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了解古代真正的「見面禮」嗎?

禮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稱之夏」!《禮記》曰:「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作為曾經最講究禮儀的國家,在握手禮普及之前,國人常用的禮儀又有哪些?

揖禮

揖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最常用的禮節,起源於西周以前,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攝政王周公採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在此之後,揖禮行於天下。

古代作揖與後代不同,是推手的動作。據說,這種「推手」的禮節在古代分為三種情況,在面對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對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同姓賓客行禮時,則要推手微向上。

據《周禮》記載,根據行禮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天揖、時揖、土揖、長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天揖

在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禮儀場合中,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俯身約60度。

時揖

多用於同輩日常見面的辭別禮。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

土揖

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

長揖

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長揖表示敬重,但有時候也會給人倨傲之感。

特揖是指一個一個的作揖;旅揖指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揖三下。《周禮·夏官·司士》中記載:「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此外,揖禮還包括叉手揖禮和抱拳揖禮。

叉手揖禮

唐、宋、金遼、金、元時期盛行一種名為叉手禮的揖禮,又叫交手禮。史書記載和出土實物資料顯示,叉手禮這種行禮方式,出現於唐末,流行於五代、遼、宋、金、元時期。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

同一種禮儀在不同時期略有不同,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宋代的叉手禮,也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翹。

抱拳揖禮

抱拳揖禮源於古代軍禮,抱拳揖禮是因為在行軍禮時,右手拿著武器,因而,左手抱蓋於握著武器的右手背上。抱拳揖禮在民間流行起於周初,盛行於明、清、民國時期。

抱拳的標準姿勢是:左腳上前一步,右腳跟上;並步的同時,兩手環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併攏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彎曲,兩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出。此禮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拱手禮

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見面禮義。據說揖禮隨著不斷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引手向上」的動作,即雙手合抱向上,類似拱形,由此引申出拱手禮。

中國古禮有吉凶之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手部》記載:「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由此可見,行拱手禮時,一般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兩手合抱於胸前。若遇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中國古人以左為敬,所以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重。女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據說是因為男子以左為尊,女子以右為尊,若遇喪事行禮,反之。

跪拜禮

跪拜之禮是使用年代最長、最為繁瑣的一種禮節。是君對臣、卑對尊、幼對長表示恭敬順服的禮節。跪拜禮的形成,最初與古代人的坐姿有關,在先民尚未發明桌椅以前,貴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兩膝著地,臀部著於腳跟,這種坐姿與跪姿非常相近,逐漸演化出跪拜之禮。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的「九拜」卻是另外的樣子。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其中,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也稱其為「吉事之拜」。振動、吉拜、凶拜後被稱為「凶事之拜」。跪拜方式還有,奇拜、褒拜、肅拜。

「吉事之拜」

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見面禮節。鄭玄注釋《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節說:「稽首,拜頭至地也」。稽首就是在跪拜時俯伏向下直至頭碰到地面並且要停留一會兒的禮節形式。是下對上見面時表示畢恭畢敬的大禮。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形式。舊時給尊長者寫信,在開頭時常用 「某某稽首」的字樣即源於此。

頓首

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也稱為「叩頭」。它的形式與稽首相同,只是頭觸地後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後來引申為書信語的開頭或結尾,唐朝柳宗元所寫《獻平準夷雅表》中就有這樣的用法:「臣宗元誠恐誠懼,頓首頓首。」

空首

空首是古代上答下的禮節形式,也稱為「拜手」。《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節說:「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即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到地,然後俯下頭至手而不接觸地面。所謂「空」就是兩手拱合,俯頭至手和心持平,頭在空中而不叩頭到地面,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自隋唐凳椅普及後,人們不再「席地而坐」, 「空首」演變為躬身示禮的形式。

「凶事之拜」

振動

振動是喪禮相見中最隆重的跪拜禮節。鄭玄注《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節說:「動,讀為董,書亦或為董。振董,以兩手相擊也。……振動,戰慄變動之拜。」這種禮節的形式不僅要行頓首之禮,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慄不已,表示對喪者悲痛哀悼的感情。

吉拜

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後和喪家相見行「吉拜」禮。根據記載,吉拜是先空首拜,然後頓首拜。

凶拜

凶拜是居喪期間答拜賓客的禮節。鄭玄註:「凶拜,稽顙而後拜,謂三年服者。」這一禮節形式是先頓首拜,然後空首拜。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以此禮答拜賓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

奇拜與褒拜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體現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

奇拜

奇為單數,「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

鄭玄注《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節說:「褒讀為報,報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兩次或兩次以上。

肅拜

據說,肅拜也屬於「正拜」的一種,此禮唯在軍中使用,甲胄在身,只直身肅容而微微下手以拜。

肅拜也是古代女子常用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不過,古代女子很少行跪拜禮,一般只在婚禮或者喪禮時才有跪拜的可能。但這並非是出自於對女子的尊重,而是因為跪拜禮是中國古代最隆重的社交禮節,按照古代的傳統,女子被排斥在社交活動之外,所以很少行跪拜禮。

隨著社會的進步,跪拜之禮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作為一種曾經有過的傳統禮俗,仍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跪拜之禮如今並未絕跡,主要是用於對亡靈的祭拜,演變成一種習俗,不再是法定的禮儀制度。

萬福禮

古禮法對女子來說相對的自由或者說是不重視,萬福禮是中國古代女子常見禮儀之一。

萬福禮應是:左手半握拳,右手手掌覆蓋拳上,置靠於腹部正前,左腳後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萬福,更加符合我們華夏文明的要求。「女道萬福男作揖。」這是宋明之後歷史的真實寫照。

鞠躬禮

「鞠躬」起源於中國,商代有一種祭天儀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塊,而將整體彎捲成圓的鞠形,再擺到祭處奉祭,以此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後世演繹成日常禮節,彎腰、低頭,避開對方視線,向其表示恭順和沒有敵意。

《論語·鄉黨》:「入公門,鞠躬如也。」鞠躬禮在我國有相當長的歷史,至今仍然是我們日常生活、社交活動中的重要禮節之一。

鞠躬的深淺也會傳達出不同的意思。淺度鞠躬上身彎曲約在15-30度,多用於一般場合,表示尊敬、友好之意。中度鞠躬上身彎曲約30-45度,適合於一般性感謝、敬意、歉意。深度鞠躬上身彎曲約45-90度,表示鄭重、虔誠的敬意、悔恨。只需致禮一次,不可連續、重複施禮。

握手禮

握手禮源自歐洲,自辛亥革命後傳入我國。孫中山認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必須要摧毀它的禮制。用新式的體現平等理念的握手禮取代跪拜禮,是辛亥革命任務的一部分。

握手禮一直沿用至今,是大家最為熟悉的見面禮儀。但要注意的是,在握手時一定要用右手主人、長輩、上司、女士主動伸出手,客人、晚輩、下屬、男士再相迎握手。

禮,雖然浮於表面,卻能映射人心,是傲是謙,是恭是夷,盡皆在禮古代禮儀雖然含有濃厚的封建等級色彩,但不可否認其收斂人心的重要作用。全盤推翻古代禮儀實為過猶不及,面對禮崩樂壞、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克己復禮,從我做起!

作者:「還原社」

推薦閱讀:

別被媚娘妝帶跑偏,揭秘最真實的唐宋五代美妝風尚
為什麼有人說即使不使用火器的前提下,近代化軍隊仍然可以在白刃戰中打敗中世紀軍隊?
怎麼評價羅織經這樣一本邪惡文學?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