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白與明月

李白與明月

   李白那些大氣磅礴的詩篇,總令我心神追遠志向雲霄。但我更欣賞他詩中的月亮。這或許緣於兒時就能吟誦的《靜夜思》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簡潔樸素,粹出自然,猶同天籟雲錦流泉飛歌,唱出思鄉之濃濃深情,也繪就一輪華夏永恆的明月。

    李白之月,是寄情之月、浪漫之月,生命之月,馱載著千般情思、萬般愛戀。李白詩中有300多處寫月,「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月給了他湧泉一樣的靈感,江海一樣的激情。月在他的筆下,是素月、清月、雲月、石上月,是江月、海月、雲月、秋浦月,是醉月、弄月、夢月、漢月,是「欲上青天攬明月」……有著千姿百態之形骸,氣象萬千之美顏。李白與月,神形相合,意趣相輝,共生美如千古之歌樂。

    李白之月,總是明媚著詩人的浪漫與奇思,撫慰著詩人的肉體與心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這是詩人年少時的月亮,渾然天成,妙趣賁華,想像與神話相疊,白描與抒情相合,盡現天真與好奇。「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這是李白晚年的月亮,歷經坎坷之後,這月中雖然有著隱居異鄉的失意和憤悶,但依然充滿著曠達和豪俠之氣。

    李白之月,宣示報國之志。「越鳥從南來,胡鷹亦北渡。我欲彎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歸路。落葉別樹,飄零隨風。客無所託,悲與此同。羅幃舒捲,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雄劍掛壁,時時龍鳴。不斷犀象,綉澀苔生。國恥未雪,何由成名。神鷹夢澤,不顧鴟鳶。為君一擊,鵬摶九天。」詩人把報國之志,置於月光下描寫。雖雄劍掛壁,但鋒若月華。時有閃耀沙場之光,撞擊刀槍之聲。月因志高而入心,志因明月而九天。精妙的構思,明快的語言,滾燙的激情,闊大的意境,道出詩人意欲雪盡國恥的豪情,亦含有划過大地那一縷憂傷的閃電。

    李白之月演繹滄桑巨變的世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歲月茫茫,星轉斗移,日華流逝,榮辱俱去,感時憂時之濃烈,使詩中明月充滿了清冷和感傷,充滿了幽靜婉約之彩韻。這月,走過春華秋實,淌過滔滔江河,猶如智者,閱盡千年史典,行在歲月潮頭,與李白攜手前行。此月是李白飛升天際之遙望,俯瞰大地之明眸。

    月中有著最為真實的李白。以月為伴浪跡天涯,月隨心移漫遊神州。詩人與月一起放浪著豪邁和洒脫。「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明湖漲秋月,獨泛巴陵西。」明月之下,履痕斑駁,一路風塵撲面,滿目明月纏綿。「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詩人追隨著月亮的行跡,飄逸在月光的世界,乘雲駕月去,日行八萬里,其神形之放浪,心翼之輕盈,思緒之騰挪,詩境之峻峭,可謂變化奇詭,絕無古人。

    李白之月,孤獨而重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世間惟我醒,別無交心人,世間惟我醉,惟有月最親。月亮、酒杯、詩人,相慰成知己,互吐萬般情。這種孤獨也只有在歷經苦難之後才能體味。「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深情濃情,痴愛真愛,皆在月中發酵成絲絲縷縷的音韻,悠悠而綿長,切切而凄美,幽幽而寂寞。

    月是李白情感的寄託,月是李白愛恨的化身,月中有著李白最為柔嫩的情愫。「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一生愛月的李白,最終和月亮融在了一起。月是李白,李白即月,這或許是又一個千年的傳說吧。

(一)

    一輪明月,一壺美酒,一位天才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不盡的藝術享受。那些動人的詩篇,那輪皎潔的明月,讓多少人魂牽夢縈,難以釋懷,使多少人望月懷遠,思緒悠悠。   李白天性豪放,浪漫多情,壯闊美麗的自然美景,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自己意興飛涌的豪情,自然是他詩句的素材。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明月」這一大自然送給人間的詩歌意象。於是,一首首一句句寫月的詩篇詩句便從這位「詩仙」筆下噴涌而出。   先看兩首專門寫月的詩篇: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這裡,朗朗月光,斑駁身影,已經成了孤獨詩人的同飲酒友。明月起初雖「不解飲」,但最後卻與詩人難分難捨,作者且歌且舞,月光徘徊左右,好象在傾聽詩人的傾訴。直到詩人酩酊大醉,月光才與影無可奈何地分別而去。以致詩人真誠地與月相約,成為永遠交遊的夥伴,在邈遠的天上仙境能再次相逢。    詩人還有一首《把酒問月》詩,更把明朗的月塑造得崇高、永恆、神秘: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面對那輪亘古不變,光照環宇的明月,詩人把酒持杯,仰天而問,盡情詠月抒懷。明月高掛碧天,人攀不得,而當你無意追攀時,她卻萬里相隨,依依不捨。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人間宮闕樓宇,雲翳散盡,清光煥發,如慢慢揭開面紗的嬌媚女郎,何等光彩照人!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勞苦地搗葯,為的是什麼?碧海青天寒夜獨處的嫦娥,有誰與她相棲為鄰?......最後,詩人面對皓皓明月,發出真情的呼喚:明月啊,當我以後對酒當歌時,請不要忘記,把你那美妙的光芒投撒在我的酒杯中。

     而在詩人的另一首詠月詩《古朗月行》中,詩人運用常用的浪漫主義手法,通過豐富的想像和神話傳說,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又含蘊深遠的藝術形象。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葯成, 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 凄愴摧心肝。

     詩人先寫兒童時期對月的充滿好奇稚氣的認識,再寫月亮被蟾蜍所嚙食而殘損而使自己倍感神傷,接著又寫出自己的感慨和希望,「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可是,月亮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於是詩人想棄之而去,可終究又於心不忍,只得發出「凄愴摧心肝」的憂憤和感慨。詩人對月的情感波瀾起伏,深婉曲折,充分體現出詩人雄奇豪放,清新俊逸的一貫風格。

     至於那首婦孺皆知的《靜夜思》,更以樸實無華的文字抒發了多少羈旅之人的無盡鄉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多少作客他鄉的遊子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凝望著那輪共同的明月,思念著故鄉的家人,感客況蕭條,嘆年華易逝,恨歸途邈遠,念家中親人,情絲如月,悠悠萬里。

    在李白的詩作中,寫月的詩句更是隨處可見不勝枚舉,在詩人筆下,那輪娟娟素魄千變萬化,風情萬種,有水中之月,如「一見醉漂月,三杯歌棹謳」(《銅官山醉後絕句》),「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贈僧朝美〉);有山中之月,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梁園吟〉);有松上之月,「故山有松月,遲爾玩清暉」,「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有的月皎潔明凈,如「大珠脫玷翳,白月當空虛」,「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有的月凄清愁苦如「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萬里浮雲卷碧山,晴天中道流孤月」。有的月如貼心知己,如;「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有的月似日常伴侶,如「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玉盤」,「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李白現存一千餘首詩,其中提到月的便有二百五十餘首,在這些詩中,李白邀月伴酒,攜月同行,社月為友,請月送客,攀月飛天,攬月遣興,其浪漫天真,亦可謂中國詩壇之最。

  李白眾多的珠璣般的詠月詩句,使得其作品無處不閃爍出優雅美致、深邃而輝煌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詩人本身也因此而如一輪皎皎明月,長久地高懸於祖國詩壇上。

 

                    (二)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翻開唐詩,我們就會被豪邁飄逸的李白折服,沉醉在他橫空出世的文字中,心神激蕩。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他筆下那溫柔多情的明月。一千多年前的明月直到今天依然灑落著迷人的光輝,是誰在月下行走,且歌且哭。時光與記憶繞著同一輪明月與我們遙遙相望,如今,它又藉助那些鬼爺神工的篇章吟唱著詩仙的故事。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詩人一路走來,形單影隻,唯有將滿腔心事,萬縷情思訴諸明月。在詩人的一生中,月亮應是最真誠永恆的摯友了。對詩人來說,月亮就是他的愛人,月亮就是他的夢想,月亮就是真實自在的自己。漫漫人生路上,月與詩人榮辱與共,生死相依。他樂也寫月,悲也寫月,愁也寫月,憤也寫月,醒也寫月,醉也寫月,月早已融入他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溫暖了他身處濁世而遊歷天下的瀟洒人生。

  詩人寫月塑造自我形象。

  「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石自倒非人推」。明明如月,一位天真爛漫、放蕩不羈的醉漢形象躍然紙上。在神采飛揚的文字中,我們領略到另一種精神舒展與自由的樂趣。「欲上青天攬明月」,與明月共舞,翱翔於無限空曠自由的宇宙,是詩人對高潔理想的嚮往追求。「且就洞庭賒月色」,想像奇特詭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詩人寫月排遣孤獨寂寞。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幻想長安之行將功名、富貴盡入囊中,可是桀驁不馴的詩人又怎肯向權貴低下他那高傲的頭顱呢?現實的冷酷無情將詩人的夢想徹底粉碎,只有將滿腔愁緒寄託明月。「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泅連。」月下舞劍,興盡時涕淚滂沱,放聲痛哭。「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有誰能理解詩人的孤獨寂寞呢「?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詩人對月長嘆,知已在哪兒呢?答案有了:「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何等地坦蕩,擲地有聲!青山明月,空中飛雁,所有自然界那些靈動而鮮活的生命,無一不是自己的知交。包括整個宇宙,「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詩人和星星之間的友誼是多麼親切動人,富有人情味啊!皎潔的明月,閃亮的星星,是詩人內心靈魂的歸宿,是撞了南牆再回頭後療傷的港灣,是詩人夢想世界中最美麗的風景!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同情自己的知已。刻骨的愁思交給明月,詩人「須行即騎訪名山,且放白鹿青崖間」,洒脫豁達!這或許與詩人複雜的思想背景有關。儒家的根基,莊子的哲學,佛法的智能,遊俠的漂泊癲狂,造成他樂觀明朗的人生觀與文學上浪漫空靈的風格,為後人留下許多如珠玉般晶瑩的絕妙詩篇。

  詩人很想通過廣泛交遊,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面對現實,卻決定置榮辱於度外,羞與小人為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長安之行讓李白清醒,「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英雄豪邁只有交託給明月!

  詩人對月如此情有獨鍾,將人世間最可貴的情感用最樸素的方式來傳遞。明月撫平了詩人入世失落的傷感,同時,又讓詩人看到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飽受折磨的靈魂卻受到了鄉村老媽媽真誠的關愛,詩人感激涕零。「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應是古詩詞中不多見的歌頌工人勞動的樂章了。「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當然,詩人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困苦生活,發出一聲長嘆!「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寫戍邊戰士;「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寫思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月思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寫月慰友。

  在這些詠月詩歌中,還得提到一些特殊的作品,即詩人借月懷古諷今。「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詩人諷喻唐朝統治者沉湎聲色,朝廷腐敗昏暗,也是詩人入世不能的一種憂患!

  詩人余光中《尋李白》說得透徹:「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幾個世紀的星河流轉,李白的明月生動了大唐帝國的山山水水。

 

                                            (三)

在古往今來的詩人中,與月亮結下不解之緣而又經常吟詠月亮者,當推李白。在太白詩集中,詠月之多達三百餘處,足見詩人平生對於月亮的酷愛,乃至死後還留下采石磯乘醉入江捉月的傳說。在他潦倒寂寞的一生中,最可引為知己者,恐怕就是月亮。他說「屈平詞賦懸日月」,其實,他的詩也正如同月亮之純潔明亮,垂輝千古,所以唐詩人鄭谷《讀李白集》雲;「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間伴月明。」有鑒於此,我曾為他寫下這樣一幅對聯:「酒沃愁腸,愁結清霜寒一世;才添詩膽,詩懸明月亮千秋。」不管是李詩詠月,還是月比李詩,其間確有一種天然的聯繫。因此,要探索月與詩的關係,分析一下李白詠月藝術,便可悟出其中三昧。

  月在詩中意趣橫生,妙用無窮。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二引李仲蒙語:「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物盡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詩中之物皆為情而寫,為了達情,一物可有多種用法,也可有多種寫法。同樣一輪明月,在詩中可以為興,可以為比,也可以為賦,或者用現代的說法:可以作為起情的手段,可以作為修辭的手段,也可以作為描寫時空的手段。李白正是採用這多種手段來寫月,月亮也是以多種姿態活躍於李白詩中的。以賦法寫月,值得一提的是表現時間和空間,「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是以月表現時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是以月表現空間。以月表現時空較為平常,也較易理解,這裡不擬多談。下面著重談談李白如何將月用於比興。

  以月起興 興作為一種藝術手法,主要是以景物啟發情思,景物成了觸發讀者感情的媒介。月亮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從各個角度「干預」人們的生活,所以成了一種能多方面催化人們情感的觸媒,它是詩中作為起興的一個活躍因素。月亮的起興,雖然關聯著人的主觀情思,然而卻保持著自身的客觀形態。它能提供一種表現人們感情活動的氣氛,它能牽動人們的某種思緒,它甚至能作為人們的朋侶而與之相隨。在李白的詩中,月亮的起興就發揮這多種作用。

  暗夜,在人們的生活中常常帶來恐懼和不安,所謂「月黑殺人夜,風高縱火天」,正是這種聯想,月夜,卻是迷人的,常常為人們增添了光明和歡樂的氣氛,即所謂「良宵」。李白常常在月夜良宵飲酒、彈琴、起舞、行歌。在他的詩中,月夜提供了閑適歡樂的氣氛。「滌盪千古愁,留連百壺飲。良宵宜清談,皓月未能寢。醉來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會宿》)這首詩就是寫月夜在友人家中借酒澆愁偷得暫時歡娛的情景。諸如「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手舞石上月,膝橫花間琴」這類寫月下飲酒、彈琴、起舞、行歌的詩句,在太白集中是很多的。不過,在李白的一生中,很少有真正的歡樂。所以,大凡李白所寫月夜的種種閑適舉止,歸根到底只是反襯愁苦之情,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這哀情須深入一層才能體會得到。以月寫樂,樂中寓哀,這種寫法也確實收到「一倍增其哀樂」的藝術效果。

  李白寫宮怨詩,往往借月夜良宵以寫哀情。如他的《長門怨二首》說:「天迥北斗掛西摟,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裡人。」寫陳皇后失寵後,在良宵美景之中棖觸增愁的情況。月光在詩中是牽動愁情的重要媒介。其他宮怨詩如「玲瓏望秋月」,「深宮望秋月」,「月皎昭陽殿」之類,無不是借月來烘託孤寂無聊的情懷。月光不僅有表現氣氛的作用,有時還能喚起兩地相思的聯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管走到什麼地方,看的都是這輪月亮。在家鄉看的是這月亮,在他鄉看的也是這月亮,所以詩人經常借月光來表達思鄉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思鄉曲。古來望月思鄉的詩作成千累萬,卻無出其右者。探其奧妙,就是以月色表達了思鄉之情。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同樣是借月光表現鄉情的佳作。這鄉情是對故鄉的留戀。他出川後有「西看明月憶峨眉」的詩句,則是對故鄉的思念。月亮和鄉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分離兩地的夫婦、親人、朋友,他們的思念之情似乎只有明月最了解,月亮也就成了兩地相思的見證。謝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就表達了這一層意思。正因為如此,詩中也就有了以月寫相思的手段。李白詩中這種寫法屢見不鮮。寫閨中思夫的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這是一首借月寫閨情的出色詩篇。李白諸如此類的詩句多不勝舉,如「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風催寒梭響,月入霜閨悲」,「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等等便是。寫朋友相思的,用意多如《劍閣賦》所說:「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對酒而相憶。」這類詩句如「清晨鼓棹過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樓」,「吳洲如見月,千里幸相思」,「月華若夜雪,見此令人思」,都是借月色表現朋友的相互思念,同時融進了謝庄《月賦》和王子猷雪中訪戴的典故,因而更富於情味。「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愁心寄月,這在一般思念的基礎上又遞進一層,更為深刻。

  至如「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雖然仍是借月寫友人相思,但寫法上略有改變,體現了若干哲理意味。寫親人相思的如「夜坐寒燈連曉月,行行淚盡楚關西」,「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李白借月表現夫婦相思之情,寫法較為平常,不如杜甫「今夜郎州月,閨中只獨看」從對面寫來那樣宛轉有致。然而他借月寫鄉情和閨思卻是很成功的。

  李白寫月喜歡借人們感覺中月的自然動態,來表現一種情趣。這種表現不是月服從於人的意識,而是人的意識服從於月的自然形態。請看《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詩中的月,以及月影,都未改變自然形態。它成為詩人的朋友,只是詩人的假想,是詩人的意識外射於自然之月,藉以表現詩人的孤獨寂寞。他寫月隨人移的詩句,如「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都是寫月隨人的感覺和現象。這也可以稱為擬人化,但不是一種意識的比附,而是借月逗引一種活潑的情趣,所以也屬於「觸物起情」一類。

  以月作比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篇》云:「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月作為取比之物,無聲可喻,卻有貌可方。其所比方,也往往切於心,隸於事。按《文心雕龍》所說的「興義」,是包括借物「托喻」的。這種所謂「興」,是帶有象徵性的。這種象徵近於隱喻,亦可視為比法李白以月為比,或以貌擬心,或因喻借代,或與他物互比,手法是多樣的。月亮的皎潔之光,容易使人聯想到高尚純潔的人格。李白素以孤高自許,因此,常常借月亮來表現自己超塵拔俗的性格。「萬里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這是《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中的幾句。自比萬里浮雲之上的青天孤月,表達了詩人被讒離開長安後的激憤心情。這孤月又是照映著清如滄浪之水的銀河,更顯得高潔而清白。這雲中之月正是處於濁世的詩人高尚人格的象徵。詩人出長安後到處漂泊,輾轉來到敬亭山下。他在《別韋少府》詩中說;「洗心句溪月,清耳敬亭猿。築室在人境,閉關無世喧。」這裡又以宣城句溪水中之月象徵自己潔白的心境。水月仍然是詩人品格的化身。這是暗喻,是象徵。

  月亮的象徵有時直接成了借代之物,用修辭學的術語也可叫「借喻」。在李白詩中這種借代是經常採用的。人君居高位,常以日為喻;月與日並耀於高天,所以也因連類而及,藉以指代君主。諸如「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就是寫唐肅宗登基收復長安後,與唐明皇(太上皇)並為日月,雙雙懸掛天空,照耀乾坤「一回日月顧,三入鳳凰池」,則是寫宗璟的父親宗楚客沐皇恩三度為相。在李白的筆下,月固然可以指代皇帝,更多的倒是依傳統之例,用以指代美人。月亮潔白無瑕,容光煥發,多用以比喻美女的姿質和容貌,因而也多直接指代美人。如「銜杯映歌扇,似見雲中月。相見不相親,不如不相見」,就是以月指代美人面容。美人銜杯欲飲,以歌扇遮掩,微露容顏,這容顏象雲中之月。這樣描寫是十分工巧的。又如「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凝。江城回淥水,花月使人迷」,這裡的花月就是指「花艷驚郎」的大堤女兒。李白多用花月形容女郎之貌,所謂「我妓今朝如花月」即是。後來演為「花容月貌」之類陳詞濫調,但在古時以月指代美人,還是有一定藝術效果的。月代女子不足為奇,李白還把月用來指代男子。這種指代,既非取其地位之高如君主,也非取其容貌之美如女子。那麼,其指代男子的相似點是什麼呢?李白轉了個彎兒;珠寶有光,如同明月,故有明月珠之稱,李白以明月指代珠,並用以指代男子,實則是以珠寶指代才子,以其聲價之高而為喻。如「賢甥即明月,聲價動天門」,以明月(珠)代其從甥高五;「雙珠出海底,俱足連城珍。明月兩特達,餘輝旁照人」,則是以明月(珠)指代崔文兄弟;「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又是以明月(珠)指代日本僧人晁衡。當時誤傳晁衡歸日本國途中遇難溺死海中,故李白以珠沉碧海為喻。這種宛轉指代,堪稱妙喻。

  月在李詩中,不只是用來比人,還用來與其他景物互為比喻。《古朗月行》中有廣為傳誦的這樣幾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擬瑤台鏡,飛在青雲端。」這裡以白玉盤、以瑤台鏡比滿月,以其形圓,質白、光亮;有時又用玉鉤和彎弓比喻缺月,也是以其質與形取喻。如「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鉤」,「憶昨新月生,西檐若瓊鉤」,都是以玉鉤喻新月。「月如鉤」,後來成了詩人常用的比喻語。在李白表現缺月的詩中,最巧妙的還是弓與月互為比喻,這種比喻李白想必是比較滿意的,所以多次採用。如「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劍決浮雲氣,弓彎明月輝」。這些比喻刁;同於「彎弓若轉月」,只以月形寫弓;也不同於「行歌明月弓」,只以弓形寫月。其妙在於月和弓都是當時出征塞外所見之景和所攜之物,於實在景物之間互為比喻,月似弓,弓如月,實而虛,虛而實,虛實之間,巧合無間。人們多稱道白居易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似乎忘記了李白在弓與月之間早有如此巧妙的設喻。總之,借物寫月,借月寫物,在李白的筆下靈活多變,運用自如,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李白托月起興,借月為比,創造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後人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藝術傳統。如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單以圓缺比離合,還以月的變化寫人的關係的變化,比起前人就顯得複雜些,豐富些。

 

                                    (四)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裡面的嫦娥、張果老、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麼最善於表現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詠月,不象別的詩人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還用多不勝計的篇句構織出一個特殊的世界。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態: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懸玉鉤。」(《掛席西江上待月有懷》)

     滿月如鏡,新月如鉤,這是說月的形狀。

     「秋風渡江來,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滅燭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這是寫月出的位置及其周圍環境。李白寫得最多的是山上月和山間月,視野開闊,月的動態使人頓生清新明媚的舒暢之感。另有水上月,望去又別是一種迷濛幽冷的景象:

    「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樹。雲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初月》)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雨後望月》)

    有時月掛松梢,給人以窅緲古奧之感: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送楊山人歸嵩山》)

     有時月亮透過藤蘿窺見,則又令人心清神爽:

        「閑窺石鏡清我心,綠蘿開處懸明月。」(《廬山謠》)

     「搖蕩女蘿枝,半掛青天月。」(《憶秋浦桃花舊遊》)

     以上所舉山、水、松、蘿,是為說明月出的位置,其本身又是李白詠月詩中常見的景物,或幽冷雋永,或刻削古峭,無不具有一種非人間的童話般的幻想色彩。景物是真實的,極為尋常的,卻又好象是在夢幻中看見的。有時還能看見些在月光下活動的小動物——猿和鷺,也使人產生同樣感覺: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痛飲龍筇下,燈青月復寒。醉歌驚白鷺,半夜起沙灘。」(《送殷淑》其三)

    白猿飲水、白鷺受驚起飛,都是從現實里捕捉到的真實動態。有趣的是,這些動態並未破壞,反而增強了月光世界的靜謐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動,也很難打破上述的意境。李白的月光世界裡人物形象為數不多,均出自下層社會,如:

    「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越女詞》其四)

   「鏡潮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妝盪新波,光景兩奇絕」(同上其五)

     前寫月下等待幽會的男女,後寫月夜從遠處看見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潑的生活氣息,卻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後首僅以月比水,其實寫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產生那樣的透明感。在這神奇的世界有時還傳出勞動者的歌聲: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採蓮女,一道夜歌歸。」(《秋浦歌》其十三)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秋浦歌》其十四)

     採蓮女已很傳神,冶煉工寫得尤有聲色。火光映臉、歌聲遠播,何等熱烈!但妙處還在畫外有畫:月夜、寒川。熱烈的勞動場面出現在靜謐的月光世界,相反相成,相映成趣,可謂畫中之神品!

    以上舉例未必能概括李白筆下月光世界的全貌,卻也可以從中看出其基本的特點了。總的說來,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是一個遠離喧囂塵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無論怎樣變化,永遠是那樣幽冷而靜謐,使人產生達到透明和空靈程度的純潔感。這個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實的,而它在李白詩中出現又具有特殊的意義。李白寫過許多遊仙詩,也寫過不少歌詠隱逸的詩,這些作品經常是借題發揮,以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但他卻很少把自己的苦惱和憤懣帶進筆下的月光世界。李白象別的不滿現實的詩人一樣也需要有個世外桃源,但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園,而在與污濁現實截然分開的月光世界。「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襄陽歌》),這個世界無處不在。

二、月光世界裡的李白

    我們從前面引詩中所看見的,主要還都是客觀的景物。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充滿靈機異趣,關鍵還在於能從中看見詩人自己的活動。

     李白最喜愛的月下活動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說法,叫做泛月: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

   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魏萬還王屋》)

    李白泛月詩畫面均極美,閒情逸緻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懷。泛月時他還經常想起王徽之乘興訪載的軼事,並藉以表達自己的情致:

    「日落山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迴。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東魯門泛舟》其一)

    不用說,李白寫得最多的還是月

    下飲酒——即所謂醉月!此類名篇不勝枚舉,僅錄一首: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其一)

    一般說來,李白飲酒詩突出一個「豪」字,詠月詩突出一個「逸」字,一旦二者結合,便表現出一種既豪放又飄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除《月下獨酌》四首,名篇如《襄陽歌》、《謝朓樓餞別》等均屬此類。這種清狂性格一方面說明詩人的驕傲和對污濁現實的輕蔑,同時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獨感。李白還有些寫他步月而歸的詩,心情平和,於閑適中同樣流露出極深的孤獨感: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下終南山》)

    「對酒不覺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

    以上所說泛月、醉月、步月,意境均極優美,要之還在寫實。另一類作品則是完全寄興於想像,如: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謝朓樓餞別》)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明月可乘,可攬,可寄,都是李白的發明;大膽的想像傳達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但最有趣的發明還是賒月: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曄及賈至游洞庭》其二)

    「昔日繡衣何足榮,今宵貰酒與君傾。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送韓侍御之廣德》)

    李白詩中從無賒酒,卻有賒月。酒是要用錢買的,沒錢的時候就用五花馬、紫綺裘、龍泉劍去交換。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即使要錢,也可以賒。這種妙趣橫生的想像,表現出詩人以天地為衾枕的襟懷。李白還有一首問月詩,其藝術成就與後世蘇軾問月詞堪稱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遠過蘇詞: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若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青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禱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把酒問月》)

    除中間兩句用神話點綴之外,整首句句寫實,語言樸素猶如兒歌,卻又通篇貫穿哲學的沉思。造化的無窮(永恆)與人生的短暫,乃是人類永遠無法克服的矛盾。李白問月詩表述的正是這種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並由此產生的苦惱;表述得巧妙生動,又極為質樸,從而使我們對詩人倍感親切。我們讀詩時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寫詩時想起在他之前的古人一樣,會產生一種莫可名狀的感傷,同時也能得到難以言喻的慰藉。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來的人都要面對同樣的矛盾和苦惱,這共同的矛盾和苦惱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溝通,產生某種感情上的共鳴;溝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見到並會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詩的奧妙往往就在把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獨特的方式說出來。

    以上舉了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攬月、寄月、賒月、問月,未舉例的還有弄月、玩月、宿月……對月亮感興趣的詩人固然不少,可誰能象李白一樣翻出這許多花樣?所有這些作品,乍一讀都是觸目成吟之作,而細加玩味,便覺出其中蘊含著奇妙的思想和豐富的情趣。不僅如此,李白在月光下還經常產生一些別的聯想,抒發一些別的情感。先說月夜思鄉,這類作品甚多,僅舉一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再有月夜思友:

   「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懷》)

    李白歌詠徵人思婦的兩地相思,亦多在月夜,如: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關山月》)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其三)

    月亮還經常引起詩人懷古之幽情: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官里人。」(《蘇台懷古》)

    以上所述思鄉、思友、男女相思和懷古,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這些感情在李白詩中多由見到月亮引起,這是值得注意的。就拿思鄉來說,本是歷代抒情詩中常見的主題,但各人思念的內容很不相同:有的是「雕欄玉砌」,有的是「草屋八九間」;而引起李白思念的卻是故鄉的月亮(有時是故鄉的山水花草)!在人所接觸的自然萬物之中,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了I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什麼東西都有變化,唯獨月亮沒有變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種念舊的感情。太陽也具有這種普遍而永恆的性質,但太陽刺眼,平時看不清楚,很難使人產生纏綿的感情。而在月明如洗的夜晚就容易想入非非,想起遙遠的故鄉、朋友、親人甚至古人,產生真摯而美好的懷念之情。所以說,李白這類作品抒發的感情既是人們生活中常有的,而抒發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實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純樸的一面;《靜夜思》成為千百年來婦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證明。不過,為了充分揭示李白的這種性格,最後還要舉一首他暮年時期的作品: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飡。」(《宿五松山荀媼家》)

    「天子不能屈,四海不足容」的李白,在一個普通農民家裡竟如此虛心下氣,這並不能由暮年的寥落解釋。同一時期,當他談起自己接受一些地方官吏的饋贈時,詩里是這樣寫的:「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斗水澆長鯨。」(《獻從叔當塗宰陽冰》)不但口氣很大,而且仍然是一副桀驁不馴的樣子。到了農婦荀媼跟前,他卻顯得多麼溫和而誠摯!對待上層人物的饋贈可以漫不經心,對待勞苦農民的接濟卻真動了感情;這隻能由詩人的平民性格去說明。這是李白詩中最感人的畫面之一,真希望有畫家把它臨摹下來!
                                          (五)要想在一篇短文中寫盡古詩中的月亮,那是痴心妄想。月亮掛在天上,陰晴圓缺,亘古如一,給人多少詩意的夢想。單是李白寫月亮的詩,大概就可以供一個文學博士寫長篇論文的。

  

  李白的詩中有多少和月光有關的詩句,沒有統計過。他的《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連三歲孩童也會背。遊子思鄉的文字,沒有什麼作品比這二十個字影響更大了。李白詩中的月亮,變化多端,常寫常新,他詩中出現過無數形、色、義各不相同的月亮,且看:「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彎月、半月、薄月、清月、漢月、曉月、寒月、山月、海月、雲月、風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松月、天月、冰月、青天月、石上月……」這些都是出現在李白詩句中的月亮,其中很多屬於李白的獨創,每個詞,都可以引發讀者的豐富聯想。

  

  李白寫月亮,沒有一次是單純的寫景,總是和他的處境有關,和他的心情有關,和他的思考有關。除了《靜夜思》,還有幾首和月亮有關的詩值得再三讀。

  

  一首是《古朗月行》,此詩寫於李白京師失意時,是以月寄情泄憤,詩中的隱喻,現代人讀不出來。我喜歡前面那幾句:「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雙疑瑤台境,飛在青雲端。 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有童趣,有神話,那一個個提問,把讀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另一首是《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寫月亮的詩中,這是富有想像力的景象,在詩中,月亮成了詩人孤獨中的朋友,舉杯對飲,同歌共舞,互訴衷腸。很多後人也在詩中邀月,那是拾李白的牙慧了。

  

  還有一首《把酒問月》,其中有妙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這是李白對時空、對生命、對歷史的奇思妙想。讀著這些詩句,抬頭仰望夜空中的明月,心裡總在想,李白當年看見的,也該是這樣一輪明月吧。今人的「月亮走我也走」之類,和李白關於月亮的哲思,境界真是天差地別了。

                               (六)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富於詩意的一生,是流離失意的一生,又是曲折離奇的一生。李白的一生與月亮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生和月亮有緣,死也和月亮有關。生時,他母親夢見長庚星入懷而生下李白;死時,他又去捉月亮。他以無限的深情,嚮往著月亮,謳歌著月亮,只有最純潔高尚的月亮,才是他追求的理想。李白的月亮,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如珍珠串串,亮星顆顆:鋪盞豪飲,尚要「舉杯邀明月」;桌前就餐,但見「月光明玉盤」;下山途中,邀來「山月隨人歸」;冥冥夢裡,情系「湖月照我影」;送客遠行,恭請明月「與人萬里長相隨」;遙想諍友,更是「登舟望秋月」;懷舊憶往,「卷帷望月空長嘆」;言志抒懷,「欲上青天攬明月」。就是夜半醒來,忽見銀輝滿地,詩人也難捺激情吟哦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片愛月之心,思鄉之情躍然紙上。李白一生坎坷,報國不成,因而常神遊太虛,以月寄心。年華虛度,心情惆悵,他詠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江岸縴夫,勞役慘重,他吟道:「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蜀道艱難,難於上青天,他嘆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友人左遷,愁腸百斷,他唱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還記得當年誤聞日本友好使者晁衡不幸遇海難,李白更是淚眼向月,慟哭不已:「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裡,日本友人竟成了詩人心目中最聖潔的明月。李白愛月,非但吟詠,他還把自己的孩子取名為「明月奴」,並將其妹也喚作「月圓」。李白的月亮,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心境之下,月亮的名稱也不盡相同。有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彎月、半月、薄月、清月;有結合自然景物寫月:山月、海月、雲月、風月、花月、沙月、青天月、湖月、星月、水月、松月、天月、冰月、石上月、雲外月;有對歷史的追憶:漢月、曉月、寒月、古月;有根據地點不同寫月:天門月、金陵月、秦樓月、竹溪月、三江月、淪島月、楚關月、秋浦月、西江月、峨嵋月、邊城月、碧山月;還有孤月、浮月、禪月、歸月、萬里月、高月等等。在李白詩中,光是「明月」 就使用過45次之多。在古今中外的詩人中,有誰寫月亮如此之多,有誰贈與月亮如此絢麗多彩的芳名?月亮是李白誠摯的嚮往和追求,月亮是李白純潔高雅的象徵,於是李白望月、思月、呼月、邀月、問月、酔月、賞月、弄月、夢月,甚至「欲上青天攬明月」……  皓月當空,映在水波不興的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 清風徐來,永影弄月色,散作萬點光。多麼美麗,多麼誘人!李白醉倚在船舷上伸出了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詩人化作一輪皎皎明月,永遠高懸於中華大地上。                          (七)李白是古代詩人中最擅長寫月的詩人。他一生中創作的與月有關的詩多達320餘首,他的一生是由月亮、酒和詩歌勾兌而成的一生。

月亮彷彿是李白最好的私交,不「揮之即去」,但可「呼之即來」,用不著半點客套,「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你們都不知道月亮的年紀,讓我問問他吧!「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想找個伴喝酒,月亮你下來陪我吧!

李白的浪漫中不僅有豪放,還有近似兒童的天真,「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且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清風明月本來就不用一錢買,但李白卻偏要「賒」來,一個商業性的常用字眼也被他詩化!

李白愛月,給後代取名也忘不了月亮,郭沫若考證出李白的女兒叫「月奴」,但近來又有學者指出,李白女兒名平陽,月奴是他的長子的又一名字。月奴就是「明月兒」或者「小明月」的意思。

傳說李白的死,也與月有關,他在酒醉之後「入水捉月而死」,雖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很多人卻願意相信。人固有一死,這樣的死法,也只有在李白身上,才顯得如此浪漫,如此唯美。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是最佩服李白寫月亮的。

唐伯虎年近四十,仕進無門,建了桃花閹別墅,過著「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的逍遙日子。這時他寫了一首《把酒對月歌》,開頭一句就是「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接著又把自己和李白相比,「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唐伯虎也在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感嘆中,把月亮當做知音與寄託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又是一年中秋佳節將至,如果碧空如洗,定是月兒圓圓,讓我們從瑣事和忙碌的空隙里,抬起頭來看看月亮,讀一讀李白那些和月光交織在一起的詩歌吧。

                    (八)

古今文人騷客寫月、頌月的詩文可謂浩若星漢。若論成就,當首推唐代的詩仙李白了。在李白留給後人的一千餘首詩歌中,直接或間接寫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月亮給了這位詩仙智慧、靈感和創作源泉,其筆下之「月」,各具情態,令人遐思不已。

    李白觀月之細,舉世無雙。他那支神采飛揚的詩筆,變化莫測,千姿百態。在他的筆下,有明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有孤月:「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有秋月:「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有海月:「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有江月:「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有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溪月:「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有邊月:「邊月隨弓影,故霜拂劍花」……足見詩人觀月之細。

    李白寫月之美,天下獨步。月亮是他美好心靈的表露。「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出峨眉照蒼海,與人萬里長相隨」:「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等,這一句句月光吟,勝似一幅幅秀麗的圖畫。

    李白天性孤傲,蔑視權貴;仕途坎坷,壯志難酬。因此,常借酒澆愁,對月抒懷。「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這是詩人純潔無瑕的心靈寫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這是詩人曠達、瀟洒性格的寫照;「眾星青天羅,良者獨有月」,這是詩人高潔、清謙心境的描述:「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是詩人懷才不遇、憂鬱傷感的縮影:「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這是詩人在抒發遠大政治抱負和敢於與權貴一較高低的豪邁氣魄:「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是詩人一生嗜酒如命、澹泊仕途、笑傲江湖的真實曝光。

    在李白的心目中,與人萬里相隨的明月,是聖潔的象徵,是高尚靈魂的寄託。因此,在許多詩里,詩人把明月寫得嫵媚動人,綽約多姿。「秋山綠蘿中,今夕為誰明」是「問月」;「琴彈松風裡,杯勸天上月」是「飲月」;「屈平詩賦懸明月」:是「以月頌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以月寄情;「明月低頭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是以月窺情。諸如此類。氣象萬千。清冷明亮的月光,不僅在詩中構成一個個優美的意境,而且蘊含著耐人尋味的豐富情感。

    李白把月亮當作自己隨身的侶伴和親密無間的朋友。在《下終南山過斛斯人宿置酒》詩中寫道:「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當他得知好友王昌齡遭讒受貶時,滿懷為摯友擔憂之情寫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最能表現他和明月親密無間的佳作,應算《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這裡,他運用浪漫誇張的手法,以極其豐富的想像力,把月亮與自己的身影湊合起來,繪成「三人」,真是罕見。

    李白給兒子取名也忘不了月亮,名曰:月奴和玻璃。就連李白之死,也相傳是他在醉酒之後,「入水捉月而亡」。後人還為他繪下了《李白捉月圖》。足見在後人心中,李白的形象是和月亮連在一起的。

    李白的一生,以他輝煌的詩歌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在詩中吟詠的明月,則具有浪漫的奇思和濃郁的感情色彩,構成豐富多彩的奇妙意象。

                      (九)

「一首詩歌藝術性的高低,取決於語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這是今人陳植鍔在《詩歌意象論》中所提出的。古人作詩摹畫都善寫意。講究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感覺明顯的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創作。在此個案中,本人將對李白詩歌中月亮意象的描寫作分析,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李白詩歌中月亮所具有的文人寄託特色,同時顯示出李白的宇宙意識。我們看到了李白對月亮形象的熾熱感情,以及月亮的可近不可狎。

                         月亮    知己  

當他孤獨時,他唱起了《月下獨酌》,把月亮當成自己的酒友,盡情抒懷。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天寶初年,李白被唐玄宗招入長安供奉翰林。因受小人排擠,內心孤苦痛切,在這個污染黑暗的現實中,頓感自己力量的單薄,無法將現實按自己的意願改變。於是產生及時行樂、借酒澆愁的念頭。該詩是李白酒後抒情之作,寂寞的月夜,詩人獨自對月飲酒,感到無比孤獨冷清,藉以抒發無人親近,世無知音的情懷。其旨本意在於表現個人的孤獨,卻偏偏要舉杯邀來明月共飲,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終究是他一人的獨歡。這種凄涼孤獨與皎月獨照的夜景融合的渾然天成。

我們在此詩中看到了「月亮」成為了詩人李白的知己,並且還要與之永結忘情之游。「酒逢知己千杯少」「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邀月共飲,這也更體現了詩人懷才不遇,世無知音的寂寞和孤傲。「月亮」作為一種永恆與自然的象徵它又成為士大夫逃避紛紜的現實苦難、超群撥俗、笑傲山林的化身,同時在否定了現實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後,月亮成為了一種遺世獨立的象徵。李白的詩作天機洋溢,有感即發,直抒懷抱,他的創作是天人合一式的純然,沒有斧鑿,是不加雕飾的自然之美,他透過詩歌中對月的詠嘆,展示內心情愫的悸動。我們可以在詩句中進一步體會李白的獨特心情。

李白一生中,總是把明月引為知己,他的種種複雜的情感,他的理想、歡樂、痛苦和悲哀,也總是與明月糾葛纏繞在一起。當他天涯羈旅,思鄉戀家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明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為仕宦奔走,浪跡天涯,所以思鄉戀家的主題在他們手中拈來描去,但李白這首《靜夜思》平凡簡單的語句卻成為思鄉的佳作。詩人李白在對明月彷彿訴說思鄉之情,望月亮與思故鄉,是動作與情感悸動的完美融合,明月的形象成了詩人的一種精神寄託。月亮彷彿如同具有了母性般的人文關懷,體恤著孤獨的遊子。

   

                              月亮    宇宙

李白有非常強烈的博大宇宙意識。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動植物都可以與李白對話,或供李白驅遣。如: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渡荊門送別》  

此詩是一種闊大壯觀的感覺意象,月的意象富有飽滿的宇宙氣息。這是包羅萬象的一種宏大壯闊,沒有絲毫小家氣。

李白詩中明月意象充滿深情激昂和優美寧靜氣息的同時,還可以是詩人指責黑暗現實的工具,一樣也有鮮明的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色彩。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弈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圓。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憂來其如何,凄愴催心肝。   

                                             ——《古朗月行》  

這是寫童年時代對明月印象。在兒時的記憶里,明月是那麼美好和神奇!那圓圓的潔白的月亮,就像一隻白玉盤子,又像懸掛在天上的一輪明鏡。此時不是單純的神話想像,當時社會的黑暗更是讓李白本人感到義憤。此詩隱喻唐玄宗的聲色犬馬,貪圖享受,不務朝政;奸臣楊國忠當權,民不聊生的社會黑暗現實。我們看到了一個童心未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認識了李白詩歌中所隱喻的社會污濁的一面。這又是與明月的純潔光明相違背的。

當他苦悶的時候,向月亮提出了許多古怪的問題:「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霄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他希望的是明月給予回答。李白心目中的月亮是純潔、美好、光明的象徵,月亮不再是純粹的自然天體,更富有了人性化的特點。李詩筆下的月亮是知己是友人,所以每當詩人寫到明月時,常常是把自己的情感向它傾訴,用自己的心靈與它交流,在與明月的交流中,去體驗生命的真諦,感悟宇宙的精神。在此我們也可看出李白珍惜光陰的感嘆。這也是我們在李白的詠月詩中,可以晶瑩透徹的看到李白其人心靈世界的根本原因。

                    (十)

  

     李白的月亮詩創造出優美動人的物境之美。月景在李白的筆下總是表現得美麗非凡。

   《自金陵溯流過白壁山玩月過天門山寄句容王主簿》

「滄江溯流歸,白壁見秋月。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陰雪」 

    描寫了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著意突出秋月這一景象。夜幕中的山巒本是黑壓壓的,此時卻在月的映照如皚皚白雪一樣明亮。這種明與暗的強烈反差,使人感覺到夜幕格外深沉,白壁山分外崢嶸。 

  詩人在描寫月色時,總是有水來相伴。月或倒映湖中或伴隨著大江溪流,月光水光交織在一起相映成趣。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萬壑與千岩,崢嶸鏡湖裡。

秀色不可名,清渾滿江城。

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

   湖水如同一面鏡子,宇宙萬物皆倒映其中。月下乘舟,湖水與岸的真實感被月夜模糊了,眼前倒置的景觀反擊著詩人傳統習慣思維,詩人感覺上產生了錯覺,恍惚行進在空中,向月亮游去。詩人如入仙鏡,詩句也顯出「仙氣」,對大地的附著感、沉重感、依賴感沒有了,詩人的靈魂乃至讀者的思維也自由地向月游移, 呈現出一種超凡境界。 

  其次,思與境偕,李白在描摹物境之美的同時,注意以作者主觀之「意」與之融合,使詩境達到了內情與外境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無窮之味、不盡之意。這便構成了月與人的「異質同構」,月已不再是客觀之月,已是自然的人化。綜合起來,李白的這類詩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表現自己豪邁洒脫的性格 

  月作為皎潔真率象徵,在李白筆下靈機異趣。

如《夢遊天姥吟留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東魯門泛舟》:「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詩人將月下泛舟、遨遊太空當作人生無窮樂趣。詩人愛月 ,甚至上天捉月,像《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而詩人在月下獨酌,醉至三分,把酒問月更是逸興豪邁,感情跳躍,語言誇張。尤褒有詩云:「嗚呼謫仙,一世之英。乘雲御風,捉月騎鯨。」形象地概括了李白豪邁洒脫的 性格特徵。    

  2.表現自己孤獨寂寞的心情 

  李白一生不得其志,在現實中屢遭打擊。

如:《玉壺吟》云:「 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他在酒後月下拔劍而起舞,高歌淚下,何等悲壯!《 長相思》中「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則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離京後的痛苦心情。又如《夜泊牛渚懷古》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詩人面對明月,心情無限孤寂,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世上無處尋覓知音。而《鸚鵡洲》中「遷客此時徙極目, 長洲孤月向誰明」,則飽含了對黑暗社會不重視人才的不合理現象的悲憤控訴。 

  3.表明自己清高皎潔的品質 

  月是清高皎潔的象徵,正好與李白的先天秉性,即 「有一種對光輝明亮事物憧憬、追求的本能相契合,因而月在李白心目中是理想的化身」

如:《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人馳騁想像,意能招呼明月作伴,表現了詩人如月般冰清玉潔、超塵拔俗的節操。在詩人現實的「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大概只有皎潔的明月能和他進行心靈上的交流了。 

  4.月是純潔友誼的象徵 

  李白常在與朋友交往的詩中,借月抒情,表現了彼此間友 誼的純潔與高尚。在《哭晁卿衡》中,詩人寫道:「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將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難比作明月沉碧海,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真摯的 痛悼之情。李白聽到友人王昌齡遭貶,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寄予了無限關切與同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中以寄明月這種十分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對友人的關慰,同時又用明月象徵自己和友人的品質潔白無瑕。 

  5.表現離別思念之情 

  月在古代就是別離的生髮意象之一,南朝謝庄《月賦》中有「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亘古如斯,而世事卻變幻無定,這就不可避免 地滋生思念的情愫。李白的許多月亮詩表達了征夫與思婦的懷念之情,同時又從另一側面對人民蒙受苦難寄予深切同情。如《搗衣篇》:「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通過描寫婦女月夜為親人搗衣的心情,表達了她們對遠征丈夫的深切懷念。而《關山月》則描寫了塞外徵人的見月思鄉之情。「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裡,一方面詩人以月亮作為背景渲染,從而給詩歌構織了一個超逸靜謐的物境,另一方面,在物境之中,又滲透著作者的「情」與「理」。正如佛雛先生在《王 國維詩學研究》里所說:「任何藝術境界,作為對某種生活美、自然美的提煉、升華的產物 ,都或隱或顯地滲透了詩人本身的意志。」「所謂『純客觀之詩人』與純粹『無我』的境界 ,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李白在他的月亮詩里絕對沒有單純的以月亮本身作為全詩的主題,而是以月亮作為素材,寄託了自己豐富而複雜的情感。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基礎的。 

  二、月亮世界裡的李白 

  美學家宗白華指出:「詩人善醒,他能透澈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實相,散布著智慧 ,那由深心體驗所獲得的晶瑩的智慧。但詩人更要能醉能夢。由夢由醉詩人方能暫脫世俗, 超俗凡近,深深地墜入這世界人生的一層變化迷離、奧妙惝恍的境地。」由此可知,月亮 世界的李白不但能醒,憑智慧透澈人情物理,更能醉能夢,暫脫世俗,顯示出特定的浪漫與 超脫。謝冕也曾經說過:「傑出的詩人正是在他人不能感知或不能獨特地感知的地方,創造了奇蹟。」古代詩人詩作中以月入詩者不在少數,然李白的月亮詩數量之廣,涵蓋面之寬泛,實在是其他詩人所不能比擬。這個特點實際上和李白複雜的個性特徵以及寬仁濟世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關係,當堅持濟世的理想無法實現,內心的失落迷惘、生命促迫的憂患便一起襲來。而此時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價值的失落,都只有在自然之中獲得補償。在縱情山水之間的同時,月亮也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詩人的青睞。 

  下面,試以《把酒問月》和《月下獨酌》為例,分析月亮世界中李白的人格基本特徵。 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把酒問月》詩開頭一句便是一個劈頭而來的千古萬世之問,寫出了詩人對月的神往心馳之感。那「 停杯」二字,便是詩人神往無限情態的寫照,分明是帶有幾分醉意的慨問。明月高懸青天,總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當你無意追攀之時,它又會萬里相隨,依依不捨。三、四句一冷一熱,寫出了月與人似遠卻近,若即若離,神秘而可親的奇妙感覺。接著,詩人描繪了明月佳景,從而引發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是短暫而痛苦的,其間有不盡的坎坷曲折、孤獨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放白鹿青崖間,對酒當歌,忘卻塵世的一切,邀月相伴,人生何其暢達!人生雖然不可能永遠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卻可以永遠享有宇 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卻塵世的一切,人生就會像藍天一樣遼闊,像明月一樣自由自在。李白的思想當中有儒家的濟世理想,但是在「入世」的不如意後,詩人重新順應了個性解放的召喚,在老莊道家「無為」思想的影響下,去追求一種逍遙自適的生活境界,甚至,在他的詩歌中經常表現一些絢爛瑰麗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終究不能像神仙一樣,所以詩人就有了時光流逝、功業無成的憂患感。此時,亘古不變的明月就成了詩人對酒當歌的傾訴對象。在月與酒構築的世界裡,詩人可以暫時地逃脫一番,去追尋短暫的歡樂。 

  如果說《把酒問月》,是詩人李白對自我生命內核的探求,對自我生存的體認,是一種不安於有限生命而嚮往無限時空的精神飛升的話,那麼,《月下獨酌》便是詩人李白在月下悟道,體驗塵世孤獨,尋求精神的皈依了。

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雲漢。」

  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喚起敏感的詩人的種種遐想。詩人分明獨酌,卻偏出三人,愈形其獨;但詩人並沒有被孤獨擊倒,而是以其特有的超脫高呼「行樂須及春」,並浪漫地與月結無情之游。這是一種喪我同物的宇宙意識,這種意識本是老莊思想的延續,不過由於李白將月亮作為哲理的凝聚點,表現主體與明月在精神上的 契合,突出詩人超越現實、嚮往永恆的渴望,使詩歌於哲理中又洋溢著濃郁的自然情韻。在月下獨酌的韻致中,孤獨與充實、無情與有情、短暫與永恆,都幻化為一片銀色的光輝。 

  應該說,李白是以多種風姿生活著的。有時他是一個五嶽尋仙的道士,有時是位「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人,有時是「一飲三百杯」的酒徒,有時是「殺人如剪草」的俠客,甚至還有許多消極、頹廢的傾向。但無論是哪一種,李白的人格基本特徵是不變的,那就是浪漫超脫。如前所說,月亮世界裡的李白正是因為自身的浪漫性、超脫性,才克服了現實社會的沉重感和自身的孤獨感,使他既沉於世又能出於世,如月一般圓潤。 

  三、探尋詩人「戀月情結」 

  李白之所以對月亮懷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來源於他的「戀月情結」。這種情結的形成,既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的積澱,又與李白獨特的心理傾向有關。  

  從文化史學的角度看,月亮在古代就成為先人崇拜的對象。我國最遲在商周時就有了對於月亮的崇拜,天地六宗信仰體系中,月神是作為天宗之一享受祭祀的。至秦漢以後,民間就有的拜月風俗,顯著地表現在每年的中秋節。另外,由於月亮的隱顯、圓缺、月食及月中的模糊圖像,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想像,民間流傳關於月亮的傳說,將月亮進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這些神話反映了遠古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讚美。有意思的是,傳說中的月神總是作為一個完美而又純潔、具有萬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現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這一方面是由於月亮出 現在夜晚,晶瑩澄澈,與太陽相比屬陰;另一方面,也寄託了人們對母性的嚮往與懷念。在人類的發展史中,過多的動蕩不安使人們疲憊不堪,人們便更多地把追憶和懷念留給遠古母性社會,讚美一個消逝的社會的溫馨與柔美,這便導致了陰柔美學的形成與發展。人們在精神上不斷回歸,追求陰柔美的月亮式文化精神,創造了一個與現實的太陽神精神相對立的柔性氛圍。所以,月亮便成為人類崇拜的原始女性的象徵意象。 

  這一系列的傳統歷史文化積澱在李白心裡,成為詩人李白迷戀月亮的文化底蘊。所以,當他失意、落寞時,月亮就成了他的精神家園,詩人與月的對話由此開始。詩人通過詰問月亮以人事,達到對人生、社會、宇宙的透悟。 

  其次,李白的戀月情結和他的心理傾向也有著密切聯繫。 

  李白作為一個天才詩人,兼有遊俠、酒徒、隱士、道人等的氣質或行徑。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考,要求「濟蒼生」、「安社稷」;另一方面,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返於自然、追求自然的思想給李白的影響尤為深刻,有時,他甚至將莊子抬高到屈原之上。而且,李白曾企圖通過學道來樹立聲譽,他先後與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吳筠隱居,並終因吳筠推薦而入仕,加之李唐王朝對於道教的推崇,李白自不免深受道教的影響。因此,最終導致詩人跌入「戀月」懷抱的正是他思考形態中強烈的道家思想。雖然,作為中世紀士子文人當政的需求會使他將儒家思想擺在優先位置,「但在其個人自覺以下的感受與情 念方面,李白是將道教思考置於優先的」[1]。由於道家思想追求主體的不老 不死性、飛行迅速性、超俗性,以及認識的相對性如「有無相生」,這就形成了李白的獨特的心理傾向:超空性和非固定性。 

  由於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這和人的行為的有限性、人生的短促性相比,月亮具有超越時空的固定性格,這正和詩人內心心理傾向相契合,所以,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士宮裡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昨晚西城月,青天垂玉鉤 」等等。其次,由於月亮高居空中,遙不可及,加之月亮的形狀,或皎潔如玉盤,或彎曲如吳鉤,這種陰晴圓缺的變化,也體現了一種意味彌深的形式美,更易激發人們的想像,具有非固定性。這也同詩人的心理傾向相吻合,月亮盈虛消長的非固定性引起了詩人的共鳴。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天端」、「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素華雖可挽,清景不可游」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使他不顧一切,全身心地去擁抱明月了。 

  綜上所述,在李白的月亮世界裡,詩人與月融合同構,因為月,詩人創造了一個迷離浪漫的境界;因為月,創作主體的浪漫氣質散溢著清輝。李白和他的月亮詩如空中吳鉤,傳遞著人間(包括詩人)的脈脈情愫。 


推薦閱讀:

假如音樂才子許嵩穿越到古代,可以和李白,杜甫,蘇軾比才華嗎?
有人能給《將進酒》寫幾句台詞嗎,我想改編校園劇,比如說開場李白和好友一起飲酒,他們之間的對話之類的?
李白的劍術怎樣?為什麼大才命運總是坎坷呢?

TAG: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