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袁崇煥

  

姓名:袁崇煥

生卒: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

描述:字元素,號自如,明朝文臣。

籍貫: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 袁崇煥-生平介紹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天啟六年(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明朝政府以其守城有功,並以大炮炸死努爾哈赤(袁崇煥在其奏章中從未承認),官升至遼東巡撫,後被人彈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崇禎元年(1628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對曰可五年平遼,並疏陳方略,崇禎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崇禎二年(1629年)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毛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袁崇煥到任後,廢除對蒙古所實施的後金人頭懸賞,直接導致蒙古各部落倒向後金;並擅自派人與後金討論議和一事;與蒙古進行互市,間接將大批軍糧賣於後金;斷絕對東江軍的糧草軍餉供應,使東江軍逐步喪失了對遼東的進攻能力。7月24日袁崇煥借口閱兵約見毛文龍,當眾宣布毛文龍十二大罪狀,未經明政府批准擅自以尚方寶劍殺毛文龍於皮島((今朝鮮椵島),從而導致東江軍叛變並投往後金。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後金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明崇禎帝下令各地勤王,孫承宗全權負責北京防禦。袁崇煥帶關寧軍趕赴北京後,受命代替孫承宗全權負責。袁崇煥將勤王軍劉策調至密雲、通州守將尤世威調至昌平,北京城下只余關寧軍,致使後金軍在毫無阻擋下順利通過軍事重鎮薊鎮、通州一線,抵達北京城下。袁崇煥率關寧軍在北京城下坐看將軍滿桂與後金軍血戰,不派一兵一卒,並幾次上書要求率軍入城,均被崇禎帝拒絕。滿桂兵敗向關寧軍靠攏過程中被關寧軍以箭射退後,憤而入城面告崇禎帝並以關寧軍之箭證之。袁崇煥種種舉動,引起北京城內軍民的極度不滿,文臣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園亭庄舍被敵騎蹂躪殆盡。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禎帝命袁崇煥與滿桂當面對質,其不能答,崇禎帝怒之,遂將其下獄。袁崇煥部下祖大壽聞訊率軍返回山海軍,被崇禎帝下令袁崇煥寫信將之召回。兵部尚書梁廷棟請崇禎立斬袁崇煥,「則逆奴之謀既詘,遼人之心亦安」(《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疏》)當崇禎閃過復用袁崇煥的念頭,即「守遼非蠻子不可」,溫體仁趕緊連上五疏,請速殺袁崇煥。

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後金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這種講法終明之世並無所本,僅流行於乾隆之後。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毛文龍所部東江軍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嘩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崇禎三年(1630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磔」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張岱《石匱書》)。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明季北略》)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清朝乾隆帝親自修訂的《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記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142年後,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翻案。《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袁崇煥曾兩次寫信給魏忠賢請立生祠,但均為其拒絕。而其擅殺毛文龍其中之依據是毛文龍在一偏僻無人小島上為魏忠賢立生祠。事實是毛文龍一貫反對魏忠賢。 袁崇煥-寧遠大捷 

天啟六年(1626)正月,後金國主努爾哈赤為籌集過冬糧草率後金6萬號稱20萬進攻遼東。後金軍進攻前,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早已將消息傳至前線,但袁崇煥未做絲毫準備。後金軍兵鋒所指,寧遠外圍右屯、大凌河、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連山關寧軍或退或降,未曾與後金一戰,其所屬軍械、糧草全部留給了後金軍。直至後金軍兵圍寧遠,袁崇煥才令堵塞城門,準備與後金血戰。二十四日,後金軍兵臨寧遠城下。袁崇煥邀朝鮮使者同坐城樓觀戰。後金軍圍寧遠後,派軍突襲明軍後勤所在地覺華島,屠殺明軍7000多人,商民7000多人,燒毀戰船2000多艘,燒毀糧草8萬多石,搬走糧草十幾萬石。時毛文龍所部東江軍從朝鮮一路攻至瀋陽城下,後金軍遂後撤。寧遠一戰,後金軍傷亡士兵僅500多人。戰後,袁崇煥上書在寧遠一戰中以大炮炸死敵酋一名,但語焉不詳,使明朝上下多認為此戰中敵酋即努爾哈赤身受重傷而死,後金軍才倉皇后撤。明天啟帝以寧遠大捷詔發全國。袁崇煥從此威名大振。

八個月後,努爾哈赤在兩次親征蒙古後,終死於軍中。死因現已無法確定。遍觀清朝所有記載,亦從未承認努爾哈赤在寧遠一戰中受傷。戰後,袁崇煥多次與後金私下進行議和,並將大批軍糧私下賣於後金。後來清朝亦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努爾哈赤死後,袁崇煥未經請示明朝政府擅自派人前往弔唁。 袁崇煥-寧錦大捷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被升為遼東巡撫,關外防務,盡歸袁崇煥籌劃。他一面私下派人與後金和談,一面加緊整飭軍隊,修築錦州、中左、大凌諸要塞。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率軍來攻錦州、寧遠。當時皇太極所部戰兵為兩紅、兩黃(共四旗)披甲兵及蒙古軍萬餘。推小車的包衣約4萬。袁崇煥所部關寧軍:35個野戰營及遼西軍戶壯丁,戰兵約7萬。皇太極攻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進攻寧遠。關寧軍在袁崇煥嚴令下守城不出。皇太極率軍周遊於錦州、寧遠兩城200多里的地區,將兩城之間所有能搬走的東西全部搬走。 此次戰役,後金攻下了遼西二十座堡壘中的十七座(除了錦州堡、寧遠堡、大福堡),搶割了明軍數千傾軍屯糧食,把二萬多關寧軍抓回去做了包衣(僅大凌河一城就有四千關寧軍不戰而降)。六月五日,後金撤軍,並留下包衣奴才在寧遠城外收割明軍的秋糧,而袁崇煥嚴令關寧軍不得出城一步,總兵滿桂違令出城斬首二百具(這是此戰中唯一獲得的戰功)。袁崇煥上書明政府,稱獲寧錦大捷。戰後袁崇煥與滿桂爭其軍功,導致兩人發生矛盾。

後滿桂入京面見明熹宗稟明寧錦戰役實情,眾臣亦彈劾,袁崇煥於七月一日上「乞休疏」,以有病為由,申請辭官回籍調理。明熹宗允之。。 袁崇煥-磔死 

 天啟七年,熹宗皇帝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檢登基,即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之後,十分重視遼東戰事。為了實現收復遼東的夢想,他重新啟用已被罷官在家的袁崇煥,授以兵部尚書的重任,督師薊遼。袁崇煥上任之後廢除對蒙古實施多年的懸賞後金人頭的制度,多次私下派人與後金進行議和,採取措施對毛文龍所部東江軍實施經濟封鎖,切斷東江軍的軍械、糧草供給,使東江軍逐漸喪失進攻能力,並未經朝廷批准,就擅自殺掉了毛文龍,導致後來東江軍嘩變投靠後金。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後金皇太極率領大軍,從喜峰口、龍井關、大安口一帶攻破長城守衛,進犯北京城。袁崇煥率九千關寧軍回京。袁崇煥到達北京城外後,奉命代替孫承宗全權負責北京防禦,將勤王軍劉策由薊鎮調至密雲、通州守將尤世威調至昌平,北京城下只余關寧軍,致使後金軍在毫無阻擋下順利通過軍事重鎮薊鎮、通州一線,抵達北京城下。袁崇煥率關寧軍在北京城下坐看宣大總兵滿桂與後金軍血戰,不派一兵一卒,並幾次上書要求率軍入城,均被崇禎帝拒絕。關寧軍在北京城下臨敵不戰,一觸即逃。曾有關寧軍士兵臨敵退入護城河,被北京城市民以磚石怒擊。宣大總兵滿桂數與後金激戰,兵敗向關寧軍靠攏過程中被關寧軍以箭射退後,憤而入城面告崇禎帝並以關寧軍之箭證之。袁崇煥種種舉動,引起北京城內軍民的極度不滿,文臣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禎帝命袁崇煥與滿桂當面對質,其不能答,崇禎帝怒之,遂將其下獄。袁崇煥部下祖大壽聞訊率軍返回山海軍,被崇禎帝下令袁崇煥寫信將之召回。袁崇煥下獄後,各地勤王軍紛紛而至,後金軍遂撤。

袁崇煥被審訊半年後,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儀」、「專戮大帥」的罪名「磔」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張岱《石匱書》)。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明季北略》)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袁崇煥-詩文著述 

《邊中送別》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袁崇煥-個人影響 作為一代人心中的民族英雄,袁崇煥鼓舞了無數人。其身受凌遲之慘,更是令無數人為之嘆息。 袁崇煥-歷史遺迹 

袁督師廟

袁督師廟在北京龍潭湖公園,有康有為題書的「袁督師廟」匾額和對聯: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

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袁崇煥紀念館

袁崇煥紀念館在北京崇文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即原來的袁崇煥祠墓。據傳,袁崇煥被冤殺後,棄屍於市,其部下佘姓義士深夜竊走頭顱。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其平反昭雪,清朝末年康有為等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後修建了祠和墓。祠的前廊兩端及室內牆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有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小丘為佘義士之墓。袁崇煥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將珍藏於該紀念館。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所書對聯。

自壞長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壯山河。


推薦閱讀:

崇禎處死袁崇煥的四個理由,你認可嗎?
如果你是崇禎帝,會殺袁崇煥嗎?(上)
揭穿袁崇煥粉絲的謊言!

TAG: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