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與天干地支
曆法與天干地支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天干地支相當於樹榦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互聯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干地支」。天干有十個字,依次順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干」。地支有十二個字,依次順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總稱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說法:1。天干(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了。(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2。地支(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著種有趣的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唐代劉恕在《通鑒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干支的來歷必早於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了。起先,我們祖先僅是用天干來記日,因為每月天數是以日進位的;用地支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位個月,正好用十位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里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顧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擇。甲子,王乃洮頌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意思是說,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臉,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几上坐著。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就被漸漸引進了記年,記月和記時了。六十花甲子中國農曆採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乾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複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六十花甲子1。甲子 11。甲戌 21。甲申 31。甲午 41。甲辰 51。甲寅2。乙丑 12。乙亥 22。乙酉 32。乙未 42。乙巳 52。乙卯3。丙寅 13。丙子 23。丙戌 33。丙申 43。丙午 53。丙辰4。丁卯 14。丁丑 24。丁亥 34。丁酉 44。丁未 54。丁巳5。戊辰 15。戊寅 25。戊子 35。戊戌 45。戊申 55。戊午6。已巳 16。已卯 26。已丑 36。已亥 46。已酉 56。已未7。庚午 17。庚辰 27。庚寅 37。庚子 47。庚戌 57。庚申8。辛未 18。辛巳 28。辛卯 38。辛丑 48。辛亥 58。辛酉9。壬申 19。壬午 29。壬辰 39。壬寅 49。壬子 59。壬戌10。癸酉 20。癸未 30。癸巳 40。癸卯 50。癸丑 60。癸亥這六十對干支,天干經六個循環,地支經五個循環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這樣的順序每年用一對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環,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從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干支紀日和紀年一樣,也按此表上的順序排列。干支紀月是用地支來記。地支十二個字正好記十二個月,稱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干支紀紀時也是用十二地支來記。一晝夜分為十二個大時辰,每一個地支代表一個大時辰,這用現代的時間慨念來說,每個大時辰恰好等於兩個小時。所謂「小時」就是「小時辰」,也就是「半個時辰」的意思。這樣,今天的23點到明天凌晨1點就叫子時,1-3點叫丑時。。。干支的廣泛應用天干,地支及用六十花甲子組成的干支,是中國古代原始的紀數工具,有著廣泛的應用;除了在曆法中可以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方位(如甲乙表示東方,丙丁表示南方,戊已表示中央,庚辛表示西方,壬癸表示北方);還可以用來表示四季(如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在研究八卦,推算生辰八字,看風水等相命術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醫學中的子午流注方法中有廣泛的應用,其中的納子法,納甲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養子時刻注穴法等時間節律,都以「干支」為工具,為了滿足各類讀者對干支的廣泛需要,本曆書給出年干支,從1950年開始還給出了月干支,日干支和逐日子時干支從而可以推出所需時干支,其實即使手中沒有《萬年曆》,也可以求出溺愛,月,日,時的干支。那麼,年的干支,月的干支,日的干支,時的干支是如何推算並排列出來的呢?下面就給以介紹。天干地支代數表為了記算年,月,日,時干支,經常要用到公式,而公式中的數字代表了天干,地支的序數,這已成為通用。列表於下。天干地支的推算應用,應首先對此表比較熟悉。天干地支代數表代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年干支推演算法中國很早就用干支紀年,並且沿用至今。有人把第一個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與公元相比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農曆甲子年,因而將公元數減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數),剩下的餘數,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數表查出公元該年的干支。其公式為:(所求年數-3)/60 = 商。。。餘數(年干支序數)如果餘數等於0,則干支序數加上60。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農曆干支年紀:(1983-3)/60 = 30。。。0,則 0+60 = 60(干支序數),查表為癸亥年。月干支推演算法關於干支紀月法,在《史記。律書》中就有記載:「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這裡的子即是支,母就是干,律就是鐘律。相傳古代早已十二地支紀月,只是不同的朝代,年的開始的地支月份也不同。中國歲首之月曆經了四個階段:秦建亥,以十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周建子,以十一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商建丑,以十二月初一為正月初一;到了夏朝才定為建寅,新年春聯寫:「斗柄回寅」,意即在此。從夏時始,正月就是建寅的太陽曆了,並一直到今。干支紀月方法的推算較為容易,因為每年的個月份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出月的天干來一配就行。並且為五年一循環,周而復始。根據這樣實際的排列,就可以由此得出結論,干支紀月中的天乾和當年天干紀年的天干有一定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可以用《五虎建元歌》編成下面幾句話,即:年的天干為甲或已時,則正月的天干為丙;年的天干為乙或庚時,則正月的天干為戊;年的天干為丙或辛時,則正月的天干為庚;年的天干為丁或壬時,則正月的天干為壬;年的天干為戊或癸時,則正月的天干為甲。為了便於推算起見,將它們之間的關係歸納於下表:月份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甲已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戊 丁亥 戊子 己丑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戌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辛亥 甲子 乙丑此外,也可通過計算公式求出農曆月紀:首先推算出該年農曆正月的天干,其餘月份可按天干順序號類推。該年正月的天干序號的計算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餘數減2後乘以2再減1。當該數為負數時加10。例:求公元1991年(農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餘1,正月的天干序號數(1-2)X 2-1=-3,因該數是負數則加10得7,即天干序號7得出農曆辛未年正月天干為庚,正月干支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日干支推演算法干支紀日法還可以用來推算「初伏」,「中伏」,「末伏」和「入梅」,「出梅」,「分龍」等與農事有關的日期。由於農曆月的大小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就使推算農曆日期的紀日干支不能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實現。因此,農曆日期的紀日干支比較好的推算辦法是藉助於歷表,讀者可以從中方便地查出日干支。由於年,月,日以及節氣等的長度參差不齊,所以一年中的日序依各家的曆法而不同。採用甲子紀日法之後,周而復始,沒有間斷,沒有零數,所以它成為推算幾千年來的曆法或考古的重要工具。歷史家從甲骨文字研究中,發現並證實了在春秋以後,至少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日已巳起直至於今甲子紀日法紀日連續無誤,共計已有2600多年的記載了。沒有歷表也可以推算出日干支,只是比較複雜罷了。雖然農曆的大小月不固定,而陰曆除了每四年有一次閏月(二月)以外,每年的大,小月都固定不變,所以可以從陽曆來推算當日的干支,其推算公式是:日干=(元旦天干序數)+(所求日數)+(各月天干加減數,閏年三月後加1)/10=商。。。餘數(日干序數)日支=(元旦地支序數)+(所求日數)+(各月天干加減數,閏年三月後加1)/12=商。。。餘數(地支序數)按上述方法推算日干支,有兩個數要先求出來才能代入公式中,即元旦干,支序數,各月干,支加減數。為了方便,我們給出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支邊,和各月天干地支加減數表,查後可代入公式。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表平年閏年年份 干支 年份 干支 年份 干支 年份 干支1981 己卯 1982 甲申 1983 己丑 1984 甲午1985 庚子 1986 乙巳 1987 庚戌 1988 乙卯1989 辛酉 1990 丙寅 1991 辛未 1992 丙子1993 壬午 1994 丁亥 1995 壬辰 1996 丁酉1997 癸卯 1998 戊申 1999 癸丑 2000 戊午每月天干地支常數加減表平年 閏年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一月 減一 減一 減一 減一二月 加零 加六 加零 加六三月 減二 加十 加一 加一四月 減一 加五 加一 加 一五月 減一 減一 加一 加一六月 加零 加六 加一 加一七月 加零 加零 加一 加一八月 加一 加七 加一 加一九月 加二 加二 加一 加一十月 加二 加八 加一 加一十一月 加三 加三 加一 加一十二月 加三 加九 加一 加一例:求1984年7月31日的日干支解:該年能被4整除,故為閏年。求:日天干,查該年元旦干支為甲午,甲的天干序數即1。另外,閏年7月天干加減數為加1。代為公式=1(元旦干支序數)+31(所求日數)+1(各月天干加減數)/10=33/10 = 3。。。3(干支序數)日天干為:丙求:日地支,查該年元旦干支為甲午,午甲的地支序數即7。閏年7月地支加減數為加1。代為公式=7(元旦地支序數)+31(所求日數)+1(地月天干加減數)/12=39/12 = 3。。。3(地支序數)日地支為:寅解得1984年7月31日干支為丙寅日。時干支推演算法干支紀時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漢書》《藝文志》已有「甲夜」的名稱,魏晉十則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區分,這和後世的一更,二更,三更,五更相似。不過紀夜用十干,而推論節氣和交食等卻用十二支,這是因為古代把一日分為百刻,所以用十干比較方便。後來把一日分為十二辰,則以用十二支較為便利了,清初引用西法把每天分為24小時,即一辰等於2小時,以晚上11時整至次日1時正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余類推。每辰內又有初,正的區分。此外,每時分為4刻,每刻15分,一天共96刻。例如俗語「寅卯不天光」,就是指早上5時0刻0分天還未明的時刻。干支紀時每天12時辰,就十甲子正好為五天一周,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由於干支紀時中的天干跟當天干支紀日的天干有一定的關係,所以用「五子建元」可以編成以下一句話:日的天干為甲或已時,則子時的天干為甲;日的天干為乙或庚時,則子時的天干為丙;日的天干為丙或辛時,則子時的天干為戊;日的天干為丁或壬時,則子時的天干為庚;日的天干為戊或癸時,則子時的天干為壬;由於農曆時紀的地支是固定的,如 23-01 時為子,時紀天乾的計算是:首先推算出子時時辰的天干,其餘按天干順序類推。子時時辰天干序號數的計算是:取當天日紀天干序號數(當序號數大於5時則減去5)乘以2減1。例:甲子日子時天干:日紀天干序號數是1,子時天干序號數 = 1 X 2-1 = 1,故子時時的紀是甲子。丑時為乙丑。又例求庚辛日子時天干:日紀天干序號數是7,該數大於5時減5得2,子時天干序號數=2X2-1=3,故子時時紀為丙子。丑時為丁丑。以上是求子時天乾的第二種方法。為了方便使用起見,將它們歸納於下表:時辰 23時至1時前 1時至3時前 3時至5時前 5時至7時前 7時至9時前 9時至11時前 11時至13時前 13時至15時前 15時至17時前 17時至19時前 19時至21時前 21時至23時前甲已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乙丑丁丑已丑辛丑癸丑 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丁卯已卯辛卯癸卯乙卯 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已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已未 壬申甲申丙申戊申戊申 癸酉乙酉丁酉已酉辛酉 甲戌丙戌戊戌戊戌壬戌 乙亥丁亥已亥辛亥癸亥23時子初 0時子正 1時丑初2時丑正 3時寅初4時寅正 5時卯初6時卯正 7時辰初8時辰正 9時巳初10時巳正 11時午初12時午正 13時未初14時未正 15時申初16時申正 17時酉初18時酉正 19時戌初20時戌正 21時亥初22時亥正在日干支已確定情況下,確定時干支,可以查此表。既方便又快捷。當然,如果以所給的五虎建元法推算出,再以此表驗證,則是更為穩妥。五虎建元五虎建元就是年上起月的推算方法。根據《素問》五運行大論篇有:「土主甲已,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的五門十變原則,把日干分為甲與已,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五組,每組中兩個日乾的推算方法相同。編有五虎建元歌,便於記憶:甲乙之日起丙寅乙庚之日起戊寅丙辛之日起庚寅丁壬之日起壬寅戊癸之日起甲寅這裡要說明,每一日起於子時,為什麼都以寅時為基礎介紹呢?這是因為正月建在寅的關係。因此,一日之中也就始於子而建於寅了。「五虎建元」推演算法運用最廣。同時也有用「五子建元」法和」辰上起時「法來推算干支的。現介紹如下。五子建元法:甲已之日,子上起甲,也就以子時為基礎,甲已之日起甲子,以下類推。有五子建元歌:甲乙之日起甲子乙庚之日起丙子丙辛之日起戊子丁壬之日起庚子戊癸之日起壬子辰上起時法:即以辰時為基礎,將地支加上天干。有歌:甲乙之日,辰上起戊乙庚之日,辰上起庚丙辛之日,辰上起壬丁壬之日,辰上起甲戊癸之日,辰上起丙太歲舊皇曆上都注有「某日,太歲在此,不宜動土」之話。何謂太歲?「太歲」又名「歲陰」,「太陰」。在古代就把木星稱為「太歲」,它的恆星周期近十二年,每次都停在同樣由西向東的二十八宿中的若干星宿的「領域」中,由此而產生了「歲星」紀年。現用的干支紀年就是從戰國時代的太歲紀年法而發展的。由於與「月」及「節氣」的確立關係密切,特別是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次相對應,其中十二個節氣是各次的首點,十二個中氣是各次的中點,如星紀的中點相當於冬至點,降婁的中相當於春分點等。但這十二次並不精確,因為歲星的恆星周期並非十二年整,而是11。86年,古代天文曆法專案們非常聰明,思路也很宏廓,他們假想出了一個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的「反木星」(十二年一周天)進行計算,取代歲星紀年。而這種紀年方式是將地平圈分為十二等分,即十二辰,由東向西,以二十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但太歲紀年法又不直接用十二辰的十二支名來表年,而是用太歲所在十二辰對應的歲名來作太歲紀年。十二歲名與十二辰對應關係見下表:十二辰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十二歲名 赤奮若 困郭 大淵獻 閹茂 作噩 珺灘 協洽 敦牂 大荒落 執徐 單閼 提提格到了西漢年間,曆法家們為了紀年的準確,便利,又以十干來配十二辰,也有十個名稱,稱為「歲陽」。歲陽與十干對應關係見下表:十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歲陽 閼逢 旃蒙 柔兆 強圉 著雍 屠維 上章 重光 玄戈 昭陽於是歲陽和歲陰(歲名)相配,就組成了六十個年名,實際就是干支相配的六十甲子。故剝掉「太歲」和「歲陰」的神秘名稱的外衣,就是純粹的干支紀年,為中國古老的紀年法之一。
推薦閱讀: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篇文章搞清楚各曆法之日、月、年、閏)
※藏曆節氣的劃分
※我們當前處於元會運世的什麼階段
※伏羲曆法中,對一年八分點更完善的八卦排序
TAG: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