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克隆技術讓男人多餘,人造子宮讓女人也多餘?

現在,似乎人的一切行為和活動都需要工具來幫助。

生育也有了新突破。

文 | 張田勘  瞭望智庫特約科技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最近,美國費城的醫生們研發了一個相當於人造子宮的裝置,育嬰生物袋,其要素構成是:

*無菌

*有羊水(混合的電解質溶液)

*血液循環系統(模擬動靜脈血管的供血和回收代謝廢物)

該裝置主要模擬了人的子宮狀態,為胎兒提供生存環境。

但是,目前這種人造子宮還只用於動物,確切地說,是用於早產的小羊,以保護小羊過度弱小的肺部和心臟,結果令人鼓舞。

對8隻小羊胎的試驗表明,讓它們先在母羊的子宮中長到105-120天大(相當於人類早產兒)的時候,再將它們放入人造子宮中養育4周左右,4周後,除了一些小羊出現輕微的肺部炎症外,生下的小羊都非常健康。安樂死解剖小羊的腦和肺部情況發現,它們與足月出生的小羊沒什麼不同;另一部分小羊生長超過一年,結果也與正常生殖的小羊沒有什麼差異,都十分健康可愛。

這個結果當然讓人振奮,並且讓人浮想聯翩,未來這樣的人造子宮也可以用於人類的生育。想想那些為生育和哺乳付出太多艱辛和痛苦的女性,以及被一孕傻三年嚇怕了准媽媽們,這種人造子宮就會被寄予厚望,而且將有巨大的市場。

事實果真如此嘛?

 

1

未來生育技術的幻想


未來,實際操作可能是這樣的,人造子宮可能成為人工生殖技術最新的第六代或第N代。

第一代人工生殖技術是體外授精和胚胎移植;

第二代人工生殖技術是胞質內單精子注射,將精子注入到卵子並發育成有4-8個細胞的早期胚胎,再將胚胎移植到人的子宮內繼續生長發育直至分娩;

第三代人工生殖技術是胚胎移植前診斷(PGD),主要適用於夫婦雙方或一方患有遺傳性疾病,從發育到8個細胞以上的胚胎中取出一個細胞進行細胞遺傳學或分子遺傳學檢查,再將檢查結果正常的胚胎植入子宮內孕育,以達到優生優育目的。

第四代人工生殖技術是將卵巢幹細胞的線粒體進行提取,然後再將這些線粒體注射到自身的卵細胞中,通過這一方式,讓衰老的卵細胞進行重生,從而讓女性生產新的卵細胞,有利於高齡女性生育。

第五代人工生殖技術是三親嬰兒,把健康捐贈者的卵子細胞核剔除,把有線粒體缺陷的女性的卵子細胞核取出並植入捐贈者的去除了細胞核的卵子中,再進行授精並植入子宮孕育,後代便具有一位父親和兩位母親的遺傳物質,但其中一位母親提供的是線粒體DNA,而另一位母親貢獻主要遺傳物質——細胞核DNA。

現在,人造子宮可能成為第六代或第N代人工生殖技術,推廣到人類的生育中。自己不願意生育的夫婦提取自己的精子和卵子在體外授精後,培養成胚胎,可植入到人造子宮孕育,這種人造子宮類似現在的生物袋,裡面不僅有羊水、血液循環系統,以供給胎兒養分和氧氣,還可能模擬母親自然子宮的無菌、溫暖和富有彈性的條件。

但是,人造子宮必須逼真地模擬胎兒從母體吸引營養和氧氣的結構,這個結構就是胎盤。

在子宮中孕育的胎兒通過胎盤、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扁圓形的胎盤靠近胎兒的一面附有臍帶,臍帶與胎兒相連,胎盤靠近母體的一面與母體的子宮內膜相連,胎盤內有許多絨毛,絨毛內有毛細血管,這些毛細血管與臍帶內的血管相通,胎兒自己製造血液,血液通過臍帶中的血管流到胎盤。絨毛與絨毛之間則充滿了母體的血液,胎兒和母體通過胎盤上的絨毛進行物質交換,胎兒的廢物則通過滋養層進入母親的血液,最後被排出母體。

2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人造子宮要承擔孕育胎兒的重任,首先就需要有胎盤這樣的結構,其次還需要模擬母體中的各種營養物質的成分和濃度,以及氧氣的濃度,如此才能讓胎兒健康發育,最後讓女性不經歷任何痛苦就能迎來自己的寶寶。

如果人造子宮能全部勝任人類的生育,無疑是人類生育史上又一次巨大的創新和革命。

這種革命會成功嗎?會成為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之一嗎?

現在看來,還為時過早!

首先要看到的是,這種人造子宮技術並不足以支撐全部的生育過程。在羊身上試驗成功的並非完全的人造子宮孕育小羊,而是母羊的天然子宮和人造子宮共同孕育小羊,並且是自然孕育佔了絕大部分,那些小羊是在母羊子宮中長到105-120天大,成為早產羊,以模擬人的早產兒,此後早產羊在人造子宮中僅生長了4周。僅僅從孕育的時間比例看,也屬於自然孕育的結果,而非人造子宮孕育的結果,人造子宮的主要作用是輔助的,只是為了讓早產羊順利渡過發育不充分的難關。

自然而然,這項人造子宮技術目前要應用到人類的生育上,也只是挽救早產兒。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的早產兒平均占所有新生兒的1/10,在早產兒中,每年又有約110萬新生兒們由於發育不充分而無法存活下去。研究表明,不到23周的早產兒生存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雖然24周的存活率為55%,但是對於23周的寶寶們來說,存活率只有23%。

因此,即便人造子宮適用於人類,能否真正挽救那些23周前出生的早產兒,讓他們順利渡過發育不成熟的艱難時光,生長為正常的孩子,依然需要不斷研究。指望這樣的人造子宮擔負起全程的孕育和分娩嬰兒的重任,也還只是一種想像。

但是,人類從來不缺理想,科學從來都是實現人類理想的堅實基礎和工具。現在,人造子宮已經出現,未來當然可以修改和完善,直至與人類的子宮一模一樣,到時,人類會不會把生育完全交與人造子宮來完成呢?

 

3

觀念和倫理的地震


從行為來看,把生育完全交與人造子宮來完成,可能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從觀念和倫理看,將是一次大地震。

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有著藍色大眼睛、金色捲髮的小女孩布朗·路易絲於1978年7月25日23時47分在英國的奧爾德姆市醫院誕生時,就無異在人類世界投下一顆原子彈。如果在若干年後,第一例不用女性子宮孕育,而是由人造子宮孕育的孩子——另一個布郎誕生後,也將無異於在人類社會投下一顆精神原子彈。

超級精神炸彈的震撼力主要來自倫理。布朗誕生時,尤以宗教界反對最大,理由是,布郎的誕生沒有經過人的自然生殖過程,是反自然的,因此是不合倫理的。而且,不合倫理還表現在導致和催生了買賣生殖細胞精子、卵子和胚胎的活動,造成了對窮人的剝削和掠奪。同樣,如果經人造子宮的另一個布朗誕生後,也必然會引發更大的倫理爭論,最大的理由也是,這有違人類的自然生殖過程,因而是不道德的。

並且,人造子宮生殖比試管嬰兒對人性導向錯誤路徑的可能性更大,也更為有害,因為,這種不經過人的自然生殖過程的生育還可能讓人類的演化向負面的方向發展。剖宮產嬰兒的大量出現,以及這些沒有經過產道的孩子長大後本體平衡感差就已經是一個警告了。

同時,如果人造子宮孕育後代能成功並成為人類未來的生育模式,在倫理上也打破了固有的哲學邊界。當人工生殖技術的爭論到達顛峰時,科學哲學給出的解讀是,人工生殖技術不是對自然生殖的革命,而是治癒疾病的手段。但是,人造子宮生育後代不是治癒疾病的手段,而是對人類自然生殖的革命,這需要人類思考,是否突破了人類倫理的底線。

很顯然,社會只能以管理和法律手段來應對人造子宮一類的徹底而完全的人工生育,而且,又有誰會在有人代為受苦代勞生育時,自己再去忍受生育的痛苦呢?

正如創造布朗的羅伯特·愛德華茲在激烈的爭論和實踐的完美檢驗之後獲得諾貝爾獎(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肯定一樣,沒準人造子宮也會如同試管嬰兒一樣獲得肯定。人類需要做的工作只是,如何管理人造子宮生殖技術,使其不僅有效,而且公平和公正。

這才是人造子宮所擁有的意義。

 

4

女人是解放還是多餘?


至於其他的意義,有人說,這對於女性完全是一次革命性的解放!

但也有人提出疑問:

*倘若未來人類發明了人工子宮,女性的地位會提升還是倒退?

*克隆技術出現後,有人預言男人將多餘,現在人造子宮出現,是否女人也將多餘?

這個問題大概就是社會層面的了,無法一概而論,事實上,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不妨先考慮以下前提:

*人造子宮的使用不會是無成本的。

*人造子宮仍然需要使用女性卵子和男性精子培育成的受精卵。

*人工子宮不是人口複製,得到的是嬰兒不是成年人。

*嬰兒長大為人需要消耗資源和人力。

*即使一切都由國家負擔,國家的收入也需要來自納稅人,也就是工作的人口。

*由人造子宮造成的嬰兒潮會帶來非常大的護理、醫學、製造、教育等行業的需求和人才缺口,而這個缺口是現在、馬上、立即需要被填補的。

推薦閱讀:

什麼?你以為人人都痛經?那很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知道不?
"你給我350萬,我也治不好你的腺肌症!"——一名婦科醫生坦言
有腺肌症想懷孕,在排卵期監測卵泡就晚了!
宮寒嚴重,小腹贅肉多,肥胖怎麼辦?解決宮寒問題從扶陽去寒開始
一張「女性婦科疾病」地圖,必看!

TAG:子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