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代曆法常識_基本概念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歲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現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穀物的成熟周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b. 陰陽合曆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曆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曆法是陽曆,中國古代的曆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值是29.53天)。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這個數還不夠1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曆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所以陰曆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於1個太陽年,並且和自然季節大致符合。

  置閏是古代曆法中的大事。《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於是乎在矣」。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後來規定19年閏7個月。

  關於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當時置閏尚無定製,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一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為「後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曆法的重要問題。

  c. 四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後來又按夏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楚辭?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裡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後來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因為史料都是記年體的。後來曆法日趨周密,春秋二時再分冬夏二時,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製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等

推薦閱讀:

中國?江蘇「富貴村」?黃金白銀贈村民
中國著名導演年收入排行榜
2017年美媒全球最強海軍排名,中國躍居第二,為什麼第四名是英國?
中國沒有低端人口---------或許因為我們都是低端人口
如果失去朝鮮,中國將會怎樣?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