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興也女人,亡也女人,二人經歷何其相似,但結局截然相反
向敬之
清朝興也女人,亡也女人。
在清朝統治史上,初期的孝庄太后和末期的慈禧太后,都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可以說,二人的存在,都直接決定了清朝爭取長達四五十年的命運。這兩個女人,雖時隔兩百餘年,然而政治經歷又何其相似,但結局大相徑庭。
孝庄影響皇太極、順治和康熙三代,見證了清朝日益興盛;而慈禧聯繫咸豐、同治、光緒三朝,陪伴著清朝走向衰亡。
1
先說孝庄太后。
孝庄,原名布木布泰,來自蒙古科爾沁部,13歲嫁給皇太極。皇太極即汗位後,布木布泰被封為西側妃,又稱西宮福晉,後受封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後來的順治帝福臨。
《孝庄秘史》中劉德凱版皇太極和寧靜版庄妃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駕崩,庄妃得小叔子睿親王多爾袞妥協、力助,扶其子福臨即位,改年號為「順治」,與其姑母、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十八年世祖駕崩,皇三子玄燁即位為康熙帝,尊為孝庄為太皇太后,稱昭聖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病逝。
而慈禧太后呢?
慈禧,海西女真扈倫四部葉赫那拉氏,16歲年入宮,咸豐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咸豐六年(1856)生後來的同治帝載淳,封懿妃,次年晉懿貴妃,居西宮。
慈禧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帝駕崩,與孝貞顯皇后(慈安)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後聯合慈安太后,得小叔子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1875年同治帝崩逝,絕嗣,慈禧擇其侄載湉繼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慈安死後慈禧獨專大權。1908年11月,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3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去世。
2
孝庄雖沒有像慈禧那樣進行垂簾聽政,但在順治一朝、康熙前期,她都是兩任皇帝最好的政治導師。孝庄和慈禧二人都是由西宮偏妃得力於小叔子幫助,母憑子貴,走上皇權頂點,由聖母皇太后變太皇太后,在很長的一段時期決定了清朝的走向。
孝庄畫像
不僅如此,她們在做妃子時,便顯示出了充分的政治才幹。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下令將洪押至盛京,派漢臣范文程等輪番勸說。皇太極自知,數十萬清軍、數百萬清人是無法完勝數百萬明軍、數千萬明人的,要想贏得這一場戰爭,就必須收服洪承疇這樣的大才。誰料,洪不屈,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
永福宮庄妃主動請纓,親自勸說,「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蔘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此事廣為流傳,後世也多有作品演繹,有小說《清史演義》稱庄妃用美人計把床下辦不了的事情床上辦,有電視劇《雍正王朝》說庄妃借學習儒家經典拜師洪承疇套近乎的,但詳細記載並不見於正史,真實性學術界尚有爭議。
而慈禧工於書法,為其干政準備了先決條件。咸豐帝時,南有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大半個中國,北有英法聯軍入侵京津一路向西,內憂外患,讓本來體弱多病的他心力憔悴。於是,咸豐帝常口授,讓懿貴妃代筆批閱奏章,且允許她發表意見。
宮門房檐下懸慈禧御筆
1860年9月21日,清軍在八里橋一役失利,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懿貴妃極力諫阻,請求咸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為此觸怒咸豐,差點招來殺身之禍。奕?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勸咸豐廢約再戰。只因咸豐病危,只好作罷。
3
不僅如此,孝庄和慈禧在後世之君任期內,體現的政治價值越大。
對於孝庄,後世的評價可以說話。清史專家楊珍說:「孝庄是公認的明清之際傑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關特別困難的情況下,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而且保護培養了順治、康熙歷史名君,對扭轉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使中國歸於統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沒有像慈禧那樣垂簾聽政,始終處於幕後,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版孝庄和陳道明版康熙
作為當事人之一的康熙,對祖母的評價更有說服力:「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此話款款深情,見諸《清聖祖聖訓》卷一《聖孝》。
皇太極駕崩後,以其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為首的「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32歲的孝庄與皇太極孝端皇后多方斡旋,使多爾袞得攝政王稱號和實權後,改為支持皇九子福臨繼位。多爾袞位高權重,依然覬覦皇位,不斷迫使幼主加封自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甚至皇父攝政王,追封自己的生母為皇后,這是皇帝才幹的事情。
馬景濤版多爾袞
孝庄全力輔佐順治,又對多爾袞施展謀略、軟硬兼施,紓解其野心慾望,鞏固了順治的帝位。後來,8歲的康熙登基,孝庄再次輔佐,授以治國安邦方略,一邊與索尼、鰲拜四大顧命大臣鬥智鬥法,一邊支持康熙平定「三藩」、收復台灣、驅逐沙俄、親征準噶爾。康熙前期許多重大決策、重大事件,都是同孝庄的籌謀擘畫密不可分。
而慈禧,要用事實來做說明。慈禧太后從剷除肅順顧命陣營開始,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她能讓奕?這樣能幹親王執政多年,也能用奕劻那樣的貪腐草包總理軍政。她一邊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一邊支持保守派實力壯大制約洋務派。她可以在列強入侵時激發義和拳調轉槍頭「扶清滅洋」,也可以突然改變主意和洋人合作向義和團磨刀霍霍。
《走向共和》里的呂中版慈禧和王冰版李鴻章
慈禧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花巨資從西方買來一流的軍艦槍炮,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操練新軍,甚至暫時支持維新派的百日改革。當其經歷庚子這一場大禍之後,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4
不論後世之人如何拿所謂委身洪承疇、下嫁多爾袞的事情給孝庄潑髒水,但她對清朝的興盛厥功甚偉。她生活儉樸,不事奢華,戡亂「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徵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
《康熙王朝》中的孝庄與陳韋辰版幼年康熙
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庄病危,康熙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率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
趙爾巽修《清史稿》評價孝庄:「世祖、聖祖皆以沖齡踐祚,孝庄皇后,當時無建垂簾之議者。殷憂啟聖,遂定中原,克底於昇平。」
而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該上恥辱柱。1885年,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慈禧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不平等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於此,左宗棠曾直指主和的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但沒有慈禧拍板,李鴻章再有聲威,也是無濟於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的《馬關條約》、1900年庚子拳亂導致的《辛丑和約》,也都是李鴻章為首席談判大臣,但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人,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李鴻章(右前一)在《辛丑條約》簽訂會場
甲午海戰前,慈禧明曉日本動武傾向,但對內務府挪用北洋水師添置裝備的軍費,為其辦萬壽大典興奮不已。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而對當時官場上下貪腐成風,慈禧洞察而不制止,甚至對言官彈劾也是一百個不高興,從而徹底地蛀空了滿清這個曾經的「天朝上國」。
《清史稿》主修趙爾巽
《清史稿》對其也有一個較客觀的評價:「及文宗末造,孝貞、孝欽兩皇后躬收政柄,內有賢王,外有名將相,削平大難,宏贊中興。不幸穆宗即世,孝貞皇后崩,孝欽皇后聽政久,稍稍營離宮,修慶典,視聖祖奉孝庄皇后、高宗奉孝聖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顧竊竊然有私議者,外侮迭乘,災祲屢見,非其時也。不幸與德宗意恉不協,一激而啟戊戌之爭,再激而成庚子之亂。晚乃壹意變法,怵天命之難諶,察人心之將渙,而欲救之以立憲,百端並舉,政急民煩,陵土未乾,國步遂改。綜一代之興亡,繫於宮闈。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這個孝欽,即為慈禧。
對清史研究極有發言權的趙爾巽,已將慈禧和孝庄,做了一個歷史的比較。
推薦閱讀:
※久經沙場的鰲拜為何會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紀曉嵐為什麼要巴結和珅?
※清朝末年的新軍戰鬥力到底如何?與當時西方列強軍隊相比如何?
※是什麼造成了對清朝刻板的偏見?
※到底如何看待清朝這個朝代?
TAG: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