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您打開一扇理財大門(2)

揭開窮人與富人千古之謎 教你理財點金術

www.eastmoney.com2009年11月18日 14:45東方財富網內容部     編者:一談起理財,常聽周圍人抱怨說,「我沒錢,如何理財」「我工作很忙,哪有時間理財」「我不懂,該怎麼理財」「我還年輕,等過幾年再理」「我是個月光,拿什麼來理財」。這是時下很多人對理財的困惑。其實理財並非高高在上不可攀,也絕不是富人的專利,更不會耽誤你的工作。理財便在你身邊一點一滴,對大多數中低收入者來說,理財更為重要,尤其是自己理財,富人可以聘請專業的理財師為他們打理錢財,而窮人更需要自己學會如何理財。還是那句話「窮人更需要理財」。本文探討的是窮人為何而窮,而富人又為何而富這一堪稱千古之問。我們也見過有不少窮人轉而成為富人,當然也有富人淪為窮人。俗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裡教你打開財富大門的點金術。也敬請多多關注我們的理財頻道!這裡有更多的理財點子供你借鑒。    理財不是富人遊戲 窮人更需理財

    理財的必要性跟窮富沒關係,而是跟一個家庭的生活目標相關,窮人也有生活得更好的要求。資本存量小,就更需要通過理財巧妙打點資產,安排資金,逐步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讓理財來幫助自己實現財務自由。

    民生銀行廣州分行理財專家饒芳:

    理財必要性與窮富無關

    記者:廣大中低收入者需不需要理財,理財對他們的經濟生活具有哪些積極意義?

    饒芳:銀行界有個著名的"二八定理":即20%的客戶擁有80%的財富。民生銀行一家支行也曾經做過測試,發現不足500人的10萬元以上的貴賓客戶佔有該支行85%以上的存款。廣大中低收入者的資本存量之小,由此也可窺一斑。

    但資本存量小,並不意味著就沒有理財的必要或者能力。理財,我們這裡主要指家庭理財,通俗來講,就是賺錢、省錢、花錢之道。它是通過對個人和家庭財務資源進行管理,以實現更高的生活目標的過程。

    理財的必要性跟窮富沒關係,而是跟一個家庭的生活目標相關,窮人也有生活得更好的要求。資本存量小,就更需要通過理財巧妙打點資產,安排資金,逐步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讓理財來幫助自己實現財務自由。理財的關鍵就是開源節流,通過職業和投資規劃來開源,通過生活和財務規劃來節流,以此把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理財無需大量資本

    記者:有人認為,理財是富人的遊戲,請問這種觀點存在哪些誤區?

    饒芳:的確,在理財市場上總是活躍者富有者的身影。但據此認為理財就是有錢人的遊戲,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首先,這是對理財目標的理解錯誤。理財不同於投資追求高收益,理財是一種生活戰略,投資只是戰術上的安排。理財是為了更好地平衡現在和未來的收支,解決家庭財務問題,保障生活水平的穩定,提高生活水準。富人龐大的資產需要保值增值,需要做出安排,需要理財。窮人也有生活目標,為了保障基本生活並生活得更好,讓有限的資源釋放更大的能量,也需要理財。

    其次,是對理財手法的認識不夠。認為理財是富人的遊戲,其實還隱含著這樣一個觀點,即理財需要大量初始資本。這種理解是不科學的,理財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大錢有大錢的理財道,小錢也有小錢的獲利法。錢少可以用細水長流的投資方式,投入門檻低、進出方便的產品。基金1000元起賣,以後100元也可以做一筆。低價股甚至五六百元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把閑錢運動起來,就可以做到集腋成裘。

    事實上,理財不是富人的遊戲,而是智力的遊戲。其實大多數富人都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拚搏而獲得財富的。他們相對來說更懂得理財,知道理財給他們帶來的幫助。窮人理財拼的還是一個理財智力和能力,懂得生財之道,米少也能燒出一鍋好粥。實在不行,最好就尋求專家幫助拉。

    達到目標就是理財成功

    記者:具體操作中,窮人理財與富人理財有何區別?

    饒芳:由於各自財務狀況和現實條件不同,窮人和富人在理財時存在較大差別。

    首先,是理財的出發點不同。富人本身衣食無憂,理財更多的是為了保值增值,讓現有的資產能在抵禦通貨膨脹的同時,實現最大增值。可以說,富人理財是錦上添花。窮人理財的目標更直接更具體,就是為了完成某個生活的必需目標,如積攢孩子上大學的學費,為老年生活做準備等等,是對有限的既有資源的精打細算。

    其次,理財信息的來源不同。富人的生活圈子大,出入場合多,其間充斥了大量的信息,這使得他可以通過社交場合、私人渠道享有比窮人更豐富更及時的信息。而窮人更多的是依賴公開渠道,包括報紙、電視、廣播、金融機構的布告等等。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市場里,內幕信息起到更大作用,公開信息只能是偶爾有用,僅就信息來源看,可以說窮人就比富人少了一條腿。

    第三,理財操作手法不同。財力的懸殊,信息渠道的不對稱,決定窮人與富人具體操作手法的不一致。窮人理財可能更加小心翼翼,多選擇保守性的操作工具,如平衡性基金,銀行存款;在資金進出上,也會是螞蟻搬家式,細水長流型,這也決定了他不太會涉足門檻高、風險大的理財產品。富人可能會更大刀闊斧一些,充裕的資本、多樣化的資本結構、較高的風險承受力讓他們的選擇可以更多,享受到更豐富更優質的理財產品,甚至走向國際市場,獲得其他國家金融資產的高收益。

    最後,理財結果也會存在差異。單從資金投入產出看,當然是富人收穫會更大。但是只要二者都很好地實現了各自的理財目標,事實上就是理財的成功。

    樹立正確理財觀念

    記者:中低收入者理財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饒芳:中低收入者資本存量少,風險承受力低,大部分缺乏實戰經驗,理財時尤其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樹立健康的理財投資觀念。理財是伴隨我們一生的過程,不是應時應景的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定了規劃後關鍵是執行,在執行中看效果,找問題,攢經驗。同時,還必須明確,理財規劃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實踐,不是一兩個月的投機生意,這也決定我們在投資產品的選擇上要注意長線投資效果,不要太在意短期的波動。

    其次,端正對風險的認識。中低收入者風險承受力低,是客觀現實。但是,也要看到風險跟收益成正比,如果只是一味躲避風險,風險稍稍高點的產品就不敢嘗試,那就只能得到基本的銀行存款收益率,用理財來增值就無從談起。其實風險並不可怕,只要對風險進行合理的控制、管理,稍高的風險,大部分中低收入者還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正確看待專家意見。專家經驗豐富,信息充足,是一般老百姓可以信賴的,尤其對初涉理財或理財經驗欠缺的人來說,適當尋求一下專家意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自己盲目規劃、胡亂投資。但同時也必須提醒的是,專家意見只能參考,切不可奉若神明,對自己情況最了解的還是自己,專家只能是在方向上做出大概指引,真正做出判斷、執行操作還是得靠自己。

    最後,還必須提醒的是,理財是幫助我們實現財務目標的工具,投資者要學會駕馭這個工具。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我們的理財目標和具體操作也要隨著家庭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不斷做出調整。不要在環境都完全變了,還在死守著以前的老規劃,按部就班地執行,那就失去了理財的初衷和真諦。 (天下商機)

 窮人所以窮:是沒有把夢想變現實

  投資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將資產投資於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上。而存放在銀行無異於虛耗光陰,浪費資源。

  窮人之所以窮,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沒有夢想,而是沒有去把夢想變成現實。

  有1萬元錢,5個人分,每人可得2000元,誰也不窮,誰也不富。要是其中的兩個人用自己的2000元去做生意,每人又賺了1萬元,那麼這個社會的財富總量就達到了3萬元。而其中的兩個富人擁有2.4萬元,佔80%,三個窮人擁有6000元,佔20%.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說三個窮人「窮了」是因為兩個富人「富了」嗎?不能。因為兩個富人的「富」來自於社會財富的「增量」,而不是從另三個人手中奪取的「存量」.

  不僅如此,兩個富人在給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給三個窮人增加了就業機會和勞動收入。那樣,在兩個富人每人的財富總額達到1.2萬元的時候,三個窮人每人的財富也就可能不再是2000元,而是3000元或者5000元。

  法國有位貧窮的年輕人,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成為媒體大亨,躋身於法國50名大富翁之列。1998年他去世,將自己的遺囑刊登在當地報紙上,說:我也曾是窮人,知道「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的人,將得到100萬法郎的獎賞。幾乎有兩萬人爭先恐後地寄來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門。大部分的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另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技能……但沒有人答對。一年後,他的律師公開了答案:「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

  這個謎底震動了歐美,幾乎所有的富人都予以認可,說出了自己成為富人的關鍵所在。這裡說的「野心」,準確地說,應該是我們常講的「雄心壯志」。我們難以設想,一個心志不高的人,一個沒有遠大目標的人,連一張藍圖都沒有的人,能夠創造出什麼奇蹟。

  通常對富人之所以能致富,較負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運氣好或從事不正當的行業;較正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更努力或克勤克儉。但萬萬沒想到,真正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理財習慣不同。投資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將資產投資於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上。而存放在銀行無異於虛耗光陰,浪費資源。

  我小時候5分錢買一支小豆雪糕,現在最便宜的雪糕是一元錢一支,這20年時間「同檔次」的雪糕價錢漲了20倍。如果把這筆錢存在銀行並要求它保持購買力不變的話,就要求銀行的每年單利是100%左右,哪個銀行有這樣的利息?

  窮人的錢不是資本。一個人用100元錢買了50雙拖鞋,再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賣得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都要從社會福利局領取100元的生活補貼,他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換種方式,每個月給窮人200元,讓他可以用餘下的100元去做賣拖鞋的生意,一個月下來就有150元;下個月還給他200元,他就可以用250元來買賣拖鞋,又可賺125元;到第三個月,這個窮人手裡已經有了375元,除去100元生活費,還有275元資本金,你不用再給他任何救濟了……但實際上,很多窮人不會按你給他安排的道路前進。你給他100元,他會去買米;給他200元,他會去買酒買肉;給他500元,他會去買件好衣服,最後只剩下10元也要買幾注彩票。哪怕你給他100萬元,他也想立刻把錢變成房子、車子,風風光光地去兜風,好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經不是窮人了……窮人不僅是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有個人很窮,一個富人可憐他,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春天撒下種子,秋天就可以脫離貧窮。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於是他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可以生小羊,長大可以賣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窮人想,這樣下去不行,不如把羊賣了買些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些,日子立刻能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艱難時,他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只剩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心想,致富是無望了,不如把雞賣了,打壺酒,一醉解千愁。

  春天來了,富人興緻勃勃送來種子,發現窮人醉卧在地上,依然一貧如洗。富人轉身走了,窮人繼續貧窮。

  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最終沒能堅持到底。(青年創業)

窮人的牢騷與致富

  大朱是文字上的朋友,認識之前神交已久,從他發表在報刊的文字,我知道他是個很懂冷幽默的寫手。

  時間長了,同一個城市生活的我們見面了,而且還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大朱為人熱情、厚道,是個人見人愛的好朋友,和他在一起不愁沒有話題,不擔心會冷場。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大朱的「一言堂」,他最大的特色是愛發牢騷,發起牢騷沒完沒了……

  多年前,大朱所在輪胎廠倒閉了,拿著最低生活保障費,在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做銷售。月薪只有可憐的幾百元,要靠業績才能拿到略微高些的收入,來養活單身的自己。

  大朱在跑業務的空隙,會鑽進路邊的網吧寫些文字,投給全國各地的報刊,每月能換來超過薪水的稿費。按說大朱總計四五千的收入,過得應該還算滋潤,可是他總對我們說,「跑業務和討飯差不多,還不夠每天的車錢飯錢。寫文章換稿費頂多是個文字民工,比起坐在窗明几淨寫字樓的編輯,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倘若發稿不暢,那些編輯難免會上「黑名單」,並被大朱的口水所淹沒。

  轉眼,大朱也做了編輯,不過是規模小的學生雜誌。不必每天在街上奔波,進了辦公樓,可以翹著二郎腿辦公,還能抽空寫字賺錢。大朱依舊沒有讓自己「脫貧」.「窮啊窮!報紙編輯動不動就萬兒八千的月薪,我們這些小刊編輯簡直是包身工,只幹活不拿錢。」握著輕輕鬆鬆到手兩三千的薪水,大朱還感慨地說,「本命年都過了三個,房子票子妻子都沒影,告別窮人的日子看來遙遙無期了。」

  接著,三十七歲的大朱買了套二手房,娶了小他一輪的漂亮老婆。可是,大朱三十該立而晚立,四十不惑卻依舊困惑,牢騷依舊是他的招牌。大朱這天說,「唉,老婆的大學女同學嫁了個老總,住進了別墅。你知道現在別墅多難買?」我忍不住插嘴,「你都抱得美人歸了,還怕老婆跑了不成?」大朱一臉憂傷地說,「跑是跑不了了,但是為了讓她心理平衡,我在承包做飯的基礎上,還要每天以洗碗作補償。」再過一天,大朱又說,「樓下的住戶買了輛新車,足足要三十萬,而我們還住的是買來的二手房,悲哀啊!」我本來想給他一句,「人家住的不是和你一樣房齡的舊房嗎?」可話到嘴邊我還是忍住了,擔心大朱會說,「弄不好,人家第二套房也差不多了,人比人氣死人啊。」

  不過,大朱牢騷歸牢騷,日子卻越過越紅火———準備開家小的文化公司,還要按揭買輛轎車哩。

  比起我,大朱可不算是個寒磣的窮人,可是在他的角度上他卻是徹頭徹尾的窮人。而那不絕於耳的牢騷,彷彿是窮人在身處困境時的另類動力,從來不放棄追求財富的動力。換言之,有牢騷的窮人不是沒有希望的,只要能將牢騷化作動力,那麼窮人離致富的目標便會越來越近。(路勇上海證券報)

  為啥還是窮人看暴富機會你錯過了幾次?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福和苦難。從財富機遇上來看,19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是最幸運的。當然,我是從一般意義上去講,具體到個人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這代人和中國的經濟一起發展,中國這片廣闊的土地給他們提供了無數的賺錢機會。

  如果他們在進入社會前,具備了今日中國人的投資理念,那麼,今天的他們,只要靠投資就能成為千萬富翁至少是百萬富翁。

  我這裡說的似乎有點天方夜譚,畢竟我們看到現實中並沒有這麼多富翁。這代人到底有什麼樣賺錢機會?為什麼其中的大部分並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呢?容我細細說來。

  這代人在1996年左右開始工作或者工作多年了,如果有投資意識參加儲蓄,手頭擁有五千元或一萬元的存款問題不大。1996年是中國股市黎明前的黑暗,轉過年的1997年股市開始升溫,5月以後就從歡樂進入瘋狂了。那時有不少人談價值投資理念,但實際上中國股市有價值的股票沒有多少。在那個時候堅持價值投資理念的話,是很難的,但如果堅持了,就可以買入7元的深發展和8元的四川長虹。

  1997年5月份,深發展就達到了49元,長虹則到達了62元,都有7倍左右的漲幅。1萬元的初始投入,就會拿到7萬元,如果以後投資跟隨主流觀點的話,所謂炒網路股、重組股等等,那麼在2000年那個股市高點輕鬆出逃的話,手頭20萬的資金該有了。問問那時的股民吧,如果自己有獨到的投資理念。1997年5月能以7萬元入市的,2000年高點出逃,這樣收益是沒有問題的。我這裡說的是理想情形,也許不少人虧得底掉呢。

  20萬資金,如果以按揭貸款形式在2002年左右在上海置業兩套50萬的房產,每套首付10萬元。到2004年每套房子至少翻一倍。每套房子賺取50萬,減去銀行利息2到3萬,用10萬賺了47萬,4.7倍的收益。如果2004年出手,手頭就可以拿到114萬元的現金。

  如果2004年年底進入北京樓市,買兩套250萬的高檔住宅,按揭首付各50萬元,到2006年底翻一倍是一點不成問題的。那麼房產出手的話,就能拿到差不多600萬元的收益。

  這只是兩次房產投資,實際上可能不止兩次,而且每次的盈利會超過1倍,上海當時漲兩倍房子多如牛毛。所以1996年拿著1萬元踏入股市的,後面又能大膽投資房產的,到今天最好的可能過億,不是太好的,也有幾百萬吧。

  當然,我這裡的演算法是按理想的情況來估計的,但只是限於股市,在房產投資上,則只有少算不會多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造就中國富翁的基礎在股市,但真正讓中國人成為富翁的發動機,則是房市。

  在這10年的時間裡,理論上說,中國給了具備投資頭腦的人很多成為富翁的機會。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真正賺到了那麼多錢。原因是,這一代受過的教育中,沒有任何投資的知識和意識。股市在當時很多人眼裡是賭博的代名詞,是風險非常高的地方,甚至讓人恐懼。我記得我1997年拿著5000元錢入市時,兩腿發軟,心跳加快,頭髮暈。買進700股後,被同事恐懼的言辭嚇得趕快賣掉300股。好在我堅持住了,以後一直戰鬥,出來進去,賺多賠少,領會了證券市場的魅力,也慢慢領悟了投資的魅力。後來敢於加入買房的隊伍,雖然本小,但也有一些收穫。總比那些把錢存在銀行里的人要獲利多一些了。

  就房產投資來說,中國人很少人認識到,因為按揭貸款的槓桿效應,可以付出最少的資金賺取好幾倍的利益,讓銀行的錢為你賺錢。這樣,很多人就失去了看得見的發大財的機會。

  除了這種觀念的原因,因為很多人從小在貧窮中長大,很少有用大資金投資的經驗,一旦面對投資大資金的機會,面對盈虧超過自己經驗的範圍,便無法戰勝心理的恐懼。膽量不夠,讓我們錯失了大好的發財的機會。

你是一個窮人嗎?請掌握窮變富的哲理

  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以下的這些理財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A、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貧窮者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B、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麼,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智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C、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闆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須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闆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於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

  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智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D、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智哲學: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餘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抵觸。實際上,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E、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有一篇報道,江蘇省2003年高學歷(本科及以上)者人均年收入超過11萬元,小學文化程度者只有3708元,二者相差近30多倍。經濟收入的懸殊,已經造成實際上的高低貴賤。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必須有一個高學歷。

  財智哲學: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很多貧窮者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因為貧困不是一種罪過,但貧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惡果。

  F、勿以運氣為貧窮開脫

  關於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100股可口可樂股票,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10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從理論上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投資都是成功的,但對更多的人而言,卻很難有什麼推廣價值。兩個老太憑什麼能夠堅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堅定的信心,而是什麼都不懂,要麼是壓在箱底忘在腦後了,要麼是運氣的因素。貧窮者把很多事情都歸於運氣。因為只有運氣是最好的借口,可以為自己的貧窮開脫。"運氣不好"是所有失敗者的療傷良藥。

  財智哲學:在商品經濟時代,人人都會有運氣,不勞而獲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為社會生產出了產品,社會才給了他的回報。

  G、知本向資本靠攏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里裝2粒,第三個格子里裝4粒,第四個格子里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國王終於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後的結果也會很驚人的。

  貧窮者的發展難,起步難,堅持更難。就那麼幾粒米,你自己都沒了胃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於最後一步。當基數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這之前的一切都是鋪墊,沒有第一粒米,就沒有後面的小車大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但是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少,要把知識變為知本,只有和資本聯姻才行。

  財智哲學:富人靠資本生錢,貧窮者靠知本致富。以知本作為資本,赤手空拳打天下,可能是現代貧窮者們最後也最輝煌的夢想。但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有俯瞰的眼光和軒昂的氣度,貧窮者內心最缺乏的其實就是這種自信。

從窮人到富人只要3步

  轟轟烈烈的「理財」旋風已經席捲大街小巷,無論「才」女還是「財」女,似乎有了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標: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學會管理錢包,做個富女人。

  第一步:儲蓄

  儲蓄?大部分讀者會質疑,這第一步也太平凡了。沒錯,致富的第一步就是儲蓄,儲蓄未必能成富翁,但不儲蓄絕對成不了富翁的。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水電房租、聚會、看電影、買新衣服……不知不覺似乎就沒有了能儲蓄的錢,那怎樣才能存到錢呢?

  不妨在每個月發工資時,計算好必須的支出後,將剩餘資產的一部分立即進行銀行定存或者基金定投。若能堅持實施,成效一定會令你大吃一驚。

  第二步:記賬

  明明記得自己這個月只花了1400元,而錢包里卻少了2600元,剩下那1200元哪裡去了呢?仔細想想,時尚包包、超眩小飾品還有一頓必勝客……不經意間花的一些小錢,最終導致了財富的悄然「蒸發」.

  要養成記賬的好習慣,在看到自己的小賬本後,聰明的女性會很清晰地判斷出什麼是必要的支出,什麼是頭腦發熱後的浪費,而在今後消費時加以避免;或者使用信用卡,輕而易舉地追查每一筆花銷的來龍去脈,提醒自己開源節流。總而言之,了解自己在投資、儲蓄與消費上的比例,才有助於平衡生活,同時作出明智的投資決定。

  第三步:選對投資工具

  每月投資5000元,多少年後能變成100萬呢?若選擇年投資回報率2%的定存方式需要15年;選擇年投資回報率5%的基金,需要12年;選擇年投資回報率10%的投資工具則只需要10年。可見,如果能選擇正確的投資工具,那麼無疑能大大加快致富的步伐,當然,希望取得高回報的同時,也應承擔較大的投資風險。

  在國內目前流行的理財工具中,主要以股票和基金為主,相對股票投資而言,投資基金將錢交給專家進行集合理財,省時省力。基金投資起點僅為1000元,那麼也就是說,用1000元投資一隻全A股市場的基金就相當於這1000元投資了全中國的企業。(夏晟蘭市場報)

  巴菲特撿10美分你願意嗎?

  最近,CCTV10轉播了世界首富與二富比爾。蓋茨與沃倫。巴菲特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們演講座談的現場情況。內布拉斯加大學是巴菲特的母校,巴菲特於1950年在該校畢業。

  這兩位當今全球最大的富翁是好朋友。在財富榜上,他們是多年的「鄰居」,一直佔據著財富榜的前兩位,在福布斯2009全球富豪榜中,比爾。蓋茨以400億美元資產排名第一,巴菲特則以370億美元資產居次席。這次之所以還拉來蓋茨「贊助」的原因之一是蓋茨在去年12月成為了巴菲特的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而眾所周知的是前幾年巴菲特對「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捐贈了310億美元,同時,意料之中的是,該基金會持有大量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

  對於兩人的異同點,巴菲特還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他說,如果比爾在馬路上看到有10美分,他是不會彎腰去撿的,而我會去撿起來。這聽上去是有幽默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但其實也是反映了巴菲特的人生態度。誠然,巴菲特一直過著相當儉樸的生活,但是從他的投資經歷看,無非都是長期投資,積小勝為大勝的案例。因此,巴菲特積累到今天的財富可以認為是從1962年創立「巴菲特有限責任合夥公司」開始的;而蓋茨的微軟公司推出第一款Windows視窗軟體是1985年。這裡,我們也可以發現,巴菲特由於人生經歷中沒有「蓋茨式」的經驗,所以儘管他認同蓋茨的人格和能力,可以把自己的大部分資產捐贈給他名下的基金會,卻無法投資蓋茨公司的股票。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理論上來說,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向蓋茨學習是沒有可能的,但是要成為巴菲特還是有機會的。只是,是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在路途中慢慢「撿10美分」,還是僅僅夢想著,有朝一日在路邊發現一個裝著百萬美元的大皮包。(理財周報)


推薦閱讀:

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
四大超級富豪只是貫徹了范蠡的一句話: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初入職場,年入10萬無結餘,如何理財?
我想做錢的主人
人生的必修課之末:如何從窮到富?-6

TAG: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