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鍊《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感悟

修鍊《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

感悟之一

作者:道雲龍

    一、《何謂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以下簡稱「混元太極拳」)

    混元太極拳是馮志強老師以自身幾十年間練拳行功的切身體會, 集近代陳式 太極拳名家陳發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傳人胡耀貞老先生畢生武學之精粹, 根據 天地陰陽,混元運轉的易理,結合中醫養生之道創編的一種混元運動的太極拳。 為何要取名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呢?對於這一問題, 外界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老師的深層含義,說其是陳式,千真萬確,此為陳式第十七代傑出代表陳發科老 先生親授,獨有馮老師對此道感悟最深,從中掌握了太極拳的內涵精髓和真傳練 法。在陳式後緊隨心意二字,是馮老師看到如今武術界很多人習練陳式太極拳包 括其他太極拳時著重外形拳架、努氣用力、牽強發勁、急於求成,忽視了太極拳 的內功拳性質,應以修鍊內功為本,內外俱練,因而強調要用心來練,首先要用 心來理解參悟太極之道。老師常說:「練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太極拳是意 氣運動,而不是體力勞動。提出「心意」二字則強調了「心意」在練太極拳中的 重要性。 「心意」之後緊接混元二字。何為混元呢?大從天地講,宇宙間日、月、 星辰都有各自的圓形運行軌跡,又互為整體卻不相撞。小從家庭、工作講,家庭 中夫妻、子女、兄弟子妹間都有自己的生活運動習慣,單位里各人都有自己的本 職工作、各盡其責、和睦相處,如運轉的好,工作順利、家庭幸福。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這也是混元。從練太極拳講,每練一招一式,心與意,意與氣,肩肘 腕,腰跨膝,以及周身各個大小關節都在同一混元圈內運轉,各自都有自己的運 動軌跡。心往一處想,意往一處去,氣聚一點,外形內氣,陰陽開合,同畫一幅 美麗的太極圖,這就是混元。據馮老師說:「當年陳發科老師常說陳式太極拳練 到一定階段,要向混元發展」。也就是說混元是陳式太極拳的高級階段。 總之,馮老師提出心意混元一詞,是著重強調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要用心用 意,行功走架要圓活自然。要切實理解何為太極,何為太極拳,用太極之理來指 導練習太極拳。是希望後輩們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明太極之理,合太極之道,道 法自然,自然而然。 二、混元太極拳的實質 混元太極拳是內功拳, 以修鍊內功為本。 練內功首先是練內氣, 氣是勁之體, 勁為氣之用。太極拳的內功威力是靠太極拳的內勁來體現的,太極拳的內勁是拳 術的統帥和核心,而太極拳的內勁是以精氣神為物質基礎的。基於此,馮老師提 出了:內外俱練,以內為主;動靜相兼,以靜為主;練養結合,以養為主(養精、 養氣、養神)修鍊混元太極拳的三項原則,作為進入太極之門的指路明燈。 三、混元太極拳的特點 首先混元太極拳恢復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這是混元太極的精妙所在。混元 太極拳繼承發揚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集養身、強身、技擊為一體,建立了一 整套精闢科學,合乎自然規律的練功體系。     其次從套路、功法的運動特點看有以下幾點: 1、以意行氣心為主。外形動作、神態、氣勢的變化是內部心神意氣的外 在表現。

    2、內外合一上下隨。     太極拳是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講究意氣神形的 高度統一,要求四肢百骸協調一致。服從大腦的指揮。做到「上下相隨,內 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體」。 3、一松一緊濟剛柔。其是通過氣的弛張,勢的迴環,摺疊往返,蓄髮相 變,神氣鼓盪來體現的。要求剛柔兼至,混於無跡,這裡的剛與柔是相對而 言的。 4、渾身俱是纏絲圈。纏絲功的內涵是心神意氣纏繞抽絲,其外部表現是 形體的螺旋纏絲運動。陳式太極拳的剛柔內勁是通過纏絲勁體現出來的。 5、胸腹摺疊運開合。此乃混元太極拳的顯著特點之一。老師強調:胸腹 開合摺疊運化乃乾坤循環之道。五臟藏於胸腹,一身虛實在胸腹,一身纏絲 由胸腹而運。若胸腹不思開合摺疊,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背不做左右旋繞, 則內氣難以鼓盪發動,中氣難以出入循環,氣不能纏繞於肌膚之間,貫通於 骨髓之中,則無纏絲勁可言。 四、怎樣修鍊「混元太極拳」 這一問題馮老師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一書的入門須知、入門指引、入門說 要等幾章節中, 從理論, 到方法, 注意事項等都作了詳盡的論述。 望廣大愛好者, 特別是習練混元太極拳的同仁仔細研讀。 在此就我練拳練功的體會及一些學員練 習混元太極拳的情況作一些簡單闡述。 混元太極拳是內功拳,以修鍊內功為本,老師在入門指導中首先提到:「練 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這是前輩太極拳家對太極陰陽哲理及太極拳 的高度總結和深刻概括,對怎樣練好太極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具體說來就是 練太極拳首先要求無極,在練功中就是先站無極樁,要求全身心地放鬆,自然呼 吸。清心、靜氣、安神、養性,過得一段時日,即可練習混元氣功,放鬆功,纏 絲功等。 集中思想滿慢慢體會陰陽開合, 一呼一吸及體內氣息的流動, 意守丹田, 慢慢忘卻口鼻呼吸,注重丹田呼吸,毛竅都參與呼吸,調動人體潛能。練氣功時 因動作單一,便於體會意氣的運行,便於放鬆入門練太極,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得 氣快,也便於體會內氣與外形的合一,便於體會周身動作的柔順與節節貫穿,所 以說練功也是練拳。 這一過程是體會混元太極拳呼吸方式的過程, 是放鬆的過程, 是入靜的過程,是扎基礎的過程。基礎扎的牢,以後練拳進步就快。 學習太極拳套路, 在明白太極之理的基礎上, 因人而宜, 先學會和熟悉套路, 這時需要在外形上多下功夫,每個動作手在哪裡、方向、角度、步型步法怎樣變 換,做每個動作的目的都要清晰地表現出來。身型要正直,動作準確到位,循序 漸進,做每個動作要用意不用力,不要用強力去做,不要刻意追求,要從松沉入 手求柔順。向下為松,向上也為松,合是松合,開是鬆開,松伸是肢體放長,伸 筋拔骨,骨節開張。老師常說太極拳是長拳,所以要大開大合。待全身鬆開後再 求柔順、圓活,這就需要高度的協調性,在練拳時要注意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 一,周身一家,混元一體。要想做到松、柔、圓、活,混元一體,關鍵要把腰跨 練活,腰為一身之主宰,虛實轉換全在腰。腰要活,先要松,腰能松、能塌、能 虛則能活,活而能轉,轉而則靈。許多人在練拳時,前進後退,轉身時虛實轉換 不徹底,不知道何種程度到位,該松的不能徹底的松,而該實的又不實,自己不 知道毛病在哪裡,其實關鍵就是腰沒有放鬆到位。混元太極拳從起式到收式的開 合呼吸,整個過程就是意、氣、神、形合一地描繪陰陽太極圖,運行太極陰陽之 理的過程。通過升降循環、虛實開合,使陰陽二氣盈虛消長,以太極之形來運太 極之氣,以太極之氣來走太極之形。每招每式的轉換如行雲流水,內氣的一呼一吸,外形的一開一合,相互轉換從不間斷。所以說練拳的過程也是練功的過程。 學習混元太極拳,不可急於求成。要將混元太極拳的特點全部表現出來,更不是 一朝一夕的事,要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慢慢地用心去領悟。要順其自然,其中有 一個自然順勢、自然運化、自然得機、自然合道、自然積累、自然升華的過程。 因為混元太極拳是內功拳,所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在外形柔順之後,要重視 內氣的培養,也就是馮老師常說的:「拿住丹田練內功」。拳諺云:「一功二膽 三技巧」,「力不敵法、法不敵功」。所謂拳術的「術」,指的是用的方法,稱 術法或拳法,也稱招法或著法。法雖有萬,而萬法歸一,一就是功夫,對太極拳 來說就是內氣,內勁或內功,得其一而萬事畢。所以,練太極拳必須「拳法、功 法、養生法」三法合一,才能將練太極拳升華到練太極功夫的高度。太極拳的內 功威力是靠太極拳的剛柔內勁體現的, 混元太極拳的剛柔相濟是通過一松一緊來 實現的,其也是陰陽開合認真求之所要求的,習拳練功,開展時為緊,沉合時為 松,運勁時為緊,定式時為松,其實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開合鼓盪,練到一定 時日,身體就像一個大氣囊,以丹田為中心,開時,氣由丹田運四體,合時氣由 四體歸丹田,一開一合,丹田之氣,不斷壯大,氣足、血旺、精滿、神聚,則內 功自然渾厚虛靈。 混元太極拳外形架子的開放圓活, 手眼身法步的體現, 是以精、 氣、神為物質基礎的,故而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練法,即側重點不同,也即馮老師 提出的八步功夫:第一步養氣混元生太極,第二步意氣混元行太極,第三步活樁 混元沉太極,第四步纏絲混元旋太極,第五步整體混元合太極,第六步彈性混元 崩太極,第七步虛靈混元返太極,第八步一粒混元養太極。 練拳的道理,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懂,可要練好太極拳則是不容易的事,可見 其並不真懂,最多見的是急於求成,意念過重,故而不能放鬆而適得其反,所以 練拳宜慢不宜快,慢則能思上下是否相隨,慢則能知內外是否合一,慢則能求神 不斷,慢則能周身一家。慢可留心轉關處,轉關之處最奧妙,此處不留心,消息 終迷茫。要平心靜氣,、靜心慢練,隨著外形動作的和緩轉移,引動內氣於體內 無微不至的細細運行,使意氣相合,神形合一,順其自然之勢,聽其自然之運, 得其自然之機,合其自然之道,漸入物我兩忘之境。慢練出真功,馮老師常講: 「二路也當一路練;慢練為養,快練為傷;光練不懂養白練功不長。」從而強調 慢練,靜練的重要性。 總之,練習混元太極拳,先要明理,再在老師的指導下,先求松、沉、柔、 順,再求勁力順達,意、氣、神、形,缺一不可。要平心靜氣,循序漸進,日久 功深,進而求達;得內氣、長內功、增內勁,祛病延年而養生,強身防身而有技 擊之功效。慢慢領悟其中之奧秘,從而達到:打拳無形、散手無招、見手分離的 崇高境界。

修鍊《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感悟之二

作者:道雲龍

一、 何謂《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 以下簡稱「混元太極拳」 )

混元太極拳是中國當代著名武術家、陳氏太極拳第十八代宗師、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創始人馮志強老師以自身幾十年練拳行功的切身體會,集近代陳式太極拳名家陳發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傳人胡耀貞老先生畢生武學之精粹,根據天地陰陽、混元運轉的易理,結合中醫養生之道,創編的一個優秀拳種。

老師出生於河北一武術世家,8歲開始習練少林功夫,12歲到北京苦練通臂拳,20歲時拜心意六合拳高人胡耀貞老先生為師,習練心意六合拳。此時馮老師功夫突飛猛進,五弓齊備,身具彈簧力,在北京武術界已是備受矚目。解放初期,胡耀貞老先生將其愛徒推薦給自己的知交好友,陳氏太極拳的傑出代表,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老先生。幾十年後,真正繼承陳發科老先生衣缽,將陳式太極發揚光大並推向世界的,正是這位外姓傳人。文革後,老師先後三次應大隊黨支部邀請,赴陳家溝教拳,並尊其恩師陳發科老先生的囑託,將陳式太極拳傳授給陳家第十九代弟子,陳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繼續深造學習。這些活動都將永載陳式太極拳發展史冊。

既然是陳式太極拳,為何又要取名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呢?對於這一問題外界很多人不理老師的深層含義,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理解。

1、 太極拳的源流及傳承。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流傳著多種說法。目前主流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由陳氏第九代傳人陳王庭所創。一類認為,在此之前早有太極拳,大約在南朝韓拱月、程靈洗開始,經唐朝許宣平、李道子,宋時程必,元時張三丰,明清王宗岳、蔣發、清中葉由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陳氏第十四代傳人陳長興發展起來。以上兩類說法都與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家族有關,後人為了區別於其他太極拳,將其稱為陳式太極拳。它在早期是秘不外傳的家族式傳承。至公元1820年左右,楊露禪(河北省永年廣府鎮人)三下陳家溝歷經近18年,拜陳氏十四世祖陳長興為師,學得太極拳。當時沒有人稱太極拳為何式,就叫太極拳或綿拳。後楊露禪傳於子楊班候、楊建候,並長期住在北京瑞王府中教拳,對象多為王孫公子及富家子弟。楊建候傳楊少候、楊澄甫,楊家幾代傳人在傳授太極拳的同時對原先所學的套路有所改動,到楊澄甫時基本定型為現在所傳的套路。正如馮志強老師所說,練習太極拳要順應自然,因時、因地、因人而宜,太極拳練到最後是一人一太極。楊氏家族代有傳人且都有外姓弟子,尤其楊澄甫外姓弟子最多。後人為了紀念楊家幾代人在太極拳發展上的貢獻,將其所傳太極拳稱為楊式太極拳,此為家族兼師徒式的傳承。1852年永年廣府鎮的武禹襄見楊露禪學藝歸來,拳藝精妙,便赴陳家溝向陳長興求教,此時陳長興已年邁,不便收徒傳藝。武禹襄便拜陳氏十五世傳人陳清平為師學習太極拳術。陳清平從陳家溝移居趙堡鎮,後人將其在此地所傳的太極拳稱為趙堡架或趙堡太極拳。武氏子孫無人習練太極拳,武氏將所學太極拳傳於外甥李經綸,李氏傳其子及廣府城裡郝為真,後人將其所傳太極拳稱為武式太極拳。郝為真傳其子郝月如及孫祿堂。孫祿堂傳其子孫存周、女孫劍雲,且外姓弟子很多,後人將孫祿堂所傳太極拳稱為孫式太極拳,這也是家族兼師徒式的傳承。楊氏第二代傳人楊班候的弟子中,有一名叫全佑的滿族人,其子改姓吳,名鑒泉,後人將其所傳太極拳稱為吳式太極拳。陳式十四代祖師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老先生於1928年到北京國術館執教,後定居北京傳授太極拳,門人弟子眾多,其中數馮志強老師對太極拳的內涵精髓感悟最深,得其真傳練法。陳家歷代秘不外傳的功法、套路、單式、散打技法皆傳於馮志強老師,故此老師多次在國際交流中為中國武術獲得聲譽。馮志強老師現在國內外入門弟子眾多,第三代弟子成千上萬,習練混元太極拳的更是不計其數,可謂桃李滿天下。

綜上可知,太極拳在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一個萌生、成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其博大精深絕不是哪一個人或哪一家的,而是我們整個民族的。當然某個人或某個家族在研習太極拳時有獨到見解,對太極拳的發展有貢獻,其功德是不可磨滅的。鑒於此,後人為了紀念前輩老師或某個家族對太極拳發展的貢獻,將其所傳太極拳稱為某式。老師常講:太極本無派,拳自道上來。太極拳為小技,太極是大道,大道自然,稱什麼派那是學生在紀念老師。

2、陳式太極拳普及發展的狀況及背景。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須先說明陳式太極拳傳承的輩份問題。我們習慣說陳發科老先生是陳氏第十七代傳人,陳照丕、陳照奎老師為陳氏第十八代傳人,這是基於家族的血統傳承。陳氏家族自遷至陳家溝以後傳至陳王庭為第九代,傳至陳長興為第十四代,傳至陳發科為第十七代。一般來說都沿用這種說法。因為老師是第幾輩,學生就要比老師小一輩。還有一種說法即以陳王庭創造太極拳為依據,將陳王庭列為第一代,以太極拳的傳承關係來排輩份,那麼陳發科老先生就為陳式太極拳的第九代傳人,陳照丕,陳照奎、馮志強老師就為陳式太極拳的第十代傳人,依次類推。

太極拳在陳氏家族代有傳人,早期是秘不外傳的。到1820年陳長興祖師將太極拳傳出,教給外姓,100年後其曾孫陳發科老先生到北京傳授太極拳,並定居北京,以傳授外姓人為主,即師徒式傳承。陳氏第十八代傳人陳照丕老師先在北京教拳,1930年後到南京教拳,再轉到鄭州,直至1958年退休(退休時65歲)回到老家教拳,文革中受到衝擊,1972年底去世。陳氏第十八代傳人陳照奎老師受邀回陳家溝教拳,此時的陳照奎老師迫於生活,巡遊於上海、南京之類的大城市教拳為生。1981年陳照奎老師因病於焦作去世。陳照奎老師去世後,陳家溝太極拳的傳承出現了斷檔危機。陳家溝大隊領導決定寫信致北京,誠邀陳發科老先生的得意高足馮志強老師到陳家溝傳授陳式太極拳。老師接信後,深感責任重大,多次到陳家溝將陳發科老先生所傳陳氏太極拳的精髓傳授給陳家第十九代子弟。但太極拳博大精深,藝無止境,須慢慢用心感悟,百鍊方能成鋼。後來馮志強老師國內外交流、傳授太極拳的任務繁重,所以就很少有機會再回陳家溝教拳。老師常說:太極拳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應全民族共享,全人類共享。

3、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內涵。

為什麼叫陳式前面已經說明,在此只想強調一點,馮志強老師雖然不姓陳,但他是陳發科老先生的得意門生。陳發科老先生1928年從陳家溝到北京傳授陳家太極拳,學生眾多,陳家太極拳的精髓從陳家溝移到了北京,馮老師自幼習武天生靈性,經多位高人指點武功純正,是眾多學生中的佼佼者,盡得陳發科老先生的真傳,此為師徒式的傳承。因為師傅姓陳,又是陳家祖傳的技藝,所以叫陳式。此中又有不忘陳發科祖師之意。

何為心意?太極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裡的「心」應從祖國醫學的角度去理解。中醫劃分五臟六腑有功能界定的含義,中醫理論有心主神明之說,就是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從西醫解剖學的角度理解,這裡的「心」,有腦的功能及神經系統的功能。「意」為心中所想,是大腦思維活動的內容。老師說:用心有意,用意有神,練拳練功貴在精神。他還常告誡我們:練拳,一要用心、二要用意。用心,即是用心去參悟太極大道,用心去體會拳中的精奧。用意,即是在練拳時用意不用力,心中想著每個動作的要領及內涵,動作如何到位及動作之間如何巧妙地連接,如何用每個動作來體現太極的內涵。練拳要三法合一,三法即:練法、用法、研究法。練拳不但要會練還要會用,會練不會用那是花拳繡腿。練拳更要去研究,研究就是用心(即用腦)。練拳不知研究,拳藝也不會提高,理論的研究有時顯得尤為重要。練拳,理論是指導,俗話說:練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練拳要三性合一,三性即:眼為見性、耳為聽性、心為勇性,三性合一是靈性。三性是信息的交流溝通,都離不開大腦的思維活動。如果練拳時用僵力去做動作,肌肉緊張,韌帶收縮,關節閉合不能開張,外形動作轉換不靈,氣息不暢,內勁不能順達,則信息不能快速傳導,大腦對全身的指揮受阻。老師在這裡提出「心意」二字,實際上是告訴我們練習太極拳的最好方法,指明通向太極顛峰的捷徑,是打開太極大門的鑰匙。這裡也含有對心意六合拳恩師胡耀貞老先生的懷念之意。

何為混元?用一句現在最流行的話說,混元就是和諧。先人說「太極太和」,太和就是最大的和諧。太極之道起於宇宙,宇宙就是太和,宇宙間日、月、星辰都有各自的運動軌道,又互為整體卻互不相撞,這是天地陰陽的易理,其是大道。從家庭、單位來講,家庭中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運動習慣,單位里各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各盡其職、和睦相處,如運轉的好,工作順利、家庭幸福。和諧家庭、和諧單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也是混元。從練太極拳講,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內有五臟六腑,十五經絡,奇經八脈等,外有眼、耳、鼻、舌、身,身又有骨骼、肌肉、關節、韌帶,上三節、中三節、下三節。練拳時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意、氣、膽,外三合,內三合,上下相隨,節節貫穿等都是和諧。所以每練一招一式,心與意,意與氣,肩肘腕,胯膝足,以及周身各個大小關節五臟六腑都在同一混元圈內運轉,都有自己的運動軌跡,整體要求心往一處想,意往一處去,氣聚一點,外形內氣,陰陽開合,如同畫一幅美麗的太極圖,這也是混元。混元是一種狀態,是一種意境。老師提出混元一詞,實際上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就是要求我們在修鍊混元太極拳時,從理論到實踐,從外形動作到內在精氣神,從局部到整體都要向著混元這個方向去努力。所以,老師常用陳發科老先生的話給我們講:陳式太極拳練到一定階段要向混元發展。

何為太極拳?這裡首先要知道太極與太極拳不是一個概念。前面說過,太極是大道,太極拳是小技。太極拳是根據道家太極陰陽的易理,即道家太極陰陽變化的原理,結合導引吐吶,綜合多家武術技法而創編的一種修身、養生、健身、強身的拳法,是中華武術寶庫中的一個分系。從其修鍊方式及其表現特徵來看屬內家拳術。其內涵極為豐富,表現形式千變萬化,應時、應地、應人而宜,力求道法自然。太極拳從本質上講屬於武的範疇,太極屬於文的範疇。因此,太極拳是以太極理論為指導,在大腦支配下的全身意、氣、神、形的混元運動。

總而言之,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是陳發科老先生將家傳太極拳法帶至北京,與胡耀貞老先生共同研究提高,傳授給馮志強老師,由老師繼承發揚兩位老先生的武學精粹,根據天地陰陽,混元運轉的易理,結合中醫養生之道,以自身幾十年練拳行功的切身體會創編的一種混元運動的太極拳法。老師提出「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這一名稱,既重師承不忘恩師,又深感責任重大,希望後輩能將武術精髓奧妙繼承發揚,講武德,重武藝,明太極之理,合太極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二、混元太極拳的實質

混元太極拳是內家拳,以修鍊內功為本,拳者武也,屬於武的範疇。練內功首先是練內氣,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太極拳的內功威力是靠太極拳的內勁來體現的,太極拳的內勁是拳術的統帥和核心,而太極拳的內勁是以精、氣、神為物質基礎的。基於此,老師提出了:內外俱練,以內為主;動靜相兼,以靜為主;練養結合,以養為主(養精、養氣、養神)——修鍊混元太極拳的三項原則作為進入太極之門的指路明燈,使我們修鍊者提高素質,增強氣能、勢能等各類人體生物能,所以說混元太極內功是混元太極拳的基本功,練拳先練功,練功重於練拳。歷代拳家有教拳不教功的說法,這也是許多武功失傳的一個原因。因此,混元太極拳的實質:一是屬武,二是在內。

三、混元太極拳的內容

1、功法——是混元太極拳的基礎,是培養太極內氣、增強太極內勁、充足精氣神的重要方法,其既是基本功也是通向太極顛峰的上乘功法。由預備樁功、放鬆功、混元功、纏絲功、按摩保健功五種功法組成。

2、拳法——是混元太極體系的核心,是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意、氣、膽,練太極十三式,練一粒混元氣的重要載體。其套路有以鬆柔為主,柔多於剛的二十四式及精練四十八式;有以剛柔兼備,剛多於柔的三十二式、三十八式、四十六式、六十二式炮捶系列;有以散手實戰為目的,以單式練習為特點,只傳門內不傳門外的兩套二十四式散手炮。

3、器械——是混元太極拳的延伸及輔助練習。其套路有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棒、球、桿等。

4、推手——是練好太極功夫,練習知己知彼功夫,練習感覺器官,檢驗聽力反應的重要手段,是向散手過渡的一種運動形式和訓練方法。有單推手、雙推手、各種柔靠法、散推手等練法。

5、散手——是拳術招法的實戰應用,更有戰略戰術的體現。 它需要豐富的實戰經驗。散手與養生都是練習混元太極拳的目的。

以上五項內容是一個完整體系,要練好太極功夫缺一不可。

四、混元太極拳的特點

首先,混元太極拳全方位地展現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這是混元太極的精妙所在,也是近十代人的嫡傳所至。混元太極拳繼承發揚了我國傳統文化和武術精義的精髓,集修身、養生、強身、技擊為一體,建立了一整套精闢科學,合乎自然規律的練功體系。

其次,從套路功法的運動特點看有以下幾點:

1、以意行氣心為主。

打拳全憑心意用功,運化全在一心之中。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心意一動全身無處不動,心神放鬆則周身內外皆放鬆,外形動作、神態、氣勢的變化是內部心神意氣的外在表現。意出於心,心即是腦和神經系統,是人體的指揮中心。人體所有運動都聽命於這個指揮中心,所以心為主帥。

2、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體。

太極拳是全身心的整體運動,講究意、氣、神、形的高度統一,要求四肢百骸協調一致,服從大腦的指揮。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體。」這是混元太極拳修鍊成功的四條原則。按這四條原則修鍊使人體這個小宇宙達到整體的和諧,這就是人體自身的混元。

3、一松一緊濟剛柔。

一松一緊濟剛柔是通過氣的弛張,勢的迴環,摺疊往返,蓄髮相變,神氣鼓盪來體現的。要求剛柔兼至、渾於無跡,而不是為了嘩眾取寵,通過亂蹦亂抖,努氣用力,牽強發勁來體現剛柔相濟的。這裡的剛與柔是相對而言的,剛是由放鬆而產生的具有彈性的內剛,而非僵非硬;柔也是由放鬆而產生的具有彈性的鬆柔,具有柔韌、柔順之特性,而非軟非散非輕浮。剛無柔為硬,柔無剛為軟,故剛柔相濟,陰陽平衡是太極之本性。

4、渾身俱是纏絲圈,螺旋纏繞運剛柔。

老師在入門指引中說到 「太極拳纏絲法也」。螺旋纏繞是陳式太極拳獨特的運動方式,由此而培養的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太極內功。纏絲勁的內涵是心神意氣纏繞抽絲,其外部表現是形體各部的螺旋纏繞運動,這裡突出的是纏絲而不是抽絲。纏絲內有抽絲,但突出的纏絲;抽絲後有纏絲,但突出的是抽絲。纏繞抽絲與抽絲纏繞是兩個內涵截然不同的概念,練習後所產生的效果也有非常大的區別。纏絲勁的特點是:練到極至,其柔時粘至何處何處纏,令人難進也難去,如蠅蟲落膠有翅難飛;其剛時挨著何處何處擊,纏繞諸靠皆我依,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渾身上下處處是手處處咬人。由此可見,陳式太極拳的剛柔內勁是通過纏絲勁體現出來的。

5、 胸腹摺疊運開合,節節貫穿在其中——此乃混元太極拳的明顯特點之一。

現在許多人講開合,只知道背開胸合而不知胸開背合,更有甚者只知道手腳上下肢的開合,而不知道胸腹腰胯這個連接上下肢的樞紐。許多人知道練拳要講肩、肘、腕上三節和胯、膝、足下三節,卻忽視了身又分三節,全身有九竅、十八球,因此忽略了節節貫穿。老師強調:胸腹開合摺疊運化乃乾坤循環之道。五臟藏於胸腹,一身虛實在胸腹,一身纏絲由胸腹而運。若胸腹不思開合摺疊,則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胯不做左右旋繞,則內氣難以鼓盪發動,中氣難以達於臍下,真氣難以出入循環,氣不能纏繞於肌膚之間,也不能貫通於骨髓之中,則無纏絲勁可言。

五、怎樣修鍊混元太極拳

這一問題老師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一書中,從理論到方法,注意事項等都作了系統的論述。望廣大愛好者,特別是習練混元太極拳的同仁們仔細研讀。在此就我練拳練功的體會及我們南京地區學員在練習混元太極拳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一些具體闡述。

1、明理懂法,尋求真知。

明理,是要明白太極陰陽變化之理。懂法,是要懂得修鍊的方法。太極之道起於宇宙,宇宙間自然變化的規律謂之道。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再後是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九九歸混元等,這些相生相剋的道理我們以後再細細研究。在此我只想重點闡述一個問題,即「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老師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一書中的入門指引中首先提及這個問題,這是前輩太極拳家對太極陰陽哲理及太極拳理的高度總結和深刻概括,對怎樣練好太極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具體說來就是練習太極拳須從無極而入,應用在練功中就是先站無極樁,要求做到全身心地放鬆,自然呼吸。平心靜氣,求得心靈的清靜,安神養氣,靜極生動,靜中求動,過得一段時日再練習放鬆功、混元功、纏絲功等功法。練功時應集中思想,細細體會陰陽開合、一呼一吸及體內氣息的流動,意守丹田,漸漸忘卻口鼻呼吸,注重丹田呼吸,全身放鬆後毛竅都參與呼吸。因練氣功時動作單一,便於體會意氣的運行,便於放鬆入門練太極,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得氣快,便於體會內氣與外形的合一,便於體會周身動作的柔順與節節貫穿,所以說練功到一定階段即是練拳。這一過程是體會混元太極拳呼吸方式的過程,是放鬆的過程,是入靜的過程,是夯實基礎的過程。基礎扎得牢,以後練拳進步就快。這也是無極生太極的過程。

在明白太極之理的基礎上,學習太極拳套路因人而宜,先學會並熟悉套路,循序漸進,做每個動作要規範要用意不用力,不要用僵力去做,不要刻意追求,要從松沉入手求柔順。向下要松,向上也要松,合是松合,開是鬆開,這裡的松是松沉和鬆開共存。松伸是肢體放長,伸筋拔骨,骨節開張,老師常說太極拳是長拳,要大開大合,待練到全身鬆開後再求柔順、圓活,這就需要高度的協調性。在練拳時首先要注意做到: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垂肘,提肛收臀,圓襠開胯,這些要求在每個動作中無論是定式或動式時都要充分表現出來。漸漸地練拳要注意整體動作的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節節貫穿,虛實分明,從而向著周身一家,混元一體這個要求去努力。要想做到鬆柔圓活,混元一體,關鍵要把腰胯、肩背練活,腰為一身之主宰,虛實轉換全在腰。腰胯要活,首先要能鬆開,胯能鬆開,腰能松下,即塌腰,能虛則能活,活而能轉,轉而則靈。許多人在練拳時,動作變化前進後退,轉身時虛實分不清,轉換不徹底,不知道何種程度到位,該松的不能徹底地松,而該實的又不實,自己不知道毛病在哪裡,其實關鍵就是胯沒鬆開,腰沒有放鬆到位。肩背是身體連接上肢的關鍵部位,肩關節松沉,胸肌、背肌才能向下放鬆,胸部開合才能自如,鬆氣松身此處也是關鍵。混元太極拳從起式的開合呼吸,到收式的收氣歸丹,整個過程就是意、氣、神、形合一地描繪陰陽太極圖,運行體現太極陰陽易理的過程。通過升降循環,虛實開合,使陰陽二氣盈虛消長,以太極之形來運太極之氣,以太極之氣來走太極之形。每招每式的轉換如行雲流水,內氣的一呼一吸,外形的一開一合,相互轉換從不間斷。所以說練拳的過程也是練功的過程。練功似蓄水,練拳似挖渠,有拳無功即是有渠無水,猶如一條幹枯的小河,有功無拳即是有水無渠,那是一潭死水。所以說練拳練功不能斷然分開,練到一定水準才能達到練拳即練功,練功即練拳的境地。

2、虛心求法,固本清源。

練拳的道理,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懂,但要真正練好太極拳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見其並不真懂。宇宙是運動的,事物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理無常理,法無定法,式無定式。因此,太極拳理、太極拳法有變有常,因地、因人、因時而宜。換言之,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功夫一個法。要想練好混元太極拳,一是無極生太極,放鬆入門;二是要虛心求學,藝無止境。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 。毛澤東老人家也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有些學員自認為水平可以但進步不大,有些學員自認為水平低下但認真學習進步卻快,這就是心態所至。無論功夫多好,都要虛心求學、積極向上,自滿就會停滯不前。老師說:「太極功夫要三世才能修好,我練了六十年才知道什麼是太極拳。」我們人生幾十年,除去年幼、年老的時日,再加上走彎路,真正提升的時間是有限的,虛心求法顯得更為重要。這裡的法既是方法,又是技法。練法、技法千變萬化,需要日積月累方能明了,所以理通才能拳法精。

混元太極拳是內功拳,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內氣的培養,也就是老師所講的「拿住丹田練內功」,「一功二膽三技巧」,「力不敵法,法不敵功」。所謂拳術的「術」指的是用的方法,稱「術法」或「拳法」,也稱「招法」或「著法」。法雖有萬,而萬法歸一,一就是功夫,對太極拳來說就是內氣、內勁、或內功,得其一而萬事畢,先求萬而後歸一。練太極拳必須「拳法、功法、養生法 」三法合一才能將練太極拳升華到練太極功夫的高度。練太極拳必須注重太極拳的內涵、質量及功夫的研究,而不是在套路的多少,架子的高低和動作規範的形式上約束自己。老師說:「太極拳練到一定階段就不要受動作規範的約束」。這裡講的是練到一定階段,反而言之,太極拳沒有練到一定階段就必須注意動作的規範,即先上規矩而後脫規矩,從無形到有形,再從有形到無形。請大家不要把這個「一定階段」看得太短了,這裡的層次不同,方法截然不同。太極拳的內功威力是靠太極拳的剛柔內勁來體現的,而混元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則是通過一松一緊來實現的,其也是「陰陽開合認真求」所要求的。太極拳的剛是積柔而成剛,從柔而得剛,必須先鬆開鬆柔,舒展身體的各個部位,再經過螺旋纏繞使身體產生彈性,經千錘百鍊方可得太極之剛勁,其無堅不摧。習拳練功,開展時為緊,沉合時為松,運動時為緊,定式時為松,其實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開合鼓盪。練到一定水準,身體就像一個大氣囊,以丹田為中心,開時氣由丹田運四體,合時氣由四體歸丹田。一開一合,丹田之氣不斷壯大,氣足、血旺、精神飽滿,則內勁自然渾厚虛靈。

混元太極拳外形架子的舒展圓活,手、眼、身、法、步的體現,是以精、氣、神為物質基礎的。混元太極拳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練法,即側重點不同,要按順序練習,也就是老師提出的八步功夫:第一步養氣混元生太極,第二步意氣混元行太極,第三步活樁混元沉太極,第四步纏絲混元旋太極,第五步整體混元合太極,第六步彈性混元崩太極,第七步虛靈混元返太極,第八步一粒混元養太極。

修鍊混元太極拳不可急於求成,不可盲目自滿。要將混元太極拳的特點全部表現出來,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平時的修鍊過程中細細用心去領悟,不要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要順其自然,其中有一個自然順勢、自然運化、自然得機、自然合道、自然積累、自然升華的過程。

3、道法自然,各得其所。

這裡的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理論的突出表現,是我們修鍊太極拳的指導思想。「道」是宇宙自然運動的法則;「法」是合的意思;這裡的「自然」不是自然風光、自然景色中的「自然」,而是自我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道合自我,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就能明白馮老師說的「太極拳練到最後是一人一太極」。練習太極拳要演、練、用三結合。「演」是表演比賽,要迎合廣大觀眾及裁判的要求,「用」就是體現武術真義,「練」是練自己,這三者既要結合又不能混為一談。練——要慢練,慢比快好,慢練為養,要放鬆練,放鬆練為養,慢練能知內外是否合一,慢能思上下是否相隨,慢則能求神不斷,慢可得周身一家,慢可留心轉關之處,轉關之處最奧妙,此處不留心,消息終迷茫。練——要平心靜氣,隨著外形動作的和緩轉移來引動內氣於體內無微不至地運行,使意氣相合神形合一,慢練出真功。表演、比賽則要注重外形拳架的規範,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螺旋纏繞的風格特點及精神面貌的體現,吸引觀眾、打動裁判、贏得掌聲、獲得高分。用——則要不顯山不露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對方。演、練、用三者的區別與結合就是道法自然的體現。此外我們在練拳時還要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武術基礎等各方面情況因人而宜,千萬不要強求大家都一樣,各人儘力而為。練拳的過程是放鬆的過程,是享受的過程。運動量掌握在練功結束後,人很舒服還想繼續練,以不疲勞為好。太極拳好比是一座寶庫,內有無盡的寶藏,我們練習太極拳就是取寶,各人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取多少就取多少,不要強求,超出自己的能力取得太多,是拿不動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有心練功,無心成功。學太極之理,合太極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總之,練習混元太極拳先要明理、要得法、要知層次、要虛心求學、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刻苦練習,先從無極放鬆而入門,求松,求柔,求順。要平心靜氣,先修心後修身,循序漸進,功到自成,剛柔自然相濟。從無形到有形,再到無形;從無招到有招,再到無招;從鬆柔圓活到周身一家,再到混元一粒;從祛病延年養生到強身、防身、技擊,力求自然,慢慢領悟太極之奧秘,用有限的生命探求無限的太極奧妙,樂在其中。

六、混元太極拳健身強身之醫理

這是一個非常專業且深廣的課題。在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1、 養心安神身不受損。

中醫學中的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血肉之心,是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中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是依據心血充盈與否及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關係而提出來的,所以有神明之心的說法。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故又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的說法。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體的一切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映。它把神分成五個方面,並分屬於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中醫學中又將人的情緒中喜、怒、憂、思、恐稱為五志,也分屬於五臟;即心志為喜,肝志為怒,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中醫在研究人體致病因素時將五志加上悲、驚、稱為七情。當它超過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時,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西醫認為人的精神情緒失調,身體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太極由無極而生,由靜而生動。練習過程中強調平心靜氣,意守丹田,先求心靈的清靜,用意不用力,心中想到,身上做到,手腳跟到,眼睛看到,全神貫注,進攻防守,心中全有,凝神聚氣神不散,內練精神意氣膽,練武藝、講武德等都有養心安神的作用。老師在怎樣練好太極功夫中說到「人之七情六慾皆由心生,活動太過則損三寶傷先天」。(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土,人有三寶:精、氣、神。)所以,會練懂養,一在心,二得中,三逆運。首在心,即清凈之心能養精,平和之心能養氣,虛無之心能養神,寬容之心能養性,行善之心能養德,誠敬之心能養道,平淡之心養五臟,舒暢之心能養形,中正之心能養拳,堅韌之心能養志……後天識神當道,心思亂用,則先天元神受損。逆運者收心求靜,抑制後天妄動,而養先天。老師的這些精闢論述處處體現了中醫養生之道,並充分說明了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中「心」的深刻內涵。我們應從這些方面來領悟:練習混元太極拳應上升到修鍊混元太極功夫的高度,從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2、 養混元浩然正氣,調人體勃勃生機。

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對氣的描述有: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另外中醫藏象學中稱臟腑之氣,即心氣、肺氣、脾氣、肝氣、腎氣、胃氣等,專門指代各臟腑的功能活動,經絡學說中的經絡之氣,專門指代經絡的功能,討論病因時講六氣,專門指代正常氣候,邪氣專門指代致病因素,瘟病學中討論的氣分,專門指代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病理階段等等。這些「氣」是中醫學中更廣義的「氣」,這對我們理解練氣健身是有幫助的。

人體內的氣,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即氣的來源有兩個方面。第一,從先天獲得:胎兒在娩出前,從父母身上稟受精微,稱先天之精,其是構成人體氣的重要部分。第二,從後天獲得:人出生以後,從自然界獲得水谷精微和清氣,稱為後天之精。從上述兩個途徑獲得的「原料」需要經過人體臟腑的作用,才能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氣。其過程是:先天之精氣在腎藏精氣的作用下,出腎間(即命門),向上經中焦,與脾胃受納、腐熟、運化水谷之精微相併,至上焦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相結合,形成了氣。氣形成之後在肺的作用下,輸布、運行於全身。以上的過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練精化氣的過程。從中醫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氣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正因為氣是運動的屬陽,所以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中,氣起著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推動作用,是指氣的激發和推動的功能。它能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動血的生成、運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等。當氣的推動作用減弱時,可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也可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減退,出現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運行遲緩,輸布、排泄障礙等病理變化。

2)溫煦作用:當氣的溫煦作用失常時,可出現體溫低下、四肢不溫、臟腑的功能衰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等寒性病理變化。

3)防禦作用:一方面可以抵禦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還可以驅邪外出。所以,氣的防禦功能正常時,邪氣不易侵入;或雖有邪侵入,也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易愈。從這個角度來說中醫有句俗語叫做:正氣足、邪氣不可入。在中醫治療上對於身體虛弱,或術後體虛的患者大都採用「扶正」的方法。

4)固攝作用:是指氣對體內的液態物質和腹腔臟器等有固護、統攝、控制作用。氣的固攝功能減弱時,會導致體內液體物質的大量流失。如:各種出血、自汗、多尿、滑精、早泄、小產、滑胎等;也可使臟器位置下移,如:胃、腎、子宮等臟器下垂,以及脫肛等。

5)氣化作用:人體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攝取適當的物質,經過同化轉變為人體的組成部分;同時經過異化將人體自身組織中的較陳舊部分排泄到周圍環境中去。機體內這一物質代謝過程,是通過氣的氣化作用而完成的。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氣對人體的重要性。修鍊混元太極拳強調先練功後練拳,練功先從站無極樁開始培養內氣,練拳先求入靜從無極而生太極。拳術套路從起式到收式,一開一合、一呼一吸都要求認真到位,也就是老師強調的陰陽開合認真求。其是通過形體動作的機械運動,特別是胸腹的開合摺疊,牽引推拉丹田的開合呼吸,配合意念引導,使體內氣息充盈鼓盪,儘可能吸入更多的清氣,呼盡體內濁氣,優化呼吸方式,增加呼吸道的長度與寬度,即擴大儲氣量,增加肺活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腹式呼吸。增強氣在人體內的活力,提高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以達到練精化氣,氣足血旺;練氣化神,神明心亮;練神還虛,虛至虛靈的目的。混元太極拳通過意、氣、神、形的練習,使練習者身體虧虛的部分恢復健康,即虧者復圓。然後,再行練習而達到身體強壯,功進大成,即圓者更圓。這一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調動人體潛能,借後天返先天,修先天以化後天,使人體呈現勃勃生機的過程。

3、舒經活絡,一順百順。

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對中醫各科臨床及處方用藥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又稱經脈,有路徑之意。經脈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幹線。絡,又稱絡脈。絡有網路的意思。絡脈是經脈的分支。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調節體內各部分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經絡系統的組成、分布、走向、交接規律等在此不做詳細介紹。)現代社會是信息時代,網路的應用及全國鐵路高速公路網,很類似於我們人體的經絡系統。混元太極功夫的修鍊,從一定程度上講與經絡學說是分不開的。首先要求放鬆入門:意念放鬆,肌肉放鬆,關節鬆開,所以練拳的過程是放鬆的過程,是舒經活絡的過程。練習混元太極拳械套路、混元功、纏絲功,外表看好象是腰胯、肩背、胸腹的開合升降、螺旋纏繞及腰、腿、肩、臂、頸等部位肌肉韌帶的練習,其實質則是藉助外形動作的開合旋轉來引領經絡系統中氣血的流暢,循環往複,提高經絡系統溝通表裡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及調節人體機能平衡的能力,使體內各系統一通百通、一順百順。

總之,混元太極功夫和祖國醫學都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為了生存不斷總結而成。他們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祖國醫學為混元太極功夫提供了理論基礎,而混元太極功夫則在實踐中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學中,「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正氣內存,邪氣不可干」的攝身基本理論。

綜上所述,修鍊混元太極拳:先要明理——既要明太極陰陽變化之理,也要明醫學養身之理;再求會練、懂法——既要懂太極武術真義之技法,又要懂練習的步驟與方法,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循規蹈矩,從放鬆入門,先求松、柔、圓、活,再求勁力順達,要平心靜氣、循序漸進、進而求達,得內氣、長內功、增內力,祛病、延年而養生,強身、防身而有技擊之功效,慢慢領悟其中奧妙,從而達到打拳無形,散手無招,見手分離的崇高境界。



修鍊《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

感悟之三

作者:道雲龍

    ——淺談「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 一九九八年有幸與馮志強老師結緣,走上了研練混元太極拳之路。通過十年 來的研練,我既懂得了混元太極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又親身感受了馮老師平 易近人、尊師愛生、尚武重道的崇高武德。十年學藝,收穫頗多。在此,就這個 問題,談一點學習體會——「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 馮老師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一書的入門指引中著重強調:「練拳須從無極 始,陰陽開合認真求」。這是前輩太極拳家對太極陰陽哲理及太極拳理的高度總 結和深刻概括,對怎樣練好太極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這兩句話既指出了習練 太極拳的入門途徑「須從無極始」;又闡明了「陰陽開合」是太極拳的核心。這 兩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 「練拳須從無極始」,這句話實質上是修鍊者通向太極巔峰的一個指路牌。 初學者應從「無極」始,小有成就者也得從「無極」始。練太極拳為什麼必須從 「無極」開始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太極」 一、「無極」 與「太極」的關係 無極」 「無極」一詞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是指派生萬物的本體,以其無色、無 味、無聲、無象、無始、無終、無可指而得名。「無極」是處於一種空空洞洞、 混混沌沌的狀態,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一種狀態。「無極」的含義是 無一物而包萬物,原本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概念。 「太極」一詞最早出現於《周易》一書,書中描述:「易生太極,太極生 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兩儀」即陰陽,其陰陽相互依存, 並永無休止地轉換是衍生天地萬物的本源。 這一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辯證法則滲 透於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並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思 維方式。 知道了「無極」、「太極」的含義,就不難理解「無極一動太極生,太極動 靜陰陽分,陰陽開合萬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環」這一研練太極拳的理論依據了。 二、太極拳與「太極」的關係 太極拳與「太極」

馮老師說:「太極是大道,太極拳是小技。」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 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為了提高自身適應自然的能力及抗擊外來侵擾,依據無極生 太極、 太極分陰陽、 天地陰陽平衡運轉互換而生萬物的辯證哲學思想創編的集道、 武、醫於一體的混元運動方式。最初並無固定的套路,只是依理法而行功,後經 數代人的研練,為了便於傳授與行功,逐漸形成了拳架套路。拳架套路是體驗太 極陰陽萬般變化的載體,要求從無極入門放鬆練習,去僵而求柔,積柔而成剛, 鬆柔圓活而利於變化, 一招一式皆符合法度。 無極入門, 放鬆練習太極拳架套路, 就是按太極陰陽之理來體驗太極陰陽的萬般變化。 三、太極拳與「無極」的關係 太極拳與「無極」 太極拳集道、武、醫於一體。道,即道家的修鍊思想。道家修的是長生,早 道 在兩千多年前,道家追求的是外丹,即「長生不老丹」,後因許多人(包括唐代 多位皇帝) 服丹後中毒而亡, 逐改修鍊內丹。 煉內丹就是從後天返先天, 「虛 追求 靜無為」,也就是從「無極」而始。道家認為,內煉之道,貴在心虛,心虛則神 凝,神凝則氣聚,虛靜無為則百脈自然流通,精自化氣,氣自化神,神自還虛, 虛靈清凈則自生慧。故兩千多年來道家的修鍊是以「無極」而始,以太極陰陽混 元而用的。 武,傳統的太極拳是健身和實戰並重的。按道家無為的思想,將各門派的武 技、戰術巧妙地隱藏在太極拳的動作之中,形成了捨己從人、以柔克剛、後發先 至、以變制快、以旋轉勝強攻的實戰原則,獨成了含陽剛於陰柔之中、寄雄奇於 淡遠之內的術法分明、簡潔縝密、端莊洒脫的太極拳法。其是按照求靜、求松、 求慢、求順、用意不用力、不可心存打人念等動中求靜的理念進行訓練的。「有 意無意是真意」,是對傳統太極拳高深意境的真實寫照。這裡的「靜」與「無」 都是求「無極」,即求無一物而包萬物。 醫,太極拳吸取了中國古代醫療養生法則,要求心靜體松,中正安舒,以意 行氣,氣沉丹田,從而形成了一種動中寓靜、柔中寓剛、內外兼修、混元運轉的 健身運動。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充分體現了防重於治的思想。如《黃 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有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 來」及「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句。指出了調攝精神是為了保持恬 愉寧靜的生活,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預防七情(喜怒哀樂悲恐驚)傷身,從而 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究推太極拳的目的,則正如《十三勢歌》中所

說的「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因此,練太極功夫就是通過意、氣、 神、形的混元運動,使身體虧虛的部分恢復健康,即「虧者復原」;然後,再行 修鍊而達到身體強壯,功進大成,即「圓者更圓」。這一過程就是通常所說的調 動人體潛能,借後天返先天,修先天化後天,使人體呈現勃勃生機的過程。也就 是馮老師所講的:「通過混元太極拳的練習可以提高我們的氣能、磁能、電能等 各類人體生物能,這是太極功夫的物質基礎。」所以太極的健身醫理也是從「無 極」而始的。 「陰陽開合認真求,」就是告誡我們太極拳的核心是「陰陽開合」,希望我 們認真地去探求。 從無極放鬆入太極之門到太極核心地段有著一段艱難漫長的路 要走,決不是一進門就能到核心地段。這一路上有許多修鍊太極的要領需要我們 去掌握。演練太極拳的過程,就是意氣神形合一地描繪陰陽太極圖,運行太極陰 陽變化之理的過程。其始於無形,成於無跡,即從無到有而又從有到無的過程。 在這裡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理解。 「中正不偏」是陰陽開合認真求的基礎。 一、 中正不偏」是陰陽開合認真求的基礎。在練習各功法及拳術套路時無 論是定式或動式都要做到中正不偏。虛實轉換陰陽開合萬變不離其中,使全身上 下中氣貫通, 周身內外一氣流轉。 要保持中正不偏須注重以下幾點: ⑴虛領頂勁: 即頭正直、神貫頂、中氣貫注全身。⑵含胸拔背:即背開胸合、氣沉丹田、上虛 下實。⑶松腰活胯:即腰松沉、胯鬆開、氣沉丹田而入地,下盤穩固有力。這三 點形成了人體由內向外鬆開,上頂天、下入地,植人體於天地之間。為我們意氣 神形合一地描繪陰陽太極圖,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也為我們習拳練功確立了最 基本的法則,即馮老師所說:「中正為養,歪斜為傷。」 二、「虛實轉換全在腰」是陰陽開合認真求的重點。虛實既是陰陽,虛實不 虛實轉換全在腰」是陰陽開合認真求的重點。 清則雙重,雙重則滯。虛實清則立如秤准,活如車輪。腰為一身之主宰,這是各 太極拳家的必爭之地。於位置上講,腰是圓心。於功能上講,腰腹是丹田氣海所 在,就是動力。圓心找不到、動力找不到,怎樣運轉太極球呢?要想做到鬆柔圓 活,混元一體,關鍵要把腰胯練活。腰胯要活,首先要能鬆開,胯能鬆開,襠能 圓活;腰能松下,即塌腰,能虛則能活,活而能轉,轉而則靈。水火既濟、陰陽 調和,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養神補腦,還虛得以實施。 三、「胸腹摺疊運開合」是陰陽開合認真求的核心。五臟六腑藏於胸腹,十 胸腹摺疊運開合」是陰陽開合認真求的核心。 二經絡源於五臟六腹,精氣神源於五臟,化於五臟,養於五臟。所以馮老師說:

「若胸腹不思開合摺疊,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脊不做左右旋轉,則內氣難以鼓 盪發動,中氣難以達於臍下,真氣難以出入循環,氣不能纏繞於肌膚之間、貫通 於骨髓之中,則無纏絲勁可言。胸腹能有開合摺疊,引化進擊方能渾於無跡,」 由此可以看出胸腹摺疊運開合是練好混元太極的關鍵。 要做好胸腹摺疊必須做到 以下幾點:⑴松肩墜肘,松肩是兩肩相對鬆開,墜肘是兩肘往下松垂以保證兩肩 不向上端起。這樣兩胸由內向外鬆開,容積變大,並且胸部肌肉得以放鬆,胸中 之氣得以行至腹部。⑵松肩活背,肩背是身體連接上肢的關鍵部位,由於生理結 構的原因(這裡不做細述),肩關節的活動範圍最大,是靠肌肉韌帶來發揮其生 理功能的, 那麼練活肩關節, 胸背的開合運化才能自如, 鬆氣松身此處也是關鍵。 ⑶節節貫穿。 練拳既要重視肩肘腕上三節和胯膝足下三節、 更要弄清身又分三節, 全身有九竅、十八球,腰椎、胸椎又何止三節呢?忽視了胸腹的節節貫穿,全身 就無節節貫穿可言。 四、「剛柔相濟」是陰陽開合認真求的高深境地。太極者,剛柔兼至,渾於 剛柔相濟」是陰陽開合認真求的高深境地。 無跡,外形似柔內實剛,說柔有柔,要剛有剛,忽隱忽現,剛柔相濟。所謂柔是 相對剛而言的,是鬆柔、柔韌、柔順之意,是外顯和順而氣充於內。所謂剛是相 對柔而言的,是內持沉著靜重,精神內藏而不露。要練好剛柔相濟須從以下幾個 方面努力:⑴一松一緊濟剛柔。開合之中有鬆緊,神氣鼓盪有鬆緊,摺疊往返有 鬆緊,蓄髮相變有鬆緊,一靜一動有鬆緊。練拳處處有鬆緊,所以馮老師反覆強 調做一個動作放鬆一次。 一松一緊就是主動地休息, 是為養。 ⑵螺旋纏繞運剛柔。 在練拳時要通過腰脊的螺旋纏繞和胸腹的摺疊運化, 來帶動和貫穿四肢的螺旋纏 繞,從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繞,也就是馮老師說的以身帶手。⑶節節貫穿。 無論是一松一緊,還是以身帶手的螺旋纏繞,都有節節貫穿在其中。一松一緊之 間要傳導有序,螺旋纏繞之際也要傳導有序。節節貫穿在運動中是起一個傳導作 用。 只要找到了圓心、 有了動力、 有了傳導, 我們就能描繪出美麗的陰陽太極圖。 以上是我修練混元太極拳的一點認識和體會, 有待於在師傅的指導下不斷修 練、不斷提高。

推薦閱讀:

你從《易經》或《道德經》悟出哪些人生智慧?
很多事情必須想到最壞的結果,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十二夜》觀後感
除了人情債,這三件事欠了一定要早還
看了《無聲告白》後,你的感受是什麼?

TAG:感悟 |