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姐姐打哭2歲弟弟,竟然人人點贊?其實3點被嚴重忽視
凱叔說
kaishushuo
這個視頻我看完了,我想先提出個問題,看完之後咱們一起來思考:
我們常常說,要和孩子建立同理心,要「共情」,體會孩子的感受,用不著痕迹的引導來幫助孩子獲得正確認知和健康的性格成長。
那麼,2歲的孩子,他在這樣的情境里獲得了什麼「認知記憶」呢?
用「暴力」解決的問題都是以自己的能力解決不好的問題。「暴力」背後反而是一種無力和缺位。
這篇文章的觀點,會啟發有益的思考。
作者 | 吉吉
這幾天網上瘋傳了一個小視頻:姐弟倆在家裡玩,2歲的弟弟動手「打」了6歲的親姐姐,姐姐「啪啪啪」打回來,還教育弟弟:「你打別人,別人也會打你。」
視頻是孩子媽媽拍的,她說這個事情大約發生在2年前,「我和孩子們在床上玩兒,兒子手欠打了女兒,女兒平時都挺讓著兒子的,很懂事。沒想到女兒能說出這些話。」她就順手拿起手機錄了下來。
姐姐語錄:
「你打姐姐,姐姐疼嗎?(弟弟:疼!)姐姐打你,你疼嗎?(弟弟:嗯!)那你為什麼還要打人呢?」
「你要是打別人,別人就會打你;你要是打姐姐,姐姐就會打你;你要是掐媽媽,媽媽也會掐你。」
「你剛才打我25下,我都沒哭,我就打你7下,你就哭啦?」
「你要是不打人,我就不打你;你要是親姐姐,姐姐也親你,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對你怎麼樣;你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你打別人,別人也會打你;你掐別人,別人更不會原諒你。」
在微博上,姐姐的做法引來了很多網友的叫好。可是我看了這個視頻,卻誇不出來,心情還挺沉重,並且有幾個疑問。
兩歲孩子「打人」就是壞孩子?
「打人」的行為當然不對,但對兩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個適齡行為,不能以成年人的道德標準去要求,更不應該給孩子貼上標籤。
耶魯大學經過40年的研究發現:兩歲多的孩子正處在發展自主性的執拗期,和別人一起玩時,會對對方的身體非常好奇、想要進行身體上的接觸、想要所有的東西歸自己所有,他們會經常發生「打人」「打架」的攻擊行為。
這只是孩子能夠掌握或使用得最好的一種溝通方式,並不代表蓄意的傷害。
6歲姐姐回擊弟弟,還說了一大堆道理,弟弟看似聽了話,但其實只是暫時被姐姐的氣勢壓住,恐懼打人=被揍。實際上,他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這麼多的「語言」。
姐姐是不是過於「成熟」了?
這個小大人般的姐姐,最後說的話在理,「你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但整體看下來,會讓人覺得哪裡不舒服,對,是她的腔調、神態、表達,不符年齡的老練與精明。
大家有沒注意到,有好幾處,這孩子都有「表演」的痕迹,比如她在說「你要是掐媽媽,媽媽也會掐你」「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對你怎麼樣」這兩句時,都下意識地看了看媽媽,然後表情更加誇張。
姐姐這樣做,恐怕並非想要糾正弟弟,而是期待能得到媽媽的關注和表揚,以及享受權力。
在二孩家庭,兩個孩子既是手足,也存在競爭關係,同樣渴望得到媽媽專屬而獨一無二的愛,也渴望獲得更多的權力。教訓弟弟就是「權力錯位」:姐姐越俎代庖,替父母教訓弟弟。
我不禁好奇,舉手投足間的老練,她是和誰學的呢?怎會說出這樣一大串頗為成熟、連貫的話?
媽媽這樣說,對嗎?
兩個孩子起衝突,能讓倆孩子自己解決最好,但不代表媽媽完全不作為,尤其是在發生打人行為時。這個媽媽,在兒子連打姐姐25下時沒有出手制止,卻在「姐姐打回弟弟」後表達了讚許。
當姐姐連珠炮式地質問弟弟後,媽媽連著兩遍催弟弟,「你起來去抱一抱姐姐」。她選擇了做裁判,女兒贏、兒子輸,完全沒有考慮到兒子的感受;她還說弟弟「手欠」先打了姐姐。
兩歲的孩子,哪個沒「手欠」過?只能靠「打」來教育嗎?
可見,這個弟弟是懵的:姐姐和媽媽說不許打人,然而,她們是用打我的方式讓我不打的……到底打人對不對?前後矛盾,孩子會混淆。
我們該怎麼做?
也許有人會說,「你認為姐姐打回去不對,可是,難道要任由弟弟打姐姐嗎?那豈不是更會慣壞孩子?」
打人不對,不是說不干預,而是怎樣引導。默許粗暴地打回去,只會惡性循環、教孩子以暴制暴,或是令孩子暫時屈服比自己更強的人、壓抑內心的感受、埋下更深的裂痕。
其實,有許多比單純「打回去」更好的方式,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
1、根據孩子的年齡,判斷「打人」是否屬於適齡行為,避免「一刀切」。
視頻中的弟弟才2歲,他並不知道自己是在「打人」,也許僅僅是好玩,也許是不知該如何表達。但是在那個場景之下,6歲的姐姐打人,就是故意的了,她很清楚後果。
2、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啟發孩子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就算姐姐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打人」是一種傷害他人的行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問些問題啟發孩子:「關於弟弟打你這件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你覺得要怎麼做,你和弟弟都能接受呢?」
3、化解矛盾: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姐姐、弟弟都被打得很委屈,但可以鼓勵姐姐說出感受,「弟弟打我,我覺得疼,這讓我很難過。我希望弟弟可以如何如何做……」。
兩歲的弟弟雖然無法表達流暢,但可以通過大人的提問,去確認他的感受及打人原因,「你是要和姐姐一起玩嗎?」「你希望姐姐抱抱你嗎?」
當孩子覺得被理解、被認可,情緒就會平復大半,更願意彼此和解。
4、少說「不」:行大於言,示範孩子該怎麼做。
對兩歲的孩子,正向引導比單純說「不可以」效果要更好。這是因為人的大腦有「負強化」的機制,會自動放大「不」後面的內容,所以不想孩子做的事情,不要描述那個畫面。
想讓孩子不打人,就告訴他怎麼做,比如「輕輕地摸摸姐姐」,最好拉上孩子的小手,讓他感受到力度。
5、如果孩子還是持續故意打人,和善而堅定地表達「No」。
孩子不會無故打人。低齡的孩子,通常是某些需求未被滿足,如果排除了這一點,很可能是在尋求關注和權力。
家長需要保持前後一致的態度和立場,和孩子溫柔而堅定地說,不可以。不要擔心孩子會哭鬧,允許他們發泄。這與堅持原則,並不矛盾。
凱叔問
推薦閱讀:
※有個弟弟是怎樣的感覺?
※家裡有個熊孩子弟弟是怎樣的人生體驗?
※作為姐姐自己都沒能力賺錢有理由一定要打腫臉充胖子給弟弟買車出一部分錢嗎?
※在一個重男親女的家裡,有一個弟弟是個怎樣的感受?
TAG:弟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