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庄生曉夢誰先覺——感傷的黑幫情歌《美國往事》(應網友要求作整理,基本觀點無改動) (美國往事 影評)

       基於立足點的不同,如同放大鏡與顯微鏡的關係,如果說史詩式的《教父三部曲》道盡了浩瀚的黑幫血淚,那麼《美國往事》就好像是一群黑幫小混打拚江湖的奮鬥生涯記錄片。《教父系列》的視野更為廣闊,《美國往事》的下筆卻更為細膩……

  如果說暴力美學定義者是吳宇森和昆丁塔倫蒂諾,那麼黑幫美學的定義者將毫無疑問是屬於科波拉和萊翁內。《美國往事》繼承了《教父系列》利用穿插回憶片段的敘述方式展開劇情,如果說企圖用一句話來概括《美國往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敘事方式的獨特性,從整體框架上的時空轉換到局部細節,長鏡頭對人物的描寫,蒙太奇分鏡的切換,都高度地為敘事服務,教科書式地為我們展示了一部以敘事見長的成功電影應有的姿態,我以為述說電影之所以為電影,以電影的方式呈現劇本的優秀,能達到美國往事之高度的電影恐怕也為數不多。

   不斷去挖掘《美國往事》中閃光的敘事片段,可以說是本片粉絲最為津津樂道的事情。比如布魯克林大橋的變遷對比的景象印證了主角麵條(德尼羅飾演)的成長曆程;又比如麥克西跳進垃圾車自殺以後,大街上駛過幾輛載滿狂歡的年輕男女的轎車,當時我還以為那是偶然經過的,看了網友的影評,才知道那是麵條回想當年酒禁解除以後的狂歡情景,導演用了一種混淆虛實的拍攝手法,把兩個不同時間的場面巧妙地結合,麵條遠去的青春迎面駛來,在他來不及回頭細看的時候,青春已經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當然,某些網友看了不下十遍,容我借用加西亞·馬爾克斯語錄,估計會在多年以後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如今之見解,那自然是遺漏了細節的,這正是一部值得反覆體味的經典所具備的精粹,每次看都有新發現,都值得去補遺,去不斷完整我們的觀影印象……

  不得不提此劇的靈魂一幕:童年的麵條在廁所挖了個磚洞偷看倉庫裡頭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珍妮佛·康納莉原來又是一個少年期就達到演技巔峰的例子,她那種稚氣中隱藏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就已經預示著這個女孩會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女人,麵粉倉庫里的麵粉在黛博拉輕柔嬌小的舞步擺動下,四處飛揚,似雪非雪,像霧非霧,畫面凝聚著一種遊離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朦朧,仿如仙子的女孩,激蕩著情竇初開的麵條的心,麵條那雙不斷轉動的眼睛,注視著那個仿如舞台的地方,原來他從一開始戀上黛博拉,就已經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看著她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起舞,這個暗示最終成為他倆一生最大的諷刺。當小黛博拉發現了麵條,把他喚到身邊,跟他讀聖經的時候,是他們最純潔的愛情印象確立的時候,當麵條想輕吻那個仿如仙女的少女的時候,麥克西的出現打斷了這個純潔的初吻……麵條在選擇面前,還是優先選擇了朋友,而放棄了愛情。這個場景也暗示了麥克西與黛博拉將成為麵條終生的羈絆,麥克西老是利用他,同時奪走本屬於他的一切,包括那個把麵條認錯成麥克希的狂亂的情婦。而麵條從失去初吻的一刻開始,就永遠地失去了黛博拉。如果當時他不顧麥克西,選擇了黛博拉,會否可以改變這個過早地理智考慮問題的女孩的一生呢?麵條,包括我們觀眾,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了。

  有了前面足夠的鋪墊,出獄後的麵條強暴黛博拉的劇情竟然顯得合情合理。黛博拉是自私的,德尼羅再次希望追求失落的愛情的時候,她竟然連一絲溫存的機會都不給他,你既然早就不對你們之間的愛情抱有希望,那為何你又要見他呢?無論是出於報復還是為了永久地佔有這個男人(我比較認同是後者),黛博拉的行為都顯示出足夠的可恥與自私,這種自私與醜惡程度,比麵條強暴她的惡行,還要醜惡百倍。首先,黛博拉既然選擇追逐事業,那麼就永遠也不應該跟麵條見面,她明明知道麵條愛她是如此深切,這種情況下聚舊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不像是一個久經江湖的事業型女人應有的不理智的表現。其次,如果說黛博拉追逐的是一種安定的發展型生活,希望自己的事業潔凈,安全,穩步提升,她不選擇麵條也是有道理的,問題是她並非如此,最終她選擇了麥克西,相信在多年的相處中,她也領教過無數次麥克西的敵人對她和她的家庭的影響。麥克西和麵條不是同類人,但就職業的危險性這個角度看,幾乎如出一轍,而麵條甚至完全可能為了黛博拉而放棄黑幫生涯,而我們都知道心狠手辣、滿肚抱負和密謀的麥克西卻做不到。而後面她們重逢時候,黛博拉的痛哭,不管是後悔還是愧疚或者兼而有之,都足以看出麵條在黛博拉心中的分量,不存在黛博拉不喜歡麵條這樣的假設,電影的每個細節都顯示這個女人在遭受懲罰,比麵條強暴這個場景表達的意味,個人認為較多是導演的傾向問題,他傾向表達男性在得不到的愛情的時候,那種無法挽回的痛苦,於是,黛博拉處於這個獨特的表達需要的位置,為作品的主題服務,這裡帶有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性,如果僅僅是黛博拉出於女性天生的搖擺不定的性格而暫時出現性格上的軟化,等清醒的時候,又毅然離開麵條,那麼她遭到強暴的結果,只能說明男人與女人終究無法溝通,這是否導演要表達的意思呢?那段強暴戲是我所見最能被容忍的,以往我一直是極度反感男人用暴力奪取女人的行為。麵條所面對的那種痛苦,正如某網友所言,作為女性觀眾,相信是很難以理解的。很多影友對我這種觀點發出批評與質疑,我完全諒解,說我沒有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去考慮被強暴這種羞辱對女人的傷害有多麼深惡可憎。這恐怕我也得承認。但我們在面對電影這個嚴肅的場景時候,竟然不得不陷入一種對人性的思辨和懷疑,這正是一部經典電影的價值所在,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哲理思考的空間,而不顯突兀,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試想想,我們往往首先把女性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去考慮問題,然而事實上呢?弱者反而不是每次都扮演被害最深的角色,有些時候弱者會陷入一種無辜卻傷人的境地,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這正是人的複雜性。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今的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相信經濟負擔也不少,孩子供書教學、房貸車貸,養老治病,各項經濟開支,倘若一個僅僅夠維持正常運作的家庭,突然間,丈夫和妻子想豪奢一筆進行環遊世界的旅遊,感受一下另一種生活,這個願景是好的,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這種想法完全沒有錯,可以說很無辜,但結果家裡現金不足,難以實現這個願望,這就成為了一個生活中被動的弱者角色。這時候夫妻的父母卻寧願用自己的積蓄去為兒女實現願望,結果要是這樣操作,兒女實現願望的可行性是建立在對父母養老錢的花銷上,俗話說「啃老」。如果影響到家庭的運作,這個想去旅遊的善意的心愿就成了一種自私、可恥的行為,甚至可能導致醜惡的結果。比方說最終因為資金不足,而導致計劃流產,或者因為錢花了,導致其他家庭關係惡化的問題出現,如此種種,生活中是有可能出現的。而與黛博拉的問題類比我們就可以發現,假定黛博拉追求的是穩定的戀愛關係、事業的發展、背景的清白,凡此種種,都是無辜的、都是合理的訴求,但的確眼前的麵條無法提供,這是他們矛盾的根源性,麵條深知無法達成這一共識,對他無法得到的女人,他知道自己註定一生所愛付諸流水時候,在他強姦黛博拉的那一瞬間,他的人生實際上已經毀滅了。已經永遠無法再擁有愛的勇氣,也許我們說生活中不可能總是如此,但恰好電影的命題正是這種極端的特殊性。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強暴自我的過程,結果兩人表面上的佔有關係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替換的關係,肉體上黛博拉被麵條野蠻地佔有,而精神上麵條已經被黛博拉的殘忍殘酷徹底摧毀。對這個問題,我想我也不能提供再多的解析,去為那些為黛博拉的遭遇而憤憤不平的女士們講述強姦——這麼可恥的犯罪行為在這部電影中可以得到寬恕的理由了。到底誰才是這個矛盾的愛情糾結中的弱者?導演正是設置了一個特定的框架,去討論男人、女人、價值的取向、人性的矛盾這些深刻的問題。也許在這個命題中,男人與女人同樣自私,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但電影繼後的結局,黛博拉重遇麵條並沒有表現出痛恨,反而是以淚洗面,所以,我相信答案早在每個人心中,黛博拉痛哭的原因,正是後悔這種結局是當初她自己的選擇一手造成的。黛博拉第二次與麵條重逢的時候,她在不斷抹去臉上的妝,直到不知是淚水模糊了妝粉,還是妝粉模糊了淚水,厚厚的妝粉下,掩飾著她脆弱而真實的情感……

  除了愛情的痛苦,友情的痛苦更加讓人虐心,在搶劫銀行家的時候,饑渴的情婦發情地要求匪徒強暴她,善於控制情慾麥克西沒有動容,因為他不會在作案的時候受其他事干擾,而麵條卻不顧一切地發泄,直到麥克西提醒他該離開的時候才清醒,這又是二人性格的對比。後來那情婦重新遇到他們那伙強盜,麥克西玩了一個遊戲,讓情婦猜當時哪個是與她魚水之歡的男人,結果情婦誤以為麥克西是當時的對象,麵條不以為然,因為他根本對這個女人無興趣,這裡佔有替代的暗示又反覆出現了。也有說法是麥克西設局為了打擊麵條,麥克西事實上奪走了黛博拉,這是一種隱蔽的暗示。麵條為了拯救麥克西,於是向警察局報案,但給麥克西識破了,於是,麵條一直以為他害死了兄弟們,背負了30多年的愧疚與孤獨,到頭來發現給麥克西欺騙了,麥克西非但沒有死,還奪走了他的黛博拉。(網友認為是麥克西設局故意讓麵條報案,也許這裡我理解有誤,但這個細節對整個電影的主題應該說沒有太大的衝突。) 罪惡的黑幫生活葬送了他們的一生,連最初他們保護的活躍在勞工界的工會積極分子,最終也過 上了權錢交易的生活,成為新時代的上層階級……這個小情節主要目的是烘托電影傳達的主題,人的價值觀在利益誘惑面前往往脆弱不堪。當然,有些人堅守,如麵條,有些人搖擺,如黛博拉,有些人窮一生心血去算計別人,結果發現自己擁有的遠遠不如自己失去的要多,這正是麥克西。詹姆斯·伍茲這名智商高達180的天才,是演藝界的性格演員,麥克西的角色讓他演得深入骨髓,讓人過目不忘。

  麥克西最終希望死在麵條的手下,以求得心靈最後的救贖,但麵條拒絕了他。麵條一句悲滄的「我們浪費了一生。」,徹底地為這段「美國往事」作了最後的總結。

  影片最後,麵條那被煙幕模糊了的扭曲的微笑,為這段感傷的黑幫情歌添上最後的休止符。抽煙的時間並不是發生在影片時間線的最後,然而卻以此作結,不愧讓人佩服導演對電影語言的深刻理解,蒙太奇技術的運用精準而全神地為影片的敘事方式服務,而敘事的獨特性又讓電影的思想性渾然天成。說《美國往事》是優秀電影的教科書實不為過。

彷如「庄生曉夢」的黑幫情歌,道盡了人性的滄桑,我們奮鬥終生——追逐、不停步地渴求,不斷企圖擁有,最終一切盡歸塵土,這難道不是一場夢嗎?也許《美國往事》並不勵志,甚至悲觀、彷徨,對人世間的情感充滿懷疑,對人生充滿矛盾的嚴苛的拷問,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以換得觀眾對人生的思考,珍惜眼前,珍惜我們能夠擁有和踏實追求的東西,我想,這正是《美國往事》能夠代表的意義。好電影能激發我們思考人生,而這種思考如此樸實無華,不加矯飾,更是現今很多文過飾非的電影作品難以望其項背之處。

    這竟然是我所看過的最痛苦的電影……
推薦閱讀:

燈塔國的黃昏:寫在美國大崩潰的前夜
微商花錢與奧巴馬合影是什麼套路?
美國和加拿大的進境旅客徵稅和免稅
獨家專訪美國版閆龍飛Sage Canaday:馬拉松越野跑大神的成名之路
資深房東說這樣出租房屋省心又省事,這事你知道嗎?

TAG: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