候,梁啟超結識了康有為,從此人生道路發生了180度的轉變。二人見面之後,聊了好幾個時辰,梁啟超後來追憶這段往事時說,康有為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佛教用來形容佛祖說法時的詞語),當頭棒喝之後,使他一時不知所措,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學問。於是退出學海堂,拜康有為為師。康從此,在康有為的引導下,梁啟超盡舍訓詁之學,接受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思想與政治主張,逐漸成長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史稱「康梁」。

內心深處的革命火種

變法之前,梁啟超的主要見解皆來自於康有為,梁啟超用他那充滿感情的筆,闡發康有為雜亂、高深的思想,從而使「君主立憲」深入人心;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亡命日本,思想開始傾向於革命。

這段時間,他與同在日本的孫中山、陳少白等革命黨人的來往開始密切,有時甚至在三更半夜還擁被長談,結果便有了合作組黨的計劃。為實現這一計劃,梁啟超甚至召集其他同學,聯名致函康有為,勸其退休。康有為得知梁啟超傾向革命的思想之後,非常生氣,立即嚴令其離開日本,到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並斥責其倡導革命的錯誤。由於多年來,梁啟超已養成了對康有為的敬意和畏懼,他只得答應悔改,謹遵師命。檀香山是興中會的發祥地,孫中山在那兒有很深的華僑關係,梁啟超便請孫中山寫介紹信,孫中山自然非常樂意。利用這層關係,梁啟超在檀香山募集到了大筆資金,還把孫中山在海外辛辛苦苦建立來的一些革命團體變成了保皇會組織。自此之後,孫中山與梁啟超反目成仇。

但在內心深處,梁啟超並未抑制住對革命的信仰。

造中國之一代新民

正當他徘徊在改良和革命之間的時候,他的思想又開始發生轉變。戊戌變法的悲慘結局和對西方啟蒙思想家的深入地研究,讓梁啟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徒變枝葉不變本原是萬萬不行的,而「民德、民智、民力,實為政治、學術、技藝之大原」。政治制度只是枝葉,其背後實際有一種更廣的文化支持,具體表現為國民素質或曰「國民性」。因此,他提出要改造「國民性」,造就「新民」,並以「中國之新民」作為自己的筆名,創辦了《新民叢報》。

在《新民叢報》上,梁啟超發表了約11萬字的總題為《新民說》的系列文章,連載4年。該報發行量最高達一萬四千份,且每冊一出版,內地就有人一再翻印。據估計,大概每冊要經過20人的閱讀。自此,梁氏的思想開始由「政治」轉向「啟蒙」,一躍而成為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

誠如許紀霖所說:「中國的啟蒙,非自五四起,實乃從《新民說》而始。五四的啟蒙思想家們,無論是胡適、魯迅,還是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在青年時代都接受過《新民說》的思想洗禮……《新民說》可以說是中國啟蒙思想的處女地。」

梁啟超被譽為「言論界的驕子」,他手裡握著那個時代最富有魅力的筆,在歷史的轉折點,以如火的激情,點燃了一代仁人志士心中的明燈,也由此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未來。

回歸國學

當梁啟超在日本大力倡導改造「國民性」的時候,在中國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希望轉而寄託於革命;而此時梁啟超的政治立場卻從激進的破壞主義變為過去的保守主義。為此,維新派和革命派在《新民叢報》和《民報》展開了大辯論,梁啟超被革命派駁得理屈詞窮。從此,他把主要的精力轉入「開明專制」的研究和實踐中。

梁啟超之所以反對革命、共和而主張改良、立憲,跟他所倡導的新民思想有著天然的聯繫。他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民智低下的專制國家,革命的結果只會造成徒具共和形式的民主專制國家。因為,在民智低下,民眾自治自理能力缺乏鍛煉的國家,共和會成為一紙空文,仍由強權人物實行君主之實,民眾則俯首帖耳甘為奴隸。1917年11月,段祺瑞內閣倒台,梁啟超的政治迷夢最終破滅。

開明專制的理想破滅後,梁啟超決意退出政壇,潛心研究學問,以西學的方法研究中學,他回歸了書齋,回歸了國學,立志通過國學的研究和傳播,在社會上造成一種不逐時流的新人」,「在學術界上造成一種適應新潮的國學」。具體的方法就是重新提起對傳統文化的信心,批判地總結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以西方的方法進行研究,中西結合,「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非中非西之新學派」。

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梁啟超是從「整理國故」開始的。從歐洲回來之後,他就與胡適等人一起積极參与了整理國故的運動,並成為國粹主義史學派的中堅。梁啟超認為:「史學為國學最重要部分。」所以他的國學研究,也以史學為第一重頭戲。先後撰寫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煌煌專著。

死亡日曆

可惜的是,正當梁啟超找到了一條可以釋放全部生命能量的路途時,卻不得不面臨著人生的凋謝。

致梁啟超早逝的病因是尿血病。1923年春,由於妻子癌病複發病逝,梁極為傷悼,此後尿中開始帶血。因不願增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懷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到德國醫院檢查。經名醫克禮診察後,發現是尿血症,但始終找不出病原所在。於是在丁文江等人的堅持下,於3月8日住進了協和醫院。

協和醫院的大夫檢查了好幾天,最後判定是右腎生瘤,於是在3月16日動手術將右腎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腎後,尿血仍未能完全停止,協和醫生只能做消極性防治,不能做積極治療。

1927年4月初,割掉腎子一周年,梁再到協和住院檢查,結果是:腎功能已完全恢復,其他各部分都很好,「赤化」雖未殄滅,於身體完全無傷,不理它便是。他們說惟一的葯,只有節勞。

1928年一、二月間,梁啟超再到協和檢查身體,在醫院住了三個星期,醫生治療專註重補血。6月間,梁啟超擺脫了清華研究院的事,住在天津租界,天天讀書玩耍,不管外邊天崩地坍。尿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只是「偶然隔十天稍稍有點紅」。

9月10日,梁啟超開始撰寫《辛稼軒年譜》。9月24日,編至辛稼軒52歲,入夜痔瘡複發,次日午後才起來,仍側坐執筆。26日不能再坐,27日便入協和醫治,本擬用手術,但怕流血過多,不宜割治,於是每日服瀉油。在醫院的幾天里,無意中搜得辛稼軒軼事二種,於是不等出院日期,於10月5日提前返回天津。歸途得了感冒還不自知,仍繼續寫作,至12日終因無法起筆而輟寫了,從此卧床不起。

11月27日,梁啟超自言想入協和醫治,第二天就在家人陪同下來到了協和。12月7日,梁啟超小便忽又堵塞,約30小時。17日病勢轉熱,寒熱交作。24日,注血200毫升,反動甚劇,醫生認為是葯菌劇斗,太傷元氣,不敢下藥。至1929年下午兩點五十分,梁啟超闔然長逝。

《國學大師之死》 梁啟超:半個世紀的精神導師梁啟超軼事

花事對聯軼事一則

梁啟超十歲那年,隨父親到朋友家做客。一進家門,他便被院子里一株蓓蕾初綻的杏樹迷住了,並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寬闊的袖筒里。誰知,他的這一微妙之舉,恰恰被教子甚嚴的父親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裡。

筵席上,父親總為兒子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聲色暗示兒子一番。為活躍氣氛,父親便當眾對啟超說:「開宴前,我先出一副上聯,如能對好,方可舉杯,否則,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小啟超不知父親用意,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腹中才學,自信不會出醜,於是滿口答應。父親略加思索,作出上聯:「袖裡籠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啟超聽後恍然大悟,但未顯失色,隨口對來:「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一經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推薦閱讀:

寫給導師毛澤東
紀念我的導師Anatole Katok
中國最變態的博士生導師(轉)
《我是演說家第一季》導師陣容有哪些?

TAG: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