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胸椎關節糾正術

胸椎關節糾正術

1.立式端牽法

操作技巧:患者站立位,雙上肢外展上舉、屈肘、五指交叉環抱於後頸部,同時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醫者立其後,雙手從患者腋下向前穿出、屈肘、掌心向上握其前臂,下肢外旋呈丁字步態。隨其吸氣,順勢向上端推,至呼氣最深時,再稍施向上之力,即可聽到彈響聲,告複位成功。此法亦可坐位進行,操作技巧同上。

2.上肢提拉法

操作技巧:患者坐位,患側上肢伸直上舉,醫者立於旁,雙手緊握肘部,隨患者吸氣順勢上提,至吸足氣時憋住氣,再令其大口快速吐氣,與此同時,突然行向上提拉之力,如聞彈響聲即可,若未聞及,可同法反覆操作數次,至複位為止。

3.端提法

操作技巧:患者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醫者立其後,兩手從腋下穿出,五指交叉,環抱於胸前,隨其吸氣亦行順勢端提之力,至吸足時憋住氣,再令其大口快速吐氣之同時,施向上頓錯之力,也可以達到解除滑膜嵌頓,使受累關節恢復正常的效果。

4.掌按法

操作技巧:患者俯卧位,上肢置齡軀體兩側。醫者立於旁,上肢伸直,腕部背伸,五指並拔,手掌根部按於病變椎體棘突處,另一手疊壓於手掌背側,運力於掌根,沿胸椎棘突排列的方向,向前下方按壓,至適度時再稍施旋按之力,可聽到清脆的小關節彈響聲,告手法複位成功。

5.斜扳法

操作技巧:患者體位同上,醫者立於旁,一手背伸腕關節,五指微屈,以掌根按於相應胸椎棘突部位,另一手從對側腋下穿出,朝後內方向拉扳,雙手同時交錯用力,使病變部位得以康復。

6.推扳法

操作技巧:患者仰卧位,患側上肢內收屈肘,對側下肢內收並屈錢屈膝,醫者立於患側,一手托推肩關節後方,另一手按壓屈位之膝部,雙手向相反方向一推一扳,亦可聽其小關節複位的彈響聲。

7.頂拉法

操作技巧:患者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醫者立其後,右足踏在坐位上,屈鏡屈膝各90度,脛骨結節頂住病變胸椎棘突處,雙手從腋下穿出,掌心向後,置於肩前方,上下肢同時一前一後交錯施力,聽到小關節複位的彈響聲,提示手法成功。

8.胸部按壓法

操作技巧:患者仰卧位,醫者立於一側,雙手掌根重疊置於胸骨體部,令其作自然胸式呼吸數次,並隨呼吸的節律調整用力的輕重,在呼氣至最大限度時,施以突發之力,聞及彈響聲,示胸椎小關節已複位。

9.擴胸牽引法

操作技巧:患者坐位,舉雙上肢、屈肘、五指交叉抱於後頸部,醫者立其後,兩手從肩前部穿下並扣於後背處,令患者吸氣至最大限度時,先憋住氣,再大口快速吐氣,與此同時,醫者雙手施向上、向後牽提之力,亦可聽到複位小關節的彈響聲。

10.推拉法

操作技巧:患者站立位,屈肘、雙手於胸前交叉分別抱肩,屈頸含胸拔背,醫者立其後,一上肢屈肘,以掌根部頂推後凸或偏歪之胸椎棘突,另一手從腋下穿過,握拿對側腋後方朝後推拉,令患者頸背向後仰伸,當重心落於醫者向前頂推之掌根部時,再稍加施力,此時可聽到彈響聲或覺掌根下的棘突滑動感。

11.頂壓法

操作技巧:患者仰卧位,雙上肢屈肘,五指交叉抱於後頸部,醫者立其頭側,略屈右下肢能膝關節,以大腿正前方置於受累胸椎棘突處向上頂,雙手從其前臂穿出向下按壓肩前方,上下同時用力,亦可使嵌頓的滑膜或錯縫的小關節複位。

12.旋轉牽拉法

操作技巧:患者半仰卧位於治療床上,上肢置於軀體兩側,助手固定雙下肢,起對抗牽引的作用,醫者立其頭側,從腋下穿出兩手並扣於前胸,先左右旋轉脊柱,當向患側旋轉至適度時,再突施向遠心端的牽拉之力,亦可解除疾病的痛苦,使疼痛頓時消失或減輕                                                                                                                                        龍氏正骨十法院

 

1 仰頭搖正法:適用於枕寰、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患者仰卧,低枕。術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使病人頭部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後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囑病人放鬆頸肌(緩慢動2-3下),待頭轉到最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複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複位的彈響「咯得」聲。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後關節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低頭(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0度。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於30度)術者一手輕拿其後頸,以拇指按壓於錯位的橫突後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轉動頭部,當搖頭至最大角度時,動點的手用有限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按壓成阻力,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的阻力而複位。緩慢複位法根據需要可重複2-3次。

 

3 側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側擺式錯位。患者側卧、低枕、頭前屈,術者一手托其耳區頭部,另一手輕拿其後頸,拇指「定點」於錯位之橫突下方,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動作同低頭搖正法。

 

4 俯卧搖肩法:適用於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術者立其後方,用拇、食指夾於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後方,另一手扶於肩部,作向前推、向後拉的搖動,「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複位原理及適應症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於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以免關節閉鎖影響複位。

 

5 側向搬正法:適用於頸椎2-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患者仰卧,術者立於床頭,一手拿其後頸並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並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托住下頜並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並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先開後合),當頸屈向患側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鬆,,並與「動點」手協同作扳、按、牽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複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卧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適於C2-6後關節錯位,或關節滑膜嵌頓,且關節腫脹者。患者取健側卧位,低枕,將頭偏向健側前屈,充分展開患椎關節,術者雙手拇指輕力彈撥其頸部緊張肌腱(提肩胛肌、夾肌多見)作滑膜嵌頓的誘導松解,使嵌頓的滑膜退出,並揉捏頸肌使之放鬆。然後一手拇指「定點「於腫脹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對側頭面部,將頭搬起屈向健側前外45度,再搬頭向患側後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壓該隆突關節,重複2-3次即可復平。

 

7 俯卧衝壓法(旋轉分壓法):適於頸胸交界區(C6-T3)的關節錯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壓痛為例,患者俯卧於軟枕上,頭在床邊懸空,面向頸部放鬆。術者立於床頭,右手掌根部按於C7棘突左側,力點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於T1-T3棘突右旁作定點,令患者深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有限度的衝壓力下按,右手「動點力「稍加大,可重複2-3次,由於術者雙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對旋轉式錯位較易復正。對滑脫式錯位,可改為雙拇指同按於後突的椎旁兩側,在雙掌牽位頭頸時雙拇指加按壓力,以達到牽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於胸椎段錯位。

 

8 側卧推正法:適用於各種前後滑脫式錯位,對頸軸變直,反張者有效,患者側卧,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後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後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反張的椎體在運動中被推正。滑脫較重者,用牽引下推正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於推正時加牽引力,亦可復正。

 

9 牽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牽引椅。

牽引重量,16-20kg,時間5-15分鐘。

手法:選用推正法(滑脫式),搖正法:搖頭、搖肩(旋轉式),搬正法(側擺式)、綜合法(傾仰式、混合式)、反向運動法(斜角肌)

適用於頸椎間盤突出(膨出)、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徒手複位困難者)多關節多型式錯位,傾位、仰位式錯位及骨質增生合併錯位者。利用牽引使椎體間隙相應增寬,加大三條縱韌帶拉壓力,有利於前後滑脫式錯位的複位。牽引後選用搖正法、推正法、側向搬按法複位,對小關節有交鎖和滑脫嵌頓者較為安全和適用。研究證明,對於老年人的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用牽引下正骨法複位,較安全,舒適(無痛)而且療效顯著。本法對於重症頸椎病病人,可以減少其手法複位的副損傷或免除手術之苦。對於C1、C2錯位同時伴有眩暈者,應先用卧位徒手複位,再用本法治療中下段頸椎錯位,以避免因牽引剌激椎動脈而致眩暈加重。牽引下正骨法與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於QY-4型牽引椅上(牽引力及角度同牽引療法)。術者站其後,雙手扶病人雙肩緩慢向後拉至一定角度,再緩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囑患者雙手隨身體做前後擺動,頸肌放鬆,此為預備(放鬆)手法。

  9.1 牽引下推正法:適於前後滑脫式、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轉式錯位者。術者雙手拇指「定點」於後突之棘突旁椎板處(滑脫、傾仰者「定位」於同一棘突旁,旋轉者「定點」於棘偏處左右不同棘突部),雙手拉其雙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動時雙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頸椎為前滑脫(暴力性損傷),則改為由前向後推,拇指「定點」於前滑脫的椎體橫突前側,左右側分別進行,術者站於病人的側方。

  9.2 牽引下搖正法:適用於C2-T2旋轉式錯位者,或作為頸椎關節紊亂的常規調整法。手法與徒手低頭搖正法及搖肩法相同。選用複位角度後,讓患者雙手抓住坐椅後部以保持頸部前屈位,術者一手拇指按壓一選好的「定點」隆起橫突後側,另一手用搖頭或搖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間左右旋轉式錯位為例,觸診橫突部C4右側後突,C5左側後突,取30度牽引角度,左手坶指「定點」於C4右側後突的橫突,右手扶下頜作搖頭動作,在頭右轉達最大活動度時,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間複位。可重複2-3次(緩慢複位法),或加閃動力(快速複位法)。術者改用右手拇指「定點」C5右隆起之橫突後側,左手托扶下頜作搖頭活動,當左轉頭達最大角度時,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間關節複位,可加「閃動力」或重複2-3次。如錯位在頸胸交界處(C6-T2),則改用搖肩法,以拇指按於橫突後側或棘突偏歪處為「定點」,另一手掌由前向後推肩,(單側肩後旋使上體活動),重複3-5次,再如法做另一側。

  9.3 牽引下搬按法:適用於側彎側擺式錯位(鉤突關節錯位)。術者一手虎口扶於錯位椎旁隆起之橫突側方(力點以第二指掌關節處為主)作「定點」,另一手握患者對側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頸部側屈20度左右,此時「定點」手加力推按,然後還原,重複3-5次,頸椎關節側擺復正即完成。若為系列「C」形側彎或「S」形側彎,則應按序列每個按壓複位,先作健側(無癥狀側),後作患側(有癥狀側)。

 

10 反向運動法:用於松解肌痙攣、肌性牽涉性痛和肌肉的攣縮。如頸椎病正骨治療後屈頸時仍感頸連背處有牽拉性疼痛者。患者坐於凳上,術者立於其後,用同側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點(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囑患者頭先仰,然後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頭時,術者用力按住痛點,力的方向與屈頭方向相反,使痛點肌肉因兩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覆1-3次,常可使頑固性痛點消失。又如,鉤突關節錯位引起斜角肌痙攣,用牽引下正骨複位後,觸診時仍有肌緊張者,亦可應用牽引下反向運動法使之松解,對於頸肩綜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觸診時有後斜角肌緊張者,同時可觸及C5-C7橫突前方隆突處壓痛,作頭手對抗或肩手對抗法,同樣可起到作用。


推薦閱讀:

萬萬沒想到,上了鳳凰視頻專訪欄目的竟是這樣的公司!
骶髂關節錯峰
反覆痛風的後果:疼在關節,傷在腎臟
人工關節置換術切口癒合的研究_盈諾脈衝沖洗儀

TAG:關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