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鳳凰讀書·第二場:「國家」中的「國民性」——以胡適和魯迅為中心2

 【鳳凰網讀書年度盛典暨新民說年度文化沙龍——新國民·新國家·新世界】第二場:「國家」中的「國民性」

——以胡適和魯迅為中心

分享到

 102

  • 1賀衛方開場詞:中國人的氣質和我們追求的社會有何關聯?

  • 2錢理群:魯迅為何終生關注「國民性」?

  • 3何懷宏:中國崛起的秘密,其實還應從「國民性」中找原因

  • 4王人博:魯迅和胡適為當下中國提供的價值不同

  • 5熊培云:「國民性」其實是不存在的

  • 5錢理群:最懂得毛澤東的是魯迅,最懂得魯迅的是毛澤東

  • 6何懷宏、熊培雲、王人博、錢理群交鋒:「國民性」之辯

王人博(朱倞攝)     

王人博:我要講的話題還是接著錢先生的話來說。大家都知道,魯迅已經從中學的語文課本裡面滾蛋了,而胡適本人在官方的正式文本里也沒有一個正當的表述和闡釋,所以我們今天如何側身面對這兩個人物,本身就是個問題。而且這倆人很有意思,雖然都是中國近代以來被強烈符號化了的,但是他們的生命樣態又呈現得完全不一樣。大家都知道,魯迅一生活得很絕望,因為絕望而決絕;而胡適特別樂觀,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樂觀而溫和,就如同何懷宏老師說的,特別理性。而且,也因為他們所呈現出的不同的生命樣態,所以對後人的啟迪,以及我們從他們身上聆聽的教誨、得到的教益也不一樣。但是,不管我們如何面對魯迅,如何面對胡適,對他們兩人其實都不重要,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你表揚也好,批判也好,他們就站在我們的背面。所以,我認為在當下的中國,如何側身面對魯迅和胡適,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下面我要談的是什麼話題呢?我想談談魯迅先生國民性思想的來源。     

1、魯迅國民性思想的親驗性     

在國民性的研究、思考領域內,有兩種迥然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思考框架。一種是國民性的科學研究,我把它稱為「國民性科學」。這是由本尼迪克特和英格爾斯開創的,他們運用現代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對國民的種屬人格進行科學研究,這個大家可以讀一讀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和英格爾斯的《國民性》。他們是把國民性問題當科學,認為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試驗手段科學化的。但是魯迅不是科學家,用錢先生的話來講,魯迅是偉大的、深刻的、絕望的思想家,魯迅對於國民性的研究,或者說一種思考的模式,我認為是親驗性的,就是親身體驗,用生命來體驗。這種體驗跟科學的數據相比,更能使人產生震撼和緊張感。剛才衛方也說了,我特別喜歡魯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讀他的文字總給我一種震撼,感到很過癮;但是讀胡適的書我讀不出這種感覺,有點像溫開水。我不是說這種文字不好,何懷宏老師也說了,魯迅批判的多,否定的多,沒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從來不建設。為什麼他不建設?因為他清楚,無路可走。魯迅說了,正是因為無路可走,所以我們必須前行。這就是他的一個悖論,而只有思想深刻的人才能產生這種悖論,這是毫無疑問的。     

2、魯迅國民性思想的來源     

那麼,魯迅的國民性思想是怎麼來的?剛才衛方提到明恩溥的ChineseCharacterisfics,這本書的書名的翻譯花樣挺多,從第一個中文版到現在為止不下十個譯本,通常都把它翻譯成《中國人的氣質》。魯迅在他的一生的文字裡面有四次提到過這本書,毫無疑問,魯迅有關國民性的思想肯定來自於史密斯或者說明恩溥,這是沒問題的。正是因為這點,當代魯迅的研究者認為,魯迅的思想是西方傳教士思想的奴隸,就用魯迅喜歡用的那個詞——奴隸,換句話說就是西方傳教士的傳聲筒。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魯迅的國民性批判完全是一個神話,而得出這樣結論的研究方法就是後殖民主義。為了表示對作者的尊重,哪些人我就不說了,但是這樣的文章你到處都可以發現。他們認為國民性是一個神話,而魯迅一生都在做一個神話的夢,一個噩夢。但是我發現了一點,明恩溥這本書我讀了三遍,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明恩溥在這本書里從來沒有使用過「奴隸」這個詞,沒有用這個概念來表達中國的國民性。     

那麼為什麼魯迅特別喜歡用「奴隸」「奴隸性」「奴性」呢?後來我發現,魯迅的國民性思想,除了明恩溥,還有其他來源,比如梁啟超。作為魯迅的前輩,梁啟超流亡到日本以後,有兩篇重要的文論裡面用了奴隸、奴隸性、奴性,其中一篇就叫《中國積弱溯源論》,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新民說》裡面,用到「奴性」的地方特別多。再一個就是,清末的革命黨人特別喜歡用「奴性」「奴隸」。大家可以讀一讀鄒容的《革命軍》,他說中國人有雙重奴隸性,這也是革命黨人特別喜歡用的,一方面是滿清異族的奴隸,另一方面是專制的奴隸。     

所以,明恩溥、梁啟超以及革命黨人可能都是魯迅國民性思想的來源。但是,跟明恩溥不同,魯迅的文字是鏗鏘有力的,更震撼中國人的心靈,使我們有一種緊張感,這是魯迅的創造。所以我說,魯迅的國民性思想既來源於明恩溥,又超越了明恩溥。     

那魯迅是怎麼超越的呢?相比胡適,我認為這跟魯迅接受西洋文化與胡適不一樣有關。    

大家知道,魯迅對西洋文明的接受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種整體性的姿態,一種全景式的觀望,而這種觀望又是通過尼采、易卜生、拜倫等而完成的。他最終接納的不是西洋文明,而是由這種文明的本源所呈現出的那種意向。或者更直白地說,他發現自己對西洋文明本身並不太感興趣,他思考的是西方文明的本源所呈現的意向是什麼?在哪兒?通過讀尼采、讀易卜生、讀叔本華、讀拜倫等這些西方的詩人、作家、思想家,魯迅發現西方文明的一個本源就在於「人」。這個「人」跟中國人不一樣,所以魯迅才用「真人」「立人」,「純白之心」來表達這樣一種期待。雖然這是來自西洋的,但魯迅用西方現代的「人」觀看、重讀明恩溥的ChineseCharacterisfics,所以又超越了明恩溥。而且為了能夠進一步地、深刻地批判中國的國民性,還必須要有方法論,這個方法就是他對於西洋文明是一個總體性的、意向性的接受,而不是接受哪一面。     

3、魯迅在當下中國的意義     

下面,我想簡單談一談魯迅在當下中國的意義。     

第一點,魯迅先生告訴我們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要老是去扮演一個啟蒙家的角色,魯迅就從來不扮演啟蒙家。啟蒙家老是站在歷史的外面用俯瞰的方式來觀看社會和世界,像梁啟超、嚴復,他們都是啟蒙家,都是站在歷史之外,而不是融進歷史當中去。換句話說,魯迅的親驗性就在這兒。魯迅自己說過:「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所以魯迅不是先覺者,也不是先驅者。那他是什麼呢?他先是把自己從那個時代以及中國的歷史和傳統裡面拉出來,跟中國的歷史、傳統和中國的社會進行對決,然後又把自己拉進去,跟自己對決,否定之否定。換句話說,魯迅在解剖中國的國民性的過程當中,他最主要的是先解剖自己。在《阿Q正傳》中,阿Q身上所有的中國人的劣根性,魯迅集結於一身。用魯迅的話說,阿Q可能就是他本人,這在中國近代的知識分子身上是很難得的。錢老師剛才也說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往往批判別人,不看自己,尤其是當下的中國知識分子缺乏這一種自我反省的能力。讀讀魯迅,你就可以發現中國的知識分子,用錢老師的話來講,我們心靈、腦子裡的那種「鬼氣」。所以魯迅的意義之一也在這塊:對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或者說是自我警醒。怎麼做一個現代知識分子,這本身是一個問題。以前我也說過,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立法者和闡釋者,這樣的角色沒有,只有魯迅大聲疾呼:要改造國民性,首先改造知識分子自己。     第二點,魯迅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如何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保持一份對傳統文化的警覺和緊張感。魯迅為什麼那麼恨傳統文化?即便今天我們也不能倒過來講,所有的傳統文化我們都愛。所以,最起碼魯迅給我們提了個醒,要警覺中國文化裡面的負麵價值。我不是一個反傳統者,但是我絕對不是一個傳統主義者。魯迅先生一生最恨的就是國粹派,但現在倒過來了,現在只要你談中國文化不好,你就是憤青,所以這也不太好理解。而有魯迅在這樣一個位置上可以提醒我們,既要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同時要始終保持一份警覺和緊張感。     

第三,胡適與魯迅對當下中國提供的價值不一樣,胡適可能更看重於制度層面的東西,比如法學、政治學……但魯迅更著重人的內在的世界,或者說人格。人格在魯迅眼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意志。胡適有一句名言,說要讓別人學彈琴,必須要有琴可彈,要教別人游泳,必須先下水。換句話說,要搞民主首先要讓老百姓自己撲騰。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魯迅來看這個問題,他可能要提出質疑。按照魯迅的風格,魯迅可能會說,學鋼琴先要有琴可彈還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首先這個學彈琴的得知道那是鋼琴,如果連鋼琴都不知道,用腳踩那個琴鍵,可能還沒學那個琴就壞了;要學游泳先下水也有一個前提,就是學游泳的那個人得稍微有點自我保護能力或者對水的感覺,否則有些人見了水就害怕,你把他扔進去,搞不好就淹死了。換句話說,魯迅可能會從一個絕望的角度思考問題,可能跟胡適提出的意見是反的,但是,無論是正還是反,這兩個符號人物對我們當下的中國都有意義,主要是看從哪面講。     

第四,我請大家注意一點,最早接受魯迅國民性思想的是日本人。以竹內好為代表的日本思想界,就是通過閱讀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使他們找到了一種如何窺視日本的國民性的方法,以及怎麼看日本的國民性。在《何謂近代》這篇重要論文裡面,竹內好是這樣說的:一個叫諾曼的加拿大籍的駐日外交官在《日本的士兵與農民》這本書里有這樣一句話:要將他人奴隸化,使用純粹自由的人是辦不到的;相反,最殘忍無恥的奴隸,將成為他人自由的最狠毒、最有力的掠奪者。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竹內好說:自己很慚愧沒能說出這樣的話,但是魯迅說出了。也就是說,魯迅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反思和批判,直接影響了以竹內好為代表的日本的思想,並由此使得主內好發現:日本的奴性比中國還厲害。這就是為什麼在《何謂近代》中竹內好要用「優等生文化」來表達日本。     

再多說兩句,二戰中為什麼美國不用登陸日本僅憑兩顆原子彈日本就投降了?如果美國登陸,日本人會不會跟毛澤東學上山打游擊(當然,美國沒登陸,游擊也打不成)?主戰派和主和派為什麼沒有幹起來,為什麼日本沒有發生革命?竹內好說,一切都沒發生,大家都很順從地接受了這個結果,其根源就是奴性。再後來,竹內好說,奴性這個概念不是支那人的,是整個東方人都具有的。     

謝謝。

賀衛方:王人博老師說讀胡適感覺稀鬆平常,讀魯迅感覺渾身熱血沸騰,這樣一種文字的差異性,其實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或者說,思想的深刻與否到底是來自讓我們熱血沸騰,還是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這點讓我一下子又疑惑起來了。比如讀西方哲學史,讀孟德斯鳩就是比較稀鬆平常,但是尼采讓我們每每非常激憤。如果說魯迅的思想中有一個來源是西方的話,我們看到王人博老師列舉的基本上都是反西方的某種思想家,而且這個來源本身帶有一種非常大的解構性,這是特別值得我們反思的。人類有很多偉大的學說與學說家,像亞當·斯密,我覺得都是比較平常的,但像馬克思就很激動人心,《資本論》特別具有煽動性,讀起來恨不得馬上走上街去改造社會。但是,一個好的思想家要特別警惕自己的修辭學,如果你的修辭學太振奮人心了,但是你的方向錯了,這就恐怖了,會給人類導致巨大的災難。我自己覺得,有些驚人之語可以驚四座,但不可以行一步。我過去說過,亞當·斯密很平常,但是他是人類要吃的飯;馬克思非常深刻,但是他是葯,得了病要吃點葯,但是你不能把葯當飯吃。     

下面我們歡迎熊培雲老師。 

1234567

推薦閱讀:

芭比娃娃是哪個國家的?
「卡卡」是哪個國家的人?
塞普勒斯是個怎樣的國家?
洋大人莫慌:中國禁止進口垃圾是雙贏(2)

TAG: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