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私生子是社會不可逆轉和迴避的現實
《文物鑒定與鑒賞》編者按:2011年4月7日至11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暨西安文化遺產博覽會」 在西安大唐西市隆重舉行,為老百姓提供了精彩紛呈的免費文化大餐。同期,還舉辦了第二屆民辦博物館發展西安論壇和民辦博物館館長座談會,會議邀請了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羅靜,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馬自樹,陝西省原副省長、陝西省民間博物館協會名譽會長鞏德順,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陝西省博物館學會名譽會長郭憲曾,以及國內26個省、市、自治區國有、民辦博物館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官員,美國、港台地區、新加坡的專家學者,國內高校領導一百多人。此次會議不僅參會人員層次高,而且成果豐碩,尤為引人注目的發言是寧夏收藏家協會王治國會長的發言,現將該文共享給各位讀者。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生事物和意想不到的事情時時都在中國大地層出不窮,特別是近20餘年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已遍及960萬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徹底改變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把國寶文物當垃圾的狀況,凡古舊之物都已成眾人追捧收藏的對象。2.4億鬼谷子元青花大罐餘熱還未褪去,5.5億清乾隆洋彩鏤空瓶的重磅炸彈又引起收藏領域的連鎖反應。收藏已成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各主流媒體的收藏專題欄目及以收藏為題材的電視劇連連登場,再加上不少主題與收藏無關的電視劇,也是背景畫面充滿各類古舊藏品,由此引發了不少人爭把垃圾贗品當國寶的奇怪現象。於是各種贗品也就乘機紛紛出籠,導致不少熱情高漲的收藏愛好者連連上當。再加上個別的文物老專家繼續沿用已不能面對贗品造假新伎倆的標型學理論,如再用此理論鑒定文物就如同用10年前的殺毒軟體殺10年後的計算機病毒。新的微觀鑒定理論又沒有被有些有話語權的專家所掌握,還有科技鑒定還未完全完善成熟,甚至一些偽專家不負責任開出不具法律權威的鑒定證書滿天爛飛,瞬間給收藏的大好形勢蒙上了一層深深的陰影,使許多熱情高漲的收藏愛好者談藏懼贗真假難辨,無所適從,想收藏而又怕收藏。在這種形勢下,不少因各種複雜原因出世的「文物私生子」,被海洋般的贗品所淹沒覆蓋,珍貴的文物無人承認,無人敢收藏,於是就造成了文物外流和被毀的現象。在此緊要時刻,所幸民間收藏家中出現了一批有責任、有眼力的人士,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自己的血汗錢,義務挖掘性地保護淹沒在贗品垃圾中的國寶,用心為國家呵護這批「文物私生子」。不幸的是此義舉卻接連遭到社會上種種非議,甚至誹謗。民間到底有無珍貴文物,各種動機的收藏應該怎樣定義評價,已是收藏領域爭論的一個焦點。鑒此,筆者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客觀淺談自己的觀點,以其證明民間確還有文物國寶存在的事實和根據,同時也望引起社會對民間收藏這類文物國寶的收藏家和民間博物館創辦者給以正確認識和起碼的尊重。 一、近20年,國家正規考古出土文物稀少的非正常量背後真正原因大家都共知,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國採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加之中央嚴禁建樓、堂、館、所的政策及經濟基礎等原因,致使1992年前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基本建設動作,動土方量也極小,可在這動土量極小的情況下,竟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同樣,中國在進入九十年代至今的二十年內,經濟大發展,政策大開放,基本建設可謂是五千年歷史的空前絕後。綜觀全國建設,近二十年的動土方量比歷史上五千年動土方量的總和不知要多多少倍數,可在這樣規模宏大的動土方量中,卻遠沒有前四十年出土的文物豐富和量大,不合常理,令人質疑。下面,我們僅以元青花為個例,深入剖析,看其究果。
我國現館藏的出土元青花共205件,均是1950年至2006年在全國16個省、市出土,其中安徽30件、北京20件、河北13件、江蘇20件、江西61件、湖北5件、湖南3件、河南1件、山東5件、四川4件、內蒙31件、甘肅4件、廣西1件、新疆2件、浙江4件、吉林1件。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一個非常不正常的奇怪現象,205件內其中有193件是從1950年到1992年所出土的,1993年到1996年一件也未出土,從1996年至今僅出土12件。這種奇怪的現象難道正常嗎?按照常理應發現比193件更多的元青花才對。那麼不正常的背後存在著什麼呢? 近年來,全國各大媒體時常披露,某某建築商發現文物遺址不報告,強行破壞進行施工。近日《人民日報》報道:江蘇鎮江13座宋元糧倉在挖掘機的不停施工中遭到巨大毀壞,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大型商住樓盤——「如意江南」。雖然當地政府已叫停介入調查,卻再也無法恢復宋元糧倉的歷史原貌(此糧倉曾入圍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初選),始為遺憾。如此建築商破壞文物遺址只是無數案例中的個例。再如2007年國家在寧夏鹽池古峰庄修築道路,挖掘機一下挖出三塊重達3600克的金牌(後經考證是隋代末期農民起義領袖向海明遺物),被四位攤土的農民撿得,然後在銀川古玩市場兜售半月余,竟無一人相信與敢認,還有不少人認為是鉛上塗的化學金粉,將其民工趕出店門,幸得鹽池文物、公安部門及時聞訊追繳,現珍藏於寧夏博物館。另例,遼寧一農民偶在內蒙草原撿一金牌,據中央電視台專題報道也是一波三折,頗具戲劇性。該農民前後數年先後上央視《鑒寶》欄目、國家博物館、故宮、遼寧博物館等權威單位求鑒,均說是贗品,農民無奈找一金匠出售,就在金匠將此金牌化為金水的千鈞一髮時刻,幸得某收藏家拯救,倖免被毀。後被內蒙大學某老教授,眼含熱淚雙手顫抖地鑒識是先祖忽必烈的傳令金牌,以五萬元收購,現珍藏於內蒙古大學博物館。以上事例,不僅是全國無數事例的個例,也是龐大浩瀚無數民間老百姓發現出土文物已知的個例。目前,還不知有多少不為人知而隱匿在民間的珍貴文物,為什麼會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在1980年以前,人們的思想觀念均還停留在文革之時。當時整個國家是:人們都把古玩視為垃圾,一旦發現文物,均視為垃圾和封資修的東西,一律銷毀,同時百姓大都視出土文物(除金銀外)為不祥之物,所以才有當時國家從民間老百姓手中發現徵集許多文物的事例,當然也有不少百姓主動報告上交文物的事例。再看今天全國上下誰人不知文物珍貴值錢,甚至收藏熱已把不少人搞得連贗品、垃圾都當作國寶,所以才有時下動土方量雖大,但很少再有老百姓發現文物主動上交報告的事。此種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深思嗎? 僅從此一斑就可窺全國偌大民間還不知有多少類似這樣命運的文物處在不良境地之中,甚至還不知又有多少連持有者都不知為何物何價值的珍貴文物,處在隨時隨地都有被毀被滅的危險境地。如何及時發現並搶救這些文物,已是當前國家文物工作者刻不容緩應對的大事。二、觸目驚心的盜墓狂潮,給文物保護造成損失知多少
收藏熱潮不僅加劇了盜墓之風,也給國家的文化遺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致使無數珍貴文物和國寶散失民間,流落海外,甚至隨時都有面臨損毀的可能。對此問題,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在做客鳳凰衛視時談到:我國目前盜墓之風猖獗,其盜墓賊的活動已呈現出組織集團化、裝備現代科技化的趨勢,其水平不亞於甚至超越專業的考古人員,盜掘之風蔓延全國。 「十墓九空」已成為全國考古文物工作者們蒼涼無奈的感嘆。每當國家撥專項資金鄭重其事地打開一座座古墓時,面對的卻是盜墓賊留下的「紀念物」和犯罪痕迹,此時的考古工作者是既失望又氣憤,同時也頗感無奈。有限的考古經費耗時七年之久的曹操墓發掘,竟然是一座早已被盜墓賊光顧掠奪過的空墓。如果發掘的是原始墓,也絕不會招致無端的猜忌和非議,但也僅僅是如果而已。再看洛陽唐代皇家恭陵墓被盜墓賊炸開光顧後,無數珍貴文物被數次中轉倒賣到香港,幸得公安部門及時破案追繳,案犯被處決,文物現被珍藏於洛陽博物館。還有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央電視台報道唐代李隆基武惠妃重達過噸的石棺槨竟然出現在美國國土上,如此龐大的文物,如此規格的陵墓被盜,竟沒有被發現,但它又是如何被運至美國?令人匪夷所思併產生無限的猜忌。幸得國家出面追繳,才使棺槨重返故地。另據以往國家已開掘的皇家唐墓,一般金器都在千件左右,如此武惠妃皇墓還不知又有多少其他珍貴文物仍散落在民間或境外。2010年公安部門破獲收繳的秦皇陵盜掘一案,也僅是眾多盜墓案中的個案。我們再看一下,安徽蚌埠博物館現珍藏的元青花大罐,屬國寶級文物,竟然是從被盜過的明代開國功臣湯和墓中被盜墓賊所丟棄的一件殘器,其餘完整元青花之器和其他珍貴文物今又被當時的盜墓賊置於何方?再如4月8日中央電視台新聞報道,西安發現十四座漢代張安世大墓,其中十三座竟是被盜的空墓。 以上幾例,僅是盜墓潮中九牛一毛的個例,再看媒體報道的觸目驚心盜墓案例又知多少?更重要的是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大小盜墓案又是多少?因此而流落海外或散失民間處於不良狀態隨時都有被毀的文物又知多少?但更為可怕的是還有相當數量因其珍貴价值大而連文物專家都不敢認、不敢相信的又有多少?(已有不少事實證明確是如此)今凡是國家考古發掘的古墓大都是發現盜墓後的被動搶救性發掘,致使大量文物脫離原地流入民間,面對這殘酷的現實,怎樣應對已是政府和文物工作者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既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既成事實,就應面對現實去考慮應該如何實施搶救。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我們一些動機良好而又十分無知的專家竟然在面對民間出土文物時不願承認,以一個「假」字便了事。事後他們的理論根據是:如果說真,那將會更加助長盜墓之風。真是可憐可悲!如此觀念實是個別文物工作者的淪落和無知,同時也反映出我們國家文物政策規定的滯後。作為政府文物部門和文物工作者,所肩負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就是發掘和研究保護文物。不但要研究保護好考古出土和館藏文物,更要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流失在民間的文物。國家有條件徵集則征,如無條件徵集則要向民間文物持有者宣傳教育保護好文物,並登記在冊,讓國家擇機擇時徵購。這應是每一級、每一個文物工作者應盡的義務。而不應該在主觀上為了防止盜墓之風蔓延,就故意將真文物鑒定為贗品,致使無知的持有者不是將文物損毀,就是將其湮滅在民間或廉價流出國門,如此做法實為文物工作者的無知和失職犯罪。 當前,面對盜墓猖獗,國家應積極建立起有關文物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大嚴厲打擊力度,時時看好「三門」(墓門、館門、國門)。針對「三門」,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政策和措施,特別在教育、防範、打擊三個環節並重應對,才能奏效。時下不少文物專家對於文物有償鑒定和各類活動,真可謂趨之若鶩,反覆利用收藏熱的機會,四處走穴,大斂錢財,不負責任地亂出鑒定證書,此行真是有辱文物工作者的使命,有損國家聲譽。據了解,國外特別是大英博物館,針對民間求鑒的文物,一律實行免費鑒定,他們的觀點理由:一是文物工作者拿著納稅人的薪金,理應為社會免費鑒定文物。二是文物工作的職責權利義務就是研究保護文物,而鑒定發現民間文物就是義務、權利和責任的具體體現。這真可謂是觀念的區別,如若我們國家的文物工作者,能及時轉變觀念並付諸行動,那將是我國文物事業和收藏行業的福音。三、「文物私生子」已成為不可迴避的社會現實問題
我們國家的文物、國寶一般均指歷代傳世又傳承有序或故宮歷代皇帝所傳之物,再就是國家考古工作者,以考古程序發掘出土的文物,才得以認可並給予名分和冊封,爾後被博物館收藏、保管、展示,才可謂是國家的文物嫡生子。那麼像我們以上所談的,近20年來因翻天覆地的建設動土而出土的流入民間的無數文物,因各種複雜原因無法取得合法身份,現都已淪為「文物私生子」。因這部分文物的出土都處在偶然和不確定因素中,加之第一手接觸到文物的人,全都是文化素養較低的勞工,無法估量文物的內涵和價值。對偶然得到的文物,在利益的誘惑下,他們的第一選擇就是隱藏並伺機賣錢,而他們卻又沒有明確的銷售渠道和對象,自然而然拿到地攤和古玩市場銷售。因此類事件都是在施工偶然間發生,國家不可能有及時的監管機制和條件,在利益的誘惑下,此類文物很自然地就這樣流入了市場,進入了民間。從此這些文物就淪落成了地地道道的「文物私生子」,無法得到認可和妥善的呵護保管。可以確切地說,20多年翻天覆地的基本建設,此類文物的數量是一個無法估量的天文數字。 我們再以複雜的心情來看因盜墓而產生的「文物私生子」的去向及處境。因盜墓者的構成階層不是完全相同,一部分是多年專業從事盜墓的人,他們所盜文物大都有定向銷售渠道,境外居多,國內也有一定數量。但近年來,由於國家加強海關檢查和境外追繳的力度,再加國內購價的提升,所以大部分盜品還是以各種隱蔽的方式流入國內的不同地區和市場。另外一部分是專業盜墓者原先僱傭的大批幫手們,近些年來也紛紛學習效仿,組織人馬另起爐灶肆意盜墓。但他們這一批人由於沒有定向的銷售渠道,於是就以不同的方法手段,先將贓物隱蔽一段時間,爾後秘密的異地進行銷贓。總之他們會以不同手段進入現在十分活躍開放而又魚龍混雜的古玩市場。眾所周知,在古玩市場上,現在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贗品,此類文物隱身在海洋般的贗品中,全憑有眼力的人來發現、購買、收藏它。 收藏熱的大潮,已使黨、政、軍、警的不少人員涉入收藏,更有大批成功企業家、知識分子、白領、離退休的老幹部和社會一部分閑散人員也都紛紛加入收藏大軍。十幾年來,在這批收藏隊伍中,已有相當數量的人員經過刻骨銘心的上當交學費,現已練就了一定的識別鑒賞能力,特別是已創辦了民營博物館的成功人士,一旦有出土文物和珍品混雜在古玩市場和地攤的贗品堆中,都難逃他們的慧眼。他們都會用自己省吃儉用的血汗錢,毫不猶豫地將其秒殺。收藏的樂趣已使他們痴迷上癮,但凡是迷上收藏的人都有一個共性的特點,就是一般不會躋身於麻將桌前和賭場,更不會將錢無端地花在豪華娛樂場所,往往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省吃儉用,而在收藏購買文物時卻是毫不吝嗇,傾其所有,顯得魄力十足。
儘管這批人的收藏目的、動機不盡相同,有的是愛好和研究,有的是收藏,有的是投資,有的是投機,有的是攀附風雅裝點門面等等。但客觀上他們的行為都已演變成了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善行和義舉。因為他們捨不得用自己的血汗錢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而是替國家和社會義務在購買、呵護、保管「文物私生子」。與那些用不義之財進出澳門賭場,一注就輸掉幾個億的一些人士相比,與那些浪跡於天上人間類的豪華風月場所的人員相比,他們的所為更應受到人們稱道,所以我們應該向那些用自己血汗錢義務為國家、為社會收購、保管文物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儘管他們每個人的主觀動機各有不同,但客觀上都已起到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歷史保管、保護文物的直接作用。因為文物永遠都屬於社會,每個現時擁有者,都只不過是一個用自己的血汗錢購買、保管文物的義務保管員和守護者。因為人死後,是什麼都帶不走的,他既然用血汗錢購買文物,就會用十二分的心思呵護和保管。如國家暫不徵收和無人接手,也可能會世世代代都為國家充當好義務保管員。所以這些收藏家和他們收留的「文物私生子」在渴盼企求:「在文革極左思想體系指導下產生的文物法能夠儘快完善至適應當前新形勢的收藏發展。」 此觀點實際上早在清末、民國已被收藏先賢大家以實際行動所證實。張伯駒老先生當年以豪門之後坐擁豪資豪宅,但因收藏的嗜好,將其家中豪資用光,又將豪宅搭上,收藏國寶無數。而卻守護著這些國寶過了數十年的清貧生活,生前就已悉數捐給國家和社會。我們今天能有幸在博物館裡看到這些國寶,能不感謝這位犧牲自己利益,成全國家文博事業的先賢嗎?再看朱家溍、孫瀛洲等不少收藏前輩不也都是在用自己的血汗錢畢生在為國家義務收購搶救文物,而在生前生後都又無償歸於國家、社會。相信我們今天的大批收藏家和民營博物館創辦者中,也有不少人會步這些先賢的後塵,成就文物歷史的一段佳話,其中民辦博物館第一人馬未都就已率先做出了榜樣,生前就已將文物準備捐獻給國家的事辦妥。即使那些生前來不及安排的人,歷史和時間也同樣自然會幫助其完成讓文物歸屬社會和國家的使命。因為凡是搞收藏的人,都會感悟到這一點,比如我們今天上手保管的某件國寶文物,昨天歸屬的也許是什麼王公貴族,前天又歸屬的可能又是什麼皇親國戚,可今天怎麼又到了我們手中,這也是昨天、前天的主人不曾料到的事,所以我們也只不過是歷史和時間讓我們暫時擁有保管,明天不知將又有誰來接手,後天又不知將是誰在守護。誰想將文物永遠歸屬自己所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為它永遠屬於社會,屬於國家。 所以說,雖然每個人的收藏動機各不相同,但對其客觀所起到的作用和價值不可忽視和低估,更不該無端加以指責非議,不僅要以積極正面的心態去面對,更應該得到社會的重視、支持和尊重。特別是在當前,面對無數因以上兩大因素出土的「文物私生子」無人敢認、無人接管的特殊歷史階段,這些收藏家和民間博物館的創辦人,敢於頂壓力、冒風險做此義舉,相信歷史和時間會給他們一個公道和正確的評價。同時還應看到昨天90年代初民營企業家不被重視和尊重的社會地位,就是今天收藏家和民辦博物館創辦人的社會地位,更應相信明天收藏家和民辦博物館創辦人的社會地位就是今天成功民營企業家處處受尊敬、國家也重視支持的社會地位。文物保護的春天將要到來,收藏的盛世將會更加繁榮昌盛,讓我們共同拭目以待。推薦閱讀:
※如何評論《國家形象宣傳片》這個欄目?
※雲速數據挖掘之勇氣
※有錢人都看不起窮人嘛?
※好久不聯繫的朋友突然向我借錢,要借給他嗎?
※女權是怎麼和賣淫聯繫到一起的呢?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